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和运行管理机制,省财政整合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省级专项资金,统一设立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省财政设立,用于支持引导市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条 专项资金来源:一是整合省财政设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广电惠民服务工程、乡镇广电站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农家书屋建设、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用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资金。二是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或奖励我省用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资金。
第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根据市县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和绩效考核结果,采用因素法分配。
第五条 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坚持以下原则:
(一)省级引导。省财政通过专项资金管理方式的改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支持市县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保障机制,引导市县增加财政文化投入,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市县为主。各市、县(市、区)政府承担本地区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落实经费保障的主体责任。
(三)统筹安排。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负责统筹省级专项资金和当地财力,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和本办法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支出。
(四)保障重点。各市、县(市、区)应当根据省有关部门确定的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和实施计划,保障落实重点项目经费,按计划完成项目实施任务。
(五)均衡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应当向欠发达地区、向农村、向弱势群体倾斜,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六)专款专用。专项资金应当按规定用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不得抵顶地方财政投入或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六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应当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 各市、县(市、区)应当以绩效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供需适应、管理协调、服务高效为目标,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应当实现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益;
(二)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当与群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提高服务效果;
(三)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实行统一管理和维护,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章 支出范围
第八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支出。具体包括:
(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1.市、县两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和设备购置;
2.乡镇文化站、广电站以及中心镇图书馆的建设和设备购置;
3.村级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室)、广播室建设和设备购置,农家书屋建设和出版物补充更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平台和数字资源建设等。
(二)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
指对前款所列各项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维护所发生的支出和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人员费用。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用于陈列布展的支出。
(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1.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减收门票的补助;
2.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提供免费开放服务的补助。
(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1.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补助;
2.送戏下乡(含民营剧团)的补助;
3.送书下乡的补助;
4.广播电视对农节目制作播出的补助和奖励。
5.开展其他群众文化活动的补助。包括相关主管部门到农村(或社区)开展讲座、展览、文化走亲等活动的支出,以及对农村(或社区)优秀业余文化团队开展活动和购置器材的补助。
(五)保障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权益
1.文化低保工程的补助;
2.广电低保工程的补助。
(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用于直接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村级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人员和村级文艺骨干的培训,以及组建文化指导员、志愿者队伍等支出。
(七)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及省有关部门根据需要确定的其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包括文化示范工程创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培育等支出。
第九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支出,不得用于发放编制内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工资,不得用于偿还债务,不得用于国家规定禁止列入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 分配方法
第十条 专项资金包括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其中补助资金占专项资金总额的70%,奖励资金占30%。
第十一条 补助资金以设区市本级(不含所辖区,下同)和县(市、区)为单位,按因素法分配。具体因素和权重如下:
(一)基本因素(权重50%)
1.常住人口数(30%)
2.地域面积数(5%)
3.乡镇(含街道)数(5%)
其中:省级中心镇数(2%)
4.行政村(含社区)数(5%)
5.低保户数(5%)
(二)业务因素(权重50%)
6.公共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20%)
其中:上年末累计总建筑面积(10%),上年度新增竣工总建筑面积(10%)
7.公共文化设施数量(20%)
8.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数量(10%)
(三)财力因素
按两类六档财力转移支付系数计算。
补助资金分配细则见附1。
第十二条 补助资金按以下公式计算分配:
某市、县(市、区)补助资金额度=某市、县(市、区)分配因素得分/∑各市、县(市、区)分配因素得分*省补助资金总额;
其中:某市、县(市、区)分配因素得分=∑(某市、县(市、区)分配因素值/全省该项分配因素总值*相应权重)*财力转移支付系数。
第十三条 对常住人口规模特别小或海域面积较大且对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有一定影响的市、县(市、区),省财政厅可在按因素法分配资金的基础上以适当方式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 对个别需完成特定目标,且不适用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方式按因素法分配资金的特殊内容,省财政厅可根据需要将其从补助资金中单列,实行项目管理。具体包括:
(一)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资金预算中已明确的具体项目;
(二)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减少的门票收入补助基数;
(三)经省财政厅同意的其他项目。
第十五条 奖励资金以设区市本级和县(市、区)为单位,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分配。考核内容主要包括:
(一)财政投入
1.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7款)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
2.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07款)比上年增长比例;
3.按国家、省规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保障标准落实经费。
(二)业务指标
1.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合格率
(1)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2)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
