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十一五就业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时间:2019-05-12 18:5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贡市十一五就业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贡市十一五就业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第一篇:自贡市十一五就业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十一五”期间和2010年就业工作总结及2011年就业工作思路

自贡市就业局办公室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

(一)就业主要指标情况

1.就业再就业。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6.25万人,完成省下目标14.15万人的114.87%;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25万人,完成省下目标7.65万人的121%;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9万人,完成省下目标2.15万人的13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2.就业培训。累计实施再就业培训5.9万人,完成省市最高目标4.8万人的123%;实施创业培训1.4万人,完成省市最高目标1.162万人的120%;就业训练中心实施培训7.3万人,完成省市最高目标4.6万人的159%。

3.社区就业和小额贷款。各类就业型企业累计新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共计3.45万人,完成省下目标2.96万人的116.6%,其中社区就业实体新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共计2.86万人,完成省下目标1.82万人的157%。全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共计699笔,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发放5329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670笔,发放贷款1604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29笔,发放贷款3725万元。

4.失业保险。五年累计征收失业保险费24796万元,完成省、市累计目标任务20150万元的123.06%;失业保险累计新增扩面76514万人,完成省累计目标任务49000万人的156.15%。

5.劳务输出。就业部门累计组织劳务输出4.56万人,完成省下目标3.25万人的140%。

(二)主要工作成效

1.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2006年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实施以来,尤其是《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的出台和实施,使得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此间,我市出台了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劳动保障局等22个部门促进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及涉及就业资金、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平台建设、创业促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重点群体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几十个文件,形成了一系列强大的政策支撑体系,为促进我市就业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城乡一体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四级就业服务体系架构已经形成。五年来,我市拥有市区县就业服务管理机构8个,市区县人力资源市场7个,拥有正式职工和借聘用人员150多人。县级以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从“十五”期末的284个,增加到当前的910个;专兼职工作人员从485人,增加到1400多人。其中,村一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从2007年开始试点建立,当前已有540多个,每个村至少有1人从事相关工作。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分中心,从2007年开始试点建立,当前已建立14个。目前,已经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架构,与此同时,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也初步形成。就业服务工作从城市延伸到农村,服务对象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城乡所有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群体。

3.职业培训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一是职业培训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相关文件从培训的开展、补贴的申报、培训过程监督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规定,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业培训政策体系。二是培训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以市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各区县就业训练中心、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企业、院校为一体的职业培训网络。三是为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建立自贡市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从单纯理论培训到结合动手能力培训实现了一个崭新的突破,后与自贡市惠民培训学校合并建设。实训基地已经完成一、二期建设,在我市知名院校、企业、培训机构以及区县就业局等12个单位建立了实训分基地,具有酒店管理、智能楼宇、现代形象设计等9个实训专业,年实训能力达5000人。2007年建立运行以来,已培训、实训各类人员7000多人。四是培训形式多样化。采取送培训到乡镇、将培训与招商引资结合、开展异地培训、开展创业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以方便培训对象为出发点,开展职业培训。

4.就业援助制度得到不断强化。一是完善了就业援助政策。出台了自贡市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通过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可以享受免费职介、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就业优惠政策。二是逐渐形成了就业援助机制。每年定期开展就业援助活动,市区县局分别设立了就业援助服务窗口,基层所、站直接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援助服务。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还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援助服务。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安置。市区县通过协调机关事业单位“腾岗”,认定企业保洁、绿化服务性岗位,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城市公共服务岗位等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托底安置,政府实施岗位补贴。

5.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化得到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建设,并初见成效,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建成了较为规范的中心数据机房,VPN数据传输网络基本实现 “市-区县-乡镇”三级联网全覆盖。二是组织开发了《劳动99三版》本地化业务软件,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险的有关业务相继实现联网办公,各类业务数据信息达40余万条,基本具备数据交换中心功能。三是开通政务内网电子协同办公系统和互联网OA系统,实现非涉密条件下的无纸化办公新模式。四是开通《自贡就业服务网》,建立网上人力资源市场。

6.失业保险促就业作用进一步发挥。一是完善市级统筹。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的通知》(自劳社发[2009]80号),完善了失业保险市级统和资金管理,实现了全市统收统支、统一调剂、统一管理。二是规范了失业保险工作程序。实现了失业保险待遇申领发放及基金财务合法性、有效性、规范性、完整性的有机统一,确保了基金安全完整。三是建立了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录,失业保险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四是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对19户企业、16483人次进行了社保补贴,受益面达25086人,补贴金额526.43万元。五是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参与配合了28户市属企业、16户区县属企业改制工作,为改制失业人员办理失业保险待遇服务。经市政府批准,对改制失业保险欠费挂账上亿元。六是做好失业人员档案管理。新增接收档案13128卷,提供查询、关系转移等档案服务9984人次。七是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待遇。五年来,发放城镇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待遇614473人次,发放金额22350万元;征收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费11359万元,发放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待遇15984人次,发放金额11205万元。

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不断完善。一是率先在全省试点打造村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二是提供更多的公共就业服务。为贴近农村劳动者,把招聘会开到乡镇,把培训送到乡镇,把就业信息、培训信息送到村组,召开返乡代表座谈会,走访困难务工人员家庭。在全省开展的统一专项活动基础上,创新开展“家乡温暖活动”。三是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建立了专门的返乡民工创业孵化园,各个区县也正在制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农村,鼓励农民工承包土地开展农副产品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农业;对在城镇创业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四是注重品牌打造。树立劳务品牌,通过品牌培育更多的务工技能人才,提升他们在外的待遇享受。同时,将培训送到务工地,对他们开展异地培训,不断提升其务工技能,稳定就业。

8.创业促就业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建立了推动创业的部门。为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开展,市局设立了创业指导科,指导全市创业促就业工作的开展。二是创业促就业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出台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小额贷款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意见等推动创业工作的文件。三是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助推创业。建成70个充分就业社区、1个充分就业街镇,有11个社区被命名为“四川省充分就业社区”,通过辖区优势推动创业。四是建立创业孵化园。为以点带面推动创业工作,在大安建成全省首个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创业者在创业(孵化)园将获得土地使用、小额贷款、减免行政收费、税收减免、创业培训、社保补贴等多项优惠扶持政策。此后,各区县也都建立了工业园,积极吸纳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五是营造创业氛围。邀请全国有名的创业明星为下岗失业人员现身说法,举办 “盐都十大杰出青年创业之星评选”、“创业方案设计大赛暨百万创业信贷扶持行动”、“青春创业就业万人大讲堂”、“青春创业20位风云人物风采展”、“青春创业百岗见习行动”等“青春创业在自贡”五大主题活动,推起创业热潮。

9.机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抓班子建设。坚持把班子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以班子带队伍、以队伍促发展。近几年来,充分发挥民主决策,班子中以“不争分工、不分彼此、不争功劳”的理念推动全市就业事业的发展。二是抓组织建设。在充分调研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单位的人员结构和历史状况,结合业务工作需要,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了中层干部的内部交流和提拔,先后轮岗交流了8名中层干部,提拔了5个正科级、4个副科级干部,极大地促进了工作,调动了中层干部的工作热情。三是抓制度建设。近几年来,制定和完善了强化机关建设的各种制度,如再就业补贴内部监督制度、信访制度、公文制度、办公室制度等规范性制度,始终坚持以制度管人、以机制约束人。四是抓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坚持把思想教育作为提升队伍凝聚力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职工道德情操和修养,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组织职工开展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市局全体职工开展拓展培训、工间广播体操,市区县局集体开展“两法一规定”知识竞赛,“我为就业添光彩”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组织全系统职工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加强应对金融危机,增强责任感的教育。五是抓廉政建设。实行了主要领导“一岗双责”,加强全局廉政教育,施行公开透明办公,杜绝违纪行为。通过狠抓机关建设,就业局机关及就业系统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增强了战胜各种困难的能力。

(三)主要工作体会

1.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系统联动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集中学习活动期间,市委主要领导对我局参与的城镇就业状态的调查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万岗位就业服务大行动”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省局领导亲自到场,并作重要指示;各区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挤出宝贵的春节休息时间为活动助威;市、区县、街道(乡镇)以及社区从事就业工作同志放弃春节假期,统一投入到活动当中。省局领导在参加授牌仪式时指出,我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开了全省的先河,对全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开展,对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四川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领导在参加异地培训开班仪式上指出,我局以发展的眼光,到外地进行培训实训,这在四川省是第一次,也是一个尝试。等等,在这里无法一一例举。正是有了这些支持和鼓励,我市的就业工作才得以顺利的推进。

2.心系民众、勇于创新、以点带面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现了全省“八个率先”。为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率先在全省建立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为把就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率先在全省打造村一级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为推动就业再就业政策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的有效落实,率先在全省创建充分就业街镇;为探索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率先在全省探索就业与招商和区域经济互动;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率先在全省建立人力资源市场有形无形“两手抓”的机制;为了激发因金融危机返乡民工参与就业的热情,率先在全省开展返乡民工迎春大型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率先在全省建立返乡民工创业(孵化)园;为稳定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民工异地培训。这些工作当中,有五项工作被评为全省就业创新工作和亮点工作。把群众满意做为就业服务工作的宗旨,把创新工作做为拉动整体工作的引擎。

3.重视宣传、营造氛围、邀民参与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推手。

五年来,我们重视宣传,重视舆论引导,重视营造氛围,把宣传信息工作作为就业工作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政策宣传,还是活动宣传上,我们都注重充分利用宣传媒介,通过基层服务窗口、通过上门送政策、通过设立咨询服务窗口、通过就业服务网站、通过与各种媒体合作等全方位立体式的展开就业宣传。尤其是在“一万岗位就业服务大行动”期间,首次提出了组合宣传的理念,对活动宣传方案实施全市统一策划,提供新闻通稿、宣传一个口子对外,充分利用宣传所能起到的辐射、推广和轰动效应。去年,吸引了社会各界和中央、省级媒体的高度关注,市媒体以系列报道、专题报道等方式宣传我市就业工作。我们的就业工作,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2次,中央电台报道3次,四川电视台报道3次,其他省级媒体报道10多次,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报道5次,市级媒体则是开辟了《职场文化》、《盐都就业》、《就业视线》等专栏和专题,进行长期性的宣传。强有力的宣传,营造了求职者高涨的参与就业创业的氛围,对促进就业工作顺利推进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四)主要矛盾和问题

1.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十一五”期间,尽管政府注重发展各种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和企业,同时也开发了大量的城市、社区等公共服务岗位。但是,对于我市长期以来累计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城市化建设产生失地农民和初、高中及高校毕业新产生的各种失业人员总量来说,岗位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缺口仍然在2万个左右。

2.结构性失业矛盾依然存在。为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我们注重强化职业培训,还为此建立了政府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为提升劳动者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下岗失业人员、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绝大部分都是缺乏劳动技能的群体,要改善群体技能结构,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3.促进劳动者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尽管为推动创业促就业做了很多工作,建创业指导机构、提供政策支持、建创业园。但是,为创业者提供的创业环境,创业扶持政策,创业的指导仍然不能满足创业者需求。

4.城乡一体人力资源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当前城乡一体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人力资源市场市区县统一和区别分类上还缺乏整体规划,人力资源市场的规模还不够大,市场的软环境还不健全,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查询等方面还不完善。

5.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尽管我们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区(村)最贴近群众的地方。但是,村级平台、乡镇平台、区县局、职介中心等就业服务机构还不能得到有效的人力保障和经费支持,整个系统工作人员的素质还需要不断提升。

6.失业保险清欠扩面依然困难。尽管我们在强化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中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我市困难企业多,根本无缴费能力,使得失业保险征收清欠难,据调查显示,现缴费人数只占参保人数的70%。另外,由于失业保险参保缴费的义务与享受待遇的权力不对等,严重影响了单位和职工参保的积极性。加之又缺少刚性的手段,使部分单位,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逃避参保。

7、信息化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是受信息化办公设备和数据交换设备的制约,业务软件联网应用的运行环境还有待完善。二是区县网络管理员绝大部分为兼职,系统管理维护能力有限。三是VPN网络覆盖面有限,系统内部只覆盖到乡镇一级,系统外部尚未实现联网运作。四是就业服务网站的功能较单一,运行模式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宣传交流阵地作用。

二、2010年就业工作

(一)主要指标完成 1.城镇新增就业达到 33686人,完成省下目标任务31000人的108.66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896人,完成省下目标任务15500人的115.4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680人,完成省下目标务任4500人的126.22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0 %以内。

2.实施创业培训2800人,完成省市最高目标2500人的112%。

3.各类就业型企业新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7529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6600人的114.08%;其中:社区就业人数5680人,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4000人的142%。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2588万元,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2400万元的107.83%。

4.全市征收失业保险费5000万元,完成省、市目标任务4300万元的116.28%。12月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56万人,完成省目标任务12.56万人的100%。全市失业保险新增扩面1.1万人,完成省目标任务1.1万人的100%。

