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工作总结
当前,随着我镇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我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提升了社会建设效能、效率,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将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社,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3、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乡镇对村(居)年度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
1、推进村(居)组织建设。围绕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村(居)干部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村(居)规范化建设步伐。
2、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村(居)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夯实村(居)管理基础。
3、推进村(居)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居)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居)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搭建重点人员管控平台,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全面摸清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
1、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持定期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落实“打击、整治、防范、教育、建设”综合措施,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或专项斗争,提升整治效能。强化对“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
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1、大力发展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大力发展专职治安巡逻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合理解决好群防群治队伍的待遇问题。
2、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
第二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食安办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在经贸、农海、质监、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三定”规定,明确各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调整、充实执法机构和人员,修订和完善《南安市食品安全职责和工作制度》、保障编制和经费。同时,明确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和专管人员,深入推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二、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市食安办制定了《南安市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表》,布署了专项整治统一的行动时间、内容、重点整治范围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突出对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水产品、酒类等重点品种的日常监管,突出对问题乳粉、地沟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及使用行为,至2012年2月底,在专项整治期间,卫生局共检查餐饮单位1350多家次,出
1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780多人次,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176多份。有效规范我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工作。2011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列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目前我市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方案已报省农业厅评审。下一阶段我市将按评审确定方案开展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新项目建设工作。
2、加快检测能力建设。2011年省财政厅、农业厅为我市配置流动监测车和快速检测设备,为我市11家蔬菜生产基地配置蔬菜快速检测仪,有力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切实保障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根据省农业厅开展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蔬菜、家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次例行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农产品质量整体稳定提升。蔬菜检测37种农药,抽样120个合格率87.8%;生猪尿样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合格率100%,莱克多巴胺合格率100%。
四、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食品销售店守法诚信经营,引导自觉守法经营,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的食品安全氛围,工商部门在辖区
内评选128家“诚信示范店”,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并在全市广泛推广,加快了推进食品诚信体系建设
五、完善应急预案掌握应急要领
认真总结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强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加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增强应急处置规定的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指挥、协调和反应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能够迅速掌握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的要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查控问题食品,降低风险。
六、食品安全宣传氛围有新提升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如食品安全“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周”“知识问答”等活动,广泛宣传创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社会氛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做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我们体会到,只有在忠实履行职责的同时,及时掌握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找到新路子、新方法,才能搞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保证一方百姓饮食安全。
第三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当前,随着我镇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我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提升了社会建设效能、效率,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将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社,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3、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乡镇对村(居)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
