第一篇: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考
加强科技支撑,促进文化遗产利用发展
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大作品表现、大集团动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做大做强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遗产上升为可视、可感、可消费的文化产业,上升为支撑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正确认识我省文化遗产
积极参与集体领导,独立承担所分管工作,联系团结涉及文物保护利用的历史、地理、宗教、方志、建筑、博物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建设一支专兼职的文化遗产人才队伍,正确处理国家保护为主导、人民群众保护为主体的关系,在对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扭转众多文保单位大门紧锁、冷清破败的被动局面,着力推进文化遗产的利用发展,二、推动文化遗产的利用发展
实现文物保护单位依靠内生力的可持续发展、回归文物作用的多领域融合式发展、文化与旅游相融合 文物本体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绿色化发展,做 三、一、从加强学习着手,成为文物保护的行家里手。掌握文物保护行规,领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1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确定的各项原则:原址保护、减少干预、日常保养、保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按要求使用保护技术、保护文物环境、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已不存在的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防止灾害侵袭。掌握文物保护理论,推动文物保护工程由被动抢救性保护,向主动预防性保护转变。
二、从保护工程科学研究着手,促进文物价值的最大彰显。文物保护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性、技术性极强的交叉学科,跨领域、多学科、多技术融合成为其重要特点。保护工程也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要把工程项目作为课题项目,最大限度地获取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重视保护工程前期调查研究,重视保护报告编写出版,重视保护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应用。
三、从行政审批环节着手,完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体系。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主要包括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以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为要求,一是把好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关、审核关。、二是把好立项审核关,科学研判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把好勘察设计关,做到勘察准确,设计合理。三是把好施工现场管理和监理的监督关,做到现场有序、记录完整、三方制约。三是把好初验、验收关,指导验评,随机抽取专家学者,组织初验小组,做到客
观公正、严细深实,确保工程质量。开展优秀工程评比、观摩,引导行业整体水平提高。
四、从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着手,提高文物保护的技术力量水平。扶持省文物局直属古建研究所、考古所、文保中心做大做强,加强与国家级文物保护科研院所的联系,支持民营文物保护科研机构的成长发展,建立一支100多人的专兼职专家学者队伍,为我省文物保护工程提供咨询指导和技术支撑。大力加强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使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重用,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重视人才培训,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重视传统技术工艺的保护传承,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五、从提供科技支撑着手,推动文化遗产利用发展。我省271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4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部分开放利用为旅游景点、展览场所和宗教场所。这些文保单位通过门票收入或信众供奉,文物得以保护修缮、旅游得到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明显。但客观地看,由于观念认识问题,由于科技支撑问题,尚有大部分古建筑没有开放,藏在深闺人未识。促进文化遗产利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民人为本的要求,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要求,也是文物保护传承的目的所在。李长春指出:“要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的关系,既要保护好,又要利用发展好”。推动文化
遗产利用发展,需要科技保障。一是着力科技创新,运用现代技术,破解古代工艺,为利用中的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着力展示方法创新,运用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介绍遗产信息,再现传统工艺,开展网上展览。着力规划理念创新,突出环境规划、展示规划和管理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通过利用促进保护。
六、从资质审核和技术指导着手,推动文物保护行业市场有序竞争。我省文物保护工程队伍26家、500人,业务涵盖了文保工程各个领域。问题不足:勘察设计水平有差距,企业质量意识淡薄,恶性压价竞争,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作业浮躁。为此,要从资质审核和技术指导入手,抓行业技术进步,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研发,重点加强勘察设计人才技术。抓工程质量监管,强化资质管理,强化法规培训,强化质量责任,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提高监管效能。抓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第二篇: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近年来,县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省文物保护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各项文物保护措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文物工作基本情况