5.就业部门组织劳务输出7200人,完成省下目标7200人的100%。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夯实就业服务基础工作

一是抓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合我市实际,积极草拟和出台了新一轮就业政策和促进就业工作的配套措施。

二是专项活动促就业,保障民生创和谐。贴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了“2010家乡温暖活动”、“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大型公益招聘会”等系列活动,为外出务工人员建卡立档,实施动态管理,帮助增强维权意识。加强对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工作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大力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期间,开展返乡民工座谈会60多场次,专场招聘会50多场次,走访慰问1500多户,送政策资料15万多份,提供岗位1万余个,促进近4000人就业。

三是打造“四化”基层平台,建设坚实基层队伍。进一步完善了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夯实基层平台建设,扩展了业务软件功能。已基本实现“人员配备专职化”、“硬件建设标准化”、“服务流程规范化”、“工作手段信息化。”

四是整合资源,强化服务,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扶持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正在制定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相关文件。

2.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工作

坚持把鼓励支持创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战略,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协调相关部门尽最大努力给予大学生创业基地支持,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倾斜,对开展用工、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帮扶和支持。二是开展了 “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用工-创业跟踪”系列服务,树立了创业典型,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提高了小额担保贷款金额。在个人贷款最高5万元的基础上,符合条件的女性贷款最高可达8万元。

3.大力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

一是继续以创建活动为抓手,指导社区加强工作平台建设,完善各项基础工作。二是组织开展了2009年度充分就业社区综合评审、表彰活动,以及2008年评定充分就业社区和省政府和劳动保障厅命名的充分就业社区的复查工作。新增评审和建成全市充分就业社区36个。三是强化创建活动宣传,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是召开了2010年全市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会,对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和总结,对新达标充分就业社区进行了表彰。

5.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一是积极组织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二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招投标和个人补贴申报工作。三是做好培训服务省运工作。为了更好服务省运会,提升餐饮、酒店、旅游服务业整体服务水平,开展了“迎省运.强技能.促就业”活动。市区县职业培训机构联动,对服务业从业人员或有意愿从事服务业的人员,举办餐厅服务、酒店服务、营业员、市场营销、美容美发等相关专业培训。

6.推进信息网络化纵深建设和运行

全市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业务管理更加规范、软硬件应用环境得到增强,技术队伍得到充实,各项工作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全市VPN网络已经实现了“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联网;数据传输光纤出口带宽增至30M,通信瓶颈进一步缓解;业务软件的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等大部分功能模块已经实现联网应用,业务数据库存储各类数据信息超过40万条。同时,随着国家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公共就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现有业务软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工作应用需求,启动了业务软件二次开发工作。

7.狠抓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

一是力促失业保险实名制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失业保险参保数据库,进入系统的参保单位信息1756条,参保个人信息110684条。二是抓失业保险的扩面工作。通过开展结算工作和参与国企改革工作扩面,全年新增扩面人员中,非公经济新增参保占50%左右;企业破产改制后续保288人。三是抓基金征收。继续采取失业保险联合结算稽核的办法, 结算出欠费金额350万元,催促补缴120万元。人均缴费基数比去年提高了23元。四是完善市级统筹。全年市局将调剂4300万元资金,用于四区两县的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全市将为8300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4300万元;为460名农民合同制工人发放了一次性生活补助费23万元。五是积极参与和配合企业改制工作。积极参与配合14户市属企业,9户区县属企业改制工作。经市政府批准,对改制企业失业保险欠费挂账1326.42万元;免收档案管理费3.4万元;为全市改制企业2889名失业职工进行失业登记,办理失业保险待遇享受手续。六是加强失业人员档案管理。市失业人员档案馆现有档案42394卷,其中今年审查接收失业人员档案2925卷,为1622名失业人员提供了档案转移、代办退休等服务。

8、积极开展创新争优活动

建立了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了创先争优活动动员(扩大)会议,实施了机关和个人公开承诺,确定了包村帮户名单。对舒坪镇磨刀岭村村级阵地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对定点帮扶人员刘富贵的家庭生活情况进行了了解,送上了1000元田坎维修和鱼苗购置款。

三、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就业工作将围绕“十二五”就业服务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推进就业工作的指示,以“一一五一”促进为重点开展就业工作。即:落实一项政策: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夯实一个基础:就业服务基础工作;抓好五项工作:创业促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信息化、失业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一项建设:体系建设。

(一)工作目标

1.城镇新增就业30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0 %以内。

2.实施创业培训2500人。

3.各类就业型企业新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600人,其中:社区就业人数4000人。发放小额2400万元。

4.全市征收失业保险费4300万元,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万人,全市失业保险新增扩面1万人。

5.就业部门组织劳务输出5000人。

(二)主要工作措施

1.落实一项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就业政策。一是要切合我市实际,继续完善和补充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二是要协调、督促就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三是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就业政策。

2.夯实一个基础:夯实就业服务基础工作。一是继续强化免费就业服务制度。二是要搞好就业援助,以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服务。加大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力度,落实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各项补贴政策。三是做好失业登记工作,加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四是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稳定发展各类就业服务型企业。五是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和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六是要做好失业人员档案管理工作。

3.抓好五项工作

(1)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一是完善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创业咨询专家组。二是协调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创业实体。收集、汇编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三是继续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完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目标责任、提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效率、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范围。

(2)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一是继续以自贡市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心,辐射区县、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乃至其它部门的培训,不断整合培训实训资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二是培训针对性要进一步加强。要切实了解参培者的培训需求,通过全市统一汇总分类后,实施招投标。三是继续推行送培训到乡镇、开展异地培训等方便参培者的培训方式。四是强化培训监管,杜绝培训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杜绝职务犯罪。

(3)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全市社区和建制村的基层VPN网络的覆面建设。根据全城联网办公运行模式对数据传输的要求,制定各网络节点的带宽参考标准,逐步提高各级数据机房VPN带宽和出口带宽,实现基层节点的互联网数据分流。二是进一步改造升级市局中心机房的网络设施设备。更新综合布线系统,添置服务器、硬件防火墙、硬件防毒墙、路由器、核心交换机、负载均衡器、磁盘阵列(含数据备份软件)、UPS电源、监控操作台、机房专用空调、清风系统、消防系统、防盗系统等设施设备,构建更加规范的标准化数据机房。三是市场化思路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网站。重点打造《自贡就业服务网》的互动功能,通过与电信营运商、户外媒体营运商、广电、教育、保险等社会力量的交流合作,将“网页互动”、“短信互动”、“声讯互动”、“广播互动”、“校园互动”等现代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引入公共就业服务领域,构建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具有权威性、便捷性、实时性、广域性、交互性的网络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4)加强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一是强化扩面征缴。要加强对不同类型参保单位的分析,通过与统计局数据和其他险种的对比,找出差距,挖掘潜力,强力推进扩面征缴。二是加强基础管理。要强化内部监管和控制;加强基金征、管、用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全面实施失业保险业务网上经办。三是要确保失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四是要积极参与配合企业改制工作。

(5)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一是要根据农村劳动者创业的地域特点、行业特点,完善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打造更多更具特色的劳务品牌。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有效对接,提高转移输出的质量。

4.搞好一项建设:搞好体系建设。一是要抓好系统行业建设。其一,继续推进基层平台和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建设。其二,加强对系统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廉政意识培训。二是要加强机关建设。其一,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其二,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建设。其三,要抓好机关廉政建设。

第二篇:自贡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自贡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

第一章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第一节

农村供水基本情况

一、自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概况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界于东经104°03'-105°16';北纬28°56'-29°38',东邻隆昌、沪县,南接南溪、江安、宜宾县境,西界犍为、井研县,北与仁寿、威远、内江县境相连,全市幅员面积为4372.63平方公里。

自贡市大部份地处荣威穹隆背斜南面,低山、丘陵、平坝皆备,地势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丘陵多为馒头状、方山状。丘陵区海拔高程在300-400米之间,海拔最高点在荣县同心乡铁厂坳,海拔高程为901米,最低点在富顺县长滩乡,海拔高程为241米。

自贡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多雨年可达1430毫米,少雨年仅730毫米。雨量悬殊近一倍。从历年降雨量分析,呈逐年减少趋势。21年中只有6年高于平均值,2年接近平均值,8年降雨量小于900毫米。四季中雨量变化,在时空上差别很大,常年夏季雨量平均可达580毫米,占年雨量的56%,秋季雨量平

-1- 均为240毫米,占年雨量的23%,春季雨量平均为170毫米,占年雨量的16%,冬季雨量平均为48毫米,占年雨量的5%,由于各季降雨量的悬殊,造成市境内一些地方的人口饮水困难。

本市境内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具有冬暖、夏热、春旱、热量丰富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8℃,最高年均18.6℃,最低年均为17.1℃,年季变差1.5℃。季节分布是,春季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频繁,多年平均为17.2℃,极端气温最高达38.5℃,最低气温1.6℃。夏季热量丰富,光热水同季,多年平均气温25.5℃,极端气温最高达40℃,最低气温14.8℃。秋季气温下降迅速,多绵雨,多年平均气温16.1℃,极端气温最高达36℃,最低气温3℃,冬季多年平均气温8.2℃,极端气温最低2.8℃。

全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220-1280小时,日照最多年达1540小时,最少年仅860小时,7、8两月日照在170-220小时,太阳幅射能在7676千瓦/m2以上,全年太阳总幅射能62209千瓦/M2。全市多年平均年蒸发量在1100-1210毫米之间。4-6各月蒸发量均在120毫米以上,7、8各月蒸发量均在150毫米左右。冬季各月蒸发量一般在50毫米左右。四季中夏秋半年降雨量一般大于蒸发量,而冬春半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由于受气温的影响,地表水蒸发量大,常出现连续性的干旱之灾。

本市辖两县四区(一个城市区),总人口315.30万人,辖96个乡镇,县区城乡人口293.98万人,农业人口246.12万人,乡

-2- 村实有劳动力138.13万个,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718人。

全市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已达1568公里,电网覆盖通电村社达100%,农户用电普及率98%,全市耕地面积214.09万亩,其中田134.55万亩,土79.54万亩,二00二年粮食总产量达136.4万吨,经济作物12.13万吨,蔬菜产量71.46万吨,茶叶产量1855吨,各类水果产量6.21万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150.11亿元,五个农业县区生产总值为106.8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31.95亿元,工业总产值37.9亿元,建筑总产值5.69亿元,交通运输通讯产值4.05亿元,商业服务收入9.58亿元,其它产值10.61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2010元,但大多数农户仍是入不敷出。

本市境内分岷江、沱江两大水系,9个流域,河长5公里以上有152条,其中10公里以上73条,沱江贯穿富顺县境内,流长达127公里。所属流域有釜溪河、中溪河、威远河、长滩河、旭水河等六条主要河流。岷江水系所属流域在荣县境内有越溪河、茫溪河、沙溪河等三条主要河流。而越溪河在荣县境内流长达115公里,在邓头溪流入岷江。

本市多年平均年降雨总量为44.4亿m,但产生的地表径流仅18.42亿m,占41.49%,占全省平均指标的20%左右,属水资源贫乏区,按耕地亩平均为860m,人均占有量586m。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总量为18.24亿m3,地下水2.11亿m3,人均占有量只占全省平均量的20%,属水资源贫乏区。且有三条

-3- 主要河流沱江、釜溪河、长滩河,由于河水流经外地行政区域,污水排放问题尚未解决,河水污染十分严重,不能作饮水使用。截至二00二年,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2900处,其中中型2座,小(一)型75座,小(二)型292座,山平塘30837口,石河堰1341道,江河提灌站353处,蓄、引、提水总量达5.28亿m3,有效水量3.57亿m3。二00二年各类水利工程供水量为4.44亿m3,其中农业用量1〃57亿m3,工业用水量1.46亿m3,城镇生活用水量0.53亿m3,其它用水量0.88亿m3。

地下水资源埋藏较深,一般在30米以上,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红层沙页岩风化带,裂隙水分布较广,出水量少,但在降雨期产生的地表径流,给基岩裂隙渗入补给一定水量,地表水经渗透后水质都好,可作为农村住户分散开发饮用。截至一九九九年全市已有各类水井工程30.5万口,每年可开发利用地下水源约1.1亿m3,解决和改善了大部份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普及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

根据水利部、卫生部《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统计出我市2004年底农村饮水安全人数普及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调查结果显示,全市246.12万农村人口中,饮水安全人口为163.5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6.43%;饮用自来水的农村人口总数为21.44万人,自来水普及率为8.71%。饮水不安全人口为82.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3.57%。

三、农村供水设施情况及供水能力

-4-(1)集中式供水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24处,现状日供水量为18401m/d,现状供水人口29.27万人。

