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快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加快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袁玉飞
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提高城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发展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近期,我们对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加快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做了一些理性思考。
一、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全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国土面积1520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1个企业集团、1个林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1个国有林场,总人口19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县。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城镇化发展战略意义认识的深入,特别是全南县委、县政府坚持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之路,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和打造“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建设目标的提出,该县创新经营城镇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在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镇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城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
全南县紧紧围绕“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建设目标,坚持“城中建园,园中建城”的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推进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工作,全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快速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截止2008年,全县城市化水平39.08%,全县城镇人口7.46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6.95平方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01%、10.07%和12%。新增建房面积10万多平方米,县城新增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6.85%。
规划意识明显提升,规划控制逐步加强。
近年来,全南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着力在城镇规划上下功夫。2006年9月聘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对该县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按照“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品,人是城之本”的设计理念,高标准完成了《全南县县城总体规划》、《全南县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一江两岸城市设计》、《金龙大道城市设计》、《南海大道城市设计》、《梅子山公园城市设计》等规划编制,建立了功能清晰完善的城市规划网络体系。2007年3月聘请江西师大规划设计研究院按照远景发展的目标重新编制完成大吉山、龙源坝、南迳3个建制镇及中寨、社迳、龙下3个乡的总体规划,全县乡(镇)总体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同时,自2004年赣州市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南县始终把新农村规划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举全县之力,全面组织实施,于2007年11月全面完成了全县86个行政村、79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城镇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城镇管理日趋规范。
全南县全力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坚持“以山为景,以水为亲,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城之品,人是城之本”的城市建设要求,全面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工作,形成了以“一江两岸”为主框架,协同推进新老城区配套发展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新格局。2006年以来全县建设行业完成投资4.25亿元,其中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1.62亿元,先后实施了工业园区道路、水沟、路灯建设,滨江路二中桥至南海桥道路、河堤及景观工程,沿江路下圩段道路、河堤及景观工程,南海大道改造工程、桃江河橡胶坝建设工程、216套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梅子山公园改造、星级宾馆、污水处理厂及截污干管建设、县体育中心建设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在城镇管理方面,城管、国土、公安、工商、文化、卫生、环保等部门大力配合,大力推行市容、环卫、市政、园林综合整治活动。尤其针对县城规划区内城中村违法建房现象,采用“疏、堵”结合的探索性做法。一方面成立了以县城管局为主的违章建筑联合执法大队,加强日常巡查,防止突击抢建等问题的发生,加大执法力度,对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另一方面,在实施依法拆迁“堵”的同时,启动“疏”的办法。按照“有偿自愿”、“一户一宅”的原则,在国土、规划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规划图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报批的办法,对一些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危房户及在改造范围内的住户,进行集中安排、统一管理,统筹有序地解决居民建房用地,逐步疏通居民建房用地渠道。在加强私房建设规划管理的同时,从源头上规范管理个人住宅建设行为。
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城镇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南县委、县政府在加大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打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始终把降低企业发展的综合劳动成本、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放在首要位置,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开辟招商引资“绿色通道”为招商引资企业登记、审批、办证提供一条龙全天候便捷高效服务,印制了《招商引资企业缴费明白卡》,切实减轻企业规费负担;招商部门开展代理代办服务工作,劳动部门组织和帮助企业开展招工、培训服务工作;企业报关、报检方便快捷。为帮助企业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同时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重点工程(项目)、招商引资企业绿色通道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并落实“四项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共计60条优惠政策。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整合工作流程,进一步简化手续,最大限度地减少作业时间,提高效率,确保该县在重点工程(项目)、招商引资企业项目落地投产在全市乃至全省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真正使项目建设做到“七个减少、三个防止”。
