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场制度管理条例[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19:1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模化养猪场制度管理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模化养猪场制度管理条例》。

第一篇:规模化养猪场制度管理条例

规模化养猪场制度管理条例

------------------

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自繁自养规模化养猪场的高效生产和优质商品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及设施要求。

1.2 本规范适用于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自繁自养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管理、疫病控制以及商品猪的优质、安全生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824.1—1999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建设

GB/T 17824.2—1999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经济技术指标

GB/T 17824.4—1999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

GB/T 17823—1999

中、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 1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T 16569—1996

畜禽产品消毒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B31/T 252—2000

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标准 3 定义和术语

3.1 自繁自养规模化养猪场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实行集约化、高效率,连续均衡生产的专业化养猪场。

3.2 主要技术指标的计算

全年分娩窝数

3.2.1 猪场分娩指数=──────────

全年月平均母猪数

保育期末(63日龄)幼猪成活数

3.2.2 仔猪保育率(%)=─────────────────×100

断奶时仔猪数

育肥猪出栏数

3.2.3 育肥率(%)=──────────×100

保育期幼猪数

3.3 无害化处理

将病死猪及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屠体或其病变组织、器官等,经过处理,达到对人、畜无害的要求。

3.4 隔离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一、二、三类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不同规定,分别采取扑杀、隔离、防治、净化等措施。

3.5 免疫程序

根据各种疫(菌)苗的免疫特性及养猪场环境状况合理地制订预防接种的计划。

3.6 饲料添加剂

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3.7 饲料药物添加剂

指为预防、治疗猪疾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的预混物,包括抗球虫药类、驱虫剂类、抑菌促生长类等。

3.8 全进全出

将一栋内的所有猪只同时转进或转出,这样可有效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群体中形成连续感染和交叉感染。

3.9 休药期

猪只从停止给药到许可屠宰或它们的产品(肉、内脏)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

基本要求

4.1 猪场建设应符合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规划和布局的要求。

4.2 场址选择、总体布局、建设规模参照 GB/T17824.l-1999的规定执行。

4.3 基础设施

4.3.1 猪舍

4.3.1.1 猪舍区建有种公猪舍(含后备公猪舍)、轻生胎母猪舍(含后备母猪舍)、妊娠母猪舍、分娩哺乳猪舍、保育猪舍、育肥猪舍和装卸猪台。开展人工授精的养猪场应有精液处理室和配种室。

4.3.1.2 猪舍须安装自动饮水器,饮水源、饮用水质量应符合DB31/T252-2000标准的规定。

4.3.1.3 种公猪舍、轻空胎母猪和妊娠母猪舍,须装备符合种用等生产阶段的通风、降温、保暖设施。

4.3.1.4 分娩哺乳猪舍和保育猪舍须安装不同形式的通风、保暖或降温用电气、机械设施,同时具备高棚舍利用率、高劳动效率的高床饲养配套设施。

4.3.1.5 各类猪舍需有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充分利用舍内、外设施,保持舍区良好的温度、湿度和空气卫生环境,质量指标应符合 GB/T17824.4—1999标准的规定。

4.3.2 辅助建筑

4.3.2.1 辅助生产建筑:生产区门口设有更衣、换鞋消毒室或淋浴室、人口处设置长1m的消毒池。场内建有兽医室、饲料仓库、隔离猪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以上生产辅助建筑面积与猪场生产规模配套。

4.3.2.2一建有配套的粪便、尿液和污水处理设施,必须运行良好。处理方式以厌氧发酵加还田的生态型或工程型二大类别。处理应遵循雨、污水分离,干、湿分离,资源化利用的原则。污染物排放应符合 GB18596规定的要求。

4.3.4.1 各类猪每头占栏面积参数参照 GB/T17824.1-1999标准执行

4.4 人员配备

4.4.1 为提高养猪场生产管理水平,从业人员必须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4.4.2 场长:应具备助理畜牧兽医师职称,或者取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绿色证书”。

4.4.3 从事繁育、饲养、兽医等技术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助理畜牧兽医师职称,或者取得畜牧兽医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4.4 从事养猪生产的技术工人:应经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获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绿色证书”。种猪来源与商品猪生产

5.1 父系,在商品猪杂交生产中,用作父本的种猪是纯种或二元杂交猪,纯种公猪必须来自有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一级种猪场,二元杂交公猪需选自良种双亲的后代,血缘来源清楚,血统记录齐全。父系生产性能要求生长速度快、肉质优良、饲料转化率高。

5.2 母系,在商品猪杂交生产中,用作母本的种猪原则上采用二元以上的杂交母猪,可以二个外来品种间杂交或一外一本杂交。用作种用的母猪需具备较清楚的血统来源资料,主要来自于有种猪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二级种猪场。母系生产性能要求繁殖性能强、母性好、仔猪育成率高。

5.3 商品猪生产应选用适合本地的优良猪种,采用三个以上品种的高效杂交组合,提供规格化的商品肉猪。

饲料与饲养标准

6.1 饲料

6.1.1 饲料配合应根据本地区的饲料资源、各类饲料的营养成分(最好采用当地饲料原料营养成分的分析值),按各生产阶段猪的营养需要,确定适宜的营养水平,因地制宜选用饲料,进行科学配合。

6.1.2 所配制的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哺乳猪不超过4%,生长育肥猪不超过5%,种猪不超过8%。豆类应经过加工处理(如烘炒)以除去抗营养因子。菜籽饼含毒,仔猪用量不超过3%,生长育肥猪不超过15%。

