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1991年9月3日地矿部第14号令)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管理,维护地质勘查工作的正常秩序和地质勘查单位的合法权益,保障地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勘查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下列第一项至第六项地质勘查工作的单位和从事下列第七项至第九项工作的地勘行业的单位,都必须申请资格登记,取得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
一、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
二、矿产地质调查、勘查(含固体、液体、气体矿产资源);
三、水文地质勘查(含区域水文地质勘查、城市供水、工矿企业集中供水及农业水文地质勘查);
四、工程地质勘查(含区域工程地质勘查,重要城镇、能源、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程地质勘查);
五、环境地质勘查(含灾害地质、城市地质、矿山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医学地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的勘查评价和旅游地质勘查等);
六、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地质勘查;
七、岩石、土壤、矿物、水质的分析、化验、鉴定、测试与选冶试验;
八、地质测绘;
九、地质勘探工程(含钻探、坑探、井探、槽探等)。第三条 地质矿产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局(厅)是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勘查资格管理机关。
第四条 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及外商投资的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复核、发放由地质矿产部负责管理,其他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审查、发放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局(厅)负责管理。
市(地)县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授权负责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第五条 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下列单位,均应按照本办法进行资格申请。
一、全民所有制单位;
二、集体所有制单位;
三、多种所有制联营单位;
四、外商投资单位;
五、需要办理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申请的其他单位。
第六条 申请地质勘查资格的单位除应具有法人资格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合理,数量、水平符合所要从事的地质勘查工作的要求;
二、装备、仪器适应所承担的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
三、有与所承担的地质勘查工作相适应的资金。
第七条 申请地质勘查资格的单位,应向资格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填写《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申请书》;
二、法人资格证明文件或复制件;
三、上级主管机关关于法定代表人及技术负责人的证明文件;
四、固定资产、流动资金证明材料的复制件;
五、其他有关材料或证明。
第八条 申请地质勘查资格的单位,将应提交的有关文件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后,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局(厅)复核发证;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的申请,由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局(厅)初审后,报送地质矿产部复核发证。
第九条 资格管理机关自收到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复核,并作出是否批准发证的决定。对符合要求的发给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对不予发证的,向申请者发出通知,并说明理由。第十条 未取得地质勘查资格证书的单位,勘查登记管理机关不受理其勘查登记申请。
从事地质勘查市场经营的单位,必须凭其取得的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按工商行政管理的有关规定,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注册,领取营业执照。
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的单位,不得从事地质勘查市场经营项目。未取得地质勘查资格证书的单位提交的矿产储量报告,矿产储量审批机关不予审批。未取得地质勘查资格证书的单位提交的地质报告不得作为建设的依据。第十一条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实行定期统检制度。每三年统检一次,第三年第四季度进行。
持证者应携带原证书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填报《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统检表》,并接受统检。经统检合格后,在原证书上加盖印章;经统检不符合规定的,原资格证书予以注销。逾期三个月不接受统检的,其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自行失效。
第十二条 取得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后,丧失地质勘查能力的,应及时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办理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注销手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申请办理换证手续。
一、经统检复核,应当改变业务范围的;
二、有正当理由并经审查批准需要改变业务范围的;
三、单位发生分立、合并、易名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需要注销原证书换领新证书的。第十三条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管理机关,根据本办法规定需要调查了解有关情况,调阅有关资料的,地质勘查单位应当积极协助,并如实报告。
第十四条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分正本和副本,具同等法律效力。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由地质矿产部统一印制。
第十五条 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遗失的,必须登报声明作废后,方可向原资格管理机关申请办理补证手续。
第十六条 持有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或吊销资格证书的行政处罚。
一、申请资格证书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二、不按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办理资格证书注销手续的;
三、将项目转包给无资格证书单位施工的。
第十七条 对冒用、抵押、出租、转让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单位或个人,吊销其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没收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
对擅自印制或用涂改等办法伪造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的单位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吊销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没收其印制、伪造的证件及违法所得的处罚,可以并处违法所得70%以下的罚款。
第十八条 擅自超越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批准的业务范围进行地质勘查活动的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令其停止施工,并可处以3000元以下罚款。拒不停止施工的给予吊销资格证书的处罚。