按水源类型分:采用地表水作为水源的工程110处,现状供水人口27.07万人;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工程14处,现状供水人口2.20万人。按供水规模分:设计供水规模大于1000m/d的工程2处,现状供水人口2.06万人;设计供水规模在1000~200m/d的工程28处,现状供水人口15.17万人;设计规模在200m/d以下的工程94处,现状供水人口12.04万人。按供水方式分:提水工程112处,现状供水人口25.96万人,自流取水工程12处,现状供水人口3.31万人。按有无净化设施分:全市有净化设施的62处,占工程总数的50%,现状供水人口12.78万人;无净化设施的62处,占工程总数的50%,现状供水人口16.49万人。

我市集中供水工程中,取用地表水,使用管网统一送到用水户的人口21.13万人,占集中供水人口数的98.55%;通过集中供水点饮水的人口0.31万人,占1.45%。3

333集中供水工程的取水水源有水库、江河水、石堰(溪河)、地下水、泉水。取水库水的供水工程110处。全市范围内部分管理较好的集中供水工程,其水源都不允许私人承包养鱼,专门用作取水水源,使得原水水质得到一定的保证。管理不善的集中供水工程,如:富顺县瓦市水厂的源水水质和供水水质极差,严重不符合卫生标准。饮水群众多次联名到县、市政府上访,要求解决

-5- 饮水问题。取地下水的供水工程,水源有保证,水质稍好些。

全市124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一部分接受水利部门业务指导。供水规模在500m/d以上的水厂管理人员一般6—8人,具有一定管理水平和水质检测能力。

出厂水质情况:仅有部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除感官性指标,部分细菌学指标超标,余氯低于国家标准外,其余水厂,特别是无净水设施的水厂水质最差。

水费的收取方式:按用户每月实际用量收取,取消了原实行的每户每月不足3 m的保底收费方式,水价一般在1.30—2.50元/ m之间。

(2)分散式供水基本情况

全市到2004年底,利用手压井、机提井、大口井、引泉、集雨等供水设施供水的人口224.68万人。其中:井水187.42万人、引泉供水4.08万人、集雨供水4.68万人。从调查情况看,引泉的水质60%直观感觉较好,水清澈透明,好的水质有“回甜味”。手压井、大口井、集雨工程的水质较差。

通过本次农村饮水现状调查,2004年底,全市还有28.49万人直接取用江河水、溪沟水、田角水、山泉水。这些水源的水质因受外界影响大,无任何保护措施,饮水水质难以符合要求。直观调查发现水中悬浮物较多,水质浑浊,口感苦咸,水质较差。而且一遇干旱,用水量无法满足需求。

333

-6- 第二节 “十五”以来农村饮水工作成就

一、“十五”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规划实施情况

我市从2001年开始,到2003年国家农村人饮解困第一期、第二期共四批次,在我市四区两县,42个乡镇,建集中供水工程41处,解决42个乡镇96个村,18682户,7.50万人的饮水困难。工程完成总投资2377.05万元,占计划的99.92%,其中:国债1380万元,占100%,地方配套、群众自筹和投劳折资997.051万元,占计划的99.8%。

二、2004~200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情况

2004~2005年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仅有沿滩区邓关镇牌坊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该工程正在抓紧建设中,其总投资66万元,国家补助40万元,地方配套和自筹26万元,计划解决0.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第三节 基本经验

一、水源保护

为确保饮水水源符合卫生标准,水源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四川省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防止污染破坏,保证水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并按《四川省饮用水水源管理条例》和《自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实施办法》一级保护区规定的要求,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

-7- A、根据实际情况划定水源保护区。江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指从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M的陆域,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指从取水点为中心,半径500M范围内的水域、陆域。取水单位应按分级划定原则,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书面申请,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级别,明确保护区具体范围和地理界线。饮用水厂必须在保护区边界设臵标志牌或标志桩,当地政府负责保护好所设的标志牌、桩。

B、在保护区,禁止下列行为:

(1)破坏水源涵养林、护岸林和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植被。(2)倾倒和堆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粪便及其他废弃物。(3)装载有害有毒物质、油类、粪便而无防渗、防溢、防漏设施的船舶和车辆通过。

(4)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5)使用炸药和毒药捕杀水生动物。C、在一级保护区内,还禁止以下行为:(1)向水域排放污水。

(2)新、改、扩建对水源有污染危害的建设项目。已建的项目,要修建污水管道,否则应搬迁或撤除。(3)放养禽畜和从事肥水养鱼、网箱养鱼。

用于饮用水源的水体,一律不准承包给单位或个人进行养殖和旅游开发等污染水源的经营,对已承包的,由当地政府做好协

-8- 调工作,责令其限期解除承包合同。

对违反以上禁止事项的,按照《自贡市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D、加强监督和管理。水源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工作统筹规则、组织协调,监督有关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搞好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水利、卫生、建设、计划、农业、畜牧、林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搞好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工作。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依法行使环境监督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权限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协同配合,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妨碍检查。

二、前期工作

实施乡镇供水工程,对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人饮工程前期工作,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作为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谋福利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列入了党政工作的重要议程。

⑴、建立机构,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为扎实抓好农村人饮解困项目前期工作,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计划、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配合抓;任务所在县、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水利、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9- 落实自筹资金及劳力投入,解决工程占地等问题。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了“农村人饮解困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农村人饮解困工作纳入了政府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各区县水利局作为业主单位,将人饮解困工程的有关事宜,委托任务所在乡镇政府,代表业主具体组织实施。县水利工程管理站和设计队负责人饮解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从而使我市人饮解困工作,形成了各级领导有责任,层层有人抓,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积极支持的工作格局。

⑵、突出重点,合理规划,规范设计

2001年,我市以《自贡市农村人口饮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本着重点优先,因地制宜,便于管理和发挥规模效益的原则,按照国家人饮解困标准,结合我市乡镇集镇人口稠密,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人畜饮水矛盾比较突出的特点,规划分三批先后实施人畜饮水最困难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编制了《自贡市农村人口饮水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四川省水利厅和省计委审批。按照省计委下达我市三批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项目投资计划,我市积极组织具备资质的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队进行规范设计,编制设计文件,按规定程序报批,为施工做好了充分准备。项目单位按批准解决饮水人数,落实到村、组、户,造册建卡,实行名册管理,保证了项目实施与规划一致。

为杜绝“三边”工程,根据国家和省制定的《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我市各区县还各自实际制

-10- 定了相应的《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人饮解困工程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水利工程招标实施意见(办法)》、《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操作依据,保证了工程顺利实施。

三、项目管理

⑴多方筹资,严格管理,确保投入

为尽快启动工程施工,在资金筹措上,地方自筹部分由项目乡镇统一筹措,用现金或转帐统一缴入县会计中心人饮解困工程项目专户,实施统一管理。全市三批人饮解困工程国家补助1080万元和地方配套资金798.721万元全部到位,从而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使用统一的基本建设会计报表,单独建立帐目,独立核算,实行县级“报帐制”,由项目业主单位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计划、财政、审计部门负责财务审计、监督,做到了会计管理规范,保证了专项资金使用安全。

⑵抓好典型,加强监督,确保质量

为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本着轻重缓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我市抓好典型、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荣县新桥镇、富顺县宝庆乡、沿滩区九洪乡等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为示范点,严格按水利建设程序,科学设计,规范施工,强化质量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确保我市第一期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设

-11- 工作的顺利完成。

我市在实施此项工作中,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施工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理责任制等监管机制,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重点把好设计、施工队伍选择和施工质量关。首先,根据批准的项目内容,组织勘测设计队精心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择其最佳方案。方案的优化组合,保证了设计方案布局合理,费省效宏,设计规范。其次,有任务的乡镇,严格按水利工程招标、投标办法,公开、公平、公正选择具有相应建设资质的施工队,规范施工。第三,按照川农水(2002)农水管69号文件通知推荐的供水材料和设备,进行材料采购,要求实施乡镇必须使用具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卫生许可证”的合格产品,保证供水工程水质不受污染。第四,加强施工质量监理,严格照图施工。各区、县水利局人饮解困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抓好施工技术指导,认真检查施工单位执行工程设计方案的情况,严格检查监督施工过程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市政府和水利局主要领导多次实地检查施工质量和进度,及时处理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排除影响工程进度的障碍。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按设计图纸施工,工程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结构尺寸符合要求,外形美观,环境卫生,供水水量充足,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四、建后管理

-12-

加强工程运营管理,促进工程良性循环。在人饮解困工程建设中,坚持了“规划建卡,按卡施工,验收销号”制度,对42个乡镇的41处供水工程,逐个建档和逐户建卡,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软件资料,进行了较为规范的整理和归档,为工程建后管理提供了依据。

乡镇供水工程竣工后,由各区、县水利(水务)局统一管理,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经营上由区、县水利局委托乡镇水利工程管理站直接经营管理,行政上受当地政府领导,业务和技术上受县水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指导。供水工程设立管理机构,落实专人管理。供水管理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采取承包、租赁等经营方式,按企业化管理,走水利产业化道路。实行有偿供水,合理确定水价,按成本加合理利润收取水费,足额提取工程折旧基金,专款专用,以水养水。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使管理制度化、工作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努力塑造供水企业良好形象,形成投入--产出--回收--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四节 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饮水水水质超标问题

我市在调查摸底阶段共抽检水样52个。从水样的抽检情况来看,我市饮用水水质存在的问题有砷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细菌学指标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其他引水水质问题。

-13- ① 饮用高砷水人数、危害、分布及其成因

根据调查全市饮用高砷水人数约为1.40万人,其主要分布在我市境内的沱江下游的富世镇等沿江乡镇,涉及富顺县、大安区、沿滩区。其中富顺县饮用高砷水人数为0.86万人。沱江水因沿江两岸大量有机物、无机物污染、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砷、耗氧量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总硬度、色度、浑浊度等卫生指标严重超标。

慢性饮水型砷中毒对人体多系统功能均可造成危害,包括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色素代谢异常及皮肤角化,影响劳动和生活能力,并最终发展为皮肤癌,可伴膀胱、肾、肝等多种内脏癌的高发。从慢性砷暴露开始约20至30年,癌症开始发病。患者往往眼看着自己的皮肤病变一步步恶化,却又无能为力,最终发生癌变。最新研究还表明胎儿比成人对砷的毒性更敏感。

② 饮用苦咸水人数、危害、分布及成因

饮用苦咸水人数为1.72万人。主要分布在荣县、大安区、沿滩区,荣县饮用苦咸水人数达到1.36万人。苦咸水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类,以钙、镁、硫酸盐或氯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含盐量过高可使饮水产生苦咸味,大量的氯化物使水发咸,易溶盐中硫酸盐的比例较大则水发涩,阳离子中镁的大量存在则水发苦。苦咸水其总硬度和溶解性固体都严重超标,饮用时难以入口,饮用后也会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问题的形成的主要原因:一种是河流下游的底凹地带,地下水位较高,而受河水补给量较大,灌溉

-14- 入渗的混合作用以及径流过程的蒸发作用,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一种是受当地工矿企业的影响,这些地区属井盐产区,矿井多,其地表水容易受盐卤水污染。

③饮用未经处理的IV类及超IV类地表水人数、危害、分布及成因

我市饮用未经处理的IV类及超IV类地表水人数为24.97万人。该类问题广泛分布于我市四区两县。由于存在部分乡镇由于地域附近无供水水源的水利工程,直接取用城镇附近溪河、沟塘用水。但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农业种养业的规模化,使用农药化肥量的增加,导致溪河、沟塘水水质已达Ⅳ类或超Ⅳ类水质,直接饮用已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产生,给村民精神、经济造成一定的负担。

④饮用细菌学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人数、危害、分布及成因

饮用细菌学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人数为4.37万人。其主要分布在大安区境内,大安区饮用细菌学超标严重、未经处理的地表水人数为2.86万人。化肥养鱼、稻田中的农药、化肥、人畜粪便等使得作为饮用水源的溪河、塘、堰、库、田角水严重污染,细菌学指标严重超标,异色异味严重,而直接取用被污染未经处理的溪河、塘、堰、库、田角水是造成饮水不安全的原因。肝炎,肠炎等疾病危害着群众身体健康。

⑤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人

-15- 数、危害、分布及成因

饮用污染严重、未经处理的地下水的人数为0.33万人,其他饮水水质问题人数为8.67万人。

这两类不安全饮水问题,是由于农村自建的分散人工井建设标准低,在选址问题上对周边环境没有足够的重视,人工井距粪池、猪圈较近,或院子里阴阳沟排水不畅等致使粪水、污水渗透到井内,污染井水,细菌学指标超标,色、嗅、味等感官性指标超标。同时,一些边远地区农户在天边地角挖的浅井,蓄积的是山坡浸水、田沟污水,既无来源保障,又无水源防护措施,枯枝烂叶、杂物泥块随意混入水井,造成水体污染,难以达到卫生标准。

二、水源保证率、生活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方面的问题 ①水源保证率低的人数、影响、分布及其成因

用水保证率评定标准为:供水水源保证率低于90%为基本安全,90%~95%为基本安全,高于95%为安全(含95%)。根据本次调查,全市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人数为5.11万人,主要分布在富顺县、沿滩区。其中富顺县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人数有1.46万人,沿滩区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人数有1.07万人。

