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税源监控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税源监控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济大辞典》认为,税源是每种税收的经济来源,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是税收最终的经济来源。税源是税收的来源和基础,税源监控的好坏是衡量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标志。税源管理就是对来源于国民收入的税收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最终目的是税收收入最大化。税源监控是为掌握应征税款,从分类规范税务登记到分税种、税目掌握基本税源,并对税源的现状、发展及变化进行监督与控制的一种综合性的税收征管方法。目前,税源监控与管理中存在税源监控管理的幅度不宽、深度不深、渠道不多、手段简单等不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措施,提高税源监控质量,已成为当前税收管理中亟待解
决的问题。
一、加强日常税源监控管理的现实意义
日常税源监控管理是控制税源底数、了解税源结构和分布状况、掌握纳税人基本情况、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新的税收形式下,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一)加强税源监控管理是新的征管模式的内在要求。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代表了先进的管理思想,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实现依法治税。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新的征管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难免会出现死角和空档,造成偷、逃税现象。
1、实行新的征管模式后,取消了专管员管户制度,特别在农村出现了点多、线长、面广、税源零散、成分复杂的征管现象。加之农村征管力量较薄弱,经费紧张,交通不便等原因,税务管理人员很难经常性地深入到偏远地区进行税收检查,又由于部分纳税户还没有从传统的“保姆式”征管模式中解放出来,主动纳税意识不强,造成农村税源管理粗放,不乏
存在漏征漏管户。
2、由于有的地方过分追求专业化分工,税务管理人员忙于内部管理与考核,对日常税源监控管理的重视程度却相对削弱,致使业务之间沟通与衔接不畅,监控岗位人力、物力匮乏,对重点企业了解不深不透,对改制企业情况掌握不及时,对异常申报企业检查不力,造成税源管理失控,使部分企业偷、逃、骗税有机可乘。
要改变以上两个方面的弊端,就需要全面加强日常税源监控管理,彻底摸清税源底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这是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完善和改进新的征管模式的内在要求,是防止偷、逃、骗税发生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日常税源监控管理,便于有效地组织稽查。税源监控管理是税收征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如果没有科学、严密的监控体系,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应征税款的规模和分布情况,税务稽查必然是盲目的。所以,税务稽查工作水平的高低,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监控能力的高低,加强日常税源监控管理能够提高税务稽查的针对性,便于有效地组织
稽查。
(三)加强日常税源监控管理,还有利于把握经济税源的变化动向和发展趋势,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税收的发展前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与质量。
二、当前税源监控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思想观念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陈旧、机械、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重点税源重点管理。其实质重点税源与纳税大户(重点户)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在现实中,重点税源和重点户也不一致,重点户不一定是重点税源,而是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以及一段时期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更多的征管力量和注意力都放在了纳税大户的重点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非重点户、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势必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存在很大的隐患。如果企业采取偷逃税手段控制缴纳税款的数额,从而达不到税务机关认定的重点税源管理标准,税务机关就不会对其实施重点管理,就很可能导致偷逃税行为一直得以延续下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收废、用废企业等均不是纳税大户,但却是我们管理的重点、难点,属于重点税
源管理范畴。
问题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缺乏信息的高度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制度、信息传递制度、情况分析制度均没有有效执行和坚持,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方面一些纳税人不能及时纳入正常税源管理,导致漏征漏管户的存在;另一方面出现了许多非正常户,给偷逃税行为留有可能的空间。从内部来看,由于当前最注重的是新的征管模式本身的正常运转,而没有特别注意研究在新的征管格局下如何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的问题,造成目前内部间信息传递不畅,征、管、查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税源管理责任不明,职责不清等。比如纳税人到办税大厅进行纳税申报,因负责征收的人员不了解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只能就纳税人申报的数字、纳税资料等进行审核;而管理人员了解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但是在纳税人申报纳税时又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而要在申报期结束后通过征收部门传递的信息,才能看到纳税人申报情况。这样就形成了管理部门催报催缴、征收部门审核征收两头不见面的局面,如果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申报不实,就无法及
时发现。
问题三:计算机监控不全面。计算机内纳税人数据的采集录入是靠纳税人提供的,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提供虚假数据,计算机本身是发现不了的。只有做到“人机结合”、“机器管事”、“制度管人”,才能搞好税源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都不够到位,造成人管与机管脱节。过于相信、依赖于计算机,丢弃了原来“专管员管户”的好经验和做法,“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存在,致使机内错误或虚假的数据不能得到及时修正,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出现税源管理漏洞。
问题四:考核办法不完善。截止目前,税源管理一直没有完善的考核办法,没有量化的考核标准,比如管理责任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没有明确的硬性规定,对日常的税源管理工作,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主观对比判断,无法准确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致使税源管理工作奖罚无据,无法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
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税源监控与管理的对策
对策一:更新税源管理观念。要从全局出发,切实转变以往那种“重收入、轻管理和基础”的观念,树立“组织收入与税源管理,基础建设并重”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做好重点纳税大户管理,保障收入工作。同时,要管理好重点税源,即征管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时刻掌握销售收入大户和纳税异常户、外来投资者等企业的税源控管,认真落实好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纳税评估、责任区、责任人等税收征管各环节制定的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牢牢把握税源管理的主动权。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目标,突出抓好责任区责任人管理、纳税评估、重点税源管理,发票管理、农产品收购加工行业、废旧物资经营等行业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度的落实,以求税源基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对策二: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一方面要应用好外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工商、国税、地税、银行、公安等部门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好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监控管理良性互动机制,将税源管理工作作为国税机关内部征收、管理、评估、稽查等各部门共同责任的工作加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税源的事
