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前景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阻力。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涌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学校管理工作者。但是,许多学校在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管理的效益还不高,如何构建高效合理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工作计划种类较多,难以执行。学校计划目标应该结合实际,措施应该得力,实施方案应该周全。但是,有些学校计划随意性较强,脱离学校工作的实际。作为学校只在乎有没有计划,计划种类全不全,而不在乎可行不可行。更有甚者,极少数学校出现补写计划的现象,计划不是制订在工作之前,而是制订在工作之后。这些学校开展工作时,只能被动应付,很难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学校制度齐全,难以落实。多数学校制度建设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制度汇编。然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奖罚不到位,领导们对某些现象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态度暧昧,致使学校的制度形同虚设,制度建设的目的仍然是应付检查,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
(三)教育评估不尽科学。教学评估存在几种不良现象:一是评估只看结果,轻视过程。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的评估,会造成学校的管理失去过程控制,从而会使学校管理背离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二是评估注重材料,不注重实际工作,此种现象滋长弄虚作假之风,出现评估前补材料、造档案,评估时要什么材料就有什么材料。三是评估注重学生成绩,不注重综合因素。,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教师的竞聘上岗,职称评审,学生成绩的排名占了很大比重,对于一些薄弱学校,甚至是一票否决,这也不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使构建和谐校园面临严峻考验。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可以解决当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有利于克服较普遍的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积弊,使少数南郭先生不能滥竽充数,是对大多数尽职尽责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与积极性的保护。但是,客观上由于不少学校教职工数和职数超编,岗位设置缺乏科学性,教职工工资差距比较大,主观上是多年来教师岗位的思维定式,只能上不能下的观念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对竞聘上岗和绩效工资的实施带来相当困难,甚至于出现校内人际关系的恶化,上下关系对立。对构建和谐校园不能说不是一种挑战与考验。
(五)民主管理意识淡薄。目前学校管理存在两种认识上的偏向:一是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理,就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这样校长在行使权力时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使学校上管理气氛僵化,学校中层干部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压制。另一种认识认为,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学校管理的好与坏,学校办得成功与失败,其荣誉与责任都由校长一个人承担。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一切都可随和,工作被动应付。这两种偏向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甚至贻误学校工作。
二、做好学校管理工作的策略
针对学校管理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避免其消极的一面,使学校行政管理行之有度,构建高效有序的学校管理模式,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思想的管理,是搞好学校管理的灵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多年从事校长工作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出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实践告诉我们,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思想的竞争,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竞争。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处在攻坚时期,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着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存在着固守应试教育藩篱的思想。如何使教育思想管理不成为苍白无力的“说教”,不成为“假大空”,不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是摆在学校管理层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校长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教育思想领导的重要性,树立教育思想领导的意识。校长要处理好教育思想领导与学校行为的领导的关系,即事务性问题和教育性问题的关系。这要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简单地、空洞地对教职工进行思想说教或灌输,使教育思想的领导变成学校管理中的一张“招牌”;二是只顾学校行政事务性工作,而放弃或厌烦对教育思想的领导。要立足于教育与学生的发展来处理各种事务,应当善于把教育思想体现在千百件各种各样的事件中。加强教育思想的领导还要求校长的教育思想必须明确而正确。校长所传达的教育思想,应当体现出时代精神,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反映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育思想的统一和转变。校长应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的引导和培养,使教师形成全新的育人观、学生观、教学观、价值观、效益观和质量观,这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学校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观点;要紧紧抓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科研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生产力这两条生线。只有思想统一了步调才能一致。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改革实践。新的教育思想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的,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是转变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实现对教育思想领导的根本途径。主要做法有:组织教师读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验经验;开展校本培训,包括请专家到校讲学,让教师与名师对话;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用事实来说服支撑教育行为的原则、思想、观念的错误与偏差。