6.1.3 使用商品配合饲料,应从具有资质的饲料生产企业进货,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6.1.4 饲料应贮存在干燥、温度、湿度适宜的专用仓库内,库存谷类饲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14%,防止虫、鼠危害,禁止使用霉变、有害微生物及有毒物污染的饲料。

6.1.5 猪日粮中常用饲料的推荐比例(见附录A)。

6.2 饲养标准

6.2.1 猪需要的营养物质有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分。各类品种猪处在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生长阶段,安排不同的饲养标准。

6.2.2 生长、育肥猪饲养阶段的划分(按体重):

仔猪前期 出生—一15kg

仔猪后期 15kg—一30kg

生长期

30kg—一60kg

育肥期

60kg----上市

6.2.3 营养需要

6.2.3.1 仔猪前期、后期的营养需要(见附录B)。

6.2.3.2 生长猪、育肥猪的营养需要(见附录C)。

6.2.3.3 妊娠母猪、哺乳母猪营养需要(见附录D)。

6.2.3.4 附录B、C、D说明:

mg/kg——百万分之一,指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的浓度。

IU/kg—一每千克内国际单位含量。

μg/kg—一每千克含微克。

饲养管理

7.1 猪群结构

7.1.1 各生产阶段的猪群结构按GB/T17824.2-1999执行。

7.1.2 不同规模猪场猪群存栏头数与结构按GB/T17824.2-1999执行。

7.2 猪群管理

7.2.1 全场的猪按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及不同生理生产阶段,进行分群管理、分段饲养,喂给各种配比适宜,营养均衡,满足各生产阶段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保证各类猪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

7.2.2 公猪年更新比例达30%;母猪年更新比例25%~30%。

7.2.3 根据猪种特点、生产性能及生产规模确定繁殖节律,商品猪生产实行连续、均衡和全进全出的工艺流程。

7.2.4 配种和妊娠前期母猪,应抓好母猪发情配种,提高受胎率和分娩率。母猪产仔期抓好母猪泌乳,使仔猪吃好初乳,过好出生、补料、断奶关。保育期抓好仔猪旺食期的饲养,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仔猪体重。

7.2.5 初生仔猪应作好挂耳标、称出主体重、断尾、防疫注射、补铁、补硒等工作。断奶前作好驱虫、公猪去势、称重等工作。

7.2.6 商品肉猪第一次转群时,应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注意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

7.3 分阶段饲养

7.3.1 后备母猪

7.3.1.1 后备母猪120日龄(体重60kg)前的生长期,应充分调动一切营养和管理手段(营养供给参阅附录2。附录3—一生长期),提高增重速度。体重达60kg以后进入后备猪阶段应实行限饲,60kg~90kg,日粮(日喂料量,下同)为体重的2.5%~3.0%、90kg以上,日粮为体重的 2.0%~2.5%。

第二次发情后至下一次配种前10天-14天,实行短期优饲,日粮每天3.5kg~4.0kg。

7.3.1.2 后备母猪限饲期间可补充粗饲料,以增加猪胃的重量和大肠的长度,日推荐量每头补充干草粉或稻草粉100g~300g,如补充青草为300g~1000g。

7.3.1.3 后备母猪应控制生长速率,约180日龄第一次发情时体重达到90kg。

7.3.1.4 分群饲养,从120日龄起通常5头-6头为一群,注意充分运动与日光浴,以培育健壮的体格和强健的腰腿,调节激素分泌,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

7.3.1.5 后备母猪210~240日龄(体重达120-130kg)时初配。发情至排卵时间24~38小时,稳定发情时间24小时~48小时。适时的配种时间在允许公猪爬跨后12小时~18小时,第一次配种后隔12小时再复配一次。

7.3.2 经产母猪

7.3.2.1 抓好母猪产后的配种工作,提高母猪繁殖率。通常哺乳母猪在仔猪断奶后7天内发情时进行配种。

7.3.2.2 经产母猪发情到排卵时间36小时~48小时,稳定发情时间24小时~36小时。

7.3.3 妊娠母猪

7.3.3.1 母猪配种受胎后饲喂妊娠料(营养供给参阅附录D一妊娠母猪),日粮视母猪膘情酌定。

表1 妊娠母猪日喂料量推荐表(略)

7.3.4 哺乳母猪

7.3.4.1 哺乳母猪饲喂哺乳母猪料(营养供给参阅附录D——一哺乳母猪)。日粮视哺乳仔猪数 酌定,建议产仔10天后每减少1头仔猪日粮相应减少0.5kg。

7.3.4.2 哺乳母猪所带仔猪断奶后,母猪进入待配期,该阶段母猪仍喂哺乳母猪料,日喂料推荐量5kg,直至配种结束。

7.3.5 仔猪7.3.5.1 仔猪出生后5天一7天开始引自,仔猪哺乳期内的补料量(营养供给参阅附录B)与仔猪饲料配方(饲粮)及母猪的泌乳量等因素有关。

表2 仔猪哺乳期补料量推荐表(略)

7.3.5.2 仔猪断奶后在原圈留养5天~7天转入保育舍,饲养至56日~63日龄(该阶段营养供给参阅附录B)再转入生长育肥舍。

7.3.6 生长育肥猪

7.3,6.1 生长育肥猪的日粮(营养供给参阅附录C)是体重的0.04土0.005倍,0.04是采食量系数,0.005是采食量系数的修正值。

7.3.7 种公猪

7.3.7.1 种公猪饲喂原则按不同体重确定一个适中的日粮饲喂水平。

表3 不同体重种公猪喂料量推荐表(略)

