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星乡“十一五”人口较少民族工作总结
墨江县景星乡“十一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
(布朗族)发展工作总结
景星乡“十一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扶持和帮助下,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打基础、调结构、兴科教、强素质”的发展思路,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以改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脱贫致富为目的。通过五年的发展建设,我乡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聚居村发展建设工作取得了实效,促进了布朗族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乡情
景星乡位于墨江西部,距县城75公里,国土面积439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19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727人,其中农业人口21915人,占96.4%。居住着哈尼、布朗、拉祜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其中哈尼族占54%,布朗族占11.2%,全乡43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100%是山区,有耕地面积51588亩。2010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478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301万元,比上年增8.5%;乡镇企业收入实现1195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300万元,比上年增27%;各项贷款余额为1650万元,比上年增24%;财政收入达242万元(含烟叶税收返还199万元),比上年增28%;全年支出240万元,比
万元,其中:发改部门投入502万元,民委、上海等部门投入1744万元。其中:产业建设投入540余万元;基础建设投入860余万元,新农村建设投入1000余万元。以 “七个着力于、七个开创”为重点,全力推进布朗族村的各项发展。
(一)着力于改革促农,开创农村进步新跨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化发展种植茶叶、烤烟等经济作物和发展林产业,最终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价值。
农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 一是投入近105万元扶持建盖了正龙、山碧两村茶叶加工厂和改建太和村茶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解决村委会无钱办事问题;二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了正龙村、太和村两个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协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从而使茶产业逐步走向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升产业附加值,提高群众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推进自然村“大组制”管理
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组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村组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建设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行了大村合并管理制,即村民小组比较集中或10户以下的村民小组合并管理,重新推选一名自然村村长和两名副村长。三个村共合并6小组,由57组变为51组。
增加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
(三)着力于产业兴农,开创农民增收新途径
按照“抓死烤烟、提升茶叶、壮大畜牧、推进林产、服务水电、培育蚕桑、发展核桃”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在规模上做大,品牌上做响、技术上做精,经营上做活,扶持上做强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我乡重点抓好烤烟、茶叶、畜牧三个产值均上千万的产业。烤烟 到2010年三个村发展种植426户2876亩,产量8650担,产值656万元。其中:正龙村种植75户586亩,产量1750担,产值133.3万元;山碧村种植171户1319亩,产量4000担,产值302.2万元;太和村种植180户971亩,产量2900担,产值220.7万元。茶叶 三个村投入扶持资金415万元,发展种植茶叶5700亩(正龙1700亩,山碧1600亩,太和2400亩),现已投产面积2000余亩,预计产值达20万元。畜牧 一是投入40余万元,扶持发展养殖大户50户。二是投入50余万元用于规范化厩舍建设,三个村预计产值达275万元。核桃 三个村投入扶持资金17万元,发展种植核桃850亩。蚕桑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逐步培育产业发展思路,正龙村、山碧村发展种植蚕桑150余亩。
(四)着力于市场活农,开创经济繁荣新篇章
按照“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优化环境、富化资源、强化市场”思路,全面繁荣农村市场经济。紧紧围绕我乡小集镇发展规划,集公益性、商业性、文化性为一体,以政府建基础、市场开发的思路,投入30余万元,实施正龙街市场改造工程,并已竣工投入使用。项目的实施,优化市场环境,推进集镇建设,有效
龙村小学综合楼建设200平方米;2008年投资8万元,实施了正龙村194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投资22万元,实施了正龙村文化室、卫生室综合楼建设296.4平方米。新农合户参保率99%,人参保率86%。新农保户籍人口参保率66.2%,实有人口参保率84.3%。三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做到情况清、底子明。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尽量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广泛开展政策进教堂、科技进教堂、法律进教堂、文化进教堂“四进”活动,坚决打击非法宗教活动,营造安定团结的良好发展氛围。四是广泛开展以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诚信意识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发放“百姓明白卡”1000余份。
(七)着力于党建强农,开创组织建设新气象
按照“思想建设有提高、组织建设有力量、队伍建设有壮大、制度建设有保障、作风建设有表率”的“五有”目标,重点抓好四个载体:一是深入开展“五进五看”活动,推进科学发展。即“进机关看表率、进支部看形象、进站所看服务、进村寨看发展、进农户看变化”。二是广泛开展“五抓五解决”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即“抓能人,解决无人带头的问题、抓队伍,解决无人办事的问题,抓经济,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抓活动,解决人心不齐的问题、抓民生,解决社会稳定的问题”。三是全面实施“四个一”工程,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即“一人一棵树、一户一间房、一寨一公厕、一村一场地”。四是开展好“七个一”联系活动,强化作风建设。即“联系一户、走访一次、主意一个、实事一件、送书一册、劳动一天、慰问一百”。