最后,在深刻理解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适合本校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思想。校长要善于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思想,校长要善于把学校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管理目标中,落实在管理行为中。要把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思想植入教师的心中,转化为教育实践。(二)注重目标管理,是实施学校有效管理的基础
办学目标是对学校理想状态的设定,是对办学活动结果的预期规划,主要涉及办什么样子学校的问题。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校长,都会根据学校的特殊情况--师资水平、生源质量、教学条件、社区环境、校风校纪等,提出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办学目标。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确立以后,需实施目标管理。当前,在学校目标管理方面常见的问题有两方面,首先是管理目标不够准确,目标与客观现实有差距。目标高远,无法实现,易使人丧失斗志;目标太短浅,又无法激励工作的热情,达不到提升学校挡次的目的。其次,管理目标确立后,需要目标实现的保障系统和考评系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障系统和考评系统,目标与教育教学实际仍是两张皮,那是目标管理的失败,搞好目标管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从目标的确立过程看,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个过程。首先是校长提出目标思路,行政班子集体探讨,拿出具体目标方案;然后全体教职工参与讨论和修改,交教代会表决通过。
二是就目标内容来看,要把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构建学校的目标链,把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层层落实。这样就能很好地控制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的全过程。
三是从目标管理的过程来看,不仅包括科学目标的确立,目标实现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而且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考评。这就需要制订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保证考评的公平、公正,发挥考评对过程的调控和激励功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目标的能鼓舞人心,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一个合乎科学的管理目标,无论是阶段性目标还是终极目标;无论是部门职能目标,还是学校整体目标,都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价值追求。
(三)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是制定与实施学校管理制度的保证
学校实行管理制度化,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之路,是学校的必然选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保证制度能很好地实施,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约束和自由的关系。约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行为规范的限制;自由是指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人们依个人意志行动而不受限制的权利。约束是绝对的,自由是相对的。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必须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是为了维护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学校管理者,在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中,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正确认识自由和约束的关系;有关制度的建立要充分发扬民生,必须广泛听取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制定的制度要取得大多数教职工的认同,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2、全员和主体的关系。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应该是对学校内所有的人都起作用的,对全体人员都具有约束力。但具体到每一项管理制度,又往往具有不同的主体。比如,制订岗位责任制,必须把全体教职工都包括在内,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都要履行相应的职责。但另一方面,由于各自的岗位不同,每一项岗位责任制又有不同的主体。因此,在制定和执行制度时,要正确处理全员和主体的关系,既要强调规章制度的全员性,又要突出某一项规章制度的主体。
3、过程考核和阶段考核的关系。制度的制定并不难,但要坚持实施和考评则不易。要把学校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制度的调控功能,必须把过程考核和阶段考核相结合,坚持以过程考核为主,阶段考核为辅。所谓过程考核就是该注重对每节课、每个活动、每项工作的考核,并记录在案。所谓阶段考核就是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依据,一定时期(一个月或一学期)内的考核,这样做有利于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平时不抓紧、期末算总账”,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又能突出阶段工作重点。在考核中要注意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力求做到定性恰当,定量适当,尽量避免片面性和形式主义。
在制定与落实制度时,还要注重表扬与批评的关系,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常常是限制的多,提倡的少;批评的多,表扬的少;惩罚的多,奖励的少。这种本来倒置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广大师生自觉执行制度的积极性。应坚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此外,在执行制度时,领导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四)、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情感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支点
学校管理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即调动学校全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学校的办事目标、教学目标和管理目标。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是人,学校管理的成败取决于人。因此,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用心”来管理学校,用感情来管理学校。
