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时间:2019-05-12 17:0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第一篇: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5000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现在的中国正在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这样的成绩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相当艰巨的!干旱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旱灾相当频繁,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加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增大,形成了我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且由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分布的极不平衡,矛盾有加剧之势。

一.干旱的形成原因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分析研究认为旱灾频繁的原因如下。

1.水资源区域性缺水严重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水资源区域性分布南北不均衡,我国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造成的区域缺水,是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降雨的季节性导致季节性缺水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限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但由于水量因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拦河修坝截流,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断流,严重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下游造成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而在水资源贫泛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也是我国干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为因素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5.抗旱工程设施老化,抗旱能力弱

我国的抗旱工程基础设施老化,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降低了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无法正常发挥抗旱效益,抗旱能力弱。

6.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江河湖泊生态环

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生活性用水资源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

40年中我国大部地区出现的干旱次数有10~30次,其中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淮北地区及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沿海有35~40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我国大致有4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华北平原至黄土高原一带,南岭至武夷山一带;东北西部;云南中北部和川南一带。如果将位于西北的,以新疆、甘肃为中心的长年少雨干旱的地区考虑进去,我国共有五大多干旱中心。

由于降水的周期波动,也引起干旱发生的阶段性变化。近50年来,我国受旱面积存在明显的三个低值期,即1950~1957年、1963~1970年J982~1984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万公顷以下。还有三个高值期,即1958~1962年、1971~1981年J985~1999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公顷以上。近50年来的几个严重干旱年都发生在这三个高值阶段,如1959、1960、1961、1972、1978、1986、1988年等,这些严重干旱年的受旱面积均在3000公顷万以上。

三.干旱的分类及判别方法

尽管关于干旱和干旱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干旱的形成原因异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地貌、人类活动等,加之研究目的不同,还没有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干旱定义,如“一个持续的、异常的水分缺乏”;世界气象组织定义干旱为“在较大范围内相对长期平均水平而言降水减少,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和雨养农业生产力下降”;由于对干旱理解的不同,行业不同对干旱的分类亦不同,美国气象学会在总结各种干旱定义的基础上将干旱分为4种类型:气象干旱(由降水和蒸发不平衡所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农业干旱(以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长形态为特征,反映土壤含水量低于植物需水量的程度)、水文干旱(河川径流低于其正常值或含水层水位降落的现象)、社会经济干旱(在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由于水分短缺影响生产、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的现象)。由于干旱的类型不同,所以对干旱的判别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

1.气象干旱指标

在各种干旱类型中,气象干旱表现得最为直接,也是其他类型干旱发生的先导。简单的气象干旱指标主要是考虑一定时期内的降水量,通过气象学方法研究降水量的统计分布规律或以降水量的持续日数反映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此类指标计算简单,所需资料容易获取。但是由于对水分支出和地表水分平衡反映的不足,因而难以反映干旱的内在机理。

2.农业干旱指标

农业干旱的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在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如降水、温度、地形等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农作物布局、作物品种及生长状况等。因此农业干旱指标必然要涉及到与大气、作物、土壤有关的因子。

(1)降水量指标

在地下水位较深而且又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基于降水量的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农业干旱发生的趋势。一般采用的指标为降水距平百分率、无雨日数及百分比法等。此类指标资料容易获取,计算简单,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农作物遭受干旱影响的程度。

(2)土壤含水量指标

农作物生长的水分主要是靠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取的,土壤水分的不足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发育。常用的土壤水分指标是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和水分消退模式计算各个生长时段的土壤含水量,并以作物不同生长状态下(正常、缺水、干旱等)土壤水分的实验数据作为判定指标,预测农业干旱是否发生。目前一般认为当土壤相对含水量<40%时,作物受旱严重;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 ~60%时,作物呈现旱象;60% ~80%时为作物生长适宜含水量。作物旱情指标利用作物生理生态特征的突变和最优分割理论而建立的反映干旱程度的作物旱情指标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直接反映作物水分供应状况的最灵敏的指标。

3.社会经济干旱指标

社会经济干旱指标主要评估由于干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工业供水保证率常常高于农业,在干旱年份工业供水常享受优先的权利。在一般干旱的年份,工业用水基本上可以得以满足,工业产值损失较小,在特大干旱年份工业用水将无法保证,损失较大。