第十九条 未取得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擅自进行地质勘查活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令其停止工作,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条 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的行政处罚,除对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及外国投资的地质勘查单位所作的处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报地质矿产部批准外,一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作出决定并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地质矿产部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既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资格管理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颁布前在册的国务院各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的资格申请,按第七条第一项填具《地质勘查单位资格申请书》,由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地质矿产部复核发证。
不隶属于国务院各主管部门的地质勘查单位,依照本办法规定向驻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补办资格申请手续,领取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
上款规定的申请手续在本办法颁布之日起六个月内办理,逾期不办的,视为无证从事勘查活动,按第十九条进行处罚。
自本办法颁布前已经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领取从事地质勘查业的营业执照的必须在本办法颁布之日起六个月内凭地质勘查单位资格证书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重新核准登记,更换营业执照。
第二十三条 外商投资的地质勘查单位的资格证书由中方代理人向地质矿产部办理申请手续。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地质矿产部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9]1号
发布日期:2009-01-04 生效日期: 2009-01-04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一月四日
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省财政厅 省国土资源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增强矿产资源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提高政府对矿产资源的调控水平,规范矿业权市场,解决省属国有地勘单位地质勘查投入不足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发〔2006〕342号)有关规定,设立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以下简称地勘基金)。为加强地勘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地勘基金是指省级财政在一般预算内安排用于省上确定的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前期勘查的专项资金以及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以折股形式上缴所形成的股权。
本办法适用于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对股权的管理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具体办法。
第三条 地勘基金来源包括:
(一)省级财政预算安排:
1.设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时应在省级留成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一次性安排5亿元;
2.每年根据实际征收情况从省留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省留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补充地勘基金。
(二)其他资金。
第四条 地勘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项目的确定要严格按照省级地质勘查规划,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公平竞争、公开透明、科学管理、专款专用、滚动发展的原则。要有利于勘查国家急需矿种和紧缺矿种,为国家和省内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地质勘查;有利于推进资源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从而实现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形成产业链,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利于提高地质科学研究水平,达到高效快速发现矿产资源的目的。
地勘基金主要支持省属国有地勘单位开展地质矿产勘查,支持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原则上控制到普查,重要矿区和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可以控制到详查。由企业投资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地勘基金原则上不予投资。
第五条 对地勘基金全额投资的勘查成果,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采用市场方式出让矿业权;对地勘基金与社会资本或其他资金合作投资的勘查成果,可以通过项目合同约定处置矿业权。
第二章 管理机构职责分工
第六条 地勘基金由省财政厅设立专户管理。地勘基金安排的项目由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研究确定。地勘基金日常管理机构设在省国土资源厅,具体负责地勘基金项目实施及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地勘基金的预算和资金管理。具体职责:
(一)确定地勘基金总预算及资金来源;
(二)会同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地勘基金资金申报指南并组织项目资金的审核、论证;
(三)审定并批复地勘基金项目预算及组织实施费预算;
(四)审核办理资金拨付,并对地勘基金的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审批地勘基金财务决算和项目竣工决算。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主要负责地勘基金项目的管理。具体职责:
(一)会同省财政厅发布地勘基金项目立项指南并组织项目的审核、论证;
(二)依法协调和处置相关的矿业权;
(三)编报地勘基金项目预算及组织实施费预算;
(四)编制地勘基金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汇总编制项目支出用款计划,规范办理资金支付;
(六)汇总编报地勘基金财务决算和项目竣工决算;
(七)会同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地勘基金项目执行情况和项目成果验收。
第九条 市州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管理地勘基金项目,做好项目的核查、协调,参与项目日常监督管理和项目成果验收。
第三章 项目及预算管理
第十条 根据全省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编制发布地勘基金项目资金申报指南。
第十一条 根据矿产勘查项目的不同情况,地勘基金分别采取全额投资、合作投资两种投资方式。
尚未登记矿业权的矿产勘查项目,地勘基金采取全额投资方式;已登记矿业权的矿产勘查项目,地勘基金可采取合作投资方式,原矿业权人按矿业权评估价或以核定的实际投资额计算投资比例,并有权按货币资金方式追加投资、提高投资比例。
原矿业权人持有的由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业权,拟与地勘基金进行合作投资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对矿业权权益进行处置后再申请与地勘基金合作投资。
第十二条 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全省现有地质工作成果,论证提出尚未登记矿业权拟需开展勘查的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并发布公告,主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十三条 已登记矿业权的勘查项目,矿业权人申请地勘基金,可由矿业权人按照项目资金申报指南的有关要求编写立项报告向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申报。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项目及资金进行论证审核。