(3)乡镇文化站、广电站,中心镇图书馆;
(4)有线(数字)电视覆盖率;
(5)村级公共文化设施。
指农村文化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室)、广播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等。
2.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
(1)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服务情况;
(2)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服务情况;
(3)村级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情况;
(4)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5)公共文化设施按规定用途使用情况。
3.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情况
(1)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任务完成情况;
(2)广电低保工程实施情况;
(3)文化低保工程实施情况;
(4)广播电视对农节目制作播出情况;
(5)开展其他群众文化活动情况。
4.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情况
(1)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情况;
(2)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情况。
包括民营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情况,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参与公益性演出情况,民营电影院建设情况,民营书店或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建设情况等。
5.省有关部门确定的年度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三)管理因素
1.专项资金管理情况
包括财政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支出安排是否合理,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资金使用是否合规,监督措施是否到位等。
2.工作创新情况
包括各市、县(市、区)获得国家和省级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表彰奖励,交流先进经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政策、机制和内容创新等情况。
3.基础管理工作情况
包括按“数字财政”建设的要求做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按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统计更新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信息,按本办法规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上报专项资金申报材料、数据等。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每年全省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按照前条规定,制定年度考核细则,确定当年全省统一实施的重点项目任务和要求,于每年3月31日前以文件形式通知各市、县(市、区),作为下一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第十七条 设区市本级和县(市、区)实行分类考核。奖励资金的90%用于县(市、区)的考核奖励;10%用于设区市本级的考核奖励。
第十八条 省财政厅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各县(市、区)的考核结果,对高于县(市、区)考核得分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按其考核得分和常住人口修正系数计算综合得分,给予考核奖励。其中对全省前10名增加20%奖励资金,对全省最后10名酌情扣减补助资金。
第十九条 各县(市、区)的综合得分按以下公式计算:
某县(市、区)综合得分=某县(市、区)考核得分*常住人口修正系数
其中:某县(市、区)常住人口修正系数=某县(市、区)常住人口数/获得考核奖励县(市、区)的平均常住人口数
第二十条 省财政厅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各设区市本级及其所辖县(市、区)的考核结果,计算确定各设区市本级的综合得分,对高于设区市本级综合得分全省平均水平的设区市本级按其综合得分计算,给予考核奖励。
第二十一条 各设区市本级的综合得分按以下公式计算:
某设区市本级综合得分=某设区市本级考核得分*40%+所辖区平均考核得分*40%+所辖县(市)平均考核得分*20%
第二十二条 省财政厅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根据全省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适时调整完善专项资金的分配因素和权重,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第四章 申报审批
第二十三条 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相关主管部门,按照省有关部门制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目标和年度考核细则,对上一年度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将有关材料于每年3月31日前以文件形式上报省财政厅和省级相关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各市、县(市、区)应当上报以下材料:
(一)上一年度本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总结。总结材料应当包括上一年度工作完成情况、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工作创新情况、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下一步工作计划、其他需要总结或说明的情况等内容。
(二)《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数据统计表》(附2)。
(三)《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表》(附3)。
(四)按照年度考核细则要求上报其他相关材料。
对不按规定上报所需材料的市、县(市、区),省财政厅可以取消其获得当年度专项资金补助和奖励的资格。
第二十五条 省财政厅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根据统计年鉴、财政决算、部门统计数据等,对各市、县(市、区)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审核,作为当年度补助资金分配的依据。
第二十六条 省财政厅和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照年度考核细则的规定,对各市、县(市、区)上年度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相关内容分别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各市、县(市、区)的最终考核结果。
第二十七条 省财政厅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根据专项资金年度预算规模、相关数据审核情况和绩效考核结果,按照本办法规定分别核定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预算,于每年6月30日前下达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同时抄送市、县(市、区)相关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 省财政厅会同相关主管部门于每年6月30日前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各市、县(市、区)。全省考核排名最后10名的县(市、区)应当根据考核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下一年度工作的整改意见,于每年8月31日前上报省财政厅和省级相关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 省财政厅按照不低于当年补助资金总额70%的比例,于每年10月31日前提前下达下一年度部分补助资金预算。
第五章 使用管理
第三十条 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收到省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后,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地方财力,会同同级相关主管部门制订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方案,并于每年8月31日前将《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方案报备表》(附4)报省财政厅和省级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省有明确补助标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实施年度重点项目所需经费,各市、县(市、区)应当统筹财力,按规定予以落实。
第三十一条 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按照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方案,及时组织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确保专项资金落实到位。
