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法: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作法: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
我市是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之一,从2004年10月1日起开始在全省率先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一年来,我市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服务农民”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为构建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突出政策宣传,切实提高农民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上开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栏进行宣传。全年共开辟专栏15期,直观而便捷地向农民介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最近,市合管办将从大病救助资金中拿出万元对100名参合住院农民进行首批大病救助,单个最高救助金额达8000元,通过在电视上滚动播出,在广大农村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申报工作进展顺利。二是出动宣传车、刷写永久性墙体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全年共出动宣传车30余次,在乡镇主要干道、路口刷写固定墙体标语和过街横幅800多条。三是印发宣传资料,逐户宣传。共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单40多万份,印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试行)》2000多册,印发《合作医疗简讯》5万多份,分送到村组农户,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是及时发布参合农民收益动态消息,利用补偿典型进行重点宣传。一年来,全市共有24位参合农民获得1
万元以上的住院补偿,重点对丰乐镇龙泉村的商前锋、胡集镇周岗村的鲁学勤、郢中街办高庙村的张辉和柴湖镇石营村的李少龙等4位享受了万元住院封顶补偿的参合农民典型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使广大农民了解并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了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突出运行机制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严格执行“农税征收、财政专户管理、网上银行监督、卫生使用”的财务管理机制,协同市财政局建立了资金跟踪管理制度及年度审计制度,对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计;督促全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建立了农民住院补偿公示制度,并定期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基金使用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合作医疗基金按照“筹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见钱”的封闭模式运行。一是严格实行“收、管、用”三分离。在市农业银行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
金财政专户,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财政监督。开设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补助专户”,接收上级财政下拨的专项补助资金;开设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政专户”,核算本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及乡镇财政收缴的农民自筹资金;开通了网上银行,便于上级管理机构及时对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与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二是严格基金支付程序。为方便农民看病,对参合农民住院费用报销采取定点医疗机构预先垫付补助资金,在农民出院时现场报销。对农民家庭帐户基金由农民凭医疗证就诊时直接核销,然后由市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审核汇总,制作报销文件,向财政部门开具申请支付凭证。财政部门接到申请后,按照规定进行审核并通知银行直接将资金划拨到定点医疗机构,保证基金安全运行,形成了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财政部门和银行四方面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
三、突出业务监管,切实控制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增长速度。一是推行百分制考核制度。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将定点医疗机构的政策宣传、政策执行、业务管理、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13项具体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对考核评分在75分以下的一律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采取适时评估、突击抽查、定期考核、动态监管的办法,重点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方面的监管。二是实行“联片大检查”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合作医疗工作“联片大检查”,组织不同乡镇合作医疗专职管理人员与市合管办管理人员一起开展突击检查,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进行一次综合评估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及时通报全市。全年共发考核检查通报6期,对有关单位乱用药、乱涨价、违规操作等行为进行了及时纠正。三是建立“月分析”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建立了每月分析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主要内容
是每月以乡镇和定点医疗机构为单位,分析不同乡镇、不同定点医院的补偿比例及变化趋势,分析不同单位、不同病种的费用上限,分析各定点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药费所占比重、检查费所占比重、自费药品所占比重,分析各定点医院剖宫产、顺产比例及费用情况,分析各乡镇、每月/季门诊基金支出总额、结余额和住院基金支出情况、每人平均补偿额和合作医疗受益率等。通过分析,及时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情况和参合农民受益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加强对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掌控,保证参合农民利益最大化和合作医疗基金安全。四是坚持实行“严管重处”。针对少数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用药、治疗和收费行为,严格审核把关,全年共审核扣减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不合理费用万元,做到农民看病就医,不合理费用由医院“买单”。同时,采取重点处罚与通报批评相结合,分别对市直某医疗单位、某镇卫生院住院部
主任、某村卫生室等单位和个人给予了全市通报批评、暂停定点医疗机构资格3个月和一定的经济处罚。五是建立“四公开两公布一公示”制度。每个定点医疗机构都向社会公开了《参合农民的权利和义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服务项目、手术结算标准》、《合作医疗费用报销流程》;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参合及补偿相关政策,增加工作透明度;每月向社会公示一次本单位、本乡镇合作医疗补偿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六是建立约束机制。针对合作医疗费用报销、诊断、治疗、用药、大型检查、转诊等制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实行了入院通知、住院告知、费用先知的“三知”制度,即合作医疗患者入院时,门诊医生须开具入院通知单到本单位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住院后定点医疗机构须告知患者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及权利,施治过程中每天的治疗、检查、用药必须告知患者;每天的费用情况须及时告知患者,并由
患者签字确认。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加强了对合作医疗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监管,避免随意放宽入院标准、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滥收费、超标准收费等不规范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保障了参合农民利益。
四、突出“两个确保”,切实抓好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的修订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是确保参合农民得到最大实惠、确保合作医疗基金不出现透支风险的关键。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听取有关领导、专家、广大基层干部和参合农民的意见,积极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的途径,做到既确保参合农民利益,又确保合作医疗基金不崩盘。年初,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基金充足和部分参合农民要求调整报销比例和药品的情况,及时组织专家调查,上报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迅速调整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将市乡(镇)两级用药目录进行合并,使