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管理的加强,城镇发展软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南的城市承载能力日益增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全南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已步入合理规划、规模适度、分批建设、逐步推进的健康有序发展阶段。
二、全南县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硬件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南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但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无法满足当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如管道天然气工程仍处在前期准备阶段,自来水厂2万吨扩容工程和污水处理项目还在实施,货运物流运输混乱无统一站场等,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全南县城市的扩张。
2、城市服务功能不够完善。
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全南县定性为赣粤边际新兴工业明珠和山水园林城市,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南县城市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主要路段的环卫设施和公厕较少,城区体育中心还在建设当中,文化活动、图书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文化需求,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较少,卫生服务能力不强,缺少档次高规模大的商场等。
3、城中村改造比较缓慢。
随着全南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全南县的城中村愈来愈多,已扩展到现在的寿梅路、含江路、滨江、城西4个社区居委会、8个村委会、44个自然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软弱,致使村内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村民住宅建筑风格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全南县的对外形象。同时,各村都是独门独户,且新规划的庄基地越来越大,老村中土地闲置,严重浪费土地资源。全南县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首先解决“城中村”问题。
4、城镇管理有欠规范。
城区的建筑风格不一,在城中村和部分主要路段还存在着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搭乱建、占用耕地和农田等违章建筑以及杂乱无章、房型陈旧、裸房较多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形象。
5、市民素质亟待提高。
受群众习惯影响,还存在着“马路市场”,尤其是逢集,占道经营非常严重,部分市民素质不高,还存在乱贴乱画、乱倒垃圾、乱排生活污水等不良现象。
6、城镇经营理念缺乏。
城镇化发展进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如何。从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来看,全南县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对财政的依赖性太大,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7、城镇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有待完善。
目前,全南县9个乡(镇)中只有南迳镇和陂头镇设立了规划所,其他各乡(镇)的规划管理机构,均设立在各乡(镇)国土部门,规划所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和专业人才,造成乡(镇)规划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乡(镇)规划的指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加快全南县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正处于国家扩大内需的关键时期,全南县应抢抓发展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努力提升城镇化水平,为构建山水园林城市和打造“四个全南”奠定坚实的基础。
1、完善城市发展规划。
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是建设龙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城镇化发展水平、速度和质量。目前,全南县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突特色,科学实用理念,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等分项规划;各乡(镇)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同时,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管理一条龙”,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宜居宜商的生态园林城市。一是有效开拓天龙山寺庙、南迳温泉、客家瑶族旅游市场。聚集各类民俗文化,如中寨香火龙、瑶族花棍舞、南迳车马灯等,合理增加老腔等文化演出时间,加大宣传促销,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带动城区经济发展。二是拓展商业服务网点。以沿江路、滨江路、江畔湾广场、南迳温泉山庄等为重点,统一规划,加大政策引导,社会融资,建设特色商业街、步行街和南迳温泉养生等休闲娱乐项目,满足游客及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使之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交通运输便捷、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独具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三是健全文化休闲设施。加快建设梅子山公园、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同时规划建设布点丰富的文化广场和城市文化休闲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四是加快房地产市场建设。加大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建设与全南县文化相匹配的规模化住宅小区,不断改善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同时以市场化运作模式,采用村民住宅小区的形式,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节约土地资源,全力改善城市面貌;五是完善便民设施。在城区各路段合理规划设置垃圾箱,规划建设公厕。六是加快教育、卫生、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档次,完善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常需求。
3、落实管理责任,健全管理体制。城市的管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以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为契机,一是强化城镇管理。加大工作力度,理顺城镇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以规范建设、交通秩序、市场管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落实门前卫生“四包”责任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市场规范管理。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划行归市后,坚决取缔马路市场、明火亮灶、乱搭乱建和占道经营行为;三是健全城镇卫生保洁体系。加强垃圾处理厂后期运作,进一步完善垃圾清运系统,继续实行分段包干的卫生保洁制度,定期洒水,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现象。
4、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居民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群众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在电视台开辟《城市建设大家谈》等栏目,引导培育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为城市建设建言献策,规范居民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城市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和共同进步。