造成水源保证率低的主要原因:

1、由于气候、地质变化影响及农村大量减少冬大囤水田,取用地下水的机压井、人工井、老水井及一些山泉水量逐年呈递减趋势,加上全市境内丘陵地区

-16- 地形复杂情况存在,降雨在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干旱也十分频繁;

2、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日用水量增加;

3、水污染加剧,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水资源人为地减少;

4、干旱频繁,加之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十分严重,大大降低了供水保证率;

5、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只求解决“有水吃”,因此,工程建设标准低,水源保证率低。有些地方骨干水利工程少,新改建集中供水工程时水源的选择余地小,且现有水利工程蓄水能力小,加之淤积逐年增加,另外部分工程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建在丘陵区,多数为多年调节的蓄水工程,集雨面积小,拦蓄径流少,一旦遇到干旱年景,就出现供水紧张的情况,水源保证率无法得到保证;

6、灌溉和饮水的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

②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影响及其分布

通过调查统计,全市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28.45万人,主要分布在富顺县、荣县、沿滩区、大安区。其中富顺县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14.63万人,荣县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3.11万人,沿滩区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5.5万人,大安区生活用水量不足的人数为4.24万人。

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基础差,自然条件限制,自建的供水工程无规划、设计,技术指标要求起点很低,建设规模小,建设质量要求低,集中连片程度不够,供水能力偏小,供水量不足。再加上骨干工程少且分布不均,现有的水利工程规模较小,蓄水量不

-17- 大,调节能力有限,继续新修水库工程较困难,虽有沱江,岷江过境,但由于经济条件差,难以利用。只要稍遇天旱,农村人口饮水就十分困难。

③用水方便程度低的人数、影响及其分布

用水方便程度评定标准为供水到户或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安全;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分钟(大体相当于水平距离800m或垂直高差80m的情况)为基本安全。通过调查统计,全市用水方便程度低的人数为7.61万人,主要分布在富顺县、荣县。其中富顺县用水方便程度低的人数为5.15万人,荣县用水方便程度低的人数为1.39万人。

我市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地处高山峻岭,山高水低,水源奇缺,乡镇居民又因居住偏远、分散,群众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广大农村用水极不方便,尤其在一些山秃、坡陡,且无蓄水设施的旱片死角,冬春背水趋多,季节缺水更加明显,取水所花费时间较长,严重束缚农村劳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加强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目标。保障农村居民的饮

-18- 水安全,事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是农村水利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吃水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影响小康建设的进程。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政府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是贯彻落实中央扶农政策的体现,也是为老百姓办实事,是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第二节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 技术条件:我市水利系统有具有乙级资质的自贡市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院,富顺、荣县、沿滩区水利(水务)局建有丙级资质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队。同时,各县、区水利部门,有一批各类水利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水利、电力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可以担负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各项勘测、设计和管理工作。各乡镇水管站造就了一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对于各类饮水工程的施工建设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各级水利、水管部门,业务人员多,技术力量较强,完全有能力承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经济条件:近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并不高,各级财政资金相对困难。但各级党委、政府依然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困难全问题,在各级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各方面挤出一定资金用于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农村人饮困难地区的广大群众,也吃尽

-19- 了干旱缺水的苦头,愿意积极想办法筹集部分资金和投劳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本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扶持下,有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群众的迫切愿望,积极性很高,一定能把此项工作按上级的要求圆满完成。

管理条件:我市已建成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按照《四川省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规定》,各区县也制定了《农村人饮管理实施细则》,理顺了管理关系,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明确了管理体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制定了具体的管护办法。对泵站扬水集中供水工程,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一律归口当地水利部门进行管理,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建立供水管理机构,供水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按企业化方式进行管理,走水利产业化道路。严格水费成本核算制度,合理确定水价,实行有偿供水和用水按标准收费的制度,足额提取工程折旧,常年维修费用,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成一处,管理好一处,以形成投入──产出──回报──再投入的良性运行机制。同时,各级水管部门和工程管理单位还制定了工程检查维护制度,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水质定期检测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为广大农村受水户服好务。

-20- 第三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农村饮水工程是农村重要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及全国农村饮水工作会的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明确强化工作力度,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根据实际财力情况,优化配臵建设资金,突出重点,优先安排续建工程,开工建设一批事关全局,饮水安全存在严重问题的重点骨干饮用水工程。

二、防治并重,综合治理

保护好饮用水源是保障饮水安全的前提,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管理条例》和《自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臵必要的水净化设施,向用户提供水质达标的饮用水。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检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对适度规模的水厂设化验室,做

-21- 好水质的常规检查。

三、因地制宜,远近结合

根据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首先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在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应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并尽可能适度规模,供水到户;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比较底的地区,供水系统可暂先建到集中给水点,待经济条件具备后,再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农民可建分散式供水工程。

四、城乡结合,多渠道筹资

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资金筹措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所需投资多,按照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扶持引导,确保引水安全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从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五、建管并重、强化用水户参与管理、确保良性运营 管好用好工程是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在规划设计阶段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对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工程建成后

-22- 的水价要让用水户广泛参与,征求他们的意见,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在选择技术方案时,充分考虑当地的管理条件和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的技术方案。在工程开工建设以前,要明晰所有权、落实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明确水价和收费办法及服务体系,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持久发挥效益。

第三节 目标任务

自贡市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根据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投资能力,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解决的问题和规划目标。调查结果表明,全市总人口为31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12万人,调查结果显示,饮水安全人口163.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6.43%,自来水普及率8.72%。不安全人数82.6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3.57%,其中水质不达标41.46万人,占不安全人数的50.18%;水量不达标28.45万人,占34.43%,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7.61万人,占9.21%,水源保证率不达标5.11万人,占6.18%。“十一五”期间主要解决砷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地表水、其它污染严重的饮水水质问题;无供水设施、用水极不方便、季节性缺水严重等问题,拟解决全市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全市饮水不安全总人数的36.31%。

-23- 第四章 工程规划与分区布局

第一节 工程规划

一、工程建设标准

(1)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或《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

(2)供水量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水条件的要求,参照《农村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确定。

(3)用水方便程度,集中供水工程尽可能供水到户。无条件做到供水到户时,可分步实施。

(4)水源保证率,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90%,其他地区不低于95%。

二、工程建设条件

工程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建设条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进行工程规划,我市主要的建设条件:

(1)水资源状况及水源条件

自贡市多年平均年降雨总量为44.4亿m,但产生的地表径流仅18.42亿m,占41.49%,占全省平均指标的20%左右,属水资源贫乏区,按耕地亩平均为860m,人均占有量586m。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总量为18.24亿m3,地下水2.11亿m,人均占有量只占全省平均量的20%,属水资源贫乏区。

(2)地形及地质条件

自贡市地貌分为五个类型。平坝面积为1601.26平方公里,3

333

-24- 占幅员面积的36.62%,主要分布在沱江、釜溪河、越溪河两岸。台地面积为94.0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15%。低丘面积为1482.76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3.91%,相对高度在20-100之间,高丘面积为609.98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3.95%,相对高度在100-200米之间。低山面积为584.62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3.37%,相对高度在200-1000米之间。由于丘陵区多陡坡、耕作面大,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因而造成水源贫乏。

自贡市属川中台坳川南凸部份、基岩稳定,盖层平缓,岩层倾角一般在15°以下,市境内出露有三迭系的雷口坡组和须家河组,侏罗系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白垩系的夹关组及第四系新老冲,侏罗系和白垩系“红层”占幅员面积的92%,砂岩,泥岩和页岩常为互层,碳酸盐类岩仅在荣威穹窿核部出露。主要褶皱有:荣威穹窿、自流井、邓井关、兴隆场、青山岭、杨湾、螺观山等七个背斜和永泰乡,双石铺、积蟠场、新店铺,同心寨等五个向斜,这些平缓的背斜和平坦的向斜,控制着丘陵平坝地貌的发育。

(3)交通运输条件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15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318公里,高速公路达到54公里,一级公路37公里,二级公路204公里,三级公路377公里,四级公路632公里,等外公路816公里。全市96个乡镇都已经通公路,通公路的行政村为1460个。全市的

-25- 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工程的建设。

三、工程建设内容

工程建设方案采取因地制宜、多元化的项目建设方案,注重近期解困与农村自来水长远发展相结合,集中解决与分散解决相结合,地下水、地表水与雨水集蓄利用相结合,确保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在工程设计上,宜引则引,宜提则提,采取自流供水为主,减少工程竣工后的运行费用,减轻农民负担。

(1)水源

根据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人数分布的不同地区,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据此选择适宜的水源,对其地下水源水质标准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的要求,地表水源水质标准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要求,或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的要求,当水源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必须采用相应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必须达到规范要求。供水水源水量应充沛,当单一水源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多水源或调蓄等措施,使干旱年枯水期设计取水量保证率在严重缺水地区不低于90%,其他地区不低于95%。在满足可解决同一地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人数的条件,有多个水源可供选择时,应对其各个水源水质、水量、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施工和管理条件、卫生防护条件等进行综合比较,择优确定。宜优先选用地下水、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上游。同时,水源选择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的要求,并

-26- 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与其它用水之间的关系。

(2)工程类型

村镇供水工程分为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在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分布人数比较集中的地区,有符合水质、水量要求的水源时,规划建造集中式供水工程,有充足条件时,优先选择联片集中式供水或管网延伸式供水,水源和供水范围可跨村、镇、行政区域进行规划,并作好协调工作。分散式供水是农村供水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水源匮乏、用户少、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电力无保证及地区经济条件制约等情况下,综合本地具体条件建造灵活,适应性强的分散式供水工程。

(3)工程规模

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规模确定应综合考虑现状用水量,用水条件及其设计年限内的发展变化、水源条件、制水成本、已有供水能力,当地用水定额标准和类似工程的供水情况。根据供水区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饲养畜禽用水量、企业用水量、水厂自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用水量等,按照当地实际用水要求分别列项计算,确定供水范围内最高日用水量。依据供水区内最高日用水量,选择满足供水能力条件的供水水源,经济合理地确定集中式供水工程的供水规模类型,分散式雨水集蓄供水工程及引蓄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规模(即年供水量)应根据年生活用水量、年饲养牲畜用水量确定,再根据设计供水规模和

-27- 降雨量保证率为90%时的最大连续干旱天数,复蓄次数确定蓄水构筑物的有效容积。分散式供水井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需水量、施工条件、管理条件等进行设计,合理选择井位、井型和井深。

(4)水处理设施

根据水源水质,设计供水规模,参照类似供水工程运行经验,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供水水质处理措施。水源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时,水质良好的地下水,可只进行消毒处理;原水浊度长期不超过20NTU,瞬间不超过60NTU时,可采用慢滤加消毒或接触过滤加消毒的净水工艺;原水浊度长期低于500NTU,瞬间不超过1000NTU时,可采用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加消毒的净水工艺;原水含沙量变化较大或浊度经常超过500NTU时,可在常规净水工艺前采取预沉措施;高浊度水应按《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CJJ40)的要求进行净化。由于条件限制,选用水质超标的水源时,微污染地表水可采用强化常规净水工艺,或在常规净水工艺前增加生物预处理或化学氧化处理,也可采用滤后深度处理;含藻水宜在常规净水工艺中增加气浮工艺,并符合《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CJJ32)的要求。

(5)消毒设施

消毒是水净化最后一道重要的关键措施,目的是杀灭供水水质中的病原微生物并防止配水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消毒剂投加量少或多都不利于饮水安全。消毒剂可采用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漂白粉或漂粉精等,农村饮水供水工程一般采用漂白粉消

-28- 毒剂。消毒剂在滤后投加,原水中有机物和藻类较多时,一般在混凝沉淀前和滤后分别投加,消毒剂与水充分混合,其接触时间不小于30分钟,投加点设在清水池或高位水池的进水口处,无水池时,在泵前或泵后管道中投加。消毒剂的最大用量根据原水水质、管网长度和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使水中消毒剂残留量和有害副产物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漂白粉消毒应建设专门的溶解池和溶液池,用清水制成浓度为1~2%的澄清液投加。

(6)供水方式

供水方式采取全日制供水,根据区域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具体分布位臵,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单方水投资和运行成本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供水方式。在水源水量充沛,地形、管理、投资效益比、制水成本等条件适宜时,优先选择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供水,该供水方式有助于降低单方水投资、减少运行费、改善管理条件和提高管理水平。水源水量较小,或受其它条件限制时,可选择单村或单镇供水,距离城镇供水管网较近,条件适宜时,应选择管网延伸供水,一般可降低工程投资,保证供水质量,降低制水成本。在地形地势条件适宜时,选择重力流方式供水,有助于节能,减少运行成本且管理方便。有条件时,供水方式可直接按供水管网到户建设,自来水入户是村镇供水的发展方向,暂时不能入户的工程,供水系统仍应按入户设计,待条件具备时即可入户。

-29-

第二节 分区布局

一、规划分区

根据自贡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不同类型及具体分布位臵,结合区域的经济条件,水资源条件及地形条件合理地进行规划分区。