第二篇:关于人口较少民族汇报(怒族)
关于福贡县怒族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
中共福贡县委、福贡县人民政府
(2006年5月28日)
尊敬的多吉才让主任委员及各位随行领导:
在这满目苍翠、万物葱茏,充满勃勃生机的美好时节,多吉才让主任委员和各位领导一行,在百忙之中不辞辛苦,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国人大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厚爱,增强了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值此,我代表中共福贡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协以及全县9万人民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将我县人口较少民族——怒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
福贡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北靠贡山,南接泸水,东临维西,西与缅甸联邦毗连,全县总面积为2724.64平方公里,固定耕地面积9.96万亩(旱地8.08万亩,水田1.88万亩),辖六乡一镇,57个村委会,92666人,是一个典型的边疆、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边疆:地处边防一线,边境线长142.218公里,有7棵界桩(27---33号);民族:境内有20多个民族,以傈僳族、怒族为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3%;宗教:信教群众5.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68%;贫困: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 1 重点县,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28亿元,人均产值仅2458元(不到3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866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6%;全县8万多农业人口中还有低收入贫困人口7.4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7万人,贫困面、贫困程度及返贫率居全省各县之首。高山峡谷:境内群山耸立,江河纵横,山高、坡陡、谷深,全县固定耕地面积近10万亩,其中坡度在 25度以上的占了85%以上。
二、福贡县怒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历史发展过程
据有关资料记载,福贡怒族就其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在16世纪以前,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二是16世纪以后,怒族的家族公社组织走向瓦解,出现了私有制经济和家长奴隶制的社会形态,并进入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三是1912年至1949年云南地方政府及国民党设治局统治时期,随着汉、白等先进民族逐渐进入怒族地区经商落籍和铁制工具的输入,促进了怒族内部私有制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讲,解放前福贡怒族还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四是解放以后,福贡怒族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二)地理条件
福贡怒族群众主要居住在怒江两岸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海拔1200米至2200米的山腰和半山腰地带,主要分布于匹河怒族乡老姆登、知子罗、沙瓦、瓦娃、架究、托平、棉 2 谷、果科、普洛等9个村委会,还分布于子里甲、上帕、鹿马登、石月亮等4个乡镇的5个村委会,总人口有1.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2%。其中,匹河乡是全国唯一的怒族乡,怒族人口有992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5%,占全县怒族人口的58.8%。怒族聚居地区大多数属于大山区、石山区,山高坡陡谷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难度大。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扶贫攻坚、兴边富民、“两免一补”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使怒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经济较快发展。全县怒族人口人均经济收入684.8元,人均有粮311公斤,绝对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4119人下降到了7010人,下降面达49.6%。
二是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以来,根据国家政策和省、州的要求,在怒族地区实施了“四通五有一消除”为目标的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5年来,共修建田间排灌沟渠77188.6米,开发整理土地2500亩,改造中低产农田地2338.15亩;14个怒族村有12个村已经有通村公路,通路里程132.4公里;安装80KVA变压器4台,架设输变线路10000米,通电率85%;完成安全饮水项目13个村,受益738户3100人。
三是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国家采取安居 3 工程、温饱工程等特殊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使怒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好成效。5年来,怒族地区共建设完成安居房588户,实施了4个整村推进和1个安居工程、1个温饱村,受益260户1080人,发放小额贷款120万元,使1200户4800人脱贫。对5个村进行易地开发扶贫,受益 224户853人;其中,跨地州安臵36户117人,县内山头搬山脚188户736人;对11个村进行了消除茅草房工程,受益1017户4169人。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以来,全县完成26所怒族聚居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改造面积达10736m2,受益学生1101人;全县7个怒族村安装了远程教育接收设备,远程教育开通率达50%,为边远地区的怒族学生提供了与外界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条件;怒族人口基本实现了“普六”和“扫盲”目标。在14个怒族聚居村修建了13个村卫生室,受益3834户16103人,全县共有15355名怒族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怒族总人口的91%,怒族群众看病就医的条件日益得到改善。在5个怒族聚居的乡(镇)修建了文化站,怒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整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结合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14个怒族村全部安装了电视地面接收站,广播电视覆盖率40%,受益 1612户6770人;14个怒族村均修建了简易篮球场,怒族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民族整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怒族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扶贫开发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使怒族地区干部群众深切感 4 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看到了前进的目标和希望,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涌现了一批脱贫致富的怒族带头人。
