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数字东胜”建设的考察报告
关于“数字东胜”建设的考察报告
市领导批示:
这个报告很好,可请政府办信息化中心、公安局、资源林政局、规划局、执法局、旅游局阅。刊发《政府工作》。数字城市建设很有必要,但难度不小,投入与资源整合,特别是条块关系处理是个大问题。现在先突出抓好几个方面:一是与测绘局合作成果的运用(规划局准备);二是电子政务的督促与推动,请政府办信息化中心定出年度目标;三是数字林业的方案请资源林政局准备;四是旅游业的信息问题,请旅游局准备方案。先把几个点抓起来再说。平台建设先有个大框架就行,重在应用。
王爱文
2011年1月27日
关于“数字东胜”建设的考察报告
按照兆君书记指示和爱文市长加快我市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我市组成了“数字城市”建设技术考察组,远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考察学习“数字东胜”建设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加快发展以“数字城市”为核心的信息化综合建设,对加速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鄂尔多斯市在“数字城市”建设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一、“数字东胜”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数字城市”建设就是指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通俗的讲,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来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城市的运营。通过构筑“数字城市”,将城市地理、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从而使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丰富的表现手法、更大的信息量,使城市管理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城市发展环境更具有人性化、科学化和舒适化,更加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目前启动“数字城市”建设地区的情况看,“数字城市”建设模式大同小异,主要包括“数字化城市管理机构和平台”建设、“阳光政务”建设、“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一卡通”建设、“数字化城管”建设、“共享数据库”建设、“企、事业信息化”建设等几大方面。“数字城市”建设主要特征体现是:政府办公无纸化、数字化、网络化,居民生活消费刷卡化,城市交通、城市管理智能化,公益事业服务信息化。
被称作“数字城市”建设排头兵的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高起点规划,多资金投入。东胜区作为鄂尔多斯市“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他们瞄准世界数字化高精尖技术,高效率、大力度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自2009年初启动建设以来,仅用2年时间,“数字东胜”便已具规模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根据建设需要,该区从政策、机构、人员、资金、场地等多方面给予了支持,聘请了国家两院院士牵头,统一规划、设计“数字城市”建设方案;2009年投入1.5亿元,2010年投入3.96亿元,预计5年内各类投资将超过35亿元。按照国家甲级标准,设计建设了800平方米的中心机房,包括监控室、对外服务数据机房、综合数据机房、网络通讯机房、市民卡工作室以及市民卡核心数据机房。其中,安保监控采用最先进的自动报警监控系统,入侵报警、闭路电视、磁卡密码门禁(指纹识别)、UPS电源系统等设施,无需人员坐班值守,当发生机械或人为故障时,监控系统会自动发送报警信息给值班人员,实现安保事件的先期发现及时处置;本着“长远规划,功能预留”的建设原则,建立了对外服务机房,为今后“数字东胜”发展提供对外服务,基本保证东胜区及周边康巴什、伊旗、准旗等旗区及邻近省市数据未来10年内对数字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综合数据机房的各类数据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价值;“数字东胜”网络和通讯设施,由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10万兆核心交换机和万兆接入交换机等设备连接而成,信息存储量大,传输速度快,主要承载电子政务内外网,城市互联网的接入,实现城市无线网的互联互通,同时起到网络安全和网络运行监控管理的作用。
(二)以“鄂尔多斯市民卡”作为切入点,推进“数字城市”建设。以“鄂尔多斯市民卡”项目为依托的信息化工程,广泛应用在医保、社保、公交、交水电气费、电话费、加油、超市购物、餐饮消费、个人纳税、小额电子钱包等各方面,让市民亲身感受到了“数字城市”给自己工作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实惠。目前,市民卡已经发放了24万张,东胜人平均每3人中有一张。为了推动和保障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他们专门成立了市民卡服务中心(市民卡管理办公室)和市民卡运营公司。市民卡服务中心负责市民卡发行的组织协调监管和数据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市民卡运营公司是东胜区政府与南京联创集团共同出资建立的股份制公司,由东胜区人民政府控股,负责市民卡芯片和识别码的设计、研发、制作和市场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市民卡消费结算由市民卡运营公司独立的数据平台完成(没有和金融部门及银行联网合作),平台设在数字东胜的中心机房。在推进“惠民卡”的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用卡优惠政策,百姓用卡可享受打折优惠,如居民持市民卡乘坐公交车,普通市民可以享受五折优惠,学生享受三折优惠,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社会弱势群体可以免费乘车。公交公司运营,可享受政府一定补贴。实施市民卡政策,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彰显出了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了市民的认知度,也大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品位,实现了市民、企业、政府三赢。
(三)以建设信息畅通工程为载体,实施信息资源整合。2009年,东胜区建设了“数字东胜”城市综合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通过该平台,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业务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一方面,从各个业务部门获取“基础数据”,建立了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和空间地理四大基础数据库,解决了基础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准确、业务单位数据使用难协调等问题;另一方面,从各个业务部门获取业务数据,建立了应用“主题库”,为领导桌面系统提供数据服务,通过对业务主题数据的分析展现,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作用。同时,这个平台还为“数字东胜”项目中的各个数字化系统提供服务,如正在建设的“数字卫生”、“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区”等重点项目,在不久的将来,还将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系统提供支撑。共享交换平台除可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内容,就是内网门户。内网门户是从两个层面来定位的。一方面,为领导服务,方便领导决策。如:可以在线查看重点项目最新进展情况,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由相关的40多个责任单位上报,由两办督查室进行汇总上报给领导;可在线查看东胜区的宏观经济、人口发展现况等信息;可通过单点登录技术,实现多个业务系统间一次登录、“无缝漫游”,方便领导操作。另一方面,内网门户系统还为东胜区广大公务员提供服务,为公务员提供相关系统导航、各种政府文件,公务员之家、政务论坛等栏目信息。此外,综合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视频服务。通过整合公安、煤炭、社区、小区等地的实时视频资源,为应急指挥、城市管理、重点项目、数字社区等提供可视化视频服务,实现了数字城市视频图像资源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通过科学整合资源,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全区实现了建设一个数字信息管理中心,建设一个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数据库,一个综合信息共享交换技术服务平台(公安除外),实现区、街道(镇)、社区三级平台互通联动的一个网络体系,一个城市门户网站,同时支持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市民卡”一卡通平台等,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使“数字城市”建设集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以打造阳光政府为目标,建设阳光政务信息化工程。按照鄂尔多斯市《关于推行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加快阳光政府建设工作方案》要求,东胜区加快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加快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以电子阳光政务工程引领“数字东胜”建设,形成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目前,多部门协同办公自动化平台和电子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已建成。通过多部门协同办公自动化平台,可以实现党政系统协同办公,既能满足政府统一规范化的自动化办公需求,也可以实现各单位差异化、个性化的无纸化办公需求,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远程办阅文件,大大提高办公效率,节约办公成本。通过行政审批系统,可以实现区直相关部门,各镇、街道办事处、社区行政审批、许可事项,政务活动的三级联动、协同审批,从而大大提高办公的时效性和透明度。电子行政审批大厅设置34个办事窗口,全部安装智能化排队叫号系统,已有18个行政审批项目入驻开始运作。监察局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对各部门电子行政审批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督办。东胜区通过电子政务手段,建立“行为规范、程序严密、运行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高效廉洁”的权力运行机制,形成公开透明、及时高效的信息发布与展示体系,收到了实效,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外来投资商的赞许。