5、创新城镇经营理念。
城镇建设必须走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路子,以经营的手段来加快城镇建设。一是土地资源资产化。要加大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整合闲散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公开挂牌,竞价拍卖,以地生财;二是基础设施市场化。对可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实施市场化运作,如出售公共停车场、公厕经营权,拍卖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等,将所得资金再投入城市建设,实现再投入,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建设项目社会化。按照“政府抓规划,民力搞建设,社会出效益”的要求,变单纯的依赖财政投入为政府投入为导向,开发商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四是加快城投公司运作。城投公司作为政府的融资平台,要在开行融资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2万吨自来水厂扩容工程的基础上,以供气、道路、公园、学校、医院等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类项目为重点,以开行和县内各金融机构为融资对象,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形象;五是大力实施土地置换项目。即以闲置的土地资源为兑换条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解决全南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开发了闲置土地,繁荣了全南县经济。
6、进一步完善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配备专业人员。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当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管理。没有机构、没有专业人员,再好的规划也难以实施到位,建议县委、县政府对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给予特殊配备政策,特别是重点镇要建立健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为城镇建设节约投资、减少浪费、做优城镇、做美环境发挥作用。
作者通联:江西省全南县规划建设局
第二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我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对于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攸县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现状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总面积2664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54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6万人。近年来,我县加快了城乡发展步伐,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截止目前,全县建制镇达18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2,其中,城关、酒埠江、皇图岭、网岭、黄丰桥等六镇跨入省“百强镇”行列;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23.1平方公里,城镇居民达22.5万人(其中县城区常住人口达1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5。先后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县城荣誉称号,县城被列为全国文明卫生城镇示范点。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虽然较好地实施了“城镇发展带动战略”,小城镇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县城镇化的进程,具体问题如下:
(一)规模问题。全县18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2平方公里,县城以下建制镇平均不到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平均7468人,其中县城以下建制镇4509人,而全省小城镇平均人口规模为1.05万人,县城以下建制镇为6700人。按国务院1980年165号文件确定的设镇最低非农业人口2000人的标准,我县现在有7个镇达不到这个基本的要求。规模过小,直接影响基础设施效益的发挥、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力。
(二)规划问题。首先,规划是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从总体上看,一是我县县城规划比较超前,但建制镇规划编制较为滞后,规划功能不全,特别是管线、绿化等专业性详规编制落后;二是,实施随意性大,乡镇领导更换频繁,加上规划意识不强,凭想象作决策,从而导致规划实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普遍水平不高,相当多的建制镇停留在一条街、两排房的水平,满足不了城镇发展的需要。其次,农村房屋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到处只见新房,不见新农村,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城乡统筹规划总体上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序推进。
(三)土地问题。
1、现行的土地使用审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省委、省政府(1999)22号文件下发后,全省每年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不少于3万亩,指标有,但审批很困难,如果仍然按照先交造地费再批用地的程序审批,很多乡镇会由于垫付不起造地费而无法批到土地。
2、现行国有土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政策是30上缴中央财政,20上缴省财政,20上缴地州市财政,30留给县市人民政府。而土地所在地的小城镇则没有明确规定,这种“顾上不顾下”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既不利于开垦新地,实现占补平衡,更不利于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四)资金问题。一直以来,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主体以政府为主,而且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导致城镇建设的路子越走越窄,资金不足的困扰越来越大。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甚至有加剧之势。稳定、健全、有序的投资机制远没有形成。首先,从财政资金来看,中央财政虽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主要集中投向在中城市,难以惠及小城镇;第二,从银行信贷资金来看,多选择短期速效项目,对小城镇中长期建设贷款渠道尚未疏通。第三,由于目前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启动不了小城镇的内部消费,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而导致小城镇的公益、公共设施建设普遍亏损,使乡镇背上沉重的包袱。
(五)产业问题。整体实力不强,缺乏支柱产业作支撑。各镇对支柱产业的培育,还存在思路不清晰、定位模糊、产业雷同等问题。小城镇建设要引导、吸纳农民进城,乐业才能安居,必须解决好产业问题。
(六)管理水平问题。
1、乡镇政府管理功能严重滞后,管理机构、职能、权限等依然承袭农村管理的旧模式,对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生产、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培育与管理等都十分陌生,难以承担城镇化的重任。