第三十二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合财政管理制度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做到分配合理,使用规范。各市、县(市)财政部门收到资金时,收入列“110029930文化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收入”预算科目,支出时列报“20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类下相关具体预算科目。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规定执行,涉及政府采购的内容,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三条 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数字财政”建设和管理的要求,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做好与财政项目预算地理信息系统(F-GIS)对接、乡镇财政资金数据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相关主管部门建立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三十五条 省财政厅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或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年度考核,对各市、县(市、区)上年度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作为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十六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截留、挪用专项资金或者报送虚假材料骗取专项资金的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对发生上述行为的市县收回或相应扣减省专项资金。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省财政厅和省级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从印发之日起施行。《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农村电影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教字〔2006〕142号)、《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文化厅 浙江省文物局关于印发〈浙江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教字〔2008〕105号)、《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文化厅关于调整基层文化设施和农村电影专项资金补助标准的通知》(浙财教字〔2008〕110号)、《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教〔2011〕208号)、《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关于印发〈浙江省广播电视惠民服务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教〔2010〕293号)、《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关于印发〈浙江省乡镇广播电视站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教〔2013〕229号)同时废止。
附:1.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补助资金)分配细则
2.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基础数据统计表(年度)
3.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表(年度)
4.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方案报备表(年度)
第二篇:浙江省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浙江省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 2008.04.29
第一章 总则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激励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平性,根据《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的规定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浙政发[2001]45号)精神,结合我省专利事业发展的新情况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特点,特修订本办法。第一条 专利专项资金来源:
(一)省财政预算拨款;
(二)国家专利专项补助资金;
(三)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
(四)其它资金。
第二条 专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的补助和专利工作的奖励、专利宣传、人才培训、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行政执法条件建设、企事业单位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国际间专利交流与合作、对关系我省行业或者产业重大利益的涉外专利诉讼案件协助调查、应诉准备等事项的补助。第三条 适用对象
本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发明专利第一权利人地址在本省辖区内的自然人,以及负责专利事务协调管理的政府机关。
第二章 申请条件
第四条 申请专利专项资金的单位或个人(简称申请人,下同)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
(二)申请国外发明专利已被国外专利管理机构授予专利权;
(三)列入国家、省专利宣传、人才培训计划,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项目、企事业单位专利工作试点示范、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四)国际间专利的交流与合作;
(五)对关系我省行业或者产业重大利益的涉外专利诉讼案件协助调查、应诉准备等。第五条 申请人申请国内发明专利补助须出示和报送下列材料:
(一)浙江省国内发明专利补助申请表(样式见附表1);
(二)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三)缴纳年费凭证原件和复印件。
第六条 申请人申请国外发明专利补助须出示和报送下列材料;
(一)浙江省国外发明专利补助申请表(样式见附表2);
(二)外国(或地区)专利管理机构颁发的专利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三)国家批准的涉外专利代理机构出具的国外发明专利申请、代理费用结算账单和发票复印件。
第三章 申请与审批 第七条 申请审批程序:
(一)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的申请人向所在地市或县(市)知识产权(专利)管理部门提交申请报告及有关资料;获国外发明专利授权的申请人向省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提交相关的材料。
(二)国内发明专利补助,由市、县(市)知识产权(专利)管理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核后发放。国外发明专利补助由省知识产权局按规定程序审核后发放。
(三)申请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受理: 1.不符合申请条件; 2.不属于补助范围;
3.不按规定填写《申请表》; 4.提供的材料不齐全; 5.其他不予受理的情况。
(四)省知识产权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上一公布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本工作安排,提出专利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经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审核确定后,向市、县(市)科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下达补助的项目及经费,由市、县(市)科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将补助资金拨付申请单位或直接支付给申请人。
第四章 补助方式 第八条 补助额度和方式:
(一)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按每件4000元人民币补助
(二)国外发明专利授权按每件30000元人民币补助(每件专利限补助在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发明专利)
(三)列入国家、省专利工作示范(试点)并在知识产权(专利)制度建设、管理、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已实现产业化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奖励。
(四)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项目等主要以贷款贴息方式补助;重大涉外专利诉讼案件协助调查、应诉准备等主要以项目补贴方式资助。
第九条 发明专利补助经费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上公布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确定。专利宣传、人才培训、行政执法条件建设、专利成果实施资助项目和专利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奖励等经费根据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工作计划,列入省科技厅部门预算,按规定程序报批。第十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当年资金若有结余,留转使用。申请发明专利补助的时效为1年,自市、县(市)管理专利的工作部门公布补助名单之日起计算。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和科技厅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施监督检查,申请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和凭证必须真实有效。如有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已资助的经费全数收回,并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中所述发明专利补助的受益人为专利权人,专利代理机构和专利代理人不属于本办法受益人。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浙江省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浙财教字[2003]38号)同时废止。
本《办法》施行前,已领取发明专利省级补助经费,并在本《办法》实施后授权的,不再享受发明专利的补助。
