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舆情信息标题
一、意见型
1、基层反映:ⅩⅩⅩ
2、社会各界对ⅩⅩⅩ的反映
3、基层群众对ⅩⅩⅩ的反响(看法)
4、基层群众认为ⅩⅩⅩ
5、基层反映:ⅩⅩⅩ亟待重视
6、ⅩⅩⅩ的舆情反映
7、民众认为ⅩⅩⅩ势在必行(亟待解决)
8、基层反映ⅩⅩⅩ问题不容忽视
二、争论性
9、ⅩⅩⅩ引发争论;
10、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反映不一
11、ⅩⅩⅩ引发社会(舆论)争议
12、人们对ⅩⅩⅩ看法各异
三、议论型
13、ⅩⅩⅩ引发公众热议
14、人们(基层群众、网民)热议(评)ⅩⅩⅩ
四、建议型
15、干部群众认为应充分重视ⅩⅩⅩ
16、基层建议ⅩⅩⅩ
17、目前ⅩⅩⅩ亟待纠正
18、基层反映ⅩⅩⅩ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9、对ⅩⅩⅩ的建议 20、基层对ⅩⅩⅩ的几点建议
21、基层调研:ⅩⅩⅩ应予以重视
22、干部群众希望ⅩⅩⅩ
23、民众认为ⅩⅩⅩ值得借鉴
五、称赞型
24、群众热烈欢迎ⅩⅩⅩ
25、基层高度评价ⅩⅩⅩ
26、ⅩⅩⅩ受到好评
27、干部群众支持ⅩⅩⅩ
28、干部群众为ⅩⅩⅩ叫好
29、ⅩⅩⅩ受到老百姓称赞 30、基层群众对ⅩⅩⅩ反响很好
六、情绪型
31、广大民众强烈谴责ⅩⅩⅩ
32、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表示愤慨(极为不满)
33、老百姓认为ⅩⅩⅩ极为不妥
七、呼吁型
34、社会各界呼吁ⅩⅩⅩ
35、基层群众强烈呼吁ⅩⅩⅩ
36、舆论呼吁ⅩⅩⅩ应引起重视(不应忽视)
八、分析型
37、当前ⅩⅩⅩ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38、对ⅩⅩⅩ要注意(警惕)几种不良倾向
39、ⅩⅩⅩ存在的诸多问题 40、对ⅩⅩⅩ的调查与思考
41、基层群众对ⅩⅩⅩ的几点思考
42、ⅩⅩⅩ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43、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的意见和建议
九、动态型
44、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关注ⅩⅩⅩ
45、干部群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ⅩⅩⅩ
46、人们对ⅩⅩⅩ问题广泛关注。
注:ⅩⅩⅩ代表的是政策、问题、现象、观点、言论、举措、行为等客观存在的事物。
三、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五个重要环节
收集、整理和报送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大局、大事、大势”,始终从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角度出发。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收集舆情,清楚了解舆情存在的空间。我们知道,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因此,我们收集舆情就要到这些场所去寻找。具体来讲主要有:从媒体上收集信息。媒体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了各地区、各领域甚至世界各国的信息,媒体信息特别是网络媒体信息,没有过多的周转环节和层层报批的手续,揭露问题也比较尖锐、比较及时,我们从中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舆情点。从媒体收集舆情要注意三点:
第一,中央重大决策、重大事件引发的舆情,要以主流媒体为准。其舆情收集除了自己对“事件”的第一反应外,更多地要关注媒体的评论和舆论的反映;
第二,社会思潮及理论动态舆情,要善于从媒体“理论版”、“言论专栏”去收集,同时也要关注民间网站学术类论坛上的一些“言论”;
第三,社会热点问题及网上热点问题,要关注各大网站新闻跟贴和民间网站论坛。从横向部门收集信息。
舆情信息收集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群众利益相关性较强的权力部门,如公、检、法、工商、教育、城建等,这些部门的相关政策及做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较多,极易引起群众的思想波动和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和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当成为各级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关注的焦点。
对这方面的舆情信息的收集,要通过建立覆盖广泛的舆情信息网络,培养一批较高素质的舆情信息员,从而保证横向部门信息收集渠道的畅通。从民间收集信息。从民间获取舆情是民意信息来源的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从民间收集信息,要求舆情信息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经常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经常性和广泛性的联系,要善于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谣、“顺口溜”以及各种街头巷尾的议论、“小道消息”、“传言”中捕捉舆情点,从中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社会性的舆情信息。
二是抢抓舆情,善于把握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的发生是由舆情因变事项所引起的。所谓舆情因变事项,是指能够引起民众关注,且会对形成民众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所有事项的集合。它既包括执政者制定和实施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还包括自然界、国家周边地区、甚至世界各国及宇宙间可能发生的一切能够对舆情产生刺激的事项。由于舆情因变事项一般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发生的,而舆情是伴随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而发生的。所以舆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舆情发生的时间。