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云南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2 19:2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云南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云南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云南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推动云南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11:16 来源:《求是》 期号:2006.8 作者:白恩培

云南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多民族省份,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特色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我省确立了“突出重点抓生态”的思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从而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生态工程成效明显。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既有深刻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云南东川曾是闻名中外的“铜都”,但由于未能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铜都”留下来的是荒山秃岭和频发的泥石流灾害;滇池曾是云贵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由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滇池受到严重污染,如今不得不投入巨资进行治理。丽江古城之所以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正是得益于生态的有效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实践证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就会带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反之,就会导致生态恶化,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那种一谈加快发展就放弃保护、强调保护就放弃发展的做法,都是片面的,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最终必然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必须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与保护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不能抢吃子孙饭。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只有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我们的明智选择。云南的不少优势资源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撑,我们只有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统筹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生态系统,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的破坏会影响到一个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中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不同地区进行功能区划分,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是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具有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坚决反对和纠正追逐狭隘利益的行为,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确保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在确保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局部利益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保障有力、运作规范的利益补偿机制。对于在生态保护中利益受损的地区和群体,如生态功能区保护的易地搬迁、营造公益林的林农补偿等,在妥善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经济效益为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力量,可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目的,脱离这个目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生态效益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关系,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关键在经济发展。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十五”期间,我省坚持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加快发展不停步,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迈出了经济增速止跌、回升、加快发展三大步,人均生产总值有较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我省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显著加大。事实告诉我们,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快经济发展。贫困只会加剧生态恶化,发展才能摆脱贫困、改善生态,最终打破贫困加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怪圈。我们既要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又要承担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团结率领全省各族人民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共享发展成果的光荣使命。“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切实保护生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集中体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必须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符合人民根本利益要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否则就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就会丧失保护的动力和基础。我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有些地方虽然生态状况较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却十分困难,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生态保护任务相当艰巨。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经济要发展,人民要致富,就必须在保护好生态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好自然资源,使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出来。

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保证。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是符合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稳步发展。只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切实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云南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形势不容乐观,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压力还在加大,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仍较突出。我们将坚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抓好重点城市、重点区域和流域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继续坚持突出重点抓生态,全面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大生态脆弱地区的恢复治理,力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是我省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符合云南实际,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进程。生态建设产业化,就是生态建设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符合经济规律。云南是一个生态资源大省,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很大。“十五”期间,我们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烤烟、鲜切花产量和优质咖啡出口创汇保持全国第一;蔗糖产量全国第二;茶叶产量全国第三;林浆纸、食用菌、生物医药等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并针对旅游业、林业、水电业等领域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出台了统筹发展与保护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妥善处理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继续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着眼点,以资源与市场对接为立足点,遵循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转变观念、大胆创新,突破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进一步提高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水平;继续加快环保产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保本微利”、“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排污收费标准和机制;加大政府引导与支持的力度,积极鼓励社会投入,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污染治理产业化,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作为全国重点林区省份之一,我省在进行林业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林业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开发质量和可利用系数,抓好林业产业;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把云南建成特色鲜明的天然药物基地和花卉生产基地;发挥云南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打好生态旅游牌,夯实旅游产业的支柱地位。

提高产业发展生态化水平。产业发展生态化,就是要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期以来,云南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与产品,重点抓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领域,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积极开展生态工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大力提倡绿色消费,鼓励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认证产品。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与保护综合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云南建成一个发展条件优、自然环境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省份。

(作者: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第二篇:浅谈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一、“开发农业旅游休闲功能”与“把握发展机遇”之间的关系

建设现代农业为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功能实现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一)城市化的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对自然.环境的疏远,使得人们产生了暂时逃离单调紧张的城市生活的愿望。而乡村地区一般具有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绿色的景观,并能够

