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保守估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税收流失的绝对额均在4000亿元以上。该组织专家估算我国主要税种的流失情况:增值税流失率为44%,所得税流失率为79%,关税流失率为5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新利博士用税收能力指标估算的增值税征收努力为64.17%,营业税的征收努力为62.84%。国家税务总局公布,自2000年至2004年底,全国税务稽查部门共立案查处税收违法案件432万件,查补收入1665亿元,2005年全国各级税务稽查机构查补税款367亿元。上述列举不同层面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税收流失的存在和严重性。也使我们更加深刻领会国家税务总局将“强化科学管理”作为新时期税收的主题之一的内在用意。我们认为:我国税收流失与税源管理关系重大;只有把握住税源,控制税源流失,才能控制税收流失,才能保证税收足额入库。本文试图结合税收的基本原理,沿着税收征管流程从实践出发,对当前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做粗浅剖析,提出化解拙见,期盼同仁赐教。
一、税源管理概述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源”指水流起头的地方或来源,如源头、源泉等。据此理解“税源”即税收的“源头、源泉”,是指税收的最终来源或者说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宿。我们认为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通过对“应纳税行为”及国家税收的来源要素(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环节和税基等)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并实施监控、把握发展趋势的动态过程。税源管理既要把握和分析已经实现并入库的税收规模、结构和规律,又要把握和分析已经实现但未入库的税收状况,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和原因,研究对策和建议,并积极探索税收变动规律,把握后期税收发展趋势。从内涵上讲,税源管理是对形成税收的税基的调查、了解、分析、掌握的过程,具体讲就是对应征税收的监控过程。它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掌握纳税户户数、分布和基本情况,努力实现“零漏户”管理。二是了解和把握当期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销售状况,包括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物流和资金流状况。三是了解和把握纳税人的财务核算情况和纳税申报情况。四是了解和把握纳税人的税收潜力和纳税能力,并对同一行业不同纳税人进行税收统计分析和税负评估。五是对各类纳税人的纳税真实程度进行分析和信誉等级评估等。从外延来看,税源管理应涵盖从掌握税基的各种制度、指标、流程到服务征管、稽查等税收的全过程。
二、当前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
1、税务登记方面(1)税务登记证的漏办、逾期登记和逾期变更现象普遍存在。据《中国税务年鉴》、《中国工商年鉴》2003年全国“国税局登记户数1296.35万户,地税局登记户数1664.7万户”。同期工商登记总户数则为3088.7万户;即使考虑交叉或重叠等原因,全国仍有127.65万户漏办税务登记证。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四部门联系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明确指出,“由于工商、税务等机关各自办理登记发证中的信息共享度低,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游离于税务部门的监管之外,逃避国家税收”。2006年全国工商登记的总户数和税务登记的总户数来看,把不可比因素剔除,两者的差距还在20以上。由于税务登记覆盖不到所有的纳税人。漏管户或逾期登记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源管理的失控。另外,逾期变更税务登记证会使税务管理机关缺乏前哨信息。影响较大的如现行税制中的商业和工业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的适用征收率不同,企业的经营由商业转为工业或由工业转为商业时,税负就相应变化,税务登记证不及时变更,税务机关就不能及时掌握税源的变化。(2)违反税务登记管理行为的处罚条例缺乏可操作性。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对纳税人不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的行为,“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在日常中,由于缺乏工商部门反馈的资料和难以对企业发出“责令限期改正”的通知,当处罚以上违章行为时,往往被“责令限期改正”的规定“噎”住。税务部门对此违章行为往往只能不了了之。
2、纳税申报方面(1)应申报而未申报、超过纳税期限申报、进行虚假申报、申报不全,填写不规范,少申报税费的种类现象凸显。申报方式的多元化,一些网上申报的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申报材料,一税一表,税种多,报表就多,单是增值税申报表就达5份之多,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更是一个主表9个附表,填写起来十分繁琐,在录入时不认真或操作技术生疏,造成申报数据错误,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对宏观税源的分析和把握。(2)邮寄申报以邮局的挂号收条为准,纳税人信封里放了几张报表也说不清楚。
法律责任难界定。(3)现行的税收法规对纳税申报期限的规定: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除按次进行临时申报纳税外,具体纳税期限核定以一个月为一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个人所得税虽然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期满之日起7日内申报纳税,但也是在次月10日内一并申报纳税;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季预缴,纳税在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预缴申报。相对比较杂乱无章。