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对策三:强化税源“人机结合”管理。充分发挥“人机结合”模式在税源管理中的优势作用,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强化“人机结合”。一方面应用好税收分析预警系统,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机关都要适应分析预警系统的要求,无论在领导方式、方法、工作态度以及研究、分析问题的角度等方面适应发展要求,切实转变以日常征管质量指标衡量征管质量的浅层次认识,把预警指标作为衡量日常管理的重要指标,坚持从基层工作抓起,积极研究税收征管中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和管理,加强日常监控,通过日常坚持不懈的努力,提高管理质量。各级业务科室都要转变思路,把预警系统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把落实预警指标贯穿到具体工作中,加强对重点疑点信息的研究,对预警的问题进行逐行业、逐企业的分析,按照预警系统设计的分税种预警分析模块进行分解落实,税政、征管、所得税、国际税务、出口退税等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预警指标分析和调查核实上,抓好分税种的专项分析,查找具体行业税负偏低、企业指标异常的原因,提出工作措施,帮助基层有的放矢地开展调查落实和预警解除,共同抓好落实。同时,本着“好”字当头的原则,加快预警指标的解除进度,务必讲究工作效果,把成果体现在查补税款上;在录入评估结果时,一定实事求是,同时要考虑到执法风险问题。要加强对预警系统落实质量的考核,重点从系统的数据质量、指标预警、预警信息落实反馈、预警信息落实成果、评估案卷质量、复审复查等方面加强对市局机关和基层单位的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注重税源调查和税收分析。税源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常地系统地收集整理税收财务资料,并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掌握经济增长变化对税收的影响,以及未来税收的增减变化趋势;二是适时地对税源户和特定行业开展普遍性或专题性调查。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对过去积累的总结,后者是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重新认识,两者的统一,形成了基本的税收分析,为完善征管措施、开展纳税检查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监控提供客观依据。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具体事务入手,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经常深入企业,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加强重点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计算机中静动态数据,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提高税源管理效益。
对策四:建立健全税源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加强税源管理责任制,量化考核指标,纳入工作考核范围,使考核办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管户制”、“一窗式”、“一户式”管理制度和模式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作用,在明确责任区、责任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职责的同时,也要使征收、评税、稽查等部门及人员的税源管理责任具体化、规范化。使其成为今后各单位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尽快建立综合评价税源监控水平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各项税收指标的完成情况,税务登记的到位率、准确率,税源统计分析、预测的准确率,征期申报率、入库率及其增减变化率,开发、使用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及实施效果,税务检查的力度及其成功率,利用社会力量协税护税的能力等各个方面。为切实完成上述各项指标,还应结合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加以细化,并确定量化的岗位考核指标。充分发挥部门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同时,要结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和目标,加大考核力度,奖罚分明,确保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益。通过定期考核,检查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分析指标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以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对策五: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管理人才的现代化。在税收征管中人是决定因素,首先应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事税收监控工作;其次,强化上岗培训和业务学习制度;第三,引导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勤实践,精通业务知识,既掌握各项税收政策,熟悉企业财务制度,精通财务核算方法,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这个税源监控武器。从管理者个体来说,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优化,以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无论是在个人素质、能力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均应具有综合管理水平。在素质方面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能力方面,应具有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择优判断能力等;在知识结构方面,应具有管理知识、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及较高的理论知识。
第二篇: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税源管理是做好税收工作,确保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性工作。随着近年来国税系统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下,全面加强税源管理是国税机关基础工作中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在近年来涉税案件的查处过程中暴露出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以进一步强化税源基础监控管理,夯实征管基础。
一、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因循保守,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在税源管理工作中,机械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重点税源重点管理”,而重点税源和重点户不相一致,重点户不一定是重点税源,而是税收征管工作中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纳税企业。将更多的征管力量和注意力都放在了纳税大户的重点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存在很大的隐患。从我们近两年查处的涉税案件来看,作为重点税源重点管理的企业出现问题的很少,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收废、用废企业等均不是重点税源的重点企业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回收发票等大肆偷逃国家税款的犯罪活动居多。其中大部分是征管基础不实,税源管理不到位、不全面所造成的后果。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税源管理“雾里看花”。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而没有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只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的作用。不能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解决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户数不相一致的问题。一方面一些纳税人不能及时纳入正常税源管理,导致漏征漏管户的存在;另一方面出现了许多非正常户,给偷逃税行为留有可能的空间。
