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点税源监控数据质量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重点税源监控数据质量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工作对于税收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点税源监控作为一项为税源管理提供数据保证与分析依据的工作,其重要性也突现出来。但是重点税源管理的数据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一、重点税源监控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重点税源监控工作采取专岗负责制,每月由基层计统部门汇总本级重点税源监控企业数据逐级上报,逐级审核的方式实现监控。另外各级计统部门根据本地经济税源发展情况的不同,确定本地税源监控企业名单,确保将本地入库税额占全部入库税额60%(随着监控范围不断加大,最终达到100%)的企业全部作为重点税源纳入税源监控,以提高监控力度,保证监控数据质量,并据此利用TRAS系统分析报表分析各项指标,做出分析报告,供上级及各部门参考使用,指导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与责任追究。
二、重点税源监控存在问题
重点税源监控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必须强调其数据的准确性,而就目前实际监控情况来看,监控数据质量尚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具体情况如下:
(一)重点税源岗位人员缺乏,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第一,重点税源岗位人员缺乏。作为一个监控占全部税收收入60%以上的企业的重要岗位,必须为专人专岗,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仅有部分单位能够实现专人管理,而不能达到专岗的要求。特别是基层计统部门,一个管理人员负责两个岗位甚至三个、四个岗位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样就很难保证监控范围的广泛性、监控数据的准确性、监控分析的深入性,不能从各项指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难以达到指导解决税源管理工作的需要。管理人员有心无力,疲于应付,使得税源监控工作流于形式,“监”而不“控”,工作效率低下。
第二,重点税源岗位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重点税源监控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各项申报、入库、产品产量及销量、企业财务、资产指标等有深入的了解和信息比对能力;对CTAIS税收征收管理系统、TRAS重点税源管理系统会熟练操作应用;对七张基本信息数据表和几十张分析表数据能够比对分析,查找疑点,按月(季)做出分析报告和亿元企业分析报告,在基层只有部分管理人员能够达到这一要求。部分业务能力较弱的基层人员主要表现在不能熟练利用CTAIS税收征收管理系统、TRAS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对监控数据进行甄别,不能做出高质量税收分析报告指导税源管理工作,最终导致监控力度弱化,监控不力的问题出现。
(二)税源监控数据保送内容繁杂,容易出错,难以监控。
现在税源监控数据由企业每月(季)自行填写报表,生成电子信息,报送税务机关使用。报表共七张,分别按月或季填报,其中有从企业纳税申报表直接提取的数据、企业工商登记数据、企业税务登记数据、企业财务数据、企业资产数据、企业缴纳地税数据、企业报送统计部门数据、企业自行计算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企业用水、电、煤以及企业每月产值、库存、销售数量等几百项指标。这些数据在大型企业中并非由一人统计,在小型企业中甚至不能核算清楚,特别是一些需要企业自己核算而税务部门只能估算或无法核算的数据,企业报送时难免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对于报送向地税申报的数据,计统部门更无法了解数据是否存在或是否正确;对于企业自行核算数据,如:产品生产数量、产品价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计统部门作为非管理员人员难以掌握其真实性。
(三)税源监控数据报送方法繁琐,数据质量与及时性难以兼顾。税源监控数据由税务管理人员教授需要监控的企业安装TRAS重点税源监控系统以及企业版任务的方法,由企业按月填写任务表格,生成电子信息报送税务机关。基层税务机关汇总全部企业数据审核无误后逐级上报。这种看似简单的报送方法其实存在很大弊端。
第一,由于监控企业随着监控力度加大而不断增多,不同企业的会计个人能力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监控软件安装不成功以及企业版任务不能正确使用,软件审核公式形同虚设。企业上报数据质量低下,加大税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第二,税源监控软件升级频繁,企业会计频繁往返于税务部门与企业之间以获取最新升级任务,加大了纳税人负担,不利于降低纳税成本。
第三,税务管理人员通过监控审核公式发现企业报送数据理论或逻辑上出现错误,必然要求企业重新报送数据,这同样加大了纳税人负担。另外部门企业会计了解审核公式计算方法后,便从数据上弄虚作假,使得审核无误,但是上报数据却与实际情况不符。
第四,由于监控数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层层上报上级税务机关,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就必须认真核实数据的真实性。报表数据中部分数据通过审核公式的计算是不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的,必然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去填报。这样,在数据质量上与时效性上就会产生矛盾,造成顾此失彼。
(四)监控数据审核方式复杂,数据审核不能保证数据真实性。