(五)建设“数字城管”,着力打造城市管理新模式。东胜区的“数字城管”项目是“数字东胜”率先实施的一个工程,并且是国内首家当年建设当年验收的城区,在2009年11月份接受并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验收,被国家建设部授予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区。“数字城管”创新管理模式,将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受理、监督、指挥三者相分离。首先,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区长担任主席,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会员,下设信息管理中心、指挥中心、监督评价中心三个中心。监督评价中心负责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利用系统评价掌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根据各个职能部门处理问题的及时率、结案率、返工率等效率指标,对其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城管指挥中心负责城市管理问题的统一调度派遣,整合了30多个城市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打破过去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由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和派遣,真正体现了城市管理一盘棋的“大城管”格局;信息管理中心负责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的统一受理、立案。“数字城管”问题处理流程分为信息采集、问题受理、审核立案、任务派遣、任务处理、核查结案和考核评价七个阶段。问题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领导交办解决的问题。二是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监督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东胜区将目前数字城管所管理的22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划分为30个无缝拼接的责任区,一期由58名监督员在这些责任区域内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发现问题后使用城管通设备录入信息并拍摄照片,通过3G无线网络实时上报至信息管理中心,实现了被动式发现问题向主动式发现问题的转变。监督员采用外包方式,由专业采集公司雇佣管理。三是社会公众通过2212345热线举报的问题。以往,老百姓发现问题往往投诉无门或需向相应责任部门投诉。现在,只要发现了城市管理相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2212345热线进行举报。四是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发现的问题(正在建设中)。信息化的流程可以查看案卷的详细信息,主要包括问题来源、问题大小类、上报时间、事发位置、问题描述及万米单元网格等,还可以在问题处理表里查看问题处置时限、办理经过、结案意见等。整个案件的流程通过监督中心接线员进行受理、值班长进行立案,将案卷信息批转到指挥中心进行派遣,经过相关专业部门处理,案卷处理完毕后,将案卷处理结果反馈到指挥中心督查,最后到监督中心接线员委托监督员进行核查、值班长结案。还可以通过上报、核查图片进行对比,判断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同时,也可以看到问题在各个环节的经办人员,所在单位以及处理时间。还可以选择自定义时间段内各专业部门处理问题的结果统计数据,能够以图形的方式形象的显示各专业部门的得分情况。此外,系统还提供了各岗位的评价,包括接线员岗位评价、派遣员岗位评价、值班长岗位评价、监督员岗位评价等等,通过这些评价掌握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评价结果作为年度考核依据。东胜“数字城管”尤其要特殊提到的是,该区的城市管理数据建设情况。东胜区城市管理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形图、地理编码图、部件图、单元网格图。其中,基础地形图使用国土局提供的1:1000大比例地形图,并依据建设部标准进行了部件的普查、地理编码的普查及单元网格的划分。整个东胜区近40平方公里范围内共划分了975个单元网格,其中目前管理范围内(中心城区)涉及到的单元网格数是593个。电子地图上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符号即为经过渲染的部件数据,点击任意部件可以看到部件的详细属性信息(部件属性信息依据建设部数据标准进行录入,部件共分为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土建、其它设施和扩展部件7大类67小类105099件,管辖范围一期主要涉及东胜建成区)。在地图上能够即时看到当前监督员(信息采集员)的所在位置(监督员携带GPS),还可以查看每位监督员当天的活动路线。
(六)加强领导,建立完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东胜区将“数字东胜”建设定位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加快实施“数字东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区直属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为成员。同时,组建了具体实施机构——政府一级部门“信息化委员会”,承担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加快实施“数字东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原则,对“数字东胜”建设项目涉及的资金管理、规划审批、推广应用进行统一的管理,专项负责全区的信息化工作和“数字东胜”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监督、评价等工作。建立了信息化主管制度,加强协调配合工作。加大了统筹协调工作力度,避免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全区各部门、单位和企业在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加快实施“数字东胜”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任命、确定信息化主管人员,建立完善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体系,明确任务,通力合作,形成上下齐力、部门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数字东胜”建设的顺利进行及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同步推进。区信息化管理委员会,编制40人,下设综合管理办公室、规划审批室、电子政务中心、城市信息管理中心、市民卡服务中心五个专职办事机构。所有新建工程,涉及城市数字化管理需求的,必须通过信息化委员会审批,方可施工。一卡通式水表、电表的安装,都必须使用符合“数字城市”建设标准的要求。
二、启示和思考
(一)“数字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数字城市”是对物质城市及其相关现象(包括经济社会特征)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也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一种新的城市生存与发展方式。发达国家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数字城市”的建设。美国成立了“数字城市”公司,发布了美国最有影响60个城市的信息;新加坡提出了“智能岛”和IT2000的概念;日本电信与京都大学合作开发了网上虚拟京都;德国一些等欧洲国家也进行了“数字城市”的建设和开发。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有80多个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建设工程。由于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数字城市”建设标准,各地“数字城市”建设方面模式和水平各异,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大连、哈尔滨等地和东胜一样都有比较成功的实践经验,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当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我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受多种条件限制、多个矛盾制约,无论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都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不仅要有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勇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勇气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要寻找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正确途径。发挥后发优势建设现代信息化城市,建设“数字伊春”,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业化,实现我市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信息双向流动和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缩小我市在自然环境、经济实力、企业规模、信息地位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真正实现伊春的跨越式发展。“数字城市”建设既是城市发展的建设目标,又是城市改善经济发展和环境有效途径和必然过程。通过“数字伊春”建设可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加速我市城市转型进程,保障新型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实现,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数字城市”建设势在必行,早建设早受益。
(二)“数字城市”建设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工程。政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角色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既是“演员”又是“监制”,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数字东胜”和其他城市的经验,充分表明了政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政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主要有以下任务。一是统筹规划。设计高起点、有特色、易操作、求实效、促发展科学的“数字城市”建设规划,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前提。政府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把“数字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数字城市”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需求为主,应用为先,设计超前,分步实施。二是政策支持。建立促进“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系列政策法规是“数字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保障。政府要出台支持、指导“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三是加强领导。“数字城市”建设必须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机构和专门工作机构,统一组织、协调、督办和检查建设工程的进展情况,帮助解决“数字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四是政府上网。建设“数字城市”必须首先要求政府职能信息化。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等在整个“数字城市”建设运转信息交流中,居于核心和窗口地位。如果政府上网工程不能有效实施,就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建设“数字城市”的目标。五是增加投入。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把“数字城市”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发展基金,保证建设资金需求。六是保障安全。要建立完善严密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数字城市”信息系统安全运转。