四.干旱的影响

1.干旱灾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频繁严重的旱灾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严重影响国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2.干旱灾害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情况普遍,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

五.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干旱损失

我国目前的抗旱减灾措施,无非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抗旱工程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大力提升非工程软件建设,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

1、工程硬件设施

(1)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2)兴建小型灌溉工程,缓解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2、非工程措施

(1)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于高能耗低产量而用水量大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强水法宣传,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

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有实验表明,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比生态恶化的地区,土壤蓄水能力大30~40%,充份利用土壤这座天然水库蓄养水源,同时对于退耕返草返林的农民国家应给予适当补偿。

(3)实现各利用水需求之间的合理比例

我国工业用水挤中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水资源的需求关系紊乱,生态用水无法保障,其结果是造成生态系统严重损坏,土地沙化,地下水盐碱化严重,应合理科学配置各种用水需求,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篇:浅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浅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艺术设计系09环艺29090101020方树威

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历

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甚、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中国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第三贸易大国,其经济

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使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股市和楼市大幅度波动,房地产价格下降增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就业形势将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不乐观的一年。首先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其次,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预计将会有大批外企和中小企业倒闭、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

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的突出矛盾是经济增

长回落和通货膨胀问题,针对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认真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

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世界经济总体下滑、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内物价上涨严重。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环境,平抑国际收支,提升人民币的信用,发挥积极稳健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

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其具体的内容是:

1、运用支

出政策积极优化结构,大力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增加有效供给。

2、实

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服务于长期的市场建设和机制转换。

3、多方协同

配合,积极推进调动市场潜力的政策性融资。

4、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呼

应,适度扩张,给突遇寒流的经济增温供暖。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

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从“从

紧”转为“适度宽松”。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

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

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尽管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

大,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会越来越好,所以,我对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增

长充满了信心。当然,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线性的,其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周期性、历史性和体制性因素的约束和影响,这需要

我们不断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和经济金融改革中面临的新

情况、新问题,从战略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

第三篇: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

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

干旱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其出现次数、持续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损失等均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据统计,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6×l09 80~10 美元,远远超过了其他气象灾害l1l。近40年来。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升高,我国气候总体出现变暖变干的趋势.这种趋势对我国农业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2030-2050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候事件会使我国粮食生产潜力降低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且对品质也有一定影响,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圜。因此,研究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发展可持续农业极为重要,并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干旱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干旱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尤其是农业生产影响巨大。历史上.干旱造成的危害就十分严重。如1876、1879年的华北大旱灾.在总面积100万km 的土地上。田地龟裂,河流干涸,树木枯槁,青草绝迹,更没有任何庄稼,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大旱灾共饿死了l 000多万人f31。20世纪的前50年中.曾发生过11次死亡逾万人的特大旱灾。近年来,旱灾更是频繁发生,如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持续大范围的特大旱灾,给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加上其他地区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773.33万hm,其中作物受旱604.53万hm。重旱190.10万hm、干枯101.O0万hm,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68.40万hm ;有2 425万人、1 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问;而2010年秋至2011年初华北多省也遭遇严重干旱,部分达到特大干旱,比西南干旱更为严重.甚至湖北这个素有„千湖之省‟、„水利大省‟等美誉的水乡泽国.也承受了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干旱剧痛。据报道,2010年的冬春连旱使长江水量受影响。洪湖、斧头湖、长湖等主要湖泊水体面积比同期少4成。塘堰干涸,水库无水,长江汉江告急,中小河流断流,成片土地龟裂、禾苗枯萎,连续6个月降水持续异常偏少.导致历史罕见的冬春连旱阁。干旱除造成农业歉收外,还造成水资源匮乏.导致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不足。据报道,全国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0多座,年缺水量约58.4亿m。据测算,因缺水每年造成的城市工业产值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有增长的趋势『3J。而沿海一些城市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及海水倒灌现象。而且,水资源缺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质难以保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干旱发生时还因降水不足,土地墒情下降,致使土地沙化、盐碱化。而土地沙化又使沙尘暴活动加剧。如2001年春季,北方干旱加上冷空气和气旋活动频繁,由其引起的大风、沙尘天气偏多,仅3~5月就出现18次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总Ft数达41 d。频繁的大风、气旋卷走了大量表层泥土,加速土壤水分蒸发耗散.也加剧了旱情的发展。我国干旱的特点

