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19-05-12 03:2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应对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应对策略》。

第一篇: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应对策略

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应对策略

我国纺织工业2007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克服和消化了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多种要素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行业整体上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但同时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企业优胜劣汰加剧、困难企业增多的情况。进入2008年之后,人民币升值加快,美国市场需求疲软,加之南方雪灾的影响,第一季度行业生产、投资、出口、效益等各项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有所放缓,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

企业优胜劣汰加快,两极分化明显

2007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消化了多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利润损失,行业整体上仍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但从行业的结构变化中发现,企业优胜劣汰进程加快,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有2/3企业陷入困境。

纺织工业协会对2007年1~11月数据进行了分析,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44232户,实现利润总额1063.46亿元,平均利润率3.97%。其中利润总额的90%是由利润率大于3.97%的1.4万户企业取得的。这些企业约占全行业的1/3,平均利润率达到8.46%,比2006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他们加快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化解了诸多成本提高的不利因素,从而适应了新形势,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主动,也带动了行业整体的持续较快发展。

而平均利润率小于3.97%的约占行业2/3的30161户企业,其利润只占全行业的10.8%,平均利润率仅为0.74%,比2006年同期1.19%下降了0.62个百分点,处于亏损的边缘,其中亏损企业达到7506户。对于他们来说,形势发展带来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消化继续增加的不利因素的能力已十分有限。这部分企业涉及职工700多万人,如果考虑到规模以下企业,影响面还要大得多。

到了2008年,情况更加严峻。上述占全行业2/3的3万户企业平均利润率由0.74%降为-0.67%,由上年的微利变成亏损。其中亏损企业达到11,072户,比去年11月底增加47.51%。

多重因素集中作用,困难前所未有

1、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

2007年绝大多数企业都为职工普涨工资,基础工资水平上涨在10%以上。今年随着物价上涨,提高幅度将远高于去年。正式生效的新《劳动合同法》加快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为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

首先,纺织服装企业赶订单加班很普遍。如果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支付加班工资,工作时间增加50%,加班工资将比法定工时工资高出90%。

其次,以往的社保不能跨地区转移致使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落实社会保险。据调研,有的国有企业为95%以上的职工缴纳了社会保险,但大多数企业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浙江省纺织企业职工参保率仅在6.5%~48%之间;广东地区以前是按比例要求企业上社保,大部分也是按最低工资标准,有些地区企业出360元,个人出148元。如严格执行,企业将为每个职工多支付基础工资收入20%~40%以上不等的社会保险。

从立法目的来说,加强了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但是目前确实对传统制造业造成很大影响。纺织服装行业由于企业用工多、工人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强、经常加班加点、多实行计件工资制,受到的冲击更大更明显。据估算,基础工资、加班费和社保这三大块如果严格落实,人均劳动报酬将比上年提高一倍左右,企业难以承受。

2、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大

去年全年人民币升值达到6.44%,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最大。广东盐步镇某出口企业的内衣,2006年报价每件1.87美金,折算人民币每件14.22元;2007年报价升为1.95美金,才折合13.90元。去年汇率损失约500万元,今年估计700~800万元。浙江平湖一家为迪斯尼、H&M等国际知名品牌加工服装的企业在依靠议价能力消化700多万元汇率成本后,仍然有200多万元的汇兑损失,企业利润率因此下降约1.5个百分点。

虽然企业对升值的中长期有判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节奏上很难把握。河北容城、宁晋的出口服装加工企业说,二三月份正是接单的季节,订单虽然很多,但不敢接单。因为无法预测今后几个月汇率到底是多少?有的先前接了单子,现在叫苦不迭。一些企业在座谈中说:“ 经过20年发展,厂区漂亮了,设备先进了,产品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政策变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反而下降了”。

3、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抵消出口利润

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抵消企业的出口利润,冲击较为明显,难以消化。国外进口商一般认为出口退税率下调是政府行为造成的,与市场无关,普遍不接受议价。广东沙溪金鹰王公司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企业不敢贸然加价,提价就有失去市场的风险。

目前有进口商故意利用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确定预期作为压价筹码,迫使企业接受比较低廉的价格。

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从紧货币政策,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江苏盛泽镇分析,该地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除按照基础贷款利率上浮20%外,加上担保成本1.8%,再加上贷出来都是现金,综合成本达到12%~13%,企业负担很重,基本上替银行打工;江苏张家港市某企业介绍,由于货币政策影响,企业现金流紧张,上下游企业用银行票据付款,但现在贴现利息飞速上涨,已经从2007年1月的3.08%上升为6.05%;广东沙溪企业反映,承兑汇票手续费有了十几倍的增长;湖州织里镇企业由于目前贷款困难,民间借贷年息已从2007年的10%提高到2008年的12%。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行业优势企业也出现了“贷款难”。山东魏桥集团反映,企业购买棉花原料有一定的季节性,短期内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增加贷款的可能性不大,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着贷不到款的危险,这种情况势必造成棉花价格的不稳定。

5、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招工难”问题在广东、福建等地较为严重。广东佛山祖庙的童装企业反映,全街道2400家企业中,往年一线用工7万多人,现在只召到5万,存在较大缺口。造成企业一些订单不敢承接。张槎光大公司说:“办厂十几年,今年招工最难。”2000人的企业,招工缺口有200多人。反映缺口较大的主要是缝合工等熟练工种,其实质是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

“招工难”不仅存在于珠三角地区。调研组在河北容城的一个服装厂门口看到,尽管“招收熟练缝纫工600名”的大字标语十分醒目,但应聘情况却很不乐观。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条标语从过春节就挂上了,人一直未招满。目前,容城服装企业人均工资已达1300元/月左右,但仍缺乏吸引力,企业缺员成为普遍问题,大部分企业用工缺口都在20~30%,还有更严重的,缺口达30%以上。

