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税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曹文甫 加入时间:2012-8-13 13:51:57 点击次数:3645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使地方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传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工作,现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随着征、管、查三部门的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若出现申报不实,偷、漏税等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一定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导致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税收管理员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对税源控管乏力,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
(三)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基层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多、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缺少充分有效的时间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同时存在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日常工作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目前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工作要求。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县局征纳股应加强对基层分局税源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稽查局、征收分局作为税源监控的辅助管理部门,应及时反馈税收工作中发现的相关情况。基层管理分局作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应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并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常规及非常规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重点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工作之中,在征管工作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税政、法规、发票、信息中心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考核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的不同,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及巡查记录制度,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基层管理分局要分区域、分经济类型、分行业、分类别、分户建立纳税人户籍档案。健全房屋、土地、车辆等信息。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减少税收流失。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要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源头控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实现的税款数量,以及各税种收入的潜在分布情况,以便征收过程中心中有数,防止税源流失。税收分析主要是对税收收入的来源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调整税收工作部署和征管重点。要实现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的最佳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是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处理好日常检查与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日常检查作为纳税评估与稽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一种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日常检查为纽带,以稽查为总闸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与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三是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对查处的案件特别是典型案件要进行分析解剖,研究发案规律、作案特点和手段,及时发现税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击、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选择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宣传。
(五)加强协作,多头并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一方面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基层地税机关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要加强对车辆、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个人所得税等征管薄弱环节税源信息的实时交换工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地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
作者单位:新平县地方税务局
第二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他们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如不妥善加强管理将给社会治安稳定增加新的难度。
【关键词】流动人口 经济发展 治安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于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面对新形势,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的重点也开始由常住人口转变到流动人口。多年以来,公安机关依托人口管理平台掌控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的成败对公安工作将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使人口管理顺利转型,笔者结合本区实际,分析研究了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
一、我区目前流动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1
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口占70%之多。当前我区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1、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2、协作配合不顺。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100%,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3、雇用责任不明。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本文来源:文秘范文 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4、管理难度大。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
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外来人口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5、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基本情况掌握难,由于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分布较散,且流动区域较大。我们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调查摸底工作就无法落实到位。难以达到“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服务好。”的总体要求。
6、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难以到位,目前就我区情况来看,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仅是公安机关一家,虽然上级有法律、法规、文件明文规定,但其他部门却因各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将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7、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房主的法律意识谈薄,对公安机关的管理持不配合心态,使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公安机关也因警力缺乏,仅依靠派出所民警去管理工作很难到位。