怒族地区虽然在前进,在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无论是建设的速度,还是发展的水平与外地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越拉越大,目前仍然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民族地区之一。全县共有怒族农业人口3322户,16874人。按国家核定的标准计算,至今全县还有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668元以下)7010人。制约怒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一是自然条件差,灾害频繁。怒族地处边疆偏僻之地,远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交通闭塞,地势陡峭,地形破碎,属典型的山区县,陡坡地多,平缓地少,人均耕地1.24亩;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怒族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二是受历史因素影响较大,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也是历史的沉淀,怒族地区从解放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生产力难以实现相应的跨越,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各项基础设施薄弱。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加上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导致交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有445户2009名怒族群众没有实现通电;有60%的怒族群众不能接收广播电视;大部分村卫生室达不到标准,不能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有2个怒族聚居村 5 没有通公路;有60%的怒族群众没有安全的饮用水,还有大部分怒族群众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四是文化教育落后,发展办法不多。怒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7年,比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6.3年低1.6年,比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5.59年低0.89年。由于文化教育落后,广大怒族同胞发展办法不多,全县90%以上的怒族群众都从事农业生产,从事二、三产业和服务行业的较少,怒族同胞增收难度大。
五是发展和脱贫难度大。怒族群众大多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差,开发难度大的深山区、大山区、高寒山区。有些怒族群众聚居区已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就地脱贫无望,必须易地脱贫。
(四)基本经验
在抓好怒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做法和经验,最主要的有三条:
一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所有的怒族聚居区都是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灌溉困难、水土流失、灾害频繁是共同特点,也是贫困的根本原因。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稳定脱贫。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四通五有一消除”为目标,切实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怒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今后还必须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化工夫、下本钱。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子。我县怒族聚居地区在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方面有同有异,选择的发展路子也各不相 6 同。在高寒山区发展畜牧业,半山腰发展经济林木,江边河谷一带发展交通运输和服务行业。匹河怒族乡重点发展了茶叶和荞麦种植、加工。这些都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子的例子。根据自己独特的条件和优势,只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选准发展的路子,就能够加快怒族同胞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是配套扶持、综合推进。怒族地区的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怒族同胞脱贫很大程度上要靠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因此,靠单项措施不能搞好脱贫;山、水、田、林、路、电各项措施不协调、不配套,也不能搞好脱贫。“十五”以来,根据国家的有关扶持政策,匹河怒族乡实施了“四通五有一消除”,成为实行配套扶持、综合推进的成功之举。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必须坚持配套扶持、综合推进,才能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人口致富。
三、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促进我县怒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机构。2003年我县就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委、扶贫办、财政、农业、林业、畜牧、教育、卫生等部门组成的怒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二是抓规划。根据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结合《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计划”,7 在认真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四通五有三达到”的扶持目标,编制了《福贡县人口较少特有民族(怒族)发展专项建设五年规划(2006—2010年)》。规划内容涵盖了14个怒族村的农田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经济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三是抓落实。根据“国家扶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整村推进”的要求,我们采取了安居工程、温饱工程、易地开发、消除茅草房等综合扶贫措施。2001年以来,共投入匹河怒族乡各项扶贫资金700多万元,实施了安居工程、温饱村工程、易地开发、消除茅草房等扶贫项目。共完成安居房建设1041户,受益人口达4372人,使46%的农村人口搬进了新居。实施通电工程4件,解决了2个村委会、8个村民小组、345户1580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实施人饮工程2件和道路建设2件,改善了2个村委会6个村民小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农副产品运输条件。实施水利工程3件和农田建设410亩,改善了原有水田300亩的灌溉条件,解决了新开水田200亩的农用水,为贫困群众增产打下了基础。学校和卫生室建设,改善了4个村10个村民小组儿童读书和群众就医条件。
