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猪场面临的严峻情况及建议
猪场面临的严峻情况及建议
赵鸿璋
(2006年12月6日生产会议文稿)
半年多没有和大家坐到一起交流。今天,我把1—4号和谢总、连总到三个猪场连续(108场一次、016及168场和二次)实地看到的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从我的认识,如果说用“灭顶之灾”去形容,似乎好象太过分。目前各场的生产状况是非常非常并且特别特别的严峻和危险,已经到了红色的预警信号。
一、生产状况
各场的生产状况谢总已经公布,关于死亡数字因暴发特大疫病,不再加以讨论。我从11月份的报表来看,有一个问题特别引起了我的重视,就是三个场的分娩率:018场、016场、168场的分娩率分别为:53.7%、51.1%、83.5%,平均64.4%,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是极不正常的。当然因素是比较多的,但最起码有三点给予了提示:
1、人员的责任心问题;
2、种猪精液质量的问题;
3、种公猪、种母猪是否具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存在?
我不知前几个月的分娩率情况如何,但从这个月的这项指标来看,推测除了所提到的前两项因素以外,第三项是值得发人深思的,给疫病的发生己等于报警。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
今天在这简单地说下疾病发生的原因,在今年似乎一提到这个问题,专家、学者都摇头,波及的面积很广,不讲高热综合症也好,无名高热也罢,新的病毒变异也行,但是客观上讲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客观上讲与我们平常基础工作没做好有关。
从外面一些发病的猪场来看,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实际接触到的一些场,如果没有猪瘟的感染,死亡率最高15%,但我们出场了高死亡率,应该说猪瘟继发了一些细菌性疾病。我们对猪瘟进行了强化性的免疫,但我认为猪瘟还是主病,影响猪瘟免疫的因素除了疫苗的质量、人为因素外,可能兰耳病应该说是帮凶。在这不加以讨论,下午和各场的同行再进行沟通。
三、存在的问题 从对三个场里现场看,在不讨论疾病的情况下,有好些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1. 发病猪只不能及时隔离
在疾病的控制上,大家都知道及时隔离,但具体实际工作中差异很大。如把隔离圈舍放到中间,想想这样做是不是使病毒更有利于扩散。2. 消毒重视不够
天天喊消毒,消毒池的消毒药液就没有,如何消?不换靴子进到车间如何走消毒池里过?我想,大家在这方面,各场做的如何比我更清楚,我看到的还只是表面现象。
3. 用药不规范
据我今年所接处的十余家猪场来看,造成死亡的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一开始就用大量的降热药,大剂量使用抗病毒药,使用单一的抗菌素(而对本场致病菌又不敏感),对病程的特点不了解,用药后没有明显好转就换药,猪瘟强毒感染。我没看到各场平常打针、用药,我只看到的在保健用药上的超剂量和不规范(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混用)。
4. 饲养管理方面
在饲养管理方面,三个场的种猪群普遍偏瘦,其中有一个场里种猪群管理极差。5. 畜牧管理跟不上
在有些场里,畜牧管理一片空白,简单的猪群调整就放的比较杂乱,这样你如何能养好猪?
6. 环境卫生极差
在三个猪场里,其中有二个场里种猪阶段卫生极差,圈舍卫生能长达几个月不冲涮。猪长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会不得子宫炎,会不感染其它疾病?
7. 忽略了保温和通风的关系
冬季保温工作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不注意通风,里面的有害气体较大,即使用再好的药,对呼吸道疾病也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8. 人员管理松散
我觉得有的场里,有许多技术员,讲起来整天有忙不完的事,但是,我每次去见到有些人都没有啥事,在一起玩,你们的环境卫生那样差,一说没人,技术员就不能去干点吗,帮助做点简单的事情应该可以吧!
9. 细节管理更谈不上
我不愿多说别的,我最起码见到二个猪场的技术员在配种时不消毒,这是什么原因?有许多问题不再多说,希望大家自检。
四、对工作中的建议 1. 提高认识、改变观点
认清当前传染病的危害性,做到“防重于治”,“精心饲养”,提高认识,改变观点,粗养豪放的方式不可取。
2. 及时淘汰、隔离无法治愈的发病猪只
南京农大吴增坚教授讲到:“病猪五不治”,可以说是兽医工作中的原则,其内容:① 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② 治疗费用高的病猪不治;③ 治愈费时费工的病猪不治;④ 治愈后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不治;⑤ 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病猪不治。我认为咱们应该清楚的面对现实,工作实际一点,加快淘汰无治疗价值的残次病猪。
3. 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既然各场拟定的都有一套规章制度,我觉得制度的本身并没有错误,但问题是制度能否贯彻落实,能否真正起到管理作用。在猪场管理上来讲,应该说制度是猪场的硬件,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执行力,执行力是软件;缺乏软件的东西硬件只能是一个空壳,再好的制度也没有用。
4. 合理的用药程序
从有些猪场里加药来看,药量较大,且出现有严格的配药禁忌。那样的加药模式要是传出去,让业内看到,人家如何评价我们,也衷心地希望有些同行弄不清了查查书。
5. 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
脏乱差的环境是代表一个场的形象问题,也更能体现到一个猪场管理水平高低的问题,在这点上要想法加大力度还其自然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减少一些细菌的传播。
6. 工作中要做到四个统一和五个到位 四个统一是:
① 期望与本质工作的统一(既然出来打工就是为了挣钱,但都有一定的期望值,要清楚自己所做的工作和本质工作是否相符);
② 自由主义与坚守纪律的统一(有些场里职工我行我素,但是在场里,你一定要和场里纪律保持一致);
③ 团结精神与自我实现的统一; ④ 敬业精神与实事求是的作用要统一。
五个到位是:
① 看到: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才会有可能不断地解决问题,坐在屋里不接触实际问题,不会看到问题,也永远管不好猪场。
② 想到:想到问题的危害、原因及解决办法。③ 讲到:把问题的危害、原因和解决办法告诉职工,安排好工作。④ 做到:安排的工作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将问题加以解决。
⑤ 查到:按排工作后不能放任不管,必须进行检查。布置工作 + 不检查 = 零。7. 各场要及时核算本月的生产经营状况,本月尽早预算出工人的生产效益工资,以确保工资及时发放。
五、向董事会提点要求
生产的提高需要一个强大而有力的后勤保障,如果物质的供应跟不上,这将对生产影响产生极大的后果。为此,向公司董事会提出几点要求:
1.肯请领导及各方面能互相理解,能在后勤保障方面,给生产更大的支持,确保生产之急需。
2.在药物的选择上,不能只注重价格而不注重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论价格。疫苗的选购必须由生产部及场方指定。
3.在特殊情况下,一些生产急需物品,场里报请公司同意,让场方自行购买。4.对各各场必须的维修,请尽快给予落实!
