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黔西县城关镇及25个村发展规划
建设发展型党组织 黔西县城关镇及二十五个村
发 展 规 划
地直部门赴黔西县城关镇工作队 中共黔西县城关镇委员会 2011年10月23日
目 录
1、城关镇发展规划……………………………………06
2、乌骡坝(民族村)社区发展规划…………………11
3、双桥村发展规划……………………………………14
4、水坪村发展规划……………………………………18
5、八块村发展规划……………………………………21
6、上马村发展规划……………………………………25
7、金钟村发展规划……………………………………29
8、新民村发展规划……………………………………33
9、牌庄村发展规划……………………………………36
10、坪子村发展规划……………………………………40
11、凉井村发展规划……………………………………43
12、驮煤河村发展规划…………………………………45
13、城北村发展规划……………………………………49
14、石园村发展规划……………………………………53
15、城东村发展规划……………………………………58
16、黎明村发展规划……………………………………61
17、石板村发展规划……………………………………65
18、龙潭村发展规划……………………………………69
19、孙家坝村发展规划…………………………………73 20、城南村发展规划……………………………………76
21、幸福村发展规划……………………………………79
22、城西村发展规划……………………………………83
23、新潭村发展规划……………………………………86
24、马厂村发展规划……………………………………89
25、双星村发展规划……………………………………93
26、金凤村发展规划……………………………………96
收入达到6248元,年均增长1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到2015年达到26338元。
发展举措:
1.把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结合“四帮四促”、“双培双带” 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定期举办干部培训班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制定党员发展规划和建设发展型党组织规划。在2年内,培养“双带型”村干部30名、“ 双带型”党员100名,把提高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紧密有效结合在一起。
2.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为农民和企业搭桥,积极促进“订单式”农业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农村小型连锁超市,构建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加快农村市场建设。
3.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发展的根本出路。以我县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借毕节地区承接转移工业园区坐落于我镇的优势,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扩大增量、延伸产业、吸纳股份等多种途径,加速扩张,尽快培植一批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4.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打造特色,扩张优势,建立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形成布局合理、区域集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格局。
5,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围绕项目配套,在产业招商上求突破。围绕强化诚信服务,在以商招商上求突破。围绕打造农字号品牌,在特色招商上求突破;把乡镇文化特色、人
机制。
(二)大力发展以集餐饮、旅游、休闲、渡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的新气象。
(三)加快生态文明家园和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注重环保,按照经济适用,美观大方,形成网络的原则和采用整体布局,相对集中的方式布设,真正达到庭院美化,生态绿化的效果。
(四)加快发展以富民兴村为核心的社会事业,多措并举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更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抓好平安创建工程,努力促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发展保障:
(一)着力建设发展型党组织,打造一支善打硬仗的党员干部队伍,增强村级基层基础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提高村级基层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
(二)着力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型和创造性。共同参与,共同发展。
(三)着力建立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四)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要我富为我要富”。
城关镇乌骡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合影
黔西县城关镇双桥村发展规划
基本情况:双桥村位于县城东南部,距离县城3公里,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清毕路沿东南贯通全村,两条河流穿村而过。耕地面积1800亩,其中田600亩,辖10个村民小组,719户,3250人,村党员33人,外出打工、经商、创业办企业等人员292人;在本村从事加工业、餐馆、汽车修理等服务人员105人。本村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于2007年被评为“黔西县养殖示范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586元,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发展定位:固本培元,巩固发展“黔西养殖示范村”地位,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打造“菜篮子”供应基地,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思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实行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菜、花卉和养殖业。打响“麻辣脆”品牌,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强培训,引导积极投入第三产业。
发展指标:实现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力争实现生产总值达3000万元。其中,全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00万元以上;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900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2015年达到90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年均增长50%以上,到2015年达到1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22%以上;力争到2012年,实现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以上。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0年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
协调发展。
(五)培养新型农民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
开展结合“百万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和种田能手。以农村信息员、农村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农产品经纪人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队伍。
