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19-05-12 19:1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范文》。

第一篇: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范文

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工 作 总 结

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全县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4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4万人。海拔1410~2521m,年平均气温7.2℃,年无霜期120~170d,年降水量300-400mm,全年蒸发量高达1700mm,是降水量的4倍多。农作物播种面积187.92万亩,其中荞麦播种面积在12万亩以上。近几年,荞麦在我县各乡镇都有种植,但以西北部种植为主,种植区域内大气和土壤环境污染轻,生产投入的化肥、农药少,因而生产的小杂粮属无污染绿色食品。因此,发展荞麦生产可充分发挥作物的多样性来保持旱区粮食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我县粮食安全,同时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开发,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任务目标

依据项目实施的条件,计划在我县的华岭、马营、北城、陇阳、鸡川、碧玉、襄南等7乡(镇),涉及105个村3150农户,每年示范推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面积8万亩。2009年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良种应用率达90%;2010年平均亩产达到180公斤,良种应用率达95%;2011年平均亩产达到200公斤,良种应用率达98%。通过示范推广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通过项目的实施,组装配套各种成熟、系统、行之有效的荞麦标准化 生产技术集成,使全县荞麦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开发名、优、特品牌,逐步实行订单农业,以生产促龙头企业,实施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经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完成情况

(一)任务面积

经统计,在我县的华岭、马营、北城、陇阳、鸡川、碧玉、襄南等7乡(镇),105个村3.2万农户中,2009年完成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面积8.23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6.8公斤,良种应用率达92%。在项目实施中,组装配套了各种成熟、系统、行之有效的荞麦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使全县荞麦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开发出以通渭苦荞茶为主的名优品牌,逐步实行订单农业,以生产促龙头企业,实施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经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技术落实情况

1、引进了优良品种。引进推广了平荞2号、甘荞2号等优质品种,同时大力开发了药用型、富硒型等食疗保健新品种。

2、推广了先进栽培技术。一是抓标准化技术的落实。通过种子的精选、包衣和小粒种子大粒子,实行精量或半精量播种,达到省工、省籽、保苗、防虫、丰产的目的;二是推广了膜侧沟播技术;三是应用了集雨节灌技术。

3、创办了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科学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强了标准化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华岭、马营、北城、鸡 川、襄南共建立标准化荞麦生产基地5个,面积5.3万亩。通过示范基地的建立,达到辐射带动的作用。

4、实行订单农业。为加快我县荞麦产业化建设的步伐,优化配臵龙头企业,逐步实行订单生产,引导和支持生产者与加工销售企业互相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在开发地方优质苦荞茶生产的同时,努力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提高产业开发效益,促进我县荞麦的产业化进程。

三、效益

(一)经济效益

2009年完成标准化种植面积8.23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6.8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产135公斤,增产21.8公斤,增幅为16.15%。总增产量达179.4万公斤,新增总纯收益358.8万元(每公斤按2.00元计)。

(二)社会效益

1、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调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发挥自然资源,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服务,贸、工、商一体化经营,实施订单农业生产,使小杂粮产业真正成为富县强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2、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应用先进栽培技术,改进生产手段,革新耕作制度,发展设施农业,实行集约经营,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在我县的发展进程。

3、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随着该当项目的实施,加大了 农业科技的应用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咨询、指导、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示范区3.2万户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应用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能力。

四、保证措施

(一)成立了项目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

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质监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项目实施区华岭、马营、北城、陇阳、鸡川、碧玉、襄南等7乡(镇)乡镇长为组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面积规划、物资落实、人员调配、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行政工作。项目牵头实施的县农技中心确定了1名技术骨干任组长,并抽调了7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技术规程、方案,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

(二)实行技术人员包点、包户责任制

按照科技入户工程管理办法,实行技术人员包点责任制,针对项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每人开展技术培训2次以上,在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4次以上,使项目区每个农户至少有1个人接受1次比较正规的技术培训。据统计,在项目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70期,培训农民3.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6万份。