(三)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数字城市”建设实质是将现实城市数字化,再通过数字化手段演绎和决策城市科学发展变化,促进现实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就是城市数字化过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程度,决定和标志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实效和发展水平。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一个重点。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开发利用中的协同关系。一是宏观规划和微观开发的关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定要从高处着眼,从战略高度,长远发展需求来定位思考,策划设计开发规划,提出总体要求,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等等。在具体微观操作上,则要从本地、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开展工作,要充分体现特色。二是重点开发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要选择与城市建设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信息资源,优先开发,深度开发,如公益信息、政府信息、共享信息平台和综合数据库开发建设等。通过重点开发的示范作用来带动和全面推进社会各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开发利用和规范管理的关系。信息资源开发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的生命源泉。要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多层次、多元开发。同时,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制定严密的运行机制,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四是加快发展和保障安全的关系。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信息资源安全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保障。必须保证网络安全,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五是“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的关系。一方面,要考虑要选择技术先进、生命周期长、稳定可靠设备作为数字城市的“硬件”支撑;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网络平台各种“软件”的开发应用,如“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等,使软、硬件相互匹配,发挥出技术资源的最大效率。同时,要加速信息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对我市“数字伊春”建设的构想和建议
(一)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具备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数字林业”、电子政务、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小企业上网工程、国家“金”字号工程等一大批信息化建设工程,改善了我市的信息化建设环境,为数字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一是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覆盖全市。目前,我市的移动通讯、固定电话、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家发展同步,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用户已超过80万,3G用户已有3544户,互联网用户已达23万余户;移动基站985个,小灵通基站1340个,有线电视用户近15.76万户,地面卫星接收站350部,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7%和99.82%。“三网”的畅通,为“数字城市”建设奠定了网络基础。二是已形成了以市、县(区、局)两级电子政务架构。建立了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核心的市直单位和县(区、局)网站群,无纸文办公进入实施阶段,政务信息、公益信息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民网上视频互动,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审批大厅等,为电子政务发展延伸和实现网上审批创造了条件。三是“数字林业”建设独具特色。在森林资源管理、护林防火、林地承包管理、木材生产运输、木材经销、多种经营、红松林数字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朗乡局等还在林区小城镇建设方面进行了信息化探索;推广了林场(所)上网工程,建设林场(所)综合网站“伊春林管局林场网”,30多个林场(所)创建了自己的独立网页和平台,我市林业信息化发展成为我市信息化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社会服务信息化已初具规模。社保、低保、医保已普遍实施了信息化管理;电子金融、电子财务的发展与发达城市同步;以红松信用卡为代表的“卡式”消费得到普及应用;电子汇兑畅通无阻,由电子货币促进的网上购物、物流快递、网上缴费等电子商务活动,在百姓中得到普遍应用;刷卡消费已在公交、校园、超市得到探索和应用。数字化给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已具备了应用条件和基础。五是教育信息化、卫生信息化基本普及。各类大中专院校及中学网络建设全部通过光纤接入,实现了校园网与互联网的对接;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建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94%的中小学安装了教育卫星多媒体接收系统和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全市一些大中型医院基本实现了门诊挂号、医生开方、收费的微机化管理,建立电子发票管理系统、一日清单查询系统、药局(库)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等,远程视频会诊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此外,社区信息服务站的建立,视频监控小区投入使用,数字化音乐广场建设等等,都从不同行业推进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六是一些重要应用领域数据库已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开发建设。护林防火、森林资源管理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市规划局与省测绘局开发的为城市规划、管理、设计提供的地理信息系统年底也将完成,公安部门建立了人口信息数据库,市政府办公室建立了政务信息数据库,一些行业和单位也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库等。特别是,城市地理信息等重要数据库的建设开发,为发展“数字城市”建设综合数据库和共享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整合应用的条件,经过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极易形成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平台。
当前,我市“数字城市”建设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体制不统一,缺乏科学规划,区域和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够均衡;资金总体投入不够;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不到位,“信息孤岛”影响了网络和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软件业和电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
(二)应遵循的原则。借鉴东胜和国内其他城市成功经验,把握好建设原则对“数字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一是统筹规划原则。应聘请国内知名的高校、院所、公司和有关学者,为我市设计适应我市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律、体现伊春特色的“数字城市”科学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数字伊春”工程建设,避免重复建设。二是政府主导原则。应把“数字伊春”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数字伊春”建设发展基金;强化和拓宽电子政务功能,制定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数字城市中的核心和引领作用。三是为民服务原则。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民众实行电子阳光政务、网上审批、“数字城管”、“市民卡”(一卡通),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数字城市”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资源共享原则。应理顺管理体制,实施资源整合,统一建设标准,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数据共建共享;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与市民的双向交流和互动。五是协作共建原则。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数字伊春”建设。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承担起各自的职责,特别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及时准确地提供、更新综合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六是信息安全原则。应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体系以及相应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国家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和规定,加强监管,层层把关,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三)目前的主要建设任务。建设目标是,以“在发展中兴市富民”为主旨,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3—5年内把我市建设成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信息网络发达,信息资源比较丰富,电子政务功能强劲,信息技术在社区、企事业单位得到普遍应用,“市民卡”(一卡通)在全市推广,“数字城管”在伊春区、友好区、乌马河区、翠峦区率先应用,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城市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形成独具特色的“数字伊春”,跨入全国信息化城市建设的先进行列。当前,应重点抓好八项工程建设。一是“数字伊春”网络体系和共享平台建设工程。规划筹建市、县(区)、乡镇(林场所)三级网络架构,建立市县两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二是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以伊春地理信息数据、人口数据、法人和经济宏观管理数据等为支撑,建设全市综合基础信息数据库。三是“数字城管”建设工程。由市统一建设“数字城管”信息管理系统负责技术支撑,利用现代信息传输(包括3G技术)、传感和视频等信息技术,对城市交通、社区、公用设施,公共场所、建筑工程等实行可视化信息传输,提高城市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先期在伊春区实施“数字城管”试点,逐步向友好区、乌马河区、翠峦区推广。四是“市民卡”(一卡通)建设工程。城市公交、水电费和通讯费交纳、超市购物、校园食堂等为先期实施内容,可以伊春区为主,友好区、乌马河区、翠峦区进行试点,不断探索拓宽使用范围。五是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电子阳光政务,网上咨询、网上办公、网上审批,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党政机关亲民形象和执政管理水平。六是“数字林业”建设工程。“数字林业”是我市首创在全国具有经典和样板意义的标志性林业信息化工程。把“数字林业”和“数字伊春”建设有机的融合起来,将森林生态保护、资源管理、营林防火、生产销售、林下经济、林权改革的信息化,纳入“数字伊春”建设规划,使“数字伊春”建设富有伊春林区的地方特色。七是“应急管理”建设工程。加快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应急网络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比较落后的问题;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案管理和综合运用,抓好城市应急系统基础环境平台、技术支撑平台、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水平;实现从有线到卫星通讯、从定点到移动指挥、声图影并用,形成高效的应急反应能力。八是“全民上网”建设工程。市级各大机关、县区和市直属单位率先垂范,全面实行自动化办公;在中小企业大力开展上网工程,建立企业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加大“数字伊春”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民中大力开展网络知识普及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提高市民的认知力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数字伊春”建设的深入发展。