为户外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理想场所。(二)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村村通路、家家通电,电信覆盖到乡村,为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三)国家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特别是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旅游休闲农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但是,“机遇”不等于“蛮干”和“盲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作用绝对不可忽视。农业旅游的容量不是无限的,超出市场内在的容量值就会弱化其市场价值,造成边际效益递减。目前各地旅游休闲农业存在着一种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趋势,而一旦旅游农业的市场供给超出需求,无论是农民的个人投资还是集体投资,都难有良好的收益,进而将会严重挫伤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应综合考量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科学判断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坚决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的无序、盲目发展。

二、“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初期,政府介入很少,旅游休闲农业的产品也随着市场的演变自生自灭。旅游业自身的行业特征和国外发展实践表明,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特殊产业类型。忽视政府的作用,或者说政府不去主动介入、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一种政府失职的行为。但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支持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也行不通,毕竟,政府财政的主要职能是保障社会公平、提供非盈利性的公共产品。旅游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进入市场,在其发展中应当处理好市场运作与政府监管的关系,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政府的主要作用应在于:通过宣传发动,促进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调动包括农民、社区、基层组织在发展旅游休闲农业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掌握可用干农业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找到本地旅游休闲农业的特色和核心吸引力;综合评估旅游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围绕主要目标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规划、设计和开发旅游休闲农业的辅助产品,使农业旅游的内容逐步丰富完善;为有条件的地区制定专门的旅游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用规划来指导农业旅游的开发工作;组建旅游休闲农业的营销和服务网络,依托各地的政府网络和旅游网开展运营,通过政府主导营销的方式,解决农业旅游小规模、分散化的营销瓶颈问题。

三、“农业旅游休闲功能开发”与“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有观点认为,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将对当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也将对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但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与上述判断相反:在农业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有序的农业旅游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生态系统、独特文化,而且在保持生态环境、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农业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增强了居民对当地资源的重视程度,积累了保护环境、传播文化的资金储备。事实证明,在开发旅游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群众和经营者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宣传生态和文化资源最好的方法即是让它成为农业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结合我国旅游休闲农业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仍要高度警惕早期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在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过程中,特别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开发利用和保护建设并行不悖、互相促进的原则,既要重视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加强资源的合理保护,还要整理和挖掘乡村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游客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旅游休闲农业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四、“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在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投资主体多元化,极易造成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资源利用无度;二是公共秩序混沌失序;三是公共福利供给短缺。例如:文化传承问题——一些地区发展中,由于社区成员缺乏责任感,导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外界同化,并逐渐流失;品牌维护问题——在旅游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经营者受到利益驱动,致使拉客、宰客现象

第三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摘 要】经济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进步。而甘肃省民勤县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发展区域经济的启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为代价,只有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均衡,才是长久之计。

【关键词】民勤;生态经济

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顾及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甘肃民勤生态经济发展的启示

民勤的历史就是治沙造林的历史。民勤的经济发展也是和防沙治沙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处理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时,民勤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民勤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加快建设区域经济增长极;培育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着力建设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经济转型示范区、绿色产业和洁净能源开发区、科教人文示范区;民勤县勾勒出了生态经济建设的示范样板。

1.治沙造林,建设生态屏障

近几年,民勤县制定实施了《民勤县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办法》,加大治沙造林力度,稳步推进荒漠化治理进程,构筑防沙治沙生态屏障。民勤县立足项目,综合防治,初步实现了防沙治沙由纯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按照“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防沙治沙精神,统筹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整体推进生态保护保护与建设。

民勤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积极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一体化的沙产业,全县完成农户承包治理经营21.68万亩,种植甘草、梭梭、枸杞等沙生药草15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2.51万亩,白茨接种锁阳500亩,建成了1.34万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完成防风固沙林建设6.13万亩,农田防护林网5.02万亩,封沙育林草19万亩。

2.调整农业结构,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

在加快治沙的同时,民勤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着力培育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瓜菜产业;暖棚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实现农民户均2座棚、3亩特色经济林,人均1亩高效节水大田,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到“十二五”末,建成设施瓜菜生产基地6万亩、养殖暖棚7万亩、酿造葡萄10万亩、红枣10万亩、枸杞2万亩,把民勤建成河西优质农产品重要产区、全国品质一流的酿造葡萄基地和优质红枣、枸杞的主产区。