环境温度低于20oC,每低1℃,每天增加100g饲料供给量,配种日再加喂100g饲料。公猪的日粮配制可参照哺乳母猪期日粮。

7.3.7.2 后各公猪经过性能鉴定后在180日~210日龄编入种群,并进行配种前的调教。初配年龄通常为300日~360日龄,体重达125kg~150kg。

7.3.7.3 配种频率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公猪的繁殖力,l 岁以上的成年公猪配种频率为每周3次~5次,1岁以下的为1次~2次。

7.3.7.4 成年公猪应单圈饲养,防止互相斗殴受伤。

7.4 生产指标

7.4.1 母猪品种分为长 大(长白×大约克)、长 上(长白×上海白)。外 本(长白、大约克、皮特兰或杜洛克×太湖猪)、终端父本均为外来品种。生产阶段按猪群周转分为生产母猪、哺乳仔猪(哺乳期21天、28天35天)、保育猪、育肥猪。

7.4.2 繁殖指标

繁殖指标见表4。(略)

7.4.3 生长育肥指标

生长育肥指标见表5。(略)7.4.4 饲料报酬 饲料报酬见表6。(略)

7.5 优质肉猪与产品安全生产

7.5.1 商品肉猪在适宜的饲养期内,二外一本杂交肉猪上市体重在82 kg-90kg,胭体瘦肉率达56%以上;外来品种间杂交及四品种杂交肉猪上市体重在90 kg-100kg,胭体瘦肉率达60%以上。

7.5.2 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对人体有害的产品作为饲料添加剂促生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便用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休药期(见本规范8.7.4)

7.5.3 推行种猪氟烷基因等与肉质有关的测定工作,及时淘汰携带有灰白水肉和暗红硬质向基因阳性的种猪。

7.5.4一从饲料选择上注意防止黄膘肉。

7.5.5 防止自肌肉,在饲料中缺少维生素E和硒元素时,或肉猪骨骼变性,肌肉发白时应及时予以纠正。动物防疫

8.1 防疫管理

8.1.1 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GB/T17823-1999的各项规定,落实动物防疫措施。

8.1.2 提倡“全进全出”的猪群流动模式,建有隔离猪舍。

8.1.3 建立场长、兽医技术人员和饲养员防疫卫生岗位责任制,明确各自职责。

8.l.4 猪场应具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更衣消毒室、兽医诊断室、药房等防疫设施,有条件的场应开展主要传染病的免疫监测工作。

8.1.5 建立免疫接种、抗体监测、疾病诊疗、检疫、消毒、疫苗和药品的进货、保管和使用记录以及病死猪剖检(送指定单位)、无害化处理记录等资料档案。记录应保持完整、整洁,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

8.1.6 落实灭鼠、灭蚊、灭蝇工作计划和措施,禁止其它家畜、禽、犬、猫等动物进入场内。场内食堂不得外购猪肉及其产品。

8.1.7 发现疫情或疑似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区(县)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指导,尽快控制、扑灭疫情。

8.1.8 规范引种程序,引入种猪按照GB16567及其它相关要求执行,必须进行隔离饲养并加以疫情监测,经检查确定为健康猪后,方可混群饲养。

8.1.9 猪只出场,必须经所在地兽医部门的检疫员按照GB16549规定实施产地检疫,检疫合格后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凭证上市或运输。

8.1.10 场内饲养、技术人员每年应进行健康检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在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8.1.11 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场内应遵守本场的防检疫规章制度。疫病流行期间或受疫病威胁期间,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

8.2 疫病控制

8.2.1 根据《上海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疫病控制目标,猪场应制定相应的控制疫病的实施方案和措施。

8.2.2 日常健康检查

对于群饲和舍饲猪,饲养员和兽医每天必须对所有的猪只进行检查。所有疑似发病或受伤猪必须立即接受诊断、治疗。

对疑似发失传染病的猪只,必须立即隔离,通知动物防疫机构,并将疫病确诊所需样品送往指定实验室进行诊断。

8.2.3 日常清洗和消毒

房舍、圈舍、设备和器皿必须易于清洗和消毒,以防交叉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积聚。粪、尿和饲料残渣必须经常清除,以防异味以及苍蝇和啮齿动物革生。

8.2.4 制定猪常见寄生虫的驱虫方案和驱虫程序,应选用高效、安全、广谱、低残留的抗寄生虫药定期对不同猪群实施驱虫灭虫。

8.2.5 严禁出售、加工染疫病死和检疫不合格的猪只及产品。

8.3 免疫

8.3.1 根据本市疫病的发生的种类和特点及市、区(县)动物防疫部门制订的免疫程序,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确定免疫接种内容、方法和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猪群应作详细记录和标记,并仔细观察免疫反应情况。

8.3.3 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对重点疫病实施强制兔疫,并需接受有关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的免疫监测、疫病监测和监督检查。

8.3.3 按照《上海市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的要求,对猪只实施免疫标识制度。

8.3.4 养猪场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通过免疫接种结合其他措施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8.3.5 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应彻底清洗和消毒,疫苗应现用现配,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作无害化处理。

8.4疫病监测

8.4.1 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农业部颁布的《动物疫病监测方案》及每年动物疫病的流行状况制订疫病监测方案,养猪场必须配合进行疫病监测用样品的采集工作。

8.4.2 养猪场常规监测疾病的种类至少应该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和布鲁氏杆菌病。

对于上述疾病的检测、应定期进行,怀疑发病时,应尽快报告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并将病料送达指定的兽医疾病诊断中心确诊。

8.4.3 引进的猪只必须来自非疫区,隔离观察45天以上,并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选择所需监测的疫病项目,证实无病后才可混群饲养。

8.5 疫病的扑灭

8.5.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的疫病种类和所辖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要求分别做好染疫猪群的封锁、扑杀、隔离、消毒、防治和净化工作。