(四)建设方法步骤。“数字伊春”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不断提高。一是搞好设计规划。科学设计规划“数字伊春”建设和实施方案,提出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基本框架、现实任务、实施步骤,组织召开征求意见会、讨论论证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交市委市政府审定。二是适时启动实施。先行资源整合,建设“数字伊春”信息平台,建立“数字伊春”基础数据库;健全和做强市县(区局)两级电子政务平台和门户网站;实现“数字林业”和“数字伊春”信息平台的兼容互通;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按照“数字伊春”规划要求,分步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做好与“数字伊春”信息平台的关联和链接。以“数字城管”建设工程和“市民卡”工程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创新“数字城管”、一卡通管理模式。三是验收总结提高。对“数字伊春”综合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运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完善和拓宽应用功能;对“市民卡”、“数字城管”、电子政务推广应用、“数字林业”和“数字伊春”融合等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根据“数字伊春”建设的发展需要和运行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数字伊春”建设的深入发展。
(五)保障措施。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应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市领导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一把手参加的高规格市“数字伊春”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数字伊春”建设筹备组(办公室),负责“数字伊春”建设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建市信息中心,负责“数字伊春”平台运行的日常维护和技术保障。县区和市直相关单位和部门也要健全机构,配齐人员。二是依规而行,协调运作。严格按照“数字伊春”建设实施规划组织实施,统一标准,共建共享。规划、城管、森防、资源、交通、民政、社保、卫生、商务、通讯、公安、保密、公用事业、电子政务、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应密切合作,按照各自承担职责,完成好各项任务。三是统筹建设,多方融资。市政府根据“数字伊春”建设实施规划,设立专项建设基金,对“数字伊春”信息平台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市本级门户网站建设、“数字城管”建设等实行统一投资,统筹建设。“市民卡”(一卡通)建设,可采取政府控股,适当投入,引入智能卡服务外包公司,或全部由“一卡通”服务外包公司和金融单位市场化方式运作。四是任务分解,强化督查。应按照“数字伊春”建设实施规划,制定分步实施目标和任务,把各项任务指标分解到各承办单位。应建立联席会议和相应的会议通报制度,利用工作简报适时报告工程建设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保证“数字伊春”建设顺利完成。http://
第二篇:●●●达旗东胜教育考察报告
达旗东胜教育考察报告
我旗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考察团45人,于2008年3月20日到达旗和东胜区进行了为期1天的教育考察。旗委常委、副旗长、宣传部长张秀玲,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娅苹,旗政协副主席陈广代表旗四大班子率队考察考察了两地的2所中学和2所小学:达旗五中、达旗实验小学、东胜区一中、东胜四完小。旗教育局局长张子珍、副局长、股长、教研室主任、9名教研员、26名中小学校长和3名幼儿园园长参加了考察活动。考察团听取了达旗一中校长李文光和东胜区一中校长徐斌的教育管理经验介绍,分中学组和小学组分别参观了有关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活动场所,每人听了3节课,与学校管理层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考察结束后,3月21日全体参观人员集中起来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就每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进行了交流。学习和实地考察虽仅1天,时间紧,任务重,每一位参观者都深受启发,收获不小。现将考察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一、三支队伍建设的差距
达旗、东胜区的教育工作之所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就是因为多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三支队伍的建设。他们的教育主管部门科学管理,增加投入,重视三支队伍的培训和提高。只有三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观念转变了,才能为学生的发展 1
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我旗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陈旧,与外地先进的教育思想存在较大的差距。多数校长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校长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有的甚至很少看书学习、钻研教改,在教学领域中缺乏权威性。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不能为学生提供较为满意的服务。有的教师基本功、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苦干有余,巧干不足,课堂教育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教研队伍层次不齐,绝大多数教研员的教研水平,改革创新能力处于起步阶段,深入开展教研教改工作的氛围还没有形成。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差距
达一中校长李文光、东胜区一中校长徐斌在介绍学校的管理经验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师德师风建设对于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规范、引导、教育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标准。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良好品质,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我旗也有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他们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但从整体来看,我旗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与东胜、达旗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有的教师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有的教师不安心工作,总想离开教育行业;许多教师
有一种职业倦怠感;有的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差;有的教师仍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等。
三、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的差距
现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表现出许多问题如懒惰、懦弱、自私,学生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点。目前,我旗各学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意识比较差,乱扔乱弃、楼内吵闹、乱写乱画、打架骂人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不够,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学校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环境还没有形成。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差距
走进东胜区一中、东胜区实验中学、达一中等学校我们都能感到特别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真正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鞭策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与这些学校相比,我旗各学校的校园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教师、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
达一中、东胜区一中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班班都配备了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学质量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东胜区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评选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把班主任津贴(每人每月300元)、优秀教师津贴(每人每月300元)、骨干教师津贴(每人每月500元)纳入财政经费预算,按月发放;教师的平均绩效
工资由去年的每人每月300元增加到了600元,校长评为优秀的,其年绩效工资达到7-8万元。这些提高教师待遇的重大举措,有力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几点思考
我们与达旗和东胜教育的差距,第一是观念,第二是观念,第三还是观念。我们的教育观念滞后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应在以下几方面认真思考。
一、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管理职能,这是能否建成“教育强旗”的“治本之策”。
二、扎实推进“三名工程”。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班子的选配,必须按“专家型”、“业务型”的要求配备,锤炼一批名校长,按照“身正,学高、业精、技强”的要求,培养一批旗市级的名教师,以打造我旗一批名校。