第十四条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将招投标情况和审核论证结果向社会公示。
第十五条 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公示结果,编制地勘基金项目预算建议及组织实施费预算建议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审核后向省国土资源厅批复预算。省国土资源厅根据省财政厅批复的地勘基金项目预算,编制、下达地勘基金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地勘基金项目预算和计划一经批复,原则上不得调整。如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报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第十六条 根据地勘基金项目预算和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编制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按要求报告项目执行情况。项目结束后按规定进行项目验收,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提交项目成果资料和有关地质资料。
第四章 财务管理
第十七条 地勘基金实行项目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第十八条 地勘基金支出范围包括项目费和组织实施费。
(一)项目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用于实施项目的各类费用,主要包括人员费、专用燃料和材料费、水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印刷费、用地补偿费、劳务费、咨询费、委托业务费、租赁费和其他相关费用。其中:人员费,指直接从事项目工作人员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工资性费用,如果是财政事业费拨款安排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予以抵扣,不得在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专用燃料和材料费,指项目耗用的专用材料、专用工具和仪器、工作设备的燃料、低值易耗品等费用。
水电费,指用于项目的水费、电费、污水处理费等费用。
交通费,指用于项目的各类交通工具的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等费用。
差旅费,指项目工作人员因项目工作出差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实施有关的专题研究、学术会议中按规定开支的房租费、伙食补助费以及文件资料的印刷费、会议场地租用费等。
印刷费,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印刷报告、资料、图件的费用。
用地补偿费,指因项目实施过程中占用土地需支付的临时性设施拆建费、临时性土地占用费、青苗树木赔偿费等。
劳务费,指支付给项目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费用。
咨询费,指项目聘请专家或咨询机构进行业务技术咨询、评审发生的费用。
委托业务费,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委托外单位进行测试、施工、加工、软件研制的费用等。
租赁费,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租用专用通讯网、仪器设备等发生的费用。
其他相关费用,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其他费用。
以上各项费用,国家有开支标准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组织实施费是指地勘基金管理机构开展项目审查、论证、招标,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项目验收、矿业权评估以及其他日常管理等所发生的各类费用。
第十九条 项目经费支出应严格控制在预算核定的额度内,按规定的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对项目进行成本核算,不得虚列、多提、多摊费用;不得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下列费用不得列入项目支出:
(一)应由事业费、基本建设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开支的费用;
(二)归还贷款本息;
(三)投资性支出、捐赠及赞助;
(四)各种罚款、违约金、滞纳金等支出;
(五)其他与项目无关的费用。
第二十条 项目因不可抗力需中途撤销或者中止的,按规定报经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进行财务清算,并将剩余经费按原渠道退回。
第二十一条 项目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省国土资源厅按照财务决算的有关规定组织编制地勘基金财务决算报送省财政厅审核批复。
第二十三条 项目工作结束进行项目成果验收的同时,项目承担单位应进行项目竣工决算,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后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五章 成果管理及矿业权处置
第二十四条 项目成果是指地勘基金项目实施形成的地质资料、找矿发现和矿业权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地勘基金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要如实上报地质成果。对不能取得矿产资源量、没有进一步勘查意义的,地勘基金投资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予以核销。该项目承担单位今后不得在此勘查区块内申请登记探矿权和采矿权。
对能取得矿产资源量、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由地勘基金全额投资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方式有偿出让矿业权;合作投资的项目,地勘基金按照项目合同约定转让其权益,合作的其他投资方有优先购买权。
第二十六条 合作投资的地勘基金项目,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分享权益。
第二十七条 由地勘基金全额投资的项目,其矿业权出让收入的10%—15%(按照矿产勘查开采目录一类矿产15%,二类矿产10%)留给勘查单位,其余部分按国家和甘肃省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执行。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对地勘基金使用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逐步建立基金投资绩效评价制度。
第二十九条 建立项目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和项目监理制度,实施对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实行项目报告制度,及时处理和纠正项目执行和项目经费使用中的问题。
第三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项目资金和技术质量管理,严格遵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终止项目、收回已拨项目经费、取消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予以相应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虚报项目的;
(二)擅自转包项目、改变项目设计、调整项目经费预算的;
(三)伪造、隐匿技术资料和成果资料的;
(四)以任何名义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随意转拨项目资金的;
(五)违反财务会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
第三十二条 对因组织实施不力或者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项目中途撤销、未通过竣工验收、未按国家规定汇交成果资料的,除应当将剩余经费如数上缴外,项目承担单位还应当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承担地勘基金项目。
第三十三条 管理机构人员在项目审查、论证、招标和管理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地勘基金日常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实行。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006年10月18日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印发的《甘肃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