但是在广东的虎门、深圳等地,一些大企业反映近期招工形势好转。估计是劳动力正流向有吸引力的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

另一方面,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紧缺更为突出。福建晋江经济发展局表示,受到区域环境和配套环境的制约,该市纺织企业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住房、子女入学、个人提高机会都很欠缺,使得纺织服装创新所需人才资源匮乏。

6、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疲软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果在去年下半年逐渐显现,导致美国市场需求不足,美国客户订单数量减少和推迟下单时间。其中一些大数量、低价位订单的流矢与我国出口价格上升有关。深圳某服装出口公司的产品出口美国占50%左右。2007年订单数比2006年同期下降12.93%,出口金额基本持平;今年1~6月份又比去年下降63.39%,全年的下降趋势已成定局。企业担心这种现象扩大到其他市场。

7、滑准税对棉纺企业影响明显

在山东,棉纺行业的总产值占到全省纺织总产值的50%以上,棉纺总锭数超过3000万锭的规模,占到全国棉纺锭数的近1/3,山东省去年棉花缺口达300万吨,占到全国缺口的60%以上,因此棉花滑准税对山东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8、“两机”进口政策影响棉纺织企业设备更新

棉纺织企业使用的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两机”)自2007年取消进口增值税减免政策,造成用进口先进设备的投资成本增加17%。广东、山东的棉纺厂等棉纺织企业反映了进口自动络筒机征收增值税问题。

9、环保压力越来越大

浙江很多地区为严格项目建设环境准入,无论申请企业资质如何,对印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造成几乎全部新技术项目无期限推迟。海宁等很多具有集群优势的县镇已经出现了印染行业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上下游需求的问题,产业链无法衔接,印染在浙江产业集群地区已经逐渐成为纺织产业调整升级的瓶颈环节。

广东珠三角地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印染企业增大投入,但仍然面临退出的难题。如佛山市要求张槎的36家针织印染企业在2009年底前必须全部搬出;深圳市虽然没有明确时限,但硕果仅存的六、七家印染厂近期搬迁也是大势所趋。这样势必切断了地区的产业链,丧失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产业升级。

10、土地资源紧缺

11、原材料能源运输价格上涨幅度大

浙江绍兴煤电和蒸气价格上涨50%,运输费提高一倍;织里镇水价上涨一倍。广东小榄镇统计,2007年内,与石油相关的化纤原材料涨价30%,棉纱等原材料涨价也近10%,辅料涨价3%~5%不等,包装材料涨价达20%以上;福建长乐运输费用提高了100~200元/吨。

困难因素分析:“内忧外患”有待化解

分析以上各种困难因素,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情况:

一是行业内部长期粗放经营和体制改革过程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广东虎门镇的领导指出,2007年的一些矛盾在近几年已经初露端倪,是产业和企业自身长期存在问题的积累,集中在去年凸现;沙溪镇分析,许多产业集群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依靠低成本,以贴牌加工为主,产品设计研发能力薄弱,缺乏自有品牌,出口议价能力不强,总体利润水平偏低,体现为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势必措手不及,陷入困境。

二是国际新形势、新情况带来的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如美国次贷危机、国际经济疲软,企业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是由于我国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时期,为了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全面通货膨胀,企业必然要面对诸多挑战。

外部环境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国内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环境等多重因素在短时期内集中发挥作用,且力度较大,使企业很难在短时期消化和调整,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大部分企业很难承受。

直面严峻挑战,多种措施积极应对

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纺织企业认识到:随着全球纺织产业转移进程推进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纺织产业日趋成熟,国际市场竞争也会愈加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端正对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思想认识,发觉自身不足,积极地采取各项措施应对,主动进行调整提升。

1、坚持技术进步,加强研发能力

2、推进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困难形势下,品牌企业具有较强的产品议价能力,可以有效消化成本上涨因素,使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到自有品牌的重要性,进行不同形式的品牌培育和推广。广东中山依之舍公司拥有自主品牌的内衣,年销售1.8亿元,出口7000万元,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可以一个季度换一个新价格,成本上升因素全部可以消化掉。当然,在自有品牌之外,该公司还具备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先进设备、精益管理和客户服务方面的优势。

3、加速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大对装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尤其是自动化程度高,节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装备,来缓解产品结构调整和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

4、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配套

一些地方注重了服务平台功能的延伸和完善,开展专业市场建设,共性技术支撑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区域品牌推广等。如福建泉州市丰泽区投入了200多万元建立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和引进服务,解决企业劳动力特别是熟练技工短缺的问题

5、坚持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的企业反映,在多年来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存在难度,急需新技术的支撑,也亟待出台可操作的行业化能耗标准。

6、加强企业管理,稳定职工队伍

企业呼吁尽快建立起劳动力市场的档案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减少劳动力恶性流动,保障劳动力市场秩序。

7、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两个市场

纺织出口企业在市场方面寻找新的出路。广东佛山光大公司一是调整出口市场布局,在美国市场之外,开拓欧盟及新兴经济体市场,降低风险;二是调整内外销比例,利用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的优势,适当转移到内销市场。同时,采取多种金融工具和结汇方式,降低汇率风险。山东文登工艺家纺企业开始开辟国内市场,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了500多个专卖店,正逐步形成市场营销网络。内销利润明显高于出口利润,但是资金占用大,回笼慢,库存增加,营销网络建设及自有品牌宣传更需要大量资金,也存在一定风险。

8、落实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关系

9、开展各种培训,注重人才培养

行业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

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调研中,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优势企业采用了先进技术装备,加大研发投入,注重自主品牌在海内外市场的成长;有些自主品牌企业站到了国内的中高端市场,有些出口企业以自身品质和管理基础进入国际著名品牌的跨国供应链,都为行业持续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这些企业普遍重视企业文化和人性化管理,重视节能减排,履行社会责任。他们发展的着眼点落实在加快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化解了诸多成本提高的不利因素,从而适应了新形势,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主动,也带动了行业整体的持续较快发展。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应该关注这些纺织优势企业,对他们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给予资金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从纺织大国发展成纺织强国,作为充分竞争的纺织工业,必须把握住战略机遇期,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是根本的出路。