三、营造优美校园。学校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又是对外的第一印象。学校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建设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和谐统一,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四、以常规立校,打造优良校风。常规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的“法”,无常规则不可能树立优良校风。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的、全面的赖以规范师生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一期常规”、“一学年常规”。
五、因材施教,注重“双基”,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教
育的一大原则,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实施好“因材施教”,就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小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占了学生应掌握知识的70%以上,学校、教师应把“双基”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质量永恒的主题来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六、深化教改,践行新课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战线的深刻变革,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我旗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化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时间加汗水”的疲劳战成了我旗教改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学的疲劳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应当在全旗大力倡导践行新课程的教改活动,放胆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向课堂要“双基”,向课堂要质量,把课堂变成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达旗和东胜这些学校之所以成功是有其成功的因素的。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尽力去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打造一个特别能敬业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也要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把教师的利益和待遇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因为教师才是学校的核心。
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一是出台提高教师待遇的重大举措,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加教师的待遇,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
性。二是统一规划各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全旗教育网站,各校开通互联网并使每个学校都可以免费上网,全旗班班实现多媒体教学,为每一名专任教师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三是落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培训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包括教师外出培训、业务培训等。四是每年重奖在高考和中考当中成绩突出的教师,把奖励金纳入旗财政预算。通过奖励机制把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教学上,集中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五是统一规划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文化建设资金统一纳入财政预算,以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六是根据财力城区有关学校可考虑建设塑胶操场。
二、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培训工作。德育工程的重点是建立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学校制定的各项奖励制度应当优先考虑班主任。要塑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始终把教师提高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教师培训提高方面要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应当确立超前的办学观念,要有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要有“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要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要树立向教学倾斜,向教师倾斜的战略思想,狠抓校风学风,以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四、配强学校领导班子,注重领导干部配备的专业化、业务化。一是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必须是教学出身,而且是教学的优秀分子。二是领导干部都应当兼课。首先,校长、书记都应兼课,除总务主任不兼课外,其他中层以上干部都应当兼课,而且教学质量的考核应与专任教师的标准一样。只有实现了领导干部专业化、业务化,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才能得到落实。
五、大力开展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教师的培养培训方法和教师终身继续教育模式,加大教师培养培训经费投入,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专项经费预算中。
第三篇:平安东胜建设
东胜:让平安成为城市的品牌和名片
王雅丽
平安是民众最看重的城市品质。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平安品质,与工作做的多少无关,而与平安的效果高度相关。如果每天都在奔波辛劳,百姓的安全感却依然不强,“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确实有点说不出口。因而,平安这一票,最应该交给百姓。我们在评说一座城市是否宜居时,常常会考察它的诸多生活品质。诸如生活成本、方便、健康、舒适等等指标都在考量之列。然而,我们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这就是平安。不是百姓不在意,而是平安如同空气,清新时,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一旦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在民生问题诸方面,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生活不安全,其他民生问题解决得再好,其品质也会大大下降。确保了平安的品质,才谈得上其他生活品质。近年来,我们所居住的东胜区以创城为契机,以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创建求发展,以创建促和谐,大力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切实推进民生普惠,先后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西部投资环境最佳区、自治区首批文明城区和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旗县(区)等荣誉称号。这一项项荣誉,见证了东胜迈向平安、文明城市的坚定足迹。
没有平安品质的支撑,“宜居城市”多半成空,更遑论“梦想城市”?因而,平安乃是百姓最看重的城市品质,城市决策者不可须臾忘记,打造“平安城市”乃是切中百姓最基本的关切。一座城市平安与否,百姓最有发言权。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平安品质,与工作做的多少无关,而与平安的效果高度相关。如果每天都在奔波辛劳,百姓的安全感却依然不强,“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确实有点说不出口。因而,平安这一票,最应该交给百姓。百姓独立公正地投出的这一票,价值最高。百姓在平安问题上的投票权,是城市最重要的平安工作导向。最终,这诸多平安指数将给出一个百姓心中共同的“平安东胜”的质感与印象,平安是一个城市的头等大事,没有平安,一切都无从谈起。东胜区以敢为人先的奋发精神,创新思路,创新手段,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平安东胜”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经济高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把平安送给万家,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东胜区在创建平安东胜中提出的响亮口号。
“主要得益于东胜各级领导重视平安工作,得益于政法队伍建设及实施的向人民报告制度等重要举措。东胜区委、政府始终坚持“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以开展平安创建为载体,积极创造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不断破解着“创建最安全地区”的时代命题。
没有和谐稳定的东胜,就没有加快发展的东胜,更没有繁荣富裕的东胜——随着东胜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胜上上下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东胜,作为鄂尔多斯市的首府区,自治区呼、包、鄂“金三角”迅速崛起的经济强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刑事案件居高不下,犯罪手段向高科技、智能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大增强了犯罪行为在时间上的突然性、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和手段上的对抗性,给平安工程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人民群众对公众安全感的诉求越来越高。面对形势和任务不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东胜区公安分局清醒地认识到,创建平安,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刑事犯罪高发期、治安情况复杂期、内部矛盾凸显期、社会稳定高危期这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际,面对严峻的治安形势,东胜区公安分局冲破重重阻力,克服重重困难,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紧抓平安建设不放松,打造平安,守护平安,使东胜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
一、铁腕治警,天天严管
东胜区公安分局在队伍建设上只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天天严管队伍。“天天严管”的强警理念为东胜区公安分局的队伍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形成了队伍建设的五种机制,即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导向机制,引导民警怎么干;以荣誉激励、物质奖励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使民警争着干;以违纪连带责任为主要内容、遏制盲动性的纪律约束机制,使之不去干;以挖除民警劣根性、促进队伍“换血”为目的的末位淘汰机制,使之不敢干;以规范中层领导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引咎辞职机制,使之明白为谁干。