(六)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1.规划30000平方米的土地作为村民集中建房点;2.规划一个大型的集修理、停车为一体的停车场企业,建设一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缓解老百姓的就业压力,3.规划修建幼儿园一个。
(七)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及时发展政治思想过硬、文化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青年加入党组织,努力打造一支善打硬仗的党员干部队伍,增强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村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计划每年培养和发展中共党员2-3名。
发展保障:
(一)建立服务群众长效机制。
(二)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基层基础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三)着力建设一支善打硬仗的党员干部队伍。
(四)加强信访稳定工作,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五)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狠抓党风廉政建设。
城关镇双桥村两委班子合影
城关镇双桥村蔬菜种植基地
617-
第二篇:城关镇职业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正稿)
11-14城关镇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
教育发展处于所有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整体水平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使我镇的教育更好的服务于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依照上级有关文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为宗旨,大力开展转移劳动力培训,积极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以岗位培训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促进农科教相结合,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型劳动者,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开拓办学思路,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充分发挥成人校多功能作用,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办学方向,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发展目标
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工作。强势推进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的培训。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面向全镇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利用专题讲座、“送科技下乡”、观看VCD等多种形式,进行水稻种植、大鲵养殖、猪苓种植、卫生保健知识、政治理论教育等方面的全方位知识培训。到2014年全镇成人技术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1
1.2万人的目标任务,力争建成省级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三、具体工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校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2、大力开展农民使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的办学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同时,要重点开展特色农业培训(大鲵养殖、猪苓种植等),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夯实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基础。
3、进一步利用各村党员教育网络平台,使农技教育培训网络切实起到作用。今年全镇的12个村校2个社区教育中心都要有培训内容,使党员干部、农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镇将创造条件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今年要和镇农技站继续落实相关培训项目,并规划好基地的推广项目,使基地成为名符其实的致富基地。
4、继续和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计生中心等部门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短训、讲座,在农村进行移风易俗教育,计划生育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新文明,今年设想和相关部门举办全镇棋类比赛和乒乓比赛。要利用老年活动中心开展活动,为老年朋友提供活动的场所,为老年朋友更新知识提供便利,并扶持一些老年组织开展活动,组织一期老年人象棋比赛。
5、成立技术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学校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成员,对成技教育
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技术教育也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6、加强联系技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学校毕业就业服务机构,推动技校与行业、企业和中介机构紧密结合,利用劳动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人才招聘会、会联网等渠道及及时向毕业生发送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各种便利条件。
7、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政策对转移培训输出农村劳动力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给予补贴或奖励。
8、开源节流,加强对学校内部管理,完善学校基地建设。根据学校目前财务状况,学校应从各方面开源节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财务运行制度。杜绝可有可无的支出,办公费用要精打细算,各类办班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要有一定经济效益。同时,要尽最大努力争取职工教育经费下拨部分和人均公用经费全额用于成人教育。
第三篇:城关镇XXX村对照检查材料
城关镇榆西夭村对照检查材料
XXX村支部委员会
(2014年7月)
按照城关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自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加强学习教育,广泛征求意见,深刻查找班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在镇指导组的认真,多次指导关心下,牢牢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纠正“四风”服务群众为重点,结合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逐项对比,班子成员剖析检查,按照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了思想根源,提出整改措施和今后工作努力方向,现就支部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汇报如下:
一、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村“三委”办公室已成危房,无法使用,远程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形同虚设,“三会一课”制度执行不力,农忙时节就不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了,入党积极分子现在培养了两名,新党员暂时还没有发展,虽然有几名中青年后备村组干部,但培养学习教育时间较少,党费收缴一至是村转移支付资金代支,党建活动重安排,轻落实,老党员、贫困党员帮扶不够,设岗定责,党员示范工程“一对一”联系贫困户虽然作了部署,但没有真实跟进,没有切实行动,忽略了联系户,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新农村建设方面
1、基础设施薄弱,整体发展思路规划不明确,比如:部分群众吃水困难,自来水完工不能正常使用,线路老化,电力不足,村民出行难,房屋陈旧为危房,“532”工作法执行不力,有支书、主任说了算的情况,比如扶贫贫困户的确定。村务管理不到位,比如天旱灌溉因争抢发生矛盾,村务公开有名无实。
2、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能力较差,比如齐主任与村民因发煤补发生矛盾,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够,卫生状况较差。
3、引领发展劲头不足,本应是村民的带头人,却没有能担负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责任,比如因电力不足,机井少,不能保证正常灌溉,欠产欠收。缺乏责任心,与其他先进村相比有很大差距。
4、“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缺乏创业精神,土地使用管理不到位,以致于发展上访现象,并发生矛盾,比如牧场的地界,粮食局承包村路边的土地。
三、联系服务群众方面
1、各项惠农政策较为落实,通知较为到位,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少,比如XXX村需打井,进村下坡路需硬化,现在只是计划。
2、今年为XXX村更换了一台变压器(50KVA变为200KVA)并积极联系新增了1台200KVA变压器。
3、半滩村的变压器整修线路已解决,但需更换成200KVA变压器,好几个村都需要增设变压器及配套线路、送水管道。
4、“十个全覆盖”还没有覆盖到位,对弱势困难群众还帮扶较少,有的农户还没有走遍,了解还不够全面。
四、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方面
1、上级的工作部署,个别事业因农忙季节,工作落实时间不到位,比如开会迟到,报资料拖延,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2、艰苦奋斗精神发扬不到位,勤俭节约不够严格,有时出于工作招待,标准提高,大手大脚,转移支付资金,吃喝上用的多,村级建设公益事业上及支部正常活动上用的少。
3、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因召开的各种会没有开,有支书主任说了算的思想,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到位,转变作风方面做的不到位,对一些难点问题推脱射闪,比如牧场占地的权属。
4为民服务解忧说的多,做的不够,争取的项目少,比如几个村上高压电路,增加变压器,多打机电井等,自来水吃不上,硬化路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5、低保、煤补没有按程序办理,以至造成矛盾。
6、正面宣传不够到位,风气不纯,玩钱被罚。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支部班子理想信仰弱化,放松了政治学习,责任意识缺失,纪律观念不强所致;是带动意识不强,宗旨意识淡薄,党性修养弱化所致;缺乏为村官一任,造福一方,绘制新农村的韧劲和追求所致;是没有脚踏实地,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敢担当,畏难情绪所致;针对以上缺点和问题,村党支部有针对性的明确了具体的整改落实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纪律观念,树立新农村党支部良好形象。
1、补足精神之“钙”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行动上与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建设学习型党支部,重点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习总书记等各级领导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和发展产业的种养技术,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写好民情日记,反映民情和我支部的思想状况建设务实党支部,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搞超标准接待,带头刹住吃喝风,带头抵制玩乐。
2、完善民生集中制,严格执行“532”工作法制度,争取“十个全覆盖”项目,新建村委会办公室13间(办公室3间,会议室或党员活动室3间,计划生育办公室1间,图书室2间,卫生室4间)。为党员、村民议事,活动、阅读学习、治病不出村,提供条件、场所、把活动阵地用起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每年定期开展孝顺儿媳、好人好事,致富能手等文化活动,净化社会风气,凝聚向上发展力量。
3、加强阳光党务村务建设,培养年轻队伍,慎重发展新党员,该公开的及时公开,特别是粮补、煤补、扶贫款物、救济款物的发放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把村干部工作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下,群众的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新农村建设及服务群众方面
1、积极支持、配合完成县国土局在XXX村的项目工程,即新打机电井8眼,新增高压线路1000米,新增变压器4台,新增和改造低压线路3900米,新增PVC110管道4800米,防渗渠新增及改造1200米。
2、XXX村南梁新增高低压线路、变压器及XXX村新增变压器及半滩村更换变压器待两委会议根据实情确定计划与供电部门积极联系,争取明年实施。
3、争取“十个全覆盖”项目,硬化村级道路23KM,引导村民解决不住危房,安全生活问题,自来水问题,同时改观村容村貌,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农村,化解矛盾,把上访变成下访,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4、关心老党员,帮扶老党员、贫困户残疾人、弱势群体,落实解决好群众诉求问题。
(三)团结带领村部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表里如一,向党的好儿女焦裕禄、牛玉儒等先进人物学习,吃苦耐劳,塑优秀村官形象,争光群众满意干部,带好头,向前走,克服等、靠、要思想,谋划发展,增加收入,走进矛盾,走进难题,为民分忧,依靠群众,不脱离村民,增强凝聚力,诚实办事,不怕麻烦,群众利益无小事,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敢于担当,敢于碰硬,维护村民土地的合法权益,使两委成员接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
以上对照检查情况请上级领导和党员群众进地监督,不妥之处请领导同志们指正。
第四篇:城关镇陶村2010工作总结
城关镇陶村2010年年终工作总结
今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村广大党员、群众的紧密配合下,我村两委团结一致,带领群众战胜困难,努力前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较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实现了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的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党务工作
1、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将年轻有文化的致富能手及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为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
2、以实现和维护好“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切实加强村党组织建设,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使工作运行规范,服务优质高效。
