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年来,我街全力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程,结合街情实际,选准点,定好位,超前谋划,抓实载体,打造亮点,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效。
一、抓实网格化工程,激活社会管理平台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难点在社区,基础也在社区。我街认真落实区相关工作要求,创建“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的新型网格管理模式,研究制定了《街道社区工作者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从社会管理服务队伍的界定到社区组织构成、网格包户管理的奖惩等方面进行规范,务求资源下沉,“把社会服务管理延伸到社会最末端,使基层社区服务管理责任更加明晰,措施更加精细,协作更加紧密”,形成了服务管理新合力,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基层社会管理从职责模糊向责任明确转变;从事后被动应急向事前主动服务转变;从运动式治标管理向常态化治本管理转变;从单一化、粗放式服务管理向个性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转变。
同时,依据我街实际状况,通过高效操作,街道社会管理服务指挥分中心于本月19日在全区率先正式运行,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区政务内网、数字城管网的全面整合。我街还为每位社区工作站站长配备了电脑和对讲机各一台,“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的社会服务模式初显利好形态。
二、推出全新模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为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促进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街针对地区内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屋多的实际特点,创建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实现了管理精细化、运行规范化、管控动态化和考评绩效化,使流动人口切实享受到亲情化服务、新市民待遇和全方位关怀,实现了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逐步融合。
(一)搭建四类管理平台,实现多层级精细化管理。一是搭建社区管理平台。由网格长和户长负责责任区内出租房屋的走访巡视和信息采集。二是搭建居民自治管理平台。发挥邻里互助之家的作用,吸纳一批退休老党员、老干部、青年志愿者、4050人员和公益岗位人员配合社区工作站做好有关工作。三是搭建出租房主管理平台。建立出租房主协会,对出租房屋进行自我管理,自觉协助社区工作站建立档案、登记信息以及变更注销。四是搭建公安管理平台。社区警务力量负责对新入住人口进行登记排查,督促其进行社区登记,接受学校培训,办理居住证。通过搭建四类管理平台,构建了信息多口采集和工作整合管理的运行网络,形成了层级清晰、覆盖全街、功能互补、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
(二)建立十个运行机制,实现高效率规范化运行。“十个一”运行机制为:一图(出租房屋装户图);一板(温馨提示板);一书(与房屋出租人、承租人和用工单位签订的责任书);一证(外来人口居住证);一档(流动人口备案登记);一信(流动人口诚信证明);一个系统(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软件平台);一支队伍(街道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办公室,组建专业队伍);一所学校(建立 地区流动人口学校);一笔资金(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专项经费)。通过建立十体运行机制,实现了管理内容的标准化和全覆,确保了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高效运转。
(三)实施三类评级管理,实现针对性动态化管控。一是对出租
房屋进行分类管理。将出租房屋分为放心类、一般关注类和重点关注类,根据类别进行定期走访、信息采集、宣传教育和日常帮扶。二是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管理。将流动人口分为稳定人、关注人、重点人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注重以党建引领工作,成立 地区流动人口特设党支部。三是将房产中介按经营规模进行分类管理。成立房产中介行业协会,房产中介机构联合党支部也于当日成立。通过实施三类评级管理,能够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全面情况,切实实现了有针对性的动态化管控。我们还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中心设立了首席接待、同城服务、维权帮扶、日常管理4个工作窗口,全面推行“五同城、五服务”,具体包括10大类28项内容,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主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问题。
(四)发挥六个渠道的作用,为流动人口的提供精神家园。即设免费网吧,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上网场所;设图书馆,为流动人口提供了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设“心理咨询室”,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建立“流动人口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亲子早教课堂,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育儿培训服务;为流动人口登记并发放便民卡片,进行一站式贴心服务;建立流动人口学校。开展“流动人口走进 第一课”载体活动,就 地区基本情况、法律法规、权益保障、文明礼仪、安全消防知识(也可包括学历教育)等课程内容对流动人口进行免费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素质,增强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快速成为一名文明守法的 新市民。
三、做实综治信访工作,实现社会管理源头化
社会管理实质上是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的工作。为此,我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四项机制”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回访机
制、救助机制,感化机制,处理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社会管理中的协商协调,推动维稳工作领域的协商协调,推动党群关系领域的协商协调。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固本强基、源头治理,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全街上下更新维稳理念,把矛盾处置的关口前移,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或政策推出前,在作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同步进行社会风险的评估,将“制定方案、识别风险、形成报告、审查定级、分级备案、调控风险、跟踪完善”等7项风险评估程序,嵌入到行政决策程序中,将是否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及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作为风险界定重要标准。近日,我辖区内的驻街单位——中国黄金的改造工程即将启动,与其相邻的太清宫21号楼2006年曾经历了短暂的征收过程,后征收停止,该楼居民一直存在不稳定情绪。现中国黄金要进行改造工程,修建停车场,如不事先沟通,势必会引发新的矛盾。按照 街道社会风险的评估机制的要求,街道经济、民生诉求分管领导事前到社区向书记、站长介绍中国黄金工程改造的方案,会同社区领导、网格工作人员等共同对风险预测、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分析,指导社区及时召开各方代表共同参加居民听证会,进行了坦诚、和谐、有效的沟通交流,把一场可能出现的新矛盾化解在萌芽中。