二、流动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认识不清,认为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工作中互相推诿,导致人力、工作经费等不能正常到位。
2、各职能部门对本身的职责不明确,不负责任,相关单位协作意识不强,不能形成工作合力;
3、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宣传没有做到家喻户晓;
4、现成的法律法规对不配合管理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房主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能起到震慑作用;
三、对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工作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挑战。
1、党委、政府要切实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成立专门机构,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力度,把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畴,把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人员经费到位。
2、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限制。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3、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公安、计生部门要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镇社区,紧紧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工作,激发流动人口投身社区的意识和活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4、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提高管控能力。加强出租房屋管理,首先要理
顺管理体制,打破房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分别管理出租房屋的体制,改由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落脚点控制,落实“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并且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处罚违反《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者;要提高出租人自觉管理承租人的意识,使出租房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为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础保证,从而确保广大居(村)民安居乐业,确保房主和承租人员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着重从日常跟踪管理、流动管理入手,突出对形迹可疑人员的重点查控。这就需要民警真正树立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了解情况,发现线索,然后实行重点跟踪查控。要在流动人口中发展治安积极分子,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他们了解和掌握流动人口中可疑人员的动向。
5、树立“科技强警”观念,强化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一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录入工作,加快电脑录入进度,确保流动人员信息实时登记、实时录入。二是加强信息检索工作。充分用公安部网上追逃人员信息,实行不间断的检索比对工作,及时从中发现在逃人员。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旅馆业计算机联网管理的进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旅馆业、人力资源市场、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的建设步伐,并推动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的共享进度。
6、不断简化管理环节,提高优化服务质量。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与服务的往往相互脱节,管理部门的手续比较烦琐,不能达到及时登记办证和
管理,流动人口要把各种证件办齐,需要跑上跑下,因此,大多就不向有关部门登记办证,处于自流状态。对于流动人口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单位的登记办证阶段,而要进一步拓展管理深度,还应当树立为他们服务的思想,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为此,我区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流动人口管理站,简化手续,统一管理,实行流动人口各种登记办证手续“一条龙”集中办理,提高了工作效果。流管站还提供住房租凭信息、就业务工信息、法律咨询、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十项服务,深受流动人口的欢迎。同时,注重营造宽松优越的环境,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建立医疗服务中心、法制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改善了流动人口生活和经营环境,不仅保证他们的安居乐业,也促进了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
7、不断改进管理办法,构筑自我管理阵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需要注重实际,开辟有效管理途径,不能内外因素分离,形成“两张皮”,要把政府管与自身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内在的积极因素,实行“以外管外”,增强其群体自治能力,才能增强管理实效。为此,我区十分重视流动人口的组织建设,构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地。针对流动人口老乡观念重、彼此易沟通的特点,挑选在流动人口中有威信、素质好、有组织能力的流动人口担任协管员、协教员;针对流动人口党团员占一定比例的实际,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团支部;针对流动人口青壮年多的现状,成立了流动人口民兵连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大大增强了流动人口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不断加大整治力度,消除社会治安隐患。组织力量对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不间断的清查整治,提高预防、发现、控制、打击犯罪的能力,重点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和社会丑恶现象,清理遣送“三无”人员,取缔制假贩假、制销伪劣商品、非法行医等。要克服清查整治一阵风现象,全面推广以重新编制门牌号码为切入点,进行“滚动式”循环清查整治,努力做到编排门牌号码不错、不重、不漏,出租户登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保持查一块清一块,整一片建一片,发展一方巩固一方,不断向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难点地段循环滚动。通过不间断的“滚动式”清理整治,大大增强了管理效果。一是遵纪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房屋出租户和流动人口主动登记办证多了,如秋长派出所辖区过去鲜少有人主动办证,进行“滚动式”清查整治,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已有100多人主动来登记办证,提高了登记办证率和信息采集率;二是自我防范意识明显增强。过去那种一把小挂锁、一扇破单门、物品随地扔、外出敞开门现象少了减少了犯罪分子下手的漏隙,有效性防止了被盗案件的发生;三是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开展不间断“滚动式”清查整治,有效遏制流动人口发案上升势头。如流动人口聚集地新湖村,2月份只发生一起案件,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增强;四是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出租与承租之间、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矛盾纠纷减少,和睦相比、邻里守望风气形成;五是打防能力明显提高。进行不间断“滚动式”清理整治,在发现线索,争取破案主动权上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俞德鹏.现行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弊端及其对策[J].人口学刊,2001,(1).[2] 马庆斌,韩恒.城市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问题,2004,(2).
