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2011.11.20)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云阳镇创新工作总结
2011.11.15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我镇申报了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创新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提升社区社会治安管理水平,现将创新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摆上位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然而,外来流动人口也急剧上升,全镇现有外来人口19559人,其中,城区16459人,对城区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坚持依法管理与亲情并重,保障合法权益与预防打击违法犯罪并举的方针,按照丹阳市政法委《关于在全市开展政法工作创新创优项目评选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创新工作项目领导小组,由综治办牵头,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申报了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这一创新项目,下发了《关于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建立新市民之家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工作措施,积极探索推行外来人口工作社区化管理模式,切实保障和维护外来人口参政议 政、加入党群组织,平等就业,劳动安全、合法经营、生活居住、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努力使外来流动人口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难有所帮,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点面结合,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全面推进。为全面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对“社会人”的管理作用,针对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多,治安状况复杂等情况,我镇在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8月5日,在凤凰新村社区召开了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推进会。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以新市民之家为抓手,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各社区利用综治服务大厅,建立新市民之家服务窗口,会同用工单位、出租房户主三方联动服务机制,制定分区分片管理责任制,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确保辖区外来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服务管理好。二是发挥社区阵地作用,营造新老市民和谐氛围。新市民之家成立后,各社区充分利用活动阵地,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办各种技能培训,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让新市民积极参与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共创和谐。三是强化信息采集,掌握了解外来流动人口动态。18个社区都建立了外来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点,安装了信息读卡器,通过读卡器把新市民身份证照和个人基本信息录入管理系统,简化了办证程序,方便了流动人口,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派出所社区民警与私房出租户签订治安责任书,定期不定期对出租房屋进行治安整治专项行动,坚决打击违法犯罪等行 为,做到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自实施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以来,社区治安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三、加强服务管理,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初见成效。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实施以来,全镇18个社区和相关职能部门围绕十二项工作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各项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具体为:
1、现有外来流动人口中已有 100多名党员加入了村(社区)、企业党团组织。
2、外来务工人员已加入企业工会组织达70%。
3、外来务工妇女全部纳入社区妇联组织服务管理,育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率达85%以上。
4、全镇外来人口登记、发证率达85%,落脚点登记率达90%,出租户治安责任书签订率达率85%。
5、全镇18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社会采集点。暂住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登记率达90%以上,采集人员信息输入率达80%。
6、外来人口接受法制教育素质教育面达90%以上。
7、适龄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8、全镇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全部纳入我镇劳动部门管理。
9、全镇无一单位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
10、建筑工地未发生外来务工人员意外伤害事故。
11、年内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均享受同等评先评优。
12、外来人员违法犯罪明显下降,犯罪率低于3‰。总之,我镇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创新工作,经过半年来的组织实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对照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基层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推进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创新工作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做到常抓不懈,开拓创新,努力使新市民安居乐业工程取得更大成效。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 服务流动人口
创新社会管理 服务流动人口
人口流动是与城镇化进程伴生的人口现象,对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我国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中,育龄群众占大多数,少数地方因流动而超生、因超生而流动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这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前不久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近年来,湖北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着力破解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
破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难题。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新机制。切实强化政府流动人口社会管理职能,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服务流动人口的合力。根据流动育龄群众规模大、流出范围广的特点,主动与全国24个流入地省份开展区域协作,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联合会,采取“立足企业建协会,选聘法人当会长,围绕服务抓管理,抓好管理促融合”以及派驻计生联络员等措施,协助流入地做好工作,有力推进了流动人口自我管理、协助管理,既提高了流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又促进了流入地和谐稳定。
破解人口流向引导难题。开展人口流动迁移与空间分布研究,严格执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促进人口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引导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区域的居民自觉降低生育数量。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统一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推动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流动人口实现本地化;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结合全省工作大局,努力提高武汉城市圈聚集产业、吸纳人口能力,促进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转移,鼓励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鄂西边远山区农业转移人口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构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