对于企业报送的报表数据,税务管理人员首先使用TRAS软件系统中审核公式进行理论上的逻辑审核,通过计算全部数据后,对表内、表间数据审核。如果发现有提示错误数据存在,则要向企业问明情况,确定是否填报有误。即使公式审核数据无误,其数据的真实性仍然不能确定,因为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但是数据均错误,这时公式无法识别。比如:报表要求按万元单位填写,但是企业误按元填写,这样的错误通过公式不能发现。这就要求税务管理人员人工对数据进行人工核对。
由于企业上报数据中部分数据可以从征收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而其他数据属于国税计统部门不能掌握数据,所以人工核对也只能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数据进行核对。对于每月几百户企业的数据,即使这部分数据属于可以查询的数据,管理人员对其一一进行查询核对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部分国税计统部门不能掌握的诸如企业工人工资、企业产量等等数据,如果要保证数据的完整、真实就要求计统管理人员深入企业,或要求税收管理员深入企业核对数据。在几天的规定时间完成全部的数据核对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的企业数据核实达不到完全的真实、准确,这为以后环节的税收分析埋下了隐患。
三、解决重点税源监控数据质量的方法
(一)加强人员配置,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
第一,加强人员配置。对于目前没有实现重点税源监控管理人员专人专岗要求的基层单位,一定要调配人员,保证专人专岗。另外,在选择重点税源监控管理人员时要着重选择具有较高税收业务能力、计算机知识、数理统计知识以及写作分析功底的综合性人才。只有首先保证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优化税源管理配置、提高征收管理水平的目的。
第二,定期组织培训。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类型以及企业业务的不断增多,与之适应的税收业务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变化着,这就要求我们的税源监控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对应这一要求,各单位特别是具有优势力量的省一级单位应该多组织一些培训。
培训的内容应涉及:当前最新税收法律、企业申报信息变化、计算机知识以及优秀税收分析方法等。由于重点税源监控岗位人员日常工作量大,对于培训的形式可以采取各市“小集中”,省局“大集中”的灵活形式,针对不同地方的工作需要先由基层反馈需要学习的内容或省局提出学习内容,市级有实力培训的自行培训,市级确有困难的由省级集中培训。对于其他省、市已有培训的,也可以将培训老师请到本地进行培训。最终达到知识共享,提高实际工作水平。
(二)修改报送内容、改变报送方式,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数据质量。
第一,修改报送内容。(1)由综合力量强大的总局或省局牵头开发CTAIS与TRAS系统接口程序,对于CTAIS系统中存在的需要企业报送数据进行按月(季)提取,不再由企业报送。接口程序开发后选择部分大型地市试点使用,查找缺点,进行修改,然后全面推广。这个方法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减少税务计统人员审核压力并且确保了数据准确性、及时性,为数据分析等以后环节工作节省时间。(2)在接口程序推广后,各级国、地税部门积极横向联系,对于企业分别向国、地税务部门报送的分属两个税务机关管理的不同税种数据,相互提取,及时传送。这一方法在实行全面监控后会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和计统管理人员的负担,对数据质量也能够有效保证。
第二,改变报送方式。(1)改企业向计统管理人员报送数据为向基层税收管理员报送数据。在实现第一项工作后,企业向税务机关报送的数据减少为企业产品产量、销量、库存,企业工人工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以及企业用水、电、煤等生产经营指标。基层税收管理员对自己所管辖企业的这些指标了解多,方便下户核实,减少企业错报数据,另外企业对管理员较为熟悉,方便沟通。(2)改企业用储存盘报送数据为网络保送数据。为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高税务人员工作效率,应给基层税收管理员安装广域互联网。企业通过邮件形式直接把数据传送给税收管理员,给管理员更多时间核实数据,管理员核实后通过税收管理员平台上报计统管理人员,完成税源监控工作。
(三)改变审核方式,提高数据质量
正如以上第二项中提出,企业向基层税收管理员报送数据,税收管理员对数据进行核实,对数据准确性负责。这样安排工作的优点是:第一,税收管理员相对计统人员更了解自己所管辖企业身产经营情况,对企业报送数据更为敏感。第二,由税收管理员核实所管辖企业数据比计统人员电话询问或下户核实数据更容易让企业接受。第三,税收管理员核实数据后签字盖章留存档案,如果出现数据错误方便查找问题出现原因。
四、重点税源监控工作前瞻
随着监控力度不断加大,重点税源监控将逐步转变为全面监控。在完善税源监控方法的基础上,利用TRAS分析表功能可以详细计算全部分行业、分地区、分注册类型税收数据以及各项数据的同比、环比比率,这对于分析各地宏观税负、税收弹性、行业税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统管理人员可以在满足数据质量的情况下利用TRAS分析表迅速计算出全部税收分析所需要指标,分析数据,筛选预警企业,做出分析报告,指导全面税源管理工作,加强征管力度,提高税收收入质量。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的几点建议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的几点建议
地税局自2007年启动重点税源管理以来,通过不断强化和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办法、程序和软件,实现了对重点税源的分级监控、动态管理、即时查询,使税源管理情况一目了然,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入库税收大幅增长。