(二)建立回访机制。对息访罢诉的人员及时回访,对处理后的纠纷定期回访,了解相关情况,注意发现问题,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工作质量,巩固调解成果。
(三)建立救助机制。关注困难信访人员的生产生活状况,积极探索政府救助、社会救济、民间互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了信访群众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四)建立感化机制,让信访人员在人文关怀中息访罢诉。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一批特殊疑难信访案件及需要救助人员,积极向上申请信访专项救助资金,给予适度救助,使一些长期积累、久拖未决、难以划分责任主体的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我街结合地域民情、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维、新举措,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些工作做法正趋于完善和成熟。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携手同心,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的新沈河贡献力量。
街道办事处
2012年3月22日
第二篇:提高认识注重实效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提高认识注重实效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中共让胡路区委书记李忠惠
今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新的历史时期,我区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将更为艰巨繁重。特别是未来五年,让胡路主城区面积将扩大到1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达到百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前进道路上的一项重要课题。现结合我区实际,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谈几点体会。首先,务必要在更新理念上下功夫,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方向。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决定方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树立新理念、确定新目标、构建新格局。第一,要树立“三种理念”引领管理创新。一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贯穿到制度设计、方法创新、具体执行中,寓管理于服务,实现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性问题。二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防患于未然”,这是社会管理的最佳状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对之举不宜提倡,出了问题再找问题、“出了事”再去管理的“马后炮式”管理更要坚决摒弃。要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在源头上解决问题隐患。三是树立依法管理、勇于创新的理念。社会管理创新
既不能天马行空,亦不可拘泥于条框束缚,要在法度范围之内,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期盼为念,瞄准社会管理的关节点、薄弱点,重点施治、高效推进。第二,要构建“一个格局”带动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全区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一项全局性、经常性工作。我们要着力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在这一新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关键,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通过凝聚各方合力,实现由单纯政府管理向社会共治转变、由防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第三,要围绕“三项目标”推动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紧扣“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一根本目的,统筹“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七项任务,着力实现“三个确保”目标,即确保全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经济运行稳健,治安状况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指数位居全省前列;确保我区实现创建国家级“平安建设先进区”目标。
其次,务必要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
工作,必须出台新办法、拿出硬措施、见到新成效。第一,要创新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机制。一是深入抓好信访代理机制。推行信访代理制,就是要变“看着群众跑”为“代替群众跑”,不但能够减少群众诉累,而且也更能避免乱上访、无序访、走弯路等问题的发生。二是深入抓好风险评估机制。要坚持落实好风险评估制,重大决策、重大项目“不评估不出台、通不过不出台、出了事要追究”,坚决避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发生。三是深入抓好信息反馈机制。要建立起区、镇街、村居三级运转高效的信息排查报送网络,尤其村居等基层单位,与群众直面接触,最能及时发现问题,要开展经常性的拉网式排查,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妥善处理。四是深入抓好矛盾调处联动机制。坚持“六调联动”调处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调解资源,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二,要创新社会群体管理服务举措。一方面,要明确管理重点。重点加强对十类社会群体的管理和服务,特别要加强对“新市民”的管理和服务,丰富完善“三管并举”(以证管人、以屋管人、以业管人)服务管理模式,探索创新“一室牵头、三站联动、六员捆绑、网格管理”的工作体制(即社区(村)警务室牵头引领,“新市民”服务管理站、综治维稳工作站和社会工作站联动配合,警员、“新市民”协管员、综治协管员、治安员、计生员、劳动保障协管员职责捆绑,在社区(村)建网划格、责任包干、实现
网格化管理)。另一方面,要突出管理的针对性。加强和创新管理,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因人施策、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全面做到管理主体、标准、举措和责任“四个明确”,这样才能把各类群体管住、管好、管到位。第三,要创新公共安全监管防控体系。一是抬高标准抓创建。打击、防控、教育、管理、基层创建等平安建设重点工作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要向全国先进看齐,全面提升平安创建水平,让平安工程创造出实实在在的民生效果。二是紧扣热点抓防控。当前,伪劣食品药品、涉油涉企犯罪、侵财犯罪、生产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公共安全领域问题突出,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三是围绕大局抓服务。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立足本职工作,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审慎处理好城市拆迁等引发的矛盾问题,严厉打击涉油涉企犯罪,为地方和企业发展铺平道路、扫清障碍。第四,要创新两新组织、虚拟社会管理办法。一是强化“两新组织”管理。一方面要延伸管理触角,在辖区百家规模较大的“两新组织”内建立党组织和综治维稳工作室。另一方面要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以授权人民团体为纽带,与辖区内同类别社会组织建立起“1+X”管理服务模式,引领和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强化虚拟社会管理。要着力构建起虚拟社会综合防范体系,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严厉整治网络治安问题和违法犯罪活动,着力编织起虚拟社会“安全网”,绿化净化网络环境。