第三篇: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税源管理是做好税收工作,确保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性工作。随着近年来国税系统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下,全面加强税源管理是国税机关基础工作中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在近年来涉税案件的查处过程中暴露出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以进一步强化税源基础监控管理,夯实征管基础。
一、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因循保守,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在税源管理工作中,机械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重点税源重点管理”,而重点税源和重点户不相一致,重点户不一定是重点税源,而是税收征管工作中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纳税企业。将更多的征管力量和注意力都放在了纳税大户的重点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存在很大的隐患。从我们近两年查处的涉税案件来看,作为重点税源重点管理的企业出现问题的很少,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收废、用废企业等均不是重点税源的重点企业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回收发票等大肆偷逃国家税款的犯罪活动居多。其中大部分是征管基础不实,税源管理不到位、不全面所造成的后果。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税源管理“雾里看花”。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而没有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只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的作用。不能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解决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户数不相一致的问题。一方面一些纳税人不能及时纳入正常税源管理,导致漏征漏管户的存在;另一方面出现了许多非正常户,给偷逃税行为留有可能的空间。
从内部来看,由于我们当前最为注重的是新的征管模式本身的正常运转,而没有特别注意研究在新的征管格局下如何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的问题,造成目前内部间信息传递不畅,征、管、查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现象,税源管理责任不明,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比如纳税人到办税大厅进行纳税申报,因负责征收的人员不了解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只能就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数字、纳税资料等进行审核;而管理人员了解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但是在纳税人申报纳税时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而是要在申报期结束后通过前台传递的信息才能看到纳税人申报情况。这样就形成了脱节,如果
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申报不实,无法及时发现,就给税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计算机监控不全面,税源管理“华而不实”。从税源管理监控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监控不全面,有些“华而不实”。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内数据的采集录入是靠纳税人提供的,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提供虚假数据,计算机本身是发现不了的;我们强调要“人机结合”、“机器管事”、“制度管人”做好税源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项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形成人管与机管脱节的现象,对机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丢弃了原来“管户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使机内错误或虚假的数据不能得到及时修正,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忽视了在税源管理中最主要的人的因素,单纯依靠机器去加强税源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的。
(四)考核办法不完善,税源管理“奖惩无据”。加强税源管理一直是各级国税机关强调和努力做的一项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税源管理一直没有完善的考核办法,没有量化的考核标准,比如管理责任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无法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致使税源管理工作奖罚无据,不能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税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一)转变观念,着眼全局。要从做好税收工作和改革全局出发,切实转变以往那种“重收入、轻管理和基础”的观念,树立“组织收入与税源管理,基础建设并重”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做好重点税源重点管理,保障收入工作,最关键的是重点户,也即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管理,就是要高度重视纳税大户、销售收入大户和纳税异常户、外来投资者等企业的税源税基控管,特别是要将税制存在缺位、容易给偷逃税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的管理部位和环节都纳入国税机关的监管之内,认真落实好在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纳税评估、责任区、责任人等税收征管的主要环节制定的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牢牢把握税源管理的主动权。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一是要切实抓好已有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的落实。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目标。突出抓好责任区责任人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制度的落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以求税源基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工商、国税、地税、公安等部门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各部门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做到税源分布一目了然,监控管理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将税源管理工作作为国税机关内部征收、管理、评税、稽查各部门具有共同责任的工作加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
化应用程度,实现征收、管理、评税、稽查信息的全方位共享,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的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日常检查、调查等方式加以解决,切实做好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三是要强化“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机结合”模式在税源管理中的优势作用,按照总局全面加强“一四六小”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强化“人机结合”,人与机在税源管理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方面要加大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的效果,增强计算机对税源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具体事务入手,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经常深入企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总体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加强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实时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计算机中静态信息,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减少因“疏于管理”所导致的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
