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理论复习资料小六
民族理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主义民族理论的奠基人,他们的许多著作都论述了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其中《卡尔.马克思的民族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专著。
2、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的遗志,于1884年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的第一部专著。
3.斯大林于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第一次给民族概念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定义。4.单一民族国家甚少而且单一“民族国家”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一般指主体民族在全国人口比重的95%以上。
5.国家的四个要素:人口、领土、主权、政府。6.中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很不平衡,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壮族。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是珞巴族。7.维吾尔族,是新疆的自治民族。分布于全疆各地825万多人,其中80%聚居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库尔勒 地区,维吾尔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和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及北疆沿天山一带,回族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暨自治县,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6万余人,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四、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
(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3)团结和教育宗教人士(4)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5)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6)我国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在互相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同外国宗教组织或宗教人士进行交往,但我们国家的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坚决反对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7.新疆宗教的基本特点?
1.新疆宗教“五性”(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复杂性);2.新疆宗教历史久远,是构成新疆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3.新疆宗教传统色彩较浓;4.新疆宗教演变受周边地区,尤其是中亚、西亚等地区影响较深;5.新疆宗教问题历史上看与政治关系较密切,从现实看与社会稳定关系密切;6.新疆宗教各种宗教共存条件下形成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对新疆许多民族信仰的同一性产生深刻影响;7新疆宗教上层人士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他们的历史作用应作具体分析。
8.民族分裂主义的定义:是指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分裂祖国,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尔蒙古自治县,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地塔什库尔干自治县,锡伯族主要聚居在伊犁河南岸的擦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口3万余人。
8.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政府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并于光绪十年1884年建立新疆省。
9.如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型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对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白族的,“三月节”;哈萨克族的“赛马”;锡伯族的“锡迁节”。10.1983年起,坚持每年5月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1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平等、团结、互助。这是1982年宪法里得到明确表述 14.到1945,新疆先后建立了27个不同的级别自治地方,包括专署地方、县级自治地方,以及县级以下区乡级自治地方,后经中央批准调整成立了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16个民族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
15.在我国56个民族,目前汉、回、满、畲族共用汉语,按谱系分类法分属5个语系9个语族,是14个语支。其中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民族最多,共有32个人口达10亿多。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沙欧语系。裕固族语言东部属于蒙古语族,西部属于突厥语族。
16.1947年又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17.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的代表会和人民政府。18.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2010年统计全疆有2181.3334万人。
20.对新疆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选择题)2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其条件主要有以:
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选择、填空)
二、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2.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3.民族关系:一般指民族交往中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它本质上反映的是民族的地位、利益、意思和感情等方面的社会关系,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
4.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它表现于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错的全过程。
5.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在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三、简答:
1.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2.中华民族分布的及特点?(1)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局互相交错居住。(2)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大多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冲地带吧。(3)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主要有,(1)主张以前民族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3)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4)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4.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单位的发展;(2)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稳定;(3)有利于巩固边防
5.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1)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2)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保证导的反动思潮和反动势力及其现实行为。9.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
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是政治问题,而绝不是民族宗教问题,其政治目的就是妄图建立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主义政权,作为一种反动思潮,它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极端化发展的表现。
四、论述题:
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宗教的特性科学的进行概括?
1、群众性,我国是多种宗教并存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各宗教都有相当多的信教徒,总数将近一亿.宗教的在我国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能否调动广大信教的积极性,就要认识到宗教的群众性;
2、民族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主要宗教有明显的民族性,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交织在一起,尊重宗教信仰就是尊重他们的民族传统;
3、长期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事业不发达,人们认识有局限,宗教在人民群众中有较深的的影响,极少数敌对分子利用宗教诱骗群众,进行破坏活动,在我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将长期存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产生影响;
4、国际性,宗教是世界个民族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上信各种宗教的总人口4/5左右,我国主要宗教除道教外,都是由国外传入,我国宗教与国外宗教有着历史联系.5、复杂性,宗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往往与社会发生着复杂的关系,涉及群众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二、新时期民族问题的表现?