要落实创新驱动的方针,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对纺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扩大对外开放,在全球化条件下发挥优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国内外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困难企业压力增大,急需政策扶持

对于全行业2/3的困难企业,形势发展带来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企业两极分化的局面加剧,困难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尽管由于突发雪灾、春节假期等偶然因素,一季度的运行情况并不能代表全年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疲软程度超出预期,国内各项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2007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滞后效果将不断释放,预计各项经济指标增速水平将低于年初时做出的判断。

这一现象必须引起行业内外,特别是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多数纺织企业经营遭遇严重困难的情况下,确实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对相关的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使其有时间进行主动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纺织行业是民生产业,事关两千万职工就业和一亿农民的生计。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纺织行业在稳定就业,稳定出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仍将发生重要作用,所以纺织工业能否健康平稳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这既要靠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如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取消进口棉花滑准税,恢复“两机”进口免关税增值税,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新产品开发等给予政策扶持等。同时尽快出台《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地区和行业区别对待。

第二篇: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余胜海/文

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也同步快速增长。尽管中国人均GDP世界排位还很靠后,但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发展速度调整到8%左右,能源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但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仍然将依靠高碳能源作为驱动力。既要保持如此巨大的能源需求,又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对节能减排提出的新要求,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在能源安全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资源贫乏,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我国能源资源蕴藏总量较为丰富。按目前估计,我国有世界第一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第3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第18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也较为丰富。

尽管从总量来看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从人均拥有量来看,我国实际上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能源可采储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煤炭的人均可采储量为89吨,石油为2.48吨,天然气为1408立方米,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7%、10%和5%,与美国、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成员国相比,差距较大。

从我国化石能源储采比来看,能源供应前景不容乐观,除煤炭资源尚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外,石油、天然气则后继乏力。从能源储藏结构来看,我国是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与世界的能源全局状况正好相反。预计2020年以后,国内石油产量将逐渐下降。

二、能源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低。

无论从单位GDP能耗,还是从能源系统效率或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来看,我国的能源效率都属于世界上最低的一类。在《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由于长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能源效率为33.4%,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而能源系统总效率则更低,仅为11.2%。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包括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至3倍。能耗高是由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力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三、石油来源地较为集中,运输路线单一。

国际石油出口地区主要是中东,石油运输从中东到中国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鉴于我国对世界能源丰富地区的外交实际影响力及海上能源运输线路的军事自卫能力非常有限,依靠国际石油资源满足国内基本需求,将使我国处于石油不安全状态。因此,维护产油地区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中国与相关国家一样,面临着很大压力。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主要为中东地区,然而中东历来是国际政治热点地区,容易出现动荡。此外,我国的石油运输大部分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一线海运,而这条石油运输路线有可能被相关势力封锁,使我国石油海上运输中断。

同时,中国石油运输安全主要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运输线路安全,二是运输能力安全。前者决定中国是否能够确保运输通道的安全,后者决定中国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所需石油从海外运回国内。因此,从运输能力来看,中国石油运输安全同样令人担忧。

发展中国的石油运输能力,既需要壮大中国的海军力量,又需要整合中国的油轮事业。这种发展无疑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而发展本身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地缘政治。因此,中国在考虑自身能源运输安全时,必须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大局出发,注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兼顾二者的协调发展。如何才能做到既壮大自身护航和航运能力,又在地缘政治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安全困境,将是中国考虑能源安全战略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四、石油战略储备不足,“走出去”战略受阻。

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从2006年开始建立,目前石油储备量仅仅达到30天进口量的标准,离国际能源机构成员通用的90天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石油战略储备数量的不足,大大削弱了我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石油领域的海外合作,主要是与一些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在石油开采、石油提炼和石油贸易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然而,一些与我国在石油合作上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是与美国在政治上敌对或者有距离的国家。美国也不愿意看到我国在石油安全问题上拥有更大的空间,借助于“中国威胁论”,对我国的石油海外合作进行刻意阻挠,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面临挤压。利用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展开并购,是扩张海外油气资源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比较敏感的国家间合作的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借助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发挥我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一些政治性的因素,我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也频频遭遇阻碍,有些并购功亏一篑。

同时,我国周边地区的不少领土和主权争端,都与石油资源有关,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同时缺乏与相关国际能源合作组织的协调与合作。我国的石油外交经常采取的是“单打独斗”方式,缺乏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有效协调与合作。这不仅使我国在与产油国打交道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且使得我国不能分享主要国际石油组织的石油信息与成果,更重要的是,使我国在国际能源问题上的话语权不能提高。

五、消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造成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重要原因。尽管今后中国将逐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但不会改变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将占55%至56%。纵观世界能源结构变迁,每一次都不是由于前一种能源资源的枯竭,而是由于优质能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可以设想,即使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枯竭,也不可能再回到煤炭时代。历史证明,能源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从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进程来看,世界上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以煤炭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所以,我国应奋起直追。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国家之一。根据历年的资料估算,燃烧过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约占大气污染物总量的70%,其中燃煤排放量占整个燃烧排放量的96%。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第一大国,二氧化碳排放第二大国(仅次于美国),40%的地区降酸雨,70%的水体遭污染。2005年监测的319个城市中,仍有近45%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超过统计城市人口的60%。全国527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有298个,占统计城市的56.5%,有些地区的酸雨频率达100%。空气污染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带来了不利影响。据专家分析,因空气污染,国民经济损失2至3个百分点。照此发展,到2020年,我国将为此付出3900亿美元的代价,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