2、人员问题。管理和建设队伍冗员过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镇上居民素质不高,生活习惯还不能与城镇发展合拍,给镇区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小城镇建设是“大战略”,是我县城市发展带动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是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动力。小城镇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摸清他们对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并据此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切实为“三农”问题服务。
(二)着手区划调整,扩大小城镇规模。按照广东、浙江的经验,镇区人口达到7000人,是小城镇的基本人口规模,3万人是小城镇的理想人口规模,我县现有乡镇25个,农村人口53.5万人,平均每个乡镇不足3万人,即使将来全部人口集中到镇区,其规模也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人口成本最低化的要求,而且,经济与资源要素是有限的,分散投入和建设,必须导致哪个小城镇在短时间内都建设不好。2001年底,我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全部完成,民政部门应根据规划编制的方案,按照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和规模等级,对现行乡镇区划进行调整,控制城镇数量,逐步扩大重点镇和中心镇的规模。
(三)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小城镇建设环境。
1、在户籍管理上,落实有关政策,取消二元制户籍制度。同时按照个人上缴费为主、单位(或雇主)补助为辅、财政适当扶持这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好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
2、在土地使用制度上,一方面,对城镇建设用地依法实行有偿使用,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广泛推行地块的拍卖和招标出让、出租。土地收入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市的以外,其余的税费一律返还给小城镇用于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一方面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在今后3-5年以内,在全县城镇规划的工业小区以外,一律不再批准乡镇企业建设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有条件的城镇可以有计划地将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文化站等公益设施向城镇集中建设,逐步实现对自然村的合并和分散农户向城镇的集中建设,最终实现退宅还田,维护耕地的总量平衡。
3、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我县应尽快出台提供小城镇建设信贷的实施细则,在加强项目前期论证的前提下,对小城镇建设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产业开发及乡镇工业和住宅建设。
(四)理顺小城镇建设体制,积极探索建设与经营的有效途径。我县在2003年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形成了以“政府决策、公司经营、项目负责、市场运作”的经营机制,采取“垄断经营城区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经营措施,彻底改变了城市建设由政府包揽和单纯靠财政投入的城建投资体制,城市建设融资走上了自筹、自用、自还和以地生财,以城建城的市场化道路,因此,我县应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上同样采取以上措施,完善小城镇建设开发市场,以乡镇政府为主体,走投资、建设、经营一体化的道路。
(五)加强综合协调,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指导工作。
1、推进城乡建设,第一位是要做好城乡规划。城镇建设规划要有超前意识,方向一定要明确。要以跨世纪的眼光编制和修订规划,使之能够体现现代化城镇的文化气息和风貌,同时对近期建设也要有很强的操作性。
2、城镇建设要加强全过程管理,做到“管而有法、放而有度、活而有序”。具体说,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小城镇的各基建设包括各种地下管线和设施的开挖、埋设,都要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同步施工。突出以道路、自来水、绿化和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要“镇当城建”,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抓好项目建设。
3、要加强街容镇貌、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管理,重点抓污染源的治理,严禁乱摆摊担、乱扔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乱贴、乱画,提高小城镇环境质量,使城镇整洁、优美、文明、有序。
4、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再走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
1、突出重点,抓好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一是继续采取领导办点的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二是重点镇的确定,应根据工作实绩,在全县5个中心镇范围内实施动态管理;三是确保我县每年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正常使用,并逐年增加,同时,当地政府要组织相应配套资金。
2、培养支柱产业,推行镇企共建。推进城镇化尤其需要强化产业支撑,把城市规模的扩大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发展创建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使扩大城市规模和加强产业支撑走上良性循环和轨道。首先,培植发展小城镇的特色产业,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创造特色”的原则,对城镇资源存量、交通区位和产业传统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各自的优势和潜力,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定位,再制定或修定城镇发展规划。二是
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驻镇企业应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根据镇区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对一个项目或一个片区的建设实施“一定三年”包建等方式,抓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在各项政策上对企业进行倾斜。
3、健全管理机构,培养素质优良的小城镇建设队伍。尽快遏止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撤并、管理人员流失的状况。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应统一列入财政;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继续推行村镇建设助理员持证上岗制度,有计划地录用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队伍。加强对村镇个体建筑工匠的管理,不断提高村镇建筑工程质量。
4、强化镇级政府的职能作用。如果说农民是城镇化建设的主体,那么各级政府就是城镇化的主导。因此,乡镇政府要更加重视城市管理,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方法,要改变现在只管城不管乡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农村、对农民的服务,建立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而县政府应尽快赋予乡镇政府应有的建设权、发展权、管理权等行政权,从而使中心镇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全局,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乡建设;坚持以强化功能特色为重点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村镇建设步伐,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对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思考
对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思考
●中共龙山县委常委 梁高武