第五,要创新建立社会管理服务网络。一是整合管理资源。2009年以来,让胡路区相继完善了综治维稳和群众社会工作两大体系,镇街综治维稳中心“123666”模式全省领先。今年,要充分整合两大体系的三级网络功能,进一步畅通解决各类群众问题的“绿色通道”,凝聚社会管理合力。二是创建新型社区。要加速新型社区建设进程,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放力度,推行社区“党建统领、站居分设”新模式,提升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功能,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管理社会能力。三是强化地企合作。继续推行地企干部交叉任职,并逐步扩大地企干部交叉任职范围,为地企深化合作提供坚强的人力保障。深化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建设,活化活动内容及形式,最大程度上实现地企党建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互利双赢。
第三,务必要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全面保障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需要有一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各项工作任务抓细、抓实、抓到位。第一,要坚持靠前指挥,增强领导力。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靠前指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项亲自督办,引领干部群众投身于社会管理创新,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第二,要坚持部门协作,强化推动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战线、各单位、各部门认真
履职尽责,协作联动、合力推进。第三,要充分依靠群众,提升战斗力。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务必要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辖区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社会管理工作的群众参与机制和激励机制,紧紧依靠群众开创新形势下全区社会管理新局面。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我们一定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努力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让区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食安办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在经贸、农海、质监、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三定”规定,明确各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调整、充实执法机构和人员,修订和完善《南安市食品安全职责和工作制度》、保障编制和经费。同时,明确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和专管人员,深入推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二、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市食安办制定了《南安市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表》,布署了专项整治统一的行动时间、内容、重点整治范围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突出对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水产品、酒类等重点品种的日常监管,突出对问题乳粉、地沟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及使用行为,至2012年2月底,在专项整治期间,卫生局共检查餐饮单位1350多家次,出
1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780多人次,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176多份。有效规范我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工作。2011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列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目前我市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方案已报省农业厅评审。下一阶段我市将按评审确定方案开展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新项目建设工作。
2、加快检测能力建设。2011年省财政厅、农业厅为我市配置流动监测车和快速检测设备,为我市11家蔬菜生产基地配置蔬菜快速检测仪,有力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切实保障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根据省农业厅开展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蔬菜、家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次例行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农产品质量整体稳定提升。蔬菜检测37种农药,抽样120个合格率87.8%;生猪尿样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合格率100%,莱克多巴胺合格率100%。
四、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食品销售店守法诚信经营,引导自觉守法经营,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的食品安全氛围,工商部门在辖区
内评选128家“诚信示范店”,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并在全市广泛推广,加快了推进食品诚信体系建设
五、完善应急预案掌握应急要领
认真总结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强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加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增强应急处置规定的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指挥、协调和反应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能够迅速掌握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的要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查控问题食品,降低风险。
六、食品安全宣传氛围有新提升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如食品安全“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周”“知识问答”等活动,广泛宣传创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社会氛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做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我们体会到,只有在忠实履行职责的同时,及时掌握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找到新路子、新方法,才能搞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保证一方百姓饮食安全。