六、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石油供应受制于人。

石油是世界各国的战略性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能源问题也就是石油问题,能源安全实质上就是石油安全。我国主要油田或增加产量难度大,或开发成本较高,因此不得不依赖于大规模的石油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

石油供应安全与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依赖程度越大,供应安全的风险就越高。2011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过美国(53.5%),到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突破70%。对于中国来说,潜在的石油供应来源主要是中东、北非、俄罗斯和南美,其中,由于中国与南美一直缺乏紧密的政治关系和经贸外来,因此,中东、北非和俄罗斯便成为中国最现实的主要石油供应地。幸运的是,中国与这三个地区政治关系一直比较良好,尤其是中东北非地区,大部分产油国都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能源合作潜力很大。但不幸的是,这些地区都是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产油国不是经历着严重的地区和国内冲突,就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尽管这些地区的产油国依赖石油出口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但不断的战乱使能源出口大受打击。美国对部分产油国,如伊朗、伊拉克、利比亚、苏丹的经济制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和出口。现在,石油主要生产国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为能源发展寻找必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尽管中东和北非地区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但它们却不是一个稳定的来源。中国石油供应安全不仅取决于中国同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而且更取决于这些地区本身的稳定和安全。

七、国际原油市场长期供应堪忧。

国际能源经济学家、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特雷弗?豪瑟认为,中国近期由于短期政治因素而做出的决定,不太可能改变其长期能源发展道路。但是,中国对于石油的依赖,则是一项远为紧迫的关切。中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超过了美国或欧洲,半数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中东和北非地区--美国的这一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当前水平,那么今年中国在原油上的支出,将超过向美国出口货物的收入。

长期而言,中国的最佳选择是减少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鼓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参股国际石油项目。这种被称之为“股本石油”的政策,旨在防范油价波动和供应中断。

但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规模的能源投资,给中国政府造成了外交政策上的难题。利比亚的动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2011年2月,在一些石油工人遇袭后,3万多中国公民不得不撤离该国。现在利比亚新政府已经成立,但是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投资项目能否收到成效,还是一个未知数。

从国际市场原油定价权争夺上看,从本质上来说,让油价回归到供求基本面,符合大多数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国际原油市场金融化只是满足了一小部分投机者的利益,油价疯涨猛跌,对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均不利。

特雷弗?豪瑟认为,对于中国而言,从短期来看,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署为期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供应合同,锁定价格和供应,确保双方利益。但从长期看,推动建立一个受到更加严格监管、少受投机资金操控的国际原油市场,才是正道。

此外,当前国际市场原油交易以美元定价,美元的涨跌对油价的影响巨大。要确保油价的稳定,还应推动以比美元币值更稳定的货币充当原油交易的计价货币,这就涉及到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要实现这些长期的目标,中国必须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其工作无疑任重而道远。(本文摘自《能源战争》一书,作者余胜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商城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 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形势及战略选择 2011年03月24日 14:34 来源:中金在线

字号:T|T 3人参与3条评论打印转发

随着廉价能源时代逐渐走向终结,能源安全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问题。目前,国际上的能源争夺愈加激烈,甚至引发了局部地区的冲突与动荡。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能源安全问题已是一个世界性的焦点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世界能源安全体系,各国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共同解决能源引发的各种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的特点

世界能源安全包括能源生产安全、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既要以合理的价格保障世界能源的供给,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要对能源的使用所产生的环境损害给予高度重视,保护好人类生存自然环境,还要保护国际社会及其成员免遭由于当前和未来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变化而可能带来动荡的风险及威胁。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世界能源安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全球对中东地区能源供应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据统计,世界前20位产油国的原油日产量为5700万桶(占世界原油产量的87%),其中,2400万桶产自欧佩克成员国(占世界原油产量的43%)。根据联合国能源开发署的预测,全球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将从1997年的26%提高到2040年的40%。其次,能源安全国际间合作的意向不断加强。近年来,受石油价格的波动、中东局势动荡、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因素影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许多国际性会议的重要议题。各国旨在通过会议协商达成一致,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共同保障能源的正常供给和应对恐怖主义对能源设施的威胁和破坏。再次,国际能源的短期投机行为容易引发世界经济的动荡。能源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而能源的暴利性也驱使着投机行为的泛滥,使世界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外,能源安全问题往往与政治纠结在一起,从能源领域的问题引申到政治领域的矛盾,加剧了能源市场的不稳定。

二、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1.金融危机延误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2005年以来,全球掀起了替代能源的发展高潮。但是,当前新能源开发仍未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大延缓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此外,新能源开发的技术还没有实现新的突破,新能源很难在短期内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

2.消费的持续上升加大了能源供给的压力。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世界能源消费量也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消费量的加大正逐渐考验着世界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据统计,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仅为57.3亿吨油当量,而2007年已达到111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1.8%左右。供需矛盾将会对能源安全体系施加更大的压力。

3.能源争夺不利于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能源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中东一北非、中亚一俄罗斯两大板块合计储量占世界储量的73.4%,而亚太和北美地区的储量明显偏少。这种地域上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对能源的争夺,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战略竞争从未停止过。

4.国际能源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影响大量实体产业的发展。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体系较为脆弱,给许多投机行为以可乘之机,能源价格的大起大落对中下游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海湾地区由于金融地位的缺失而无法左右国际油价,决定当前国际油价的仍然是美国金融界。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确立了“石油美元”的国际地位和优势,美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石油价格的波动。此外,投机交易也会对正常价格产生极大的破坏,不利于与能源相关的整体产业的正常运行。

5.能源过度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据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是由于燃烧石油、煤炭等矿物质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推动者。当前,化石能源消费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有可能发生灾难性后果。目前,各国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还无法摆脱对自然资源使用的依赖。虽然,各国已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但还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对环境的破坏。