8.5.2 封锁期间严禁所有猪只及其产品的流动,限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病死猪按GB1658 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技GB/T16569-1996规定进行。封锁的解除应严格按规定执行。

8.6 消毒

8.6.1 凡进人生产区的所有工作人员应洗手、戴工作帽、穿工作服和胶靴,或淋浴和更换衣鞋。工作服、帽等应保持清洁,并定期消毒。

8.6.2 场内应建立必要的消毒制度并认真实施,应定期开展场内外环境消毒、猪只体表喷洒消毒、饮水消毒、夏季灭源消毒和全场大消毒等,并观察和监测消毒效果。疫病流行期间,应增加消毒次数。

8.6.3 使用的消毒药应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且配制方便,应根据消毒药的特性和场内卫生状况等选用不同的消毒药,以获得最佳消毒效果。

8.6.4 每批猪调出后,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扫、冲洗和严格消毒,至少空圈5天~7天后再进猪。

8.6.5 产房要定期实施消毒。母猪进入产房前,要对体表、外阴和乳房进行清洗和消毒,仔猪断脐也应严格消毒。

8.7 饲料和兽药使用

8.7.1 使用的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应来源于非疫区,无霉烂变质,未受农药或某些病原体污染,符合GB13078及农业部105号公告《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

8.7.2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严禁采购、使用未经兽医药政部门批准的或过期、失效的产品。

8.7.3 建立药品使用兽医负责制,实施处方用药,并接受动物防疫机构的检查和指导。疫苗、生化药品和激素类药物的运输、贮存、使用应在规定条件下进行。

8.7.4 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按照农业部[2001」20号文发布的《关于发布<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定的通知》的要求严格执行休药期。

8.7.5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各项规定,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违禁产品和药品用作猪只促生长剂。

8.7.6 加强对生产环境、水质、饲料、用药等生产环节有害物质残留的管理和监控,通过定期接受政府部门的抽检、送检或有条件的自检等方式,严格控制或杜绝违禁物品、有毒有害物质和药物残留。

8.7.7 肉猪可食用组织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不得超过农业部发布的《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规定的指标。

8.7.8 对有出口任务的猪场,其用药品种及用药原则应符合进口国家或地区的要求。生产统计报表

9.1 建立完整的生产统计报表,及时反映猪群动态和生产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生产。有条件的场应逐步采用合适的计算机软件,实行电脑化管理。

9.2 制定统计报表的原则,应力求简明扼要,及时正确,格式统一,计算单位一致。

9.3 商品猪场常用的报表:

9.3.1 配种记录表:登录配种公、母猪的品种、耳号、预产期等。9.3.2 产仔哺育记录表:登录分娩母猪与产仔情况。

9.3.3 饲料消耗记录日(周)报:登录每天、周饲料领用及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情况。

9.3.4 公猪登记卡:棚头卡、登录公猪来源、血统、品种、出生日期及配种成绩。

9.3.5 母猪繁殖记录牌:棚头卡、登录来源、品种、配种和分娩日期及产仔、断奶情况。

9.3.6 猪只移动登记表:登记场内各阶段猪只迁移、转群信息。

9.3.7 肉猪销售日报、周报:登记销售数量、销往地区、重量等。

9.3.8 防疫记录表:登记疫苗名称、来源、批号、接种对象、日期、执行人。

9.3.9 疾病死亡记录表:登录时间、棚号、临床症状、处理意见、执行人。

第二篇: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措施的探讨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基本原则是:养猪场内所产生的一切废弃物(主要包括粪便、尿、污水、病死猪等)不可任其污染环境,使恶臭远溢、蚊蝇漫舞,也不可弃之猪场周围、农田、山地或河道而污染周围环境,造成环境污染,酿成公害,危害人类及猪的健康,必须应用生物发酵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合理地利用,化害为利,并尽可能地在场内或就近处理解决。

对于规模化养猪场米说,最丰要的废弃物是粪尿,污水和病死猪。如果能够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就解决了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中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养猪业发展速度快,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技术落后和一部分猪场业主环保意识淡薄等原因,近90%的规模化养猪场没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粪便不经处理直接农用或露天堆放,给周围环境和人民健康带米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也同时埘环境、资源、生态造成了曰益明显的压力和影响。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措施予以探讨,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指导。1科学规划规模化养猪场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从合理规划猪场、使用环保型日粮、采用分散清干粪工艺、粪尿及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植树绿化和水源保护等方面着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搞好猪场环境保护的先决条件,否则不仅会影响日后生产,而且会使猪场的环境恶化,或者为了保护猪场环境而付出很高的代价。

在对一个规模化养猪场选址时,要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必须考虑猪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既要考虑到猪场不要受到周围环境已存在的污染的影响,也要考虑到猪场产生的废弃物不要污染周围的环境。同时,还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卫生防疫条件、水源、水质卫生标准和交通便利等各种因素。规模化养猪场应距离公路、铁路、学校、城镇、公共场所和人口密集区1 km以上;应距离畜牧场、屠宰场、肉品加工厂、采矿场、造纸厂、皮革厂、农药厂、化肥厂、化工厂3km以上。总之,规模化养猪场的选址,应执行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避开风景名胜区、人口密集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符合环境保护、兽医防疫要求。2开发使用环保型日粮