第三篇:浙江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浙江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财政农业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由财政性资金设立的,具有特定目标和专门用途,实行项目管理的各类农业专项资金。
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特大防汛抗旱资金、农业救灾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动植物疫病防治补助资金和面向农民的各类直接补贴资金等不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是指对农业专项资金设立、申报、分配、拨付、使用、监督和绩效评价的管理。
第四条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原则;
2.公开、公正、公平和效率原则;
3.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4.公共财政和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
5.资金整合和以绩效为导向原则。
第五条财政部门会同农口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农业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
第六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业专项资金整合工作机制,通过规划引导、部门协调、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各部门、各渠道安排的支农资金,逐步形成项目安排科学、投向重点突出、使用规范高效的支农资金管理运行机制。要建立完善农业专项资金整合考评制度和考评结果应用制度。
第二章设立
第七条农业专项资金的设立要符合各级政府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扶持导向目录。
第八条设立农业专项资金须有必要性分析、政策依据和绩效目标,同时明确支持范围、支持对象、支持环节和资金用途、支持方式、起止时间等要素。
支持范围是对支持对象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定。
支持对象是指符合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规定资格和条件的种养大户、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村级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
支持环节和用途是指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全流程中的具体环节和支出内容。
支持方式即财政补助方式,包括补助、贴息、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先建后补等具体方式。起止时间是指农业专项资金初始设立和结束的期限。
第九条对申请设立的农业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应建立评审制度,进行可行性综合评价,明确相应的项目管理措施,并区分轻重缓急,按序排列,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条财政部门对拟设立的农业专项资金各要素的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进行综合平衡后,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农业专项资金设立后不得随意变更,执行过程中因政策等原因确需调整的,应按原程序报批。
第十二条已设立的农业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与绩效及预算执行进度挂钩。
第十三条农业专项资金执行到期后应自动停止。如需继续执行的,应按规定程序重新申报。
第三章项目申报
第十四条农业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
第十五条农业专项资金的项目申请单位即项目建设单位,应按有关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的规定向所在地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提交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标准文本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必要的附件,并按规定如实提供本单位的组织形式、财务状况、自筹资金以及项目实施拟达到的目标等有关情况。项目申请单位要保证提交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报标准文本及附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六条申报省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立项的农业专项资金,应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和有关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的规定,由当地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以正式文件上报省级主管部门,抄送省财政厅(另有规定的除外)。符合申请条件的省级部门或单位,可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的规定,向省级主管部门申报项目, 抄送省财政厅。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申报部门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和上报文件的合规性负责。
申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单独立项的农业专项资金,由市、县(市、区)财政部门或省级主管部门,按照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的规定,向省财政厅申报项目。
第四章资金分配
第十七条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农业专项资金分配机制。
第十八条 对分配因素基本固定且可量化的省级农业专项资金,积极推行因素法分配切块下达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第十九条种养大户、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优先扶持。
第二十条要建立完善资金分配与预算执行进度挂钩制度。
第二十一条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实行专家或中介机构评审制度。
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库,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或立项指南的规定,对项目申请单位提交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报标准文本进行评审。
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专家或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评审报告,并统筹考虑项目区域布局和地区平衡等因素,提出项目立项和专项资金分配意见。省级重点农业专项资金的分配方案,需报省政府审定。
第二十二条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单独立项的农业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项目评审,并根据专家或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评审报告,确定申报中央财政立项或省财政支持的项目。
第二十三条分配给省级预算单位的省级农业专项资金,原则上应纳入年初部门预算,按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对重点农业专项资金立项扶持的项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应在相关媒体、乡村公共场所、农民信箱、财政支农项目库管理系统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的农业专项资金,根据从紧、必需的原则,可按一定比例列支项目管理费,具体比例按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执行,并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第五章拨付和使用
第二十六条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加快农业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进度。
第二十七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立项的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计划由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联合下达,补助资金由财政部门按照财政管理体制拨付,资金拨付文件抄送同级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有关主管部门。
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单独立项的农业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将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资金下达到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或省级有关单位。
第二十八条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批准的项目计划实施,并按规定使用农业专项资金。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范围。确需调整的,须按原程序报批。
第二十九条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应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求。实行报账制的,应按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项目申请单位要严格遵循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原则。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项目完工后,主管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及时进行验收。