一、税源监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监控工作力度不够大。通过最近的工作发现,尽管监控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日常管理的问题,但是监控的深度、力度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应该注重对印花税、房产税、土地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日常监控。
(二)税源监控专业人员资源匮乏。税源监控工作是在兼顾科室日常工作、做好纳税评估和税收预警的同时开展的,税源监控专业人员资源匮乏,人数不足。建议应该加大此类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税源监控正常开展。
(三)税源监控时间难以有效保证。70户按季度监控,12户按半年监控,从时间上计算,每天在保证能到户监控的情况下,也不足以实现按期逐户监控。因此建议将监控工作在不改变现有户数的情况下,改为每半年监控一次,可以让监控既兼顾了时间又兼顾了进度,也可以提高监控的力度和
深度,做到监控不流于形式,切实将监控工作落到实处,体现出监控工作的力度和效果。
二、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优化资源配置,明确责任要求。首先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把那些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税务干部安排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从人力资源上优先保证对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的需要。其次,是要明确落实重点税源管理责任,不断完善重点税源制度。真正建立落实奖惩激励机制,督促征管分局管好、管细、管实重点税源企业,提高鼓励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监控方式,提高监控质量。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控时间,切实将监控落到实处,做到看深、看细,切实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促进分局的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理顺工作计划,理清工作思路,合理搭配时间,做到时间进度的统一。
(三)结合税源监控,做好评估预警。坚持全面开展纳税评估,不断挖掘重点税源管理的深度,有效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降低征纳成本,提高重点税源税收征管质量。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完善纳税评估方法,充分利用“税务约谈”、设定税负预警值、提示告知纳税人等形式,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确保税务机关实现应收尽收,重点税源企业实现依法诚信纳税。
(四)深化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纳税人会计素质和税收相关知识,增加对纳税评估、税收预警工作的认
识。针对纳税评估、税收预警出现的问题,要对纳税人会计进行定期培训,了解税收预警、纳税评估疑点指标,明白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三篇:加强税源监控的几点建议
加强税源监控的几点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税源管理的重要性。新征管模式下的税源管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税务部门依靠自身并借助社会力量对税源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实施有效监控的活动。只有核实和控制了税源,征管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主观性和稳定性。在征管中,任何与依法治税原则相悖的主观行为都会造成税源的萎缩。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税源管理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从经济到税收的观念,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税源管理上来。在工作方式上,要积极开展经济与税收内在关系的调研,搞好税收预测,为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税源监控管理倾斜,共同构建起一个“管理科学、职能明确、控制有力、服务有效”的税源监控体系。
二是建立税源动态管理机制。新的征管模式实施,即推行专业化管事制度后,在克服旧征管模式下存在的专管员管户产生的执法不严,为税不廉,责任不清的主要弊端的同时,又出现了征管人员坐等纳税人上门办税的被动的静态管理情况,甚至出现对涉税事项缺位脱岗现象。在新、旧征管模式转换过程中,割裂二者联系的绝对做法,会导致管事制在运行上缺乏人对税源进行动态的跟踪管法,产生了脱离属地
管理后这样那样的漏管现象。因此,我们在强调“集中管理、重点稽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旧模式下几十年来所创造和积累的税源控管经验。当务之急,应当把它作为新征管模式下专业化管事的有效补充。
三是加速推行税源管理的电子化进程。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在依托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完善上下级机关联络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监控的同时,还应加强横向部门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加快纳税评估专门软件的开发,积极推行各种税控软件及装置使用范围,积极开展发票有奖销售活动,跟踪问效,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四是完善对税源监控绩效考核机制。基层单位要把申报率、入库率、处罚率等相关指标作为考核征管单位工作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强化户管责任制,将制度落实到人,执行到位。同时要完善税源监控质量指标的考核机制,避免对收入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因工作怠慢,致使税源预测与实际征收数额差距较大,造成领导决策失误的,要严格考核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以此杜绝基层部门税源不清或刻意隐瞒现象的发生。