1、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问题。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更为突出;
2、在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但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体系,要加强自治地方体制改革,要大量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3、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提高中的问题。各民族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下,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文化之间矛盾和问题越来越明显正确处理好文化发展和提高,确保社会稳定;
4、民族意识普遍增强中的问题。民族意识的正常发展有利于民族的发展繁荣,但是,旧的民族意识不能马上消除,又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影响,对民族意识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5、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任务繁重,国际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和渗透,往往影响到民族关系。民族分裂主义制造“西藏独立”,建立“东突厥斯坦”,台独势力搞分裂的问题,国际上,敌对势力加强渗透,勾结分裂分子搞破坏活动,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必须把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篇:电大2013【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资料
二、单项选择题
1.(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B.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B.族类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C.南朝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D.1987年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民族
2.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 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
3. 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4.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C. 自然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B.性质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D.和平与发展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C.社会因素
2.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3. 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 3 000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D)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 经济利益
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C.10多 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C.64% 4.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B.18个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1.(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2.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C. 根本原则
3.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B. 1/3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C.自治权的行使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C.155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C.44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B.民主集中制
1.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2.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D.对口支援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B.精神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D)。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A.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A. 传承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C. 原则性和灵活性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C.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C.资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朴初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E)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ABCDE)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 是一门实践科学D 是一门交叉学科E. 是一门新兴学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等基本属性。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A. 社会生产C. 内部交往程度D. 外部交往程度 3. 民族发展包括(BCD)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 民族结构B. 民族素质C. 民族关系D. 自然环境E. 社会环境
5. 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ABCD)。A 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 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 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DE)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 民族的活动中E.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BDE)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 地域B. 民族D. 经济E. 文化
4.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B.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 B.壮族 D.满族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ACD E)。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ABCD)的平等。A. 地位B. 待遇C. 权利D. 利益
2.(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B.实现民族平等C.加强民族团结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ABE)。A.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B.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E.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4.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ABDE)A. 和睦B. 友好D. 联合E.. 协调 5.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E)。A. 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D.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E.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ACE A.民族干部 C.民族语言文字 E.民族形式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1. 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 A. 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B. 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C.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D. 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2.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A.大力培养、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D.大力培养和任用E.努力培养一支
3.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DE)的方针、原则。A. 科学技术干部B. 理论干部D.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E. 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1. 民族教育(ABCD)。A.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B.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 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B. 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 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D. 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 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B.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C.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E.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ABCE)。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CDE)。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八协
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ABCE)。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ABCDE)。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BCDE A. 民族性B.群众性C传承性D.变异性E. 敏感性 4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B.自然原因C.经济原因D.历史文化原因E 宗教原因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ABCDE)A东正教 B佛教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A.维护法律尊严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错,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错,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错,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
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错,4. 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对)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1.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2.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3.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错,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1.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错,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错,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错,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
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错,2.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对)1.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2. 中华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错,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
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
第三篇:民族理论小测验
小论文:综合下面提供的两则材料,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1.“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因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美国中央情报局“行事手册”中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第4条)
2.有香港媒体爆料说,美国情报机构每年都要花上数千万美元,资助一批所谓的“网络特务”对中国网民进行思想渗透、策反,这些“网络特务”多是国内失意者,以及无固定工作人士,他们定期领取美国政府支付的薪金,出没于各大中文论坛、门户网站,散布一些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的消息和言论。
作业:(两题)
1.当前,西方由来已久的文化霸权和生活方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如好莱坞文化、可口可乐、麦当劳、日本漫画、哈日哈韩等,这些外来的西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普遍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请就如何发展和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谈谈自己的观点。
2.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请回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四篇:民族理论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循环经济中净化的一片塞北蓝天,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探索中,鄂尔多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1.4万。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处于自治区落后水平,全市8个旗区中5个“国贫旗”、3个“区贫旗”,被称为内蒙古的“西部”。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鄂尔多斯的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自治区前列,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成功实现由贫困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起点、节约型、友好型、创新型、和谐共享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鄂尔多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