第三十二条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违规使用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第三十三条对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在一定期限内停止其相关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资格:
1.项目建设单位或部门因在项目申报、实施中存在弄虚作假及挤占挪用、骗取专项资金等行为被依法处理的;
2.未经批准擅自调整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地点、项目实施内容等,涉及金额大、造成重大影响的;
3.存在其他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的。
第三十四条对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可酌情扣减其相关农业专项资金补助额度:
1.项目未按规定期限完成(因不可抗力影响除外);
2.未经批准擅自调整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地点、项目实施内容等,但未造成重大影响的;
3.项目已实施完成并通过项目验收但补助资金未及时兑现的;
4.未及时报送资料的;
5.其他影响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对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财政部门可暂缓或停止拨款。
1.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资金的;
2.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的;
3.自筹资金落实不到位、影响项目建设的;
4.拒不接受财政部门、主管部门或其他监督部门监督检查的;
5.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
第三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管理,定期对农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报上级有关部门。
第三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按规定建立和完善农业专项资金和支出项目的绩效管理和评价制度。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制定分类或分项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各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需要发布农业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30日起施行,原《浙江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实施办法》(浙财农字〔2004〕107号)同时废止。
主题词:农业资金管理办法 通知
第四篇:浙江省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浙江省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财教字[2006]154号
各市、县(市、区)财政局、科技局:
为鼓励发明创造,促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我们对省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将重新修订的《浙江省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反馈。
二○○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浙江省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为了鼓励发明创造,激励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平性,根据《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的规定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专利工作促进技术创新的意见》(浙政发[2001]45号)精神,结合我省专利事业发展的新情况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特点,特修订本办法。
第一条专利专项资金来源:
(一)省财政预算拨款;
(二)国家专利专项补助资金;
(三)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
(四)其它资金。
第二条专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的补助和专利工作的奖励、专利宣传、人才培训、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行政执法条件建设、企事业单位专利工作试点示范、国际间专利交流与合作、对关系我省行业或者产业重大利益的涉外专利诉讼案件协助调查、应诉准备等事项的补助。
第三条适用对象
本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发明专利第一权利人地址在本省辖区内的自然人,以及负责专利事务协调管理的政府机关。
第二章申请条件
第四条申请专利专项资金的单位或个人(简称申请人,下同)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
(二)申请国外发明专利已被国外专利管理机构授予专利权;
(三)列入国家、省专利宣传、人才培训计划,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项目、企事业单位专利工作试点示范、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四)国际间专利的交流与合作;
(五)对关系我省行业或者产业重大利益的涉外专利诉讼案件协助调查、应诉准备等。
第五条申请人申请国内发明专利补助须出示和报送下列材料:
(一)浙江省国内发明专利补助申请表;
(二)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三)缴纳年费凭证原件和复印件。
第六条 申请人申请国外发明专利补助须出示和报送下列材料;
(一)浙江省国外发明专利补助申请表;
(二)外国(或地区)专利管理机构颁发的专利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三)国家批准的涉外专利代理机构出具的国外发明专利申请、代理费用结算账单和发票复印件。
第三章申请与审批
第七条申请审批程序:
(一)获国内发明专利授权的申请人向所在地市或县(市)知识产权(专利)管理部门提交申请报告及有关资料;获国外发明专利授权的申请人向省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提交相关的材料。
(二)国内发明专利补助,由市、县(市)知识产权(专利)管理部门按规定程序审核后发放。国外发明专利补助由省知识产权局按规定程序审核后发放。
(三)申请人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受理:
1.不符合申请条件;
2.不属于补助范围;
3.不按规定填写《申请表》;
4.提供的材料不齐全
5.其他不予受理的情况。
(四)省知识产权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上一公布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本工作安排,提出专利专项资金使用计划,经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审核确定后,向市、县(市)科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下达补助的项目及经费,由市、县(市)科技(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将补助资金拨付申请单位或直接支付给申请人。
第四章补助方式
第八条补助额度和方式:
(一)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按每件4000元人民币补助
(二)国外发明专利授权按每件30000元人民币补助(每件专利限补助在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发明专利)
(三)列入国家、省专利工作示范(试点)并在知识产权(专利)制度建设、管理、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已实现产业化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奖励。
(四)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项目等主要以贷款贴息方式补助;重大涉外专利诉讼案件协助调查、应诉准备等主要以项目补贴方式资助。
第九条发明专利补助经费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上公布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确定。专利宣传、人才培训、行政执法条件建设、专利成果实施资助项目和专利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奖励等经费根据省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工作计划,列入省科技厅部门预算,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十条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当年资金若有结余,留转使用。申请发明专利补助的时效为1年,自市、县(市)管理专利的工作部门公布补助名单之日起计算。
第十一条省财政厅和科技厅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施监督检查,申请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和凭证必须真实有效。如有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已资助的经费全数收回,并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二条本办法中所述发明专利补助的受益人为专利权人,专利代理机构和专利代理人不属于本办法受益人。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浙江省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浙财教字
[2003]38号)同时废止。
本《办法》施行前,已领取发明专利省级补助经费,并在本《办法》实施后授权的,不再享受发明专利的补助