三、能源安全战略的选择

1.充分把握金融危机的机遇,确立新能源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能源安全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延缓了新能源开发的进程,但也对构建完善的能源安全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能源价格回落只是经济增长与能源紧缺两者矛盾激发的一种表现。恢复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有效和合理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寻求新的能源来代替传统能源。根据以往的经验,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都会孕育出新的产业革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金融,目前,其经营模式和结构都面临着根本性的调整。这意味着金融业很难在短期内成为经济复苏的基础产业,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提高发达国家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地位等紧密相关,将很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繁荣周期的主导产业。

2.生产国与消费国协调统一,实现能源供求平衡。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是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表现,要尽可能地实现能源的供求平衡。从供给的一方来看,作为生产国一般根据市场上消费国愿意支付的价格来确定相应的投资规模,从而保证足够的生产能力。由于生产方与消费方总是存在着不确定的博弈,生产方一般担心中长期生产的稳定性,而需求方则要求生产方能尽可能地增加产量。这就要求生产方对需求作出正确的评估,加强各环节供应的顺畅,保障连接消费者的渠道畅通,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长期能源供给机制,同时,实现生产方利益的最大化。从需求的一方即消费方来看,消费国一般要从减少对能源的消费入手,尽可能地提高对能源的使用效率,消费方对资源消费的有效控制和节约也能有效缓和供求矛盾。供给方与需求方要相互合作,有效衔接,共同致力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稳定。

3.倡导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能源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能源合作。能源安全体系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国都有共同的责任、共同的风险和利益,能源合作对化解国际能源供求矛盾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在共同的利益约束下,应加强生产国、运输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通过团体组织的纽带连接作用,把各国的利益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当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许多已建立的国际安全体系已经与当前复杂的能源安全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要求这些团体组织适时调整计划,构建更加灵活的能源体系。各个国家还应联合起来,集中科技攻关,加快能源集体研究步伐,共同推动能源的国际合作以及新能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4.完善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世界能源价格。能源与许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源价格的波动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大部分中下游产业,对产品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保持能源价格的相对稳定。首先,从供给上增强能源的储备,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开采利用效率,保证能源的正常供给;其次,要抑制能源投资,加强对能源期货市场的价格控制和交易监管,理顺能源市场和价格机制,使能源期货市场变成正常的投资市场而不是投机市场,避免价格因不必要的投机行为而大起大落,弱化“石油美元”的国际影响,提高亚元、欧元等与国际能源的紧密联系,从而降低能源价格特别是油价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再次,完善政府的能源价格补贴政策,随着政府对能源价格补贴的逐步透明和减少,以及能源的稀缺性将在价格上的逐步体现,稳定能源价格应更多的表现在抑制能源价格的过快上升。此时,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实行的能源补贴政策,应以合理、公平、有效、透明为标准,弱化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此外,应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和平共处,特别是要控制和稳定中东地区的局势,用和平的手段取代武力手段解决问题。

5.加强节能环保,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把能源的使用与供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以提供经济、安全、高效、清洁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为目标,积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普及,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各个国家和地区要加强新能源开发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开发技术的突破,开发出更加完善、更加适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替代性能源,使人类能真正彻底地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也彻底地解决化石能源使用所带来的污染。当前,国际能源市场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选择或重新选择开发利用核能发电,亚洲及美国积极推动风电市场的发展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和普及,以及化石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幅开放近海油气 核电建设或将重启 奥巴马2012国情咨文高亮能源 本报记者 于欢 《 中国能源报 》(2012年02月06日

第 07 版)

奥巴马在内华达州大谈美国未来能源政策。

上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演说,能源连续第三年成为这一演讲的中心话题。随后奥巴马用3天时间出行美国5州,进一步阐述其新一年施政理念和工作重点,在内华达州和科罗拉多州,奥巴马再次将话题锁定能源,细化了美国2012能源战略。

墨湾油气大解放

奥巴马在国会演讲中首先肯定了美国近些年在化石能源方面取得的成绩。“现在美国的石油产量为8年来最高水平,同时去年我们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已降至16年来的新低。”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为510万桶,到2011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580万桶,增幅达14%,同期天然气产量也增加了10%。EIA预计到2020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20%,届时美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有望从当前的49%降至38%。

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白宫将进一步解禁近海油气开发,计划开放美国75%的近海油气田,同时政府方面将继续全力支持天然气开发,并提出将为使用天然气的汽车制定优惠政策。“我们拥有可供美国使用100年的天然气资源,未来政府将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继续确保天然气的安全开发。”

奥巴马透露,美国内政部将于今年6月启动墨西哥湾地区新一轮的油气田租赁竞标,计划出租的区块总面积达1500万公顷。美媒认为,这意味着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阴影已彻底散去,深海石油开采热潮将重回美国。

据美国内政部预测,本轮油气田出租将使美国增产10亿桶石油和4万亿立方英尺天然气。这一消息得到了美国石油业界的一致欢迎,但美国石油协会对这一计划的执行能力持怀疑态度。

与此同时,奥巴马重申将寻求取消每年总值达4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补贴。“与其向昨天的能源提供补贴,不如投资明天的能源。”在此之前,奥巴马曾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要求取消化石燃料补贴,但始终未在国会获得通过,石油业界的激烈反对是这项政策难以实施的最大阻力。此外,争议不断的美加原油管道运输项目Keystone XL则再次遭到奥巴马的否决。

清洁能源继续受捧

奥巴马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美国应争取在2035年之前实现85%的电力供应来自清洁能源的目标,为此美国将毫无偏见地发展所有类型的清洁能源。“一些人想要风能和太阳能,其它人想要核电、清洁煤和天然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需要所有这些清洁能源。”