研究与实践证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氮和磷的排出量是减少氮、磷污染的有效措施。通过提高对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而降低猪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可以间接减少氮的排出量。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粗蛋白质的含量每降低l%,氮的排出量就减少8.4%左右。如将日粮中的粗蛋白质从18%降低到l5%,就可将氮的排出量减少25%。按可利用氨基酸等新技术,配制理想蛋白质日粮,即降低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而添加合成氨基酸,使日粮氨基酸达到平衡,可使氮的排出量减少20%~50%,这对猪的生产性能影响非常有限。除了氮、磷这些潜在的污染源外,一些微量元素如铜、砷制剂等超量添加也易在猪产品中富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应按规定使用。此外,合理调整日粮中粗纤维的水平,可有效控制吲哚和粪臭素的产生。3添加使用绿色添加剂

在猪的日粮中添加使用酶制剂,提高猪对饲料养分的利用率,可减少氮的排出量。在猪的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又称活菌制剂),可改善饲料的利用率,提高猪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同时抑制肠道内某些细菌的生长,可减少猪只体内恶臭气体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减轻猪粪尿的气味,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控制环境污染。Tarer和Campbell(1998)发现,在摄食大麦型日粮的猪群中,使用一种含β一葡聚糖酶的混合酶可使能量利用率提高l3%,日粮蛋白质的吸收率提高21%。4及时清除猪舍内粪尿和污水

粪尿分解是有害气体的主要来源,猪粪潮湿时更易产生臭气,干燥粪便因缺少微生物活动必要的水分而不能进行分解,故产生有害气体较少。因此,应及时清除粪便,使粪尿迅速分离,尽可能保持粪便的干燥,以减少恶臭气体的产生。规模化猪场应采用分散清干粪工艺,即采取粪、尿(污水)分流,猪粪一经产生便由机械或人工收集,而尿和污水经排污沟流入污水处理设施净化处理,尽量防止固体粪便与尿及污水的混合,以简化粪污处理工艺及设备,且便于粪污的利用。该工艺可保持猪舍内清洁,无臭味,产牛的污水量少,且浓度低,易于净化处理。5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

猪舍内产生最多危害最大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恶臭物质等。可用除臭剂

第三篇:养猪场有关制度

猪免疫程序

育肥猪进场的一般免疫程序(因季节而异,免疫程序稍有变动):

猪温→口蹄疫→猪肺疫→猪丹毒→链球菌→蓝耳→伪狂犬

养殖场消毒制度

一、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消毒规程进行场地消毒。

二、生活区: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月大消毒一次。

三、畜禽圈舍、及周围环境每出栏一批畜禽后彻底大消毒一次。

四、生产区正门消毒池:每周至少更换池水、池药2次,保持有效浓度。

五、车辆: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必须彻底消毒,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

六、更衣室、工作服:更衣室每周末消毒一次,工作服清洗时消毒。

七、生产区环境:生产区道路及两侧5米内范围、圈舍间空地每月至少消毒2次。

八、人员消毒:进入圈舍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脚踏消毒池(或穿鞋套),消毒盆清洗双手消毒。

养猪场检疫申报制度

为了加强我场防疫管理,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申报制度。

一、本场从县境外引进猪时,提前到龙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申报备案,办理引进猪审批手续,并持有关检疫证明运输,到场后,到龙里动物卫生监督所报检。

二、本场内的动物、动物产品在屠宰、出售或运输之前,按照有关规定时限,提前向龙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申报检疫。

三、检疫申报方式:到麻芝片区报检点申报填报、或电话等报检。

四、申报检疫时,提供申报人姓名(名称)、地址、报检动物种类、数量、约定检疫时间、用途、去向、联系电话等信息,同时提供养殖档案(规模场、区)、畜禽防疫档案(散养户)。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胚胎、种蛋的,还应提交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批准的《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检疫审批表》。

五、申报人申报检疫时,填写检疫申报单。电话申报的,在现场补填检疫申报单。

六、货主(申报人)应按下列时间规定进行申报检疫:

(一)出售、运输动物产品和供屠宰、继续饲养的动物,提前3天;

(二)出售、运输乳用、种用动物及其精液、卵、胚胎、种蛋,以及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的动物,提前15天;

(三)屠宰动物的,提前6小时;急宰的,随时申报。

养殖场动物防疫制度

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防止动物疫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二、规模养殖场应经龙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审批并验收合格,颁发《动物防疫合格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三、规模养殖场法人为动物防疫工作主要负责人,认真组织做好各项动物防疫制度的落实工作。

四、商品畜(禽)实行全进全出或实行分单元全进出制饲养管理。

五、规模养殖场严格按照规定的畜(禽)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

六、患病畜(禽)应及时送隔离舍,进行隔离诊治或处理。

七、对畜禽死尸要严格按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四篇: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

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

山东猪网

2012-06-04 09:40:54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山东省莱州市畜牧兽医站

王伦盛

经济效益是衡量规模化养猪场投入与产出的一个尺度,如何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获得最佳的养猪经济效益,把猪群的饲养管理经济与饲料的营养经济措施科学地组合应用,是提高规模化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下面仅就普遍存在和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谈几点看法。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是指杂种个体的生活力及某些生产性能优于亲本或超过双亲平均值的遗传现象。猪的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繁殖性能和生长速度上。这两点与猪场的效益密切相关。繁殖性能的杂种优势比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还明显,据众多试验表明,饲养优良的杂种猪,可使母猪每窝断乳仔猪增加1~2头,增重提高l0%~30%,饲料利用率提高10%~15%。在生产性能方面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四元杂交优于三元杂交。但在条件不十分理想的猪场,还是以三元杂交为宜。用纯种瘦肉型长白,大约克等公猪与地方母猪杂交后再杜洛克、,二元或三元杂种都有瘦肉多、生长快、饲料报酬高、适应性能强的优点。