(三)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考评

项目领导小组及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力 4 度,对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以及相关环节负责人的工作绩效进行了检查考评。对参与实施本项目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了表彰奖励。通过监督检查和考评,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一○年三月三十日

技术人员在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

第二篇:第七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汇总表

附件:

第七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汇总表

第七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汇总表

第七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汇总表

第七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汇总表

第七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汇总表

第三篇:稻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稻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绿色食品“河横”牌稻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各级领导特别是省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已经运转一年多了。下面,根据省局指示精神,将“示范区”实施一年多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分四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示范区”的概况

我市“示范区”主要位于XX镇境内,XX镇地处市区东北部,全镇有可耕地面积5万余亩,其中有水田3万余亩。河横村处于该镇中心位置,以水稻种植为主,以蛋品加工和小酱菜制作为辅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与加工体系。区域内长期致力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199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是生产优质绿色稻米的理想基地。“河横牌”大米是XX省食品类的第一个“绿色”品牌,为了做大做强基地内的河横绿色品牌,1996年,境内成立了“XX省河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全市绿色食品的科技示范园区和重点加工企业,也是泰州市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进行科技研究、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技术管理等项目,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强化综合管理,提升标准档次,先后有大米、酱菜、蛋品、肉禽等九个品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目前示范区的面积0.3万亩,主要分布在河横村境内,亩产量达到600公斤,品质上国优一级品达27%,国优二级品达73%,辐射域区的产品销往全省30多个大中城市,该区域生产的大米已有相当大的知名度,是我国驻港澳部队以及“雪龙号”科普考察船等特殊行业的专用米。

二、标准化示范区实施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为了认真落实苏质技监[2001]170号文件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从2001年6月份起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针对现有沈高镇及河横村的实际状况,结合《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项目和纪要一览表》所规定的内容逐项抓工作落实,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健全组织,落实载体,确保“示范区”工作的统一领导。一是成立了“示范区”领导小组。去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市财政、质监、农业、粮食、环保五个局长为成员的“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日常工作办公室,从组织上使“示范区”的工作有了保障”。二是成立了技术协作组。该组除了我市农业技术上的相关人员外,还特聘了扬大农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批农业技术工作中的权威人士,形成了一个技术核心小组。通过这个技术协作组及时对“示范区”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跟踪指导。三是建立了经济联合组织。在市政府的协助下,通过市农业局和沈高镇的共同努力,建立了集培育、试验、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济联合体,理顺了政府与XX省河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之间的关系,壮大了联合体的经济实力。

2、贯标宣传,分级培训,造就了一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专兼职人才。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围绕标准化示范区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标准宣贯活动。首先是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的形式,组织小组全体成员学习《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使全体成员了解了“示范区”的意义,统一了小组成员的思想认识。其次是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培训各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及相关农技人员。以此为基础,培育出一批标准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再次是以河横村和沈高镇为核心区域对农民进行了普遍的贯标和培训。两年来,我们将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市农干校、乡村农民技术学校的重要课程,特别是“示范区”先后邀请XX省农林厅、XX大学农学院、上海质量管理科学院的相关专家教授讲课6场次,受训2300多人次,发放培训教材及技术资料1800多份,使广大种植户对稻米的种植标准和规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第四是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专职人员的工作思路。一年多来我们先后组织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员近10人次分别到外地参观学习,吸取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我市有了一批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专门人才。第五是充分利用市内“一报两台”这块宣传阵地,宣传“河横牌”稻米生产的标准化要求。特别是发挥了广播网内“一台一站”的作用,在农户育、种、管、收的全过程各个环节上进行事先指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紧扣目标,多作并举,部分解决了配套资金上的困难。筹集“示范区”的资金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较大难题,按照实施方案整个“示范区”建设约需资金625万元,其中包括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基础设施投入、加工销售环节等各项费用的省市配套资金38.1万元,市镇配套资金51.5万元、其余均为自筹资金。为了解决资金缺口,我们多方努力,主动协调相关系统,先后结合“水利工程”、“三项工程”、“绿化工程”等全市重大的工程项目,将各种基本建设经费向“示范区”内倾斜。一年多来,在农田基本建设、田间绿化、“三项工程”上就为沈高镇争取了各项配套基金100.5万元,并已全部用于田间道路、水渠的整修、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绿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筹集民间资金改变稻米加工、销售的现状。该镇原有“明珠”和“河横”两家小型米厂,规模小、设备差、工艺落后。去年河横绿色食品公司自筹资金75万元投入“明珠”米厂,该厂去年从日本引进了一套米质检测仪、1台色选机、2台抛光机,重新组装了一条全封闭、全自动的加工生产线,同时帮助该企业建立了标准化的体系和管理制度,设立了质量控制网络,健全了抽样检测制度,使“明珠”米厂的产品质量和加工能力都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目前该企业已有五种不同的包装、年大米生产能力可达3万吨以上,基本上满足了该区域的加工需求。