乡镇卫生院增加可报销药品百余种,让农民小病不出乡,直接在基层医疗单位诊疗,最大限度地方便了老百姓就医用药。目前,参合农民在乡镇医疗机构就医率由年初的30%已上升到53%。通过调整市人民医院的补偿比例,使参合农民在本市内可任意选择市级定点医院诊疗,并能够得到同样的补偿,在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时还能够最大限度得到实惠。两项措施的调整,使全市参合住院农民每个月从合作医疗基金中多受益万元,住院补助率也由年初的%提高到现在的30%(全市平均补助率为%),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助率已达到33%。本着对参合农民负责的态度,报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批准,今年9月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健康体检,对参加2005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未发生住院费用补偿的农民给予免费健康体检,为农民家庭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健康咨询。目前已经体检了万多位参合农民,为农
民家庭建立健康档案万多份。
五、突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一是健全管理制度。为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制定了××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审批管理制度、住院病人督查制度、市外转诊审批管理制度、基金审核结算管理制度、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例均住院费用警戒制度、结算员工作职责等制度,以制度规范行为。二是完善审核制度。在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内部实行了资料审查、业务审核、财政稽查、主任审批、申诉拨付、信息反馈等内部约束控制程序,环环相扣,相互监督。报销审核上,实行定点医疗机构、乡镇合管办和市合管办三级审核制度;费用补偿上,实行“出院即报”制度,一个窗口办理出院结算,另一个窗口办理合作医疗补偿,现场为参合住院农民报销住院费用。三是实行社会监督。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每个月向社会公布一次本单
位或本辖区内的合作医疗补偿情况,市合管办向社会公布举报咨询电话,畅通监督渠道,随时发现和及时处理问题。
六、突出实惠与效果,切实为构建和谐××做贡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质就是“你帮我帮大家帮,健康致富奔小康”,目的是构建村安人和、社会稳定的和谐新农村。正是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配合,把政策交给群众,把实惠送给老百姓,受到了群众好评。截止2005年10月底,全市共有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覆盖了全市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管理区的499个行政村;农民筹资总额为683万元,中央、省、市三级财政共配套补助资金908万元。一年来,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受益134344人次,补偿总金额为万元,其中门诊受益119038人次,补偿金额万元;住院受益15306人次,补偿金额万元,住院补助率为%,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发:市“四大家”领导; 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班子成员; 各乡镇场,市直各部门。
第二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农村医疗保障
座号:7-079学号:0943004465821姓名:吴许业
从古塘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农村医疗保障
摘要:我国农村保障医疗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公平或道义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笔者在调研古塘乡农村合作医疗及周边新化县等地方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试点中暴露出来的诸多制度和运行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与情况得出:农民参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保大病为主,降低了农民的受益面;规定定点医院,农民选择余地较小;农民经济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因此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定点医院范围,加强立法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对策,更好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古塘乡;制度设计;问题;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 其目的是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途径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从2003 年在涟源市古塘乡开展以来, 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 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疗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目前探讨影响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赤脚医生,对农村的合作医疗有着深该的认识和感情,下面结合我的观察及从外了解的情况做如下的分析:
1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古塘乡落山村的土地被分到各家各户,农民经营自主权越来越大,乡村组织在农业生产和分配上的权力弱化,集体经济被削弱,致使过去依托集体经济的合作医疗失去了资金来源。在个人自愿参加的原则下,2003年由于多数农民受经条件的制约,思想上的多种顾虑,对参加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古塘乡落山村这一年收10元村就举债垫付了3元(以前其中7元可以直接通过门诊使用群众可以接受)。目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外部环境不配套可以说是其制约的主要因素。在探讨农民的医疗保障时,我们不仅要分析规范这一特定活动的规则——即合作医疗制度本身,还应该了解该规则,即如何在更大的制度环境中运作。制度结构的关联性构成了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变迁的制度环境。制度结构中每一安排的改变都可能会引起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而无规则的改变必然导致制度结构中所有安排的变迁[1] [2]。
1.2政府投入不足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安排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这是国家首次在文件中明确具体出资额度,表明国家对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政府资助的数额比较少,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少额的补助对于解决农民看病的医药费无异于杯水车薪。同时,地方财政中省、市、县(区)三级的出资额度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出资额的随意性。二是古塘乡卫生院的设备、技术条件较差,要看较大较急的病就需要花费上百元的租车费去35公里外的涟源市级医院看病,这样不仅加大了农民负担也有可能耽误合适的医疗时间。所以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3]。
1.3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古塘乡落山村经济不发达,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古塘乡2010年人均收入为2154元。在收入低下的情况下,农民很难有多余的钱为自己的健康买单。在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对合作医疗“潜在” 1
需求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对合作医疗的需求于农民的预期收入程度是相关的,在当前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情况下,加上农民对自身健康难以预期心理,致使农民不太愿意参加合作医疗[4]。尤其在古塘乡有些农民家庭劳力少、收入来源少,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健康的保障可能是一种奢侈。
1.4资金来源有限,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
在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中央及各级政府承担了主要责任。国务院新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决定,2008 年每位参合农民的筹资标准提高到100 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 元,地方财政补助40元(可分2 年到位),农民个人筹资标准20 元(可分2 年到位)。[4]但新农村合作医疗在总体上存在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都较低的问题。由于中国农业基础总体上仍较薄弱,农村地广人多,所以即使政府财政每年拨付了巨额资金,但分摊到个人,人均水平仍很低。而且,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福利工程,最终将成为政府的一项沉重的财政开支。因此,扩大资金来源、广开筹资渠道应成为这一制度建设的重要议题[5]。
1.5补报模式不尽合理,影响制度的公平性
中国的医疗政策重城轻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这已成为中国卫生体系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目前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削峰填谷”,即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新制度的公平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新制度主张保“大病”与“住院”,轻“小病”与“门诊”,带来了“鼓励生病、生大病,鼓励住院、高消费”等负面影响。相对而言,对农民健康威胁更为普遍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只负责大病统筹而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健,必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状况。据估算,享受大病补贴的仅为总参合人数的5%左右,其余95%的参合农民只得到“两枚硬币”(每位参合农民每年交费10元以后,可以享受门诊费用12 元,也即只得到2 元补贴)。即使统筹水平提高到100 元,每位参合农民也只能在门诊享受4 元的补贴,在当今药价虚高不下(有些同一种药在药房与其他地方价格不同)的情况下,区区4 元钱简直是杯水车薪。这样的制度设计显然有失公平,有悖“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执政理念。这就会导致两种情况:或者因从新制度中得不到预期的实惠而对新农村合作医疗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淡出效应”;或者诱发农民“小病大医”,造成医疗费支出急剧上升,其结局一样是削弱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基础,进而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6]。