第四篇:三元四步骤逐步提升重点税源监控质量
三元四步骤逐步提升重点税源监控质量
一是加强与企业财务人员的沟通,目前重点税源企业主要问题是填报数据有误,经与企业财务人员的有效沟通,发现问题的原因是财务人员理解不同,将季度报表的上同期累计数和期末数,误填为上累计数与期末数,造成数据比对严重不相称,经过税务人员的辅导,目前已改正此类错误;二是加大内部培训力度,“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重点税源的监控质量,仍需税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三元利用各种会议与邮件的媒介,向基层税管员传输重点税源监控系统的相关知识与审核步骤,提高基层辅导企业的质量;三是完善监控机制,将监控任务分解到各有关分局,责任到人,从考核制度上予以一定的量化标准,避免各方扯皮现象;四是有效整合各方信息,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质量,除了完善内部制度,还需要调取外部第三方的信息,三元经过与国税、国土、工商等部门的沟通,逐步建立外部信息传输渠道,整合有用信息,与内部数据进行比对,提升监控力度。
第五篇:马鞍山市税源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马鞍山市税源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马鞍山市国家税务局
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其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税收征管质量的高低,影响着税收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从马鞍山市国税局目前税源管理的情况看,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为此,该局组织人员对全市税源管理状况、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并有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一、税源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税源分布。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企业13724户,其中企业6867户,个体工商户6857户。2006年全市纳入重点税源监控的“两税”1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共630户,入库税款16.46亿元,占总收入的79.73%,其中:10-99万元533户,入库税款8333万元,占总收入的比重4.04%;100-499万元68户,入库税款7093万元,占总收入的比重
3.43%;500万元以上(不含马钢)26户,入库税款3.3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的16.06%;马钢两大公司入库税款11.6亿元,占总收入的56.2%。年纳所得税100万元以上企业14户,入库税款5147万元,占所得税总收入的70.98%,其中:1000万元以上2户,入库税款3062万元,占所得税总收入的42.23%。
(二)管理方式。一是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
1确立“分类管理为主,分片管理为辅”的基本模式,依经济性质、税收规模、重点行业、纳税信用等级等进行细分定责,量化主要管理指标,并进行综合考核。二是建立重点税源“层级监控”网络。按照实现税款10万、100万元、500万元以上三个层级构建监控建立了具体监控指标体系和10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动态跟踪分析制度。
(三)主要成效。今年上半年,该局按期申报率为99.76%,入库率为100%,滞纳金加收率为99.4%,处罚率为98.9%,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86、0.79、0.9、31个百分点;欠税增减率为-30%,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8.54个百分点;从个体税收主要征管指标看,个体平均税负由上年同期320元/月,增加到377元/月,增长17.8%;达到起征点的户数由上年同期1985户,增加到现在2284户,“达点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双定”户按月入库税款同比增长26.2%。
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税企基础信息不对称。目前税务机关对税源信息采集主要依赖于纳税人各税申报表及附报资料,由于不少纳税人的财务报表及其他附报资料多为申报表相关数据的延伸,应付税务机关的因素较大,真实、可信度差。在上半年该市开展的调研式检查的107户企业中,财务报表数据有问题的企业户为39户,比例近40%。因此,税务机关掌握的基础信息与纳税人实际经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税务机关统计上报的税源信息失真,根据这样的税源信息
分析出的结果,只能反映税源户申报税源的变化,而不能反映实际税源的变化。
二是管理方式重“规”蹈“矩”。所谓重“规”,就是在日常税源管理工作中,多以“规模论重点”,机械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进行“重点税源重点管理”,而重点税源和重点管理户往往不相一致,重点户不一定是重点税源户,而是税收征管工作中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纳税企业。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针对性不够强。所谓蹈“矩”,就是在纳税评估中,过分重视了上级部门下达的“面”和“评估指标”,往往脱离了评估对象的实际,造成了评估工作多为完成任务和“编”制相关数据,质量不高。如,2006年上半年日常检查有问题户比例为40%,而评估有问题户的比例仅为7%。