分区一:富顺县 大安区 分区二:荣县 沿滩区 分区三:贡井区 自流井区

二、分区规划

分区一:该分区的饮水安全主要问题是砷超标问题、饮用水水质严重污染、无供水设施等,十一五规划解决人数为14.208万人,工程类型主要为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集中供水工程60处,解决4.813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散式供水工程31932处,解决9.394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分区二:该分区的饮水安全主要问题是苦咸水、其他水质严重污染、无供水设施等,十一五规划解决人数为12.02万人,工程类型主要为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集中供水工程43处,解决3.9263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散式供水工程21437处,解决8.093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分区三:该分区的饮水安全主要问题是其他水质严重污染、无供水设施等,十一五规划解决人数为3.772万人,工程类型主要为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集中供水工程18处,解

-30- 决1.69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分散式供水工程5424处,解决2.08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第三节 建设规模

“十一五”规划拟建集中供水工程121处,分散供水工程58793处,分别解决10.4304万人,19.5696万人,共计30万人。详见:

附表6:自贡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解决人数表; 附表7:自贡市“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表。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方法

根据川财农[2004]295号《关于印发<四川省农村饮水解困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采用典型工程人均综合投资估算法进行投资估算。按照典型工程的总投资除以该工程解决的人口数,计算出此类工程的人均综合投资指标。比照近年来建成的类似工程决算投资和人均投资指标、物价指标,分析确定规划采用的人均综合投资指标。

二、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国家及地方有关工程投资估算的规定、指标和定额

-31- 四川省水利厅川水建管(1998)379号文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简称“九.八”编规),《四川省(9.5)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95)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四川省、重庆市(97)水利水电工程预算定额》。

(2)近年来建成的类似工程决算投资和人均投资指标 在我市近几年实施的人饮解困工程中选择典型工程,根据典型供水的工程决算,计算出集中供水工程人均综合投资指标为400元/人,人工机井人均综合指标为300元/人。

(3)主要原材料价格及人工单价

水泥300元/T,河沙42元/T,碎石40元/T,钢材4300元/T,机砖190元/千匹,条石80元/M,木材1400元/m,PE、PVC给水塑料管材价格以厂家为准,人工单价普工10元/工日,技工14.97元/工日。

三、典型工程投资估算(1)集中供水工程

根据规划分区,选择确定我市富顺县互助镇集中供水工程作为典型工程。经估算:总工程量2700m,其中:土石方1870m,砼170m,砌石方660m,φ75PE扬水管101m,φ160—110PE塑料给水管1402m分支,进户管598m;380V低压线300m,200V低压线200m;值班房及水泵房60m;工程总投资80.46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37.25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费4.19万元,金属机构及安装工程费21.54万元,其它费用13.65万元,预备

333

-32- 费3.83万元。

(详见附件11:互助镇集中供水典型工程设计及投资估算)(2)分散供水工程

新建一处打井工程,经估算总工程量15.4m,其中挖填土石方7m,砌石方8.3m,砼0.1m,塑料给水管40m。总投资0.123万元,其中:材料费0.058万元,人工费0.063万元。

(3)人均综合投资

集中供水工程:80.46万元÷2000人≈400元/人 分散式供水工程:0.123 万元÷4人≈300元/人

结合我市近几年的人饮解困工程的投资情况,人均投资指标,人均投资指标、物价指数,分析确定集中供水工程人均综合投资指标为367元/人,人工机井人均综合指标为367元/人。

四、总投资估算

根据近年我市建成的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投资情况,“十一五”饮水安全工程规划采用的人均综合投资指标,367元/人。

“十一五”规划解决30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其中规划集中供水工程121处,解决10.4304万人,投资为3827.96万元;规划分散式供水工程58793处,解决19.5696万人,投资为7182.04万元,即“十一五”规划的总投资为11010万元。

第二节 资金筹措

333

-33- 按照中央、地方、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量大,回收期长。因此,采取中央补助部分,各级政府配套部分,受益群众自筹部分的筹措方式。

经估算,十一五规划所需总投资11010万元,规划总人数30万人,人均投资367元/人,其中:中央投资6606万元,地方投资2752.5万元,受益群众1651.5万元。

第三节 农民自筹能力及对水费负担能力分析 据调查了解,我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约为2462元。随着广大农村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改变饮水现状,饮用清洁卫生自来水或井水的愿望十分强烈。对于中央、地方、群众共同负担的原则,绝大多数饮水不安全人口是赞同的,也是能够承担的。

我市乡镇供水工程的水费价格,按保本加微利的原则,平均水价为2元/方。结合农村群众的用水习惯,估算每月每户用水约7m3,每月水费开支约为10至20元,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年收入的不断增加,水费开支是完全可以负担的。

第六章 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1)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4-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党和政府带领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事关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项长期受益农村广大群众的公益事业。农村饮水安全的兴建,解决了缺水农户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解放了劳动力,使农民告别起早摸黑找水、舀水、挑水、排班站队等水的状况,减少了水事纠纷,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它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饮用水条件,促进农村改厨改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彻底改变农户饮用塘边水、田角水和污染河水等不卫生水及一水多用等状况。广大农村饮上清洁卫生水后,能大量降低肝炎、肠炎、痢疾等地方性流行疾病的发生,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3)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却滞后,造成了人口、资源、科学化原则进行兴建,改变了过去找水随意挖坑凼、毁坏地表植被的状况。同时农户可发展庭院经济,在方前屋后种植果树,发展林木经济,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户安居乐业。

(4)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使农村供水事业得以发展。农民

-35- 基本饮水得到保证后,使得农村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农民的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加强,改善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成为生活之需;另一方面,大批从饮水困境中走出来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同时,带回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

二、经济效益分析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量大面广,涉及千家万户。经济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部分。

(1)直接效益

对于本项目工程来说,基本上不存在净收益情况,如打工工程,大多数为单家独户建设和管理,没有供水净收益;集中供水工程,水价执行成本加微利,供水收入只要用于提水用电费,处理水质的药剂费,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维修及固定资产折旧等费用,也没有供水净收益。

(2)间接效益

饮水工程建成后,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减少了农民的医疗费支出,解放了生产力节省了挑水劳力投入其他建设,发展了庭院经济。根据对解决饮水困难户的典型调查进行分析如下:

①减少农民医药费支出:本次项目的实施,使缺水区农民饮上了清洁卫生水,降低了一些疾病的发生率,减少了农民医药费支出。在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后,按每户3口人计算,每

-36- 户每年可减少医药费支出48元。

②节省了挑水劳力:本项目实施后可使缺水区农户从每天找水、挑水中解放出来,每户每年可节省挑水工日72个。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比例按20元/工日计,平均每户节省的部分劳力投入其它建设可收益144元。

第二节 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按照《水利建设项目评价规范》对每种典型的工程进行国民经济评价,评价项目上的经济合理性,分析计算时未计入群众投劳。

1、评价依据及内容:

根据有关规范,工程综合折旧年限为15年,从建设开工期第一年(即2006年)作为折现基准年,社会折现率取12%。

2、主经经济评价指标:

人工井工程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内部收益率为29%,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33,泵站扬水工程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内部收益率为27%,经济效益费用比1.29。

3、国民经济评价:

根据国民经济指标表明:本工程(人工井、泵站扬水工程)经济净现值均大于0,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1,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规定,由此可见,本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37-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一、保护生态环境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后,各级政府依法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制定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污染源。在溪水和水库上游周边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净化水体,涵养水源。起到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二、生态环境评价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均为小型工程,配套设施齐全。工程施工的弃渣、弃土较少,可通过有效手段用于培育土层,不会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相反,环境优美的集中供水工程改造了农村落后的饮水设施,可形成一个优美的农村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第七章 工程建后管理

第一节 建立责权明晰的管理体制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以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按成本水价供水、计实收费、市场运行,确保农

-38- 村安全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良性运行,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工程运行费,维修费,折旧费问题,达到成本水价,这是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二是解决管理人员的不断膨胀问题,做到按需设岗,人尽其责。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观念,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市场式管理与受益户参与式管理的模式,把水作为商品,像用电一样,先购买后使用,村村户户装水表,按方计收水费,再也不能喝“福利水”、“大锅水”。供水单位的水价、水量、水费收入与支出的财务情况进行公示,要受农民用水协会和社会的监督,使农民吃上“明白水”,交上“公道钱”。把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摆到与建设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层层落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责任主体、人员及资金保障措施、考核办法等。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供水单位都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切实保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第二节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因地制宜,在维护农民用水权益的前提下充分引入市场竞争,积极探索新机制,调动工程投资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采用自主经营、聘用制、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供水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39- 规范管理行为,在确保安全生产和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自觉接受水利、卫生、物价、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质询和评议,形成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

-40- 第三节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受益农户较多的小型饮水工程,实行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要在各级政府的宣传、引导和扶持下,用水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用水合作组织。对于联户或自然村兴建的小型饮水工程,成立用水合作小组,协商解决出工、出资及水费计收等事务;对于跨村或跨乡的小型饮水工程,按照受益范围组建供水站。由国家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明确划归供水站所有。

二、农村供水应走集约化、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道路。区、乡两级组建由供水单位自愿参加的供水协会。供水协会以服务为宗旨,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总结推广管理经验,提供信息、技术和维修服务等。

三、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修建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和跨村工程组建的乡镇供水站由区水电局归口管理。在发展阶段,乡镇供水站的具体业务由区水电局水利股代管,其规模扩大后区水电局将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乡镇供水总站。

四、规模较小的联户、村办集中供水工程,按精简高效原则设臵管理岗位,管护人员实行一年一聘的聘任制,通过公开竞聘协商推举确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行管理目标责任制,依法签订合同,规范管理和监督责任。规模较大的供水管理站(所)负责人由工程管理委员会通过竞聘方式选任并定期考核;管理站(所)其他岗位人员参照水利部颁发的《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统一考试,按精简高效原则定岗择优聘用,持证上岗。严格控制人

-41- 员编制,减少冗员,降低工程管理和运行成本。

五、建立供水成本核算制度,按成本加微利的原则合理计收水费,是巩固乡镇供水工程再生产能力的经济基础。

六、大力开展综合经营。乡镇供水站由于用水量较小,在人力、机具和供水能力上都具有一定富裕,充分利用这些潜力开发综合经营,作到一机多用,一水多用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如利用水源到供水之间的管道发展喷灌、滴灌;搞粮食加工、经营供水器材,提供维修服务等,都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付促主。

七、节约管理费用。乡镇供水站规模小,财务工作量不大,但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又需要设臵一定的人员,致使管理费用增大,可将供水站财务工作交乡镇水电管理站代管,不仅可以节约费用,而且对加强资金管理也有重要意义。

八、加强计量管理。计量是供水管理的基础,乡镇供水站必须一开始就做到计量到户,以保持良好的用水秩序和节约用水习惯。为了防止用户滴漏,可按人口多少,实行基本水费加计量水费的办法。

九、水源保护。乡镇供水之所以必要,现有水源被污染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污染,是供水站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源保护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单靠供水站一家是很难作好的。必须依靠当地行政领导、水政管理

-42- 部门、环保部门共同来作好这一工作。并通过订立乡规民约和地方性立法,把水源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

十、资金管理。乡镇供水站是微利企业,在经营初期还可能发生亏损。如果不实行严格的资金管理,把属于成本的资金当成利润来分配处理,一旦需要大修或更新改造、又无资金影响正常供水。因此,加强资金管理是供水站工作的核心。

资金管理首先是国家补助费的管理,补助费只能用于供水工程建设,不能用于大修和更新改造,水电部门要对补助费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次是供水企业必须按照规定提取折旧大修费用、建立折旧大修基金,并规定经营利润应按一定比例建立生产发展基金。凡享受了国家补助的供水工程,其折旧大修基金和生产发展基金由水电部门管理。凡使用工程水源的供水站,应向工程经营管理单位交纳水费。

第四节 建立科学有效的水质监测体系

各级水利部门要与发展改革部门、卫生部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尽快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中心;以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站为依托,分区域设立监测点。对于集中供水工程,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对于分散供水工程,分区域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的完善和运行以及饮水卫生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落实机构、人员、任务、责任、仪器

-43- 设备和经费,并实现信息畅通、资料数据准确及时。

第八章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了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由政府领导挂帅,计划、水利、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配合抓;任务所在乡镇相应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水利、财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自筹资金及劳力投入,解决工程占地等问题,并与县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作纳入了政府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县水利工程管理站和设计队负责人饮解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为顺利开展工作,工作领导小组还利用广播、电视、山标、简报等形式,广泛宣传项目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项目区群众的思想认识,从而使我市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作,形成了各级领导有责任,层层有人抓,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积极支持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 饮用水源保护

为确保饮水水源符合卫生标准,水源所在地的乡、镇政府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四川省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防止污染破坏,保证水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并按《四川省饮用水水源

-44- 管理条例》和《自贡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实施办法》一级保护区规定的要求,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