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位于南部,总面积为2993平方公里。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建县至今2200多年,东晋以来,县治州城,为历代郡府所在地,也是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设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人口64万。县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革命斗争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丰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齐放,是“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
1、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较大
我县境内已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474处,有各级已公布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4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大宝光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登记保护单位4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留下的革命旧址、旧居、故居24处。
2、馆藏珍贵文物种类繁多
馆藏文物有130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十件,二级文物20组件,三级文物261件,一般文物1024件,收集展览展示的客家文物达20000余件。
3、文物保护机构
县文广局为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有客家博物院和县博物馆两个文保单位。客家博物院是全面展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陈列客家文物的博物馆;县博物馆是管理保护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文保单位。
二、全县文物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1、广泛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
为动员全社会的支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文物保护活动,每年利用“4·18文物行政执法督查宣传月”和“5·18国际博物馆日”,在城乡主要道路悬挂宣传横幅,向行人发放有关文物保护资料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2、完善措施,确保文物保护单位安全
(1)加强领导,健全文物保护网络体系。成立县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责任,切实履行相关职责,组建文物保护自愿者队伍,在全县了形成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体系,从未发生一起文物安全责任事故。
(2)划定保护范围。全县所有保护单位都划定了保护范围及确定了建设控制地带。
(3)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每年都与文物所在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状,明确各级职责,落实安全责任。
(4)开展安全巡查。组成专门人员,对全县的各级文物保护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文物保护安全巡查。
(5)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四有”档案管理,内容涉及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保护现状,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3、争取资金,加大文物保护设计维修力度
(1)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设计方案。中央财政投入20万元,用于国保大宝光塔的维护设计;县级投入37万元用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设计方案;完成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规划设计方案。
(2)加快文物维修保护力度。近年来,累计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文物单位的维修保护。其中省级保护单位白鹭恢烈公祠、夏府应元公祠、佩玉堂、王太夫人祠已完成维修保护工程,并对全县文保单位进行了安全性维护。
(3)加大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南等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县调查24处革命历史旧址旧居,完善维修规划设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及经费加快苏区革命历史旧址旧居的保护利用。
4、开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家底
(1)我县文物普查队员历时2年多,完成了全县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的实地调查,全县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474处;其中:石窟、石刻7处,古建筑35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7处,古墓葬21处,古遗址9处,其它1处。
(2)对已登记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点,建立了电子文档,并配以文字、图片、照片等内容说明,进一步理清了我县的历史文脉,全面掌握了全县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情况等基础情况,还为更准确判断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3)加大普查成果的转化。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永固楼为国保,申报福神庙等4处为省保单位,公布县保单位22处。县投入经费对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进行编发手册及纸质文档。
5、加强文物执法,规范文物保护秩序
(1)加强了对危害文保单位的执法力度。对文化古村乱搭乱建、侵占文保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了专项执法。坚决落实《文物保护法》和《省文物保护条例》。
(2)加强对文物市场的监督检查。不定期地对文物、古玩市场进行检查,监督规范文物经营行为。
(3)加强文物执法培训。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文物执法培训,提升执法水平。
6、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