在科罗拉多州,奥巴马别有用心地将演讲地点选在巴克利空军基地,这座基地是去年美国空军首次进行生物燃料试飞的场地,当地还建有一座装机为1000千瓦的太阳能电池阵。

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针对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主打绿色能源牌的奥巴马虽然未能给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带来革命性巨变,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在其任期内得到快速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美国太阳能发电量已达2008年的3倍,风力发电量几乎也实现了同样的增幅,但这两种清洁能源电力在美国电力总量中的比例依然渺小。

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奥巴马政府在经济危机期间推出的刺激政策,但这一政策已于去年底到期。目前美国清洁能源的政策支持只剩税收优惠,但也面临过期窘境,其中风电优惠将于今年底到期,太阳能为2016年。业界呼吁政府延长可再生能源的优惠政策,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对此作出正面回应,明确表示政府将继续推行清洁能源的税收减免政策。

核电建设有望重启

核能是奥巴马演讲中缺失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核电将继续在美国遇冷。

目前美国31个州中有104座仍在运行的核反应堆,为美国供应着1/5的电力,但是自1979年三哩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以来,美国尚未新建任何核电站。

2010年2月,奥巴马曾宣布政府将提供80亿美元的政府贷款担保,用于在佐治亚州建设两座新的核电站,但因审批、日核危机等因素影响,该计划始终未能落实。

但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等美媒的最新报道,有确切消息显示,新建核电站的计划将在“未来几周内”扫清所有障碍,美国长达30年的核电沉默有望就此破除。

就在新电站建设传出好消息的同时,美国现役的核电站却遇到了麻烦。

美国核能监管委员会(NRC)1月31日发布报告称,美国中部和东部的反应堆恐难以承受大地震侵袭,而在此之前,监管机构认为这些反应堆不会受到地震威胁。NRC指出,这意味着美国中东部的96座反应堆必须进行新的地质测试,相应的升级改造工作将耗费大量资金,部分反应堆可能因此被迫关停。

总体而言,美媒认为,大选年的奥巴马明显表现谨慎,在能源规划中不再一味地倾向清洁能源,而是试图寻求平衡,不再排挤传统化石能源,能源领域的每一个行业都成了赢家。

中美贸易摩擦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蔓延升级

正文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2012年04月14日15:50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打印

字号

大|中|小

从贸易摩擦到产业升级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了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其背后更折射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调整下中美产业冲突的常态化格局

文/张茉楠

中美贸易争端正处在高发期。恰逢2012美国总统大选,中美贸易争端频繁不可避免。但值得关注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出现了向新能源、新产业等领域进一步蔓延升级的态势,其背后更折射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调整下中美产业冲突的常态化格局。

步入2012总统大选年,美国贸易保护大棒频频砸向中国企业。美国参议院3月5日通过一项修订《1930年关税法》法案,保留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越南等国获得政府补贴商品征税的权力。而就在早前的2月28日,按照奥巴马国情咨文中的计划,美国终于启动了跨部门的贸易稽查中心。新机构成立有两大看点,一是新机构的设立将帮助奥巴马实现其出口增加目标,从2009年的1.57万亿美元,到2015年翻一番,达到3.14万亿美元;二是这个新机构将协同美国多个部门,以应对世界各地的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矛头直指中国。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与中美贸易额的上升成正比。而产业走向升级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这些贸易摩擦,正从原来的“中低端”领域,上升到“高端领域”。数据表明,中美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2011年全年双方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伴随双方贸易往来接触面的增大,摩擦之事自然有增无减。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2010)》,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继续呈高发态势,同时,以知识产权、技术性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出现的摩擦也不断增多,这是贸易摩擦向高端领域升级的体现。

拉锯了近半年时间的中美光伏“双反”博弈,标志着中美在新能源领域的鏖战已经开始。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主席亨利表示,“美国正面临失去清洁能源领导地位的危险。”

美国上诉光伏企业在破产声明中,都将公司崩溃归咎于全球需求下降及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意识到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强烈,但“再工业化”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超出了“再工业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来看,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美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奥巴马不仅将其视作短期内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国内就业、刺激经济复苏、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的重要手段,从长期看,更希望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带动新一轮产业周期,并为掌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主导权、重塑美国竞争优势进行长远谋划。

而中国同样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整体经济转型与结构升级的引擎和关键所在。金融危机后,在新兴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动下,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目前中国产品在可再生能源市场已占据主要地位,2010年中国光伏产量已达16GW~17GW。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而言,中国太阳能电池等光伏产业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尤其是越往下游(组件生产、太阳能应用产品)竞争越激烈,主要是由于下游产品生产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因此也造成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去年以来,外部需求大幅萎缩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多晶硅电池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余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

现在,对新能源的市场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各国都要在有限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自然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美国已经确定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其实现“再工业化”和重塑美国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而中国也必须加快产业技术和品牌升级,重新夺回并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展望未来,中美是影响全球贸易格局走向的最重要的两大力量,这其中既有相互合作,也有相互竞争。眼下,中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积极应对外部挑战,要求我们把握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打破贸易摩擦的制约,变“被动”为“主动”,对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温家宝:中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

第三篇: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要点

纺织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分析

企业优胜劣汰加快,两极分化明显

2007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消化了多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利润损失,行业整体上仍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但从行业的结构变化中发现,企业优胜劣汰进程加快,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有2/3企业陷入困境。纺织工业协会对2007年1~11月数据进行了分析,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44232户,实现利润总额1063.46亿元,平均利润率3.97%。其中利润总额的90%是由利润率大于3.97%的1.4万户企业取得的。这些企业约占全行业的1/3,平均利润率达到8.46%,比2006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他们加快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化解了诸多成本提高的不利因素,从而适应了新形势,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了主动,也带动了行业整体的持续较快发展。而平均利润率小于3.97%的约占行业2/3的30161户企业,其利润只占全行业的10.8%,平均利润率仅为0.74%,比2006年同期1.19%下降了0.62个百分点,处于亏损的边缘,其中亏损企业达到7506户。