六、对以后工作的寄语
1.转变一种思想:不要穿新鞋走老路,改变由治疗兽医向预防兽医的转型,由“防重于治”提升到“防养并重”,而真正的成功是“养重于防”,才能由“泼汤止沸”提升为“釜底抽薪”。
2.端正我们的态度:要端正我们的态度,放开心胸,放远我们的眼光,要做到多学、学问,学而善用,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转变一种观念: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吸收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由于我们养殖行业的特殊性,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
4.精诚合作:在这个非常时期,需要我们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我真诚的希望董事长栽下的这棵树,依托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颗永远的常青树。
5.我们要牢记:HACCP体系中生猪饲养管理操作规范,从基础做起,练好基本功,尽快走出困境,为明年打下基础,只有精细化管理才是养猪者的艳阳天。
好罢,也不再多啰嗦,不对的地方请在座的给予指正,谢谢!
第二篇: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余胜海/文
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也同步快速增长。尽管中国人均GDP世界排位还很靠后,但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发展速度调整到8%左右,能源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但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仍然将依靠高碳能源作为驱动力。既要保持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又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对节能减排提出的新要求,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在能源安全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资源贫乏,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能源资源蕴藏总量较为丰富。按目前估计,我国有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第3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第18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也较为丰富。
尽管从总量来看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从人均拥有量来看,我国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能源可采储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煤炭的人均可采储量为89吨,石油为2.48吨,天然气为1408立方米,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10%和5%,与美国、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相比,差距较大。
从我国化石能源储采比来看,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外,石油、天然气则后继乏力。从能源储藏结构来看,我国是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与世界的能源全局状况正好相反。预计2020年以后,国内石油产量将逐渐下降。
二、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
无论从单位GDP能耗,还是从能源系统效率或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来看,我国的能源效率都属于世界上最低的一类。在《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由于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能源效率为33.4%,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而能源系统总效率则更低,仅为11.2%。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包括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至3倍。能耗高是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力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三、石油来源地较为集中,运输路线单一。
国际石油出口地区主要是中东,石油运输从中东到中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鉴于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实际影响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卫能力非常有限,依靠国际石油资源满足国内基本需求,将使我国处于石油不安全状态。因此,维护产油地区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中国与相关国家一样,面临着很大压力。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主要为中东地区,然而中东历来是国际政治热点地区,容易出现动荡。此外,我国的石油运输大部分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一线海运,而这条石油运输路线有可能被相关势力封锁,使我国石油海上运输中断。
同时,中国石油运输安全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运输线路安全,二是运输能力安全。前者决定中国是否能够确保运输通道的安全,后者决定中国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所需石油从海外运回国内。因此,从运输能力来看,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同样令人担忧。
发展中国的石油运输能力,既需要壮大中国的海军力量,又需要整合中国的油轮事业。这种发展无疑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而发展本身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地缘政治。因此,中国在考虑自身能源运输安全时,必须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大局出发,注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兼顾二者的协调发展。如何才能做到既壮大自身护航和航运能力,又在地缘政治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安全困境,将是中国考虑能源安全战略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四、石油战略储备不足,“走出去”战略受阻。
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从2006年开始建立,目前石油储备量仅仅达到30天进口量的标准,离国际能源机构成员通用的90天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石油战略储备数量的不足,大大削弱了我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石油领域的海外合作,主要是与一些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在石油开采、石油提炼和石油贸易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然而,一些与我国在石油合作上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是与美国在政治上敌对或者有距离的国家。美国也不愿意看到我国在石油安全问题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借助于“中国威胁论”,对我国的石油海外合作进行刻意阻挠,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面临挤压。利用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展开并购,是扩张海外油气资源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比较敏感的国家间合作的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借助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发挥我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一些政治性的因素,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也频频遭遇阻碍,有些并购功亏一篑。
同时,我国周边地区的不少领土和主权争端,都与石油资源有关,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同时缺乏与相关国际能源合作组织的协调与合作。我国的石油外交经常采取的是“单打独斗”方式,缺乏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有效协调与合作。这不仅使我国在与产油国打交道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且使得我国不能分享主要国际石油组织的石油信息与成果,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在国际能源问题上的话语权不能提高。