3、纳税评估方面(1)纳税评估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所确定的行业预警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现在的评估是将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如果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别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有较大影响,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环境、面临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的效果和方向。(2)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各环节不够顺畅。我们认为纳税评估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充分发挥稽查的“重点打击”作用。目前,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纳税评估操作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尚需积极的协调配合。(3)评估分析方法落后,方式单一,影响了评估质量。目前纳税评估基本上都是采取手工操作,而纳税评估常常需要对纳税人不同时期、不同申报信息进行比对,需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及数据比对分析,以便发现异常情况和疑点,量大,计算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误差,从而影响纳税评估的准确率。此外,纳税评估基本上都是采取与企业财务负责人约谈的方式来举证,评估人员就审核分析发现的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来核查,这样很容易被表面现象和某种似乎合理的理由蒙蔽,比如企业会以“资金短缺,生产不正常,销售少”等各种理由搪塞过去,不能对纳税人评深评透,从而影响纳税评估对税源把握的有效性。
4、税务稽查方面(1)目前增值税税务稽查中,鉴别纳税人取得专用发票是否真假、是否虚开,已成为税务稽查的一大内容。如何去取得准确无误的书面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怀疑是正确的。现在的常规做法是,请有关发票鉴定机关进行鉴别并出具书证或通过发票交叉稽核、网上协查来加以认定。但事实各地发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叉稽核单,大量石沉大海。即使收到回复,上面也只是笼统地写上一句话“查无此单位”或是“该票非我局发售”等。税源流向难确定,打击难。(2)对征收机关的过错追究难。目前我们所发现的一些偷税行为,纳税人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但征收机关在日常管理上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如某机械厂将税法规定应按17的某农机类产品按13的税率进行纳税申报达数年之久,税务机关曾做出限期纠正的决定,仅因未能以书面形式通知纳税人,致使纳税人迟迟不愿改正。这种因税务机关自身及税务人员的失误所造成的纳税人少缴税款,按《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3年之内可以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然而税务稽查机关对这样的问题在做出具体税务行政处理时往往不敢下手。一是有碍征管分局的“面子”;二是征管分局的意见与稽查机关的意见相左;三是征收机关的意见被纳税人获知后对稽查机关的意见持强硬态度;四是有资格最终做出处理决定的部门举棋不定。这样会造成税源量的“缩水”。(3)注重纳税大户,忽视缴税小户。注重具名来信,忽视匿名举报。这样会造成税源面的“缩水”。(4)查补执行入库难。目前的实际情况,不仅大、要案的税款入库极为困难,而且一些查补金额并不大的纳税人,在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后,采取“失踪”、“关闭注销”的方法,逃、拒履行缴税义务。税款的入库也非常吃力。尽管有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但在实际运用中手续繁杂操作乏力。即使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效果也不理想。
5、税务行政处罚方面(1)地方政府擅自制定税收政策,越权减免税收税务行政处罚难。从近几年全国统一开展税收执法检查统计,各地查出地方党政部门制定的与国家税法不符的违规文件分别为:1996年514份,1997年466份,1998年1048份,1999年694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每年截流税源数千亿。另外“费挤税”现象令人忧虑。据不完全统计,至1997年底全国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44项,全国各类的基金有421项,收入达3000亿元左右。由于税费不分、政务腐败等问题,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日益侵蚀税基,造成了税源“变种”。严重损害了税法的权威性。税务行政处罚对地方政府几乎不起作用。(2)税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滥用,容易寄生收人情税、罚人情款。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务违法案件处罚标准作了一定程度的细化,同时也给予税务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基层税务机关执法本身的规范和监督。但事实上税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屡见不鲜。收人情税、罚人情款等腐败问题也十分凸显。造成了税源的法外游离。
三、化解措施
1、严格税务登记管理(1)密切与工商、国税、民政、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在对纳税人监管流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与传递纳税人登记注册、年检、纳税、组织机构代码等信息,提高税务登记内容的录入质量,切实把好税收管理的源头入口。(2)要加大户籍巡查力度。对已在征管软件中存在的一些找不到人、查无实体、无限期待经营、一个实体多个营业执照多个税务登记证的户头要加大清理力度,收回税务登记证,责令办理注销手续,同时将相关情况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报。要特别做好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和资格的确认,杜绝名不符实情形的发生。征管系统应开通变更法定代表人调查维护流,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变更发证。
2、强化纳税申报(1)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纳税申报宣传,使纳税申报法律、法规和规章力争人人皆知。对不进行申报、不按期申报、不报送纳税申报资料和编造虚计税依据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根据税法赋予的权力,坚决依法处罚,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达到惩一儆百,营造诚信纳税、依法治税的良好社会氛围。(2)加大申报管理的考核力度。要明确受理纳税申报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要求。考核过程中要通过征管信息系统产生申报户、未申报户、非正常户、失踪户等分类报表抽取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审查申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要认真检查逾期未申报户的处理情况,申报资料的整理、汇总、归档及分析利用情况等,通过严格的考核促进申报管理质量的提高。