第四篇:市司法局紧扣职能职责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市司法局紧扣职能职责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0年以来,市司法局按照市委、政府和政法委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安排部署,紧扣司法行政职能,在全系统进行了安排部署和贯彻落实,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一是召开会议,组织动员。分别召开了领导班子、机关全体干警、处所负责人和基层司法所全体人员四次专题会议,提高全系统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认识。
二是成立领导机构,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加强人民调解,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和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两项工作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领导。
三是分解任务,细化责任。对涉及司法行政职能职责的社会管理创新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四是建立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长效机制。把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贯穿到各单位目标任务中,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全年工作、常规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五是进一步夯实基层,打牢基础。加强基层司法所的硬件投入,统一了司法所外观标识,根据工作需要为基层司法所统一添臵了必要的办公设施,规范了各项工作程序,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六是前移司法行政工作平台,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以村(居)委会为依托,以村(居)调委会主任、调解中心户长为骨干,在 1
村(居)委会建立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臵和法律援助工作室,把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臵、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服务平台前移到村(居)组织和村(居)民当中,使司法行政的服务工作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靠前”向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近距离”预防犯罪和重新犯罪,“第一时间”化解各种矛盾,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二、努力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1、强化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建设。对全市各级各类调解组织进行了巩固和规范,发展了 “第三方”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履盖面达到100%。目前,市、乡镇两级成立有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已建立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349个(其中,村居调委会234个、乡镇调委会20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89个、专业和其他调委会9个),在17个乡镇司法所设立了调解庭,在村居民小组设有调解小组和调解中心户长及纠纷信息员,全市共有调解人员3408人(专职1740人、兼职1668人)。已形成纵向包括“市、乡镇办事处、村(居)委会、村(居)民小组”四级人民调解工作网络,横向包括综治、司法、法院、公安、信访、劳动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参与的调解工作格局。
2、及时组建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今年初,某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下发后,我们积极行动,及时提出了贯彻落实的意见和工作方案,配合协调有关部门,于4月底就组建了丹江口市交通事故纠纷、医患纠纷、劳动人事争议纠纷、城市征地拆迁纠纷、环境保护纠纷、物业管理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六个行业性专业 2
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并开始运行。我市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建比省委、省政府要求的时间提前了两个月。5月23日,又召开了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运行提出了要求。
3、积极探索创新矛盾纠纷解决的新机制。一是积极总结浪河镇“警司联调”、“庭所联动”的工作经验,在全市推行“警(派出所)司(司法所)联调”、“庭(法庭)所(司法所)联动”工作,使调解优先的原则更好地贯穿于群众自治、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活动中。二是今年4月,我们会同市纪委、信访局就信访举报“三方对接”工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建立纪委、信访局、司法“三方对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懂法律、善调解的优势,积极配合乡镇纪委、信访办妥善化解信访举报涉及的相关矛盾纠纷。三是为了及时依法解决好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我们还建立了律师包乡镇化解矛盾的制度,一个乡镇明确两名律师,协助基层解决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
三、进一步加大社区矫正工作力度,做好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
一是积极协调,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安臵帮教工作。去年7月27日,我们邀请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负责人及分管院长,就社区矫正对象移交衔接进行了协商。今年4月12日,召开了全市社区矫正安臵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社区矫正安臵帮教工作。会上,请市人民法院、市民政局作了述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社区矫正安臵帮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万平,就社区矫正工作和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中的衔接监 3
管、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及如何相互配合又各负其责等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在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中开展了“争做和谐社会一分子”活动。去年秋,以各乡镇为单位在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中集中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一次法律常识教育、一次公民道德教育、一次集中公益劳动和一次法律常识测试活动。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激发他们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三是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对象摸底排查活动。我们会同市检察院、市法院以及村(居)委会逐一核查核对矫正对象的底数及其基本情况。至5月24日,累计接管社区矫正对象92人,到期解矫50人,现在矫42人,正常死亡3人,列入监管的矫正对象无一脱管、漏管人员。