五、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造成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重要原因。尽管今后中国将逐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但不会改变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将占55%至56%。纵观世界能源结构变迁,每一次都不是由于前一种能源资源的枯竭,而是由于优质能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可以设想,即使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枯竭,也不可能再回到煤炭时代。历史证明,能源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进程来看,世界上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以煤炭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所以,我国应奋起直追。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国家之一。根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烧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约占大气污染物总量的70%,其中燃煤排放量占整个燃烧排放量的96%。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第一大国,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40%的地区降酸雨,70%的水体遭污染。2005年监测的319个城市中,仍有近45%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超过统计城市人口的60%。全国527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有些地区的酸雨频率达100%。空气污染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带来了不利影响。据专家分析,因空气污染,国民经济损失2至3个百分点。照此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为此付出3900亿美元的代价,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六、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石油供应受制于人。
石油是世界各国的战略性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源问题也就是石油问题,能源安全实质上就是石油安全。我国主要油田或增加产量难度大,或开发成本较高,因此不得不依赖于大规模的石油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
石油供应安全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依赖程度越大,供应安全的风险就越高。2011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过美国(53.5%),到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突破70%。对于中国来说,潜在的石油供应来源主要是中东、北非、俄罗斯和南美,其中,由于中国与南美一直缺乏紧密的政治关系和经贸外来,因此,中东、北非和俄罗斯便成为中国最现实的主要石油供应地。幸运的是,中国与这三个地区政治关系一直比较良好,尤其是中东北非地区,大部分产油国都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能源合作潜力很大。但不幸的是,这些地区都是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产油国不是经历着严重的地区和国内冲突,就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尽管这些地区的产油国依赖石油出口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但不断的战乱使能源出口大受打击。美国对部分产油国,如伊朗、伊拉克、利比亚、苏丹的经济制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现在,石油主要生产国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为能源发展寻找必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尽管中东和北非地区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但它们却不是一个稳定的来源。中国石油供应安全不仅取决于中国同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而且更取决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稳定和安全。
七、国际原油市场长期供应堪忧。
国际能源经济学家、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特雷弗?豪瑟认为,中国近期由于短期政治因素而做出的决定,不太可能改变其长期能源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对于石油的依赖,则是一项远为紧迫的关切。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超过了美国或欧洲,半数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当前水平,那么今年中国在原油上的支出,将超过向美国出口货物的收入。
长期而言,中国的最佳选择是减少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鼓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参股国际石油项目。这种被称之为“股本石油”的政策,旨在防范油价波动和供应中断。
但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的能源投资,给中国政府造成了外交政策上的难题。利比亚的动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2011年2月,在一些石油工人遇袭后,3万多中国公民不得不撤离该国。现在利比亚新政府已经成立,但是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投资项目能否收到成效,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国际市场原油定价权争夺上看,从本质上来说,让油价回归到供求基本面,符合大多数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国际原油市场金融化只是满足了一小部分投机者的利益,油价疯涨猛跌,对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均不利。
特雷弗?豪瑟认为,对于中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署为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供应合同,锁定价格和供应,确保双方利益。但从长期看,推动建立一个受到更加严格监管、少受投机资金操控的国际原油市场,才是正道。
此外,当前国际市场原油交易以美元定价,美元的涨跌对油价的影响巨大。要确保油价的稳定,还应推动以比美元币值更稳定的货币充当原油交易的计价货币,这就涉及到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要实现这些长期的目标,中国必须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其工作无疑任重而道远。(本文摘自《能源战争》一书,作者余胜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形势及战略选择 2011年03月24日 14:34 来源:中金在线
字号:T|T 3人参与3条评论打印转发
随着廉价能源时代逐渐走向终结,能源安全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问题。目前,国际上的能源争夺愈加激烈,甚至引发了局部地区的冲突与动荡。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能源安全问题已是一个世界性的焦点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世界能源安全体系,各国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共同解决能源引发的各种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的特点
世界能源安全包括能源生产安全、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既要以合理的价格保障世界能源的供给,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要对能源的使用所产生的环境损害给予高度重视,保护好人类生存自然环境,还要保护国际社会及其成员免遭由于当前和未来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变化而可能带来动荡的风险及威胁。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世界能源安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全球对中东地区能源供应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据统计,世界前20位产油国的原油日产量为5700万桶(占世界原油产量的87%),其中,2400万桶产自欧佩克成员国(占世界原油产量的43%)。根据联合国能源开发署的预测,全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将从1997年的26%提高到2040年的40%。其次,能源安全国际间合作的意向不断加强。近年来,受石油价格的波动、中东局势动荡、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因素影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许多国际性会议的重要议题。各国旨在通过会议协商达成一致,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共同保障能源的正常供给和应对恐怖主义对能源设施的威胁和破坏。再次,国际能源的短期投机行为容易引发世界经济的动荡。能源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而能源的暴利性也驱使着投机行为的泛滥,使世界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外,能源安全问题往往与政治纠结在一起,从能源领域的问题引申到政治领域的矛盾,加剧了能源市场的不稳定。