从内部来看,由于我们当前最为注重的是新的征管模式本身的正常运转,而没有特别注意研究在新的征管格局下如何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的问题,造成目前内部间信息传递不畅,征、管、查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现象,税源管理责任不明,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比如纳税人到办税大厅进行纳税申报,因负责征收的人员不了解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只能就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数字、纳税资料等进行审核;而管理人员了解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但是在纳税人申报纳税时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而是要在申报期结束后通过前台传递的信息才能看到纳税人申报情况。这样就形成了脱节,如果
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申报不实,无法及时发现,就给税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计算机监控不全面,税源管理“华而不实”。从税源管理监控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监控不全面,有些“华而不实”。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内数据的采集录入是靠纳税人提供的,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提供虚假数据,计算机本身是发现不了的;我们强调要“人机结合”、“机器管事”、“制度管人”做好税源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项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形成人管与机管脱节的现象,对机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丢弃了原来“管户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使机内错误或虚假的数据不能得到及时修正,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忽视了在税源管理中最主要的人的因素,单纯依靠机器去加强税源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的。
(四)考核办法不完善,税源管理“奖惩无据”。加强税源管理一直是各级国税机关强调和努力做的一项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税源管理一直没有完善的考核办法,没有量化的考核标准,比如管理责任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无法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致使税源管理工作奖罚无据,不能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税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一)转变观念,着眼全局。要从做好税收工作和改革全局出发,切实转变以往那种“重收入、轻管理和基础”的观念,树立“组织收入与税源管理,基础建设并重”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做好重点税源重点管理,保障收入工作,最关键的是重点户,也即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管理,就是要高度重视纳税大户、销售收入大户和纳税异常户、外来投资者等企业的税源税基控管,特别是要将税制存在缺位、容易给偷逃税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的管理部位和环节都纳入国税机关的监管之内,认真落实好在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纳税评估、责任区、责任人等税收征管的主要环节制定的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牢牢把握税源管理的主动权。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一是要切实抓好已有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的落实。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目标。突出抓好责任区责任人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制度的落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以求税源基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工商、国税、地税、公安等部门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各部门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做到税源分布一目了然,监控管理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将税源管理工作作为国税机关内部征收、管理、评税、稽查各部门具有共同责任的工作加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
化应用程度,实现征收、管理、评税、稽查信息的全方位共享,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的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日常检查、调查等方式加以解决,切实做好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三是要强化“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机结合”模式在税源管理中的优势作用,按照总局全面加强“一四六小”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强化“人机结合”,人与机在税源管理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方面要加大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的效果,增强计算机对税源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具体事务入手,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经常深入企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总体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加强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实时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计算机中静态信息,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减少因“疏于管理”所导致的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
(三)提高标准,务求实效。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税源管理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加强税源管理责任制,量化考核指标,列入工作考核范围,使考核办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部门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同时,要结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和目标,加大考核力度,奖罚分明,促进税源管理有深度、有广度、有成效。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日常税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各项征管基础建设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目前要切实解决对纳税人经营动态跟踪管理力度不够、对其经营状况变化反映能力差的问题;解决征管脱节、信息传递滞后和失真、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征、管、评、查各部门间协作不密切等问题,着力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税源实事监控、跟踪管理的格局,提高税源管理的实际效果。