四是严格日常管理。我们确保接收一个对象,管理一个对象,在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前,司法所会同村(居)委会走访辖区矫正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产生活状况,根据情况,由司法所进行个别教育。
五是实施人性化改造,提高矫正质量。我们将行为监督、个案矫正、生活帮扶等矫正措施有机融合,采取电话交谈、家庭走访、心理咨询、构建通讯联系平台、一对一帮扶等工作形式,凸现社区矫正的人性化理念,提高矫正质量。
四、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1、认真开展排查清理,摸清底数和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市、乡、村三级人员对帮教期内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排查清理,摸清 4
全市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并逐一将他们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录入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目前共有刑释解教人员对象526人,刑满释放人员494人,解除劳教32人;男496人,女30人;年龄在20岁以下的20人,21岁-49岁的472人,50岁-59岁的30人,60岁以上的4人。
2、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一是建立了“三结合”帮教体系。对每名释解人员由安臵帮教工作站工作人员、村(居)帮教小组人员、家庭成员结成三结合帮教小组,实行“三帮一”,与帮教对象签订帮教责任书,每季度进行一次上门走访。二是抓住重点对象、实施分类帮教的措施,做到四个必访:刑释解教人员有困难时必访,有情绪时必访,有进步时必访,有婚丧喜事时必访。三是对外出务工的帮教对象,利用向其亲属联系、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做到去向清,动态明。
3、与监狱建立无缝对接机制,开展联合帮教。我们积极探索新的工作举措,与监狱部门联动,建立监狱改造、社区矫正、安臵帮教无缝对接一体化工作机制,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促进服刑人员释放回归后及时融于社会,不再重新犯罪。
一是开展地方与监狱联合帮教活动。去年12月21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带领综治、司法等部门负责人到市籍服刑人员较多的某监狱开展联合帮教活动。在帮教大会上,万书记代表市委、政府对市籍服刑人员做了语重心长的讲话,介绍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服刑人员安心改造,争取早日回家投入到家乡的建设当中。这次的帮教活动我市首次采用互动的方式与服刑人员面对面交流,司法、公安、劳动、民政部门就服刑 5
人员现场提出的有关安臵帮教、劳动就业培训、最低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政策解答。活动中还送去了丹江的柑橘,很多服刑人员听到讲话、吃到柑橘时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二是积极回应监狱系统开展的“特别家书”活动。今年春节前后,省监狱局开展寄发“特别家书”活动,要求在压罪犯给家庭所在地政府,寄发一封汇报自己在狱中改造情况的“特别家书”。我局先后收到省内各监狱服刑的市籍服刑人员的100余封“特别家书”,我们在认真阅读的同时,及时将家书中的信息建立了档案,对20名服刑人员提出的请求进行了分类梳理,主要分为四类:一是服刑人员家庭成员属移民对象,了解移民工作的相关政策;二是服刑人员家庭生活困难,请求各级部门给予关心和帮助;三是服刑人员双方在服刑,小孩户口至今未上,请求解决小孩户口问题;四是服刑人员需要了解刑满释放后的相关政策。对这些问题,我们联系所属乡镇尽量予以解决,目前基本办理完毕。为2名服刑人员亲属已经办理了低保;1名服刑人员亲属所在地政府在春节已给予500元慰问金;2名服刑人员亲属移民外迁的相关信息已反馈;有2名服刑人员请求给亲属申请低保,当地政府答应给予协调解决;还有一些请求有关乡镇司法所正在协调办理中。我局及时分别致信未成年犯管教所、女子监狱、等九个监狱,反馈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监狱部门对我局积极回应“特别家书”活动,努力解决服刑人员家属困难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监狱报纸的头版全文刊发了我局致监狱部门的一封信。
五、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及建议
1、社区矫正工作衔接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明确规定: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活动必将更加严肃和规范。但是,当前社区矫正衔接工作中仍存在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移送不及时、人员信息错误等现象;法院、监狱、公安看守所对社区矫正对象及其档案资料的移交还不到位,从市委政法委最近通报的执法质量检查考评情况看,我市接收的社区矫正对象近90%来自外地法院或监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矫正的严肃规范执行。在下步工作中,积极与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沟通,建立社区矫正法律文书移送和社区矫正对象移交衔接制度,严格、规范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2、社区矫正安臵帮教工作机构和帮扶解困机制还没有建立。我市有526多名刑释解教人员,有近200名社区服刑的罪犯,帮教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不及时地做好安臵帮教和引导工作,极易使他们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给社会造成新的危害。建议:一是设立司法局直属工作机构,加强对社区矫正安臵帮教工作的管理指导。二是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臵帮教基地或安臵实体,对无房可住、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的“三无” 刑释解教人员实行过渡性安臵帮扶。
3、无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极大影响了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各级各类调解组织,调解矛盾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提供的是公共服务,但是由于没有人民调解工作 7
经费和人民调解员办案补助经费,极大影响了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和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对全市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一是将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二是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纠纷采取“以案定补”的办法,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4、乡镇(办)和市专业调委会无专职人员。各乡镇(办)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今年成立的行业性专业调委会都没有专职人员。根据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公益岗的途径,为每个专业调委会聘任2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为每个乡镇(办)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1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以解决专职调解员的问题。
第五篇: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始
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凤
凰正全力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政法