城镇化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富民强县的新征程中,龙山县应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因地制宜,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健全体制,规范运作是城镇化的战术要点
(一)规划编制要高起点。规划是城镇化的灵魂。一是创新规划编制理念。坚持用高质量的规划编制来制定和完善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镇以及土地整理规划。二是体现规划编制特色。城市的科学定位是科学规划的前提。立足龙山实际,凸现土家文化底蕴,城市才有个性和特色。三是维护规划编制权威。通过专家组对编制规划进行充分论证,使其既不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要通过地方大决议维护编制规划权威,使其同时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
(二)控制土地要高标准。一是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二是确保土地市场规范有序。政府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对房地产等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一律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地,建立和完善规范统一的土地市场秩序,定期开展土地清理整顿。三是合理盘活配置土地资产。要充分利用城区存量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的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耕地资源。通过土地储备制度促进集约利用城市土地,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三)建设施工要高质量。一是规范市场准入。贯彻落实勘察设计企业、建筑业企业、招投标代理机构以及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严格个人执业资格管理制度,落实个人执业人员的执业责任。强化工程开工前施工许可环节监管,完善招投标制度。二是严格监督管理。严格合同履约过程监管,严肃查处转包、挂靠和违法分包等问题;严格工程建设过程监管,严肃查处质量技术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生产事故。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在建设过程中,统筹协调好通信、广电、供水、电力、燃气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做到管网统一设计、同步施工、整体下地,避免重复建设。
(四)管理经营要高水准。城市“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要围绕争创“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进一步规范秩序,优化环境,美化形象。一是彰显城市魅力。着力在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素养、丰富城市内涵上下功夫,把龙山打造成城市品味浓、文明程度高的魅力城市。二是弘扬特色文化。三是控制行政成本。控制建设成本和行政成本,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
二、华塘新区开发是龙山县推进城镇化主攻方向
(一)华塘新区为龙山县城镇化提供了载体。一是地理位置绝佳。龙山县城属于四省边区武陵山脉最大盆地之一,完全满足城市的扩容提质需要。二是发展环境难得。龙山县与来凤县两县直线距离不足4公里,两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决策,使华塘新区开发变成了两县群众的共同愿望,为城镇化建设奠定了难得的群众基础。三是承接功能完善。华塘新区处于龙山、来凤两县的中心位置,既能弥补老城区的不足,又能继承老城区的优势,还能承接与来凤县的对接,容易发展壮大。
(二)华塘新区得到的支持为城镇化创造了条件。一是拥有政策支持。龙山县制定的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等各项优惠政策为华塘新区开发创造了宽松环境,两县人大通过的城市规划调整方案为华塘新区开发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拥有财力支持。除了自身财政提供的城镇化建设资金外,我们还得到了长沙市对口扶持和省里各部门的大力援助。特别是周强省长在今年亲临华塘新区建设现场时,当场为湘鄂情大桥命名并支持解解决部分资金建桥。三是拥有技术支持。人才和技术是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城镇规划和设计上,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及省州各行业的勘察设计院的技术支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上。
(三)华塘新区取得的成绩为城镇化奠定了基础。龙山县通过卓有成效的扎实工作,华塘新区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开局良好。全面完成了岳麓大道建设工程,基本完成了路网建设工程和安置区建设工程,完成了物流中心的规划可研及部分征地拆迁工作,完成了湘鄂情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二是规划编制调整科学合理。三是土地调规报批合法有序。三年来,我们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共调规报批岳麓大道、皇仓中学、入园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交易市场和储备土地等共1000余亩,征收土地800余亩。
三、华塘新区开发必须攻克土地、资金、环境三个堡垒
(一)必须坚持集约利用土地。一是坚持科学化规划。二是坚持合理化利用。维护规划的严肃、权威性,树立节约意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严把土地调规关、申报关和审批关,确保土地合理利用。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要创新机制,落实责任,有力推动土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严格控制开发成本,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维护土地市场秩序,追求政治、经济、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四是坚持制度化调规。要千方百计的做好华塘新区土地调规工作,破除城镇化建设的土地瓶颈制约。通过多渠道汇报,多途径争取,切实加强新区土地储备。
(二)必须破解资金制约瓶颈。一是积极申报,向上争资。项目规划要吃透上情,瞄准政策,充分利用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酉水河防洪治理工程、二○九国道绕城线、廉租房建设等项目,围绕国家投资取向积极向上争资。二是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以政府的投入调动社会投资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严控土地,以地生资。做活土地文章,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除安置用地外,土地一律实行“招拍挂”。用“招拍挂”土地争取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紧缺,实现滚动发展。四是产权拍卖,社会聚资。对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城镇道路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实行拍卖,鼓励和吸引企业或个体私营参与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五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把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作为引资的基础工程,全方位开放、深层次引进、大范围联合、高起点嫁接,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化开发建设。六是互惠互利,银行贷资。通过把新区开发的启动资本作为筹码与银信部门交换,争取更大的信贷投入。七是拓宽渠道,启动民资。改革完善城市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用合法的融资平台争取民间资本。