四、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为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提供权益保障的基本情况
在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为较少民族发展提供权益保障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人大、8 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协调和领导。
二是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画、标语等多种载体,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和民族基本知识教育,特别是注重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使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关心和支持。
三是抓好落实。结合福贡实际,切实抓好国家民族政策的落实工作,如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计划、“两免一补”、“奖优免补”等国家民族政策。2005年,完成“兴边富民行动”项目投资3.3亿元,落实“两免一补”经费 万元受益学生 人,兑现“奖优免补”
户
元。
五、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两点建议 一是加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议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好特殊政策和措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情况特殊,需要制定和实施特殊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税收、信贷、物资供应、资源开发、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制定并实施好特殊政策和特殊措施。
六、请求国家帮助福贡县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长期以来,福贡的干部群众在艰苦的环境中团结奋斗,开拓前进,为巩固边防建设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福贡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面对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新形势,福贡加快发展面临的挑战更加严竣,仅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外部力量的进一步推动,福贡与内地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我们恳请国家根据福贡的县情实际,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我县的帮扶力度,切实加快福贡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上实行上级财政扶持补偿政策。我县生态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不了过量的人口压力,全县10万亩耕地面积中,坡度超过25度的占85%以上,现有的耕地分布区、人口聚居区基本上均属河谷生态恶化区。因此,请求国家给予扶持,将我县海拔1570米以下人为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频繁的区域,列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重点区进行重点治理,以根本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给予相应的生态移民扶持政策,并对福贡县国家级保护区12.2万公顷,按每公顷每年100元的标准补助1212.4万元。
二是对福贡基础教育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我县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较深,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尤其突出。在现行的“两免一补”中,由于县财政困难,我县的“一补”是 10 按以2000年为基数,对全县4000人食宿生月补助50元/人(年补助200万元的标准),对半寄宿学生8000人,月补助15元/人(年补助120万元),全年按320万元进行定补(省级扶贫报帐资金补助59万元,县财政安排261万元)。因近年学生人数增加,增生无法增补,加之物价上涨,学生生活标准下降(全食宿生下降到月均33元),目前的生活标准无法保障学生健康的基本需要,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将6000人的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提高到每月80元,共需增加补助280万元,半寄宿制的8000人从人均15元提高到40元,共需增加补助200万元。以上两项共需增加“一补”支出480万元,请国家给予专项补助。
三是提高对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由于贫困,我县农村广大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但由于我县贫困面大,收入水平低,自我保障能力弱,每年每人50元的医保经费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我们恳请国家提高我县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由目前的国家补助20元/人、省补助20元/人提高到国家补助60元/人、省补助20元/人,加上农民个人自负10元,总体标准达到90元左右。并加大县乡村三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四是加大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我县地处边疆,有142.218公里的国境线,19条出境通道,民族众多,信仰基督教的群众占全县总人口的68%,共有教堂325所,有的 11 村寨全民信教现象十分突出,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用社会主义思想牢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增强各族群众对境外敌对势力和宗教势力的反渗透能力,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请求国家给予资金扶持,在“十一五”期间加强对全县57个村委会的农村文化阵地相关设施建设,每村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块体育健身场,需投资30万元,全县共需投入1710万元。同时,请国家投入资金对傈僳族、怒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保护与开发。重点扶持以“石月亮”、“亚哈巴”、“莫刮”“达比亚”、“起本”、“刮克”等六支民间民俗文艺团队建设,要求每支团队建设扶持100万元,共600万元。