3、深化纳税评估(1)建议在《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制定《纳税评估操作规程》,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的范围、内容、岗位职责、执法方式、规程、评估程序、责任追究以及纳税评估分析方法、评估文书资料等予以明确与统一;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征管法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加快研发纳税评估的专业应用软件,充实软件的评估分析内容,提升纳税评估的智能化程度,并与金税工程、税收征管软件等税收管理软件紧密结合,建立预警机制,提高纳税评估准确性,(3)要高度重视约谈、举证。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中认定处理阶段的重要环节。评估人员应在查阅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申报资料以及向税务机关其他岗位了解情况,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状况、日常纳税情况、发票管理及税款交纳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约谈前的各项准备,并拟好约谈提纲。只有掌握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概貌,才能把握约谈的主动权。但在实际中,仅凭评估人员提出的疑点就想通过约谈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可能。企业解释“市场不好,亏本经营”等各种理由很容易搪塞过去。约谈除了需要纳税人配合、主动承认问题外,评估约谈人员的询问方法、技巧很有讲究。有不少问题要从生产工序、出入库手续记录、库存变化、销售数量差异、成本核算漏洞、毛利水平与应纳税金配比、预收应付账款的来龙去脉等各方面提问,并对应答理由是否真实合理进行即时分析反应,提出不同看法,巧妙利用谈话中的矛盾之处,找出疑点深入挖掘不放,才不会被表面现象和某种似乎合理的理由蒙蔽。
4、完善税务稽查(1)强化稽查刚性,完善税务司法。税务稽查刚性缺乏和税务司法体系的不完善,越来越成为税务稽查实践的突出问题。制约着税务稽查执法的深度和广度,使一些严重的税务违章案件得不到彻底查处。因此,建议立法上赋予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对经营者的住所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权。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纳税人利用两套帐或帐外经营进行偷税的行为。在立法上对税务机关赋予必要的拘留权和起诉权,可对严重的偷骗税犯罪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彻底查处和打击。(2)要按《税务稽查规程》等有关法规结合当地税务稽查办案的实际情况,对税务稽查运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税务稽查制度,规范税务稽查执法权限和程序,严格执行调查取证与处罚分开,听证、罚款与收缴相分离,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相分离。坚决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情况的发生。
5、规范税务行政处罚(1)要建立典型案例的宣传,公开细化税务行政处罚标准。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制约机制。要做到对号准、把关严。(2)现行税收征管规程中关于税务
行政处罚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税收征管法》第七十四条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因此七种税务行政处罚措施中停止出口退税权、没收违法所得、收缴发票或者停止发售发票、提请吊销营业执照、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应当由县级税务机关做出。然而在《税收征管规程》中,对警告和罚款外的税务行政处罚规定得不具体,在基层税务机关执行中很不规范。急需完善现存的税收征管规程中税务行政处罚程序,当相对人违反税收管理秩序,需要给予税务行政处罚时,除警告和罚款外,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处理,例如对欠缴税款的出境前,需要阻止出境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将欠缴税款情况及催缴文书报县级税务机关审理,县级税务机关将欠税情况及文书审理后向当事人下达《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然后在当事人陈述申辩后制作阻止出境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交当事人,并制作《阻出境通知书》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交进出境管理机关执行,当事人在收到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后不服的,可以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申请复议或提请行政诉讼。因此,对除警告、罚款外的税务行政处罚程序需要的税务文书应当尽早制定,以便于税务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合理化。
6、切实提高干部执业素质税源控管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税务干部素质的提高。建立稳定性、连续性、全员性的学习制度。开展“以考促学、以赛促训”活动。加强考核,落实激励机制。抓好岗位技能的培训,开阔岗位人员的思路,提高税源控管的整体水平。加强税收政策法规、征收管理、财务会计、稽查审计、信息化运用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特别是要着重提高税收管理员在内的税源管理一线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税源管理经验交流、纳税评估案例分析,切实提高征管一线各个岗位人员的税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1、安体富、秦泮义,《西方国家税源管理的经验及借鉴》。
2、刘新利,《税收分析概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出版。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4、《税法1》(2005年度全国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教材)。
5、《中国税务年鉴》(2004年中国税务出版社)。
6、《中国工商年鉴》(2004年中国工商出版社)。
7、中国政府网、中国税网、经济日报、国家税务总局公报。
法律责任难界定。(3)现行的税收法规对纳税申报期限的规定: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除按次进行临时申报纳税外,具体纳税期限核定以一个月为一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个人所得税虽然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期满之日起7日内申报纳税,但也是在次月10日内一并申报纳税;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季预缴,纳税在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预缴申报。相对比较杂乱无章。