第三节 多渠道筹措资金

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地区农民收入低,条件差,属弱势群体,主要以争取国家补助为主,按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体系,兴建工程实行“谁建、谁管、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按照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对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行为为主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扶持引导,确保引水安全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从农村现实情况出发,注重发挥市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基础性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和受益者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第四节 做好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管理

一、合理规划,规范设计

按照中央、省厅的有关文件的要求,坚持规划工作全面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灵活性原则,合理规划,规范设计。根据我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的结果,从轻重缓急的角度考虑,将那些人饮安全问题相对比较突出,群众要求迫切,受益群众的筹资、-45- 投资措施确实可行的饮水安全项目先考虑,并靠前规划安排。

二、多方筹资,严格管理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按照上级要求,按期足量匹配。群众自筹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取受益村,集体和个人共同筹资的办法,筹足资金,确保饮水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管理制度。按照财政部颁发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使用统一的基本建设会计报表,单独建立帐目,独立核算,实行县级“报帐制”,由项目业主单位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计划、财政、审计部门负责财务审计、监督,做到了会计管理规范,保证了专项资金使用安全。

三、加强监督,确保质量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制,施工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工程质量监理责任制等监管机制,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重点把好设计、施工队伍选择和施工质量关。抓好施工技术指导,认真检查施工单位执行工程设计方案的情况,严格检查监督施工过程各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按设计图纸施工,工程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结构尺寸符合要求,外形美观,环境卫生,供水水量充足,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46-

四、严格自检、验收程序

工程完工后,首先县(区)水利、计划局组织自检,合格后,由县(区)水利、计划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经市水利局、计划局初验合格后,在由省水利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

第五节 加强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

一、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关键技术,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总体技术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二、采用信息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测报和处理水平,逐步实现水信息测报自动化、信息传输与处理网络化、水管理调度自动化;建立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管理调度中心以及饮用水水源监测中心,实现用水科学调度和水资源配臵实时调度,推进水利信息化。

三、切实加强水利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水利科技、建设和管理的人才,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第六节 加大宣传力度

-47- 为了提高广大群众改善饮水条件的意识,调动其参与管理、保护饮水工程的积极性,使农村饮水解困工程扩大影响,利用电视台、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印刷画册、制作光盘等多种形式,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通过宣传,让社会各界都关注、关心并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充分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是关系到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大事,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热情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长久性的良性发展,取得更广大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OO五年七月

-48-

第三篇:就业局十一五期间和2011年就业工作总结

∥∥∥∥∥∥∥∥∥⌒⌒⌒⌒⌒⌒⌒⌒⌒⌒≌

*******就业服务管理局

2007至2011年工作回顾及未来5年工作展望和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就业工作打算

就业服务事业是事关民生大事、事关稳定大局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的各项任务,**区就业局立足区情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从三个部分分别简要回顾了**区过去五年来的就业服务工作,客观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一个时期抓好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了发展方向,对建设“实力、活力、平安、宜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部分 工作回顾(2007年至2011年)

过去的五年,**区就业服务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促进就业民生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严峻的就业局势,全面推动了就业服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几年来,**区坚决贯彻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创业促就业和落实政策扶持两个重点,努力推进“就业民生工程”,各项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城镇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以实施新一轮就业政策为主线,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整体功效,优化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坚持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就业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5年来,全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万余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2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0.45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二)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着力打造“抓大培训、大抓培训”工作格局,坚持“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就业一人”的原则,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整合全区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发挥好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5年来,全区共组织各类就业培训160 期,涉训人员18887人,其中技能就业项目培训4378人,创业培训1568人,培训合格率分别达100%和95%,有14165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培训后就业率达75%。

(三)就业扶持政策逐步完善。结合区情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把扩大就业作为**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援助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努力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5年来,向上争取就业专项资金4600万元,为5.2万余人次城乡劳动者落实了社会保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灵活就业等各项补贴,做到了应补尽补。

(四)市场就业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健全了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完善了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失业保险等“一站式”服务体系,市场就业体系主导作用更加突出。5年来,共开发空岗信息1.2万余条,涉及酒类包装、机械操作、家政服务等工种3.69万个;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350场次,其中专项服务性的招聘会42场次;为各类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2.1人次;已进行求职登记3.35万人次,通过面试洽谈,有1.17万人成功实现了就业,其中直接组织劳务输出6000人,介绍成功率达35%。

(五)基层服务平台全面优化。5年来共投入120万元,用于基层平台建设。全区3个街道、9个乡镇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39个社区建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创建了6个“充分就业社区”和3个“信用社区”,基本形成区、乡镇街、社区三级公共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机构逐步健全,覆盖范围扩大。就业信息化能力建设(金保工程)有序开展。全区共办理《再就业优惠证》3563个,《就业失业登记证》387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275个,各类就业型企业累计吸纳安置失业人员7228人,其中社区就业实体新吸纳安置失业人员5163万人。

(六)创业促进就业稳步推进。紧紧围绕打造**区创业商圈为载体,以“五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使**全区域充满创业活力,民众涌动创业激情。5年来,全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共计197笔,发放贷款1678万元,其中:发放个人小额担保贷款179笔,发放贷款694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18笔,发放贷款984万元;完成创业培训1568人,成功创业500人,创业带动就业2000人;打造了************等创业示范点3个,征集创业项目5个,创业服务满意率达100%。

(七)失业保障功能充分发挥。稳步推进失业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以扩面、征缴为重点,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法》学习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保证基金安全运行,失业保险工作取得实效。5年来,新增参加失业保险5606人,累计参保达9726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450.29万元;有10.5万余人次享受了失业保险金,发放金额达5233.58万元,其中征地农转非人员83734人次,发放金额4353.95万元。为18户企业落实援企稳岗政策,落实岗位补贴49.51万元,惠及4000余人次,与此同时,对困难企业缴纳失业保险部分降5个百分点征收,为企业减收30多万元,稳定5000余个就业岗位。二、五年来亮点纷呈

过去的五年是**区快速发展的五年,是攻坚破难的五年,是开拓创新的五年,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五年,无论是机制建设,还是保障民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呈现十大亮点,为全市深入推进就业服务工作长足发展探索出了一系列示范经验。

亮点一,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通过逐户调查、分类建帐等方式,将全区5000人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和3000名有培训意愿的城乡劳动者,实行“实名制”管理,避免了在工作中存在虚名、虚事、虚报、虚造现象,夯实就业再就业工作基础。

亮点二,2007年,在全市率先创建成功了2个“信用社区”,以社区为主体提供担保,为促进小额担保贷款良性互动,减小放贷风险率起到了助推作用,当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万元,到期回 收率达100%,帮助了110名失业人员创业成功,带动了近500名就业。

亮点三,2008年,以实施“全民创业年”为契机,在***********,打造了**区创业商圈,开发就业岗位1500余个,帮助1000人成功创业,解决了2000余人实现再就业。

亮点四,2009年,在全市率先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专管员制度,通过一个专员促管理、一站审批减流程、一清保前审、制度健全保回收等“四个一”措施,促进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有序推进,确保了放贷任务110%完成和到期款项100%回收,为全市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探索出一条新模式。

亮点五,2010年,围绕“抓大培训、大抓培训”发展战略,以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为目标,采取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技能就业项目培训,培训合格率达100%,培训后就业达95%,比历年相比翻了两番。

亮点六,2010年,为随应***招募需求,采取以乡情感召、政策带动、思想关心等模式开展工作,并率先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实现了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位居全市第一。

亮点七,2010年,面对金融危机带来严峻的就业局势,实施“五缓、四降、三补贴”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18户企业落实了近50万元的岗位补贴,降低失业保险征收比例,少收30多万元,稳定就业岗位5000余个。

亮点八,2011年,首次对经济开发区在项目征地组织实施方 5 案中成立专门的就业培训组,对项目征地涉及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培训、就业安置与征地工作同步推进,并将解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列为专项服务内容之一,有效解决1000余人实现就业。

亮点九,2011年,为建立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各级围绕目标,行动积极,效仿全国人口普查的方式,采取分段、分片包干制展开登记,在短暂3个月时间,登记了近10万人,率先超额完成登记任务,登记率达95%,位居全市第一。参加全省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推进会的与会人员,还莅临我区进行了观摩,学习借鉴了经验和做法,为全市赢得了荣誉,塑造了典范。

亮点十,2011年,为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和生计问题,采取由政府出资,以“订岗位、订培训、订服务”等方式,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服务活动,帮助解决困难人员15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

第二部分 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及发展规划

一、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区就业服务事业发展在过去五年的时间取得的成绩,为未来五年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推进,我区就业服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面临发展机遇。

一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民 生等领域的支持,有利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利条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使我区有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就业服务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农转非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仍然存在,全区创业促就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培训监管有待强化。

二是市场服务功能较滞后。尽管当前我区人力资源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市场的规模还不够大,市场的软环境还不健全,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查询等方面还不完善。

三是失业保险清欠扩面依然困难。尽管我们在强化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中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由于我区困难企业多,根本无缴费能力,使得失业保险征收清欠难。另外,由于失业保险参保缴费的义务与享受待遇的权力不对等,严重影响了单位和职工参保的积极性。加之又缺少刚性的手段,使部分单位,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逃避参保。事业单位参保不能足额缴费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公共服务机构覆盖面不宽,没有遍及所有城乡,村一级服务机构基本未形成;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应用信息化网络水平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资金落实和人员编制也不能满足社 会服务需求。

二、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未来五年,**区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商贸物流兴区、新型工业强区、统筹城乡富民”三大战略,坚持以民生为本,服从和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统筹城乡就业为特色,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区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全区就业局势稳定。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0.35万人;促进18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促进11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开展创业培训1150人,在岗培训5000人,品牌培训300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500人,农民工培训14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4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失业保险新增扩面6672人,累计参保人数达16398人,参保覆盖率达99%,征收失业保险金2750万元;为2.3万人次提供职业指导,举办各类招聘会400场次,努力为1.28万名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推荐就业,介绍成功率达35%以上,直接组织劳务输出7000人。

(三)主要举措 1.全面落实就业政策。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契机,继续推动落实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扩大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覆盖范围。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及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2.全力服务民生工程。按照区委、区政府民生工程要求,围绕“三大战略”发展定位,把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等工作纳入重点管理,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保持全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3.强力推进就业失业登记。建立完善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全面开展就业失业登记工作,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和享受国家税收政策人员认定工作,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建立就业信息监测制度,提高就业信息服务质量。

4.大力实施就业援助。认真总结高校毕业生、城镇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就业促进等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援助方案,加强部门协调,坚持以就业扶持政策为支撑,以就业服务为基础,通过扎实有效就业援助活动的开展,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5.积极深化创业工作。一是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援助、财政投入等优惠政策,扶持更多的人实现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二是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质量和成功率,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再就业;三是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 划”,开展“创业服务进高校”、“创业服务进社区”、“创业服务进乡镇”等专项活动。

6.切实提升培训质量。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统筹,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建立完善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认真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深入落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技能鉴定考务管理和质量管理。

7.着力加强能力建设。一是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就业队伍;二是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内控管理;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三项制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四是进一步完善基金、资金监管机制,防止出现挪用、冒领等违规违纪行为,确保资金和基金安全。

第三部分 2011年就业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打算 2011年,**区就业服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局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主动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牢牢抓住民生为先、发展为重的工作主线,全力稳定就业局势,深入开展就业培训,强化失业保险金征收、扩面手段,健全内控管理体系,统筹抓好富士康和各类企业用工招募,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实现了全年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为全区“十二五”就业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一、就业民生工程成效显著 今年,市上下达我区就业指标共18项,其中就业民生工程11项、重点督办事项1项。截至11月底,全面超额完成。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500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61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60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10%、110%、110 %;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5%,控制在市上下达4%以内的目标;通过创业补贴政策促进创业330人,带动和吸纳就业1340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0%、110%;吸纳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人数35人,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22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110%;发放小额贷款46笔共803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6%。

(二)就业培训工作。组织农民工技能培训322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2%,其中:在岗培训1151人、品牌培训58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92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1%、116%、115.3 %;组织创业培训23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6%。

(三)失业保险工作。新增参加失业保险1062人,累计参保9726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102%;征缴失业保险费431.34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

11月30日,业务股室上报的扩面人数1075人;征收432.36万元。

(四)人力资源招募工作。为城乡各类求职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4607人;直接组织劳务输出1265人;***招募605人,完成全 年目标任务的100%。

二、就业扶持政策持续推进

今年我局根据市、区有关要求,及时调整了就业专项资金落实步骤,将政策落实给工作进度挂钩,同步推进落实。1-12月,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职介补贴共计1230万元,惠及各类就业群体1.13万人次;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4300册;认定就业困难对象1290名。

三、服务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局积极探寻就业工作与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切入点,着力破解我区重点企业“招工难”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难”问题,积极为企业解难事,为群众办实事。