调查显示,合作医疗有一部分人因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对合作医疗的热情升高,因而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在“只保住院”的合作医疗模式中较为常见。但新农村合作医疗药品报销目录中规定范围过窄、药品品种功效过于陈旧、起付线过高、转诊难、专病专报而不能合并治疗并报销等情况,给广大农民和医疗机构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参合农民的利益和参合积极性。
1.6基金管理不完善,影响制度的有效性
首先,有些地方的患者与医疗机构合谋套取资金的事情时有发生,暴露出资金管理的体制漏洞[7]。比如,以给参合农民几百元不等的免费药品为诱饵,借用其相关证件来编造假住院手续;以患者名义更换处方并大肆虚开药费;低价收购那些未参保者的票据,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报销套现等。这些现象都在严重地侵蚀着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其次,其他有些定点医院药价虚高,剥夺了参合农民的利益。目前,不少医疗机构已经成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超级吸纳器”,其能量远远大于筹资力度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已构成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5]不少农民反映:定点医院开出的药品价格往往要高出普通药店同类药品的10%~200%不等,再加上乱检查、大处方等,使参合农民通过报销所获补偿被虚高的药价和不合理的费用所抵消[8]。有关人士认为,在新农村合作医疗中获益最多的应该是乡镇医院———它一方面从国家获得了大笔的补贴资金用于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又从广大参合农民的口袋里攫取了不少的利益,参合农民仅仅是名义上的受益者。这种状况有违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衷,亟待扭转。
1.7统筹层次偏低,影响制度的有效运行
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般采取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在起步阶段也可采取“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筹,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频繁跨区流动已成必然之势。但目前的情况是,国家一方面要求所有公民包括农民工要进入医疗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整个医疗保障体制又被人为地切割成条条块块,且统筹层次仅限于县、乡一级,致使县域之间就医、就诊困难重重,既限制了人们的就医选择权,又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就医成本。在各自的医疗“势力范围”内,各医疗机构为了保证其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借制度之名千方百计将患者禁锢在自己的范围之内。
通常情况下,统筹层次越低,基金的积累量也就越小,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弱。改革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情况是,参合人只能在一个公社,甚至一个大队范围内就医、就诊,保障能力极其低下。就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来讲,在制度运行的初期,统筹层次低一些有利于管理和操作;但随着制度的日渐成熟与完善,过低的统筹层次必将成为新制度发展的障碍。
2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应策略
2.1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充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民的认识、疑虑和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和风险共担意识。乡、村一级干部的宣传落实情况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直接与农民打交道。与农民接触最多,对农民所思所想最了解,也最透彻,宣传中更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9]。
2.2积极探索稳定的筹资渠道
按现行分税制度,财力分布呈逐级向上集中态势。所以,不能仅依赖中央财政来提高对贫困地区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各省级财政要承担起主要责任。另外,地方政府应开发其他资金来源、拓宽筹资渠道:可以尝试同基金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发展合作,也可以通过媒介广泛宣传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性,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赠。
2.3因地制宜分区域、分阶段加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
统一标准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目前很难实现,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区别。基本条件具备的富裕地区应采取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健全服务网络。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应纳入一体化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体制可以向城镇过渡,直至结合;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在发展和完善现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再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对于欠发达的地区,目前重点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建立合作医疗保险。
2.4科学、合理地设置与管理经办机构
农村卫生机构设置不应该与行政体聚焦新农村制相对应。应根据地理环境、病人流向等客观因素,结合乡撤并、卫生院产权制度等相关配套改革,撤并重复设置的卫生院。调整乡卫生院的规模、功能和布局,整合卫生资源。充分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0]。
2.5坚持普通疾病就近医疗等简化手续原则
按照普通疾病就近解决原则,至少在乡一级卫生院有配套的基本医疗硬件设备。为更好实现就近原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改进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学历、水平;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强化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工作能力,建立定期考核制度等。同时在报付合作医疗费的时的手续应减少到最少,现今采取在医院直报是可行的,但要加强有关监管。
2.6加强基金监管,广开筹资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违规违纪处罚力度,提高违规违纪的犯罪成本。从财经管理风险的角度讲,任何一笔专项基金在发放或传输途中,都可能遭到一定程度的消耗或“线损”。因此,必须对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基金实施“高压传输”,有了这法律的“高压线”,才能令那些对农民救命钱垂涎欲滴者望而却步[11]。要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制度,使邻里之间相互了解、共守规则。另一方面,要扩大资金来源,广开筹资渠道。首先,在保证中央政府投资增量不减的情况下,适当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比重。当前的投资结构总体是“上大下小、上重下轻”,这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发挥商业保险和有关慈善组织的作用。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进境外相关组织参与进来,还可以考虑发行彩票来募集资金。目前,一些地方正在着手改“种粮直补”为“参合直补”,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这一做法亦值得借鉴。
2.7调整补偿模式,提高补偿比例
鉴于当前农村居民就医主要还是以非住院的老年性疾病和慢性病为主,因此在筹资额度增加的情况下,应调整补偿方案,适当加大小病和慢性病的补偿额度,以提高农民获益程度。如将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起付线、补偿比例、封顶线等都适当调高,农村五保户和低保户的住院、门诊、慢性病补偿均不设起付线(即零起付线),专门设立100 万元大病救助基金,对于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和器官移植等特殊疾病增加补助额度[12]。
建议参合农民在本县(市、区)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现场结报医疗费用。对于采取参合农民就医时先垫后报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由医疗机构先垫付费用、然后定期到新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兑付的办法。
2.8增强公益性质,取消定点医院,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不仅要让参合农民有钱看病、有地方看病,还要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卫生
事业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病而取经济收益。因此,农村卫生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质,对参合农民实行零利润或微利润,切实把药费、诊疗费等降下来。同时,还要为参合农民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在确保农民看得起病的同时,还有帮其树立健康观念,培养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是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医药费用开支以及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和谐度的重要一环[13]。