舆情发生的时间有这样几个规律:其一,舆情在舆情因变事项之后发生。从理论上讲,舆情因变事项发生以后,必然要引发相应的舆情,这是舆情发生时间的一般规律。比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当这项政策公布后,民众必然会有一些理解和看法。赞同、反对、漠不关心等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都可能发生,当民众的这些情绪反应上升到一种“社会政治态度”的时候,就形成了舆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当发现了某项舆情因变事项产生以后,就要分析可能产生的舆情,并在“第一时间”加以收集、整理和上报。其二,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同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例如各地在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之前,都会组织相应的讨论,都会通过媒体营造氛围。这时不同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这种民众意愿的不同,正是多元民意的一种反映,而这种民意的走向,恰恰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舆情焦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在这种变化中抢抓舆情,并多角度收集和报送。其三,舆情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舆情的性质告诉我们,舆情可以对执政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当决策者因群众反映强烈,而不得不对已经做出的决策进行调整时,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会随着决策者决策行为的改变而改变,这时舆情会同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比如,房地产价格攀升问题,早已引起了老百姓的不满,其开发商的暴利和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状态已经成众矢之的。近期以来,中央加强宏观调整,各地相应出台了抑制房价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舆情是与舆情因变事项相伴发生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察舆情因变事项的动态变化,在其变化中捕捉有价值的舆情点,从而形成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三是分析舆情,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对纷杂多变的舆情不进行深入分析,就不可能抓住舆情的本质,也不可能写出好的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进行舆情分析最关键的是要准确判断舆情变化的走势,要做到:注意层次性。对同一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比如,某地发生了矿难,对矿难中的死亡矿工的家属同矿主而言,其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肯定是不同的,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第一反应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反映舆情?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次反映,把不同群众的反映都收集起来,形成各方意见、意愿的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出因矿难引发的民意取向。关注利益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离开了老百姓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将写不出好的舆情信息。比如,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民工群体的诉求是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诉求,而其它阶层民众之所以关注此事,是这些民众渴望社会公平的一种非物质利益的意愿的表达。因此,对舆情的分析要以“利益性”为切入点,只有抓住“利益”这个核心,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突出政治性。舆情是民众对执政者及其行为的一种看法和评价。分析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涵的内在政治态度。比如,对医生收红包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民众对医生职业道德的不满,而深层次上,是对国家医疗改革的失败,从而使民众对国家管理体制产生了不满。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要害,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
四是整理舆情,合理调整舆情写作的角度。整理、撰写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工舆情信息“产品”的关键工序。写好舆情信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舆情信息文稿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文稿可长可短,结构可松可紧,关键在于选择角度,合理调整写作的切入点。如何选择切入点?首先要有敏锐的舆情意识。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信息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舆情意识,是一名舆情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舆情意识集中反映在对舆情的敏感度上,一名合格的舆情信息员能够在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可以在纷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能够在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预测出可能发生的舆情,可以在人们街头巷尾议论中捕捉到苗头性的问题;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看到影响社会和谐的隐含诱因,可以透过国内外舆论走势发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取向产生影响的因素。