破解流动人口享受政策难题。着眼于帮助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遵循“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管理,保证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等切身利益。加强城镇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计划生育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社区服务网点,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可及率,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奖励优待,让更多的流动育龄群众共享公共服务。
破解流动人口动态管理难题。完善流动人口全员统计信息制度,建立健全以全员人口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互通为纽带、以业务规范为依据、以层级监管为保障的机制体系,完善流动人口动态监控、绩效评估和统计分析监管平台,推动信息流与业务流融合。实行电子办
证,实现一孩《生育服务证》现居住地办理、《婚育证明》异地输出,进一步优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坚决制止要求育龄妇女返乡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现象,减轻流动人口负担。
破解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维护难题。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因计划生育引起的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坚决纠正损害流动人口利益的不正之风,为其融入城市生活提供切实保障。
(作者为湖北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第三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筠连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持续增加,由1982年的657万上升到2010年的2.61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年龄构成轻,60%以上处于15至35岁之间的生育旺盛期,已婚育龄人员占有很大比例,服务管理难以到位,非意愿妊娠、生育所占比例大,已经成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薄弱环节。因此,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面临的形势
(一)国内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大、中城市。人力资源的大流动带来了财和物的大流通,繁荣了城乡市场,活跃和发展了经济,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物质准备,为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人口流动也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流动人口给城乡计划生育管理以很大冲击,不仅在流动人口中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超生游击队”,更主要的是流动人口大量出现,打破了户籍地与居住地的统一,造成了户籍地鞭长莫及“管不了”,流入地情况不明“不好管”的问题。这样一来逃生、躲生、超生便有机可乘。更为严重的是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了,没有人指导、帮助,一些计划生育思想不坚定者就会后退。在避孕、节育措施不落实的情况下,一些原来不打算再生育的人,一旦怀了孕而往往超生。流动人口婚育管理的成效,受户籍地和流入地两地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如果两地的计划生育都抓得紧,搞得好,绝大多数群众就能自愿实行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中发生计划外怀孕的人就少。计划生育先进地区流向后进地区的流动人口中计划外怀孕生育的较多,原因是他们在流入地生活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受其影响。同时,流动人口中的计划外怀孕生育,也会对当地的计划生育造成不良影响。
(二)县内形势。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两省结合部,现有总人口42万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3934人。流出人口55037人,流入人口3900人。一方面流出人口较多。筠连自古有“小香港”之称,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出经商的比较多,可以这样说“筠连人经商的脚迹遍布全国”。而且在浙江绍兴一带颇有名气,一度时期当地的财政税收有60%以上都是筠连人创造的,绍兴是“中国轻纺城”,曾经有8万筠连人寄居此地,包括拉“三轮”、“擦皮鞋”的人都是筠连人。另一方面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临近云南省昭通市,与昭通市的盐津、威信、彝良直接接壤。云南属祖国西南边陲,在西部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昭通市在云南省又属于落后地区,无论生活条件,交通信息等较为闭塞。云南到四川通婚的较多,四川与云南因为距离较近,相互流入和流出也比较频繁,这也给筠连县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带来了难度。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教育难开展。对于户籍所在地来说,流动人口长期在外,行踪多变,不易联系和寻找;对于居住地来说,流动人口活动规律复杂,住所不定,不易组织。流动人口的思想又较为活跃,容易受消极影响而产生波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主要忙于经济活动,平时受教育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理解不透,很难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二)避孕节育措施难落实。流动人员中,采用节育环的妇女,不能定期得到检查,对不适应者及失败者无法及时更换其他措施;对于使用避孕药具的对象,避孕药具发放渠道不畅通,而且尚未建立提供节育避孕咨询的有效渠道。一些流动人员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避孕节育技术和药具服务,不自觉地计划外怀孕以至超生。
(三)经情孕情难掌握。由于缺乏经常性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流动人员又行踪不定,所以对于这部分人中育龄妇女的经情孕情无法掌握,出现计划外怀孕后也难以发现和解决。
(四)经济限制措施难落实。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法规政策的对象,国家虽然有经济,行政的限制办法,但对流动人口却难以落实。
(五)人口统计难准确。通常在流动人口中超生的孩子,很多都是数年不申报户口,直接影响人口统计的质量。
三、解决途径
(一)加强型系统化服务与管理。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就是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离不开社会大系统中其他部门对它的配合和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之所以难,主要就是难在各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之间的配合很不协调。只有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管理组织,做到多部门、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关心、参与和支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才有可能使整个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达到最佳状态。
(二)创新型区域化服务与管理。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形成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格局的意见》精神,包括筠连县在内的川滇五县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区域协作机制,筠连县人口计生局于2010年9月10日邀请毗邻的云南省盐津县、彝良、大关县、威信县人口计生局局长,分管领导,“流管”站(办)站长(主任)齐聚筠连,共商创建“流管”“区域”“一盘棋”工作新机制。经过热烈的讨论,友好的协商,成立了“川滇五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会”。会长由承办县人口计生局局长担任,副会长由其余四个县人口计生局局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承办县,主任由该县分管领导兼任,副主任由其余四个县分管领导兼任,并由办公室主任牵头负责日常工作,工作人员包括五个县流管站(办)全体人员。该机构经相关部门审批生效,五个县每年轮流承办,并承担所有经费开支。运作模式按“一四五”的思路进行,即:明确一个目标:“流管”工作走在宜宾、昭通两市其他(区)县前面。执行四项规定:凡昭通市四县婚嫁至筠连县,虽然户籍未迁,只要常住两年以上,一律执行四川省的生育政策;凡生育了一孩,二孩的在知情选择的前提下,引导其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凡昭通市四县婚嫁入筠连县而违法生育的,虽然户籍未迁,只要常住两年以上,一律执行四川省的处理政策;户籍地办理婚嫁后户籍未迁入对方的“半边户”计划生育手续时,须凭其现居住地出具的婚育证明才能办理。建立五个机制。一是建立服务机制。按季度组织成年育龄妇女参加“三查”,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并随访服务,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建立通报机制。充分利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并建立“流管”QQ群,及时通报并回复成年育龄妇女婚育信息,特殊案例用电话与对象联系共同办理。三是建立联系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五县联系会,通报情况,分析“流管”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每年由承包县牵头负责对各县“流管”工作情况进行一次督查督办,考核评估。并由承办县与五个县签定“川滇五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议书”。五是建立激励机制,每年对在“流管”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包括镇乡、部门)分别给予数千元的奖励。