(1)积极申报白鹭古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争取资金用于保护维修,申报湖江夏府古村为省历史文化名村,两个古村都修编并公布了保护规划。
(2)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申报,申报白鹭村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夏府古村、田村古村为预选村落。
三、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没有经费维修,面临倒塌灭失的境地。
2、文物专业队伍不健全。全县没有文博专业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只有9个,文物管理研究保护工作与文物大县有相当大的差距。
3、公民文物保护的意识较淡薄。新农村建设、土坯房改造、旧城改造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古道路、古池塘乱拆乱挖乱填现象严重,古树古塘古建筑损失不少。
4、文物执法力度不强。由于队伍不健全,文物市场经营不规范,破坏、贩卖文物的违法行为不在少数。
四、建议
1、切实加大对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省级财政要有计划、较全面地分配文物保护经费,既要对省级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也要对县级文物保护加大投入。
2、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及引进。要加大对文保单位现有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素质;要引进一批文博专业人员充实队伍。
3、加大文物安全的行政执法。要建立一支文物保护执法队伍,整合成文化综合执法大队,加强统一执法。
第三篇:屏山县文物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的思考
屏山县文物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的思考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 陈飞龙
屏山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因移民迁建和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文物保护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理清屏山文物事业未来发展思路,已是屏山文化、文物战线面临的重要调查研究课题。笔者近年来,对屏山文物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形成如下报告。
一、屏山文物现状
屏山县位于川南宜宾市西部金沙江北岸,与云南绥江县隔江相望。1987年第二全国文物普查,屏山普查队调查不可移动文物近1000处,筛选出577处公布为屏山不可移动文物点,约占宜宾全市点以上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的三分之一。2002年,进行点以上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复查,屏山县仍然保存点以上级别不可移动文物339处,依然约占宜宾全市点以上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数量的三分之一。屏山不仅是宜宾市的文物大县,也是四川文物大县。
屏山县域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按价值和规模来看主要分布在锦屏、楼东、福延、龙华。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万寿寺、万寿观、禹帝宫、清凉寺、丹霞洞石窟及摩崖造像、楞严寺、龙氏山庄;市级1处:马湖古城址(包括城门及城门楼三座、古城墙近1000米、古城排水系统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狮子桥等26处28个点。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地下、地面文物调查,发现了包括“叫化岩新石器遗址”在内的大量不可移动文物,提升了屏山文物在四川的乃至西南的地位,使屏山文物凸显出更加灿烂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屏山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当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文保单位及文物点受损情况普遍存在。由于屏山文物部门人手少,力量单薄,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制约着文物保护的工作开展,客观上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至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受损情况时有发生。如反映清代中晚期官宦士族家庭生活场景和心理状况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氏山庄,目前,部分建筑已出现大面积渗漏、垮塌,有全面倒塌的危险;龙华古民居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善,许多木构件损毁严重等。
(二)向家坝电站的建设使我县淹没区文物保护和抢救工作十分紧迫。屏山县是向家坝水电站库区移民大县,中南院向家坝水电站可研阶段认定屏山淹没区共有文物古迹131处,其中地面文物68处,地下文物6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此外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需搬迁的乡镇中,还有近1000米长、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的极为完整地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古老风貌的古街道。今年底,向家坝水电站将实施围堰截流,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文物保护工程的所有工作,都涉及到屏山县,是屏山移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文物保护工程工作大纲》,四川省文物局是该项目的实施主体,屏山县为配合单位。作为地方政府,要承担淹没区文物保护工程的很多基础性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显得步履维艰。
(三)文物保护和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矛盾和问题。屏山文物旅游资源丰富,文物旅游景点众多,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目前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基本处于雏形阶段。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得不到深入开发、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不到充分体现,广大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提升,也难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来进行保护工作;而对文物旅游资源深入的开发,又可能不利于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的投入和工作量的也将进一步加大。如何在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取得共赢,实现相得益彰,需要进行进一步探讨和摸索。