3、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县委和镇党委有关布置,我村从五月份开始开展了一系列创下争优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坚持以“创先进党支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主线,坚持以重在联系实际、重在讲求质量、重在取得实效为要求,组织全体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设岗定责要求,做出公开承诺,向全村群众进行公示,督促践行承诺,取得了明显成效,达到预期目的。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我村党员的积极性。
二、村务工作 1、2010年陶村治保会、民调会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经常利用广播板报、会议宣传单等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及防范措施;全年调解民事纠纷20余起,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无刑事案件发生,社会治安稳定,村民和谐。2、2010年计划生育工作,征收社会抚养费完成100%,新婚率、出生率达到95%,育龄妇女在册率达到全村总人口的20%,全年计划生育“四术”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在11月底代表全县接受市计生委的计划生育工作全面验收。
3、财务工作,更好地实施财务务制度管理,更好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对村及村小组的财务资金进行严格预算审核和监管,坚持依法理财,确保集体资金不流失,不浪费,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4、民政工作。在过去一年,在村委的组织下,党员、干部对特困户、伤残户等进行了帮扶慰问,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的有关问题,以不同形式改善其生活状况。
5、基层民兵连工作。能够按照先进民兵连得标准进行训练,落实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突出政治,巩固组织,使陶村民兵连永葆先进性。今年陶村民兵连多次作为县、镇民兵工作开展的先进代表,接受上级部门检查。
6、文化工作。今年在镇里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开展了“五好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全村共选出10户群众进行了表彰,极大的带动了全村群众争做优秀的积极性;村里还配合镇里建设成了高都川“文化长廊”,向群众宣传各种文化建设内容,效果良好;在春节、元旦、三八妇女节等重要节日里,组织文艺表演队到村里表演节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村里图书阅览室每周开放,供群众休闲娱乐、借阅图书。
三、主要成效
1、发展产业方面:按照“科学规划、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原则,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核桃树种植项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已发展新品种核桃树种植1200亩,今年夏天对条件成熟的核桃树进行了嫁接,年底准备再发展200亩,如今已开始动工;以更好的利用土地,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村委集中育苗,帮助农民发展旱地大葱种植50亩,朝天椒50亩,已采收、销售完毕,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为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年年初村里对纪村东西两条排洪渠进行了全面修整,将原本已淤积超过路面的排洪渠修到地下1米深,并修建小桥一座方便群众通行。
3、为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美化村周边的环境,在村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22盏,以方便群众。
4、协助县镇两级政府及金源公司,完成了陶沟52户群众的整体搬迁工作。
四、明年工作任务
在完成镇党委、镇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以外,再继续改造残次林200亩,发展新品种核桃树;继续带动群众发展旱地大葱、朝天椒种植,努力带动我村经济发展。
第五篇:城关镇清池村典型材料
壮大蔬菜主导产业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城关镇清池村新农村建设单行材料
清池村位于县城以西2.5公里处的316国道旁,陇海铁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532户2272人,耕地面积2522.5亩,其中川水地1987.5 亩。韭菜种植面积达到1650亩,总产量8000吨,总产值1100万元,是远近闻名的韭菜生产基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80元,蔬菜种植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是第一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清池村在韭菜基地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基地建设,推进蔬菜规模化生产。近年来,清池村充分利用地处渭河河谷地的特殊小气候条件,结合群众有传统的种菜习惯的优势,采用统一规划、集中开发、连片建设、规模经营的办法,建成了面积达1650亩的韭菜基地,形成了以普通棚、地膜覆盖和露地菜为主的多元化种植结构,扩大规模、调优结构,推广应用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宽叶韭、耐寒韭等9大类、20多个韭菜新品种,保证了四季均衡上市
二是狠抓科技管理,提高蔬菜生产的技术含量。清池村在发展韭菜产业中,把加强韭菜栽培作务技术作为提高产量的关键来抓。在生产的关键环节,聘请县内科技人员为菜农举办实用技术培训,指导韭菜育苗、移栽、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引进了平韭4号、791耐寒韭、久星系列韭等品种,提升了韭菜品 1 质。并根据市场要求,突出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全面推行韭菜套甘蓝、菜花,套菜瓜、萝卜等间作套种模式,推广应用抗病虫良种、高温闷棚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提高了蔬菜产业的技术水平。
三是规范标准生产,提高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清池村围绕建设全县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在县蔬菜部门技术员的帮助下,先后制订了《清池村韭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清池村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标准化生产规程,积极开展了产地、产品认证工作。2003年,清池韭菜基地通过了环境考察和产品检测,所产韭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首家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2005年8月,武山县被命名为“中国韭菜之乡”。
四是强化流通营销,构建内外通畅的市场流通体系。为确保蔬菜能够产得多、销得快,卖个好价钱,清池村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站作用,将10种主要蔬菜价格信息及时通过信息服务站发送到县政府网和甘肃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帮助农民与客户签定订购合同,保证经常性购销往来。坚持走“基地+合作社”的路子,成立了清池村蔬菜产业合作社,入社社员270名,主动加强与县内外各地蔬菜市场的联系,进行连锁经营,拓宽了韭菜的销售渠道。引进了真空保鲜膜,保证韭菜在长途贩运中保鲜不变质,使菜农利益得到了最大保护。加快了蔬菜龙头企业建设,投资300万元,建成了蔬菜恒温库8处,年贮藏量800吨。
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清池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 经济支撑。近年来,该村按照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要求,建成沼气池280眼,配建卫生厕所280座,沼气入户率达到52.6%;埋设安全饮水入户管道16公里,户户用上了自来水;衬砌田间灌渠10条4210米,新修“两横四纵”田间路8600米;由县上补贴水泥800吨,群众投工投劳6000多个,集资20多万元,硬化村内巷道35条8000多米,示范村建设全面实现了“八通六有”的目标,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