1、推进村(居)组织建设。围绕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村(居)干部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村(居)规范化建设步伐。
2、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村(居)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夯实村(居)管理基础。
3、推进村(居)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居)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居)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搭建重点人员管控平台,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全面摸清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
1、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持定期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落实“打击、整治、防范、教育、建设”综合措施,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或专项斗争,提升整治效能。强化对“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1、大力发展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大力发展专职治安巡逻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合理解决好群防群治队伍的待遇问题。
2、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
第四篇: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年来,我街全力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程,结合街情实际,选准点,定好位,超前谋划,抓实载体,打造亮点,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效。
一、抓实网格化工程,激活社会管理平台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难点在社区,基础也在社区。我街认真落实区相关工作要求,创建“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的新型网格管理模式,研究制定了《街道社区工作者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从社会管理服务队伍的界定到社区组织构成、网格包户管理的奖惩等方面进行规范,务求资源下沉,“把社会服务管理延伸到社会最末端,使基层社区服务管理责任更加明晰,措施更加精细,协作更加紧密”,形成了服务管理新合力,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基层社会管理从职责模糊向责任明确转变;从事后被动应急向事前主动服务转变;从运动式治标管理向常态化治本管理转变;从单一化、粗放式服务管理向个性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转变。
同时,依据我街实际状况,通过高效操作,街道社会管理服务指挥分中心于本月19日在全区率先正式运行,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区政务内网、数字城管网的全面整合。我街还为每位社区工作站站长配备了电脑和对讲机各一台,“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的社会服务模式初显利好形态。
二、推出全新模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为探索社会管理新方法,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促进辖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街针对地区内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屋多的实际特点,创建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实现了管理精细化、运行规范化、管控动态化和考评绩效化,使流动人口切实享受到亲情化服务、新市民待遇和全方位关怀,实现了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逐步融合。
(一)搭建四类管理平台,实现多层级精细化管理。一是搭建社区管理平台。由网格长和户长负责责任区内出租房屋的走访巡视和信息采集。二是搭建居民自治管理平台。发挥邻里互助之家的作用,吸纳一批退休老党员、老干部、青年志愿者、4050人员和公益岗位人员配合社区工作站做好有关工作。三是搭建出租房主管理平台。建立出租房主协会,对出租房屋进行自我管理,自觉协助社区工作站建立档案、登记信息以及变更注销。四是搭建公安管理平台。社区警务力量负责对新入住人口进行登记排查,督促其进行社区登记,接受学校培训,办理居住证。通过搭建四类管理平台,构建了信息多口采集和工作整合管理的运行网络,形成了层级清晰、覆盖全街、功能互补、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
(二)建立十个运行机制,实现高效率规范化运行。“十个一”运行机制为:一图(出租房屋装户图);一板(温馨提示板);一书(与房屋出租人、承租人和用工单位签订的责任书);一证(外来人口居住证);一档(流动人口备案登记);一信(流动人口诚信证明);一个系统(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软件平台);一支队伍(街道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办公室,组建专业队伍);一所学校(建立 地区流动人口学校);一笔资金(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专项经费)。通过建立十体运行机制,实现了管理内容的标准化和全覆,确保了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的规范高效运转。
(三)实施三类评级管理,实现针对性动态化管控。一是对出租
房屋进行分类管理。将出租房屋分为放心类、一般关注类和重点关注类,根据类别进行定期走访、信息采集、宣传教育和日常帮扶。二是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管理。将流动人口分为稳定人、关注人、重点人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注重以党建引领工作,成立 地区流动人口特设党支部。三是将房产中介按经营规模进行分类管理。成立房产中介行业协会,房产中介机构联合党支部也于当日成立。通过实施三类评级管理,能够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全面情况,切实实现了有针对性的动态化管控。我们还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中心设立了首席接待、同城服务、维权帮扶、日常管理4个工作窗口,全面推行“五同城、五服务”,具体包括10大类28项内容,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主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问题。
(四)发挥六个渠道的作用,为流动人口的提供精神家园。即设免费网吧,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上网场所;设图书馆,为流动人口提供了读书学习的良好环境;设“心理咨询室”,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建立“流动人口婴幼儿早期发展教育”亲子早教课堂,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育儿培训服务;为流动人口登记并发放便民卡片,进行一站式贴心服务;建立流动人口学校。开展“流动人口走进 第一课”载体活动,就 地区基本情况、法律法规、权益保障、文明礼仪、安全消防知识(也可包括学历教育)等课程内容对流动人口进行免费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提升素质,增强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快速成为一名文明守法的 新市民。
三、做实综治信访工作,实现社会管理源头化
社会管理实质上是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的工作。为此,我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四项机制”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回访机