4、反复试验,提纯提优,攻克了一系列标准指标上的技术难关。首先是抓品种对比试验。为了使“河横”绿色稻米种植核心区达到国家优二级米、辐射区达到国家优三级大米标准,同时符合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在产地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虫能力强的稻米品种是关键环节。考虑三者兼顾,两年来共试验试范种植水稻新品种(系)138个,其中国外品种(系)12个,省外35个,国家三级优质米以上的34个。今年为了确保示范区稻米品质要求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以上(GB/T7891-1999优质稻米)的标准要求,重点对华粳3号、连粳3号、盐粳5号、香粳99-

15、R109等五个品种进行辐射试验,掌握了大量的试验数据,为下一步示范区的品种选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抓标准的收集、制定与实施,先后收集了国家相关的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水、土、气、肥、加工等一系列标准,制定了A级绿色食品河横牌稻米生产技术规程,对稻米生产的产地环境、农药、化肥施用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并严格按标准要求指导农民生产,两年来示范区内农药施用量比三年前下降16%,杜绝了施用国家禁用农药的现象,产地环境质量,产品的品质均有了一定的提高。去年经国家有关部门监测,水、土、气等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要求。再次是围绕重点环节,抓了关键技术的试验和成果的开发应用。两年来,项目各参与单位集中技术力量,对优质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按国家优质大米一级的标准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重点在3000亩A级绿色稻米生产示范区内进行了一系列配套试验,主要有:(1)优质稻米新品种生态适应性评监试验;(2)AA级绿色稻米攻关试验;(3)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肥料筛选及运筹试验;(4)无公害水稻生产病虫防治药剂筛选试验;(5)有机米攻关辅助试验;(6)“黑丰佳”有机肥料运筹试验;(7)“华丰”生物有机肥应用示范等,从目前来看这些试验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初步探索出了国标一、二、三级优质米的相应水稻品种和栽培方法,并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三、“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示范区”的管理上动手较早、投入的人力、财力也相对较大,但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由于周边的条件还不很成熟,辐射区域暂时还只能局限在5万亩左右。虽然我市整个里下河地区自然条件基本相当,比如温度、土壤等,但由于空气、水质、周边环境的差异,短时间内要辐射到10万亩以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二是在有机稻米攻关试验和无公害药剂试验的最后一个关口出现了卡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困难仍然较大。在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情况下生产有机大米,肥料供应、前期病虫草害的防除上已基本解决,但后期三化螟无法控制,部分试验区域水稻晚期损失较重,有一部分亩产只有20-30公斤。虽经大量的试验,但暂时还没有发现对后期三化螟防效较好的生物农药和其它防治方法。辐射区域内的稻米要全部达到国优一、二级米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是示范区资金严重缺乏也是制约下一步示范区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示范区运作一年多来,虽然经多方努力,投入了一定的经费,但这些经费均是结合其它项目投入的,只能改善示范区的灌溉、绿化、道路等各项基础设施条件;XX省河横绿色食品公司的投入只能改变其加工和销售现状,中间环节的资金缺口仍然无法解决。