3.大力推广高效节水产业的发展

调整农业结构。民勤县还按照“面积调小、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原则,以配水面积和水权总量为依据,大力压缩亩产值在2000元以下、亩耗水在400立方米以上的小麦、洋葱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棉花、杂交食葵、小茴香、黄白蜜瓜、制干辣椒等高效节水作物,推动高效节水主导产业向资源优势区、高产丰产区和技术成熟区集中,建立了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与节水增收目标相配套的种植业结构。

4.工业强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生态治理。民勤在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立足全县煤炭、石墨、光能、风能优势和农畜产品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全力“引项目、建园区、找矿藏、上规模、增效益”。

同时,民勤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县城交通、通讯便捷和人流、物流量大、服务水平较高的有利条件,打造城东工业集聚区,着力培育以酿造、食品加工、中药材、循环经济、彩印包装、棉纺、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八大产业集群。

经济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进步,真正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高耗能、高污染、不计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我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民勤县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一种发展区域经济的启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是以环境破坏为前提的,也不应该、必须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只有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均衡,才是可持续的,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行生态经济观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是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根本出路。

二、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原理以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形成环境优良、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1.协调性。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协调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只有协调,才能发挥出整体效应,才能实现“1+1>2”效应。

2.系统性。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

(1)生态经济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

(2)生态经济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在生态系统的诸多组成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

(3)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3.循环性。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这种循环是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但是由于有了人们的各种干预,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4.价值性。生态经济系统除了具有协调性、系统性、循环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价值性的特征。

(1)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2)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充分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

(3)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

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遵循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建立和发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经济模式。我国在发展区域生态经济时,应针对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1.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这里所指的农业除了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畜牧和农业手工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生态模式的构建。

(1)要重视生物的共生特点,发展立体式种养殖农业。

(2)要实现有机物多层利用,实现循环效益,达到废物的再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3)对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根据当地的优势资源,合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以最优的种植方式实现种植结构的优化。

(4)重视对山区生态保护的改变,营造良性的山区经济。

2.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依旧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将各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1)重视生态保护,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好的、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生态旅游的发展。

(2)旅游环境的保护还必须要规范游客的行为,杜绝人为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3)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开发和建立合理的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

3.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实现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是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本目标,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循环的企业,推动区域工业发展生态化。

(1)发展科技型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2)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杜绝资源的浪费现象。

(3)建立节约型工业生产模式,实现高效工业生产。

(4)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废品再利用。

四、发展区域生态经济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加强生态教育,树立生态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表现:

(1)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者;

(2)凌驾自然的征服者;

(3)自然与社会持久发展。

要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加强大家的生态意识教育,改变观念,变“征服”为共生,化“掠夺”为互助,实现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均衡。

2.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发展生态经济,不能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因此,工业就要走循环经济道路,农业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处理好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和持续运转。

3.改革传统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型生态经济产业

改革传统产业,使之走向科技化、生态化的发展轨道。这种新型的产业,不但能够缓解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总之,构建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小处入手、从具体出发,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和谐共生,将人类活动的各个环节纳入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

注释:

[1]戴备军,www.xiexiebang.com,浙江在线,2006年05月15。

[2]康云,武威日报,2008年04月09日。

第四篇:正确处理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处理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海南旅游业的生命线,是海南实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最大资本。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环节上强化生态保护措施,是实现可持发展的战略要求。

规划环节:科学性、可持续性。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定要先行。

立足海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开发时序”的原则,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实现海南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海南旅游总体开发需考虑全岛资源环境状况,确定旅游发展潜力圈或欠佳的地域,充分利用海口三亚两地中心,向优先发展区域辐射。在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实施《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旅游重要区、景区景点都要做好规划,以促进海南旅游走上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