二、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1.金融危机延误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2005年以来,全球掀起了替代能源的发展高潮。但是,当前新能源开发仍未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大延缓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此外,新能源开发的技术还没有实现新的突破,新能源很难在短期内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
2.消费的持续上升加大了能源供给的压力。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世界能源消费量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消费量的加大正逐渐考验着世界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据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而2007年已达到111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供需矛盾将会对能源安全体系施加更大的压力。
3.能源争夺不利于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能源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中东一北非、中亚一俄罗斯两大板块合计储量占世界储量的73.4%,而亚太和北美地区的储量明显偏少。这种地域上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对能源的争夺,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战略竞争从未停止过。
4.国际能源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影响大量实体产业的发展。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体系较为脆弱,给许多投机行为以可乘之机,能源价格的大起大落对中下游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海湾地区由于金融地位的缺失而无法左右国际油价,决定当前国际油价的仍然是美国金融界。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确立了“石油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优势,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石油价格的波动。此外,投机交易也会对正常价格产生极大的破坏,不利于与能源相关的整体产业的正常运行。
5.能源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质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推动者。当前,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可能发生灾难性后果。目前,各国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还无法摆脱对自然资源使用的依赖。虽然,各国已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但还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对环境的破坏。
三、能源安全战略的选择
1.充分把握金融危机的机遇,确立新能源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能源安全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延缓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但也对构建完善的能源安全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能源价格回落只是经济增长与能源紧缺两者矛盾激发的一种表现。恢复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有效和合理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寻求新的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根据以往的经验,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都会孕育出新的产业革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金融,目前,其经营模式和结构都面临着根本性的调整。这意味着金融业很难在短期内成为经济复苏的基础产业,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提高发达国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等紧密相关,将很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繁荣周期的主导产业。
2.生产国与消费国协调统一,实现能源供求平衡。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是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表现,要尽可能地实现能源的供求平衡。从供给的一方来看,作为生产国一般根据市场上消费国愿意支付的价格来确定相应的投资规模,从而保证足够的生产能力。由于生产方与消费方总是存在着不确定的博弈,生产方一般担心中长期生产的稳定性,而需求方则要求生产方能尽可能地增加产量。这就要求生产方对需求作出正确的评估,加强各环节供应的顺畅,保障连接消费者的渠道畅通,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长期能源供给机制,同时,实现生产方利益的最大化。从需求的一方即消费方来看,消费国一般要从减少对能源的消费入手,尽可能地提高对能源的使用效率,消费方对资源消费的有效控制和节约也能有效缓和供求矛盾。供给方与需求方要相互合作,有效衔接,共同致力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稳定。
3.倡导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能源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能源安全体系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国都有共同的责任、共同的风险和利益,能源合作对化解国际能源供求矛盾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在共同的利益约束下,应加强生产国、运输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通过团体组织的纽带连接作用,把各国的利益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当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许多已建立的国际安全体系已经与当前复杂的能源安全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要求这些团体组织适时调整计划,构建更加灵活的能源体系。各个国家还应联合起来,集中科技攻关,加快能源集体研究步伐,共同推动能源的国际合作以及新能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4.完善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世界能源价格。能源与许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源价格的波动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大部分中下游产业,对产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保持能源价格的相对稳定。首先,从供给上增强能源的储备,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开采利用效率,保证能源的正常供给;其次,要抑制能源投资,加强对能源期货市场的价格控制和交易监管,理顺能源市场和价格机制,使能源期货市场变成正常的投资市场而不是投机市场,避免价格因不必要的投机行为而大起大落,弱化“石油美元”的国际影响,提高亚元、欧元等与国际能源的紧密联系,从而降低能源价格特别是油价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再次,完善政府的能源价格补贴政策,随着政府对能源价格补贴的逐步透明和减少,以及能源的稀缺性将在价格上的逐步体现,稳定能源价格应更多的表现在抑制能源价格的过快上升。此时,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实行的能源补贴政策,应以合理、公平、有效、透明为标准,弱化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此外,应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和平共处,特别是要控制和稳定中东地区的局势,用和平的手段取代武力手段解决问题。
5.加强节能环保,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把能源的使用与供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以提供经济、安全、高效、清洁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为目标,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普及,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加强新能源开发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开发技术的突破,开发出更加完善、更加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替代性能源,使人类能真正彻底地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彻底地解决化石能源使用所带来的污染。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选择或重新选择开发利用核能发电,亚洲及美国积极推动风电市场的发展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和普及,以及化石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幅开放近海油气 核电建设或将重启 奥巴马2012国情咨文高亮能源 本报记者 于欢 《 中国能源报 》(2012年02月06日
第 07 版)
奥巴马在内华达州大谈美国未来能源政策。