四、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示范区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项目考核验收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在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好“一卡双承诺”服务,即收购卡、承诺及时为示范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农药、肥料及技术服务,承诺按优惠价(去年和今年按高出同期市场价0.2元/公斤)全部收购示范区内农户所种的稻谷。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广大农户按标准种植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确保收购中鱼龙混杂的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大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统供率,力争明年区内统供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在面上能及时地给农户以科学的指导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二是要加大贯标力度,扩大宣贯范围。进一步规范加工、销售环节,同时力争使示范区的总面积在验收前达到3万亩左右。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试验攻关力度,确保产量、质量同步提高。产量指标力争达到示范核心区亩产600公斤以上,推广区亩产550公斤以上。品质指标要求全部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国家优二级米标准,其余均要达到国家优三级米的标准要求。

四是要建立健全技术档案资料,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对相关标准、试验试范过程中的原始数据、项目活动计划、会议记录、标准审定、实施进度、技术培训资料、原始监测数据等进行收集、整理、归案;健全环境、产、加、销的一整套标准体系;充实检测、检验设备,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

第四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村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建设要求,经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现将标准化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

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引用国家标准。今年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引用国家、行业产品标准22个,其中种植业标准22个。引用地方标准5个。引用企业标准2个。

二、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积极申报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我们制订了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编写了水稻标准化种植技术资料1500余份,并对全村专业种植户进行了1600多人次的培训,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项目组的共同努力,项目实施进展顺利,较好地完成了示范区2011的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积极培植省级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点。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们根据省农林厅《关于开展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创建工作的意见》文件,启动了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点创建工作。

3.积极创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通过示范区建设的典型辐射,增加了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激发了农民种养殖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

在示范区建设中,我们重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各个示范区制作标牌,向社会公示农业标准化示范内容,建设社会监督;二是坚持试验、示范、推广、良种、良法良管的推广原则,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三是示范区严格按照“五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并向农户代表发放了种、种植业业生产记录本,为农产品质量溯源提供依据;四是加大示范区农产品产业化开发力度,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龙头企业负责对基地产品组织收购、加工、销售,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示范区经济效益。

三、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培训

为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我们利用广播、电视、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先后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国家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增强管理者和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从生产环境治理、产地检测、投入品管理、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了企业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了广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平台,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的正确使用等知识,增强农民共识。2011年开展培训65场次,示范区参训农民1950人次,发放资料2000余份。

第五篇:第六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交流材料

第六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交流材料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

2011年11月 中国 北京

强化落实 着力创新 全面提升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

云南省烟草公司保山市公司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2008年国家标准委、国家烟草专卖局将云南省保山市腾冲批准立项为第六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示范区。三年来,在国家局、云南省局(公司)的正确领导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示范区紧紧围绕《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规范》要求,严格按照烟叶标准化示范实施方案认真开展工作,示范区项目于2011年7月顺利通过了国家局的验收。项目的实施全面带动了全市烤烟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力的支撑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叶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实现了烟农、政府、工业和企业“四满意”。根据会议安排,现将烟叶标准化示范区工作交流汇报如下:

一、深刻理解烟叶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

烟叶标准化生产是烟叶产区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构建包括烟叶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同时通过对各类标准的宣传和技术指导,使大多数烟叶生产者掌握并执行标准,从而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保山烟草历来高度重视烟叶标准化生产工作,国家标准委、国家局 — — 2 将保山腾冲列为国家级第六批烟叶标准化示范区,市国家局、省局(公司)对保山的关心和支持,是解决腾冲烤烟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及时雨,十分符合腾冲地方的实际和需求,已成为保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烟叶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烟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烟叶标准化生产作为现代农业的有效手段,可以起到简化作业程序、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生态安全等作用,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的弊端,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发展。通过一些特色优势产区标准化烟叶生产,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烟叶区域化生产,不仅保证典型产区特色优质烟叶的生产,同时也对重点骨干品牌优质烟叶原料生产种植区域化的持续稳定供应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管理,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