五是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尤其是交通方面通达能力较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我们请求国家继续加大对福贡交通建设的投入,一是根据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请求将县境内129公里的沿江干线公路改建成二级公路,提高通达能力,缓解行路难问题,并为怒江大电开发创造进入条件;二是我县已被列为省州小城镇开发旅游重点县,根据全县小城镇建设规划,县城规模必须向江西发展,因此,必须建设上帕大桥,以适应县城扩建和发挥小城镇辐射功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尽快建设福维公路。福贡至维西三级公路, 全长89.287公里(其中福贡境内43公里),是怒江峡谷腹地与东部地州相连接实现一日游三江的重要通道,对促进全县乃至全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2月省政府在丽江召开的旅游现场会上,12 已把福维公路列为“四纵四横”“八路一桥”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请求省里给予大力支持,解决所需建设资金,使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各位领导,我县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导,在国家和省州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推动我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三篇: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存在问题和困难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情况汇报
省民委经济发展处:
根据你委甘族发电[2008]13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有关材料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的保安族、撒拉族属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止2007年底,全县有保安族人口2954户、14872人,主要聚居在大河家、刘集、柳沟、吹麻滩等乡(镇)的甘河滩、大墩、梅坡、高李、团结、肖家、四堡子、斜套等94个行政村。撒拉族有1523户、8679人,主要聚居在大河家、刘集、吹麻滩等乡(镇)的陈家、周家、四堡子、韩陕家、克新民、康吊、陶家、沈家坪等99个行政村。保安族和撒拉族群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部分从事商贸业。
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省上下达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时,对我们民族自治县安排了一定的配套资金,但由于我县属国列省扶的少数民族贫困县、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财政十分拮据,难以落实配套资金,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展。
2、省上有关部门在安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时,对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太迟,对2007年上报批复的项目,到2008年下达资金计划,对实施项目、保证项目按期建成发挥效益增加了一定难度。
3、由于我县是国列、省列贫困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量跟不上全州的平均水平,群众生活困难,大部分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加之我县保安族、撒拉族聚居区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脆弱。属高寒阴湿地区和干旱山区。扶持保安族、撒拉族加快发展资金十分有限、任务艰巨。
4、由于我县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发展规划是2004年编制的,2006年批复实施。但从今年以来,由于物价持续上涨,特别是砂石料、钢材等原料涨价、民工工资提高等因素,致使规划项目实施难度增大,有些项目根据批复下达的资金难以实施,已经实施的项目无法进行验收。
5、我县保安族、撒拉族分散居住在全县16个乡(镇)的102个行政村,在省上批复的规划中,未将我县较少民族保安族、撒拉族聚居的刘集乡团结村等31个村列入项目村,致使全县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致富制约因素较多、难度较大。
二、民族博物馆项目的投资及预算
保安族民俗文化博物馆,新建全框架结构博物馆楼一栋,建筑面积5842.88平方米,总投资126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0万元,其他资金842万元。该项目基础工程已完成。
三、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发展的意见、建议
1、根据《甘肃省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相关规定,建议以后安排项目时,取消地方配套资金,以确保项目及时开工,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同时,尽量早下达资金计划,安按规划下足投资额,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2、2006、2007年扶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资金主要用于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后的发展中,请求省民委领导协调省直有实力的部门、发达地市、省属大企业对口帮扶等对我自治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从调整产业结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对我县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我县保安族、撒拉族聚居区乃至全县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3、编制《积石山县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时,由于我们受思想观念、工作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没有规划一些能够带动全县经济增长的更大的项目。请求省民委领导对我们少数民族贫困县给予更大的关心,帮助安排一些后续发展项目,增加扶持资金总量,促进我县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请求省上将我县较少民族保安族、撒拉族聚居的刘集乡团结村等31个村列入项目村,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项目实施、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支持。
5、由于我县民委是今年分开设臵的新单位,现与卫生局、物价局等5个单位在同一办公楼办公,办公条件差。特请求把民委自身建设列入预算。
6、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机会少,项目管理人员对业务知识了解不够,在工作过程中带来不便,请求省民委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7、建议协调国家和省直有实力的部门、发达地市、省属大企业对我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使我县保安族、撒拉族群众尽快摆脱贫困,稳定解决温饱,早日实现小康。
8、建议加大对我县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提高特困自治县财政包干基数、增加财政补贴、全面落实自治县干部职工的工资待遇及有关增资方面的政策,恢复民族自治地区财政包干基数逐年递增10%的政策。