上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说,能源连续第三年成为这一演讲的中心话题。随后奥巴马用3天时间出行美国5州,进一步阐述其新一年施政理念和工作重点,在内华达州和科罗拉多州,奥巴马再次将话题锁定能源,细化了美国2012能源战略。
墨湾油气大解放
奥巴马在国会演讲中首先肯定了美国近些年在化石能源方面取得的成绩。“现在美国的石油产量为8年来最高水平,同时去年我们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已降至16年来的新低。”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为510万桶,到201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80万桶,增幅达14%,同期天然气产量也增加了10%。EIA预计到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20%,届时美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有望从当前的49%降至38%。
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白宫将进一步解禁近海油气开发,计划开放美国75%的近海油气田,同时政府方面将继续全力支持天然气开发,并提出将为使用天然气的汽车制定优惠政策。“我们拥有可供美国使用100年的天然气资源,未来政府将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继续确保天然气的安全开发。”
奥巴马透露,美国内政部将于今年6月启动墨西哥湾地区新一轮的油气田租赁竞标,计划出租的区块总面积达1500万公顷。美媒认为,这意味着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阴影已彻底散去,深海石油开采热潮将重回美国。
据美国内政部预测,本轮油气田出租将使美国增产10亿桶石油和4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这一消息得到了美国石油业界的一致欢迎,但美国石油协会对这一计划的执行能力持怀疑态度。
与此同时,奥巴马重申将寻求取消每年总值达4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补贴。“与其向昨天的能源提供补贴,不如投资明天的能源。”在此之前,奥巴马曾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要求取消化石燃料补贴,但始终未在国会获得通过,石油业界的激烈反对是这项政策难以实施的最大阻力。此外,争议不断的美加原油管道运输项目Keystone XL则再次遭到奥巴马的否决。
清洁能源继续受捧
奥巴马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美国应争取在2035年之前实现85%的电力供应来自清洁能源的目标,为此美国将毫无偏见地发展所有类型的清洁能源。“一些人想要风能和太阳能,其它人想要核电、清洁煤和天然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需要所有这些清洁能源。”
在科罗拉多州,奥巴马别有用心地将演讲地点选在巴克利空军基地,这座基地是去年美国空军首次进行生物燃料试飞的场地,当地还建有一座装机为1000千瓦的太阳能电池阵。
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针对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主打绿色能源牌的奥巴马虽然未能给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带来革命性巨变,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在其任期内得到快速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美国太阳能发电量已达2008年的3倍,风力发电量几乎也实现了同样的增幅,但这两种清洁能源电力在美国电力总量中的比例依然渺小。
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奥巴马政府在经济危机期间推出的刺激政策,但这一政策已于去年底到期。目前美国清洁能源的政策支持只剩税收优惠,但也面临过期窘境,其中风电优惠将于今年底到期,太阳能为2016年。业界呼吁政府延长可再生能源的优惠政策,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对此作出正面回应,明确表示政府将继续推行清洁能源的税收减免政策。
核电建设有望重启
核能是奥巴马演讲中缺失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核电将继续在美国遇冷。
目前美国31个州中有104座仍在运行的核反应堆,为美国供应着1/5的电力,但是自1979年三哩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以来,美国尚未新建任何核电站。
2010年2月,奥巴马曾宣布政府将提供80亿美元的政府贷款担保,用于在佐治亚州建设两座新的核电站,但因审批、日核危机等因素影响,该计划始终未能落实。
但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美媒的最新报道,有确切消息显示,新建核电站的计划将在“未来几周内”扫清所有障碍,美国长达30年的核电沉默有望就此破除。
就在新电站建设传出好消息的同时,美国现役的核电站却遇到了麻烦。
美国核能监管委员会(NRC)1月31日发布报告称,美国中部和东部的反应堆恐难以承受大地震侵袭,而在此之前,监管机构认为这些反应堆不会受到地震威胁。NRC指出,这意味着美国中东部的96座反应堆必须进行新的地质测试,相应的升级改造工作将耗费大量资金,部分反应堆可能因此被迫关停。
总体而言,美媒认为,大选年的奥巴马明显表现谨慎,在能源规划中不再一味地倾向清洁能源,而是试图寻求平衡,不再排挤传统化石能源,能源领域的每一个行业都成了赢家。
中美贸易摩擦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蔓延升级
正文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2012年04月14日15:50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打印
字号
大|中|小
从贸易摩擦到产业升级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了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其背后更折射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调整下中美产业冲突的常态化格局
文/张茉楠
中美贸易争端正处在高发期。恰逢2012美国总统大选,中美贸易争端频繁不可避免。但值得关注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了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其背后更折射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调整下中美产业冲突的常态化格局。
步入2012总统大选年,美国贸易保护大棒频频砸向中国企业。美国参议院3月5日通过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法案,保留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越南等国获得政府补贴商品征税的权力。而就在早前的2月28日,按照奥巴马国情咨文中的计划,美国终于启动了跨部门的贸易稽查中心。新机构成立有两大看点,一是新机构的设立将帮助奥巴马实现其出口增加目标,从2009年的1.57万亿美元,到2015年翻一番,达到3.14万亿美元;二是这个新机构将协同美国多个部门,以应对世界各地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矛头直指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与中美贸易额的上升成正比。而产业走向升级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这些贸易摩擦,正从原来的“中低端”领域,上升到“高端领域”。数据表明,中美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全年双方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伴随双方贸易往来接触面的增大,摩擦之事自然有增无减。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0)》,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继续呈高发态势,同时,以知识产权、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出现的摩擦也不断增多,这是贸易摩擦向高端领域升级的体现。
拉锯了近半年时间的中美光伏“双反”博弈,标志着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鏖战已经开始。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亨利表示,“美国正面临失去清洁能源领导地位的危险。”
美国上诉光伏企业在破产声明中,都将公司崩溃归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意识到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强烈,但“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来看,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美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奥巴马不仅将其视作短期内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国内就业、刺激经济复苏、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的重要手段,从长期看,更希望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带动新一轮产业周期,并为掌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主导权、重塑美国竞争优势进行长远谋划。