3、纳税评估方面(1)纳税评估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所确定的行业预警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现在的评估是将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如果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别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有较大影响,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环境、面临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的效果和方向。(2)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各环节不够顺畅。我们认为纳税评估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充分发挥稽查的“重点打击”作用。目前,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纳税评估操作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尚需积极的协调配合。(3)评估分析方法落后,方式单一,影响了评估质量。目前纳税评估基本上都是采取手工操作,而纳税评估常常需要对纳税人不同时期、不同申报信息进行比对,需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及数据比对分析,以便发现异常情况和疑点,量大,计算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误差,从而影响纳税评估的准确率。此外,纳税评估基本上都是采取与企业财务负责人约谈的方式来举证,评估人员就审核分析发现的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来核查,这样很容易被表面现象和某种似乎合理的理由蒙蔽,比如企业会以“资金短缺,生产不正常,销售少”等各种理由搪塞过去,不能对纳税人评深评透,从而影响纳税评估对税源把握的有效性。
4、税务稽查方面(1)目前增值税税务稽查中,鉴别纳税人取得专用发票是否真假、是否虚开,已成为税务稽查的一大内容。如何去取得准确无误的书面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怀疑是正确的。现在的常规做法是,请有关发票鉴定机关进行鉴别并出具书证或通过发票交叉稽核、网上协查来加以认定。但事实各地发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叉稽核单,大量石沉大海。即使收到回复,上面也只是笼统地写上一句话“查无此单位”或是“该票非我局发售”等。税源流向难确定,打击难。(2)对征收机关的过错追究难。目前我们所发现的一些偷税行为,纳税人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但征收机关在日常管理上也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如某机械厂将税法规定应按17的某农机类产品按13的税率进行纳税申报达数年之久,税务机关曾做出限期纠正的决定,仅因未能以书面形式通知纳税人,致使纳税人迟迟不愿改正。这种因税务机关自身及税务人员的失误所造成的纳税人少缴税款,按《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在3年之内可以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然而税务稽查机关对这样的问题在做出具体税务行政处理时往往不敢下手。一是有碍征管分局的“面子”;二是征管分局的意见与稽查机关的意见相左;三是征收机关的意见被纳税人获知后对稽查机关的意见持强硬态度;四是有资格最终做出处理决定的部门举棋不定。这样会造成税源量的“缩水”。(3)注重纳税大户,忽视缴税小户。注重具名来信,忽视匿名举报。这样会造成税源面的“缩水”。(4)查补执行入库难。目前的实际情况,不仅大、要案的税款入库极为困难,而且一些查补金额并不大的纳税人,在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后,采取“失踪”、“关闭注销”的方法,逃、拒履行缴税义务。税款的入库也非常吃力。尽管有税收保全措施、税收强制执行措施但在实际运用中手续繁杂操作乏力。即使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效果也不理想。
5、税务行政处罚方面(1)地方政府擅自制定税收政策,越权减免税收税务行政处罚难。从近几年全国统一开展税收执法检查统计,各地查出地方党政部门制定的与国家税法不符的违规文件分别为:1996年514份,1997年466份,1998年1048份,1999年694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每年截流税源数千亿。另外“费挤税”现象令人忧虑。据不完全统计,至1997年底全国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44项,全国各类的基金有421项,收入达3000亿元左右。由于税费不分、政务腐败等问题,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日益侵蚀税基,造成了税源“变种”。严重损害了税法的权威性。税务行政处罚对地方政府几乎不起作用。(2)税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滥用,容易寄生收人情税、罚人情款。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务违法案件处罚标准作了一定程度的细化,同时也给予税务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基层税务机关执法本身的规范和监督。但事实上税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屡见不鲜。收人情税、罚人情款等腐败问题也十分凸显。造成了税源的法外游离。
三、化解措施
1、严格税务登记管理(1)密切与工商、国税、民政、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在对纳税人监管流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交流与传递纳税人登记注册、年检、纳税、组织机构代码等信息,提高税务登记内容的录入质量,切实把好税收管理的源头入口。(2)要加大户籍巡查力度。对已在征管软件中存在的一些找不到人、查无实体、无限期待经营、一个实体多个营业执照多个税务登记证的户头要加大清理力度,收回税务登记证,责令办理注销手续,同时将相关情况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报。要特别做好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和资格的确认,杜绝名不符实情形的发生。征管系统应开通变更法定代表人调查维护流,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变更发证。
2、强化纳税申报(1)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向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纳税申报宣传,使纳税申报法律、法规和规章力争人人皆知。对不进行申报、不按期申报、不报送纳税申报资料和编造虚计税依据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根据税法赋予的权力,坚决依法处罚,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达到惩一儆百,营造诚信纳税、依法治税的良好社会氛围。(2)加大申报管理的考核力度。要明确受理纳税申报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要求。考核过程中要通过征管信息系统产生申报户、未申报户、非正常户、失踪户等分类报表抽取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审查申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要认真检查逾期未申报户的处理情况,申报资料的整理、汇总、归档及分析利用情况等,通过严格的考核促进申报管理质量的提高。