对于他们来说,形势发展带来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消化继续增加的不利因素的能力已十分有限。这部分企业涉及职工700多万人,如果考虑到规模以下企业,影响面还要大得多。到了2008年,情况更加严峻。上述占全行业2/3的3万户企业平均利润率由0.74%降为-0.67%,由上年的微利变成亏损。其中亏损企业达到11,072户,比去年11月底增加47.51%。

多重因素集中作用,困难前所未有

在三月上旬对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和河北六省纺织产业集群的调研中,企业反映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

2007年绝大多数企业都为职工普涨工资,基础工资水平上涨在10%以上。今年随着物价上涨,提高幅度将远高于去年。正式生效的新《劳动合同法》加快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为企业反映最普遍的问题。

首先,纺织服装企业赶订单加班很普遍。如果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支付加班工资,工作时间增加50%,加班工资将比法定工时工资高出90%。

其次,以往的社保不能跨地区转移致使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落实社会保险。据调研,有的国有企业为95%以上的职工缴纳了社会保险,但大多数企业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浙江省纺织企业职工参保率仅在6.5%~48%之间;广东地区以前是按比例要求企业上社保,大部分也是按最低工资标准,有些地区企业出360元,个人出148元。如严格执行,企业将为每个职工多支付基础工资收入20%~40%以上不等的社会保险。

从立法目的来说,加强了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但是目前确实对传统制造业造成很大影响。纺织服装行业由于企业用工多、工人流动性大、生产季节性强、经常加班加点、多实行计件工资制,受到的冲击更大更明显。据估算,基础工资、加班费和社保这三大块如果严格落实,人均劳动报酬将比上年提高一倍左右,企业难以承受。浙江省以家庭经营模式从事纺织生产加工的情况非常普遍,收益仅足以维持生计,很多家庭户只能解雇员工。义乌袜业协会谈到,一户仅有3台圆机的家庭户由于无法执行新法将仅有的2个外雇员工解雇,转为由2个家庭成员自己生产,实际上是减少了2个就业机会。

2、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大

去年全年人民币升值达到6.44%,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最大。广东盐步镇某出口企业的内衣,2006年报价每件1.87美金,折算人民币每件14.22元;2007年报价升为1.95美金,才折合13.90元。去年汇率损失约500万元,今年估计700~800万元。浙江平湖一家为迪斯尼、HM等国际知名品牌加工服装的企业在依靠议价能力消化700多万元汇率成本后,仍然有200多万元的汇兑损失,企业利润率因此下降约1.5个百分点。

虽然企业对升值的中长期有判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节奏上很难把握。河北容城、宁晋的出口服装加工企业说,二三月份正是接单的季节,订单虽然很多,但不敢接单。因为无法预测今后几个月汇率到底是多少?有的先前接了单子,现在叫苦不迭。一些企业在座谈中说:“经过20年发展,厂区漂亮了,设备先进了,产品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政策变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反而下降了”。

3、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抵消出口利润

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直接抵消企业的出口利润,冲击较为明显,难以消化。国外进口商一般认为出口退税率下调是政府行为造成的,与市场无关,普遍不接受议价。广东沙溪金鹰王公司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企业不敢贸然加价,提价就有失去市场的风险。

青岛某行业排头兵企业2007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93%,而利润却同比下降9.34%,其中2007年下半年因出口退税率降低直接损失2218万元;山东即墨市针织企业受出口退税影响的有471家企业,占全部出口企业的91.4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0.05%,减少退税资金约2.6亿元;海阳市毛针织产业集群因出口退税率的降低直接减少利润1.5亿元。江苏金坛、常熟、吴江和南通的企业家表示,网上称出口退税率还要继续降低4个百分点,他们甚感焦虑。甚至有国外进口商称今年出口退税会全部取消。我们认为,目前有进口商故意利用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确定预期作为压价筹码,迫使企业接受比较低廉的价格。

4、银根紧缩造成贷款难和融资成本上升

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从紧货币政策,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江苏盛泽镇分析,该地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除按照基础贷款利率上浮20%外,加上担保成本1.8%,再加上贷出来都是现金,综合成本达到12%~13%,企业负担很重,基本上替银行打工;江苏张家港市某企业介绍,由于货币政策影响,企业现金流紧张,上下游企业用银行票据付款,但现在贴现利息飞速上涨,已经从2007年1月的3.08%上升为6.05%;广东沙溪企业反映,承兑汇票手续费有了十几倍的增长;湖州织里镇企业由于目前贷款困难,民间借贷年息已从2007年的10%提高到2008年的12%。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行业优势企业也出现了“贷款难”。山东魏桥集团反映,企业购买棉花原料有一定的季节性,短期内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增加贷款的可能性不大,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着贷不到款的危险,这种情况势必造成棉花价格的不稳定。

5、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招工难”问题在广东、福建等地较为严重。广东佛山祖庙的童装企业反映,全街道2400家企业中,往年一线用工7万多人,现在只召到5万,存在较大缺口。造成企业一些订单不敢承接。张槎光大公司说:“办厂十几年,今年招工最难。”2000人的企业,招工缺口有200多人。反映缺口较大的主要是缝合工等熟练工种,其实质是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招工难”不仅存在于珠三角地区。调研组在河北容城的一个服装厂门口看到,尽管“招收熟练缝纫工600名”的大字标语十分醒目,但应聘情况却很不乐观。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条标语从过春节就挂上了,人一直未招满。目前,容城服装企业人均工资已达1300元/月左右,但仍缺乏吸引力,企业缺员成为普遍问题,大部分企业用工缺口都在20~30%,还有更严重的,缺口达30%以上。