三、屏山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建议
(一)理清全县文物保护管理和开发工作思路。屏山作为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文物大县,如何在现行文物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下保护管理好、开发好县域众多文物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屏山文化、文物部门和规划部门认真思考的的问题。
一是理清文物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文物旅游资源的资源的开发,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开发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而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以用促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二是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与《文物保护法》的法制观念。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单靠文化、文物部门的力量,难以对其实施全覆盖、全日制的有效管理和保护,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因此,应深入到全县范围内特别是偏远山区进行《文物保护法》的宣传,集中开展对文物知识及文物保护的意义、目的、要求的宣传。同时,要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相结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文物保护知识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爱护文物、自觉遵守文物法规的浓厚氛围。三是制定屏山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长远规划。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以及根据屏山文物实际情况,抓住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文物搬迁发掘之机,制定屏山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科学指导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打造屏山文物保护与旅游亮点。
一是恢复马湖府城,最大限度的展示屏山延续了400多年的土司制度文化。今屏山县境历史上始终是古马湖地区的腹心地带,屏山县城址上的马湖府城一直是古马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马湖土司制度在屏山这块土地上延续了400多年,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搬迁后的淹没区屏山文物古迹,是否还能承载历史赋予其上的丰富内涵,是否还能延续马湖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否更加有利于对它们的保护管理,是否能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发挥其应有的研究、教育、艺术欣赏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这是向家坝淹没区屏山文物保护管理所必须面对和慎重从事的关键问题。如果就搬迁而搬迁,不得已了愿似的一搬完事,得到的将是一堆没有灵魂的文物躯壳堆积,仅仅是一个别样的文物仓库而已。那样,淹没区屏山文物搬迁后将承载不了屏山为中心的古马湖文化历史尤其是明代以后的土司文化历史;以屏山为中心的古马湖历史文化积淀,将受到毁灭性的不可挽救的灭失。在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文物保护工程中,利用文物搬迁之机,遵循延续城市文脉,文物跟着城镇走的原则,选择屏山县城迁建新址——屏山县新发乡附近选择地块,将屏山淹没区最能反映马湖土司制度的部分搬迁文物集中搬建,复原或者重塑屏山古代“马湖府城”,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示屏山延续了400多年的土司制度文化。
二是在书楼镇附近选址搬迁楼东、福延等地文物,打造以客家文化特色为中心的多元化文化内涵的精品人文旅游品牌。福延镇、楼东乡搬迁后合并为书楼镇。书楼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客家文化、码头文化、书楼文化、鸡罩山佛教和道教文化。在书楼镇附近选择合适地块,搬迁福延、楼东淹没区计划异地搬迁保护的文物,既打造人文旅游精品,更能提升向家坝库区第一镇的名声和地位。
三是在锦屏新址附近选择合适地块,搬迁除搬迁到新县城近郊和书楼镇之后的其他搬迁文物,延续屏山在金沙江边的历史文化传承。
四是整体打造龙华旅游风景区,实现古镇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循环。龙华旅游风景区是屏山县文化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景区拥有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龙华古镇、世界第一立佛——八仙山大佛,原始森林为主的自川南第一高峰老君山、丹霞洞石窟及摩崖造像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景区的打造要按照《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对龙华镇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和有价值的建筑群予以重点保护,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坚持以保护为主,采取保护、整治和进行必要的改建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和维护城镇的整体空间环境特色,发掘和弘扬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修缮和维护,并将古镇的保护融入老君山风景名胜区开发总体规划,促进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科学制定保护规划,加大龙氏山庄保护和开发力度。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龙氏山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是研究晚清时期各派建筑有机组合的珍贵实物例证;龙氏山庄生活、防御功能齐全,是晚清社会**时期官宦大族家庭的典型建筑,对晚清时期川南的社会状况、社会心理及思想观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龙氏山庄的保护与开发要按照把龙氏山庄打造成“清代中晚期官宦大族家庭生活场景互动式演展再现庄园”的定位,科学做好保护规划,从保护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实施相关的抢救、保护与维修工程,以更好地展示龙氏山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四篇:阳城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阳城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汇报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利用县域优厚特色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国保单位保护利用工作有机结合,共同促进。为发展新型产业,助推县域产业转型,积极解决百姓就业,合理优化乡村环境,早日建设美丽阳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和资金,对国保单位本体进行修缮,周边环境进行治理。