其次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当某个舆情因变事项发生后,由于写作的角度不同,主题切入点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选准主题的切入点,才能保证反映的舆情信息“管用”、有效。其三要在情感中寻找灵感。写好舆情信息不仅需要有责任心,还需要有灵感。灵感从哪里来?从“爱、恨、忧、思、盼”的情感中来,比如,国家出台助学贷款政策,你认为是好政策,那么就会写出“积极评价”的舆情信息。对野蛮拆迁问题,你认为不好,那么就会写出“强烈反映”的舆情信息。对腐败问题,你感到腐败严重已影响党的生死存亡,对此深感忧虑,那么就会写出“表示担忧”的舆情信息。总之,在情感中找灵感,是尽快使自己进入舆情角色的好办法。
五是报送信息,严格遵守舆情报送的程序。舆情信息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要认真研究舆情区域性特征。根据舆情的影响范围,可以把舆情分为“地方(行业)性舆情”和“全局性舆情”两大类,然后再选择报送对象。地方或行业性舆情一般报同级党委领导。全局性舆情要统一上报党委宣传部舆情舆情管理部门。要坚持稳妥及时的原则,所有上报的舆情信息要经过相关领导的审核和签发,“第一时间”上报,力争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力求做到不漏报、不误报、不迟报。
(三)舆情信息的分类
从范围层次:宏观和微观;从来源看:国际和国内;从传播看:社会和网络,媒体和口头。
常用的四类:
1、思想反映类;
2、工作动态类;
3、问题倾向类;
4、对策建议类。
(四)收集报道的重点内容
1、重大决策部署方面的;
2、社会热点方面的;
3、突发性群体事件方面的;
4、社会思潮方面的;
5、宣传思想工作领域;
6、境外重要媒体和港澳台;
(五)收集报道的基本要领
1、紧紧围绕大局、大事、大势;
2、注重增强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
3、注重体现普遍性、典型性、前瞻性;
4、注重加强主动性、计划性、规律性;
(六)收集报道的途径和方法
1、途径:
一是利用访谈;二是利用调查;三是利用各种媒体;四是利用互联网;五是采用约稿;六是借助各类会议;七是阅览机关公文;八是通过群众来信来访。
2、要求:
一是把好内容关;二是把好程序关;三是把好保密关。
3、方法:
从体裁分:一是书面报送;二是互联网(政府网)报送;三是口头报送。从内容分:一是摘要报送;二是专题报送;三是综合报送。
(七)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报喜与报忧;二是数量与质量;三是上级和本级;四是长线与短线。
第二篇:社会舆情信息常用标题分类
社会舆情信息常用标题分类
为了更好的做好我市社会舆情信息工作,保证社会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上报的社会舆情信息质量,为社会舆情信息的撰写提供方便,我们特对中宣部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采用的信息的标题和一些地方上报的质量较好的信息的标题进行筛选、比较后进行如下分类,仅作参考。
一、意见型
1、基层反映:ⅩⅩⅩ
2、社会各界对ⅩⅩⅩ的反映
3、基层群众对ⅩⅩⅩ的反响(看法)
4、基层群众认为ⅩⅩⅩ
5、基层反映:ⅩⅩⅩ亟待重视
6、ⅩⅩⅩ的舆情反映
7、民众认为ⅩⅩⅩ势在必行(亟待解决)
8、基层反映ⅩⅩⅩ问题不容忽视
二、争论性
9、ⅩⅩⅩ引发争论
10、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反映不一
11、ⅩⅩⅩ引发社会(舆论)争议
12、人们对ⅩⅩⅩ看法各异
三、议论型
13、ⅩⅩⅩ引发公众热议
14、人们(基层群众、网民)热议(评)ⅩⅩⅩ
四、建议型
15、干部群众认为应充分重视ⅩⅩⅩ
16、基层建议ⅩⅩⅩ
17、目前ⅩⅩⅩ亟待纠正
18、基层反映ⅩⅩⅩ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9、对ⅩⅩⅩ的建议
20、基层对ⅩⅩⅩ的几点建议
21、基层调研:ⅩⅩⅩ应予以重视
22、干部群众希望ⅩⅩⅩ
23、民众认为ⅩⅩⅩ值得借鉴
五、称赞型
24、群众热烈欢迎ⅩⅩⅩ
25、基层高度评价ⅩⅩⅩ
26、ⅩⅩⅩ受到好评
27、干部群众支持ⅩⅩⅩ
28、干部群众为ⅩⅩⅩ叫好
29、ⅩⅩⅩ受到老百姓称赞 30、基层群众对ⅩⅩⅩ反响很好
六、情绪型
31、广大民众强烈谴责ⅩⅩⅩ
32、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表示愤慨(极为不满)
33、老百姓认为ⅩⅩⅩ极为不妥
七、呼吁型
34、社会各界呼吁ⅩⅩⅩ
35、基层群众强烈呼吁ⅩⅩⅩ
36、舆论呼吁ⅩⅩⅩ应引起重视(不应忽视)
八、分析型
37、当前ⅩⅩⅩ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38、对ⅩⅩⅩ要注意(警惕)几种不良倾向
39、ⅩⅩⅩ存在的诸多问题 40、对ⅩⅩⅩ的调查与思考
41、基层群众对ⅩⅩⅩ的几点思考
42、ⅩⅩⅩ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43、基层干部群众对ⅩⅩⅩ的意见和建议
九、动态型
44、广大市民群众积极关注ⅩⅩⅩ
45、干部群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ⅩⅩⅩ
46、人们对ⅩⅩⅩ问题广泛关注
注:ⅩⅩⅩ代表的是政策、问题、现象、观点、言论、举措、行为等客观存在的事物。
第三篇:舆情信息
中国“又一次里程碑式”土改在深圳启动 核心是产权
25日,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在深圳宣布启动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试点。据悉,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已经批复《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深圳市一直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当前,深圳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土地空间不足和存量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同时并存,土地利用方式落后和调控手段匮乏相互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未来其他地区发展必须面对和破解的突出问题。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政府把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这一重大使命赋予深圳。这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抉择,符合中央对深圳的战略定位,符合深圳发展实际。