而中国同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整体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关键所在。金融危机后,在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产品在可再生能源市场已占据主要地位,2010年中国光伏产量已达16GW~17GW。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而言,中国太阳能电池等光伏产业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尤其是越往下游(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竞争越激烈,主要是由于下游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因此也造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去年以来,外部需求大幅萎缩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多晶硅电池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余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
现在,对新能源的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各国都要在有限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自然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美国已经确定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其实现“再工业化”和重塑美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而中国也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和品牌升级,重新夺回并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展望未来,中美是影响全球贸易格局走向的最重要的两大力量,这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相互竞争。眼下,中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积极应对外部挑战,要求我们把握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打破贸易摩擦的制约,变“被动”为“主动”,对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温家宝:中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
第三篇: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现在还面临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巨大考验。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 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
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数据中心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优化成大问题
数据中心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优化成大问题
2011-03-12 9:47发布 胡晕晕 出处:比特网评论 0访问次数 652分类 数据库
[导读]《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面向对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感兴趣的CIO、数据中心经理和系统工程师,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计算机和信息工程学科数据中心课程的教学参考书。由惠普组织国内外数据中心专家编制。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时代,传统的数据中心正面临许多严峻挑战。现在,采用创新的技术来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改造现有数据中心已经成为IT产业发展的主流。本书以此为背景,分析数据中心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介绍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设计思想、核心技术和方法论;阐述设计和构建新一代数据中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利用它们来建设多种类型的数据中心,满足企业和机构最迫切和最核心的需求。我们接下来将要对这本书进行连载,欢迎关注。为了更有效地支持企业业务发展的目标,需要改造现有数据中心或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以便将更多的企业资源用于更具战略性或更加创新的项目。但是,每个数据中心的基础建设的起点各不相同,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确保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好的质量完成,就成为一个首要问题。无论从战术角度来看,还是从战略高度而言,基于科学和成熟的方法来优化和管理IT基础设施、发展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方法论,对确保数据中心改造和建设项目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概要地介绍3个用于优化数据中心改造和建设的方法:。它们都是总结大量实践经验的产物,在许多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信息请参阅本书。
数据中心IT整合方法论
数据中心IT整合是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的第一步,IT整合可帮助彻底摆脱传统数据中心的困境,简化平台降低IT复杂性,提升基础设施灵活性,实现IT服务共享。
数据中心的IT整合工作是十分复杂的,在实践中最好把它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以便集中力量、逐步推进。例如,参考[1]中划分数据中心的IT整合为如下4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区域与物理整合,目标是减少物理数据中心的数量,降低设备、硬件和软件的运维成本,以及减少管理人员需求;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平台整合,目标是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减少资源冗余和简化基础设施、集中控制数据中心IT资源管理;
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基础设施整合,目标是限制IT资源扩展、简化运营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改进服务水平;
第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企业级IT整合,目标是IT创新、管理和降低能源成本和提升IT效率;
因此,IT整合将从仅关注基础设施转为关注企业数据中心、关注IT与业务的配合、关注IT被看作是一种服务,它是数据中心IT整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阶段,通过进一步的优化整合将能使数据中心变得更加绿色,具有更好的IT投资回报,提供更广泛的共享服务、及自动化的运营管理与容灾环境。
在实施数据中心整合时必须参考最佳实践和利用最佳方法论才能确保整合项目成功,减轻风险。特别是在分析与规划阶段时,按照方法论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的IT现状、业务优先目标与业务案例,确定数据中心的整合蓝图与衡量成功指标。数据中心的IT整合过程有很多入口点,它完全取决于企业或机构当前的基础设施情况和业务目标。一般来说,数据中心IT整合的历程可分为下面的5个步骤:分析与规划,设计与批准,详细设计,实施,管理与改进。
分析与规划:必须进行的活动是资源与可行性分析及确认整合计划和获得批准,并以以上的数据为基础进行需求或规模分析,确定整合规划与蓝图及衡量整合成功的指标(ROI/TCO)等交付物。
设计与批准:必须进行的活动是高级设计和投资裁定,如确认需求、评审系统状态假设、进行应用特性分类、规模估计与整合匹配,及详细的资产清单与投资分析等。
详细设计:必须进行的活动是详细设计和确定实施规划,如进行详细规模估计与配置、绘制系统整合图、列出材料清单与预算等;
实施:必须进行的活动是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整合实施,如部署新系统、进行系统迁移与测试、执行新旧系统切换与验收等。此阶段的主要可交付物是经过整合的新系统。
管理与改进:此阶段关注的是在新系统投产之后的管理和改进,因此必须进行的活动是运营管理、监督整合成效,或考察数据中心是否需要实施某些任务的托管或外包,以使IT部门能集中精力、转向IT/业务创新,而不是为日常维护疲于奔命,影响服务质量。此阶段的交付物是提供持续的运营管理、支持和培训,使改进数据中心人员的技能,提高IT/业务创新能力,维持24x7的业务连续性;
最后,IT整合项目可根据在分析与规划阶段其间确定的衡量成功指标评定是否整合成功。IT整合过程可将数据中心从一个不可预测的、低效率的状态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率的状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将运营成本降低和IT预算节省百分比(%)看作最有效的指标是无可非议的。
数据中心成熟度评估
许多权威的分析家认为,新一代数据中心将给IT带来的改变体现在三方面: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加快IT应变和响应速度。要实现这种改变,需要首先了解数据中心的当前现状、即进行成熟度评估,同时比对行业标准,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出发,根据企业或机构的业务目标优先,再决定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步骤与路径。
参考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惠普公司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的关系和相互依赖性出发提出的适应性基础设施成熟度模型(AIMM)。通过成熟度模型实现两者的协调统一。AIMM采用的是根据研究和行业准则指定的标准指标和近1500家企业提供的典型数据,从以下四个领域对您的企业数据中心进行评估:
技术与体系架构—AIMM将采集硬件、软件、数据中心、网络和基础设施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在这一领域,成熟度评估范围包括从专用的IT资源到集中共享的资源池。
管理工具与流程—这一领域的评估重点是用于规划、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的手段,包括从独立的管理工具和信息,到标准的、集成的管理工具与流程(用于实施端到端管理,以满足业务目标)。