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机制,不断加大地质找矿投入力度,增强矿产资源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44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12〕79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找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意见》(陕政办发〔2013〕84号),省级财政设立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以下简称地勘基金)。为加强地勘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地勘基金专项资金管理。地勘基金是指省级财政在一般预算内安排用于省上确定的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前期勘查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地勘基金主要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科技研究,省级政府需要调控的矿产资源勘查,以及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的配套等。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原则上控制到普查,其中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可以控制到必要的详查。
第四条 地勘基金的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项目的确定要严格按照省级地质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遵循诚实申请、公平竞争、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五条 对地勘基金全额投资的勘查成果,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原则上采用市场方式出让矿业权;对地勘基金与社会资本或其他资金合作投资的勘查成果,可以通过项目合同约定矿业权处置。
第二章 管理机构职责分工
第六条 地勘基金由省政府管理,建立省找矿突破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负责地勘基金项目的审批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审定。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地勘基金项目组织实施及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地勘基金的预算和资金管理。
(一)确定地勘基金总预算及资金来源;
(二)审定并批复地勘基金项目预算及组织实施经费预算;
(三)管理基金账户,审核办理资金拨付,并对地勘基金的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审批地勘基金财务决算和项目竣工决算。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主要负责地勘基金项目的管理。
(一)会同省财政厅发布地勘基金项目立项指南并组织项目的审核、论证;
(二)依法协调和处置相关的矿业权设置;
(三)编报地勘基金项目及组织实施经费预算;
(四)编报地勘基金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汇总编制项目支出用款计划;
(六)设立地勘基金专户,按进度办理项目资金拨付;
(七)编报汇总地勘基金财务决算和项目竣工决算;
(八)会同省财政厅监督检查地勘基金项目执行情况和项目成果验收。
第九条 设区市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协助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管理地勘基金项目,做好项目核查、协调和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 项目及预算管理
第十条 根据全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地质勘查规划,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编制发布地勘基金项目立项指南。
第十一条 根据矿产勘查项目具体情况,地勘基金采取全额投资或合作投资两种投资方式。
尚未登记矿业权的矿产勘查项目,地勘基金采取全额投资方式;已登记矿业权的矿产勘查项目,地勘基金可采取合作投资方式,原矿业权人按矿业权评估价或以核定的实际投资额计算投资比例,并有权按货币资金方式追加投资、提高投资比例。
第十二条 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全省现有地质工作成果,对矿业权空白区,论证提出拟开展勘查的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并发布公告。已登记矿业权的勘查项目,矿业权人如需申请地勘基金,可由矿业权人按照项目立项指南的有关要求编写立项报告,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
第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将专家论证结果报省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 对矿权空白区项目,主要通过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不适宜公开招标的,通过邀请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第十五条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省政府审定意见,对矿权空白区项目组织招标,并将招标结果向社会公示。根据公示及立项论证结果,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项目计划;省财政厅下达项目预算并拨付资金;省国土资源厅下达地勘基金项目任务书,组织设计审查和项目实施。
项目资金按进度拨付,首次拨付项目总预算40%的资金,主要 3 工作量完成过半后再拨付40%的资金,待项目验收合格及完成资料汇交拨付剩余20%资金。
第四章 财务管理
第十六条 地勘基金实行项目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第十七条 地勘基金支出范围包括项目经费、组织实施经费。
(一)项目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用于实施项目的各类费用,主要包括人员费、专用燃料和材料费、水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印刷费、用地补偿费、劳务费、咨询费、委托业务费、租赁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以上各项费用,国家有开支标准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组织实施费是指地勘基金管理机构开展项目审查、论证、招标、对项目进行监督检查、项目验收、矿业权评估以及其他日常工作所发生的各类费用。
第十八条 项目经费支出应严格控制在预算核定的额度内,按规定的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对项目进行成本核算,不得虚列、多提、多摊费用;不得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下列费用不得列入项目支出:
(一)应由事业费、基本建设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开支的费用;
(二)归还贷款本息;
(三)投资性支出、捐赠及赞助;
(四)各种罚款、违约金、滞纳金等支出;
(五)其他与项目无关的费用。
第十九条 项目因不可抗力需中途撤销或者中止的,按规定报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进行财务清算,并将剩余经费按原渠道退回。
第二十条 项目资金拨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定拨付到省国土资源厅,省国土资源厅拨付有关勘查单位。
第二十一条 项目工作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应进行项目竣工决算,与项目成果报告一并验收。
第二十二条 省国土资源厅按照财务决算的有关规定组织编制地勘基金财务决算,报送省财政厅审核批复。
第五章 成果管理及矿业权处置
第二十三条 项目成果是指地勘基金项目实施形成的地质资料、找矿发现和矿业权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 地勘基金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要如实上报地质勘查成果。对不能取得矿产资源量、没有进一步勘查意义的,地勘基金投资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予以核销。但该项目承担单位5年内不得在此勘查区块内申请登记探矿权。
对能取得矿产资源量、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由地勘基金全额投资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市场竞争方式有偿出让矿业权;找矿成果显著的承担单位可优先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金属矿产的探矿权;合作投资的项目,地勘基金按照项目合同约定转让其权益,合作的其他投资方有优先购买权。