与此构建的大目标督察体制和大法制办案程序,成为“天天严管”队伍、规范执法行为的长效机制。大目标督察的“大”,是东胜区公安分局独创的将目标责任制考核与警务督察捆绑在一起的新模式,运用企业化管理理念,会计记帐式方法,对每名民警的工作实绩、纪律作风、违法违纪实行“一人一案一事一考核”,使每一位民警都有一种危机感,让危机感催生压力,压力催生动力,动力催生责任,责任提高效率。大法制办案程序的“大”,是以执法考评为重要抓手,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重点,注重程序控制,实行一个口子对外的大法制办案程序,并填写《案件质量跟踪卡》,作为执法质量考评档案的主要内容。
“铁腕治警,天天严管”,使广大民警进一步增强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自觉性,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宗旨意识、法治意识、公正意识和规范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全警参与,天天严管”交通
2006年,在东胜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分局党委经过多次专题会议研究,根据东胜交通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全警参与、天天严管”的警务机制新理念。“全警参与、天天严管”,改变了过去单一警种管理的模式,实现了道路交通管理的全警联动;“天天严管”,改变了过去什么问题成堆就开展什么专项整治的阶段式的惯性,实现了365天“天天严管”的新局面。全警参与,特别是负责驾车巡逻的防暴民警,遍布市区的每个角落,且又是24小时全天候。刑警八个堵卡点,更是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全警参与、天天严管”,在中国道路交通管理上不仅是理念的创新,也是管理机制的突破。许多参观取经的业内人士将这一经验称之为“东胜模式”,并称赞为我国中小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开了先河。
三、“天天严打”,平安建设的主题工程
“天天严打”,就是天天保持严厉打击各类犯罪的态势,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天天严打”是理念,必须有强有力的警务机制做支撑。东胜区公安分局审时度势,大胆创新,于2004年进行警务机制改革,逐步构建了大刑侦格局、大巡逻体制、大治安格局、大法制办案程序、大目标督察体制、大基层基础工作、大交通管理等七大现代化警务运行新机制,使之成为打造“平安东胜”的主体工程。
(一)充分发挥刑侦部门的尖刀作用,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为“天天严打”而创新的大刑侦格局实施的是案必勘、勘必细、疑必查、查必果、逃必追、追必尽、命案必破、黑恶必除,不破案决不收兵。同时,加大出入城堵卡点盘查力度,构筑铜墙铁壁的“护城河工程”,加大对特种行业的阵控监管力度,对犯罪分子的销赃、消费预测预知,及时掌握、及时防范、及时打击。实践证明,严打是平安建设的第一要务。“天天严打”的理念,就是不给犯罪分子任何喘息之机,穷追猛打,除恶必尽。
(二)以动制动,启动网格化警务巡防,防范在案前。大巡防体制坚持“以巡为本,重在盘查,以动制动,快速反应”的工作方针,坚持动态布警,在社会上形成了“警察无所不在,警察无时不在”的效果,实现对社会面的全时空控制。2005年7月,东胜区公安分局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一次性购进了45辆装备350兆车载无线通讯台和GPS车载卫星定位系统的专用警务巡逻车,启动了网格化警务巡逻,实现了对重点单位、要害部门、易发案区域、繁华场所及周边街道的24小时控制。大巡防全面凸显了现场抓获效能,全力推动“防范在案前,控制在第一时间、破案在第一现场”目标的实现。
(三)警务进社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基层基础工作就是发挥基层派出所的作用和力量,警务进社区、进农村,让平安建设的触角进入千家万户,以“治安稳定,群众满意”来营造“和谐社区”。“天天严打”,打出了威慑力,筑起了城市安全的屏障。
四、技防建设,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
怎样准确把握“犯罪源”的基本活动轨迹,如何实现“打的精确,防的严密,控的稳妥?东胜区公安分局果断提出,科技强警,大力推广技防设施,构建“技防城”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将技防的目标定位在遏制发案和现场抓获率的不断提升上,使人防、物防、阵控、技防同步推进,优势互补,成为新的破案增长点,成为“平安建设”的新举措。
东胜区公安分局在2005年建成技防示范街和示范小区等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06年积极争取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对新建扩建改建的通用型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小区统一规划安装技防设施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并由公安局具体操作落实。首先,通过市场化运作,由东胜区公安分局自建的技防公司提供技术支撑,依托110这张品牌,产品以质量最可靠、零利润推出。其次,将一些容易引发重大案(事)件的重点部位和水源地、治安卡口、收费站、重要人物的住所等地列为安装技防设施的重点,同时确定了大型公共复杂场所、重点要害部位和城市制高点等56个视频监控点。第三,在开展技防工作中,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民营私营企业家对公共安全和技防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利用“价格杠杆”引导社会各界使用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和安装监控系统等先进防范技术,积极主动地加强技防投入。在对居民小区开展监控系统技防改造中,根据“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先服务、后收费”的办法,引导人们开展报警服务和治安监控系统建设。加之技防设备与110指挥中心实现报警联网,实行有效跟踪和快速接警,广大群众、民营私营企业家都马上打消了顾虑,积极配合。
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筹措430余万元资金建设东胜区道路交通管理电子监控系统,并于2006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该系统的顺利建成、启用,标志着我区交管工作迈入了科技化的轨道。该系统启用后将对城区内和天骄路闯红灯、超速行驶、违章驾驶等进行全天候自动抓拍并在出口处的电子显示屏内公布违章车辆牌号,提示驾驶员接受处罚。对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施行,东胜区初步形成了一张由先进技术支撑的治安防控技防网络。通过两年的运行,截至目前,已初步建成了达拉特北路技防街一条和学府小区、西雅园、温馨花园等38个技防封闭小区,有43家二级单位、209家三级单位、325家四级单位、4780家商业网点安装了技防设施,其中接入110指挥中心技防接警平台226个(重点单位96家,商业网点125家,居民用户45家)。212家旅店安装了旅店业管理系统,且已初见成效。技防设施的大力推广和“技防城”的建设使东胜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趋于完善,社会治安秩序始终保持一个良性循环,为东胜区的“平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打造平安,守护平安,唱响了一曲威震四方的“平安之歌”,使东胜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社会治安最好地区之一,实现四个“零”的突破,即黑恶势力为零、“双抢”案件逐步趋于零、命案在逃数为零、乱罚款为零,2006—2007年实现命案全破的良好战绩,人民群众满意率从2006年的94.7%,上升了3个百分点。
五、加强制度建设,打造公安品牌
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因素,都是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胜区公安分局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深化平安建设上,“严”字当头,铁腕维稳,不断改革警务运行机制,优化警力配置,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防控、及时打击、及时制止,使其不能逃出情报视野,不能逃离防控网络,不能避开打击锋芒,不能坐大成势形成气候,不能使危害发生,不能使一般性、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的社会危机。在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胜区公安分局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民警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修订《东胜区公安分局人事管理制度》《东胜区公安分局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深化公安机关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扰的原则,实行“双向选择”,部门正职三年招聘一次,民警每年招聘一次,部门选择民警,民警选择部门,为广大民警创造了施展自己才干的平台,实现了“能者上、平者让、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彻底改变了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传统的人事制度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民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民警团结一致,心往基层使,劲往基层用,使东胜区公安分局成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群众满意的高素质的队伍,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第一、第二届“全区人民满意的行政执法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三次;有176人次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刑侦大队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防暴大队被评为“自治区青年文明号”,经侦大队被确定为全国经侦“三基”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刘杰、邱锦华分别作为自治区唯一侯选人,荣获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提名奖,东胜区公安分局近年来连续在市区两级政府、公安机关考核中名列前茅。
第四篇:数字水务建设
数字水务”总体建设建设方案
“ 第一章 建设原则
水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依据《XX市水务信息化规划》,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水务业务中应用的规律,分阶段设定目标,分步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设原则:
应用先导
水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水务业务中应用的历史过程,应用是最终体现,因此,满足应用的功能需求是系统建设基本出发点。
分步实施
水务信息化需要整体推进,但由于涉及内容多,关系复杂,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实现水务信息化的基础,必须坚持开放性与标准化,为了支持系统得克持续发展,必须对信息及信息服务、应用功能等进行标准化。
安全优先
安全的系统才是可用的系统,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相对的,但必须将其安全性放在首位,当其他需求与安全需求冲突时,优先考虑安全。
适度前瞻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需要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适度前瞻性,为业务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增强信息化的发展活力。
第二章 总体框架描述
“数字水务”的主要内容以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三个平台为框架,包括行业基础数据库和局核心数据库、政务管理系统、三大决策支持系统和统一的社会公众服务系统。其中,数据平台是基础,网络平台是载体,应用平台是核心。“数字水务”框架体系见下图:
图表 1 总体框架图 第三章 本次项目建设内容
图表 2 本项目建设内容范围图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借鉴国家和地方信息标准,建设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信息标准,并整合为统一的水务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内容和技术规程,使信息资源可以充分共享,减少重复建设。