2.1 季节性明显

我国的气候为明显的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呈现夏多冬少的现象。但由于夏季风自南向北推进有一个过程,因此各地雨季到来时间有所差异。且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作物生长的季节与降水年内分配不相适应,农业季节性干旱特征明显。我国各地根据农业生产的习惯和特点,按干旱出现的季节,将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早和冬旱。春旱一般发生在3~5月份,该时期气温上升快,空气相对湿度低,土壤水分丧失快,而此期间正是播种插秧时节,发生干旱对作物造成的影响会非常大;夏旱多发生在7—8月份,此期间虽然降雨量大,但降雨往往集中在一次或几次暴雨中,短时间内总的降水量大于同期作物需水量,导致作物对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低.加之此期间气温高,蒸发量大,所以也可能发生旱情。秋旱一般发生在处暑到秋分这一时期,直接影响作物的浇灌和播种;而冬季多偏北风,降水一般很少,因此也时常发生冬旱。冬旱导致土壤底墒减少,影响越冬作物。如2008年冬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华北大部、西北大部、黄淮大部及江淮大部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0%~90%,一些地区基本无降水,华北、黄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13数超过70 d,一些地区累计雨量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小值。

2.2 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干旱灾害具有受灾面积大的特点,因此民间有“洪涝一条线,干旱一大片”之说,说明干旱面积非常广。而且农业干旱在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发生频率高且在全国各地均有可能发生,只是发生及危害的程度有所不同。如2000年,我国先后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严重旱灾,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2~7月份的春夏大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华北、西北东部旱期长达半年之久,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 054万hm,为建国以来之最,其中成灾2 678万hm,绝收800万hmz,因旱损失粮食近6000万t,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人民币,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 1。在地域分布上,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地区,面积居全国之首,这一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36%,而拥有的地面径流量仅占全国地面径流总量的4.9%,每年旱灾面积约占全国旱灾面积的50%左右,干旱发生的频率也最高I 5l。

2.3 持续时间长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是冬春连旱或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持续时间长。如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湖北省从2010秋至2011春夏遭遇了秋冬春持续干旱,在长达200 d的时间里降雨异常偏少.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80%,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0万hm,其中绝收2.6万hm,有989万人遭受旱灾。除了持续时间长外.有的地区干旱时还常伴随着高温出现,致使旱情加重.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早期较为明显。而最为严重是连年干旱。历史上的大旱灾都是连年干旱造成的,如西北地区曾发生过接近14年的大旱。干旱的连续性往往使旱灾加重,损失加大。干旱的成因分析

3.1 气象因素

极端异常气候是特大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当某 一地区长时间受北方冷高压或南方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高压范围内气流下沉,就会导致持续晴天少雨或无雨。另外,势力强大的北方干燥气团侵袭南方时会吸收空气中的大量水分,使地面水分迅速失去,也会酿成旱灾。而太阳黑子、火山活动和地球轨道偏移,厄尔尼诺现象等天文、地球物理因子的变化等也都可通过大气降水等天气气候表现出来,从而影响农业干旱的发生

3.2 地形、地貌干旱严重程度也与地形地貌有关,丘陵、山地和平原、盆地等就有所不同,其降水分布差异很大,从而造成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农业干旱。如泰岭、太行山等高大地形区会阻挡及影响夏季暖湿的东南季风向西北内陆深入,使山地背风面的降水显著减少,成为少雨易旱区。而南方山区虽然年降水较多,但因地面坡度较大,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因而也经常遭受干旱威胁。在西南地区,其大部分河流河谷深切、田高水低,且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绝大部分无灌溉条件,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高坡陡,加之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很难留住水,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面对极端异常气候发生时就显得十分脆弱[8J。此外,由地形引起的土壤植被差异,也与农业干旱的发生密切有关。植被茂密,土壤深厚疏松、结构良好时其蓄水保水能力就强,农业干旱发生就轻.反之则重。

3.3 农业生物因素

不同的植被,不同种类的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甚至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期。其抗旱耐旱能力也有所不同,如谷子、甘薯等作物就较耐旱。而玉米、棉花苗期需水少,抗旱能力强,中期则需水较多。