第五篇: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财建〔2006〕104号)
各市、县(市)财政局、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宁波市不发),省级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5〕18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浙政发〔2001〕2号)、《浙江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关于加快我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信办〔2005〕38号)的精神,为推进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数字浙江”建设,省财政在原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了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我们制定了《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06年该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时间截止9月20日,逾期不予受理。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
二○○六年八月七日
附件:
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更好地支持我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数字浙江”建设,根据国家有关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以补助或奖励的方式,主要用于支持:
1.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关键技术手段的配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技术攻关及对外技术合作等项目。
2.具有高技术优势的软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具有或争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基础软件、软件出口与外包,以及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和产品技术水平或替代进口设备、材料研发与生产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重点行业应用软件等项目。
3.数字内容产品开发与服务项目。重点扶持为公共管理和服务提供的重大数据库开发、网络增值服务等的项目。
4.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扶持信息服务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平台、面向区域或行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等项目。
5.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第三条 专项资金安排的原则:
1.鼓励创新。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产品生产和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
2.扶优扶强。重点扶持骨干、优势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链。
3.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形成有利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的环境;
4.公平竞争。规范项目申报、评审和项目管理,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条件下择优选择,提高项目资金安排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第四条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浙江省行政辖区内(宁波地区除外)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营软件和信息服务的企事业单位。
2.具有从事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业务所必需的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质量保证手段和专门场所;
3.产权明晰,管理规范,遵纪守法,有严格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良好的业绩和社会信用。
4.其他应具备的条件。
第五条 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须符合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导向;
2.符合第二条规定的重大技术方向,项目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方案切实可行,具备较好的实施基础;
3.项目资金来源可靠,自筹资金落实;
4.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六条 符合申请专项资金条件的项目,按以下程序申报:
1.省级以下的项目实施单位,向当地财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经当地财政、信息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于每年6月底前联合行文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2.省级单位经可向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于每年6月底前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申请报告须附以下有效材料(按A4型纸张尺寸制作,装订成册):
(1)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表(格式见附件1);
(2)浙江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见附件2);
(3)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地税、国税登记证复印件;
(4)有银行贷款的项目,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承诺书等凭证;
(5)省级以上部门(含省级)颁发的相关资质证书及荣誉证书等复印件;
(6)其他要求提供的材料。
第七条 当年已列入国家或省有关财政资金扶持计划的项目,不得重复申请省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同,一个单位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已得到专项资金补助的单位,在该项目尚未完成前,不得申报新的专项资金项目补助。第八条 专项资金的审定与下达
1.省信息产业厅对申报项目进行汇总、初选,并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专项资金安排的原则,由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共同审定补助项目和补助(或奖励)的具体资金数额,并联合行文将预算指标下达给各有关市、县(市)财政部门和省级有关主管部门。
2.市、县(市)财政部门和省级有关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和项目进度将专项资金及时拨付给项目单位。
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1.各级财政、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应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督促项目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严禁截留、挪用或转作他用。
2.项目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严格实行专款专用,控制开支范围,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3.专项资金的使用,应接受财政、信息产业、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4.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完工后,项目单位应及时将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工程决算等材料(编写题纲见附件3)报送同级财政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各市、县(市)财政部门和信息产业部门对完工项目材料审核后,于每年12月底前将有关情况汇总上报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
5.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将不定期地对项目实施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施跟踪问效。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使用专项专项资金的,将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如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补助资金或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情节严重的,省财政厅将责令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追回补助资金,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2001年印发的《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浙财建字[2001]55号)和2002年印发的《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计划项目监督和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浙信信[2002]9号)文件同时废止。发布部门:浙江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6年08月07日 实施日期:2006年08月07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