第二十五条 合作投资的地勘基金项目,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分享权益。
第二十六条 由地勘基金全额投资探明的矿产地,按照市场竞争方式有偿出让矿业权的,承担项目的单位可获得出让价款省内留成投资增值部分中煤5—12%,非煤20—30%的成果奖励;由省地勘基金和地勘单位自有资金共同出资的项目,承担项目的单位在其矿业权有偿出让时,按照项目投资的相应比例分享权益,并在投资增值部分比照上述比例获得成果奖励。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对地勘基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逐步建立基金投资绩效评价制度。
第二十八条 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约束,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实行项目报告制度,及时处理和纠正项目执行和项目经费使用中的问题。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项目资金和技术质量管理,严格遵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将根据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终止项目、收回已拨项目经费、取消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予以相应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虚报项目的;
(二)擅自转包项目、改变项目设计、调整项目经费预算的;
(三)伪造、隐匿技术资料和成果资料的;
(四)以任何名义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随意转拨项目 6 资金的;
(五)违反财务会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制度规定的。
第三十一条 对因组织实施不力或者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项目中途撤销、未通过竣工验收、未按国家规定汇交成果资料的,除应将剩余经费如数上缴外,项目承担单位还应当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承担地勘基金项目。
第三十二条 管理机构人员在项目审查、论证、招标和管理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根据本办法制定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我省地勘单位改革有关文件的通知》(陕政办发〔2008〕128号)中的《陕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安徽)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地质立局、地质强队”发展战略,提高地质工作质量,规范全局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局各地勘单位承担的国家地质勘查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家财政补贴项目等)、省地质勘查项目(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和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局地勘费项目和市场地勘类项目(含水工环、矿山环境治理、地灾治理、物探、测试等项目)。
第三条 根据“局为单元,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实行地质勘查项目分类管理。局参与国家和省重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和矿产勘查项目的组织协调,参与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对局地勘费项目实行全程监督管理,对市场类地勘项目局抽检,队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局(所属地勘单位)投资入股勘查的国家和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参照局地勘费项目管理。
第二章 项目的立项和确认
第四条 项目的立项
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的立项要围绕国家和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需要和重要矿产勘查目标,按项目主管部门指南和要求进行。局矿产勘查项目的立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矿业权的经营进行,主要安排具有较好找矿前景和能开发利用的项目,对能争取国家地质勘查项目的前期工作给予支持,适当安排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研究,找矿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拓展服务领域的地质环境类研究项目。
第五条 项目的申报
申报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须先报局总工办。由局组织 1
专家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对重复项目进行协调后方可上报。国
家或省自上而下部署的项目除外。
局地勘费项目的立项由局统一部署。局根据财政项目预算时间要求,下达立项指南或通知,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申报,经局
组织专家论证后批准立项,列入下地质工作计划。
第六条 项目的确认
地勘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任务书组织编写设计,并组织专家进行设计初审。中央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按要求报各主管部门审查;省地质勘查项目设计须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再按要求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设计审批后均
需报局一份备案。
局地勘费项目任务书下达后,各申报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编写设计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经局批准后实施。除局地勘费项目以外,其他所有项目合同签订后,应报局相
关处室备案。第三章 项目的实施和监督
第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按批准的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完成设计的任务和工作量,并保证工作质量和进度;如有工
作变动,需上报各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同意。
第八条 局地勘费项目承担单位应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承担单位除按项目主管部门要求上报工
作报告外,同时向局上报半年报和年报。
第九条 局对国家及省地质勘查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对局地勘费项目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第十条 局参与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的野外验收,组织
局地勘费项目的野外验收。
第十一条 国家和省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报局总工
2办,经局组织专家初审后报有关主管部门评审验收。局地勘费项目成果报告完成后先由地勘单位进行验收,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局总工办,局组织专家对成果报告进行评审验收。第十二条 地质勘查项目成果报告(含市场类地质勘查项目)经有关管理部门认定后,除按国家规定和有关部门要求汇交资料外,同时还应按局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向局科技与信息处上交资
料。
第四章 项目的经济管理
第十三条 项目的经济管理是指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按照政府项目资金使用办法及财会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检查和监督,并通过绩效跟踪和专项审计对已完成的地质勘查项目进行经济评
价,从而发现问题、肯定成绩,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第十四条 局对地质勘查项目实行分类经济管理。国家和省级地质勘查项目严格按照项目主管部门的要求实施经济管理;局入股的国家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局地勘费项目以及队和其他单位合资勘查项目按照本办法要求进行经济管理;市场类地质勘查项