为有效保障标准化生产示范工作的开展,保山市政府、市局(公司)、县政府、县分公司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示范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下发了《保山市烤烟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每年在烟叶标准化育苗、预整地暨移栽、田间管理、烟叶收购等重要环节,召开标准化生产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标准化示

— 3 — 范工作,并在每个烟站分别设置烟站标准化生产办公室,设置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贯标工作,确保示范区日常工作的有序、有力开展,落实到位并取得实效。

(二)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综合标准体系

保山烟草自2003年开始,规范统一了全市烤烟生产技术方案,并于2006年发布了全省烟草行业第一个地方标准—《保山烤烟综合标准》(DB53/T151.1-23-2006),分别在2008年、2010年对标准体系进行多次评审和修订,2011年将土壤养护、GAP管理、绿色植保、烟区生态建设、创新管理模式等内容纳入《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综合体系建设,将地方标准修改成企业标准,涵盖了烟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管理和技术环节,形成更科学、更适用、更先进的46个子标准的企业标准(Q/BYC001-046-2011),标准体系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对提升保山烟区烟叶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推进全市烤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标准宣贯,确保执行到位

通过在电视台及广播进行宣传,制作宣传牌、墙体宣传标语、发放技术手册、技术传单;在物资供应、烟叶收购期间通过显示屏,向烟农告知生产技术、物资价格、收购政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派出生产技术骨干参加各级组织的技术培训,并邀请青州所、省烟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国际联一公司农艺经理等知名业内专家、教授对生产技术骨干进行科技培训,做到知行 — — 4 合一,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员及广大烟农的综合素质,建立起市、县、乡、村的培训机制,打造出一支过硬的烤烟标准化技术执行及推广队伍。形成一种学习标准、贯彻标准、落实标准的良好氛围,使烤烟标准化贯穿于烤烟生产、收购全过程,使各项标准落到实处。

(四)实施综合标准,健全生产技术体系

全市加大烤烟生产标准化工作力度,各县(区)、种烟乡(镇)以《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为基础,强化贯彻落实,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村委会→烟农”和“市公司→分公司→烟站→烤烟辅导员→烟农”两条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主线,加强新烟区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以标准化体系为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培育高茎壮苗、深耕高起垄深栽、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农家肥堆捂施用”等关键措施;通过集成实用技术配套推广,加大烟叶生产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开展新品种示范、土壤改良、两黑病防治、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叠层加密烘烤等试验研究,推广砂培育苗、农家肥腐熟发酵、蚜茧蜂生物防治、生物质燃料替代等技术,组织完成了相关专项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明显增加。生产出风格特色突出、品质优良,定向服务重点骨干卷烟品牌的烟叶,实现烟农、政府、用户和企业“四满意”。

(五)加强考核,确保烟叶标准化生产落实到位

— 5 — 为搞好标准化烟叶生产示范区建设,提高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我们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按照市政府关于全市烤烟生产意见的文件要求,市公司每年年初制定下发《保山市〈保山烤烟综合标准〉实施管理量化考核办法》,市政府结合烤烟生产的重点环节,组织分四个阶段对各县区烤烟生产进行量化检查考核,检查结果作为年终兑现考核奖励的依据;市公司定期、不定期对县区烟叶标准化生产进行督促指导,确保稳步推进烟叶标准化工作。县分公司根据既定目标,将每一项考核落实到各部门,具体到每个岗位,考核与效益工资直接挂钩。并在烟叶生产重点环节分别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及日常检查,通过层层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责任制,强化烤烟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针对专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完善充实,切实把烟叶生产行为统一到贯彻到标准化生产体系上来。