(一)广泛开展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针对新一轮就业政策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等情况。一是将就业优惠政策梳理成告知书形式,深入人员密集地区发放宣传资料,并走村入户进行政策宣传、答疑解惑。二是不仅通过板报、墙报、社区小报广泛宣传,还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刊设就业政策专栏,将就业政策以问答形式登载。三是组织全区基层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业务培训,从而提高这支队伍对政策的执行力。

(二)启动就失登记,摸清人力资源状况。

自今年4月份全市就业失业登记工作启动以来,我区高度重视,科学运筹,精心组织,强力实施,各级围绕目标,行动积极。一是抓好基础,创造条件。对全区38个社区、12个乡镇(街)配 备设备、排查网络,充实队伍,并依托各基层平台,对劳动年龄范围内的各类人员的年龄结构、经济收入、就业愿望、培训意愿等要求进行了认真调查统计。二是健全机制,强化领导。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分解下达目标任务。三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全区上下通过进单位、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宣传活动,利用新闻媒体、板报橱窗等多形式、多领域、全覆盖的宣传手段广泛开展宣传。四是精心组织,强力实施。开展“进民家门,解民家情”活动,采取效仿全国人口普查的方式展开登记。截至11月20日,全区已进行就业失业登记81200人,登记率达95%。参加全省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推进会的与会人员,还莅临我区进行了观摩,学习借鉴了经验和做法,为全市赢得了荣誉,塑造了典范。

(三)实施就业援助,着力解决困难人员就业。

为加快推进我区就业和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切实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生存和生计问题,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我局成立工作组对**区安置三小区针对性开展一系列服务工作。一是开展送岗位活动。组织就近就地园区内企业60余家,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在家门口举办现场招聘会,通过面试洽谈后,帮助185名实现了就业。二是开展就业培训。对辖区内有培训意愿的120人进行了免费培训,分别举办了家政服务和电脑培训班各一期,培训后就业率达75%;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利用基层平台资源,并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解决50万元,分别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家政服务中心,搭建临时商贸摊位,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四)创新工作举措,妥善处理农转非人员就业。

为做好****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我局首次成立专门的就业培训组,对项目征地涉及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培训、就业安置与征地工作同步推进。一是对103人和37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分别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二是以“送岗位”的形式,组织用工企业到征地农转非人员较集中区域开展现场招聘会;三是开展“蹲点式”现场办公,免费为210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1—12月底,共为925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证》,对3021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发放了失业保险金。

(五)拓展服务领域,发挥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一是积极开展2011年就业专项活动,重点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征地农转非人员等人员就近就业。二是建立用工企业空岗即时报告发布机制,健全和规范政策咨询窗口、培训指南等服务项目内容,拓展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三是组织区属规模以上企业,深入各乡镇开展现场招聘会。今年1-12月,共举办各类招聘会80余场次,有1750余名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六)强化政策引导,推进创业促就业。继续实施小额担保贷款专管员制度,严格贷前审核,落实贷后管理,合理确定个人创业贷款和企业贷款比例,加强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对象的筛选组织工作,细化后续服务机制,通过兑现创业补贴政策,扩大创业促就业。1—12月,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03万元,帮助330名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实现创业,带动和吸纳就业1340人;收回已到期的 资金209.5万元,回收率达100%。

(七)狠抓就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竞争力。

一是积极争取培训政策,将新建、技改、扩建的企业纳入培训主体,鼓励企业在半年内新招用的员工开展技能就业项目培训,全年已有13家企业进行了立项申请,经现场考察、组织会审、社会公示环节后,批准同意10家企业开展34期培训班次,涉训人员有2642人;二是拓宽培训对象,重点将征地农转非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纳入培训范围;三是调整培训补贴支出方式,采取由我局直接与培训机构核算培训补贴,调动个人申请培训积极性,1—12月有380名城乡劳动者申请就业培训;四是整合资源,将全区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认定,召开业务座谈会,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五是加强培训监管的力度,建立健全培训监管台帐,认真核实参培对象、培训课时、教学质量。

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是就业之策,是社会之基。今年,我区在落实好民生工程的同时,以失业保险扩面、征缴为目标,深入企业突出抓好失业保险金征收、稽核和扩面工作,以强化管理服务为抓手,积极开展《失业保险》学习宣传活动,全面推进失业保险管理系统软件建设,扎实抓好单位和个人的参保信息录入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内控制度,失业保险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抓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了失业保险管理系统 基础数据库建设,认真做好参保单位失业保障缴费申报核定,个人参保缴费记录数据库的完善核实工作。

二是抓征收扩面。在基金征收方面,加大对非公经济和农民工失业保险政策的普及宣传力度,增强失业保险制度的吸引力,确保参保人数稳中有升。

三是抓稽核清欠。加强对不同类型参保单位的分析,协调做好事业单位财政代扣代缴和结算缴费工作,加大了稽核和清欠力度,确保基金做到按时足额应收尽收。

四是抓内部管理。严格按照《失业保险内控制度》,认真做好了失业保险历史发放数据的及时录入更新、审核、整理和动态监测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失业保险金发放程序,做到不重不漏、足额及时发放。

五是抓基金监督。严格按照基金支付管理程序,进一步完善了支付手续,坚持手工台账与系统台账相结合,做到动态掌握失业保险待遇发放情况。

六是抓待遇发放。一方面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2148.06万元,救济3502人,其中被征地农转非人员3021人1903.6万元;另一方面,对享受失业保险期间人员积极稳妥地落实了价格补贴、医疗保险参保工作。

五、开发人力资源,全力以赴抓好***招募工作

今年以来,我区***招募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目标责任单位的通力协作下,以超常的举措、超常的能力、超 常的工作,招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一是各级讲政治、顾大局,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计得失,不惜成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招募工作任务。二是各乡镇(街)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报名环节中严把“初审关”,对被招募人员的形体、思想、生活背景等方面认真逐项审查,确保了淘汰率控制在20%以内。三是在大力开展区内招募的同时,按照内外结合的原则组织人员,加大了对辖区内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再梳理、再排查力度。四是加强了目标管理。五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积极开展正面舆论宣传,引导广大招募对象树立正确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招募环境。

六、加强机关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为解决我局人员存在“秋黄不接”、人少事多的局面,积极向上级争取编制,从去年以来,经区委、区政府同意,先后为我局增加编制3个。今年8月初,为增强队伍战斗力,还通过商调的方式,新调进职工1名。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严肃工作纪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近2年来,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学习制度等12项工作制度,为我局各项工作的正常高效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目标管理。为实现今年我区就业服务工作在全市就业系统“保先争优”;在区上综合目标考核“保一”的目标,建立了全局目标管理与考核办法,对各股室实行目标管理,下达目标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实行目标考核。四是狠抓争资争项。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我局与区人社局一道,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向上争资争项。通过努力,获得中央和省级投资53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了评审和招标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开始动工修建。

五是加强信息宣传。全年,在省级媒体用稿2篇、市级媒体5篇、在***用稿3篇,区委《情况动态》、区政务信息用稿31篇,编发就业工作简报2期、增刊1期。

三、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工作形势严峻。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招工难”“用工荒”依然存在,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招募工作稳岗难。三是小额担保贷款回收风险程度逐渐加大。四是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难度大、时间紧,主要体现企业不愿配合,有顾虑。

(二)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乡镇街和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站)办公条件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有待改善。“两网化”建设项目硬件设施建设还没有启动。

(三)失业保险工作亟待加强。一是社会对失业保险认知度不 高,部分单位和职工对失业保险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参保主动性。二是企业用工极不规范,没有鉴定劳动合同关系,人员流动性大,很难形成固定的用工模式,增大了扩面的难度。三是事业单位参保不能足额缴费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四、2012年工作打算

2012年就业工作将围绕“十二五”就业服务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推进就业工作的指示,以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夯实就业服务基础、创业促就业、职业培训、就业服务信息化、失业保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体系建设等为重点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努力实现就业服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一)工作目标

1.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60人,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吸纳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人数35人,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2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50万元,促进创业300人,带动1200人实现就业。

2.就业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创业培训200人;组织农民工培训2800人,其中:在岗培训1000人、品牌培训500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00人;开展技能就业项目1000人。

3.失业保险工作:全年完成失业保险新增扩面1100人,累计参保人数达10826人;征收失业保险金440万元。

4.人力资源招募工作:全年为城乡各类求职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4000人;直接组织劳务输出1200人;完成省市重点督办社会招募500人。

(二)主要工作措施 1.积极贯彻落实就业政策。一是要切合我市实际,继续完善和补充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二是要协调、督促就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三是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就业政策。

2.夯实就业服务基础工作。一是继续强化免费就业服务制度。二是搞好就业援助,以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服务。加大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力度,落实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各项补贴政策。三是做好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加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四是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稳定发展各类就业服务型企业。五是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和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六是要做好失业人员档案管理工作。

3.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一是完善创业指导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创业咨询专家组在促进创业工作中的作用。二是协调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创业实体。收集、汇编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三是继续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完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目标责任、提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效率、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范围。

4.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一是继续以**区就业训练中心为龙头,辐射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乃至其它部门的培训,不断整合培训实训资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二是培训针对性要进一步加强。要切实了解参培者的培训需求,通过全区统一汇总 分类后,实施招投标。三是继续推行送培训到乡镇、开展异地培训等方便参培者的培训方式。四是强化培训监管,杜绝培训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杜绝职务犯罪。

5.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全区各基层平台的金保网络建设,为开展好就业和失业登记等项工作提供强有的支撑。二是进一步改造升级办公设施设备,添置服务器、硬件防火墙、硬件防毒墙等设施设备,促进信息系统有效运转。三是着力打造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网站的互动功能,通过与电信营运商的交流合作和政府公众网络平台,将就业政策、用工信息、求职信息、工作动态等现代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引入公共就业服务领域,构建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具有权威性、便捷性、实时性、广域性、交互性的网络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6.加强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一是强化扩面征缴。要加强对不同类型参保单位的分析,通过与统计局数据和其他险种的对比,找出差距,挖掘潜力,强力推进扩面征缴。二是加强基础管理。要强化内部监管和控制;加强基金征、管、用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完整。三是确保失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四是积极参与配合国土部门征地拆迁中涉及人员的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

7.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力资源招募工作。一是要根据农村劳动者创业的地域特点、行业特点,完善相关的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打造更多更具特色的劳务品牌。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劳务 输入地的有效对接,提高转移输出的质量。四是继续按照省市要求,群策群力,全力以赴抓好企业招募工作。五是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结合就业需求,开展多层次、灵活多样的招聘会,竭力化解企业招工难、劳动者就业难等问题。

4.继续抓好体系建设。一是抓好系统行业建设。继续推进基层平台和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建设,加强对系统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廉政意识培训。二是加强机关建设。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建设,抓好机关廉政建设。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四篇:“十一五”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主要指标及2010年

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济宁市市中区劳动就业办公室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源。“十一五”规划期间,市中区经过区划调整,城镇就业人群大量增加,就业任务相当繁重。为妥善化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市中区在集中精力抓发展、以发展带动就业的同时,适应新的形势,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容量,取得较好效果。

一、“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06至2010年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265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90人,困难群体就业174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9人。自主创业9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499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120人;新成长劳动力竞争能力培训1700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778万元。

二、2010年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完善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五大体系建设,努力开展全民创业服务。

以我市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个体系,重点强化政策落实、调度通报、创业培训、创业融资、创业服务、宣传引导六项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城工作。我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济宁市市中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五大体系建设,提升各项体系指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大创业宣传力度,成立了区级创业指导中心,在区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创业指导窗口,组建了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努力开展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通创业“绿色通道”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法律援助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创业 “一站式”服务。全区共确立重点扶持创业企业1家;建立创业就业培训基地7个;建立创业示范园区9个;收集创业项目118个;树立创业典型,培养选拔“创业人才”和“创业小老板”111人;开展创业培训408人,培训合格率达到100%以上;新增创业人数700余人,带动社会就业近6000人。

(二)坚持上下结合三级配套,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按照《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在全省开展“2010精细化就业服务年”活动的通知>的通知》(济人社办法[2010]14号)精神,结合实际,按照时间节点扎扎实实的开

展了各项专题系列活动,落实《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开展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选活动;春节前后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5月至9月会同工商联、民营局等部门,着重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9月至11月,会同教育部门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推动下,大力开展创业助推1+3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年办理求职登记6320人,增长率10%;职业介绍7200人,增长率12%;职业指导7200人,增长率12%。目前,我区各镇、街道办事处均设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每个所配备2名以上专职人员,全区57个社区227个村全都确定了专(兼)职协理员共303人。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均设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窗口,全部开展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并且采取以会代训、分散集中的形式,对各镇办所长及部分协理员进行了业务指导和使用“劳动99三版”系统的培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安排3人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培训班。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7人,劳动保障协理员资格证3人,占工作人员比例的30%。

(三)针对各类就业重点人群,积极推进就业培训。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农民工,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是由于原来从事的岗位或者所学的专业受限,在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区把加强培训做为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制定了《关于对新型农民和失地群众的培训意见》(济区人