3、深化纳税评估(1)建议在《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制定《纳税评估操作规程》,对纳税评估的概念、评估的范围、内容、岗位职责、执法方式、规程、评估程序、责任追究以及纳税评估分析方法、评估文书资料等予以明确与统一;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监控的重要内容纳入《征管法》或《征管法实施细则》之中,使评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加快研发纳税评估的专业应用软件,充实软件的评估分析内容,提升纳税评估的智能化程度,并与金税工程、税收征管软件等税收管理软件紧密结合,建立预警机制,提高纳税评估准确性,(3)要高度重视约谈、举证。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中认定处理阶段的重要环节。评估人员应在查阅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申报资料以及向税务机关其他岗位了解情况,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状况、日常纳税情况、发票管理及税款交纳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约谈前的各项准备,并拟好约谈提纲。只有掌握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概貌,才能把握约谈的主动权。但在实际中,仅凭评估人员提出的疑点就想通过约谈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可能。企业解释“市场不好,亏本经营”等各种理由很容易搪塞过去。约谈除了需要纳税人配合、主动承认问题外,评估约谈人员的询问方法、技巧很有讲究。有不少问题要从生产工序、出入库手续记录、库存变化、销售数量差异、成本核算漏洞、毛利水平与应纳税金配比、预收应付账款的来龙去脉等各方面提问,并对应答理由是否真实合理进行即时分析反应,提出不同看法,巧妙利用谈话中的矛盾之处,找出疑点深入挖掘不放,才不会被表面现象和某种似乎合理的理由蒙蔽。
4、完善税务稽查(1)强化稽查刚性,完善税务司法。税务稽查刚性缺乏和税务司法体系的不完善,越来越成为税务稽查实践的突出问题。制约着税务稽查执法的深度和广度,使一些严重的税务违章案件得不到彻底查处。因此,建议立法上赋予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对经营者的住所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权。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纳税人利用两套帐或帐外经营进行偷税的行为。在立法上对税务机关赋予必要的拘留权和起诉权,可对严重的偷骗税犯罪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彻底查处和打击。(2)要按《税务稽查规程》等有关法规结合当地税务稽查办案的实际情况,对税务稽查运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税务稽查制度,规范税务稽查执法权限和程序,严格执行调查取证与处罚分开,听证、罚款与收缴相分离,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相分离。坚决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情况的发生。
5、规范税务行政处罚(1)要建立典型案例的宣传,公开细化税务行政处罚标准。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制约机制。要做到对号准、把关严。(2)现行税收征管规程中关于税务行政处罚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税收征管法》第七十四条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罚款额在二千元以下的可以由税务所决定。”因此七种税务行政处罚措施中停止出口退税权、没收违法所得、收缴发票或者停止发售发票、提请吊销营业执照、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出境应当由县级税务机关做出。然而在《税收征管规程》中,对警告和罚款外的税务行政处罚规定得不具体,在基层税务机关执行中很不规范。急需完善现存的税收征管规程中税务行政处罚程序,当相对人违反税收管理秩序,需要给予税务行政处罚时,除警告和罚款外,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处理,例如对欠缴税款的出境前,需要阻止出境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将欠缴税款情况及催缴文书报县级税务机关审理,县级税务机关将欠税情况及文书审理后向当事人下达《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书》,然后在当事人陈述申辩后制作阻止出境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交当事人,并制作《阻出境通知书》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交进出境管理机关执行,当事人在收到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后不服的,可以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申请复议或提请行政诉讼。因此,对除警告、罚款外的税务行政处罚程序需要的税务文书应当尽早制定,以便于税务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合理化。
6、切实提高干部执业素质税源控管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税务干部素质的提高。建立稳定性、连续性、全员性的学习制度。开展“以考促学、以赛促训”活动。加强考核,落实激励机制。抓好岗位技能的培训,开阔岗位人员的思路,提高税源控管的整体水平。加强税收政策法规、征收管理、财务会计、稽查审计、信息化运用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特别是要着重提高税收管理员在内的税源管理一线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税源管理经验交流、纳税评估案例分析,切实提高征管一线各个岗位人员的税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1、安体富、秦泮义,《西方国家税源管理的经验及借鉴》。
2、刘新利,《税收分析概论》,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出版。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4、《税法1》(2005年度全国注册税务师资格考试教材)。
5、《中国税务年鉴》(2004年中国税务出版社)。
6、《中国工商年鉴》(2004年中国工商出版社)。
7、中国政府网、中国税网、经济日报、国家税务总局公报。
第二篇: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保守估计,近年来我国每年税收流失的绝对额均在4000亿元以上。该组织专家估算我国主要税种的流失情况:增值税流失率为44%,所得税流失率为79%,关税流失率为5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新利博士用税收能力指标估算的增值税征收努力为64.17%,营业税的征收努力为62.84%。国家税务总局公布,自2000年至2004年底,全国税务稽查部门共立案查处税收违法案件432万件,查补收入1665亿元,2005年全国各级税务稽查机构查补税款367亿元。上述列举不同层面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税收流失的存在和严重性。也使我们更加深刻领会国家税务总局将“强化科学管理”作为新时期税收工作的主题之一的内在用意。我们认为:我国税收流失与税源管理关系重大;只有把握住税源,控制税源流失,才能控制税收流失,才能保证税收足额入库。本文试图结合税收的基本原理,沿着税收征管流程从实践出发,对当前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做粗浅剖析,提出化解拙见,期盼同仁赐教。