国土资源部与广东省政府将采用部省合作方式,支持深圳开展土地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土地利用高效化、土地管理法治化。
据了解此次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将分两步推进,2011年~2015年的近期计划和2016年~2020年的远期计划,改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根据透露出来的信息,在这次改革中,“小产权房”有望按照“依现状、依改造”等路径确定产权。建立在宅基地上的集体产权
房,拟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在“房地合一”体系内,探索房地权利分离条件下的管理制度,探索土地权益书、作价入股等补偿模式等,破解确权难题。
此外,深圳将研究和探索限房价竞地价、不设定条件的挂牌出让等多种方式。健全土地供应体系,探索租赁、作价入股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未来深圳将创新土地金融工具,展开土地金融政策研究;在土地收购回购上,将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土地收购模式和多元化补偿方式,探索实行政府部门对土地的优先购买权。
第四篇:舆情信息
群众力挺对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一次记12分
17日,公安部正式对外公布新修改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规定:对饮酒后驾车的违法行为,由一次记6分加重为记12分。这就意味着说,只要酒后驾车被抓住,就要重新参加培训,否则驾驶证将被停用。许多司机认为,以后可以在酒桌上不沾酒了,因为有了拒酒的理由了,真是一件大好事。更多的人认为,这样做体现了国家关注民生的力度和决心,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人们看好深圳实施工时制度改革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深圳市于本月起正式实施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目前,该市已有1000多家单位通过劳动部门批准实施该工作制,此前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一并纳入该范畴。
不定时工作制:指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者职责范围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需要机动作业而采取不确定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综合计算工时制:指因工作性质特殊或者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需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作业,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据深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
介绍,该市出台这种举措主要是考虑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生产与销售受季节性影响明显,没有订单时工人很闲,有订单时加班较多,员工辛苦。而特殊工时制保证了员工在闲时有较高的收入,而在忙时又保证了企业不会频频被迫提高加班费,这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好事。同时,为保证员工在繁忙时得到有效休息,市劳动部门规定基本工作时长每月为166.64小时,半年为1000小时,全年2000小时,除此之外的加班时间平常按1.5倍工资、节假日按3倍工资补贴。
深圳市此举既切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也兼顾了企事业业单位和员工本人的切身利益,是积极稳妥的改革举措,大部分人对此举措还是看好的。
农家书屋要多关照老年人和儿童
目前,各地陆续建起许多家农家书屋,为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但是办好事也不要脱离实际,否则好事也办不多好。如今随着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老年人排解精神寂寞,儿童健康成长都需要文化的滋养。因此,农家书屋在配书时,要适当多
配一些适合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看的图书、报刊。
农民愿炒这样的“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通过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种植、养殖模式以实现快速增收的重要渠道。其中将单一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传统模式,变为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林果等模式,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做法,这已在寿光等许多地方得到证明。
民众认为,尽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好事,也喊了多年,就是在许多地方却推广不开,主是原因是由于许多农民存在“难”的思想和“怕”的顾虑。“难”的是缺乏资金和技术等硬条件,“怕”的是生产的蔬菜、水果等产品,价格不稳定,甚至出现销售难。这些问题无疑成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拦路虎?