三、标准化实施效果

通过三年的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改变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观念和认识,加快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田间管理规范,烟株长势良好,叶片发育充分,群体结构合理,分层落黄明显,烤后烟叶叶片色泽鲜亮,组织疏松,油分足,弹性强,闻香突出,烟叶生产得到平稳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2011年全市优化烟叶结构后收购烟叶135万担,较2005年增加52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2.5亿元,年均增幅28.8%; — — 6 亩产值2435.8元,均价18.51元/千克,分别较2005年增加1001.56元,7.48元/千克;烟叶税2.75亿元,较2005年增加1.86亿元,年增幅34.75%;上等烟比例64.5%,中等烟31.64%,烟叶各项指标再创新高。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全面贯彻实施,致力于绿色、生态烟叶生产发展的实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的推广应用,坚持以质量谋发展的基地化发展理念等,为全市大农业生产树立了典范,有力促进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带动了科技措施规范化落实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全新的转变,如:揭膜培土、清除田间污染物等措施已在玉米、蔬菜等作物生产中得到了应用,腐熟农家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烟蚜茧蜂生物防治、有机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力实施新型密集式烟叶烘烤设施建设及应用,节约燃煤,积极开发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烘烤烟叶,促进节能减排,走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主要收获与体会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势推进是标准化生产有效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烟叶标准化生产,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意见,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将标准化生产管理作为全市生产量化考核重要内容来抓,每年按照烤烟生产进度和关键

— 7 — 环节,牵头组织四个阶段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县(区)分公司年终效益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大了标准的执行力度,真正担负起烤烟生产经营中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职责,真正让农民在产业发展得到实惠。

2、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建立完整的烤烟生产服务体系是标准化推进的基础

全市加大烤烟生产标准化工作力度,各县(区)、种烟乡(镇)以《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为基础,强化贯彻落实,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村委会→烟农”和“市公司→分公司→烟站→烤烟辅导员→烟农”两条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主线,加强新烟区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了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在烟叶标准化生产中组织、协调、引导、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全市397个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理事、辅导员,在烟草公司技术人员的推广指导下,标准化生产措施得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做到了“一个合作社就是一个生产技术服务部、一个村民小组长就是一个技术员、一个村干部就是一个兴烟致富带头人”。

3、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是烤烟产业发展的关键

为提高服务烟农能力,有力促进烟区发展和烟农增收,我们以技术研发为支撑,以打造特色优质烟叶品牌为突破,将土壤养护、GAP管理、绿色植保、烟区生态建设等内容纳入《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体系,对标准体系进行多次评审和修订,不断完善综 — — 8 合体系建设,并通过市、县、乡、合作社四级技术服务网络,认真抓好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发挥了标准化在规范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烟叶的品质不断提升,切实增加了烟农的种烟收益,让烟农从标准化生产中得到实惠,增强了烟农发展烤烟生产的信心和积极性。

下载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花卉苗木示范区建设项目简介

    花卉苗木示范区简介 花卉苗木示范区位于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北於片8-11条。由北京花仙子园艺有限公司和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现代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以种植......

    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东宝区农业局 为加快漳河库区优质柑桔板块基地建设步伐,提升柑桔产量和品质,做大做强漳河库区柑桔产业,推进我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情况汇报

    绿色食品“XX“牌稻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各级领导特别是省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已经运转一年多了。下面,根据省局指示精神,将“示范区“实施一年多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分四个方面汇......

    黑山羊标准化示范区资料

    黑山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资料汇编 四、技术标准 (一)黑山羊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1、选择品种:要选择个大,生长快的优良品种。 2、山羊习性:爱干燥,不喜欢潮湿,爱清洁,压脏臭;喜欢爬坡登......

    高标准化池塘建设项目工作总结[定稿]

    利津县明集乡生态高效标准化池塘 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利津县明集乡生态高效标准化池塘建设项目于2017年7月12日开工建设至2018年5月18日全部完工。现将项目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种植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议书(精选5篇)

    白河县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 种植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议书一、概述 白河县地处陕西省东部,南依巴山,北临汉水,三面环楚,西与旬阳毗邻,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辖9镇6乡121个行政......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共5篇)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2011-2012年度)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在海南各级领导特别是省、县技术监督局领导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已经运转一年多了。一年来,公司多次召开专......

    宣城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宣城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