一要发挥学校领导的示范作用。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想发挥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校领导必须率先垂范,谋事要长远,虑事要周密,办事要公正,处理问题要果断。要做到“勤、正、廉”,要有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感情用事,不以权谋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二要在管理工作中重视感情因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学校管理,校长不仅要发挥职权的影响力,还要依靠教职工非职权影响力来互补。非职权性因素包括方方面面,其中身心情感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实现管理目标,主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感情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放下架子,平等待人。以自己的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待人,要跳出为恶的情感圈子。不仅要关心教职工的政治方面的进步和要求,而且在学习上、生活上做到关心、体贴他们,主动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他们的贴心人,逐步形成祥和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要坚持“以师为本”,充分发扬民主,拓宽情感交流的渠道。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是发扬教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基本途径,是统一大家思想、统一大家行动的重要方法。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就要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各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这样可以使领导与教职工处于平等地位,变上下沟通为平等沟通,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增进了解,使人际关系的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更稳定持久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各方面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的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第二篇:农村初中学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百色市田阳县百育镇第二初级中学 廖忠等 【关键词】农村初中 学校安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09-02 学校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和稳定大局。因此,抓好学校安全教育至关重要。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本文就农村初中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推动当前农村初中教育健康发展。
一、农村初中校园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学校也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学校的开放给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和治安问题,给学校管理带来巨大的冲击。
(一)学校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个别农村初中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科学,不严密,不全面。有些学校制定了制度,但可操作性不强,制度往往成了摆设,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空洞条文,再者是监督检查不得力,开会布置的多,检查落实的少,汇报起来头头是道,落实起来却大打折扣;有的学校高度重视教育质量及升学率的提高,却忽略学校的安全管理。部分地区公安机关忽略了环境的变化,总认为学校是净土,对学校少投入注意力,让犯罪分子乘虚而入,实施犯罪。社会及家长更认为校园安全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学校、社会及相关部门对安全工作不以为意,不利于学校的安全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多。
(二)学校基础设施达不到要求 虽然各地已基本实现“两基”,但总体来看,许多学校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校舍不足。农村初中普遍存在教室、宿舍不足的问题,学生人均占有教室面积与国家规定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有的教学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预制板,而且设计不科学、不规范,只有一个狭窄的楼梯口,学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出操或放学时很拥挤,容易造成踩踏等安全事故。部分学校学生宿舍也严重不足,有的学校还是两个学生合睡一床,一旦发生传染病或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有的学生干脆投宿亲戚或父母的朋友家中,安全难以保障。二是食堂卫生令人堪忧。一些学校食堂的专用消毒设施不达标,缺少浸泡池。有的食堂与垃圾池、厕所距离很近,总体环境卫生差。三是消防设施不到位。部分学校缺乏消防设施,或备有消防设施但已损坏失修,工作人员不能规范使用,使之成为摆设。还有些学校电路已老化、电插电线裸露,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隐患。
(三)学校常规管理存在漏洞
一是个别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待规范。学生违纪或作业不完成,有的教师还会罚站、罚跑,甚至剥夺学生听课的权利让其站在教室外。二是个别教师的道德品质有待提高。据媒体报道,一些学校的教师以辅导学生为由,猥亵或奸淫女生,让学生幼小的身心遭受伤害,安全得不到应有保障。三是安全隐患的整改力度不强。少数学校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甚至还存在侥幸心理,以缺乏资金为由,不及时主动予以整改。
(四)学校周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一是一些商家把学生当成他们的“经济来源”,在学校周边开设网吧、桌球室、游戏机室等,为学生提供“方便”,给自己增加收入。二是学校周边有不少出租房,承租的人有开娱乐室、美容院的,经营时间一般较晚。这些场所常常存在赌博、色情活动,打架斗殴、盗窃等事件时有发生,给学校教学秩序带来不利影响。三是一些餐饮店、零食销售店遍布校园周边,这些店铺的食品卫生令人担忧。
二、做好农村初中校园安全的建议和对策
(一)强化校园的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校内、校外的巡逻,学生上下学期间要有学校保安和值班教师护送,防止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欺骗学生或滋事生非给学生带来伤害。二是学校保安要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工作,特别注重对“三无”人员、外来人员的盘查。三是加强学校周边的安全巡查,防止违法犯罪分子在校园周边抢劫、勒索师生,杜绝安全隐患。四是加强对教师的道德教育,让教师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深刻理解“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女一样关爱,不能伤害学生的身心。五是对不务正业、道德缺失的教师要严肃处理,如对有侮辱学生苗头、经教育不悔改的教师,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过处分,有猥亵学生的教师,要全县通报,并坚决将其清除出教师队伍,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让大家引以为戒。通过以上措施,还校园一片净土,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安心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资金上要给农村初中学校予以倾斜,不能“纸上谈兵”,口头说重视,操作起来却言行不一。安监、住建、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联合工作组对所管辖的学校教学楼、师生宿舍楼、食堂等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危房要立即将其撤离,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不能让师生在危房里生活、学习、活动,以避免楼梯、栏杆倒塌事件发生而造成师生伤亡的严重后果。二是一些还没有建设围墙的农村学校要尽快建好,并做好校门及门卫室。三是要适时增添和更新体育器材,让师生有活动场所和体育用品,提高师生体质。四是要定时更新和增加消防器材,并培训师生能正确使用灭火器等,以备不时之需,确保师生安全。五是要加强师生的食堂建设,建设要符合卫生标准,要有食品储藏室、疏菜浸泡池,加工室和熟食要分开,不能混在一起,防蝇、防虫、防鼠设施要符合标准和要求。卫生检疫部门要定时进行检测,确保师生饮食卫生达标。