9、建议对自治县筛选论证上报的重点项目,尤其是生产性、经营性、财源性项目优先安排建设,优先安排资金,使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并建议以后安排项目时,取消地方配套资金,以确保项目及时开工,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10、请求采取特殊的具体的政策,对我们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各民族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妇女和乡村干部给予大力培训,特别是每年选送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省级及沿海发达城市的国家机关挂职锻炼,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干部队伍及专业人才的健康快速发展。
11、请求在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录聘用工作人员时,对我县少数民族考生在名额和条件上适当予以放宽,与其他 民族考生区别对待,特别对保安族、撒拉族给予倾斜照顾。
12、建议协调在国家和省级民族院校高立保安族、撒拉族民族班、民族预科班,给我县人口较少民族下达专项指标,定向招收保安族、撒拉族学生,以提高我县人口较少民族学生进入重点院校就读的机会。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职业高中设立人口较少民族班,招收我县的保安族、撒拉族学生。同时增加自治县人员编制特别是教师编制,给予专项考录政策,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
积石山县民族事务委员会 2008年12月22日
第四篇:景星乡2011年农村财务管理及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景星乡2011年农村财务管理及集体
经济发展工作总结
景星乡辖11个村委会19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959户23219人,主要经济收入是烤烟、茶叶、畜牧、林产等。景星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集体经济得到加快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问题。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财务管理工作情况
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乡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于2009年1月制定了《景星乡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并经景星乡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到目前,全面完成了11个村委会的财务清理和移交代管,对11个村委会、192个村民小组的财务代管签订协议。清理代管11个村委会及33个有资金的村民小组,另外代管6个合作组织的财务帐务,建立财务帐套206个,由乡农经站负责一切财务代管。我乡于2009年使用电算化操作业务,运作正常,现共代管资金余额488610.03元。2011年财务管理人员设置三名,审核、会计、出纳各一名。
在村组财务代管中,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做到村、组的财务账目和集体资金全部委托乡农经站代-1-
管,村、组不再设置存款账户;坚持强化监督、优质服务;坚持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村、组分别设账核算,做到资金互不拉用、平调。
财务代管运行中,严格要求村、组的各项资金收付必须每季度以内上报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入帐、记帐,不得出现漏报、少报的现象,经发现收入少入帐等问题的,按《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处理。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乡农经站严格审核各类收支单据,定期记账,按期公布账目,按期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报,做到账账、账款、帐据、帐表、帐实相符,坚持按章办事。在财务支出管理中,执行各村、组的经济业务一次性开支在500元以内的由村主任审批签字后,报乡人民政府审批;在500元以上的,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同意并签字后,报乡人民政府审批。乡人民政府在3000元以下的开支、预支由分管领导签批,3000元以上由乡长签批的手续。为了保证经济业务的正常开展,村、组各设一名报账员,负责现金的收付、报账和账目公布等工作。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工作情况
各村委会发展村集体经济,按照全乡产业发展思路及布局,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解决村级“无钱办事、办事难”的问题及产业发展方向。一是整合各项资源,结合各村实际,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二是抓好产业引导,采取“支部+产业合作组织+公司+农户”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资源,以实施土地流转、发展种养业的形式发
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扶持资金情况2010年乡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7万元,分别投入于赛云村5万元、新华村5万元、太和村5万元,路思村2万元,并签定资金管理协议书;2010年扶持曼兰村委会烤烟房建设6万元;2009年投入景星村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万元;2009投入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茶叶加工厂(老黄田)项目资金42万元;2005年投入三康茶厂建设资金32万元,共计投入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102万元,2011年发展村集体经济投入资金13.6万元。
发展方向一是推进烤烟产业发展,推行规模化发展模式,增强烤烟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税收返还;二是推进茶产业发展,增强加工企业发展,打创茶叶品牌,发展茶叶经济;三是推进林产业发展,突现生态产业和奠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推进畜牧业发展,打造景星火腿、腊肉品牌;五是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搞活土地资源,发展壮大景星支柱产业和村集体经济,转变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发展情况及做法我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和村实际,创新发展模式,改进发展方法,以村内主导产业为中心,以投资或实际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产业。
塞云村2010年以“村委会+村两委成员”共同投资的形式发展种植咖啡80亩,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已承包土地80亩,现于完成咖啡苗种植,已投入资金15万元。通过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建设,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咖啡1000余亩。另外在适宜种植烤烟的村民小组,发展种植烤烟产业,2011年烤烟任务数500旦,并超额完成任务数,从而增加税收返还。