文化与员工(IT人员)—在这一领域,主要评估IT机构的组织结构、角色、责任和工作环境,包括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环境到以服务为导向、以业务为核心的环境。
供需与IT治理—在这一领域,主要衡量IT机构的IT基础设施服务对业务需求的满足情况。评估范围包括从IT机构作为成本中心到供需实时同步的业务价值中心。
成熟度模型从四个评估领域着手,将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分为五个成熟度阶段。它们是:阶段1--独立分隔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基于项目决策和是专用的,管理工具和流程也是专用的,基于技术的IT体制,以成本中心方式管理预算。
阶段2--标准化的基础设施:以技术为基础,建立标准的技术和体系结构,及标准的管理工具和流程。
阶段3--优化的基础设施:借助跨职能的IT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团队,实现技术和体系结构的合理化,及管理工具和流程的合理化。
阶段4--向服务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作为服务提供,并以分层服务级别为依据,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支持以服务为中心的、集成的IT流程。
阶段5--适应性、共享的基础设施:基于业务流程需求的自动化管理和基础设施再分配与再利用,使数据中心成为企业可信赖的创新支柱。
惠普公司的AIMM评估工具可帮助企业确定数据中心的当前状态,为数据中心的优先改造项目提供依据,确认与业务配合一致的数据中心期望状态,提供如何以最佳路径实现期望状态的指导,以及提供所有涉及技术、流程、人员、治理等关键领域的建议,从而加速数据中心建设进程。
数据中心生命周期法
企业或机构在为多快好省地建设数据中心,一般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建设它们的新一代数据中心,它们是:基于最佳实践和工业标准,如ITILv3.0、IEEE110-1999和有关数据处理环境的ASHRAE散热指导原则进行设计,以获得最大投资回报和成效;充分了解数据中心生命周期中的各种需求,并以生命周期法管理与提供服务;以关键任务需求为目标,提供量身定制的战略、设计、实施及支持解决方案;采用灵活、简便的融资方式(包括租赁、折价置换及淘汰处理等),以最经济地获得数据中心基础设备。数据中心生命周期包含五个阶段或过程:
数据中心战略阶段—通过需求与业务目标分析、发现可利用基础设施资源、确定IT与业务案例关系等活动,提供数据中心规划与发展蓝图、IT环境分析、高级执行计划。
数据中心设计阶段—通过设备与技术高级设计,提供数据中心工程与体系结构的详细设计及预算、数据中心运行与治理模型、和迁移规划。
数据中心转换阶段—通过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实际的物理设备部署、应用迁移、试运转、验收等活动,逐步使新数据中心投入使用,转入生产运行阶段。
数据中心运行阶段—借助自动化管理软件,实现主动地管理复杂的异构数据中心环境,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器、存储、网络、应用的运营管理,和随后发生的审计管理及迁移管理。数据中心持续改进阶段—通过ITIL/ITSM最佳实践的实施、持续的改进评估,最新IT技术与产品培训、外包选择,使数据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完成从成本中心向创新中心的转换。
数据中心生命周期法对于进行有效地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建成后的服务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五篇:我们国家环境法面临很严峻的挑战
我们国家环境法面临很严峻的挑战
我们国家环境法好的方面,现在有立法体系比较健全,法律也开始转变。但是环境法还是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现在应该看到,我们的环境状态并没有随着环境法的健全和完善而得到根本的改善。它的原因除了环境法实施不力,这一在我国法律普遍存在的问题外,就环境法本身来说,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这些问题不解决,反过来又影响到环境法的实施。
概括起来,我们国家环境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法仍然难以遏制继续恶化的环境质量
虽然我们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大量的《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是客观的说,这些环境法依然难以遏制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2007年1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认为,十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没有全部实现,我国的环境形式依然严峻,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消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简称“三湖三河”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于水环境五类标准。劣于五类标准,就是说这些水基本上都失去了使用的功能,62%的断面达不到三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三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现在如果是把PM2.5算上,那达不到标准的就更多了,一些大中城市阴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利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侯变化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环境法能否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状况,遏制环境质量在整体上继续恶化的趋势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应该是环境法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二、权力高于法律使环境法的一些规定形同虚设 我国由于曾经经历过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权力或长官意志的崇拜情节。在法治的权威还没有真正被全社会特别是掌权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情况下,当权利和法律出现冲突的时候,权力高于法律或者权大于法的现象便司空见惯。
如同其他法律部门在我国的实施遇到的挑战一样,环境法也面临着权利高于法律的挑战,特别是在开始的相当一段时期内,当环境与经济发展存在矛盾的时候,某些地方政府考虑到本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需求,会采取措施规避环境法的强制性规定或者通过向立法、司法、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施加压力的方式来保护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企业,甚至出现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判决结果下达后地方政府帮助败诉排污企业转移财产,或者阻挠判决执行的荒唐行为。
例如2004年2月四川沱江发生了重大水环境污染事故,许多沿江的居民受到严重的污染损失,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资阳市雁江区司法局却根据上级指示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不要受理涉及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索赔一方的委托代理,使得各律师事务所都不敢代理沱江污染受害者的案件。
松花江污染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失,竟然没有一起该污染而提起的诉讼被法院受理,权利在后面起到了什么样作用是不难想象的。诸如此类的权大于法的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污染受害者的环境权益,而且还直接削弱了环境法律法规的权威和执法司法机构的尊严,使环境法的规定形同虚设,加剧了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
三、环境执法机构难以严格执法
法律的真正威力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在多大程度上被执行和遵守。我们国家环境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就在于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执行和遵守,不能执行和遵守的原因之一是源于各级环境部门本身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其人财物都要制约于本级人民政府,如果一个地方的人民政府让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环保部门是不可能依法进行严格把关的,甚至有的时候环保部门还会成为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违法项目的帮手,到上级环保部门去疏通审批的渠道。如果一个地方的环保部门不按政府的要求去做,而非要严格执法,环保局长就有可能被免职,正所谓的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例如曾经有一个县的环保局,由于环境执法人员没有经过政府批准到一个企业进行了现场检查,结果连环保局长带环境执法人员六个人都被免职,为了解决这种体制的制约,有的城市开始实行市区直管,将区环保局变为市环保局一个分局,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就源于环保部门自身较弱的执法能力,有的地方区县环保局编制极少,甚至不到十个人,很难对辖区的违法者及时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环保部门没有自己的财政预算,靠收排污费给工作人员发工资,只要排污多才会有钱收,环保部门就不可能去严格执法。因为要管的地方没有违法的了,没有排污的了,他就没有钱可收了。