(三)强化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
一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要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组织公安、工商、消防、卫生等部门定时不定时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违规经营的游戏机室、娱乐厅、出租房、旅馆和流动饮食摊点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的巡逻,防止不法分子实施违法活动,如各地政府要成立治安巡逻队,特别是夜晚,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巡逻;对派出所记录在案的有犯罪前科或受过治安处罚的违法犯罪分子进行重点防范,发现苗头立即依法抓获归案,决不姑息迁就。三是学校保安员也要加强对校园的巡逻,密切配合地方巡逻队,做到“防患于未然”,以防止违法犯罪分子乘虚而入,避免抢劫、盗窃、侮辱师生的恶性事件发生。
(四)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
一是要经常对师生尤其是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防卫技能训练,包括家庭安全、课外活动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游戏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防范和火灾防范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识别危险,知道预防危险的发生,掌握遇到危险时的应对知识和技能。二是教育学生特别是女生要洁身自好,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更不能喝陌生人给的食品等,不要跟风攀比吃穿而接受他人的小恩小惠,女生不要单独到男教师的办公室或宿舍聊天,有问题尽量在教室问或几人结伴到教师办公室,避免恶性事件发生。三是每学期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地震、火灾等的逃生、消防演练,以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逃生的技能。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卫生教育,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农村初中学校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根据既定的制度,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抓好安全防范工作,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因工作不力或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根据情节担责,分清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倒查追究,对涉案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师生安全,为师生的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安全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抓好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它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各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学校必须绷紧安全这根弦,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狠抓安全工作,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供安全保障,为师生的日常活动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
第三篇:初中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的校舍、设施等硬件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学管理能不能跟上呢? 初中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应试教育的影响还较为严重。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种形式的统考”。但是,目前各县区基本上对全体学生都进行期末统一考试,有些县区还或明或暗地进行分数排队,以分数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或唯一依据,缺乏全面科学评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学校也基本上是以县区的统考成绩评价教师和学生,很少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估,形成了“以统考成绩论英雄”的局面。在教师的奖惩上,也以统考成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因此,考试、评卷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教师和学生都想争取好分数,因为分数和经济效益是直接挂钩的。既然统考了,又要评比,自然就产生了按分数排队的现象,或明或暗,县区内学校排名次,学校内年级排名次,年级内班级排名次,班级内学生排名次,形成了从上到下师生—起围着分数转的局面。对有些薄弱学科,因为不统考,学校不重视,许多教师也就不认真。体育课上成“放羊式”,男生打球女生玩;音乐课上成唱歌课,不懂乐理不识谱;美术课上成画画课,不知色彩和线条;劳技课随意性更大,没有统一教材随便上。更有甚者,在初三甚至初二干脆停开音、美、劳课。
活动类课程,按国家课程计划要求,初一至初三均为每周三课时,但我校执行很不一致,随意性较大。
产生重统考科目、重分数排队,轻非统考科目、轻活动类课程的原因主要还是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思想僵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未能积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未能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办法,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
2、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不平衡。
我校都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涉及教学、考试、出勤、常规、班级、奖惩等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以“法”治校、制度管理的良好局面,但许多学校却又忽视了思想工作、忽视了情感管理。