瘦肉型猪在体重达到40~60kg之前,主要以生长肌肉和骨骼为主,以后则以沉积脂肪为主。所以应采取“前催后控”的饲养方法,即体重60kg前可采取自由采食和饮水,60kg以后限量饲喂,但要做到定时、定量和充足的饮水。饲养商品瘦肉猪的温度应控制在18~22℃为好,因此温度为猪体蛋白质沉积最适温。温度过低会阻碍蛋白质沉积,增加脂肪沉积和饲料消耗,温度过高则食欲和日增重明显下降,笼养商品猪一般比圈肥育猪的瘦肉率提高0.8%,月增重为2159g,体重每增加1t,可节省饲料58g。此外,小母猪直接肥育瘦肉多,用纯种瘦肉型公猪同地方母猪杂交的仔猪,性成熟较晚,杂交小母猪不去势,直接肥育比去势后的肥育猪可提前5~20天出栏,体重增加10~12kg,瘦肉率提高3%~4%以上。科学的饲养管理

一个自繁自养场,包括生产商品肥猪的母本群,终端父本群和各阶段的肥育猪群。从肥猪生产技术角度看,商品猪场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两大指标,一为平均每头母猪1年内生产的肥猪总活重,此指标又取决于二个因素,即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和猪的生长速度;二为全群猪的料肉比。在第一个指标中,母猪提供的出栏肥猪数又包括受胎率、产活仔数、成活率。为此,规模化养猪场必须科学地饲养管理,做到:

2.1 努力提高猪的繁殖力

2.1.1 保持公母猪的繁殖状况

体况太肥,不但猪不易发情,而且排卵数减少,受胎率降低,也易发生难产。体况太瘦,母体没有充足储备供胎儿生长发育、导致繁殖障碍,也易发生产后瘫痪。实践中以八成膘为宜,尤其忌肥。猪应喂以适当的青料,青饲料来源广,多种营养物质相对平衡,一般10kg的青绿饲料相当于1kg的精料。实行精青饲料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一条措施。一般青绿饲料与精料的比例为:能繁母猪2~4:1,后备猪为0.3~0.5:1。

2.1.2 采用多种公猪精子受精

通过多重交配或混精输精可提高受胎率和产仔数,此方法在纯繁猪场不适用,但在商品猪场是完全可行的。

2.1.3 配种后妊娠母猪的饲养

从配种当天到妊娠21天应半量饲喂,即:1.8~2kg/日,此后可逐渐增加,妊娠后期即84~105天可增加到3.5~4kg/日,因此时胎儿生长发育较快,增加母猪采食量可明显提高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妊娠期初产母猪体增重为30~40kg为宜,经产母猪体增重30kg左右为好。

2.1.4 保证哺乳猪的采食量

必须尽量增加母猪泌乳期间的采食量,通过维持母猪泌乳期间高水平的采食量,有可能减少母猪体重和背膘损失,增加产奶量,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减少仔猪死亡率和提高母猪以后的繁殖性能。150kg体重的哺乳母猪日采食哺乳母猪料不低于5kg,200kg体重的应达5.5~6kg。

2.1.5 仔猪提前断奶。要使全群母猪年产2窝以上,仔猪在4周龄断奶是必要的。提前断奶的关键是选择营养全,适口性好和易消化的仔猪料。

2.1.6 仔猪培育过好三关:(1)初生关,重点是保暖(30~32℃为宜)和及时吃初乳;(2)补料关,这是提前断奶的基础,注意奶和料交接自然;(3)断奶关应注意由奶和料为主到完全以料为主的自然过渡。

2.1.7 搞好防暑降温。高温会使猪的繁殖力显著降低,在不影响肥猪平衡上市的前提下,母猪生产尽量避开炎热夏季。搞好防暑降温,尽量减少高温对繁殖力的影响。

2.1.8 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治。当前影响猪繁殖的疾病主要有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乙型脑炎等,应按免疫程度注射疫苗。

2.2 最大限度地降低全群的料肉比

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0%~80%,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对于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往往关注肥猪的料肉比,而忽视全群的料肉比。如果能把全群的料肉比由4:1(大致为全国平均水平),降至3.8:1,每头肥猪按100kg活重计,1万头猪l年可节省饲料200t。降低全群的料肉比可从二方面入手:一是选择最优,适合猪各生理阶段营养需要、能发挥猪的遗传潜能的全价饲料。二是努力提高繁殖力,尽量减少繁殖群的规模,可采取人工授精,减少公猪的饲养数量,充分发挥优良公猪的潜力和避免疾病感染等办法,这样可节省饲料,提高受胎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 为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首先要做到无菌或少菌。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干燥。消毒是日常工作。防疫制度:一是要健全,二是要严格执行。堵死一切病源包括从空气、道路和进出猪场的人、猪、车辆和其他媒介。

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等,同时有害气体的含量也不能超标。实验证实,气温在室温以下时,每下降1℃,日增重减少17.3g;高于室温时,影响更大,如果气温超过37.8℃,体重反而下降。高温环境下甚至可使仔猪增重降低50%,充足的阳光能使猪的繁殖力提高4.5%~8.5%,日增重提高10%,仔猪生病率降低9%。饲养密度过高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11%,由此说明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设计加工饲料,提高饲料营养经济