(三)提高标准,务求实效。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税源管理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加强税源管理责任制,量化考核指标,列入工作考核范围,使考核办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部门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同时,要结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和目标,加大考核力度,奖罚分明,促进税源管理有深度、有广度、有成效。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日常税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各项征管基础建设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目前要切实解决对纳税人经营动态跟踪管理力度不够、对其经营状况变化反映能力差的问题;解决征管脱节、信息传递滞后和失真、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征、管、评、查各部门间协作不密切等问题,着力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税源实事监控、跟踪管理的格局,提高税源管理的实际效果。
2.解决少数干部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当前就要通过各项制度及各种激励措施的落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增强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为税源管理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3.解决重点稽查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要整合各种税收信息,提高信息综合运用水平,不断完善有效的选案机制,提高选案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代表性;同时通过稽查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增强查案、破案能力,加大查处案件的处罚力度和处罚面,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以查促管,加强税源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第四篇:浅析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和林县地税局 李 英
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县一级以上税务机关大都已经建立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征收、管理、分析、稽查的运行管理机制,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但从现实情况看,税源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很多措施本身不够完善、严密,又缺乏相关配套措施,造成税源管理水平低下,税收流失严重,税源管理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一、我国税源管理已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税源管理已上升到法律层面。200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明确增加了税源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为税务机关从相关部门采集税源信息,全面掌握税源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税务机关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加强了税务机关与工商行
政管理机关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传递;三是明确规定了纳税人必须持税务登记证方可开立账户,并将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依法查询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强化了金融机构在税源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为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银行开户情况,控制税源打下了法律基础。四是总局于2004年2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执行统一税务登记代码,为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建立国、地税之间信息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税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家税务总局从1999年起在全国国税系统开展重点税源监控工作。明确了重点税源的确定标准和监管范围、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数据来源及分析应用,并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数据库。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达到了掌握主体税种、增强税收管理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的目的,保证了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三)税源管理信息化已经起步。国家税务总局在1996年确立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税收征管模式,之后又加入了“信息化和专业化”的内容。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税务机关在“科技加管理”的治税思想指导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源管理,使税源管理手段更具科学性。目前信息化建设对税源管理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
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软件的逐步开发和运行,CTAIS是税收征管为核心的大型应用系统,涉及到包括税源管理监控在内的各个税收征管环节的业务。二是金税二期工程网络建成,实现了覆盖国家税务总局到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税务局的四级广域体系,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增值税计算交叉稽核系统和发票协查系统也已基本推行到位,有效地遏制了偷骗税。三是税控装置得以推广使用,有效的加强了源头监控,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堵塞了税收漏洞。
二、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构职能“缺位”。新模式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将重点放在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上。税源管理的职能虽然落实在管理部门,各地也相应成立了各类管理机构,但由于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严重“缺位”,管户与管事相脱节。税务管理大都体现在办税服务厅内,税务机关对辖区内的税源心中无底,与纳税人、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未能达到税源信息集中、信息共享的目的。目前基层普遍的问题是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自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对未申报、非正常户、停歇业户、零散流动税源的管理更是鞭长莫及。税源管理也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
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方式,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对税收的源泉控管力度明显减弱,“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二)纳税对象尚未全部进入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监控范围。一是个体户漏征漏管现象仍然存在,从目前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看,每年新增的纳税人户数与领取营业执照的数户相比较还有不少的差距,虽然不能将差额全部界定为漏征漏管户,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漏管户还存在,说明 “疏于管理”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纳税户所使用的发票信息不能全部进入信息系统,抽查情况表明有纳税人开具发票的营业额已大于核定定额的20%,信息系统的监控职能未得到使用。在日常管理中抓表面工作的多,抓深抓细的少;工作大而独立的多,讲科学管理的少。
(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流于形式,而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情况分析制度均没有有效执行和坚持,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尽管新的税收征管法对有关金融和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配合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当税务部门在对纳税人实施行政处罚措施时,税务部门书面通知银行扣款,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