强调公益性,并不是不要竞争。当前的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缺乏激励性,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农村患者的要求。所以,要取消定点医疗结构,同时政府也要更注重药价、药源、药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事业。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在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下,兴办农村乡镇一级的卫生机构,增加参合农民就医的选择机会。
2.9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城乡对接
2007 年《国务院批转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统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建设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差距,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
3结语
增加投资、强化监管是保证新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运行的基础。一是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对贫困农村地区卫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对广大农民的健康投资就相当于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也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二是从医疗机构和患者两方面同时入手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力度。三是要做好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与产出的测算评估工作。任何一项投入如果不与其产生的绩效挂钩都将是盲目的,最终也是难以为继的。
“小康”的关键在于“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同时这也是民心所向的民生工程。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但又是最薄弱的环节。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民生工程。我们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来解决新问题;要克服“大功告成”、制度已经定型的松懈思想,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要注重新制度覆盖面的扩展和投放资金的合理使用,注重新制度推行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古塘乡的群众多次跟笔者说现在的国家真的好,甚至还有些老农对笔者说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时代了,这不仅仅是群众的心里话这也是对古塘乡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的深深肯定。
参考文献
[1]朴爱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分析[ J ].人口学刊.2006,(5).[2]刘国娟.农村合作医疗的困境与制度完善[ J ].青岛大学学报.[3]宫晓霞.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J ].农村经济.2005,(8).[4]丁沙群,尹中立.农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该向何处去[ J ].中国卫生经济,2005,(5): 20—21.[5]G•布罗姆,汤胜蓝.中国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中的角色与作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17): 710.[7]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J ].江海学刊,2002(3):9128.[9]左学金,王耀忠.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 ].社会科学,2003(12):61-67.[10]王宇东,刘力,贾小婷,吴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补偿、管理机制现状研究的思考[ J ].卫生经济研究.2007, 10.[11]江启成,秦其荣,叶宜德,汪时东,汤质如.以政府为主导的合作医疗个人筹资研究[ J ].中国医药管理.2006, 1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浙江省桐乡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一体化发展的调研报告.2008, 3.20.[13]肖莎,徐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挑战与出路[ J ].农村经济.2007, 07.
第三篇: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作法和体会
近年来,我县始终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来抓,全县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合作医疗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民参合率不断提高。截止8月3 1日,第三个运行共有458615人参加合作医疗,占总农业人口的71.59%,参合率比去年提高36.89个百分点,实现了大多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的目标,受到省卫生厅表彰。随着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优越性日益深入人 心,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组织领导到位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关键。
一是在思想上高度 重视。站在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这项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 容,纳入农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将这项政策作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惠农政策的重要方 面,精心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每次全县性的大型会议上都要对这项工作进行 强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把合作医疗 工作提升到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二是在组织上领导到位。成立书记挂帅、县长任主任的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县“四家”分 管领导亲力亲为,在抓好组织协调工作、深入乡镇调研的同时,进村入户宣传解释相关政策,其他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也都深入乡村,亲自指导督促;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抓好所联系村的合作医疗工作,从而形成了全县各级党政领导抓合作医疗工作的强大合 力。三是在行动上部门联动。财政、宣传、审计等县直部门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作用,积 极支持配合做好合作医疗工作。卫生部门在积极当好参谋、加强组织协调和宣传指导的基础 上,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确保了合作医疗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宣传发动到位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是全方位动 员。县、乡、村、组层层召开宣传动员会,乡镇党政领导带头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乡镇村组干部全员出动 全方位动员,党团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村医生、复退军人、在外工作人员等带头参 合或动员家属亲戚参合,有力地促进了合作医疗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多形式宣传。专门 配备一台宣传车,录制宣传磁带,在各乡镇的赶集日进行集中宣传。印制各种宣传资料20 余万份发放到农户家中,在村组主要路段书写固定标语,利用新闻媒体全方位系统地报道工 作开展情况,将受益群众的典型事例录制成光碟在各乡镇广播电视站反复播放,同时组织各 医疗机构到乡镇开展义诊活动。在县城醒目处设立县级合作医疗报帐公示栏,定期公示报销 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参合农民报帐情况。各乡镇、村组也都设立本级报帐公示栏,定期 公布本乡镇、本村组参合农民的住院报帐情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民感觉到参加合 作医疗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从“要 我参加”逐渐转变到“我要参加”的观念上来。
三、不断创新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动力源泉。
一是在筹资上创新。在进村入户宣 传动员农民主动缴纳参合资金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筹资方式:村组集体经济较好的乡镇,由村组出钱资助农户参合;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户将粮食直补资金转换成 参合资金,动员农户将去年返回的个人家庭门诊帐户未动用的资金转为大病统筹资金。通过 创新筹资方式,加之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今年筹资难度大为下降。二是在管理上创新。遵 循“先筹后用、专户储存、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 运行,做到银行管钱不管账,经办机构管账不管钱。在就医管理上,严格实行“五看”制度,即由合管办定期到定点医疗机构查看,看患者是否人证相符、看病历是否与病种相符、看 用药是否合理、看患者对服务是否满意、看参合患者与其他患者收费是否相同。同时,县合 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县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对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评议,以促使定点医 疗机构不断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在服务上创新。实行“首问负责制”,即前来办 理手续的农民不管问到哪一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都必须负责到底,指导或直接为其办理有 关手续。此外,根据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适度调整和扩大了部分慢性病门诊备案报销范 围,同时要求全县所有医疗机构给予参合的门诊病人5-10%的门诊优惠,使他们也能获 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四是在体制上创新。建立管理与服务分离、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县级 合管办设县卫生局,为相对独立的全额事业机构,承担合作医疗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监 督和报帐审核等职责;乡镇合管办设在乡镇政府,实行“双重管理”,即在行政上受乡镇政 府领导,人员、经费、办公用房和办公设备由乡镇政府解决,县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在业 务上由县合管办指导和监督,并对乡镇定点医疗