一是争取国家资金2400余万元,对润城东岳庙、郭峪西院、上庄元代民居本体进行了全面修缮;对海会寺、润城东岳庙、下交汤帝庙进行了周边环境治理;完成了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一起修缮和海会寺双塔及部分院落的地质勘探、维修方案编制、专家评审及逐级申报工作;完成了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海会寺、润城东岳庙四处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前期勘测工作。二是争取国家资金7099万元,用于砥洎城、郭峪古建筑群第一期保护修缮、开福寺大殿、海会寺双塔及部分院落的修缮工作。目前完成砥洎城一期任务的45%,完成海会寺及部分院落的双塔搭架和相关系列前期工作,完成郭峪古建筑群一期修缮任务的35%以及景阳门处的抢险工作。三是争取到省、市文物保护资金523.5万元用于皇城、上庄、安阳、屯城、洪上等地的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四是完成了政府投资的文物保护项目,分别对:旧县衙、东关春秋阁、泽城汤帝庙、上庄元代民居等多处文物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编制完成了南安阳潘家庄园、上伏赵家大院、郭峪王重新、王维时宅院、上庄元代民居等30余处院落的保护修缮方案;完成了郭峪景阳街、上庄中街、润城三门街、泽城汤帝庙周边环境整治方案设计。
二、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工作
一是制定出台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实施方案》,编制完成了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并在凤城、北留、润城三个乡(镇)的五个村落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带动能力强的部分院落进行试点。二是出台了《打造古堡民居第一县古民居本体修缮及小周边环境治理财政补贴办法》,政府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投入到试点工作中。三是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1)成立了阳城中庄、上伏、南安阳等6处文物保护中心,中心负责人由各村的书记、村长兼任,为开展打造古堡民居试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2)实施了古民居产权试点,对私有古民居产权进行置换时而产生的资金严重短缺问题;(3)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在每一处确定2名文物局人员,负责掌握进度,解决问题,监督质量和进度。同时,实行了“工作在基层,服务在一线,问题在现场解决”的管理体制,为县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趟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已对40余个古民居院落的550间房屋实施了保护修缮;对修缮好的古民居周边进行了环境治理;拆除影响文物建筑风貌的非文物建筑490余间;铺墁进入古民居的道路13000余平方米;在进入古民居道路的沿线两侧设置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牌标识,部分古民居内还进行了文化内涵展示。2013年至今,县政府投入全县文物保护和打造“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资金2800余万元。
三、全面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
“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这是国家对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局积极落实“五纳入”工作,以政府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成立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导组,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明确了职责,强化了要求。每年与各乡(镇)签订一次《文物保护责任书》,并作为考核内容,把文物保护领导责任制落到实处。同时,对我县107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配备了文物保护员,每年对他们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坚决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城乡建设开发过程中必须先进行文物勘探,切实保证文物安全。“五纳入”工作的全面落实,为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文物保护的宣传是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局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及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5.18”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和文化下乡、重大节日、传统庙会等活动,在电视台、报纸、政府网站以及采用版面、条幅、短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文物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定期对县域内的各级文保单位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尤其是“五一”、“十一”之前对文物对外开放单位实施安全督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要求限期整改。