2.解决少数干部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当前就要通过各项制度及各种激励措施的落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增强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为税源管理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3.解决重点稽查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要整合各种税收信息,提高信息综合运用水平,不断完善有效的选案机制,提高选案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代表性;同时通过稽查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增强查案、破案能力,加大查处案件的处罚力度和处罚面,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以查促管,加强税源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第三篇:浅析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和林县地税局 李 英
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县一级以上税务机关大都已经建立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征收、管理、分析、稽查的运行管理机制,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但从现实情况看,税源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很多措施本身不够完善、严密,又缺乏相关配套措施,造成税源管理水平低下,税收流失严重,税源管理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一、我国税源管理已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税源管理已上升到法律层面。200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明确增加了税源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为税务机关从相关部门采集税源信息,全面掌握税源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税务机关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加强了税务机关与工商行
政管理机关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传递;三是明确规定了纳税人必须持税务登记证方可开立账户,并将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依法查询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强化了金融机构在税源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为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银行开户情况,控制税源打下了法律基础。四是总局于2004年2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执行统一税务登记代码,为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建立国、地税之间信息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税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家税务总局从1999年起在全国国税系统开展重点税源监控工作。明确了重点税源的确定标准和监管范围、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数据来源及分析应用,并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数据库。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达到了掌握主体税种、增强税收管理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的目的,保证了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三)税源管理信息化已经起步。国家税务总局在1996年确立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税收征管模式,之后又加入了“信息化和专业化”的内容。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税务机关在“科技加管理”的治税思想指导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源管理,使税源管理手段更具科学性。目前信息化建设对税源管理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
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软件的逐步开发和运行,CTAIS是税收征管为核心的大型应用系统,涉及到包括税源管理监控在内的各个税收征管环节的业务。二是金税二期工程网络建成,实现了覆盖国家税务总局到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税务局的四级广域体系,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增值税计算交叉稽核系统和发票协查系统也已基本推行到位,有效地遏制了偷骗税。三是税控装置得以推广使用,有效的加强了源头监控,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堵塞了税收漏洞。
二、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构职能“缺位”。新模式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将重点放在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上。税源管理的职能虽然落实在管理部门,各地也相应成立了各类管理机构,但由于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严重“缺位”,管户与管事相脱节。税务管理大都体现在办税服务厅内,税务机关对辖区内的税源心中无底,与纳税人、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未能达到税源信息集中、信息共享的目的。目前基层普遍的问题是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自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对未申报、非正常户、停歇业户、零散流动税源的管理更是鞭长莫及。税源管理也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
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方式,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对税收的源泉控管力度明显减弱,“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二)纳税对象尚未全部进入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监控范围。一是个体户漏征漏管现象仍然存在,从目前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看,每年新增的纳税人户数与领取营业执照的数户相比较还有不少的差距,虽然不能将差额全部界定为漏征漏管户,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漏管户还存在,说明 “疏于管理”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纳税户所使用的发票信息不能全部进入信息系统,抽查情况表明有纳税人开具发票的营业额已大于核定定额的20%,信息系统的监控职能未得到使用。在日常管理中抓表面工作的多,抓深抓细的少;工作大而独立的多,讲科学管理的少。
(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流于形式,而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情况分析制度均没有有效执行和坚持,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尽管新的税收征管法对有关金融和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配合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当税务部门在对纳税人实施行政处罚措施时,税务部门书面通知银行扣款,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