新华村、太和村、路思村根据本村的特点,积极推进茶产业和烤烟产业的发展。一是乡级扶持项目资金共12万元(2005年投资建厂32万元除外),分别投资到本村茶厂,通过投资扶持茶厂,增加茶产业附加值,以茶厂来更好地带动茶农发展茶产业。三个村的投资收益分别为:年投资收益3000元、4000元、5000元。二是着力宣传、动员群众发展种植烤烟,2011年新华村种植烤烟3个组,任务数420旦;太和村种植烤烟15个组,任务数3150旦;路思村种植烤烟12个组,任务数2440旦,三个村并已超额完成任务,增加了集体税收返还收入。
景星村根据本村的优势,本着以实际为出发点发展村集体经济。一是出租门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年出租收入4500元;二是茶产业发展方面,到景星乡三康茶业有限公司,根据村内茶叶加工环境,为避免资金重复投资、生产经营的重组和发展等问题,经乡政府、农经站和村委会讨论,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万元投资到“云南三康茶业有
限公司”加工生产企业。扩大“云南三康茶业有限公司”的加工厂建设,从而壮大景星茶叶加工企业,壮大茶产业的发展。每年向“云南三康茶业有限公司”收取投资占用收益金5000元。
山碧村、正龙村两个村重点发展产业主要是烤烟产业和茶产业,两个村为了更好地发展茶产业,增加茶农收入,于2009投入人口较少民族项目资金42余万元,共同建盖老黄田茶厂,茶厂现已承包给“云南三康茶业有限公司”投资加工茶产品,签署年投资收益金各10000元,但由于茶厂尚未经营加工,未有投资收益金。本加工厂建立了“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为一体的茶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推动两个村茶产业的发展。另外,两个村发展烤烟产业,2011年正龙村烤烟任务数1550旦,山碧村任务数4340旦,并超额完成任务数。在发展烤烟产业中,扶持种植大户10户,平均每户烟农收入在2万元以上。税收返还比上年略有增加。
涵德村、官厅村、过者村涵德、官厅两个村刚起步发展烤烟产业,2011年分别超额完成400旦、320旦的任务数;另外是三个村都管护生态公益林和经营松脂,年平均年收入达5000元以上。
曼兰村全村发展烤烟种植17个组,烤烟任务数3380旦。村委会为了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和创新烤烟发展模式,改进发展方法,2011年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向群众租用土地
20亩,发展种植20亩烤烟。通过一番经营,烤烟种植总收入达6.8万元,成本3.5万元,纯收入3.2万元。另外还带动烟农规模化种植户10户,每户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财务代管,强化了农村财务监督约束机制,实现村、组财务规范化管理,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金。做到干部清白、群众明白,稳定农村社会秩序。通过结合实际的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1个村委会都有收入来源,2011,11个村委会各项收入平均在2万元以上,这解决了“无钱办事、办事困难”的问题。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在财务运作过程中,村、组大部份正常开支不可能取得正规发票,只有一般收据。
二是各村组入帐、报帐不及时。
三、村委会单独经营产业尚未形成,没有其它更好的产业发展,收入低;
四、村委会成员经营产业、发展经济的理念低和思路不明确,有一部份干部创造性意识低;
五、因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资金,所以不能更好的投入于产业发展中。
我乡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和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解决了
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走向了正规化管理体制,强化了监督机制,做到干部清白、群众明白,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问题,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稳定农村社会秩序。下一步集体经济的发展计划主要是:规模化、连片大规模发展烤烟产业等,通过土地整理,来流转土地,经营土地,发展规模化产业经济。即对大面积整理出的土地,在农户规模化发展种植所需的前提外,全部把闲置的土地流转给村委会,村委会给付农户地租,由村委会来经营土地,统一发展规模化产业经济,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既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更有效的是产业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景星乡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海南乡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工作评估
中共西安区海南朝鲜族乡委员会
2010年11月16日
“十一五”期间,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南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区委一系列会议精神,团结和带领全乡干部群众以打造“民俗特色突出、城乡功能互补、经济结构合理”的生态宜居型卫星乡镇为目标,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乡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事业兴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全乡上下团结奋进,锐意进取,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末,预计全口径财政收入将实现720万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0%;预计招商引资将实现1.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0%;预计固定资产投入将实现1.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0%;预计农村经济总收入将实现3.2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实现9802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0%。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 济实力明显增强,圆满完成预期目标。绩效考评连续三年保持海林市前3名。
2、工业经济运行良好。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把机关干部甚至村干部、部分普通群众都纳入招商引资主体,动员其挖掘线索招商引资,并把年轻有为的干部放在招商一线,做到主要领导每月在外招商10天以上,全乡形成了浓厚的招商氛围。重点锁定邳州、南京等地,年均赴外招商50余次以上,先后结识了徐州富祥木业、邳州宏林木业、山东邹平文林木业、上海林牌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嘉惠实业(新加坡)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并建立了良好关系。“十一五”期间,共引进资金达19.3亿元,先后在我乡开工建设了旭源机械、艺峰木业等企业项目15个。目前,全乡大小工业企业达到3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户。积极帮助原有企业发展壮大,通过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政策、协调贷款,使巨锋公司、新发、尼龙等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拓宽产品领域,企业生产总值和税收不断提高,既实现了企业增效,又促进了我乡经济发展。