2014年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37份,并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同时,与县公安部门长期联合执法,坚持主动打击、主动治理、主动防控,时刻保持对打击文物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进一步促进了我县文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实施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使文物资源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使县域文物资源能够在“3+1”大旅游格局和阳城转型跨越中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政府实施有效措施,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1.8亿元投入县域内的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特别是在皇城、郭峪、海会寺、上庄、安阳等地,实现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两利”目标,2014年县域人文景点共接待游客238万人次,门票收入1.27亿元,综合收入12亿元,解决农民就业3000余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全力实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自2013年启动,县政府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相关工作会议,统筹安排部署了有关工作。2013年对全县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进行摸底统计汇总。2014年6月起,普查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分类、清洗,并对各类文物进行了精确测量、编码核对、数码拍照、登记等。目前,完成登记入账文物1334组,共计文物5000件;上传在线文物400余组,目前上传工作仍在继续。顺利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完成数量与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位居全市第一。
七、近年来获得的荣誉
我县多次被授予“全省文物工作先进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先进县”、“全省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先进县”;我局多次被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市旅游文物局、阳城县委、县政府授予“文物工作先进单位”、“文物保护先进集体”、“田园城市美丽乡村先进集体”、“文物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组织”、“定点帮扶红旗单位”、“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五篇: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汇报
芒砀山景区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汇报
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是一处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政府的开发政策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一、文化遗产情况概述
芒砀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文化的山,自商周即有文化记载,秦置砀郡,汉设砀县。孔子在此讲学演礼,刘邦在此斩蛇兴汉,陈胜长眠山中,张飞筑寨山上,西汉梁国八代九王安藏于芒砀群山之中,先后有九位天子级人物登临芒砀。悠久的历史、传奇的人物为芒砀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梁国王室陵墓群 自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起,西汉梁国的八代九王 被安葬在芒砀山中,目前区内已发现大小汉墓二十多座。刘武之妻李皇后之陵“斩山作廓,穿石为藏”,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工程浩繁、世之罕见。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石室地宫,被专家赞誉为“天下第一石室王陵”。汉陵墓群文物出土丰富,其中的“四神云气图”、“金镂玉衣”已成为河南博物院中的镇馆级文物。
“西汉梁国王室陵墓”被列入“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被秦汉文化研究专家誉为汉梁文化博物馆。
2、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胜墓园
陈胜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位于芒砀山主峰西南麓。现存墓冢高6米,周长约200米。周围筑有青石围墙,高顶,下有须弥座,正中镌刻郭沫若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被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在陈县(今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声势浩大,震撼暴秦。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
陈胜葬于芒砀山,《史记》、《汉书》、《水经注》都有明确的记载,方位与今墓地完全吻合。权威的地理书《水经注》写道:“山有陈胜睹秦乱,首兵伐秦,费终厥谋,死葬于砀。”
3、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夫子避雨处、文庙、郭塔
⑴夫子避雨处
春秋末年即公元前495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时途经芒砀山,天降大雨,孔子及弟子在此避雨而留此遗迹。夫子避雨处自古为永城胜境,名曰:“石岩积翠”。
后人为纪念孔子在此避雨,雕石像一座,置于洞中,现面部已残。为再现当年孔子及弟子避雨之场景,我们聘请孔
学专家雕制孔子及弟子避雨群雕。
⑵文庙
芒砀山文庙亦称夫子庙,始建于宋代,明未曾遭兵焚,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十年、咸丰十年(1860年)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数次对文庙进行重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坐北面南,由大成殿、东西配房和大成门组成。大成殿内塑有孔子及四配塑像,东西厢房有七十二贤泥塑像。
⑶郭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据史籍记载:“清代沛县人郭自高来芒砀山重修夫子庙继为主持,死后归葬于塔。塔身由64块砖雕镶嵌而成。砖上雕刻的有花卉、西游记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东侧的石塔上刻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等字样,大家请随我走近参观。
4、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汉代礼制建筑基址 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城市芒砀山的主峰上发掘的一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此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33.5、东西宽31.5米,面积为1055平方米,其东部已遭破坏。台基四边用凿制规整的条石垒砌成石墙,中间为原始岩体,顶部为夯土。遗址地处西汉梁王墓地的中心,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其建筑结构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夯土或岩石墩台,上部有顶的高台建筑;也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