度,同时国税往往与地税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增大了征税成本,影响了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四)税源管理力量不济。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力量不足,基层的税源管理人员经常应付事务性工作,很难专心进行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县局和分局之间多层次、多环节的业务流程更影响了纳税人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存在部分干部管理水平参次不齐,现代税收征管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在岗位上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五)考核制度不够科学。一年一度的目标考核对促进工作毋容置疑,只要目标考核过关了,表明一切工作都是优秀的。这就造成为了目标考核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对未发现的问题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并没有太大的责任,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不愿意深入、细致地工作。从目前的税源管理状况来看,管理人员深入下去肯定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因此可见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目标考核这一单一的手段就能实现的.三、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户籍管理。税务登记是税源信息资料采集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税源监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结果直接影响着税源的基本状况和税收收入规模的掌握,税源统计、分析、预测的准确性。为此,要对各类经济性质纳税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和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督控制手段进行税务登记和注册登记,重点是加强工商、国税和地税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扩大信息交流,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户籍管理实现对纳税人全方位静态和动态的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开展申报审核、催报催缴、清理漏征漏管,摸清税源底数,挖掘税收潜力,提高税源监控能力。
(二)加强纳税评估。深入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管住管好税源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税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利用企业信息和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做出判断,是提高征收率的重要途径。落实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强化岗位责任考核,切实规范纳税评估工作的运行。根据本县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行业特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情况等信息资料,制定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参数,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建立和完善依托信息化手段的纳税评估预警系统,按照评估分析、约谈辅导、调查核实、评定处理等程序,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管理。
(三)加强税源监控。税源监控工作,应按照新的征管业务流程,采用统一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监控管理,要在税收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广泛采取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通讯
技术,实现网上税源监控。把从税务登记到税务检查的各项征管业务全面纳入计算机管理。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努力使税收征管向信息一体化迈进。利用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实现与相关部门的联网,积极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网络申报,拓宽外部信息交换,提高信息共享度,建成一个“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税务综合信息库,并使之成为信息处理中心和税源监控中心。同时,以综合征管软件应用为载体向深度发展,积极开发一些辅助程序,提高数据综合利用率,迅速、准确地进行税收经济指标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满足监控、分析和决策的需要。
(四)以效能为标准,全面实施税务管理员制度。为强化税源管理,必须使从事税源管理人员真正成为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督员,为此必须全面实施税务管理员制度。一是划片分区“分户到人”,使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建立对应关系,从而促使税务管理员对税源情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二是责任明确“管事到位”,作为税务管理员必须全面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人的日常管理,负责所管纳税人的信息采集、资料收集,整理、立卷等工作,从而及时了解管区内税源变化情况,将税源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三是确保将所有纳税对象纳入信息系统的监控范围,与工商部门保持定期的联系,使税务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换制
度真正落到实处。着力解决税收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和有没有管理好”的问题。建立职能清楚、责任明确、监督有力、流程清晰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指标,强化监督考核,通过税务管理员记录工作日志以确保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到位。
(五)严格绩效考核,不断提高税源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建设。首先是改变目前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在保留当前考核方式的情况下,强化对征管工作质量的考核。一是将征管工作进行分解考核。如:管户、申报质量、纳税评估、特定行业、征管资料等进行专门的检查。二是实行巡查制度,成立专门的巡查工作小组,对征管工作质量不停地抽查;同时辅之以互查。三是实行考核结果公开制度,以季度为时间单位不断将考核结果公开。四是实行领导负责制度,将税源管理质量与领导的奖罚相挂钩。五是实行差错分析制度。
第四篇:税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税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曹文甫 加入时间:2012-8-13 13:51:57 点击次数:3645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培植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使地方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传统的税源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工作,现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随着征、管、查三部门的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收管理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若出现申报不实,偷、漏税等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一定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导致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税收管理员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对税源控管乏力,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