一、税源管理概述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源”指水流起头的地方或来源,如源头、源泉等。据此理解“税源”即税收的“源头、源泉”,是指税收的最终来源或者说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宿。我们认为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依据法律法规,通过对“应纳税行为”及国家税收的来源要素(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课税环节和税基等)进行调查、分析、评估,并实施监控、把握发展趋势的动态过程。税源管理既要把握和分析已经实现并入库的税收规模、结构和规律,又要把握和分析已经实现但未入库的税收状况,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和原因,研究对策和建议,并积极探索税收变动规律,把握后期税收发展趋势。从内涵上讲,税源管理是对形成税收的税基的调查、了解、分析、掌握的过程,具体讲就是对应征税收的监控过程。它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掌握纳税户户数、分布和基本情况,努力实现“零漏户”管理。二是了解和把握当期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销售状况,包括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物流和资金流状况。三是了解和把握纳税人的财务核算情况和纳税申报情况。四是了解和把握纳税人的税收潜力和纳税能力,并对同一行业不同纳税人进行税收统计分析和税负评估。五是对各类纳税人的纳税真实程度进行分析和信誉等级评估等。从外延来看,税源管理应涵盖从掌握税基的各种制度、指标、流程到服务征管、稽查等税收工作的全过程。
二、当前税源管理的薄弱环节
1、税务登记方面(1)税务登记证的漏办、逾期登记和逾期变更现象普遍存在。据《中国税务年鉴》、《中国工商年鉴》2003年全国“国税局登记户数1296.35万户,地税局登记户数1664.7万户”。同期工商登记总户数则为3088.7万户;即使考虑交叉或重叠等原因,全国仍有127.65万户漏办税务登记证。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四部门联系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明确指出,“由于工商、税务等机关各自办理登记发证工作中的信息共享度低,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生产经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游离于税务部门的监管之外,逃避国家税收”。2006年全国工商登记的总户数和税务登记的总户数来看,把不可比因素剔除,两者的差距还在20以上。由于税务登记覆盖不到所有的纳税人。漏管户或逾期登记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源管理的失控。另外,逾期变更税务登记证会使税务管理机关缺乏前哨信息。影响较大的如现行税制中的商业和工业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的适用征收率不同,企业的经营由商业转为工业或由工业转为商业时,税负就相应变化,税务登记证不及时变更,税务机关就不能及时掌握税源的变化。(2)违反税务登记管理行为的处罚条例缺乏可操作性。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对纳税人不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的行为,“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缺乏工商部门反馈的资料和难以对企业发出“责令限期改正”的通知,当处罚以上违章行为时,往往被“责令限期改正”的规定“噎”住。税务部门对此违章行为往往只能不了了之。
2、纳税申报方面(1)应申报而未申报、超过纳税期限申报、进行虚假申报、申报不全,填写不规范,少申报税费的种类现象凸显。申报方式的多元化,一些网上申报的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申报材料,一税一表,税种多,报表就多,单是增值税申报表就达5份之多,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更是一个主表9个附表,填写起来十分繁琐,在录入时不认真或操作技术生疏,造成申报数据错误,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对宏观税源的分析和把握。(2)邮寄申报以邮局的挂号收条为准,纳税人信封里放了几张报表也说不清楚。
第三篇:浅析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和林县地税局 李 英
1994年实行新税制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税源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县一级以上税务机关大都已经建立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征收、管理、分析、稽查的运行管理机制,对税源的监控和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增加税收收入。但从现实情况看,税源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很多措施本身不够完善、严密,又缺乏相关配套措施,造成税源管理水平低下,税收流失严重,税源管理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一、我国税源管理已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税源管理已上升到法律层面。2001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明确增加了税源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加强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为税务机关从相关部门采集税源信息,全面掌握税源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税务机关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加强了税务机关与工商行
政管理机关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传递;三是明确规定了纳税人必须持税务登记证方可开立账户,并将全部账号向税务机关报告,税务机关依法查询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强化了金融机构在税源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为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银行开户情况,控制税源打下了法律基础。四是总局于2004年2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执行统一税务登记代码,为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建立国、地税之间信息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税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家税务总局从1999年起在全国国税系统开展重点税源监控工作。