社发[2010]9号)和《济宁市市中区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培训能力实施意见》(济区人社发[2010]16号),拓宽思路,创新模式,采用考察招标办法,经上级批准,认定7个定点培训机构,开展了12期54个班次的各类培训,培训3668人,培训合格率100%,培训后实现就业3008人,学员就业(含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率82%。依照培训补贴标准按时拨付到培训机构,全年支出培训补贴160.8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4.48万元。

(四)加大财政支出、开展援企稳岗,确保就业资金投入。2010年全年,我区共计投入就业资金315万元,其中区级预算落实135万元,上级转移支付180万元,实际支出245.9万元,支出率78.06%。全年各项补贴支出208.53万元。其中职业介绍补贴8.21万元,职业培训补贴160.8万元,社会保险补贴32.3万元,岗位补贴2.31万元,创业岗位补贴0.2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4.48万元,小额担保贷款贴息0.23万元。另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市中区扩大失业金支出范围实施方案》,扩大失业金支出额度为50万元,用于援企稳岗补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公布2010年市中区享受“五缓、四减、三补贴”优惠政策企业的通知》(济区人社发[2010]23号)文件,对2009年认定的8家困难企业,继续享受优惠政策;对新认定的10家困难企业缓缴或者降低费率,缓缴金额50万元,降低费率减收金额12万元;对8家困难企业支付了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20.75万元。

三、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开展及人员管理难度大。各镇街、村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硬件建设及人员配置虽已基本完成,但兼职人数过多,特别是村、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由于各村、社区自身发展条件所限,大多数村社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从而造成对业务不能熟练掌握,工作开展不全面,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进展不能很好地做到同步协调。

(二)就业资金投入不足。今年上级根据给各县市区下达的就业工作任务指标数,测算出每个县市区完成任务需投入的资金总数,做为年终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由于我区财力较弱,资金投入到位困难较大。

四、2011年工作打算

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上级下达的就业再就业各项任务指标,紧密结合我区实际,着重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我市开展创业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为契机,协同相关部门,不断健全、完善包括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在内的五大体系建设,支持全民兴业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二)以《济宁市市中区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培训能力实施意见》(济区人社发[2010]16号)为准则,拓宽思路、创新模式,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的创业就业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质量,以培训促进创业就业能力提升。

(三)进一步推进公共就业“精细化”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评比。以我区开展“擦亮窗口、服务百姓”活动为载体,打造具有中区特色的公共就业服务品牌。

(四)充分利用我区现有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全面基层社区居民的就业服务,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理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五)努力推进扩大失业金支出援企稳岗和失业动态监控,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就业的作用。

2011年3月30日

第五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

姚王镇财政所

“十一五”期间,在市局及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所全体财政干部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永恒主题,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美好新泰兴”主题教育为契机,以“突出重点,全面提高,奋斗五年,跨进泰州十强乡镇”为主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高度重视组织收入工作,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做大蛋糕、,壮大实力”始终是财政工作第一任务。全所上下把做大做优财政“蛋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应对经济和财税形势变化,牢固确立责任意识和目标必成意识到,确保收入持续增长。一是抓好任务分解。将各项收入任务细化到项目,细化到完成时间,细化到单位;二是抓应收尽收。密切配合国地税等征收部门,及时沟通情况,协调解决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地税部门对零星税源征收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借用1个退休干部,协助征收,提高征收质量,做到依法征收,能增则增,能超则超;三是抓好序时入库。充分利用财税库行联网的优势,对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征收工作密切关注,防止“跑、冒、滴、漏”,确保收入足额序时入库;四是抓通报考核。跟据我镇06制定出台的《村级税收收入考核奖励办法》,重点考核收入增幅,按净增额奖励。定期通报税收任务完成进度,以实绩排名次,表扬先进,促动后进,调动了各村发展税源经济,注重税收收入的积极性。2006年全镇首次两税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07-2009年两税收入都超亿元,收入总量位列全市第4位。

(二)、坚持服务发展,不断培植壮大地方财源 支持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服务发展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积极履行好财政职能,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一是为进入姚王工业园区新办企业注册登记服务,综合运用财政调控手段,累计调度资金1个多亿元,帮助20几家新办企业办理资本注册登记,为来我镇投资兴业的老板节省了时间,减少了麻烦,为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二是帮助企业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发挥资金和政策上的聚集导向作用,应缴纳的税费金能减则减,能免则免,有的是先征后减的帮助垫付资金。凡是涉及到财政部门的事项,我们是一手服务到底。三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上的困难。有的企业贷款到期,一时难凑足,我们帮助调度,保住了企业与银行的信用。有的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一时有困难,我们是以个人信用帮助担保贷款,以亲朋好友的资产帮助抵押担保贷款,尽全力为企业解决困难,以实际行动为经济发展服务。目前,园区已经成为我镇新的经济亮点: 2010年我镇已落实的在建重点项目有9家,其中包括:(1)江苏亚太泵阀有限公司的环保泵阀项目5000万,(2)江苏锦友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重型机械项目2000万,(3)江苏洁源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环保设备项目7000万,(4)江苏河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环保设备项目1.2亿,(5)泰州远大运动器材有限公司体育器材项目8000万,(6)江苏华霖电器有限公司高低压电器项目1.2亿,(7)江苏瑞星特泰电气有限公司高低压电器项目8000万,(8)群星矿用机械项目6000万,(9)星鑫分离设备项目6000万。以上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开票销售8.5亿,预计新增税收5000万。

2010年我镇已签协议、正在办理相关手续的重点项目有6家,其中包括:(1)金门高梁酒项目总投入4910万美元,(2)海洋工程机械总投入1.2亿元,(3)源泉环保总投入1000万美元,(4)银杏深加工总投入5亿元,(5)电器设备总投入6000万元,(6)钢材市场预计投入5亿。以上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新增开票销售40亿,新增税收2亿元以上。

(三)、加强基层站所作风建设,争创满意财政所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站所作风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财政所作风建设整体水平,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首位,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清理阻碍改革和发展的思想障碍,促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引导我们全体人员围绕“富民强镇、快速发展”的大局,加强学习,提高修养,高效履职,从“为人民理财”的高度上进一步增强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突出重点,落实责任。从财政自身建设的要求和财政监督管理的要求两个方面出发,以开展“创优环境,促进发展”作风建设专项活动为主线,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找准薄弱环节,落实整治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务求取得实效。

3、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从源头上防治和治理腐败现象,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监督运行机制,摆正自身位置,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效能监察,及时纠正问题,确保作风不断改善。认真做好集中整治、自查自纠工作,切实解决好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办事效率、职业道德、工作纪律、“中硬阻”以及“权力中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4、优化服务,维护形象。健全和完善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各项措施,深入开展以“财政贴近百姓”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财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规范从政行为。

5、强化财政内部管理。管理出效益,我们以更新的思路、更高的要求、更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一抓教育,围绕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群众观念、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二抓规范。在继续抓好已有制度落实的同时,结合财政所新职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三抓创新。创新工作方式,对有利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都要积极去探索,去实践,创新思维模式,加强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用新模式和思想去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作风建设的整体效能和水平面。

(四)精心安排,做好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工作

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发放,是财政涉农补贴兑付方式的重大改革,它有利于防止挪用、截留、抵扣农民的补贴资金,确保党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有利于构建环节少、效率高、成本低的补贴资金统一发放服务平台,方便基层和农民,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有利于解决多头发放、透明度不高、不便于监督等问题,建立公共透明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机制,我们首先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实行“一折通”发放工作的意义;二是认真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召开主题会议进行布置和业务培训,抽调各村有工作能力且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在村会计服务站长的带领下,具体做这项工作。财政所所有人员分工到村,对村组的信息采集工作进行指导把关,对采集上来的信息进行审核,并对采集进度和工作质量负总责。三是做好所有信息录入计算机工作。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加班加点,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及时上报市局;四是严格按规定做好“一折通”的发放工作。我们采取定时定点下村发放,严格执行“五不准”规定,将“一折通”存折发放到农户手中。

(五)、持续改进,继续做好“贯标”、档案管理升级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们继续把“贯标”工作牢牢抓紧,常抓不懈,持续改进,使“贯标”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市局的关心和我所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我所2007年和2010年两次通过了北京中质环认证中心的“外审”。我们主要抓了如下几点:

1、继续学习“贯标”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我们坚持把学习“贯标”文件放在首位,带镇全所同志继续认真学习文件,学习程序控制和工作手册,学习内部审核及文件编写,形成了一个人人都是管理者,个个都在管理中,大家齐心协力重视质量管理的氛围。

2、对照新的职能要求,重新修订工作手册。在市局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新的职能要求,在去年作业指导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适应了岗位职责的变化,并报市局审核批准。

3、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按“贯标”要求做好财政工作,质量管理的要求深入人心,全所同志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对照职责,强化职能,严格履行,把“贯标”工作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

4、按照市局的部署,我所进一步规范了档案的管理工作。认真学习《泰州市乡镇财政所档案管理工作操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并吃透精神,对近三年的各类档案进行归类整理,经省级档案局验收评定,定为合格,使财政档案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2011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重视组织收入工作,为实现财政职能提供可靠财力保障 组织收入始终是财政工作的第一任务。全所上下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企业所得税率下调8%和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10%等因素,客观分析姚王的经济形势,主动应对经济和财税形势,适时调整收入目标,做到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一是严格收入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征管质量,充分发挥财政监管作用,健全征管监督机制,加大对征管部门、纳税人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利用财税库行联网系统,及时掌握收入进度,加强税源监督和收入监控,将税务上的征收数与财政上的库行联网入库数逐单位认真核对,找出财政收入网上未维护到我镇名下的税款收入,并及时与财政局对接,从而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完整性。三是重视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的征收是我们财政所的直接征收任务,严格按照市下达我镇的下岗职工解困金,防洪保安基金,城镇义务兵生活费等各项基金任务,确保按时足额收缴上解。盘活存量资产,采取多种形式,想尽一切办法盘活闲置土地,增加收入。四是积极协助税务部门组织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财政工作的中心,也是保一方稳定的基础,我们始终紧唱收入的主旋律,把协助配合国、地税部门工作作为己任。一是加强与国、地税部门之间的联系协作,强化征管、堵塞漏洞,二是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源调查,三是对全镇重点税源实施监督管理,千方百计扩大收入总量,增加镇可用财力。

(二)、保障重点支出,优化支出结构,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1、继续坚持“量入为出、开源节流”的原则,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情的优良传统,在优先保证工资发放、政府和村级运转等基本支出的同时克服资金紧缺的矛盾,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为民办实事。在通村公路建设、金桥工程、中沟疏浚及村庄路道整治等方面,积极组织资金,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

2、强化财政内部管理。管理出效益,我们以更新的思路、更高的要求、更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一抓教育,围绕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群众观念、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二抓规范。在继续抓好已有制度落实的同时,结合财政所新职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三抓创新。创新工作方式,对有利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都要积极去探索,去实践,创新思维模式,加强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用新模式和思想去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作风建设的整体效能和水平面。

(三)努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

1、廉洁奉公,拒腐防变。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全体人员能始终绷紧廉政这根弦,用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约束,时时自重、自醒、自警、自律,财政是管钱的部门,每年通过自己掌管的资金几千万元,但我们始终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坚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一是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在收入征管方面,坚持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依章计征,依法理财,在支出方面,能严格按照《预算法》办事,严格遵循财政规章和纪律,从不乱拨一笔款,预算开支安排要先与领导商量,分清轻重缓急,总体安排一项到位,不乱表态,尽力当好参谋。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首位,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基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清理阻碍改革和发展的思想障碍,促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引导我们全体人员围绕“富民强镇、快速发展”的大局,加强学习,提高修养,高效履职,从“为人民理财”的高度上进一步增强为基层、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3、深化改革,转变职能。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从源头上防治和治理腐败现象,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监督运行机制,摆正自身位置,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效能监察,及时纠正问题,确保作风不断改善。认真做好集中整治、自查自纠工作,切实解决好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办事效率、职业道德、工作纪律、“中硬阻”以及“权力中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我所“十一五”期间的工作,仅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全市工作目标和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决心在2011年的工作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狠抓薄弱环节,把工作干得更好,为全面完成任务工作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0一0年十二月

下载自贡市十一五就业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贡市十一五就业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要点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0年11月15日)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干部职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自贡市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

    自府法规〔2000〕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自贡市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实施办法》已经2000年2月16日自贡市人民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遵照执行......

    十一五工作总结

    兴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劳动保障局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从加强......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是一个不平凡的五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五年,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五年,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五年。在这五年中,我司曾面临着被吞并被改制的危险。......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十一五工作总结

    辉煌十一五工作总结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十一五的成果照片展览,我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这次展览中我看到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让我深深感到自豪。 在十一五的学习中,我......

    “十一五”工作总结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镇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导和部署,认真改进干部作风,努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围......

    十一五工作总结

    xx县水利局 “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局在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共争取得水利项目建设资金16435.2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