机构实时监督,做到了乡镇“有人办事、有 钱办事、有址办事”。
四、加强服务监管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是强化医疗 服务。强化定点 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严格控制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管理细则》,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 民使用高档药品和自费药品、进行特殊检查和特殊治疗必须实行告知制,对住院费用实行“ 日清单”制,让农民明明白白消费。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病人自由选择定点医疗机构,促使医疗机构降低费用,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乡、县、市、省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网络,取消 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制度,以减少农民就医的中间环节。二是建立督查制度。实行定期 专项督查与经常性督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并将督查情况以通报和整改书的形式,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签发后通报全县,联系乡镇县级领导负责督促整改落实,对发现的 个别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对发现的共性问题,研究制定办法,加以 完善和规范。去年,在督查中发现部分乡镇在合作医疗工作管理上重视不够,资料管理混乱,参合群众不能及时得到住院医药费补助。对此,县委、县政府进行了立案查处,对三名副 科以上干部给予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或行政记过处分。三是加强资金监管。成立由县人大、政协、审计、监察等部门和农民代表组成的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监督 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在县、乡、村分别设立报帐公示 栏并公布投诉电话,按月对合作医疗工作及报帐情况进行公示,审计部门将合作医疗资金使 用情况纳入专项审计。多形式的监督,使整个合作医疗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参合农 民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证。
第四篇: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汇报
平罗县位于宁夏北部,总面积2251.6平方公里,全县辖7镇6乡,160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29.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9万人,有回、汉、蒙等15个民族,其中,回族人口8.96万人,占30.1%,是行政区划调整后石嘴山市所辖唯一的建制县。去年9月份,我县被确定为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近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经过全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截止8月底,全县13个乡镇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共有139175人,占全县农业人口66%;农民上缴合作医疗基金139万元,为3408名住院患者报销医疗费152万元,占享受合作医疗人数的2.45%;人均住院报销446元,合作医疗住院费用平均补偿金额占人均住院费用的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这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任务重、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政府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财政、卫生、民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平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由主管副县长带队专门赴外地考察、学习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为确保合作医疗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运作,成立了平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核定编制7人,负责具体的业务工作,县人民政府为管理中心投资22万元资金,配备了计算机、复印机、文件柜、桌椅等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抽调1-2名干部,负责本乡镇合作医疗具体工作的开展。
(二)深入调查摸底,科学制定试点工作方案。
为了制定与我县实际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方案,我们组织人员分别对高庄乡、灵沙乡、城关镇、姚伏镇、黄渠桥镇5个乡镇的21个行政村,2637名农民2001年至2002年住院费用情况进行了基线调查。通过调查,全面掌握了农民住院人数、住院费用、疾病类型等情况,根据调查,研究制定了《平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办法规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交纳10元,中央财政补助10元,自治区财政和县财政补助10元,每人每年共筹资30元,其中,个人缴纳的10元中的5元用于建立个人家庭帐户,对合作医疗个人家庭帐户的5元,因人而宜,具体操作上规定可用于门诊治疗,也可用于购买药品,如未支出,全部结转滚存到下使用。个人家庭帐户中的另5元用于大病住院统筹。医疗费的补助标准:参保农民因病住院的医药费按规定标准报销,以300元为起付点,301至1000元,按20%的比例给予报销;以后每增加500元,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报销比例55%;一年内累计报销不超过4000元。科学合理的试点工作方案为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规范合作医疗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广泛宣传,确保农民自愿积极参加合作医疗。
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了解合作医疗的意义,消除他们的顾虑,促进合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并通过设立宣传栏、板报,刷写标语,散发宣传单,编辑新闻专访等形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政府分管副县长在平罗电视台发表了专题电视讲话,详尽介绍了推行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制作了专题宣传片8期,印发了《致农民群众的一封信》6万份,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制作宣传栏或黑板报168期,刷写标语58条。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和政府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在自愿的情况积极参加合作医疗。针对不少农户担心交钱兑付难,持观望等待态度。为了消除群众疑虑心理,我们特地于2月份在高庄乡进行了公开兑付,当场为2户农民兑付报销医疗费6000多元,让当地群众亲眼看到了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同时制作了专题片,在平罗电视台进行了播放,此举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四)完善制度,建立健全责任机制。
为了确保合作医疗的规范运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平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平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药品目录(试行)》、《平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平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医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规定和要求。使合作医疗工作管理有章程、用药目录有依据、就诊就医转诊转院有制度,为顺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确保合作医疗制度落到实处,我县一是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列入对各乡镇两个文明工作考核之中,明确各乡镇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制定了具体的工作目标;二是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队、队干部和党员包户的联系责任制;三是明确了卫生职能部门和各医疗机构的责任,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县属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与卫生局签订了责任状;卫生局机关实行领导管片,干部联系1-2个乡镇合作医疗的工作责任制。狠抓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和服务,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合作医疗在全县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四是建立健全了督查机制。县委、政府督查室、县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到乡镇对合作医疗工作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在全县给予了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对任务完成不理想的各乡镇提出了整改意见。有效地促进了该项工作在全县的平衡推进。