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设:包括河道水闸、水文水资源、滩涂海塘、排灌、堤防、供水、排水等行业基础数据库和水务局核心数据库两部分,分别存储和管理行业管理数据和水务决策支持系统应用数据。水务数据平台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为基础,叠加河道水闸、水文水资源、滩涂海塘、排灌、堤防、供水、排水行业等水务专业信息,为水务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各行业数据交换提供支持,同时与城市建设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无缝联接和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建立相应的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机制,实现不同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建立数据的路由功能,实现各个系统和核心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建立了公共信息平台,才有可能实现局层面的基础数据统一管理,并且随着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也为将来的辅助决策支持和各个应用的整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也为完善水务GIS和提高水务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方面的应用系统建设,用于辅助水务行业规划、设施管理、行政执法、审批受理和应急联动等业务。
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管理系统建设:设计和开发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软件,明确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职责,制定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计划,落实考核办法,为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使系统真正能够实时、全面、高效、准确再现水务现状。
在一期工程建设完成的基础上,二期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建设完善信息采集系统,推进行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使信息化应用覆盖全局,从而实现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规范化服务。第四章 总体技术架构设计
4.1 总体架构图
“数字水务”一期工程的建设重点和基础是水务局核心数据库和各行业数据库,水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是在局核心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的为防汛、水资源管理和跨行业业务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水务各行业通过已建或在建数据采集系统、已有行业管理系统、行业数据普查等获取全行业管理数据,建立行业数据库。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各行业数据库的资源整合,建立局核心数据库,为跨行业业务应用提供服务,建立用于防汛决策调度指挥的防汛保安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用于水资源管理配置调度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用于信息发布的水务信息发布系统,全面服务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业务管理。
行业数据库包含所有涉水业务的行业管理数据内容,包含供水、排水、水利、水文水资源、滩涂海塘等。各行业数据库的内容主要通过各种数据采集系统获取,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需要经过数据清洗、校验、整编,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然后才能进入行业数据库。应用系统主要为行业规划、设施管理、执法管理、审批受理和应急联动提供服务和支持,其基本功能包含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报表、制图打印、信息发布、数据编辑、数据输入、数据导出和数据下载等。系统建设的保障体系主要有标准规范体系、通信网络体系和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等。
图表 3 总体技术架构图 4.2 架构设计思想
以业务需求为导向
充分考虑水务局决策层、行业管理层的具体业务需求,制定系统设计原则、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以业务需求为核心,结合水务管理和服务的特点,便于改进方法,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快速信息化工作要求;可以整合防汛保安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集中存储与分布式存储相结合
以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为原则。建立水务局核心数据库,集中存储决策支持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存储水务局相关的应用系统支持数据,存储相应的管理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在各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行业基础数据库,用于存储行业数据及管理数据。
采用三层体系结构
市水务局作为全市水管理的行政部门,管理层次明确,各区县、运营公司负责管理设施和设施运营,行业管理单位负责管理行业管理和调度,水务局负责全市水管理业务的协调调度和决策。各区县和各运营公司、各行业管理单位、水务局共同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水务管理的三层管理模式。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设计符合水务管理模式。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三层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稳定性、延展性以及执行效率,因此,采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客户机应用程序/浏览器+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便于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可以提高系统安全性;提高业务级权限管理,减少网络负载,提高数据库响应速度,提高系统的扩展能力,同时,还能节省用户投资。
中间件支撑水务应用
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中间件可以支持分布异构环境,支撑大量的应用,支持多种硬件和平台。已建的水务信息系统正是基于这种异构的分布式的环境中,利用中间件技术为水务应用提供服务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并能够很好的处理分布的异构数据处理,为各种专业应用提供数据基础和应用服务。
4.3 架构设计原则
遵循项目可行性、实用性、经济性原则; 遵循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原则;
遵循项目中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从长远发展上遵循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行业标准方面遵循统一性、标准化原则。
第五篇:园林绿化建设考察报告
园林绿化建设考察报告
为学习先进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为推进我县国家园林县城建设提供借鉴,xx月xx日到xx日,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带领住建局、某园林、昌盛公司相关人员到咸宁进行考察学习,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及考察体会
**市位于**省东南部,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城内淦河穿城,有各类山体,是闻名的“**”。近年来,**市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年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年接受了住建部专家组关于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验收。
此次考察主要参观**植物园,工业园区绿化,桂香大道、银泉大道等街道绿化,十六潭公园、水上喷泉、竹博物馆、桂花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以及一系列街头小游园和城区林荫路。认真听取了市园林局、规划局对园林创建的情况介绍。通过考察活动,考察组一致认为深受启发,收获了很多可借鉴经验。对**园林绿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站位高远,立足民生抓绿化。
关于为什么要“创园”,在咸宁全市上下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创园”不是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是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创造绿色福利的民生工程。搞园林绿化不同于建高楼大厦,园林绿化所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居环境的美化不为少数人所独享,全体市民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因此,城市园林是最平等、最公平的一项公共福利。不仅如此,在实际建设中,XX市也把亲民型、惠民型、便民型绿地建设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在城市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观赏性好、冠大浓荫的速生乡土树种,三五年内就很快形成了绿荫。利用市区群山环抱、山城相依的优势,将山体转化为公园,先后建成了香吾山公园、**公园、**公园等山体公园。为方便市民休闲健身,先后建成了石景园、望泉园等10余处街头游园。同时,为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使得的休闲、健身、娱乐的游园环境,还将启动城市“百园工程”,用3-5年建成各类公园100个,形成郊野公园、综合性公园和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在街道绿化上,为实现市民绿色出行,在**大道、桂乡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推行双排或多排行道树,种植冠大浓荫的地方特色乡土树种,并将道路绿化与休闲绿带相结合,形成极具特色的城市林荫道,让市民能够在绿荫中行走、休闲、健身。
(二)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抓绿化。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XX市始终立足于独有的植物和地形特色,抓卖点、抓亮点,通过园林绿化个性彰显,打造城市特色,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1、打造“香城”特色。**是中国桂花之乡,桂花资源十分丰富。为此,XX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充分突出“桂”文化的主题。在城市18条主干道中都大量栽植了不同规格的桂花,建设了以桂花为主题的桂花公园、沁香园、桂花品种园等,在火车站广场设置了月圆桂香雕塑,在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修建完成了国内首家桂花博物馆。为进一步打响城市品牌,XX市立足于芳香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确定了打造“中国香城”目标战略,力争用3至5年时间,通过实施规划“留香”、设计“添香”、建设“增香”、全民“植香”、科研“选香”、督办“保香”等六大工程,将咸宁打造成为集香道”、“香河”、“香院”、“香泉”等为一体的名副其实的“中国香城”。