有专家建议,近年有些地方已在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具体办做法是在农村发展扶贫互助蔬菜发展协会,让农民入股进协会做“股民”,每个股民拿出适量的资金入股以作为扶贫互助发展蔬菜产业的基金。协会按照“扶贫基金互助、群众自愿入股、自主、互利的原则”运作。蔬菜协会的基金以财政扶贫资金和会
员自筹资金为主,会员入股一般为500元,条件好的村民,也可以适当多交。对于贫困户,可以少交或不交,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了实际困难,可以向协会申请互助资金借款,金额一般为2000—5000元。这种运作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农民想发展大棚蔬菜而缺乏资金的问题,也为农民找到了一条融资理财的新渠道。更重要的是在协会帮助下,蔬菜种植规模大大提高。在形成规模优势的同时,协会通过统一聘请技术员,为个体农户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规模优势带来了明显的市场优势,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销售之忧也随之迎刃而解。已入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为当这样的“股民”而高兴,未入会的农民热切期盼也能早日成为这样的“股民”。
广大农民希望政府多扶持、推广、类似的农业生产合作互助组织,以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检查工作要科学务实 时至年底,各种检查活动又逐渐多了起来,检查工作是为了督促和推动工作,但是如果不以科学务实的方式去检查工作,就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毫无意义甚至
劳民伤财。基层的同志认为,工作的好坏往往不在检查次数多少,而在检查是否严格认真,因此要在确保检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检查的次数。同时,既然检查工作,就要想法摸到基层的真实工作情况,因此下去检查工作就要尽量少提前通知,尽量少让下属陪同,尽量不走既定检查路线。
第五篇:舆情信息
“见死不救”入罪能根绝惨剧吗?
近日,备受瞩目的佛山遭两车碾压女童笔者一直在关注。很心痛的是被辗压女童小悦悦于今日凌晨2时许,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可怜的孩子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反思是:如何阻止社会冷漠到冰点,如何杜绝此类灭绝人伦的惨剧重演?对此,有人提出应当将“见死不救”入罪。“见死不救”应不应该入罪?即便入罪,就能根绝惨剧的发生吗?笔者认为,要从道德、良知、制度、法律等多方面入手,“顽疾还需用猛药”。
网友认为,应有起码的反思。也许,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人性”有一个起码的反省和拷问。每一个看到这则新闻并为之痛心、义愤的人,不妨放下报纸、走下道德审判之台,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我真的不会同样“理性”地做出与那些匆匆离开的路人们同样的选择吗?我真的有勇气像 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样下意识地赶快扶起重伤女童吗„„甚至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扪心自问——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机,我真的一定就会义无反顾地立即 停车、采取救助措施吗?我会不会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也“理性”地做出逃逸、甚至“碾伤不如碾死”的“最优选择”„„其实,每一个“我”,都可能成为那7分钟里冷漠走过血泊中的小悦悦身边的“路人”;每一个“我”,恰恰随机性地构成了那7分钟里面对一个亟须救助的幼小生命却无所作为的“看客”!
网友要求,需营造一颗平凡的良心。自古至今,都有道德圣人在、道德楷模在。尽管他们都具有别样的感召力,都能带动更多的人向善,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光靠这些圣人楷模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社会里,最需要的是平凡的良心,正是无数的平凡良心共同筑起了社会道德的堤坝,共同营造起一个属于文明社会的高贵的人的温暖世界。而人的社会所以高贵,所以温暖,就在于无数的平凡人都有其道德,都有其良心。这个道德,正是人世间最高贵的底线。这个良心,则是评价人性最基本的尺度。我们的社会里,最需要的就是平凡良心的建树,就是平凡人对良心的守候。而良心、道德感的生长,或有遗传的因子在,但更多的则是靠社会的培育,靠从零开始的长成。良心生长得有多大,道德感生长得有多高,就看这培育力有多强。
网友建议,制度的补助不可或缺。但如何才能告别冷漠呢?如果满天下尽是南京彭宇案的不公,见义勇为的英雄们常常流血又流泪,冷漠将只能像传染菌一样,越传越大,越传越危险。因此,我们不得不既叩问内心,也叩问制度。河北聂树斌冤死16年了,真凶早已招认,可冤魂迄今得不到正式的平反,这是司法的冷漠;大街小巷里串行的小贩们被某些暴力城管极尽殴打之能事,这是公权力的冷漠„„用放大镜去观察冷漠,去监督冷漠,让冷漠越来越少,这个社会才能从整体环境上越来越温暖。而当公共服务型政府建成的时候,当人们日益增多的公共服务品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当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的时候,人间不仅有自发的真情,亦有制度的补助,冷漠又岂会横行?
网友期望,法律应引导,不能再默然。当现有的道德调整力量,已经不足以引导社会风气从善,法律就必须介入,帮残存的道德力量一把。社会化立法过程一 再证明这一规律。法律是上升为法律条文的道德规范。法律与道德之间固有的关联,决定在道德沦陷时法律可以大显身手。“小悦悦”事件已经冲破了人类所能拥有 的道德和社会底线,唯有法律介入,方可借助法律的引导、教育、惩戒、褒贬等功能,弘扬“见义勇为”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