(五)建立健全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合作医疗基金的正常使用。
截止目前,我县共筹集合作医疗基金52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55万元,自治区财政补助138万元,县财政配套92万元,农民上缴139万元。把这笔基金用
有从业人员熟悉合作医疗的政策性文件、操作流程和办事规则,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严谨、服务周到的合作医疗从业队伍。
3、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管理。借国家对农村卫生建设加大投入的契机,积极争取卫生三项建设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乡镇卫生院的硬、软件设施,提高其服务功能,为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运行创造条件。
4、修正和调整现行方案:
一是合理建立家庭帐户。在坚持大病统筹为主的原则下,将合作医疗每人基金中22元作为住院大额医疗费用统筹补助,农民个人缴纳的10元中的8元以家庭为单位,建立个人帐户,支付门诊医疗费。根据农民自愿选择就诊原则,进行门诊治疗、体检、预防保健等,也可滚存留用。
二是适当调整起付线。根据“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逐步调整、保障适度”的原则,依据住院费用支付情况,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设定不同的起付线,即一级乡镇卫生院住院起付线调整为150元,二级定点医疗机构300元,非定点医疗机构500元。
三是调整部分补偿比例。一级医疗机构住院费在1000元以下的补偿比例由原来的20%调整为25%,其余比例不变。非定点医疗机构的封顶线由原来4000元调整为3000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改革性和试验性工作。我县将全力配合好这次检查评估,积极改进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把试点工作搞好、搞成功,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起民众,并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第五篇:六盘水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管理办法(2006)
六盘水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管理办法(试行)
(200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3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黔党发〔2003〕13号)和《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试行办法》(黔府办发〔2003〕9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六盘水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家庭、集体、政府及社会多方筹资,坚持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为主,适当兼顾小额费用的原则,帮助农村居民抵御因疾病带来的医疗费用风险,保障农村居民健康,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医疗互助制度。
第三条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必须坚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科学管理,定期审计和农民代表参与监督的原则。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列入本级政府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或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负责制定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细则,拟定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开展工作。
一、成立六盘水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合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合医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发改、审计、物价、扶贫、药监、人事、编制、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广播事业、民宗、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领导组成(每个部门指定1名联络员)。领导小组在市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合医办),办公室主任由卫生局局长或副局长兼任。
(一)市合医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
(1)负责对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与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2)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和审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方案及发展规划;
(3)听取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汇报,通报各地合作医疗实施情况;
(4)召集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实施合作医疗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及时向市政府请示、报告有关工作情况。
(二)市合医办的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2)研究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组织相关单位开展经验交流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培训;
(4)承办领导小组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成立县(特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合管委)。县(特区)合管委主任由政府县(区)长任主任,分管副县(区)长任副主任,县政府办、卫生、农业、教育、财政、发改、人事、人口与计划生育、民政、民宗、扶贫、物价、审计等部门领导组成。管理委员会在县(特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合管中心),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一)县(特区)合管委的职责如下:
(1)领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
(2)制定和修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审定合作医疗实施方案,负责章程和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
(3)负责资金的筹集、管理,审定资金预算、决算。
(4)保障患者获得优质、等量的服务。
(5)负责合作医疗的组织、宣传、发动工作。
(6)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7)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合作医疗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合作医疗基金发挥最大效益,公平、公开、公正地补偿合作医疗参加者的医疗费用,维护参保者权益。
(8)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和统计报告制度。
(9)定期向党委、人大和监督机构汇报工作,主动接受监督。
(二)县(特区)合管中心的工作职责:
(1)代表县(特区)人民政府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细则、管理章程、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
(2)负责基金的管理,设立合作医疗基金专用账户,专人负责,确保基金安全和公平、公正、合理使用。
(3)管理合作医疗证。
(4)及时收集、汇总、整理、分析、传递、贮存、反馈、上报合作医疗信息,填写统计报表,逐步实现微机管理。
(5)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经验交流、工作研讨、考核奖惩等。
(6)资金预、结算、审核报销医药费用、定期公布合作医疗经费使用情况。
(7)审批医疗转诊转院。
(8)开展宣传、动员、人员培训、督促检查以及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的选定。
(9)定期向合管委汇报工作。
(10)监督检查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行为和执行合作医疗管理规章制度的工作情况。
(11)负责其它日常事务工作。
三、成立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乡(镇)合管委)。合管委主任由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任主任,分管副乡(镇)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卫生院、财政所、民政、妇联、村委会等单位负责人组成,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乡(镇)合医办),办公室设在乡(镇)人民政府,人员由2-3人组成。
(一)乡(镇)合管委的工作职责:
(1)领导本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负责本乡镇合作医疗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
(2)审定工作计划、年终工作总结。
(3)负责本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按时收缴农民个人交纳的参合金,并缴存合管中心基金专户。
(4)落实合作医疗制度,定期对各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5)解决实施合作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纠纷。
(6)对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核,监督乡(镇)、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行为。
(二)乡(镇)合医办的工作职责:
(1)制定本乡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施办法、工作计划,撰写年终工作总结。
(2)组织实施乡(镇)合管委的决议、决定。
(3)协助筹资合作医疗基金,注册填发合作医疗证。
(4)对合作医疗报销票据及其它资料进行审核,报合管中心审批。
(5)负责监督农民医药费用补偿及报销工作。