学校的管理工作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更主要的还是针对教师,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感情的,简单粗暴方法往往不能使人口服心服,产生不了积极作用。目前,许多学校往往是以罚款代替做教师的思想工作,代替对教师的情感管理,诸如请假、迟到、缺会、教案检查、作业批改、学生统考成绩不高等等,不问青红皂白,不管缘由如何,—律是罚款多少多少元。尽管是按制度执行,但因根本不做教师的思想工作,加之市场经济对教师的冲击,使不少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没有达到管理者的真正目的。有些学校,不从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无视教师工作的弹性性质,而是采取简单照搬企业管理的办法,师生一进校门,就锁上大门,任何人不得随便出入。教师是坐在办公室了,也照旧上课了,效果如何呢?是否认真备课了、上课了?有没有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呢?正如有些教师说的那样:“能锁住大门,锁不住人心。”教师的工作。本来就是个“良心活”,关键是如何尊重教师,信任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不是采取“关、压”的办法来对付教师,形成领导与教师之间无形的鸿沟或对抗的局面,这样,怎能让教师心情舒畅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另外,就是行政后勤人员与教师的奖惩问题,因行政后勤人员的工作任务很难具体化,而教师的教案、上课、作业、辅导、考试、分数、班务等都非常具体,因此,制度中对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工作环节要求很细致,处罚很多,而对行政后勤人员的要求较为笼统,处罚也少,造成了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形成了“干得越多,罚得越多;干得越少,罚得越少;不干活的,干脆不罚”的局面,教师对此意见很大,严重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制订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但并不能因为有了制度就可以不做教师的思想工作,不进行情感管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用死板的制度去管理活生生的人,不进行情感投入行吗?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代替不了情感管理。广大教师基本都是深明大义的人,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是会愉快接受的,关键是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来管理教师,不要伤了教师的“心”。所以,怎样将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值得每位管理者深思和研究的课题。
3、教学设施的使用率不高。
“普九”达标后,各初中的校容校貌和教学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教学设施的作用,应是我校特别注意的问题。从调研提纲统计的结果来看,物理、化学、生物的演示实验开出率分别是96.1%、92.6%、80.9%、;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分别是90.4%、88.7%、64.4%。
但从调研过程的实际检查来看,恐怕很难达到上述比率。许多学校的实验登记表,只有寥寥的几页,远远达不到教材要求的实验次数,特别是生物实验,开出率很低。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等设施,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有些语音室、电教室每学期只用几次,这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是个极大的浪费。图书馆、阅览室的开放使用情况更差。许多学校不向学生开放图书馆,怕弄丢了或损坏了图书。阅览室更是徒有虚名,几份有限的报刊还在少数人手里,别说学生,一般教师也很难看到。教学模型、教学挂图等,有些学校放在仪器室或图书馆里,至今还未拆封启用。教学设施的使用率不高,不能充分发挥教学设施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领导和教师不够重视、害怕学生损坏、缺乏专职管理人员以及怕麻烦等原因造成的。应从端正思想、明确认识、加强管理、强化使用等方面入手,真正发挥教学设施的重要作用,让教学设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4、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偏重。
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已是老话题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校时间长。多数学校的学生每天在校时间超过了规定的8小时,从早操、早读开始,一直到下午、晚自习,远远超过了8小时,最多在10小时以上,这么长的在校时间,学生负担能轻吗?(2)课外作业总量多。国家教委规定初中学生每天课外作业总量不得超过90分钟,但从学生座谈会了解,主要学科竞相布置作业,总量远远超过了90分钟。有些学生下了晚自习,有时还要做作业到晚上11点以后。
(3)考试次数多。每学期除期中、期末考试外,另外组织的大小考试还要许多,不同名堂、不同形式的考试,时时等待着学生。最多者,每学期另外组织的大小考试次数多达10—14次。
(4)集体补课或上新课的多。多数学校除上晚自习外,还利用双休日、寒暑假为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最多的每学期补课为30天。初三毕业班的情况尤为严重,教师和学生根本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
(5)辅导资料多。除正式教材外,许多学校还为学生集体购买了各种学习辅导资料,如天天练、单元过关、阶段检测等。最多者,为学生购买的各种辅导、复习资料为7—9册。
(6)学生近视率高。
从以上六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负担确实仍然过重。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加快教育转轨步伐,刻不容缓!针对初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县区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的领导。
县区政府部门是全县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指挥部,它决定着该县区的教育事业如何发展。县区政府部门的领导怎样评价教育部门,该县区的教育事业就怎样发展。有些县区政府部门的领导,不管其它方面如何,只看每年高考、中考的人数多少,并以此评价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好坏,甚至在大会上反复强调这个观点,坚持进行全县区的统考和分数排队。政府部门的不恰当导向,自然直接影响着教育部门和学校,因此,有些县区应试教育的做法仍然较为严重。
国家教委《若干意见》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做到认识到位,教育投入到位,要尊重教育规律,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宽松的环境。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向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各级政府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以及考核干部和教师的唯一标准。”因此,政府部门的领导应尽量多些宏观指导,少些具体的行政干预,让教育部门和学校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办好学校,发展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及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2、转变教育部门的观念。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者和操作者。统考、分数排队、成绩评比等,都是县区教育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自己搞的,教育部门自己给自己戴上了“应试教育”的枷锁,致使“应试教育”的做法愈演愈烈。