3.4 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对大自然无止境的索取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以及水环境污染等在客观上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从而加剧了干旱的发生程度。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土地蓄水保墒能力减弱,加剧了河道湖泊的淤积,加大了干旱灾害的危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 600)<10 hmz.占国土面积的31.7%,其中,山西、陕西、河北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省区面积的69.1%、65.5%、43.6%。而且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均呈加剧趋势,使干旱灾害更为严重。但人类活动既可以造成或加剧农业干旱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轻或避免农业干旱的危害。如果合理利用水资源,重视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种植,推广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农技措施,就可减轻或避免农业干旱的发生;反之,过度开发水资源,乱垦滥伐、过樵过牧以及耕作种植不当等.就会破环天然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局地气候变化和沙漠化、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引发或加剧农业干旱。对策建议

4.1 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决定了我国的干旱灾害不可避免,尤其是北方地区“十年九旱”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在目前的国情国力条件下。消除所有量级的旱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树立尊重自然的理念,摸索干旱发生规律,由对抗自然、改造自然、无限制向自然索取向逐步掌握、适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变。在特定流域和区域范围内,应根据当地气候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按照自然、经济规律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布局,将有限的水资源,通过l丁程和非工程措施,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之间进行科学分配.减轻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旱缺水风险。

4.2 大力兴修水利。实行科学灌溉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近几年来我国的特大干旱灾害充分暴露了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把“兴水利、除水害”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国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在农田基本建设上,一是要加快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工程,重点建设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配套设施,发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应急水源、喷滴灌设备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应用推广地膜覆盖、渠道防渗等技术,积极开展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合理有效利用灌溉水资源。三是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五小水利”等小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科学的灌溉技术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合理使用有限的水资源的根本性措施 目前我国节水技术应用范围不广.农田大水漫灌还比较普遍,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㈣。因此,应在畦灌、沟

灌、淹灌、喷灌、滴灌和雾灌等多种形式的地面灌溉中。推广滴灌和雾灌技术,它们是灌溉中最为节水的方式.应予以大力发展。

4.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当地农业干旱发生规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针对作物种植,要宜旱则旱(旱作),宜水则水(水田),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发展雨养农业,少种或不种耗水多的作物。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应控制农牧业等发展规模,不对本已脆弱的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在华北地区,年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常发生春早、春夏连旱等,因此在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以种植秋熟作物为主,尤以玉米、棉花比较适宜,因为玉米、棉花苗期需水少,抗旱能力强;中期需水较多时,恰逢雨季来临,所以在严重干旱地区宜适当压缩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玉米、棉花种植面积。江南伏旱常发地区应适当调整作物播栽期,使作物对水分亏缺敏感期躲开伏旱,例如在热量条件充足的地区种植双季稻就比种植单季稻遭受伏旱危害轻,因为单季稻在伏早期间正值孕穗一灌浆期,对缺水非常敏感,遭遇伏旱将严重减产,而种植双季稻则使早稻和晚稻需水关键期分别处在第一和第二个多雨时段.可以躲开伏旱危害,减少损失。良好的森林植被对水的涵养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尤其要抓好大于25。陡坡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同时,要因地制宜实施陡改梯、横坡等高耕种、水平沟耕种、沟垄种植、残茬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水土保持耕种措施,蓄水保土存肥,提高农田抗旱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条件的山区,要休环山渠、水塘和水窖等小型工程,将雨水径流汇集起来,发展径流农业或半灌溉农业。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宜先采取种草种树措施以恢复地表植被,然后考虑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做到合理种植,以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业干旱面貌

4.4 加强干旱监测预报提高预警能力我国气象部门历来把干旱等气象灾害作为监测预报的主要内容,因此,应进一步重视气象预报,利用气象预报信息作好抗旱决策,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目前,应加强重点旱区土壤墒情监测站网建设,构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旱情发展动态;加强中长期天气预测预报工作,提高灾害预报的超前性、准确性;加快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构建多渠道气象服务信息传播平台,着力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等瓶颈问题。在生产上应围绕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进一步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和农业重大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提供农业病虫害气象服务,包括主要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范围、时间、影响对象和防御措施等。定期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如土壤墒情监测公报、干旱监测公报、农业气象旬周报等。