有的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监测设备仪器,即使知道有违法,也难以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去证明违法,当然也就难以去严格执法,难以严格执法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些依法不应建设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企业被批准建立起来了,一些没有经过环境立项审批和没有“三同时”环境保护措施建设项目未能得到查处。即使有的公众举报和监督被查处了,但是往往让补办手续继续开工生产。一些超标排污的企业难以被限期治理和停业关闭,许多受到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不能得到应有的赔偿或者补偿。2005年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曾掀起一场环评风暴,一下子查出总投资11749.4亿元的三十个大型建设项目未建设环境立项评价审批和未执行“三同时”制度就违法开工建设,当国家环保总局责令三十个违法开工项目的工程停止建设后一周内,仅有包括我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负责兴建的三个工程项目八个项目没有执行停建决定。而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批准立项建设的,虽然后经国务院总理表态支持原国家环保总局的执法行动,使得其不得不执行环保部门的停止建设的决定,但是最后这三十个建设项目补办环境立项评价审批手续后,全又重新恢复了施工建设。这一事例就可以看出虽然在环保部门的官方统计上建设项目的环境立项评价执行力每年都在95%以上,有的省市甚至百分之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相当一部分建设项目都没有执行环境立项评价制度。同时从中还可以看出来违法建设项目大多都是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后台支持的大工程,环保部门对于这些违法者的违法行为的执法是非常困难的。
四、环境公益诉讼艰难破局
近些年来以来,在我国环境法领域,环境公益诉讼是一个热点的话题,许多学者纷纷撰文,论证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有的学者还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构建提出了种种美好的蓝图。但是时至今日谁也无法否认环境公益诉讼给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带来的种种益处,甚至其法律机制的设计也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实践中已经有许多以自身利益受损为理由而提起,实际上是公益诉讼的案例,这些被称之为自益性公益诉讼。
例如原来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郝劲松从2004年夏天开始先后对铁道部门拒开售货用餐退票费发票三次提及起诉铁道部,两次起诉税务部门,使得铁道部不得不发布关于在铁路车站向旅客供餐及销售商品必须开具发票的通知等文件。例如北京的律师李钢和上海的律师陈江起诉全国牙防组的诉讼,使得全国牙防组口腔保健品认证被卫生部全面叫停。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也帮助了许多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2004年还帮助北京182位市民起诉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就使得不得不撤销已经向建设单位颁发的在居民稠密区建设动物实验楼的许可证。当然这几年又有“中华环保联合会”,当然这是一个具有官方背景的民间环保组织,在贵州、在江苏提起公益诉讼。最近又有“自然之友”和重庆的“绿点”在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的支持下,在云南的曲靖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这些都是一些好的迹象。
在立法层面一些专家学者也不断的提出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建议,例如全国人大代表李中梅等三十人,原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等等都曾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现在民事诉讼法的修订,甚至也提出来由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来提起公益诉讼,已经包含了这方面的条款。但是现在要想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去提起公益诉讼去还是很难的,所以仅仅是已经艰难破网,要让它大力发展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公益诉讼制度作为我国法律的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在建立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遇到种种阻力和困难,但是随着全社会对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识不断加深,和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发展,公益诉讼制度一定会建立起来。
五、维护污染受害者的环境权益困难重重
近年来环境纠纷的数目日渐增多,污染受害者的数目也水涨船高,尤其是一些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损害赔偿纠纷,一般发生受污染影响的受害者范围非常广泛,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但是维护污染受害者环境权益道路却面临重重困难,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阻碍:
一个是关于环境维权的立法不健全,在有关环境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救济方面,我们国家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的单位有责任排除危害、赔偿损失,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可以请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理,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不经处理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其他的几部污染防治法都沿用这种方式,但是在处理这种纠纷的时候,其中一些关键问题,例如有谁负责举证,因果关系如何认定,赔偿范围是什么都没有做出规定。
近年来虽然修订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增加了一些关于环境民事诉讼的条款,但是至今却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损害赔偿法和环境纠纷处理法,没有对环境纠纷处理和环境诉讼,及其环境侵权的全面完整的规定。在环境案件的审理方面,就只能沿用现有的普通的民事纠纷处理和侵权损害的的规定处理,而没能顾忌到环境侵权及其诉讼的特点,从而导致了大量的环境纠纷久拖不决,甚至出现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冲突和流血事件。
第二个方面的阻碍就是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的保护,使得环境侵权案件难以公正判决。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维权的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许多污染受害者通过诉讼的途径要求停止污染,赔偿损失也越来越多。然而这种诉讼的结果却经常出人意料,本来污染受害者可以胜诉的案件,去莫名其妙的败诉。例如在内蒙古的赤峰市,有一个铜冶炼厂不采取污染治理措施,排放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导致周围山上树木大量死亡。受害者起诉到法院,两级法院均判受害者败诉,就连判案法官也不得不承认其判决的不公正性和自身的无奈。在湖南发生的一个环境健康案件,受害者起诉到法院,三级法院四次判决,均让受害者败诉。三级检察院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认为判决不公正,而直接抗诉,但地方法院仍然判受害者败诉。在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支持的110多起环境诉讼中,受害者能够得到胜诉的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维权诉讼却又得到败诉结果,纠其原因在表面上看是法院判决不公正,但是背后真正原因是在于地方政府对于污染企业的保护,使得法院难以公正判案。
例如上述的内蒙案件,排污的企业就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建立的,其政府的经贸委副主任做公司的经理,该企业败诉就等于当地政府败诉。而且要赔偿大笔资金,这是地方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第三个障碍就是司法体制和法官素质影响环境维权。在理论上法院应该独立办案,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但实际上地方法院的院长由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任命,而当地党委负责向人民代表大会推荐法院院长的人选,法院的经费也需要有当地政府来拨款,政府的政策导向影响着法院对环境污染案件的判决。追根溯源这种体制也制约了环境维权案件的公正解决。
就法院法官本身的素质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法官都没有受过系统的环境保护法的教育和培训,在大学的法院课程当中,环境保护法一般作为选修课放在最后一个学年供学生选修,而那时候学生毕业所需的学分基本已经足够,选修环境保护法课程的学生就不多,毕业后如果进入司法系统,再处理环境污染案件时缺乏环境法律意识,多按照一般民事侵权案件审理,忽视了环境污染案件在实际和程序上的特殊性,这也会对环境维权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种状态,最近我们国家有一些地方法院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法庭,例如在云南、在贵州、在江苏的无锡,以及在海南、上海都开始建立环境法庭。将环境司法专业化、集中化,加大对环境司法的支持,鼓励以法律手段解决环境纠纷,这是我国基层司法机构力图发挥司法对环境保护机制的作用的一种有利探索。如果这些地方的做法能够成功,将会带动更多的地方建立环境法庭,并有可能促使整个法院系统建立起环境司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