问题表现在教师、学校身上,其实根子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国家教委已经明令规定,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应坚决取消统考。这不仅是个认识问题,而且必须坚决执行、照办,不能有丝毫折扣,否则一旦有所松动,就会出现如柳斌同志所说的“考试制度不改革,教无宁日,学无宁日”。这件事,已经讲了许多年了,但迄今收效甚微,现在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
3、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虽然有些县区对学校制订了一些评估要求,有些学校也制订了一些量化评估细则,但总的来说,这些评估要求或方案还未科学化、系统化,形不成一整套完备科学的评估方案,建不起一整套高效实用的评估机制。特别是一些县区已经有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未形成正规的评估方案,因此随意性较大,也使学校无章可循。
因此,当务之急,是各县区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根据本地实际,建立素质教育评估体系,改革评估方法,制订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考核学校各项工作的评估方案,以评估方案考核的结果作为全面评价学校的依据。要“坚决改变以升学率高低为主要指标评估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教师工作好坏的做法”(国家教委《若干意见》),这样,才能综合考核—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全面真实地反映—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学校也要制订一套全面考核教师工作的评估方案。目前,许多学校也制订了一些量化考核办法,但大多数重视终端结果考核,轻过程管理,且多是只从教学角度考核。对教师的考核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工作性质,发扬民主作风,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综合考评,避免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工作的做法,使教师的管理工作、评估工作走上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
县区和学校如果都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估机制,那么,学校和教师就会层层目标明确,责任具体,评价客观、公正、科学,也会减轻“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5、加强有效的监督检查。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特别是教育督导部门,要经常加强对县区及学校的监督检查,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也要经常加强自查及对下属学校的监督检查。要及时了解、发现违背教育规律、大搞“应试教育”的行为和做法,及时帮助他们端正思想,更新观念,改变做法,解决存在问题。对于严重的或屡教不改的,应予以严肃处理。要使国家的教育法令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坚持九年义务教育,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还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特别是要多采用一些不打招呼的办法,多深入基层,多倾听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呼声,多听取社会各界的反映,了解真实的情况,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使教育监督检查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促使教育事业健康、飞速地发展。
解决好初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初中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既是面向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回报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普九”工作大力支持的需要,更是社会稳定团结、国家兴旺发达的需要。
第四篇: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定稿]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本文发表在《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4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对学校各项工作和对各类人员的要求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规定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程。这是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按照学校教育工作的规律和各校的实际情况,采用条文的形式,对全校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行为提出的具有约束力和一定强制性的准则和规范,即学校的“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建立学校的正常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在对十五所中小学的制度管理进行调查时却发现,由于这些学校在制度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而使得规章制度远远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相反还相当大的消极作用。这些学校在规章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把规章制度当作“管、卡、压”的工具。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学校领导过分地依赖制度的管理,他们简单化地认为所有的工作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制度的建立来解决。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制订出严厉的制度,然后印发给各位员工,再然后就是认真执行者奖励,违者罚。有些领导嘴上经常说:“你不好好工作我就扣你的奖金,再不听话我就让你下岗。”这样的作风,这样的态度都只能使教职工们暂时被压服,但他们往往是口服心不服,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钻制度的空子。
(二)规章制度缺乏代表性和民主性。比如,有的学校原来对教师小孩医疗统筹费是由学校统一交的,另外,小孩16岁之前每年还可以拿到数量不少的“独生子女费”,而现在这些却都没有了。这些规定的取消没有经过学校的教代会讨论,只是几个领导说取消就取消了。对此,群众很有意见,后来群众中就有人说,这些规定的取消是由于学校主要领导人的小孩都已长大成人了。不管领导出于什么动机将这些规定取消,由于它缺乏民主性和代表性,因此,客观上已使得领导的威信严重受损。
(三)在制度面前不能一视同仁,缺之制度管理的平等性。比如,有个学校在房子装修方面,为了整楼的消防、安全和美观,学校规定各家各户在对阳台进行装修时,装修物不能伸出滴水线。但在装修过程中,有位老师(该校某位领导的好友)却不按照这一规定去做,后来其他老师看到后也纷纷仿效。学校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强行要其他老师拆去,按原规定重新装修,而对某位领导的那位好友却没有这样的要求。结果是其他教师也坚决不拆。最后这项制度不得不落空,同时领导的威信也大大地受损。