(三)必须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一要突出工作重点。主要是突出优化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企业周边环境和执法环境,抓好环境案件的投诉,切实维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二要提供优质服务。继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新区开发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三要加大责任追究。严格推行纳税人评议制度,坚持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强化优化办职权,对阻碍和扰乱新区开发秩序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四要完善保障体系。认真安置好失地农民,让其真心实意拥护城镇化建设,维护好华塘新区开发环境。加快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四篇: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我市自20世纪90年代起,历经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乡镇建制调整,由原来的近100个乡镇调整为现在的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行政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不
断提高,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世纪,如何紧紧抓住头20年这个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城镇化这个强大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城镇化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形态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人口的城市化,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总体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2004年,我市城镇化率已达到了44.7。
(一)改革开放为小城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也被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程。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规划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高。许多地方从只建设不规划、到边建设边规划、到先规划后建设,再到规划、建设和管理并重;从单一的城镇建设,到推进山水园林城市(镇)建设,到培育城市(镇)产业支撑,促进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已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人们对于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上已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1.加快城镇建设是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重要形式。增加投入、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据专家测算,以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可带来3360亿元的GDP。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直接和间接的贡献率将达到3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不但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空间,而且还可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奠定坚实基础。
2.加快城镇建设是增强农村吸引力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的城镇建设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在西部,多数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城镇档次较低,城镇功能不尽完善,缺乏吸引力,村民聚居点建设落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基本保持着若干年来的传统和习惯,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加之社会上重工、重商、轻农的意识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农村没有吸引力、将来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才能留得住人才、引得进人才,激发基层人民群众建设家乡、奉献社会的热情,从而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小城镇必须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基层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自然负有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档次不高。许多城镇缺乏独特风貌,市政基础设施缺乏,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城镇管理落后,脏、乱、差的顽症难以克服。二是城镇功能不尽完善。一些小城镇至今没有必要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必要的园艺设施等公益设施。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城镇资源闲置,历史包袱重。近年来,各地乡镇通过较大规模的撤并,被撤乡镇所在的行政资源大多闲置,街道社区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历史债务包袱沉重,许多乡镇发展面临新的困难。为此,面对乡镇城镇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既是我们工作的题中之义,又是当前小城建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考和对策措施
(一)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镇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80年代全国交通状况均较差的情况下,国家关于设置乡镇建制的门槛较低,规定总人口2万、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乡就可以建镇。近年通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撤并,乡镇规模普遍增大,有利于城镇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
机,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立以城市为中心、中心镇、一般镇为基础的三级结构城镇体系格局,在总体上要以城市建设、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兼顾一般镇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和重点扶持。在具体方法上,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要全面推进、重点开花,形成先进带动,学、比、赶、超的良好局面。
(二)规建管并重,提高城镇档次
城
镇建设发展的起点低、水平不高是近些年城建工作的一大通病。着眼城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务必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着力提高城镇档次,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增强城镇吸引力。
1.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认真调研城镇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城镇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建设规划,认真完善城镇建设用地、道路、环保、绿化以及社会公益设施等专项规划,积极推进现代山水园林城镇建设。严格规划管理,有规必依、违规必究、查处必严,坚决维护规划的统一、连续和严肃性。
2.高水平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城建法律法规,完善城建审批手续,严格建筑监管,规范建设市场秩序。二是要高质量建设,要严格建设资格审查,积极引进技术过硬、信誉较高的建筑企业从事开发建设活动,依法公平、公开、公正发包城镇建设工程,保证工程质量。三是要量力而行、分期搞建设,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在城镇的开发建设的同时,开发或保护好城镇人文资源,丰富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城镇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环境保护。五是妥善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的关系,依法征地、依法拆迁、依法安置。六是加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商业网点、医疗网点,加强城镇灯饰、园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七是加强城镇公路交通建设,改善城镇交通条件,加快城镇物流。