4.5 完善抗旱非工程措施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工程项目,涉及到灾前的监测、预报和防御,灾中的抗灾和灾后的救灾以及重建等方方面面。应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政策法规、监测预警、抗旱保障、公众防灾避灾等抗旱非工程措施.加强旱情预警系统建设和设施改造,尽快建立旱情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抗旱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由于农业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因此急需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农业自然灾害保障机制。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障仍较为落后,农业保险发展缓慢,急需大力发展。

本文转自:

第四篇: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现在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它,找出有效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关键词:水资源问题

应对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多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水资源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阻力。我国当前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如下:

1、人均水资源总量短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富而人均水资源量贫乏的国家。大大小小的河流遍布全国,尤其是在东部和南部形成了十分密集的河网。虽然河流众多,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少。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的国家之一。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和生产力的分布不相适应。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大,人口比例也较高,耕地也比较多。长江流域以北地区,人口比例一般,但是耕地比例就很高,而他的人均水资源是比较少的。内陆河片,人口比例低,耕地比例也低,人均水资源却很多。我国水资源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80%。冬春季节雨水稀少,汛期(6-9)月径流量十分集中。

3、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全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河湖污染有加重之势。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由于人口剧增,工业高度发达,因而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渣,所有的这些废弃物往往直接排放或倾倒入江河湖海,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而水环境污染加剧的重要表现首先是地表水污染蔓延。目前,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了严重的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4、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我国现行水价偏低,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浪费严重。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照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的有效利用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更低。

5、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平衡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水源减少,一些地区连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水土严重流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近50亿吨。

根据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可以采用以下一系列应对策略:

1、多种渠道找水

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关键是要立足现实,充分发掘现有水资源的潜力。国家为了解决水资源的问题,想尽一切办法,提出了多种渠道找水的方法。表现在:(1)异地调水。如“南水北调”。(2)海里取水,大力发展海水利用技术。(3)留住雨水。如在山区,利用水库多蓄水;在平原地区,利用湿地、河道回补地下水;在农村,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沟渠塘堰正常蓄水功能;在城区,修建集雨工程留住水。(4)污水回用。添置相应设施进行处理,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回用。

2、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法制建设的另一方面是执法。一是要加强执法管理,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二是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3、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由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使我国在防洪减灾、城乡工农用水、防治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许多矛盾,造成水资源巨大损失和浪费。为此,国家级和各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各省、市、县的水务管理机构,必须对江河上下游、城乡工农业用水、水量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水和防污等,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4、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要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控制工业污染源;发展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净化处理成本;提高现有工业污染治理水平,推广清洁工艺和清洁产品。

5、提高全民族的水环境保护意识

(1)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水资源危机和节水意识。(2)突出节水重点,各级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对耗水量多、废水排放量大的行业和企业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减少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还要把节水任务分解到各个行业,不断强化监督工作。(3)制定节水政策。目前水资源利用率低下和浪费严重,主要是因为水费低,有些不用钱。应该把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实行有价使用,并按照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制定各行各业水供应量标准,超出额度一律实行高价收费。(4)开发节水项目。如农业灌溉用喷灌技术。

6、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可利用率

我们要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以便提高水源涵养量。加强湿地保护,在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林地、草原、坡地等处理污水,使污水循环再利用,减轻污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7、节制生育,实行人口计划增长

人是水资源消费的主体,因而在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得越快,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就会越尖锐;同时人口增长所拉动的工农业生产对水污染的程度也会增加,从而使人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就会减少。所以必须节制生育,实行人口计划增长。

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遏制水环境的继续恶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尊重科学、善待自然,按经济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水资源问题才会得到改善,社会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宁.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四川建材,2011,(01)【2】 赵琳琳.浅谈对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J】.水利科技与政治,2010,(01)

【3】 陈继兰.对水资源与人类未来的思考【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 【4】 张利平,夏军,胡志芳.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02)

【5】 王豪.水资源的挑战与我们的对策【J】.未来与发展,1997,(01)【6】 宇振东.水污染·水环境·对策【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5,(06)

【7】 苏征耀.我国水资源形势及其应对策略【J】.水资源研究,2007,(01)【8】 卢丁贤.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J】.汕头科技,2007,(04)