(三)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基层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多、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缺少充分有效的时间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同时存在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日常工作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目前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工作要求。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县局征纳股应加强对基层分局税源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稽查局、征收分局作为税源监控的辅助管理部门,应及时反馈税收工作中发现的相关情况。基层管理分局作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应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并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常规及非常规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重点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工作之中,在征管工作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税政、法规、发票、信息中心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考核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的不同,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及巡查记录制度,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基层管理分局要分区域、分经济类型、分行业、分类别、分户建立纳税人户籍档案。健全房屋、土地、车辆等信息。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减少税收流失。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要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源头控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实现的税款数量,以及各税种收入的潜在分布情况,以便征收过程中心中有数,防止税源流失。税收分析主要是对税收收入的来源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调整税收工作部署和征管重点。要实现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的最佳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是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处理好日常检查与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日常检查作为纳税评估与稽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一种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日常检查为纽带,以稽查为总闸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与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三是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对查处的案件特别是典型案件要进行分析解剖,研究发案规律、作案特点和手段,及时发现税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击、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选择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宣传。
(五)加强协作,多头并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一方面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基层地税机关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要加强对车辆、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个人所得税等征管薄弱环节税源信息的实时交换工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地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
作者单位:新平县地方税务局
第五篇:房地产行业税源监控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房地产行业税源监控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房地产业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近年来,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快,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不断攀高,是地方税税收收入的重点,房地产业也是税收征管的重点监控对象。但是由于税务机关片面重视收入任务及征管质量指标的完成,忽视税源的监控与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监控手段有限、管理滞后、纳税人偷逃税等问题,造成税源监控实质性缺位。笔者结合参与开发揭阳市地方税务局“建安业、房地产业税源控管系统”的经验,将房地产行业税源监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加强房地产业税源监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提高房地产业税收征管水平,必须根据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的特点,以项目为基本登记单元,以内、外信息采集为基础,以数据监控分析为目的,以纳税评估为主要工作方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房地产业信息采集和分析,将纳税评估工作自动化、信息化,强化行业税收管理,达到数据管税的目的,实现房地产税源全程监控。
关键词:房地产税源监控纳税评估数据管税
房地产业是指以土地和建筑物为经营对象,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和服务的集多种经济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房地产业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国民经济结构看,房地产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经营效益高;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其它许多行业或产业(如钢铁、水泥、木材、玻璃、塑料、家电等)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很高,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1-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目前我国GDP 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中,有1%-1.5%是由房地产业贡献的。近年来,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无论在营业税方面还是在行业税收收入方面,都成为地方税税收收入的重点,相应也成为征管上重点监控的行业。
一、广东省房地产业税源基本状况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近年来,随着我省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我省房地产业税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对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房地产业税收主要税种及构成
房地产税收贯穿房地产的开发、保有、转臵等各个环节,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依据我国现行税法规定,房地产税收体系以及相关行业涉及到的税收主要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以及房产税、契税、印花税等其他税种(图1)。
(二)房地产业税收增速快
2005至2010年,我省房地产业税收从208.8亿元增加到716.2亿元,年增长28%,比同期地方税收增幅(19.2%)高出8.8%,各主要税种年均增速高低不一(图2),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长相对缓慢,个人所得税年均增速较快,达到34.9%,土地增值税年均增速高达62%。
(三)房地产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高
2005至2010年,全省房地产业税收收入总量达到2602亿元,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量的19.3%。从占比来看,房地产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不断攀高,从2005年的15.5%上升到2010年的22%,提升了6.5%(图3)。2005至2010年,全省房地产业税收对税收总额的贡献率达到26.7%。
(四)房地产业税收税负水平高
近年来,房地产业税收占其增加值的比重不断提高,与同期税收宏观税负距离不断拉大。2005至2010年,全省房地产业税收占其增加值的比重由14.6%上升至27.5%;而同期地税宏观税负从6%上升到7.2%;两者差距从8.6%扩大到20.3%(图2)。
二、房地产行业税源监控现状