要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地方财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二)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经济整体素质和协调性显著提高。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发展。
(三)坚持节约型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节
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形成了一大批耗能高的“五小”企业。进入新世纪以后,鄂尔多斯市委和市政府对落后产能进行了大力度的淘汰。
(四)坚持友好型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环
境的基础上实现的。2007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森林覆盖率由12.6%提高到18.07%,入黄泥沙量减少了12.5%,沙尘暴由过去每年20—30次下降到8次以下。占全市总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局部地区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区域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个别地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昔日的“黑三角”变成“金三角”.(五)坚持和谐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小康。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是惠及全体鄂尔多斯人民的发展。近6年来,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45亿元。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位居全区领先水平,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第五篇:民族理论
填空题: 1、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1000万的民族:壮族和满族。3、55个少数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有80中,大体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4、邓小平否定:“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
5、民族识别第一阶段(1950-1954)共识别38个;第二阶段(1954-1965)共识别16个;第三阶段(1978-1986),识别1个(基诺族)。
6、从自然属性,民族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民族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7、三个过渡:物质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最大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8、民族发展的总趋势:不断的发展,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
9、两个历史趋势理论: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第二个趋向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壁垒的破坏,资本、一切经济活动、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形成。
10、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
11、民族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
12、民族关系表现形式: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交往中表现的关系,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关系。
13、民族问题的特性;(5性)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14、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4交织):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16、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7、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19、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善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0、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部落发展为民族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22、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的途径
23、次生形态民族:通过民族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同源异流(分化),异源同流(同化、组合)。
24、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5、民族发展模式:常态发展、异态发展和跳跃式发展。异态发展包括、极度缓慢发展、停滞发展、暂时倒退发展。
名词解释:
1、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4、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
5、自然同化,是指不同的民族在社会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6、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7、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8、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将往联系状态。
9、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资源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10、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11、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现出和睦关系融洽。
12、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3、民族自治地方:是少数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14、自治机关的自治区: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15、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它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内容表现出来。
16、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是指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该得到的利益。
17、民族权利: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18、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有着很强的稳定性,是维护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19、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 ①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②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③张通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
④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⑤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国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 ③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机制。
总之国家为民族发展所提供的的各种条件、政策、措施等,对民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在实践中,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4、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5、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 ②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
③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
总之,国家政治权利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6、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产生民族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社会原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也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表明它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十分重要的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着制度规范和法律规范。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名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力;有利于建立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论述题:
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②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原因
①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因素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核动力。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①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规律,民族的发展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民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民族的发展是受发展规律制约的,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民族发展。
②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自身规律。民族只有充分发展繁荣后才会走向消亡。社会主义初期,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小时,各民族人民住在自己的命运,主导自身的发展。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奠定了各民族繁荣共发展的基础。
5、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米之怒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 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因素,既不是单纯地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正确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保证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经济因素,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状况等;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统一、民族平等团结和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平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呢过保障撒后蜀民族的平等权利,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发展团结合作的民族关系,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发展,既考虑民族自治与地方的历史状况,有考虑其现实的状况及其发展的需要。对历史和现实充分的把握之中,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规划民族之子地方的未来,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呢过团结和发展繁荣
以上三个“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国庆的创造性结合,构成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
7、民族区域自治内容和实质: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孩子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政治形式。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少数民族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本事务的权利。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8、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干部的任用状况,是少数民族人民享受平等权利和形式自治权力的标志。(4)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的,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总之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件关系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9、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人物而奋斗的骨干力量。
民族干部长期生活在在本民族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状况,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地区的自然优势和经济特点,喜爱本民族的文化,熟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疾苦和要求,通本民族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感情。
各少数民族群众不仅愿意向少数民族干部倾诉心声、梵音有意见,而且愿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领导、建议和劝告。有利于通过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跟好的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少数民族干部还是各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对本民族的加快发展、素质提高有冲高的追求,并且了解党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优势与不足,使得他们更好地工作。
10、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①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社会生产、分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②物质资料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因素
④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