【9】 王明华.我国水资源面临4大严峻挑战【J】.水资源研究,2009,(01)【10】吴泳.环境·污染·治理【B】.科学出版社,2005,1—1

第五篇:我国周边海洋形势及应对策略

我国周边海洋形势及应对策略

2012年年初以来,我国周边海域热点频发,我国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严峻,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如何认识我国当前海洋维权形势,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需要我们作出重要的应对机制,并为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一、正确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海洋形势

在世界各大国中,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最严峻,维权任务最繁重。在我周边海域中,南海是世界上海洋权益争端最复杂的海域。近年来,我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通道受控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2012年以来,我国周边海上热点问题此伏彼起这片35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在东海,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有56万平方公里,日本与我重叠的海域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近几年来,我国与日本在东海的海洋冲突日益加重,大有擦枪走火的危险。而最近的钓鱼岛之争对于中日海域的划界关系重大,因此冲突也更明显。

中国采取的系列维权措施,基本上是被动反应性的,是对相关国家侵犯我海洋权益的必要的回应和反制。中国提出并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已有40余年,但中国的诚意并未得到某些国家的积极回应。在主张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克制,并未倚强凌弱。相反,倒是某些国家误判形势,视中国的忍让为软弱,不断加大侵犯我海洋权益的力度。

近年来,中国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加剧,这是与某些大国如美国的介入分不开的。美国所谓的“重返亚洲”,或者“再平衡”战略,让中国周边某些国家似乎看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美国似真似假的承诺下,在其或强或弱的支持下,周边某些国家加快了争夺海洋权益的步伐。

我国海洋执法自身也面临着诸多课题。如海洋维权机构的能力建设、海上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国外海事情报的收集等问题。同时中国海洋执法在法律方面的缺失也尤为明显。

二、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海洋权益争端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历史缘由、法律发展、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双边关系和国际形势等交织在一起,这就决定了应对和处理海洋争端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除了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也要有长期的规划,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疲于被动应付。

一、必须始终坚持“主权属我”这一根本立场

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主权属我”不仅自己要明确,还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媒体,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宣传主权属于中国的依据,使国内民众形成“主权属我”的共识,营造国际舆论对我有利的态势。针对日本、南海诸国曲解和违反国际法所做行径,必须及时在国际政治、外交等各种合适的场合,对其法律借口进行反驳,澄清历史和法理事实。

二、携手他方搁置争议,协商谈判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遵守国际法和《海洋法公约》,尽量避免武力,实施谈判。在于各国进行谈判时建议双方各退一步,搁置争议。与南海各国谈判和平解决南海问题。

三、加强海上维权实力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海上维权队伍,建立和统一我国的各个执法力量。以更好的发挥我国的海上维权能力。还应建立完备的海洋法律法规,是我国的海上维权有充足的法理依据,做到有法可依。

四、深化军事斗争准备

如若有关争议国家不理会我国搁置争议的善意之举,主动挑起争议,扩大争端,我方完全有必要采取有力的反制措施,实施适度的防御性攻势行动。敢战方能言和,备战才能免战。要加强我国海洋军事力量建设,只有做好武力自卫的充分准备,才能慎战而不惧战,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这不仅是我国维护本国利益的要求,更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尽管路途艰险,但可以肯定地是,我国人民一定会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合理地解决海洋问题。

下载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讨我国当前周边形势及其应对策略大全

    探讨我国当前周边形势及其应对策略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周围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标的目的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5篇可选)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在如今水源短缺的世界形势、人口繁多的国家现实下,如何利用现有水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来并不缺......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摘要: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但是,现在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

    军事理论论文——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应对策略

    论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应对策略 今年‘十一’国庆大阅兵活动,的确显示了我人民解放军的装备水平,与十年前大阅兵时期相比,有了很长足的发展,这次阅兵也确实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凝......

    有关钓鱼岛问题及我国应对策略的分析

    关于钓鱼岛问题及我国应对策略的分析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

    我国制造业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

    我国制造业的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未富先老”成为了我国当前社会人口结构的典型缺陷,人口结构的转变伴有转变急促、地区转变程度不均衡、政策干预性强、不稳定性的特点。据联......

    我国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

    我国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 摘 要: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会计的需求越来越大,会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为企业负责人和......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

    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1 引言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只有约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