(6)监督乡(镇)、村级定点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质量。
(7)执行县(特区)合管委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8)收集管理信息系统。
(9)协同乡(镇)卫生院对村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乡(镇)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处方等按制度进行审核。
(10)按时上报报表等相关资料。
(11)定期张榜公布基金筹资及减免(报销)等资金补偿情况等。
(12)完成县(特区)合管中心交办的其他工作,处理日常工作。
四、成立村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小组(以下简称村合管小组)。乡(镇)人民政府在各村成立由包村干部、村支书、村民等组成的村级管理小组,组长由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担任。其职责如下:
(1)领导本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收缴农民个人参合金及上缴工作。
(2)积极宣传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及意义,组织、动员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管理村级合作医疗的运转情况,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4)及时协调解决本村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5)监督村卫生室或服务点的卫生服务质量。
(6)监督检查参加合作医疗村民的就医行为。
(7)及时反应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条 各县(特区)人民政府将合作医疗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结合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拟定工作措施,保证经费、人员落实到位。针对实施合作医疗制度的目的、意义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参保对象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六条 政府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障全市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卫生部门:负责对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参与审定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组织举办合作医疗管理知识培训班,提高开展合作医疗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引导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加强各级医疗行风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提高各级管理水平和医技水平,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低廉、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财政部门:负责保证合作医疗财政补助资金足额到位,落实工作经费,制定具体资金管理办法,负责对县(特区)合管中心资金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农村贫困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参加合作医疗,拟定医疗救助办法,核实、审批救助对象,并按规定代缴参合金。
(四)人口与计生部门:负责拟定农村困难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的参合措施和资助办法,将按规定代缴参合金,保证其参加合作医疗。
(五)审计部门:负责对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的审计,拟定审计管理办法,按规定时间和程序对合作医疗资金进行审计,并提交审计报告书,公布审计结果。
(六)物价部门:负责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审批工作,严厉打击乱收费行为。
(七)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对农村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的监督管理。规范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
(八)农业部门:负责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强信息反馈,协助筹资管理,监督基金的使用。
(九)发改部门:负责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制定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编制部门:负责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审批配置工作,明确机构级别性质及人员身份,确保各级管理机构能顺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十一)人事部门:负责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经办机构的建设,合理配备经为机构人员,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引导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
(十二)教育部门:负责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工作内容纳入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宣传载体作用,带动农村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十三)扶贫部门:负责对农村贫困人群参加合作医疗的资金支持,并拟定具体的引导和支持措施。
(十四)民宗部门:负责支持少数民族及不同宗教信仰人群积极参加合作医疗,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十五)广播电视部门:负责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使农民认识到参加合作医疗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健康素质。
(十六)残联部门:负责对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筹资工作,积极做好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
(十七)红十字部门:负责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贫困农民解难筹资难问题,协助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工作。
第三章 医疗服务
第七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注册;在医疗机构中从事医、药的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规定的执业资格。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的审批。以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为主的定点医疗机构,由县(特区)合管中心和卫生局下文审批挂牌;以市级院、厂矿企业医院(包括下属分院和门诊部)、个体民营医院为主的重点医疗机构,由市级合医办和卫生局下文审批挂牌;省级和省外的医院由各县(特区)自行认定批准,报市合医办备案。
第八条 在全市范围内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门诊登记、住院病历、专用处方、收费票据、转诊审批、报免程序、减免登记、统计报表等资料,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范围、标准规范医药收费,并定期公示。
第九条 各级各类级定点医疗机构为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优质、价廉、高效的医疗服务,严格执行《贵州省医疗服务性收费价格》规定的项目、服务标准、单价。要求乡镇卫生院在县级标准基础上下浮20%执行,村级卫生室在县级标准基础上下浮30%的执行。同时要严格执行省、市制定的医疗机构统一药品目录价格,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第十条 对全市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对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规定的医疗机构,取消定点合作医疗机构资格。
第四章权利与义务
第十一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对象及其享有的权利:
(一)凡在本市范围内参加合作医疗试点县(特区、区)居住的农业户口居民享有自愿入保权利(包括各种原因失去土地后农转非,但现在仍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流入本县居住半年以上农民;外出务工的农民)。
(二)入保后享受规定范围内一定比例的医药费用补偿。
(三)参保一年内未就诊者,可免费享受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保健服务。
(四)享有知情、建议、选择、监督等权利。
(五)享有监督医疗服务及收费的权利,未提供清单监督并签字的医疗费有权拒付。
第十二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当地医疗管理机构和定点服务机构的有关规章制度。
(二)按规定的标准和时间缴纳参合基金。
(三)协助宣传和动员家庭成员及村民参加合作医疗。
(四)协助选举农村居民代表参加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三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助、集体扶持和社会多方筹资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履行的缴费义务不属于增加农民负担。
第十四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由中央按照参加合作医疗人数每年每人20元的标准资助部分、地方财政按照参加合作医疗人数每年每人15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负责)的标准资助部分、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按照每年每人10元的标准缴纳部分和其他合法渠道筹集的合作医疗款组成。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不享受国家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