建设环节:精品、生态。首先,要抓优势骨干项目,着力实施名牌精品战略。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产品是基础,名牌精品是提高档次、占领市场、形成综合效益的关键。要坚持抓优势骨干项目,铸造旅游精品,高质量地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最有效开发利用,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品牌提高知名度,带动海南旅游产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尊重自然的异质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从三个定向目标上实践: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爱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再次,要开发生态建筑。旅游区的建筑要充分体现生态主题,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合。要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不要随意切割山脉,截断河流。建筑色彩上要强调适当的统一,提倡回归自然,采取一些鲜明的对比色,以世界上亚热带地区海岸建筑与岛屿建筑作参考。追求地方特色,大力开发符合海南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生态的建筑形式,这不仅是环保的要求,同时也是吸引游客的要求。

管理环节:完善法规,加强监管。首先,要完善法制。1995年8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实施我国第一部地方旅游法规《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11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使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海南省旅游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旅游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使海南旅游产业有了越来越完善的法律、法规、规定。应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旅游法规体系,为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其次,要严格旅游市场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整治“五低”即低价格竞争、低质量服务、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的问题。通过整治,逐步规范全省旅游市场,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要完善旅游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地制止旅行社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接待旅游团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完善导游管理体制,建立导游人员“双轨”管理制度,即专职导游由旅行社管理,兼职导游由省导游服务公司管理;要加强旅游线路行程管理和旅行社量化管理,鼓励旅行社根据游客需要,积极开发、推出灵活性强、选择度高的旅游线路;要完善和加强海南省旅游投诉中心建设,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事宜,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做好政策保障。应积极建立包括计划、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出入境管理等内容的旅游产业政策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受人为的因素受阻。

第五篇: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形式和生命进程的多样性,包括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它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上重要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现在,人们往往把生物多样性视为生命实体本身,而不仅仅看作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可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正如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一样,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现出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策略。同时,与生物多样性的其它方面一样,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宗教信仰、土地管理实践、艺术、音乐、社会结构、作物选择、膳食以及无数其它的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价值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得以了解。第一,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分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间接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消费和生产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展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境丧失和片段化、外来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消耗的高速度、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惠益分配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合理。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以每年0.5×104km2的速度减少;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的影响,退化面积达87×104km2。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国家,而且是85%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与安全。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行动

鉴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局面,有关的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许多国家政府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7—1988年起草的1990—1995年联合国全系统中期环境方案中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策略以及实施方案。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了1994年至2003年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十年的决议。同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当时有150个国家首脑在《公约》上签字。《公约》的宗旨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公平共享利用遗传资源所取得的惠益。《公约》主要包括国家主权与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关获取的议题和资助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该《公约》是一个框架文件,强调国家水平的行动,为各缔约国如何履行公约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为了纪念《公约》生效,更好地宣传和履行《公约》,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12月29日通过49/119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分别于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8年在巴哈马首都拿骚、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召开了四次缔约国大会,对《公约》的履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科学有效地履行《公约》,还专门成立了科学、技术和工艺附属机构(SBSTTA)。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1992年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在《公约》上签字。继而,中国政府批准了这个《公约》,并履行承诺的义务。在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下成立了国家履行《公约》工作组,协调我国的履约工作。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并正式发布。同时,加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并陆续启动了天然林

保护工程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程。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政府的决心和措施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国人民齐动员,共同奋斗,才能保护好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1.3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

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0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下载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云南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云南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

    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最终版)

    论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

    发展低碳农业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农业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与气候变暖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CO2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作者:陆天宇 南京林业大学 110408114 [摘要]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有着直接利用、间接和潜在的价值,对保......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大全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仅能提高人民大众的......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如何提高市民素质,让人民群众成为美丽天津建设的主体”„„昨天(1日),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的分组......

    正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正确处理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问题,是农村基层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推进村民自治的首要问题之一。《村委会组织法(试行)》......

    如何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试述我国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权利和义务伴随着每个公民的一生,从其出生到其死亡,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所有的权利和所应尽的义务。但是,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了解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