所谓税源监控,就是指对税收的来源进行监督、管理、调节和控制。具体来讲,就是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以掌握应征税款为目的,采取科学方法对税源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等税源要素进行控制,保障税收收入的总体规模及发展趋势,并通过对收入状况的信息反馈,对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能够更进一步、更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税源监控是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基础,贯穿于房地产业税收征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实现税收职能的前提条件,是进行科学预测分析和税收计划制定的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征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础工作。新税制改革后,税源管理改变了原来的专管员制度,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管理模式的转变,这是向现代化税收管理制度转变的重要一步。但随着机构的调整和征管职能的分离,实际工作中税源管理出现明显弱化现象,一是日常管理中重视收入任务及征管质量指标的完成,忽视税源的监控与管理,导致收入与税源的严重失衡;二是过分强调税收稽查职能,忽视了管理职能,对税源产生、变化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监控。近期,随着各级税务部门对税源监控情况的重视和反思,税源失控状态有所改善。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的措施,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加强房地产税源管理,堵塞房地产行业税收流失漏洞。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重点税源监控系统工程,并将这一监控体系作为税收工作“十五”规划的一项重点基础工程来建设。2004年,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将房地产业税收作为税收专项检查重点对象,对在其2004年至2005年两个税款的缴纳情况进行检查,对有涉及税收违法行为的,追查到以前。2006年8月24日,国家税务总局还发布了《关于印发(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6]128号),要求税务机关加强和规范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征收管理,贯彻“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治税方针,实现对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对不动产和建筑业营业税实行项目管理制度。
三、房地产行业税源监控存在问题
在房地产管理上存在“五多”现象,也就是涉及监管部门多、纳税环节多、税费种类多、假发票多、偷漏税也多。房地产业税收流失、部分税源失控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已经成为房地产业税收监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地产业纳税人偷税漏税现象较为严重
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法制观念差,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手段繁多而且花样不断翻新:
1、利用销售不动产发票管理上的不完善隐瞒销售收入。部分房地产企业不按发票管理规定管理发票,以降低价格为手段,利诱消费者,售买双方不按真实的交易价格签订合同,开“大头小尾”发票,这样便给企业偷税漏税留有余地。
2、通过调整预收款入账时间,延期缴纳税款。
部分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在预收商品房销售款后,不按时入账和申报税款,从而达到延期缴纳税款的目的。
3、将销售收入长期挂应收帐款,延迟纳税义务时间。根据有关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不动产移送使用后,确认销售收入。但实际上,有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实现的销售收入长期挂应收账款,从而延迟纳税义务时间。
4、在捐赠、分配利润、对外投资、自用开发产品及以地换房、合作建房中,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视同销售收入入账,直接在“营业外支出”科目列支,从而少计税款。
(二)房地产行业经营周期长,成本核算复杂
房地产开发由于投资大、工期长,大部分工程要跨完成,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项目连续滚动开发,项目决算期又有意无意地滞后,导致费用与收入不能配比,成本无法结转,应纳税所得额无法准确计算;还有的房地产开发是跨地域滚动开发,且同时开发几个项目。税务机关检查税收情况时,一般都以为单位,但事实上,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决算要等到整个项目工程通过验收之后才能进行,也就是说,一天没通过验收,项目本身就不能算出利润,这就给房地产行业税源监控带来困难。
(三)税务机关与房地产企业管理对象不一致
房地产行业的经营对象是项目,税收的管理对象是企业,因此税务机关很难按户确认房地产业纳税人的财务收入和应税收入,或是根据配比原则通过成本费用、资产规模等分析手段确认申报收入的合理性。这些给房地产行业的税源控管造成很大的困难。
(四)外部信息采集难
税务机关需要掌握的房地产项目涉税信息,一方面来自纳税人,但纳税人所提供的资料,不但信息不全,可信度也存在问题,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用正常的征管手段,难以判断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来自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政府相关部门,但目前整体配合情况不是太理想,外部合力仍未能全面形成,而且部门间的合作只处于相互约定和协商的状态,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必须召开部门问的协调会议才可解决,缺乏相应的激励制约手段,未能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税源的源泉控制。
(五)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体系庞杂,税源管理制度缺失 目前在房地产开发、转让、保有诸环节涉及到的税(费)种有10多个,相关的税收政策正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中,政策变化快,难以掌握。因而对房地产业项目开发各环节税源预测、分析对比和监控自然受到影响,难做到准确无误,进而影响到决策和征管。
(六)房地产行业征管手段滞后
目前,许多地方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还处于“粗放”阶段,对建安房地产业实行项目手工管理制度,人工采集整理相关涉税信息,只能进行人工案头纳税评估,征管手段上还不能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操作处理慢。
四、完善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的对策
从当前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现状来看,房地产业税收的快速增长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给税源监控提出了新的课题,监控手段有限、管理滞后、纳税人偷逃税等诸多难题考验着税收征管能力。对房地产业的税源监控必须根据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的特点,以项目为基本登记单元,以内、外信息采集为基础,以数据监控分析为目的,以纳税评估为主要工作方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房地产业信息采集和分析,将纳税评估工作自动化、信息化,强化行业税收管理,达到数据管税的目的,实现项目税源全程控管。
(一)改进征管手段,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房地产业税源管理,提高征管力度
针对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的特点,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房地产业税源监控,搭建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系统,建立房地产项目信息库,采集项目登记信息、申报征收信息、发票信息、纳税人经营信息、政府部门涉税信息,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税源监控指标体系,搭建房地产业纳税评估平台,实现对房地产业税源的有效监控,解决当前房地产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强化房地产业的税源管理。
(二)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确保税务管理对象与企业经营对象、政府监管对象的一致 从管理学的范畴来看,项目是指行为,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具体来说,房地产项目可以定义为纳税人从事房地产业经营活动的涉税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在《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6]128号)中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对不动产和建筑业营业税实行项目管理制度。根据房地产行业的特点,必须将房地产项目作为独立的管理对象,在按户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按项目管理。以项目为基本登记单元,按项目进行纳税申报、开具发票。确保税务管理对象与企业经营对象、政府监管对象的一致,实现管理对接,按项目归集内、外信息,使内、外数据比对成为可能,提高涉税信息的应用效率。