3.高规格管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下大决心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以城市的规格来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着力建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形象,坚决克服城镇“脏乱差”的顽症。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宣传,增强群众法制意识、环卫意识,自觉转变观念,改正不良的环境卫生习惯,服从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执法,在配齐、配强市政监察队伍,建立、健全市政监察制度,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狠抓市政工作执法。对城市“牛皮癣”等顽症必须坚持严厉依法打击。
(三)经营城镇,努力拓宽城镇投融资渠道
一是要努力挖掘城镇资源潜力。乡镇建制撤销的社区、街道要纳入城建重点,将其作为城镇辐射农村经济社会的支撑点,大力支持其建设发展,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严格进行管理,努力培植商业经济或农业工业经济,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结合城镇发展定位,加强城镇招商引资、融资力度,在加强资金运筹、相应完善偿债机制的基础上,认真构建城镇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金投入城镇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城建项目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三是坚持集约利用、市场运作土地资源,力争实现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更好地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推行国有固定资产变现。经建制调整闲置的办公楼、场、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出让、租赁,尽量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四)培育城镇产业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当前,面对许多小城镇在发展初期各类问题和矛盾突出的现实,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好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因为没有发展,什么问题都无法解决。但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上,首先要针对各类小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有的地方基础条件,人文、自然、地理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发展的空间大、难度小;有的地方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缺乏、信息闭塞,发展相对则较为困难。各镇要善于分析各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适宜发展旅游则大力发展旅游,多元化发展。在产业发展中,要紧跟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深挖产业潜力为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切实将城镇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各城镇之间要坚决杜绝“一窝蜂”,每个城镇都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打造最能城镇的特色经济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五)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构建法治服务型政府
要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把打造法治服务型政府作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小城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坚持政府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统一,从以管理为主到以服务为主。以服务为主并不是放弃管理职能,而是要精兵简政、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计划经济时代的全面审批方式为重点审批管理。行政管理要找准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点项目、关键环节。强化审批责任追究、事故责任追究,努力提高行政的质量和效率。各镇街政府应从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其发展以及方便民众的层面出发,建设职能科学、运转协调、服务周到、高效公正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分流富余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改“三要”(要钱、要命、要粮)干部为“三务”干部,要务实、务廉、务公;改计划管理为工作引导、信息服务,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和提供市场信息分析等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二是“人治”向法治转变。加大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力度,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制的权威和统一。在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建设、环保、交通、卫生、消防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规划、依法建设、依法管理,将城镇建设纳入规范化轨道。发展中,要坚持法制高于一切,不合法律、不合规定的态不要表,违法事、违规事坚决不做,以法制管人、以法制管事、以法制树国家机关权威。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须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方可施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宽松环境。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构建以城镇发展为带动的城乡统一协调的和谐新农村。
第五篇: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小渡口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小渡口镇胡烨辉
小渡口镇位于澧县东部,毗邻津市,距离县城15公里。全镇集雨面积12.5万亩,总人口4.5万人,辖23个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集镇现有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8360人。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建设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镇抢抓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经营,以小城镇经济建设为抓手,以建设靓丽集镇为目标,较好的实现了城镇经济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镇围绕本地实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镇情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路子,即“依托产业建城镇,建好城镇促产业”。近年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拉大了小城镇框架。目前,集镇建成区面积由2003年的不到1平方公里增加到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也在稳步增加。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不断提高,累积投入近2000万元,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管理水平日益提高,镇容镇貌“脏乱差”、乱搭乱建、店外经营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生产要素聚集,促进了葡萄、草莓、凤尾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做强做大。城镇建设的提速,特色产业的发展,激活了商贸流通、房地产业、酒店餐饮等城镇三产业迅猛发展。目前,镇区拥有各类商铺356多家,大型餐饮店2家,大型物流公司5家。