目按照财会制度实施项目资金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单位财务部门应参与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所有地
质勘查项目的合同或任务书须送单位财务部门备案。第十五条 各类地质勘查项目经费均应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按各地质勘查项目名称单独设帐,并辅助设置工作项目科目,独立核算,以反映各项目的真实成本和费用。项
目完成后应按项目进行财务决算和经济审计。
第十六条 各类地质勘查项目资金禁止采用简单经费切块包干管理制,应实行项目实施与经费控制责任制,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其主要指标有:成本与费用控制、质量控制、职工收入、3节约分成、安全控制等,根据完成情况的程度予以奖惩。每一项经费支出应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根据批准的项目设计预算使用范围和实物工作量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按项目的工作进度核拨经费,确保项目经费支出与工作进度和工作项目
相适应。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国家和有关部门要求和项目实施实际情况,规范合理使用项目经费,保证专款专用,严禁出现以下违规现象:扩大与项目无关的开支范围、提高与项目无关的开支标准、虚列或不列支出、挪用和挤占项目经费,随意转拨项
目资金等。
第十八条 局财务处负责对地质勘查项目的经济管理实行定期监督检查,对项目经费支出的预、决算进行审核,对完成的地
勘项目进行经济评价。
第十九条 局对地勘项目的效益实施绩效考评。项目考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项目成本控制是否合理、节约;项目质量是否达到验收规范和设计标准;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体现。对不符合国家有关制度、规定和合同约定以及违反财务会计制度、规章的情况给予通报批评、责成改正。各单位对所有地勘类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局抽查考评,考评结果作为以
后申报项目依据。
第二十条 各单位应制定项目经济管理实施细则,明确项目资金的管理权限、成本费用支出的审批权限以及对项目承担者的奖惩措施。
第二十一条 局矿产勘查类项目经费作为风险投入,允许地 4
勘单位出资与局合作进行矿产勘查,局对取得成果能进行转让和
转入开发的项目经费按局矿业权经营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局地地„2007‟263号文件印发的《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地质勘查项目管理 办法》
同时废止。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解释权在局。
来源:考试大-项目管理师考试
第五篇:地质勘查单位行政管理制度
地质勘查单位行政管理制度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地质工作,省委、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方面的政策和加大了对地质工作的投入力度。同时也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这对于增强单位实力,实现企业向平稳过渡有着重要意义。
企业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几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协调一致,统筹兼顾才能谋求这种和谐。而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然是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实现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否则谈不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地质勘查企业行政管理现状
现有地质勘查单位大多比较封闭,单位行政方面比较薄弱,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
一、控制环境存在问题
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法人治理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性保障。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必然导致内部控制不完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所属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较为严重。很多下属企业未按规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即使有的企业已经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董事会中高管人员都占了较大的比重,甚至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目前,企业基本上没有设独立董事;很少有企业认为自己的董事会能充分发挥职能。
企业文化不健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中枢神经,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得以很好地贯彻执行,能有效地解决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我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所属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大多企业尚未建立企业文化,大多将企业文化理解为宣传口号,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理解比较肤浅,认为企业文化不能对内部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和认为自己的文化不能促进企业的管理。
不能科学地理解内部控制内涵。对内部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低阶段,对内部管理目标的认识还很模糊。
激励机制不完善。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保障,部分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由于受体制制约,却普遍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
二、控制活动存在问题
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部分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及所属企业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内部控制人员的授权还不够充分,内部管理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信用控制漏洞较多。信用控制是内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信用控制不完善,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经营风险。有调查显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信用管理中,普遍存在授权程序不完整的问题,有的企业对客户的超额度发货都没按严格的授权程序进行;有的企业对客户的坏账核销没有经授权程序批准,随意性较大;还有的企业赊销额度的调整没有经过严格的授权程序批准;大多企业没有定期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没有建立完整的客户信用档案和不良客户名单。
投资控制比较薄弱。投资控制薄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通病,部分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也同样存在投资控制薄弱的通病,很多单位没有建立投资处置的授权批准制度,投资处置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导致资产的流失;大多企业的负责人没有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追踪问效,对投资项目的效益关注不够;地勘单位和所属企业的对外投资大多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估。
三、风险评估与管理存在问题