度,同时国税往往与地税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增大了征税成本,影响了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四)税源管理力量不济。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力量不足,基层的税源管理人员经常应付事务性工作,很难专心进行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县局和分局之间多层次、多环节的业务流程更影响了纳税人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存在部分干部管理水平参次不齐,现代税收征管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在岗位上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五)考核制度不够科学。一年一度的目标考核对促进工作毋容置疑,只要目标考核过关了,表明一切工作都是优秀的。这就造成为了目标考核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对未发现的问题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并没有太大的责任,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不愿意深入、细致地工作。从目前的税源管理状况来看,管理人员深入下去肯定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因此可见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目标考核这一单一的手段就能实现的.三、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户籍管理。税务登记是税源信息资料采集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税源监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结果直接影响着税源的基本状况和税收收入规模的掌握,税源统计、分析、预测的准确性。为此,要对各类经济性质纳税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和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督控制手段进行税务登记和注册登记,重点是加强工商、国税和地税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扩大信息交流,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户籍管理实现对纳税人全方位静态和动态的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开展申报审核、催报催缴、清理漏征漏管,摸清税源底数,挖掘税收潜力,提高税源监控能力。
(二)加强纳税评估。深入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管住管好税源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税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利用企业信息和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做出判断,是提高征收率的重要途径。落实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强化岗位责任考核,切实规范纳税评估工作的运行。根据本县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行业特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情况等信息资料,制定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参数,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建立和完善依托信息化手段的纳税评估预警系统,按照评估分析、约谈辅导、调查核实、评定处理等程序,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管理。
(三)加强税源监控。税源监控工作,应按照新的征管业务流程,采用统一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监控管理,要在税收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广泛采取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通讯
技术,实现网上税源监控。把从税务登记到税务检查的各项征管业务全面纳入计算机管理。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努力使税收征管向信息一体化迈进。利用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实现与相关部门的联网,积极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网络申报,拓宽外部信息交换,提高信息共享度,建成一个“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税务综合信息库,并使之成为信息处理中心和税源监控中心。同时,以综合征管软件应用为载体向深度发展,积极开发一些辅助程序,提高数据综合利用率,迅速、准确地进行税收经济指标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满足监控、分析和决策的需要。
(四)以效能为标准,全面实施税务管理员制度。为强化税源管理,必须使从事税源管理人员真正成为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督员,为此必须全面实施税务管理员制度。一是划片分区“分户到人”,使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建立对应关系,从而促使税务管理员对税源情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二是责任明确“管事到位”,作为税务管理员必须全面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人的日常管理,负责所管纳税人的信息采集、资料收集,整理、立卷等工作,从而及时了解管区内税源变化情况,将税源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三是确保将所有纳税对象纳入信息系统的监控范围,与工商部门保持定期的联系,使税务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换制
度真正落到实处。着力解决税收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和有没有管理好”的问题。建立职能清楚、责任明确、监督有力、流程清晰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指标,强化监督考核,通过税务管理员记录工作日志以确保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到位。
(五)严格绩效考核,不断提高税源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建设。首先是改变目前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在保留当前考核方式的情况下,强化对征管工作质量的考核。一是将征管工作进行分解考核。如:管户、申报质量、纳税评估、特定行业、征管资料等进行专门的检查。二是实行巡查制度,成立专门的巡查工作小组,对征管工作质量不停地抽查;同时辅之以互查。三是实行考核结果公开制度,以季度为时间单位不断将考核结果公开。四是实行领导负责制度,将税源管理质量与领导的奖罚相挂钩。五是实行差错分析制度。
第五篇:公务员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务员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调任(调动)过程中存在人走编不走问题。由于人员任职单位、编制所在单位、工资关系所在单位出现不一致的。致使各单位呈报考核、公车补贴、人事管理等方面出现重复呈报或遗漏呈报的现象,对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人事管理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建议:市人社局汇同市委组织部、编办、财政部门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动后未转移工资关系问题进行一次督查整改。对未转移工资关系的,由单位负责通知本人,必须在一个月内将其工资关系转至现工作单位。逾期仍不转移工资关系的,由人社、财政等部门通知原工作单位停止报送其工资的各种审批手续。并规定干部工作调动后,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手续交接,并在一个月内持原单位工资、编制卡、行政介绍信及单位留存的本人工资档案、组织关系转移介绍信,到组织、人社部门办理工资、行政及组织关系转移手续,原单位从调动的下月起停发其工资。对工作调动后未转移工资关系的,一律不予办理其晋升工资、考核、公车补贴等审批事项,并按《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追究单位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机关事业工作人员档案存放问题。公务员管理办的业务中公务员(参照)的登记、职务职级并行等申报及审批均需要查阅个人档案,由于一部分政府序列科员以下人员的档案仍然存放在市委组织部档案室,造成审批工作滞后与不便。
建议:档案管理原则上按照管理权限来进行存放,请人社局信息中心与市委组织部档案室衔接,尽快将政府序列科员以下人员的档案进行移交,以便于公务员办和事业单位管理股日常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量和工作人员数量不匹配的问题:公务员管理办,目前负责全市151个公务员(参管)单位和3308名公务员(参管人员)的日常管理以及全市25408人的考核工作的组织、审核、汇总等具体工作,加之近几年,随着职务与职级并行、公车改革等重点工作的启动,工作量急剧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人员只有2名,很多业务不能及时推进,业务档案也没能及时整理归档,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公务员管理的工作水平和质量。
建议:依照省市相关部门人员配备,设立综合管理岗、考核奖惩岗、职位管理岗等三个基本岗位,以解决目前工作困难,恳请领导考虑我办实际工作量,尽快研究、配齐工作人员。
公务员管理办 2018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