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有了一些欣喜的变化,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小城镇的市场发育不够健全。支撑小城镇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迟缓。
2、小城镇建设用地紧张。我镇规划建设用地大多数为耕地,每年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审批非常有限。小城镇的发展与规划区内的“城中村”农民利益的矛盾日益显现、日趋尖锐,造成小城镇建设征地难、用地难。
3、小城镇建设资金匮乏。镇财力有限,社会资金投入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小城镇建设缺乏相对稳定的投入,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体功能较弱。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是非盈利性事业,多半只有通过政府投资才能完成。目前我镇财政还是“吃饭财政”,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资金的短缺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又制约了小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
4、小城镇管理跟不上建设。一是机构不健全,行政执法主体的缺位影响了当前量大面广、任务艰巨的小城镇建设工作。二是小城镇建设专项法规滞后,不
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建设形势。三是规划滞后于集镇发展的需要,建房缺乏科学规划和必要的建筑设计指导,土地浪费现象严重,造型呆板单调,功能不实用,不健全。四是缺乏高效的长效管理措施。
二、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制度政策环境与之相适应。为了促进我镇小城镇的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应有的重要作用,目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布局,科学规划,描绘城镇建设蓝图。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制定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好小城镇的前提。在城镇建设上,我镇要自始自终把小城镇规划作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一节,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切实搞好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制订、修编和完善。可以依据我镇人文历史、区位优势、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院专家,根据小城镇发展条件,编制《2011-2010年小渡口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并把握涔水大桥东线连接工程机遇,启动集镇北扩工程,精心谋划新区的总体规划,认真做好集镇长远发展规划,力争把集镇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示范小区。
2.大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是衡量小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小城镇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必须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发展要求,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能源供给、供水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垃圾处理,进一步搞好镇区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积极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以优化小城镇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市场体系,根据我镇的地理优势、人脉资源、产业优势,建成具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并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及相关服务,使市场成为带动小城镇及周围农村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以增强对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
3.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将失去内在发展动力,而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使小城镇经济朝着主导产业突出、多业并举、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方向发展,增强小城镇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功能,并以此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4.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关键,出路在创新。近年来,面临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我镇要锐意创新,树立经营城镇新理念,运用市场机制,激活社会投资、聚集民间资本,努力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用活 “六个一点”。一是土地“生”一点。主要盘活镇区闲置土地,坚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以地生财。二是财政“挤”一点。我镇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挤出资金,用于市场、道路、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争取上级“拨”一点。只要是政策有倾斜的项目,我们积
极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支持。四是向外“引”一点。主动邀请镇外单位、个人来小渡口投资兴业,促进发展。五是民间“融”一点。解放思想,拓展投融资渠道,以土地置换、使用权有偿出让等方式从民间融集资金,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农造城,近年来,我镇有1000多户农户“洗脚”进城,购地建房、办厂或购买商住房。近5年来,新增经济适用商品房800多套,200多户进城购地建房,累积建筑面积达200000平方米。六是群众自愿“捐”一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部分出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三、对县里的建议意见
1、尽快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小城镇发展与失地农民利益矛盾,缓解小城镇建设征地难、用地难。
2、健全镇级财政体系和功能,建立小城镇发展激励机制。将一定比例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及土地收益返还给镇级财政,用于当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3、允许乡镇政府在依法对土地市场实施一级垄断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本的快速增值,让本级土地收益全部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
4、对列入省市的重点建、示范镇,加大扶持力度,在土地审批、计划立项、规划条件、政策扶持、建设资金、规费收缴等方面予以倾斜,有些方面简政放权,授予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使土地报批、规划办证等行政服务不出镇即可办好。
5、健全机构,建立小城镇管理中心。建议设立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专门机构,定人员、定编制、定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