明确了重点税源的确定标准和监管范围、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数据来源及分析应用,并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数据库。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的管理达到了掌握主体税种、增强税收管理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的目的,保证了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三)税源管理信息化已经起步。国家税务总局在1996年确立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税收征管模式,之后又加入了“信息化和专业化”的内容。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税务机关在“科技加管理”的治税思想指导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源管理,使税源管理手段更具科学性。目前信息化建设对税源管理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
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软件的逐步开发和运行,CTAIS是税收征管为核心的大型应用系统,涉及到包括税源管理监控在内的各个税收征管环节的业务。二是金税二期工程网络建成,实现了覆盖国家税务总局到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税务局的四级广域体系,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增值税计算交叉稽核系统和发票协查系统也已基本推行到位,有效地遏制了偷骗税。三是税控装置得以推广使用,有效的加强了源头监控,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堵塞了税收漏洞。
二、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机构职能“缺位”。新模式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将重点放在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上。税源管理的职能虽然落实在管理部门,各地也相应成立了各类管理机构,但由于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严重“缺位”,管户与管事相脱节。税务管理大都体现在办税服务厅内,税务机关对辖区内的税源心中无底,与纳税人、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未能达到税源信息集中、信息共享的目的。目前基层普遍的问题是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自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对未申报、非正常户、停歇业户、零散流动税源的管理更是鞭长莫及。税源管理也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
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方式,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对税收的源泉控管力度明显减弱,“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二)纳税对象尚未全部进入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监控范围。一是个体户漏征漏管现象仍然存在,从目前工商部门提供的数据看,每年新增的纳税人户数与领取营业执照的数户相比较还有不少的差距,虽然不能将差额全部界定为漏征漏管户,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漏管户还存在,说明 “疏于管理”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纳税户所使用的发票信息不能全部进入信息系统,抽查情况表明有纳税人开具发票的营业额已大于核定定额的20%,信息系统的监控职能未得到使用。在日常管理中抓表面工作的多,抓深抓细的少;工作大而独立的多,讲科学管理的少。
(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流于形式,而没有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情况分析制度均没有有效执行和坚持,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尽管新的税收征管法对有关金融和工商部门和税务部门配合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当税务部门在对纳税人实施行政处罚措施时,税务部门书面通知银行扣款,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
度,同时国税往往与地税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增大了征税成本,影响了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四)税源管理力量不济。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力量不足,基层的税源管理人员经常应付事务性工作,很难专心进行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县局和分局之间多层次、多环节的业务流程更影响了纳税人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存在部分干部管理水平参次不齐,现代税收征管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在岗位上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五)考核制度不够科学。一年一度的目标考核对促进工作毋容置疑,只要目标考核过关了,表明一切工作都是优秀的。这就造成为了目标考核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对未发现的问题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并没有太大的责任,这就造成了管理人员不愿意深入、细致地工作。从目前的税源管理状况来看,管理人员深入下去肯定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因此可见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目标考核这一单一的手段就能实现的.三、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户籍管理。税务登记是税源信息资料采集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税源监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其结果直接影响着税源的基本状况和税收收入规模的掌握,税源统计、分析、预测的准确性。为此,要对各类经济性质纳税人、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和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督控制手段进行税务登记和注册登记,重点是加强工商、国税和地税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扩大信息交流,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户籍管理实现对纳税人全方位静态和动态的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开展申报审核、催报催缴、清理漏征漏管,摸清税源底数,挖掘税收潜力,提高税源监控能力。