但是在广东的虎门、深圳等地,一些大企业反映近期招工形势好转。估计是劳动力正流向有吸引力的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另一方面,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紧缺更为突出。福建晋江经济发展局表示,受到区域环境和配套环境的制约,该市纺织企业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住房、子女入学、个人提高机会都很欠缺,使得纺织服装创新所需人才资源匮乏。

6、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疲软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后果在去年下半年逐渐显现,导致美国市场需求不足,美国客户订单数量减少和推迟下单时间。其中一些大数量、低价位订单的流矢与我国出口价格上升有关。深圳某服装出口公司的产品出口美国占50%左右。2007年订单数比2006年同期下降12.93%,出口金额基本持平;今年1~6月份又比去年下降63.39%,全年的下降趋势已成定局。企业担心这种现象扩大到其他市场。

7、滑准税对棉纺企业影响明显

在山东,棉纺行业的总产值占到全省纺织总产值的50%以上,棉纺总锭数超过3000万锭的规模,占到全国棉纺锭数的近1/3,山东省去年棉花缺口达300万吨,占到全国缺口的60%以上,因此棉花滑准税对山东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8、“两机”进口政策影响棉纺织企业设备更新

棉纺织企业使用的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两机”)自2007年取消进口增值税减免政策,造成用进口先进设备的投资成本增加17%。广东、山东的棉纺厂等棉纺织企业反映了进口自动络筒机征收增值税问题。

9、环保压力越来越大

浙江很多地区为严格项目建设环境准入,无论申请企业资质如何,对印染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造成几乎全部新技术项目无期限推迟。海宁等很多具有集群优势的县镇已经出现了印染行业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上下游需求的问题,产业链无法衔接,印染在浙江产业集群地区已经逐渐成为纺织产业调整升级的瓶颈环节。

广东珠三角地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印染企业增大投入,但仍然面临退出的难题。如佛山市要求张槎的36家针织印染企业在2009年底前必须全部搬出;深圳市虽然没有明确时限,但硕果仅存的六、七家印染厂近期搬迁也是大势所趋。这样势必切断了地区的产业链,丧失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产业升级。

10、土地资源紧缺

由于广东地区制造业发展迅速,地价上涨较快,造成纺织企业用地紧缺,租用厂房租金上升明显。如张槎厂房租金近期由每平米10~12元涨到13~15元,幅度为25%~30%;山东海阳某公司讲,已得到通知土地税将由当前的2元/m2大幅提高至4元/m2,并且山东省今年的政策将可能将提高到6元;福建某印染公

第四篇: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中国发展面临6大严峻挑战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现在还面临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巨大考验。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 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此前与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纳入到首要考虑的政策之中。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再生产同物质的再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其报告《人类发展报告》中的研究,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首先要把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调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状态之下,达到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理想均衡。5.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惟一来源。科学发展观既然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6.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发展,这三个主要方面将作为一个互为联系的大系统,通过宏观的调适和寻优,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目标要求。7.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

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为此,一些地区在构造“循环经济”、“生态补偿制度”、“工业生态园”、“全过程无害化控制”、“绿色化学体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货币银行学作业5—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精选)

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我国金融监管格局

金融行业一直以高风险特点著称,金融监管是全球经济的基础。为了规避和分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经营、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世界各国都在逐步加强金融监管改革的力度。继英国、日本之后,美国于1999年正式出台并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开始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我国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快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步伐,在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制、改进监管手段的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分别于1992、1998和2003年成立了证监会、保监会和银监会,形成了证券、保险和银行分业监管的格局。

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机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趋势的日益增强,使我国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虽然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监管,但是银行、证券与保险等业务之间已经出现了相互渗透的现象,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随着混业经营的出现及不断的加剧,使得分业监管体制所隐含的矛盾日益突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业务交叉使原有的监管模式难以发挥作用,抑制了金融创新;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如中信、光大、平安等金融控股公司)缺乏有效监管;数据与信息的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等等。

我国金融监管的应对策略

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阶段来看,虽然我国出现了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也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但金融机构的主业还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使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子机构无论在资金还是在业务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界限,因此,基于我国当前面临的情况,就短期而言,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正式契约安排,通过加强监管者之间的协调合作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分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例如:①法制建设与制度安排:将联合行动、联席会议制度化,考虑建立分级联席会议制度等;②成立金融协调委员会,对各监管机构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协调,防止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出现,提高监管效率;③信息共享:完善监管协调的人事制度;建立日常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机制等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加速发展,综合监管和统一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因此从长远来讲,对分业监管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建立统一的综合性监管体制,进行功能性监管和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将是势在必行。

下载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钢管行业面临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聊城市坤联钢材有限公司- www.xiexiebang.com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工业和信息产业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加快落实相......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中国威胁论”对孔子学院造成的干扰 “中国威胁论”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论调了,早在 1877 年美国参众......

    新形势下带兵人管理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形势下,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军事变革的逐步推进,部队职能任务的拓展,部队管理环境、管理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带兵人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作为......

    数据中心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优化成大问题

    数据中心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优化成大问题2011-03-12 9:47发布 胡晕晕 出处:比特网评论 0访问次数 652分类 数据库[导读]《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面向对建设新一代......

    企业要加速科技进步应对严峻挑战

    企业要加速科技进步应对严峻挑战 新世纪中乡镇企业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剩余劳力的转移、县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及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都日益依赖于非农产业的发展特......

    浅谈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

    浅谈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姓名:陈廷伟年级:市场营销10-3学号:2010442862Tel:***摘要:钢铁素有“工业粮食”之称,钢铁材料是诸多工业的“必选材料”,但我国钢......

    浅析新时期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浅析新时期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及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深入,出入境人员的数量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入境人员只有500多万......

    我们国家环境法面临很严峻的挑战

    我们国家环境法面临很严峻的挑战 我们国家环境法好的方面,现在有立法体系比较健全,法律也开始转变。但是环境法还是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现在应该看到,我们的环境状态并没有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