(三)建立房地产项目信息库,按项目采集信息
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房地产业税源管理,首要任务是建立项目信息库,集中存储项目相关信息,整合各种资源,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力。项目信息库以项目编码为主键,按项目对采集各类信息进行归集,以满足项目管理、监控、评估的需要。项目信息库的数据来源有三种:一是房地产业纳税人的项目登记信息、生产经营情况、项目核算、建造成本等信息;二是税务机关税款征收系统的纳税申报信息、发票在线系统的发票开具信息;三是政府部门的房地产项目涉税信息。项目信息库是税源监控系统的核心,也是纳税评估依据的数据平台。
(四)加强政府部门间配合,建设政府部门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
涉税信息是税收征管的重要基础,是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的关键因素,共享并利用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堵塞税收管理漏洞的重要途径。为此,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广东省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规定(试行)》,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按照规定的内容、方式和周期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每一环节,都必须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因此,必须搭建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电子平台,建立与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换制度,采集房地产项目涉税信息,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从计划、合同、工程进度、销售产权转移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利用房地产项目涉税信息作为评价纳税人申报资料及附报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合法性重要依据,将采集到的涉税信息与税务机关掌握的项目登记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确保项目信息库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税源监控水平和效率。
(五)建立健全房地产业税源监控指标体系
税源监控指标体系,是税务机关为实施税源监控,掌握涉税经济活动和行为中的有关信息和数据,进而全面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范涉税行为,为税收收入的组织管理和税收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而设立的一系列指标的集合。通过房地产项目信息库,掌握了能反映纳税人涉税经济活动和行为的相关信息,进一步建立反映房地产业纳税人的税源、税收状况的房地产业税源监控指标体系。运用税源监控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科学的预测模型和预警机制,利用各指标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结合房地产业税负分析原理测算出各种规律特征。通过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税务机关可以掌握和了解房地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问题,把握税收全局,为组织税收收入提供决策依据。
(六)建立房地产业纳税评估平台
纳税评估的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据此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建立房地产业纳税评估平台,根据宏观税收分析、房地产业税负监控、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核算情况以及政府部门涉税信息等内外部相关信息,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评估指标预警值。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税种等因素,考虑房地产业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的平均水平,利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情况进行深入的监控,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促使其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通过纳税评估掌握纳税人税收负担率、生产经营情况,继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对纳税人以后的纳税申报进行监督和控制,有效地防范了偷逃税行为的发生,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税务机关对于税收监控指标及日常税源监控确定的申报异常的纳税人,应该及时进行纳税评估。对于评估中发现的疑点,敦促企业认真自查举证,对评估问题重大或疑点未解决且无正当理由的,应移交稽查或进行反避税调查。
(七)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逃税违法行为
税务稽查作为堵塞税收流失漏洞的最后一道“闸门”,税务稽查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将房地产行业作为检查重点,以税款应收尽收为工作目标,严格按照税务法规查办案件。在案件稽查中,要彻底改变过去就账查账的稽查方法,充分利用房地产业税源监控系统,从中寻找、获取房地产交易的真实信息和第一手证据资料,最大限度地堵塞征管漏洞,减少漏征漏管现象,税务部门、财政、金融、审计等机构应加强联手配合,互通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税种的纳税评估情况,相互印证,联合开展对房地产的重点、交叉稽查,共同筑成税源监管的坚实防线。
(八)加大宣传力度,丰富服务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纳税意识,使广大房地产企业牢固树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观念。通过税法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税,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使依法诚信纳税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纳税辅导工作,注重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的税收政策辅导培训,对房地产收入的确认、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差异及处理方法等进行讲解,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核算,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税源监控管理及其数据应用分析》编委会《税源监控管理及其数据应用分析》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2)刘佐《中国房地产税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3)《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重点企业税源监控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7号),2000(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改<重点企业税源监控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函〔2000〕1010号),2000(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43号),2005(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5〕82号),2005(9)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建设部关于加强房地产税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5〕89号),2005(10)国家税务总局《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及发票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6〕128号),2006(1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规定(试行)的通知》(粤府办〔2010〕69号),2010(12)徐清祥、梁汉超《关于房地产市场调研对广东经济和税收影响的调研报告》广东地方税收科学研究所,2011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