第十五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直接存入县(特区)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在银行开户的专用账户,接规定将参合资金(含农民自交、国家补助、各级政府补贴)的小部分作为风险储备金,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透支和意外情况的应急,大部分用于门诊医疗费用补偿和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具体补偿标准由各县(特区)合管委自行制定。资金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不得挤占挪用。县(特区)合管中心为定点服务机构设立专用账户,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以户为单位为参保对象设立就诊专用账户和档案。
第十六条 县(特区)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不得从合作医疗补助资金中提取。由县(特区)财政每年另行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并列入县财政预算。
第十七条 农村居民在定点乡村级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减免费用,先由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再由该医疗机构报乡(镇)合管办审核后报县合管中心审批,县合管中心结算后,通过银行拨款支付;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减免费用,先由该医疗机构垫付,直接报县(特区)合管中心审核结算,通过银行拨款支付;按规定转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减免费用,由农民自行支付后凭医院证明和转诊证明、诊疗清单及发票等到原转诊的医疗机构审核报销;在审核过程中,各级必须按规定严格把关,如出现违规转诊、违规减免、不合理收费、超标准收费、虚列项目收费,合管办不予核销,损失及出现的相关问题由定点医疗机构自行负责。
第十八条 各县(特区)合管中心严格执行报表上报制度,负责对乡镇报表的收集、汇总,按规定上报市合医办。
第十九条 农民个人缴纳的合作医疗参保费,由乡(镇)政府按组织收取,时间为每年10月1日开始至12月30日前结束,收取的参保费按规定上交县(特区)合管中心财政专户。其中要求县(特区)民政部门对极贫户、五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的个人缴费给予代缴;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对参合的二女结扎户和放弃政策性生育的独生子女户个人缴费给予代缴,但参合农民只能享受一种代缴补助。
第二十条 各县(特区)合管中心每年年初要编写合作医疗预算,由县(特区)合管委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年终及时编制合作医疗基金决算,报县(特区)合管委审核,并接受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县级统筹、分级核算、总量控制、节余转用的原则实行管理。
第二十二条 医疗费的报销(减免)必须按现行的医疗价格标准和规定的合作医疗药物目录执行。
第二十三条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必须进行注册登记,以户为单位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参保人员持证到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就医。
第二十四条 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因患病需要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诊治的,持县级医疗机构专家组转诊证明到县管理中心登记转诊转院。
第二十五条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住院期间发生的一切住院费用,由接诊医疗机构填写清单,并由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签字。凡未经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签字的医药费用,县(特区)合管中心不予补偿,患者也有权拒付。
第二十六条 资金的补偿以大病统筹为主,参保人员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要给予门诊、住院医药费用一定比例的补偿。
第二十七条 门诊家庭账户主要用于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减免,当内家庭账户减免完后,不再减免门诊费,年底家庭账户尚有结余者转入下本家庭账户继续使用,但不得代替交纳的当参合金。
第二十八条 不予补偿范围
(1)因公受伤、打工受伤、交通事故、医疗事故、违反操作规程所致意外、他伤、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等应由责任方(人)承担的医药费。
(2)近视眼矫正术、气功疗法、音乐疗法、保健性的营养疗法、磁疗;镶牙、美容、整容、矫形、康复治疗、器官移植、精神病、不育症;各种减肥、增胖、增高等项目的一切等费用;;
(3)肢、义齿、眼镜、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费用;
(4)打架斗殴、犯罪行为、酗酒闹事、吸毒、犯罪、性病等;
(5)各种自用的保健、按摩、检查和治疗器械的费用;
(6)自请医生、自购药品(包括指名索要药品)、未经批准转诊及使用非基本药物的费用等;
(7)各种留院观察、家庭病床费用;
(8)就诊车旅费、会诊费、救护车费;
(9)住院期间的陪床费、手术病人安全保险费和本人要求享受的特殊病房、特殊护理费;
(10)法律、法规规定应由责任方(人)承担的医药费。
第六章监督
第二十九条 各县(特区)要成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及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合监会、合监办),主任由县(特区)纪委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县(特区)人大、政协联系领导担任,成员由县(特区)人大常委会和政协委员会相关负责同志,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物价、药监等部门负责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组成。其职责如下:
(一)监督检查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县(特区)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情况。
(二)监督检查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落实情况。
(三)监督检查合作医疗基金的落实到位情况。
(四)监督检查贫困人口合作医疗参保资金的落实情况。
(五)监督检查合作医疗补偿情况及有无超范围、超标准补偿等问题。
(六)监督检查定期公布合作医疗基金收支、使用情况。
(七)监督检查合作医疗基金的专款专用、收支平衡情况及有无贪污、挤占、挪用、截留等违规违纪问题。
(八)监督检查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的情况。
(九)定期组织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行审计监督。
(十)对合作医疗运行、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并将检查监督结果向政府和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和解决合作医疗运行和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十一)接受群众的举报和投诉。
(十二)根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违规违纪和截留、侵占、贪污、挪用合作医疗基金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十条 各县(特区)合管中心每半年要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一次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情况,向社会公布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情况。县(特区)合管会每年向县(特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汇报一次以上工作情况,主动接受监督。乡(镇)合管会及办公室定期公开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情况及减免情况,主动接受村民监督。
第七章奖惩
第三十一条 各县(特区)人民政府要对在实施合作医疗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合作医疗工作不力,资金管理混乱的及时纠正;对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合作医疗经费,造成严重损失的,对责任者进行相应处罚,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二条 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有下列行为之一者,除向其追回已报销的医疗费用外,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将本人医疗证转借他人就诊的。
(二)虚开医药费收据、处方,冒领合作医疗补偿资金的。
(三)因本人原因,不遵守合作医疗章程,造成医疗费用不能补偿而无理取闹的。
(四)私自涂改医药费收据、病历、处方、检查报告或自行开方取药、违规检查、授意医护人员作假的。
(五)利用合作医疗在定点医疗机构开出药品进行非法倒卖的。
(六)其他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其情节轻重,对其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无效的,取消其定点资格 , 对有关医务人员取消其合作医疗处方权,并对其做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一)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措施不到位,有违规行为,影响合作医疗正常进行的。
(二)不严格执行合作医疗基本诊疗目录、药品目录和服务设施标准,分解收费、超标准收费、乱收费,不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的。
(三)不严格执行诊疗规范,不坚持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推诿病人,随意转诊,随意放宽入院指征,随意检查的。
(四)不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规定,虚开发票,造成合作医疗资金损失的。
(五)医务人员不验证、登记诊治而补偿费用,或为冒名就医者提供方便的。
(六)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规定,开人情方,大处方、假处方的。
(七)利用工作之便,搭车开药、或与患者联手造假,将基本用药串换成自费药品、保健用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试行期间按照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如基金出现较大透支或资金积淀过多,由县(特区)合管中心报请县(特区)合管会进行修改,报市合医办备案。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六盘水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