工作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做好“民”字文章,促进社会和谐。
一、以群众满意为导向,树立以民为本理念
一要着眼巩固政权基础,切实强化民本意识。政法机关
肩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使命。民心顺,则天下安。
当前,很多民生问题,已集中反映到社会稳定、社会治安领
域和司法活动中,如果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不解决好群
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旦被国际反华势
力操纵炒作,被国内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引发社会不满
情绪的借机宣泄,转化为群体性社会冲突,从而危机党的执
政根基,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必须自觉将维护群
众利益、实现群众满意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二要着眼推动科学发展,牢固树立民本观念。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劳资冲突、就业压力、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以民意为导向,找准结合点,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多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最大限度的防范社会风险,最大限度的提高发展效率。
三要着眼维护大局稳定,不断提升民本思维。社会和谐
稳定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维观念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将是政法工作相当长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对政法工作的新期待,科学理解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内涵,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工作水平,全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
二、以群众满意为基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维护民利,在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上有新作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服务发展来
解决民生问题,通过解决民生问题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严厉打击**、**等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强行阻工揽工行为,全力保证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严厉打击国道、省道的敲诈勒索行为,全力保证经济命脉畅通;严厉打击城区景区强行拉客宰客、非法经营行为,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严厉打击重点区域、重点乡镇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管仲说过:“凡治国必先富民”。我们有了富民之路,更要有安民之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保障民安,在促进大局和谐稳定上有新建树。胡
锦涛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要努力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发生。2010年在全省率先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1年率先落实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县委设立群众工作部、乡镇设立群众工作站、村居设立群众工作点,构建县乡村三级矛盾调处网络;先后组织开展矿区治安整治、反盗窃百日会战、打击色情敲诈等多起重大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提高打防管控建能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三)尊重民意,在社会闲散人员管理上有新举措。社
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积极探索和改进社会管理的途径和方式,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2011年我县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方法,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流动人口机构,澄清底子,建档输机,推行“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新模式,开展常态化服务,实行动态化管理。加大社会闲散人员教育管控力度,建立特定人群信息数据库,加强思想意识导向,实行帮扶政策倾斜,强化劳动就业培训,保障合法权益。在全州率先启动社区矫正工作,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帮助“五类”人员更好的融入社会,使全县上下心齐气顺,干大事,创大业。
(四)顺应民心,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有新成效。把
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价值追求,坚决抵御权利、关系、人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以人民群众看得见、信得过、感受得到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使执法办案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在2011年“案件大评查”活动中,县委政法委组织评查组重点对13件到京、省、州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逐项检查评查,确保司法的公平公正。对重点、热点问题实行干部下访、领导接访包案、司法救助等方式,确保问题
得到解决,困难得到救助,最大限度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最大限度促进社会和谐。
三、以群众满意为要求,强化政法队伍建设
(一)坚持政治建警这个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
政法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三个忠诚于”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统揽全局。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做到公正文明执法,永葆政法队伍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要教育干警牢记宗旨观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做好人民群众的公仆。
(二)突出提升素质这个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履行好职责使命,需要具备全面、过硬的业务素质。要结合中央政法委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干警公正执法、廉洁执法、严格执法的自觉性。要在县委政法委安排部署的“大走访、大比武、大调研”活动中,促进政法队伍执法水平的大提高,为民思想的大提升,宗旨精神的大弘扬,政法工作的大进步。
(三)抓住取信于民这个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
党的优良传统。政法机关既是执法司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要不断深化“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认真改进服务方式,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从基层抓起,在细节上抓实,克服“冷硬横推”工作作风,树立政法队伍“执法为民”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