第四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当前,随着我镇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我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提升了社会建设效能、效率,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将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社,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3、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乡镇对村(居)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
1、推进村(居)组织建设。围绕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村(居)干部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村(居)规范化建设步伐。
2、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村(居)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夯实村(居)管理基础。
3、推进村(居)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居)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居)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搭建重点人员管控平台,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全面摸清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
1、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持定期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落实“打击、整治、防范、教育、建设”综合措施,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或专项斗争,提升整治效能。强化对“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1、大力发展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大力发展专职治安巡逻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合理解决好群防群治队伍的待遇问题。
2、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
第五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李晓阳 学号:1130359031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途径有多条。既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途径,又有社会方面的途径。既有治标的途径,又有治本的途径。因此,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一手抓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从根本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同时,还要一手抓社会管理,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有序的外部环境。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需要。当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因为利益诉求引起的,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发展中的问题。而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当前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也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希望一下子完全解决,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置之不理,则有可能酿成大问题,最终导致社会混乱。破解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科学疏导,使之得到缓和和化解,从而保持和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大局。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挥国家行政职能的需要。行政的基本职能有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我们党通过90年的不懈努力,在政治上完成了建国大业,构建了政治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在经济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构建了经济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文化改革、建设和发展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成了国家和各级政府进一步发挥行政职能的需要,这也是我们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新的生长点。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用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以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
一是要树立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理念,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尽快从传统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治理”。
三是要树立服务为先、协商协调的理念,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尽可能通过优质的服务、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
五是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
段综合运用转变,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应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以管理方式创新为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用好传统手段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
一是健全法治体系。切实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有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弥补社会政策领域的空白,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利益。
三是借助道德力量。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要重视解决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充分借鉴吸收人类优秀道德传统,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努力塑造新型伦理道德。
四是发挥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要把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法宝,通过群众工作来服务群众,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
五是依靠科技支撑。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社会基础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及时准确掌握“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加强动态分析,综合研判,实现全面覆盖,联通共享。
六是加强舆论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把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
四、以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为目标,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着眼于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切实发挥好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放在党委工作重要位置,经常分析社会形势,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积极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
四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04年6月,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就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正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并进而向信息社会、知识社会转变的加速期。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矛盾多发期。只有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更加积极主动地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才能抓住和利用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从而实现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