3、新农村建设及小城镇建设成效斐然。我乡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以“兴富民产业,建生态家园,创和谐农村”为主题,紧紧抓住被省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示范区”的契机,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年来,我乡共投资430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硬质路80.6公里,建设村级广场9个,安装路灯近200盏,栽植绿化树6.5万余棵,改造了北拉古、南拉古、河夹、红旗等5个村级办公室,建设了南拉古、山河、红旗等6个村级浴池。截止目前,全乡11个行政村的村内主街全部实现硬质化,其中,北拉古、河南、红星、山河等8个村的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11个村的村内主街及公共场所全部实现亮化,全乡“四旁”绿化率实现80%。更新完善了北拉古村、沙虎、河夹、中兴4个村的自来水设备,全乡11个行政村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在小城镇建设上,投入108万元,改造了过境路,完成了边沟、人行道、绿化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乡村面貌极大改善,为群众营造了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接待了大庆、大连庄河等外市县及周围乡镇参观考察40余次,多次代表海林迎接省、市级领导检查,并于2008年成功承办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现场会,荣获海林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4、富民产业稳步发展。我乡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调整农业结构为总抓手,挖掘潜力,形成了能够拉 动农民增收的四项重点产业。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鼓励群众外出务工,累计转移劳动力4300人,年劳务收入实现9230万元。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收入的半壁江山。近几年,海南乡在品种、大中棚育秧等方面加大了推广力度,扶强了沙虎村、中兴村3个水稻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水平有了一定提高,绿稻面积稳定在2.5万亩。同时,争取并实施了1500万元的沙虎、中兴村现代农业水稻高标准示范田改建项目。投入320万元,在北拉古建设了果菜生产基地。该基地在周边地区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已成为了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最大的棚室葡萄生产基地。以石头沟村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全乡露地蔬菜面积达8000亩。组建食用菌协会1个、合作社1个,发展食用菌产业小区5个。全乡有各类农业专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会(社)员发展到389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已十分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乡发挥自然资源和民俗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完成海南乡了整体旅游产业规划设计工作,并重点包装了南拉古村民俗餐饮、北拉古村稻香园、道北屯葡萄采摘农业园区、中兴村滑雪场、月亮湾旅游景点,沙虎古代文化遗址、朝鲜族特色餐饮及河夹拦河坝山水游等旅游项目。
5、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到100%。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延伸到村,乡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实现了通汽车、通邮、通电话、通电、通广播、通有线电视。农村电话普及率为16.5部/百人。全面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中学控辍率控制在3%以内。强化了卫生医疗设备,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全面推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和-0.46‰。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了村级警务室,健全了治安防范网络,刑事案件率连年呈现下降趋势经常性开展信访矛盾排查和安全生产检查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文明乡镇建设、生态治理、民政、殡改、土地、司法等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6、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在全省率先推行了“村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的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推行面达到100%,有效保障了村民“四权”。在全省乡镇一级率先实行了党代会常任制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在全省第一家开展了村级干部竞职比选,优化了村干部结构,激发了村干部竞争意识和工作热情。开通了农村现代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党员学习日活动得到有效加强。探索开展了“村级无职党员定岗设责”制度,创新开展了农村党员“树形象,起作用,争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率”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双带”能力。全面实行了村级绩效考评,增强了村级组织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落实能力。成功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乡直机关党支部和北拉古村党总支圆满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工作,并在牡丹江市做了经验介绍。以“五子工程”、党建致富链等活动为载 体,党组织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同时,村级纪监组工作全面推行,北拉古村创办的《村务通讯》得到上级部门充分认可,并在海林市得到推广。启动并扎实推进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乡党员干部学习空前氛围浓厚。创新推行了“双五”、“三联系”、“三个本子”等工作机制,作风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优质农产品和龙头企业较少,加工能力不强,一定程度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财政调控能力还不强,财力紧张。在确保办公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极为有限,一定程度阻碍了新农村建设速度。
3、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的企业和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骨干企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形不成规模,个别企业质量运行不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