饲料是养猪生长中最大的成本,约占生产费用的70%~80%,因而能否获得质优价廉的饲料,是决定养猪经营成效的关键。因此在设计饲料配方时,要借助计算机,增加配方的科技含量。要灵活运用饲料标准,科学选用饲料原料,做到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有生物学特性,生产方向、生产性能、生产阶段、性别和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营养水平,以充分发挥猪的生长潜力,提高饲料营养的经济效益。据报道,瘦肉型猪要获得较高的瘦肉率,就要求日粮含有比较高的赖氨酸,生长肥育猪在接近育肥结束20天内,撤出日粮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甚至大量的钙、磷和钠,均不影响生长性能,小母猪要获得更好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就需要添加比阉公猪多的蛋白质,夏季为增加猪的食欲和保证足量采食,则要在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特别是要提高饲料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同时,要添加氯化纳,碳酸氢钠等电解质,以促进采食,保证生产潜力的发挥。

第五篇:规模化养猪场中的恶臭及其控制措施

规模化养猪场中的恶臭及其控制措施

猪场恶臭是指对人和猪产生有害作用的气体物质和使人的嗅觉产生厌恶感的气体。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一般一个年产万头肉猪的养猪场,排污量至少3万吨,在适宜温度、湿度、厌氧环境、发酵条件下可产生大量恶臭;同时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忽视了猪场内排污沟清理、猪舍通风和其它卫生管理措施,使恶臭气体浓度过高(如有时NH3浓度可超过40毫克/立方米),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猪群的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已成为养猪生产卫生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提高养猪效益,应积极推广和应用新产品和新技术,采取综合措施以清除或减少恶臭的危害。

恶臭的产生

猪场中恶臭主要来自猪的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等的腐败分解;此外,猪的新鲜粪便,消化道排出的气体,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物,粘附在体表的污物,呼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约高100倍)等都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猪的粪尿在腐败分解过程中,蛋白质、氨基酸因细菌活动而进行的脱羧和脱氨作用对恶臭物的产生最为重要。此外,猪场内空气中的粉尘与猪场臭气产生的关系密切。粉尘是微生物的载体,并吸附大量的挥发性臭气(不饱和醛、粪臭素)。同时,微生物不断分解粉尘有机质而产生臭气。

主要恶臭物质及其危害

许多研究者对猪场中猪粪发酵产生的恶臭成分进行了鉴定。有资料说明,猪粪恶臭成分有230种。其中对猪危害最大的恶臭物质主要是NH3、H2S和VFA(挥发性脂肪酸),其中NH3、H2S的危害已经为众多养殖户熟知,在此介绍VFA的危害。

VFA为一种混合物,以n—C4和i—C5的臭味较强,其蒸气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败臭味,对猪只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并引起猪烦燥不安,采食量下降,体质变弱,易发生呼吸道疾病。高浓度的VFA环境中,猪呕吐、呼吸困难、肺水肿。

恶臭的控制措施

(1)科学设计日粮,提高饲料利用率

猪采食饲料后,饲料在消化道消化过程中(尤其后段肠道),因微生物腐败分解而产生臭气;同时,没有消化吸收部分在体外被微生物降解,也产生恶臭。产生的粪污越多,臭气就越多。提高日粮的消化率、减少干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排出量,既减少肠道臭气的产生,又可减少粪便排出后臭气的产生,这是减少恶臭来源的有效措施。试验证明,日粮消化率由85%提高至90%,粪便干物质排出量就减少三分之一;日粮蛋白质减少2%,粪便排泄量就降低20%。

①采用经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日粮:用合成氨基酸取代日粮中完整蛋白质可有效减少排泄物中的氮。Kert认为在低蛋白日粮中补充氨基酸可使氮的排出量减少3·2%—62%,Aarnink等发现,当日粮粗蛋白降低至10克/公斤体重时,氨态氮在排泄物中的含量降低9%。

②采用稀饲喂养:采用液态料饲喂生长、育成猪,饲料的适口性好,消化利用率高,无粉尘,减少猪的呼吸道疾病,并降低成本,猪生长速度快;试验结果表明:与饲喂干粉比较,给猪饲喂液态饲料,饲料转化率可提高9·19%—12·08%,猪的粪便量随之相应减少。

(2)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日粮中添加酶制剂、酸制剂、EM制剂、丝兰属植物提取物、沸石等,除提高猪生产性能外,对控制恶臭具有重要作用。

①酶制剂:日粮中添加酶制剂可提高氮的消化率,又可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Vandelholm(1997)报道,在仔猪饲料中添加0·1%的木聚糖酶,饲料干物质和氮的利用率分别提高21%和34%。Bass等(1996)的消化实验证明,使用酶制剂,使粗蛋白消化率提高9%,干物质消化率提高6%。

②酸制剂:主要通过降低消化道pH值来影响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作用,减少腹泻率及腹泻带来的恶臭。大多数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可提高仔猪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氮在机体内的存留。李德发等(1993)报道,在仔猪料中添加1%柠檬酸,干物质和粗蛋白消化率提高2.28%和6.1%。

③EM制剂: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其可增加猪消化道内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调节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防治仔猪下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猪的饲料转化率,减少肠道内氨、吲哚等恶臭物质的产生。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EM除臭效果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使用EM一个月后,恶臭浓度下降了97·7%,臭气强度降至2·5级以下,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何明清(1992)用需氧芽胞杆菌喂猪,日增重提高7·8%—21·6%和2·8%—9·6%。

④丝兰属植物提取物: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可有效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有两种含铁糖蛋白,能够结合几倍于其分子量的有害气体,故其有除臭作用。据美国巴迪大学报道,在每千克猪饲料中添加商品名为“惠兰宝—30”的丝兰属植物提取液112毫克后,猪舍中氨气浓度下降了34%,硫化氢浓度下降了50%,并提高了猪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

⑤沸石:沸石孔道体积占沸石体积的50%以上,表面积很大,对氨气、硫化氢及水分有很强的吸附力,因而可降低猪舍有害气体的浓度。据报道,在猪日粮中添加2%沸石粉可提高饲料转化率3·25%,并降低粪便水分与臭味。(3)加强猪场卫生管理