制、救助机制,感化机制,处理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社会管理中的协商协调,推动维稳工作领域的协商协调,推动党群关系领域的协商协调。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固本强基、源头治理,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治本之策。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全街上下更新维稳理念,把矛盾处置的关口前移,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或政策推出前,在作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同步进行社会风险的评估,将“制定方案、识别风险、形成报告、审查定级、分级备案、调控风险、跟踪完善”等7项风险评估程序,嵌入到行政决策程序中,将是否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及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作为风险界定重要标准。近日,我辖区内的驻街单位——中国黄金的改造工程即将启动,与其相邻的太清宫21号楼2006年曾经历了短暂的征收过程,后征收停止,该楼居民一直存在不稳定情绪。现中国黄金要进行改造工程,修建停车场,如不事先沟通,势必会引发新的矛盾。按照 街道社会风险的评估机制的要求,街道经济、民生诉求分管领导事前到社区向书记、站长介绍中国黄金工程改造的方案,会同社区领导、网格工作人员等共同对风险预测、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分析,指导社区及时召开各方代表共同参加居民听证会,进行了坦诚、和谐、有效的沟通交流,把一场可能出现的新矛盾化解在萌芽中。
(二)建立回访机制。对息访罢诉的人员及时回访,对处理后的纠纷定期回访,了解相关情况,注意发现问题,查找工作中的不足,提高工作质量,巩固调解成果。
(三)建立救助机制。关注困难信访人员的生产生活状况,积极探索政府救助、社会救济、民间互助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了信访群众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四)建立感化机制,让信访人员在人文关怀中息访罢诉。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一批特殊疑难信访案件及需要救助人员,积极向上申请信访专项救助资金,给予适度救助,使一些长期积累、久拖未决、难以划分责任主体的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我街结合地域民情、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维、新举措,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些工作做法正趋于完善和成熟。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携手同心,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的新沈河贡献力量。
街道办事处
2012年3月22日
第五篇:交警大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都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多项便民利民 新举措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近年来,都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以“执法最规范、管理最高效、服务最便捷”为目标,牢牢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以“顺民意、解民忧、听民声”为工作方法,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高水平推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切实增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控能力和交通管理服务社会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为群众谋求实惠,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公安交管部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做到为民心贴心,服务零距离,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便利。
一、积极创新、拓展车管所业务工作
大队车管所围绕便民利民创新社会管理,拓宽社会管理途径,以农村摩托车带牌销售站点为依托,进一步规范我市乡镇地区摩托车及驾驶人的源头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乡镇摩托车带牌销售工作的开展,不仅加强了我市摩托车驾驶人源头管理,更重要的是简化了老百姓挂牌办事流程、节约了宝贵的农忙时间,有效避免了农民朋友因不熟悉办事流程而造成多次往返的不便和群众购买摩托车后入户上牌不积极或上牌率不高等现象。今年11月7日、8日,都匀地区首批乡镇摩托车“带牌销售”服务点先后落户我市坝固镇、王司镇。
乡镇摩托车带牌销售点的建立将有效地解决了我市边
远地区群众办理车管业务难的问题,实现了群众在摩托车车行购买摩托车后,立即就能在服务点办理办证手续,简化了办牌办证流程,做到当即购车,当即上牌,马上开回家,从买车到拿牌,以前要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如今只要用几十分钟就能轻松完成上牌手续,省去了以往从购车、入户上牌多头跑所带来的烦恼,同时也为商家销售提供了便利,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家门口一站式”车管服务,确保便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自坝固、王司两个站点成立以来,一周内共售出带牌摩托车22台,受惠群众达50人次。今后,我队还将逐步扩大我市农村地区带牌销售网点,将摩托车带牌销售服务站服务延伸至我市所有乡镇地区,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方便。
二、借助交通安全教育基地为平台,全面推行交通安全宣传实践活动
由都匀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和市教育局投资10多万元,联合创办的“都匀市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自2009年4月在都匀八小落户以来,全体教育基地工作人员紧紧围绕服务、方便青少年为宗旨,以增进青少年交通安全知识为目标不断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基地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教育基地对外宣传力度,提高教育基地对外服务水平,为全市广大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科技平台,真正使基地成为延伸学校素质教育和拓宽家庭教育的有效阵地。
基地设在都匀八小校园内,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首期投入10多万元,用于场地规划、道路修建、购臵电瓶车等基本设备建设。另外还利用学校多媒体大教室(100多平方
米)、操场(5000多平方米)的场地进行多媒体交通安全知识教学、模拟驾驶训练等实践活动。是目前都匀市内面向学生以操作实践为主,功能最齐全的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在基地软件建设方面,安排了专门的交通安全知识宣传员和解说员,负责交通安全知识宣讲。为进一步提高宣传效果,更多、更好的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不断强化对基地工作人员和宣传员的培训。都匀八小还组织100余名小学生组建了一个训练有素小交警队伍,在全市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各种活动,使全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都匀市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始终遵循服务青少年的宗旨和公益性服务原则,自2009年建立以来,“都匀市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实行全免费对外开放形式,节假日也照常对外免费开放,基地先后共接待来校参观师生15000余人次,组织开展大型交通安全知识专题讲座百余场,受教育人数3万余人,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6月,基地正式被授予 “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称号。
三、以“护卫天使”女警护卫岗为依托,深入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