(四)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低权威性。这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规章制度没有形成文本,只是领导在大会上宣布宣布而已,然后在领导认为必要时就去执行,领导认为没有必要时就不执行,这种在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大大地降低了规章制度本身的权威性;二是,领导成员对有关的制度认识不统一,并且有不同意见的领导时常在群众中表白出来,对有关的制度说三道四,这分明是在扇动群众对制度的不满情绪,这当然也就大地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三是,领导不能模范地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比如,某校早上签到有个规定:每个人报到时都要签名,并签上自己报到的时间。可是有好几次该校的某位领导迟到了,由于顾及面子,她没有签上她报到的真实时间,而是签了一个“提前到的时间”,而这些细节又都被后来的签到人员发现了„„,后来人们渐渐地发现签到本上再也没有人签“迟到的时间”了。这就是领导没有起到模范作用的消极影响。现在该校的这项制度形同虚设——虽然每个人都签到了,但这种签到对大家“按时到”没有起到其应有起的约束作用。
(五)规章制度不够严密。比如,领导为了让大家都能按时地上班,因此制定了“签到登记制度”,但这项制度只能管“是否按时到”,却不能管按时到后是否在岗,是否在岗努力地工作。所以许多人在按时报到后就到处窜岗聊天,有的甚至跑到校外干私活。
(六)制度落后。好的制度应该是与是俱进的,如果一项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它 1
必然会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不能对师生员工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比如,某校师生行为规范里就规定学生不能戴首饰,教师上课不能化妆。而这些规定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制定的。这些过时的规定明显已落后于时代,当然也就遭到师生们的抵制。
(七)有令不行,执法不严。比如,某校规定开会不能迟到,但每次开会时都给同志们15~20分钟的时间迟到,也就是说通知上写的8:00开会,但是往往都拖到8:30左右才正式开会,迟到的人也从来没受过任何处罚。这样,这项制度等于没有制定过,同时还给教职工们一种感觉就是:学校的制度可以不执行。
(八)制度的执行过多受人为的因素影响,执行起来前后不一致。如某校的分房制度,1997年教代会通过的分房方案中规定:单身职工不能分给三室二厅的住房,到1998年分房时,在没有召开教代会讨论的前提下,领导为了照顾某些人能分到三室二厅的住房,又将上述的规定改为:三十五岁以上的单身职工也可以分给三室二厅的住房。这一改变在教职工中反响很大,并且其消极影响也十分持久,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九)有些制度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缺乏操作性。比如,某校的“评选先进”的制度中的一些规定先进工作者的条件是这样写的:“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爱岗敬业,工作认真,积极主动,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些条件确实是每个先进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却无法判断哪个职工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也正因为如此,该校每年评先进时,有的科室变成了“轮流当先进”,而有的科室则是“敢说敢喊敢骂的人你不能不给他当先进”,这样评出来的所谓的先进都不是当真正意义上的先进。因此,这项制度并没有真正起到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的负面作用,在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时应该注意以下些什么呢?
(一)加强硬性规章制度的管理与加强柔性规章制度的管理相结合所谓硬性规章制度,就是指那些界限很明确的、很容易判断的直接硬性约束组织成员具体的、外在的工作行为的规定或规章制度。例如,学校规定的上午上班时间为7点30分,员工超过这个时间上班就是迟到;员工不请假又不按时上班则以旷工论处。这类制度非常明确,容易把握。硬性制度对日常的、眼前的工作具有直接的、现时的和常规的制约作用。
所谓柔性规章制度就是指那些界限不太明确、很不容易判断,属于精神领域、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长远的和导向性的规定、准则和规范。例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友爱、提倡奉献、认真工作、为人师表等,这些都是对人观念上的约束和引导,这是一种隐性的规范,对人的行为带有深刻的影响作用。
两种不同的规章制度,具有不同的管理价值,其作用是不能互为替代的,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用,既注意对教职工工们外显行为的规范管理,又要注意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师德规范教育,只有这样,教师们工作和生活才能既严格有序地进行,又有一种心情舒畅和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而不被动地接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大家也就乐于奉献,乐于工作,而不至于挖尽心思去钻制度的空子。
(二)注意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民主性
学校管理者应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交给全体员工,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的管理积极性,以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制订规章制度,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要经过群众的酝酿、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规章制度,虽然对员工是一种约束,但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少的,也是代表员工利益的,大家要自觉遵守。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如果员工只是被动地、消极地对待学校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就起不了多大作用。
(三)规章制度具体明确并且要文本化
制度是行动的准则,也是教育的手段。所以规章制度的文字要简单明了,便于记忆掌
握,制定每项制度时,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要求,以利于贯彻执行,也便于检查。
另外,只有形成规范文本的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同时也有利于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四)规章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性
一般来说,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场合性,这就使得规章制度带有较大的变动性与发展性。管理者需要根据管理工作的变动与实际需要,及时地调整、补充和完善,使其具有更强大的适应性。
(六)广泛宣传教育
规章制度是对人的外在行为进行约束与监督,这就决定了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现行的规范作用,但是其真正的管理效用还取决于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内化程度。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教育,使员工自觉自愿地接受其约束,这是规章制度管理最为有效的表现,也是最为困难的一项工作,但这又是规章制度管理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目标。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师生员工进行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讲明规章制度的目的、意义和行动要求,使师生员工增强是非观念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同时,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在学校中形成强有力的集体舆论,从而帮助大家提高认识水平,提高维护规章制度的责任感,共同遵守的气氛。
规章制度的教育,不仅是在实行初期进行,而且要持之以恒,经常进行。在每个学期每个学生开始时,在每届新生入学时,都应该集中进行。