①正确设置猪场内的建筑:猪场内要建硬质的有一定坡度的水泥路面,生产区要设有喷雾降温除尘系统,有充足的供水和通畅的排水系统。

②合理设计猪舍:在猪舍内设计除粪装置,窗口使用卷帘装置,合理组织舍内通风,注意舍内防潮,保持舍内干燥,对猪只进行调教,定点排粪尿,及时清除粪便污物,减少舍内粉尘、微生物,尽量做到粪尿分离。

③改进生产工艺:采取用水量少的消粪工艺——干清粪工艺,使干粪和尿污水分流,减少污水量及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

④做好猪场粪便处理:建造位置恰当容积适宜的专用粪房粪池,及时对粪便进行高温快速干燥,或者堆肥处理,或使用除臭剂,并有效地把堆肥应用于农业生产。

a、高温快速干燥:采用煤、重油或电产生的热能进行人工干燥。干燥需干燥机,国内使用干燥机大多为回转式滚筒,在短时间内(约数十秒钟)受到500—550℃的作用,猪粪中水分可降至较低水平,有效控制恶臭的产生。

b、堆肥处理:建堆肥棚及堆肥处理槽(坑):堆肥棚主要防雨水,侧面全遮,前、后面敞开式,其大小据猪饲养量决定,但空间应大,利于通气。两侧为二道水泥墙,地面为水泥结构,设置通气孔,墙距约3米,墙高1·7米,长度视需要而定。粪便收集好后,注意控制适当水分,定时注入空气,把堆积粪便温度控制在30—60℃;并每周翻动1—2次,降低臭气,加速发酵,整个过程需6—8周,而后直接把堆肥运走或直接用于种植业。

c、使用除臭剂:猪粪便的除臭主要包括物理除臭、化学除臭和生物除臭几方面。

物理除臭剂主要指一些吸附剂和酸制剂。吸附剂可吸附臭味,常用的有活性炭、泥炭、锯木屑、麸皮、米糠等,这些物质和猪粪混合,通过对臭气物质的分子进行吸附。酸制剂主要是通过改变粪便的pH值达到抑制微生物的活力或中和一些臭气物质来达到除臭目的。常用的有硫酸亚铁、硝酸等。

化学除臭可分为氧化剂和灭菌剂。常用的有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其作用是使部分臭气成分氧化为少臭或无臭物质。Ritter(1989)报道,使用(100—500)×10—6的高锰酸钾或(100—125)×10—6过氧化氢可有效控制臭气的发生。

生物除臭主要指活菌制剂,其作用是通过生化过程脱臭。有专家将分离出的放线菌接种于猪粪便中,NH3、H2S、VFA等恶臭物质很快消失。有试验证明:从泥炭腐植质或活性污泥中分别挑出硝化菌和硫细菌,经训化后,硝化菌可清除粪便中的氨,硫细菌可抑制二甲基硫化物(DMS)等的产生。

沼气工程主要采用固液分离,酸化水解和厌氧发酵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

滤塔沉淀处理工艺包括四个过程:分离、分解、过滤、沉淀。

分离:用固液分离机将污水中固形物与液体分离,由于固形物主要由有机物组成,可以直接堆积、处理,而污水自然流入进料口进入下一步处理。

分解、过滤:通过生物滤塔使分离的稀液净化,生物滤塔是依靠滤过物质附着在滤料表面所建立的生物膜来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以达到净化的目的,使污水的有机物浓度大大的降低。

沉淀:可使50%左右的悬浮物下沉,并在沉淀池中添加一定量的絮凝剂,悬浮物去除率可达85%—90%。

排水:把通过沉淀的污水(经过净化后水质已明显改善),重新用于冲洗猪舍,或排入下水道。

下载规模化养猪场制度管理条例[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模化养猪场制度管理条例[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养猪场管理的四项制度

    有关养猪场管理的四项制度 养猪场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防疫制度,隔离制度,消毒制度等几个重要方面,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 猪场隔离制度 商品猪实行全进全出或......

    规模化养猪场中断奶仔猪的优化管理措施

    规模化养猪场中断奶仔猪的优化管理措施 又一批的断奶仔猪转进了您的保育舍。决定断奶仔猪饲养成败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我们的工作性质使得我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保育场。......

    应用指标管理种猪生产提高规模化养猪场效益

    应用指标管理种猪生产提高规模化养猪场效益 2000年初,我们对省内外的同行进行了认真地考察和学习,在深入研究和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确定在猪场的种猪生产部分实行指标化管理。为了便......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处理及有效利用5篇

    牧养殖业尤其是规模化养猪场发展很快,且规模越来越大,但粪污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不能忽视。实践证明,通过采取技术措施,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达到粪污有效处理、资源牧养殖业......

    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

    规模化养猪场如何有效防控非典型猪瘟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属于一类动物疫病。是造成我国养猪业经济损失最大的疾病,据报道因......

    养猪场防疫制度

    养猪场防疫制度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甘村养猪场防疫管理制度 为了搞......

    养猪场各项制度汇总

    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1、猪场实行封闭式饲养与管理,所有人员、车辆、物品仅能经由场大门生产区大门出入,不得由其他任何途径进入场区。 2、场大门设置专职门卫,负责监督人员、物......

    养猪场各项制度汇总

    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1、猪场实行封闭式饲养与管理,所有人员、车辆、物品仅能经由场大门生产区大门出入,不得由其他任何途径进入场区。 2、场大门设置专职门卫,负责监督人员、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