2、突出“乡土”特色。咸宁植物资源丰富,特色与珍贵品种繁多,在城市绿化中,咸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除充分利用好桂花与竹类植物外,还栽植了苦槠、枫香、樟树等乡土特色乔木,及南天竹、薛荔、石血等优良地被植物,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效野气息的城市绿化地被景观,为城市引来“山乡”气息,不断营造丰富的城市绿地景观。
3、突出“丘陵”特色。咸宁为丘陵城市,山体众多,为维护好城市的“山气”,咸宁对城区的山体进行了分级分类,植被最好的一类山体划为生态林地严格保护,植被较好的二类山体定为风景林地转化为山体公园,植物一般的三类山体适当划为城市建设用地以解决用地紧张的局面。同时,为保持城市景观与山体绿化背景的协调,适度处理城市建筑形式、色彩、体量之间的关系。合理处理城市高、中、低层建筑与山体之间的关系,留好视觉通道,把山体、绿色引入城市中心区。
(三)舍得投入,严格标准抓绿化。
二、**园林绿化建设对我县的启示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以什么样的思想来行动,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咸宁在“创园”过程,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求突破,将园林绿化工作提升到为市民谋绿色福利的高度进行认识,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全民动手抓创建,创建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县进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也要首先树立抓园林绿化就是抓环境、抓民生、抓社会事业的理念,将园林绿化工程视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实事工程。在实际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多建亲民型、惠民型的绿地,为城市功能完善撒下一片
为学习先进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为推进我县国家园林县城建设提供借鉴,xx月xx日到xx日,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带领住建局、某园林、昌盛公司相关人员到咸宁进行考察学习,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园林绿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及考察体会
**市位于**省东南部,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城内淦河穿城,有各类山体,是闻名的“**”。近年来,**市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年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年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年接受了住建部专家组关于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验收。
此次考察主要参观**植物园,工业园区绿化,桂香大道、银泉大道等街道绿化,十六潭公园、水上喷泉、竹博物馆、桂花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以及一系列街头小游园和城区林荫路。认真听取了市园林局、规划局对园林创建的情况介绍。通过考察活动,考察组一致认为深受启发,收获了很多可借鉴经验。对**园林绿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站位高远,立足民生抓绿化。
关于为什么要“创园”,在咸宁全市上下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创园”不是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是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创造绿色福利的民生工程。搞园林绿化不同于建高楼大厦,园林绿化所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人居环境的美化不为少数人所独享,全体市民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因此,城市园林是最平等、最公平的一项公共福利。不仅如此,在实际建设中,XX市也把亲民型、惠民型、便民型绿地建设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在城市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观赏性好、冠大浓荫的速生乡土树种,三五年内就很快形成了绿荫。利用市区群山环抱、山城相依的优势,将山体转化为公园,先后建成了香吾山公园、**公园、**公园等山体公园。为方便市民休闲健身,先后建成了石景园、望泉园等10余处街头游园。同时,为给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使得的休闲、健身、娱乐的游园环境,还将启动城市“百园工程”,用3-5年建成各类公园100个,形成郊野公园、综合性公园和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在街道绿化上,为实现市民绿色出行,在**大道、桂乡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推行双排或多排行道树,种植冠大浓荫的地方特色乡土树种,并将道路绿化与休闲绿带相结合,形成极具特色的城市林荫道,让市民能够在绿荫中行走、休闲、健身。
(二)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抓绿化。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XX市始终立足于独有的植物和地形特色,抓卖点、抓亮点,通过园林绿化个性彰显,打造城市特色,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1、打造“香城”特色。**是中国桂花之乡,桂花资源十分丰富。为此,XX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充分突出“桂”文化的主题。在城市18条主干道中都大量栽植了不同规格的桂花,建设了以桂花为主题的桂花公园、沁香园、桂花品种园等,在火车站广场设置了月圆桂香雕塑,在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修建完成了国内首家桂花博物馆。为进一步打响城市品牌,XX市立足于芳香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确定了打造“中国香城”目标战略,力争用3至5年时间,通过实施规划“留香”、设计“添香”、建设“增香”、全民“植香”、科研“选香”、督办“保香”等六大工程,将咸宁打造成为集香道”、“香河”、“香院”、“香泉”等为一体的名副其实的“中国香城”。
2、突出“乡土”特色。咸宁植物资源丰富,特色与珍贵品种繁多,在城市绿化中,咸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除充分利用好桂花与竹类植物外,还栽植了苦槠、枫香、樟树等乡土特色乔木,及南天竹、薛荔、石血等优良地被植物,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效野气息的城市绿化地被景观,为城市引来“山乡”气息,不断营造丰富的城市绿地景观。
3、突出“丘陵”特色。咸宁为丘陵城市,山体众多,为维护好城市的“山气”,咸宁对城区的山体进行了分级分类,植被最好的一类山体划为生态林地严格保护,植被较好的二类山体定为风景林地转化为山体公园,植物一般的三类山体适当划为城市建设用地以解决用地紧张的局面。同时,为保持城市景观与山体绿化背景的协调,适度处理城市建筑形式、色彩、体量之间的关系。合理处理城市高、中、低层建筑与山体之间的关系,留好视觉通道,把山体、绿色引入城市中心区。
(三)舍得投入,严格标准抓绿化。
二、**园林绿化建设对我县的启示
(一)要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以什么样的思想来行动,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咸宁在“创园”过程,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求突破,将园林绿化工作提升到为市民谋绿色福利的高度进行认识,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全民动手抓创建,创建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县进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也要首先树立抓园林绿化就是抓环境、抓民生、抓社会事业的理念,将园林绿化工程视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实事工程。在实际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群众的需要出发,多建亲民型、惠民型的绿地,为城市功能完善撒下一片 绿,为市民福利提高留下一片荫。
(二)要突出绿化特色。
XX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立足本地实际,突出“香城”、“乡土”、“丘陵”三大特色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彰显了城市个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国家、省专家组的一致好评。XX县山清水秀、文化悠久、乡土树种丰富,尤其是青桐与主城区鸣凤镇的“凤文化”关联度非常高,我县在国家园林县城的创建过程中也要借鉴咸宁的经验,深入挖掘乡土树种中的特色优势,把我们的绿化特色彰显出来。
(三)要大规模增加绿量。
绿量是“创园”的基础,绿量不足“创园”不可能取得成功。咸宁在“创园”过程中,始终将城区绿量作为硬指标抓在手上,每年投入这亿元进行绿化建设。在实际建设中为增强绿化密度和厚度,见缝插绿,推广密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县城区绿量与国家标准有较大差距,要增加投入,加大绿化建设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城市绿量。针对我县城区大树过少,绿化厚度不够的现状。一方面要引进乔木大苗,另一方面要推广密植,对条件允许的路段栽植双排或多排行道树。同时,我县园林绿化建设中行道树多为香樟和广玉兰,树种较为单一。绿化层次除临沮大道、安泰大道等少数道路外较丰富外,一般只有乔木和草坪两个层次,有的仅有简单的一排行道树,绿化层次不足。为此,要加大城区增绿补绿力度,丰富乔灌花草等绿化层次,强化绿化造景效果。
三、对我县国家园林县城创建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青桐主题,擦亮文化特色。
绿化主题是一个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内涵和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绿化的特色所在。要将青桐作为我县城市绿化的主题,充分发掘青桐在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人格、爱情、文学、音乐、宗教等意象,将桐叶封弟、凤栖梧桐、梧叶知秋、梧桐夜雨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文学意境等,通过雕塑小品、文化墙、植物造型等手段,在街道绿化、公共绿地、庭院绿化等建设中加以展现,形成独具远安特有的园林绿化个性。要在临沮大道花林寺镇高速入口至二桥路段沿路种植青桐,建设梧桐大道,体现“凤栖梧桐”的文化韵味,彰显主城区千年古镇的文化魅力。该工程预计投资500万元。
(二)打造三大公园,共享诗意栖居。
2、建设安泰等小游园。拆除安泰大道两侧的土坯房,在财政局南侧建设“安泰园”,形成紫薇等专业小园林,密植乔灌花木,强化植物造景,在游园内配置休闲娱乐、体育健身设施,该工程预计投资998万(含征地拆迁费),规模小游园达到5个以上。
3、建设植物园。将鸣凤公园周围山体纳入公园范围内,添建相关设施,完善植物引种、科普教育、示范引导等为基本功能,建成40公顷的植物园并对外开放,建议由国土资源局牵头。
(三)建设林荫道路,实现绿色出行。
对原有道路进行增绿补绿,宽度为5米以上的人行道栽种双排或多排行道树,选植冠大浓荫的地方特色乡土树种,行道树过小的路段每2至3米栽植一棵进行密植,让市民能够在绿荫中行走、休闲、健身。工业园区道路配套时,人行道控制在2.5米以内,左右建设绿化带。园区行道树选植冠大浓荫树种,并密植乔灌花草,阻隔视线,降噪防尘。
(四)推广立体绿化,建设绿色庭院。
鼓励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屋顶、墙面、坡体、栅栏、沟坎等种植攀缘植物,利用楼道、走廊、阳台等空间养花种草。开展园林式单位创建活动,实施临街重点建筑立面灯光亮化工程,提升庭院绿化亮化品位。
(五)健全机构制度,落实基础保障。
成立园林局,统一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实施绿色图章制度,各类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和峻工验收时必须加盖园林部门专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