(五)硬性制度,一经公布,就要坚决执行
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如果领导干部不带头执行,就很难要求其他员工执行。比如,有个学校规定不能利用工作时间去吃早餐,刚开始大家都认真地执行,但是后来员工们发现有些校级领导在此项制度执行不久,就经常利用工作时间外出吃早餐,并且不受到任何处罚,从此,该校员工又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景象——工作时间员工们三三两两地外出吃早餐。其次是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一视同仁。无论是谁,也不管他有任何背景,只要违规或表现良好,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奖惩,而不得有例外,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制度的权威性就会大大降低。
第五篇:目前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初二、二班刘勇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学校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书教人目标的基本保障。班级在成长及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将近段时间的班级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问题
1.上课纪律个别时间段表现不好,如一节课的开始及一节课的快结束。2个别学生有迟到现象。
3.个别学生只听老师的,不听家长的话,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之后,家长布置的作业或者家务之类的一概不做。
4.同学之间相互团结、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意识还没有达到最强,个别学生是以自我为中心。
5.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不强
二、应对策略
1、抓好平衡。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做到一视同仁,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
首先,要平衡好与班级学生的关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处理好与三类学生的关系。一是班干部,二是优秀生,三是后进生。我们要热爱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工作出色或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恶之厌之,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班干部要求要严格,要他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为班级同学服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得好表扬,有违纪照样批评,决不姑息迁就。而对优秀生应更加严格要求,在肯定优秀生优点的同时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缺点,给予严格而有效的教育。后进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者某方面不如人而显出悲观、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所以对待待进生特别要注意尊重、理解他们,千万不能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应肯定他们的长处,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其次,要平衡好班级学生与其他科任老师的关系。我们在管理班级时应该重视班级学生与任课老师间的团结,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各科任老师的方法措施、性格修养各有千秋;而学生也是有个性的。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是难免的,我们应谐调好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告诫学生不可以自我所谓的“兴趣爱好”观来看待科任老师,忌讳出现如“我讨厌某学科某老师”之类不利师生团结的话。同时应自觉维护任课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应主动经常地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尽量邀请任课老师参加班级的一些活动如主题班会、文艺晚会
等,取得他们的配合和指导,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创建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2、合理运用我们的语言。
合理运用我们的语言进行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因时、因境采用灵活的方式。如对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脾气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宜采用平等商讨的语言;对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感受力较强的学生,宜采用暗示、旁敲侧击或警句格言的点拨式语言;对惰性心理和试探性心理突出的学生宜采用措辞尖锐、语调激烈的触动式语言;对自我防卫心理强烈、不肯轻易认错的学生要采用突击式语言;对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要用有层次、有步骤、逐渐深入学生心灵的渐进式语言等等。班主任也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借古喻今说理、列举数字论证、名言警句铺陈、正反事例对比等语言艺术来教育学生。
3、合理及适时的批评。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我们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时机,将各种消极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转化为积极因素,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民族的未来。
首先要掌握事实。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反而让其觉得可以瞒天过海,反复犯错,甚至是变本加厉。只有掌握了事实发展的前因后果,批评才会有针对性,其效果才会更好,学生也会心服口服。
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其强烈的自尊心比以前的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后进生的自尊心更是强于其他学生,而实际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这样,被批评的学生就不会感到自己是在挨骂,而是在接受教育,他们会从心里地感激你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话语他们就会听进脑子,并努力地去做好。这样,我们的批评效果也就达到了。
再次,批评要对事不对人。在现实中,我们批评学生时,往往新帐旧账一起算,其实这根本就适得其反。这次犯错误是因为这件事,与以前的事根本无关,与学生这个人的品德也没关系,可我们班主任硬是要把它提出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你这个班主任不喜欢他,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是在报复他以前所犯的错误,那么,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出现了:我就是要多惹事生非,看你老师能耐我何?所以,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在批评学生时,要多留个心眼,只对其事而不对人。
总而言之,班主任在工作中只有不断摸索,讲究班主任管理艺术,才有效地管理好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