三是税源管理力量较单薄。目前,该局现有税收管理员105人,占县(区)局(不含稽查)总人数的35%,人均管理税务登记户130户,这种管理人员结构,与当前强调税源管理的要求不相匹配。同时,由于税务登记户增长速度较快,从2005年企业税务登记情况看,仅企业户每月均新增202户,月均办理注销登记户55户,加之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基层税源管理人员经常应付事务性工作,难以专心进行税源控管。在人少、户多、事杂情况下,税管员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四是税源管理考核有“短腿”。从现行税源管理考核的情况看,侧重于税收管理员执法行为的考核,即只对申报、发票等违章处理情况进行考核较多,而对具体管理中的行为考核不力,一直没有比较完善的考核指标,产生考核“短腿”,如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率、成本率、运费率、免税企业的销售规模和销售价格等明显失当而造成偷漏税款行为的责任考核,缺乏具体量化的考核标准。同时管理责任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无法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不能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五是部门协调配合待加强。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力,虽然部门间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传递、情况分析等制度,但均没有有效执行和坚持,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随着国、地税之间税种交叉管理户的日益增多,但由于目前管理信息传递滞后或不畅,对“以票控税“手段的利用双方没有进行有效的配合,给税收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金融部门、工商部门虽依法有配合税务部门的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阻力。
三、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是完善“人机结合”管理模式。一方面要加大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的效果,增强计算机对税源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管理责任人要加强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实时监控。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的了解和对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结合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减少因“疏于管理”所导致的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
二是建立交叉评估会审制度。现行纳税评估主要是税务管理员自管自评,难免有“关系评”和“人情评”的因素,不利于纳税评估工作的深入。因此,要依据“一户式”税收征管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在管理单位内部或管理单位之间经常性或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户管对象交叉评估,有利于相互借鉴、行业对比,增强评估责任。机关职能科室应建立纳税评估会审制度,组织业务科室、稽查、征收等部门人员参加,重点解决日常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行业、重点户等进行“解剖式”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和预警值,指导评估工作。
三是注重征收、稽查成果转化。即建立分析、评估、稽查成果相互转化的运行机制。征收部门应建立分析报告制度,注重经济税收相关因素分析;同时,根据管理部门的需要细化统计分析指标,为管理部门提供宏观上的管理指导意见;稽查部门应加大对稽查结果的分析和传递力度,提高纳税评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征收、管理、稽查应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管理质量的提高。
四是合理配臵管理人员力量。加大管理力度,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征管效率。但就目前
来讲大部分纳税人信息化意识滞后,难以跟上税收信息化的步伐,加之现有的征管各应用系统数据缺乏共享的数据查询平台,利用程度不高,短期内难以在管理效率上发挥最大作用;二是充实人员力量。县(区)局以下的税务机构,应树立大管理的理念,增加税源管理岗位的人员,特别是基层中层干部应承担具体的管理职责。
五是建立部门协调共享机制。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最大限度建立国税、地税、统计、工商、银行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国、地税应携手加强对企业进行联合检查,增强税收执法的统一性和互补性,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管理力度。
六是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税源管理岗位考核、督查、任用的综合考评体系。主要是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指标,列入工作考核范围,使考核办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税源管理岗位的执法检查和工作监察,重点检查税源管理岗位的税收政策和工作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征收、稽查反馈的问题和管理意见的落实情况。通过考核、督查对税源管理岗位进行综合评价,并将其作为评优和任用的重要依据,增强税源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税源管理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