市场经济社会,企业永远处于不确定的环境中。不确定既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机遇,加强风险管理能帮助企业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减少风险,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如果风险管理不当,企业将面临非常危险的境地。目前,我省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及所属企业并不太注重风险管理,单位都没有设立风险管理部门,企业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企业都仅对可能存在风险的一项或几项业务进行了风险评估,没有一家企业定期对客户信用、财务管理、采购、销售、物流等管理活动都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没有贯穿到企业的所有业务、各个环节。
四、信息与沟通存在问题
信息与沟通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要素,内部管理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个环节需要改进等等,这些信息都需要流畅地传达到相关部门和最高管理者,以便各级管理者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决策。一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及所属企业的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反馈,沟通也不及时。大多企业均没有及时发布费用开支授权审批的调整。从信息系统的使用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只使用了财务管理系统,没有一家企业运用了投资和信用管理系统,使用销售、采购、物流管理系统的也很少。
五、检查与监督存在问题
我省地质勘查单位及所属企业对检查与监督还比较重视,一般都设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业务进行审计检查。但调查也发现,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的职权有限,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没有一家企业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机构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力度。另外,不管是企业的内审还是聘请中介机构开展的独立审计,审计的内容都没有涉及到对内部管理本身的评价,这也大大降低了检查监督的效率。
地质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地质勘查企业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规章和制度,严格规范行政权和行政行为,使政府能够依法履行各项职能,包括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依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依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等,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二、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地质勘查企业只有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才能使投资者和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心理预期,促进投资和消费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地质勘查企业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三、保护好环境和生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谐的环境与条件。这是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负起的责任。从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忽视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长期的严重后果。我们决不能走先污染破坏再治理恢复的老路。我们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四、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把提供人民群众必需的公共服务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切
入点。通过制度和政策安排,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保护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和创造力,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地质企业行政改革方法
一、推进与行政管理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之相关的宏观管理体制,如财政税收改革、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根据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应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科学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并相应调整收支关系。财政支出结构应根据“五个统筹”的精神进行调整,逐步降低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方面的比重,增加用于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支出。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税收制度改革方面,应着力改进个人所得税征收办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税,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探索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以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
二、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政府在决策的过程中,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显民本、和谐、长效的理念,把公共决策的思维建立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与把着眼点确定在真正代表、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上;把立足点放在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上来:把落脚点置于夯实基础,真正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使人民群众能得到实惠上来。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研究机构的职能作用,提供决策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对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的重大问题,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对因违反决策程序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三、完善依法行政机制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更好地治国理政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遵循“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原则,取消和调整一批审批项目,改变过去那种“以批代管”、“只批不管”、“重审批轻服务、重审批轻监管、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和做法,有利于理顺政企、政事关系,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开,使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从而为建设法治政府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地质勘查企业行政体制管理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影响着各种各样利益,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实现率先突破。
(作者单位: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502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