露天高台的建筑,类似于东汉洛阳灵台,有可能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专家评价:芒砀山建筑基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类型建筑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早期的建筑特点和祭祀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5、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寨遗址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刘备战于徐州附近,刘备败绩,张飞逃到芒砀山安营扎寨。山寨位于芒砀山西峰,当地群众称之为张飞寨,西峰内外两道寨墙,都是利用自然山形,用青石垒砌而成。外寨墙南残高0.5~1米,墙 宽约1米,南北长约250米,周长900米;内寨墙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25米,周长130米.外寨西墙有张飞’饮马泉’,相传是张飞取水和饮马的地方,泉圆形,直径4.5米。
6、高祖庙遗址
汉高祖庙位于芒杨山主峰东南山麓,从斩蛇碑向北300米折而向西即到了高祖庙旧址。
汉高祖刘邦于芒砀山前斩蛇起义,开创汉室四百年帝王基业,深受后世景仰。汉文帝时在刘邦隐于芒杨山紫气岩前建立高祖庙,绘高祖刘邦和萧何、张良、韩信等大臣像,唐永隆年(公元680年)改建为“王宫寺”;大历元年(公元 766年)赐名静林寺;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真宗游览芒砀山,又赐名均庆寺;清朝乾隆丁亥年间(1767
年)永城知县周梦龙在均庆寺旧址东建立芒山书院,文风盛极一时。
7、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汉高祖刘邦斩蛇处 汉高祖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亭长。一次他带一批民夫到骊山给秦始皇筑皇陵,途经芒砀山人已跑掉大半。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在山泽之间赶路,突然有人禀报:“前有大蛇挡道,请回!”刘邦大喝一声:“男子汉大丈夫怕它作甚!”立即拔出七尺宝剑上前把大蛇斩为两段,斩蛇之后,有一老妪啼哭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化为蛇挡道被赤帝之子杀死。”说罢人突然不见。从此斩蛇处生出一片红草来。刘邦斩蛇之后自量继续去骊山定被头判处死刑,于是就隐蔽于芒砀山中,后又返回家乡沛县杀了县令扯旗造反,终于成为汉朝的开国君主。为纪念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后人立庙祭祀,并在斩蛇处立碑铭文。
8、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砀城遗址
砀城遗址在芒砀山山城集。秦时砀郡、砀县治所,城墙尚存。现存夯筑北墙,西起书店院后40米处,东至芒山中学东北侧,长890米,宽约30米,最高处2米,东、南、西城墙地上无存。城内有制陶,冶铁遗址。
8、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三星观
三星道观旧址位于芒砀山主峰东南侧,相传为水浒英雄攀瑞、项充、李衮三个在芒砀山聚义的地方。《水浒传》第五十九和六十回介绍了公孙胜收伏三位好汉的故事。因他们三人在72地煞星之列,所以他们三人聚义的地方被称为三星道观。
二、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
1、封山育林,全面保护
芒砀山的文物保护工作很早就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进行全面性整体保护则始于1996年。
1997年永城市政府下达了封山禁采的命令。发布了《芒砀山文物保护区封山禁采公告》,《芒砀山严禁放牧布告》,《保安山文物保护实施办法》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相继出台,组建了文物执法大队,加强巡逻,严厉打击破坏山体、盗窃文物的违法行为,通过近三年的强力制止,芒砀山开山采石的行为被彻底禁止,同时对三大山体进行了绿化,3年间投入绿化资金1500余万元,荒山体绿化率达95%以上。文物得到了全面有效的保护。
2、利用文物资源,开发文化旅游,进一步保护文物。封山保护,使文物避免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危险,但却影响了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既得利益,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如何做到两全齐美,此事引起了永城市委市政府的沉思,通过反复考察与研究,永城市委市政府起动了开发芒砀山旅游的
战略规划,这样既能更好地保护利用文物,又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
2000年,保安山景区修筑了南北中心游览干道和南北仿汉门阕,芒砀山文物旅游区初见成效,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7月,永城市委市政府适应时代要求,顺应发展潮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公司化运营”的工作思路,成立了芒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模式对文物景区进行经营管理。并编制了《芒砀山文物旅游区总体制规划》与《芒砀山文物区可行性报告》等。后经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所实地考察论证,从文物保护,生态旅游、永续利用、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的,把景区定为汉梁文化特色,把旅游区的框架定义为“三区、两园、一基地”。
2005年景区三大景点建设顺利实施,旅游开发走向正轨。至2006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了汉文化广场、登山大台阶、斩蛇园、陈胜王陵、王后墓西墓道出口,修筑了游道台阶,建造了休息亭和石雕围栏;对新建景点充填了展示内容,进行了彩绘,增加了景点观赏性;新建了两处近百米汉代风格游廊,制作了声光电等技术的高科技立体投影剧——刘邦斩蛇起义情景剧;对景区内的配套设施进行了新建、整修。
2006年底景区被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08年起,景区又投资1.8亿元开工建设了展示汉文体化为主体的文圣园、汉梁文化博物馆、汉风商业街等工程。
目前以高祖庙、张飞寨、三星观遗址复原为核心的“汉文化宫主题公园”建设丰在设计建设当中,预计投资3亿元。
三、保护与利用成果
经过旅多年的努力,不仅芒砀山的文物得到了全面的保 护,而且旅游开发建设已初见成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群众自觉地参与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当中,2009年门票收入1459万元,综合收入8950.5万元。文物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深层开发,近年来,芒砀山景区进行了进行了以汉礼仪为核心的汉文化遗产开发。在重点开发“穿汉服、习汉礼、赏汉舞、食汉宴”的汉代礼仪体验活动,先后在景区为游客组织了几百场开笔礼、成童礼,成人礼、汉式婚礼、敬老礼等礼仪活动,深受游客好评,得到了河南省礼仪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