(二)加强纳税评估。深入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管住管好税源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税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法规,利用企业信息和我们平时掌握的情况,借助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做出判断,是提高征收率的重要途径。落实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强化岗位责任考核,切实规范纳税评估工作的运行。根据本县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行业特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财务核算情况等信息资料,制定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参数,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建立和完善依托信息化手段的纳税评估预警系统,按照评估分析、约谈辅导、调查核实、评定处理等程序,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管理。
(三)加强税源监控。税源监控工作,应按照新的征管业务流程,采用统一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监控管理,要在税收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广泛采取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通讯
技术,实现网上税源监控。把从税务登记到税务检查的各项征管业务全面纳入计算机管理。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努力使税收征管向信息一体化迈进。利用高科技、现代化技术实现与相关部门的联网,积极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网络申报,拓宽外部信息交换,提高信息共享度,建成一个“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税务综合信息库,并使之成为信息处理中心和税源监控中心。同时,以综合征管软件应用为载体向深度发展,积极开发一些辅助程序,提高数据综合利用率,迅速、准确地进行税收经济指标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满足监控、分析和决策的需要。
(四)以效能为标准,全面实施税务管理员制度。为强化税源管理,必须使从事税源管理人员真正成为信息采集员、纳税辅导员、税收宣传员、纳税评估员和税收监督员,为此必须全面实施税务管理员制度。一是划片分区“分户到人”,使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建立对应关系,从而促使税务管理员对税源情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二是责任明确“管事到位”,作为税务管理员必须全面掌握纳税人各种涉税动态信息,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人的日常管理,负责所管纳税人的信息采集、资料收集,整理、立卷等工作,从而及时了解管区内税源变化情况,将税源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三是确保将所有纳税对象纳入信息系统的监控范围,与工商部门保持定期的联系,使税务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换制
度真正落到实处。着力解决税收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和有没有管理好”的问题。建立职能清楚、责任明确、监督有力、流程清晰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指标,强化监督考核,通过税务管理员记录工作日志以确保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到位。
(五)严格绩效考核,不断提高税源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建设。首先是改变目前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在保留当前考核方式的情况下,强化对征管工作质量的考核。一是将征管工作进行分解考核。如:管户、申报质量、纳税评估、特定行业、征管资料等进行专门的检查。二是实行巡查制度,成立专门的巡查工作小组,对征管工作质量不停地抽查;同时辅之以互查。三是实行考核结果公开制度,以季度为时间单位不断将考核结果公开。四是实行领导负责制度,将税源管理质量与领导的奖罚相挂钩。五是实行差错分析制度。
第四篇: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如何提高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是大家应该共同关心的大事。实践证明,安全生产与效益是不可分的,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而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安全不仅涉及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公司的稳定大局、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只有抓好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从重事后的分析处理向重事前预防的过程控制转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安全管理工作,使公司的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形成安全和谐的生产新局面。
近几年来,公司搞了很多活动,从“安全为天”到现在的“反三违、严惩低老坏”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紧紧围绕“安全第一”这一主线开展,使公司安全生产、稳定运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公司的安全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外部要求还存在差距,传统的管理模式制约着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如何不违反管理制度”上,进而形成了“无过便是功”的思想。这很不利于树立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如下。1
1.安全工作安排多、指导少。公司在月度安全生产分析会上布置的工作不少,但缺少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评定,工作随意性大;现在公司这方面的文件也特别很多,基层单位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应付文件的执行上面,来不及执行的干脆就只当邮递员,将文件转发了事。很少考虑实际的执行效果;在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干部下现场的次数不少,但发现的问题不多。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没有很好地解决“谁来负责、负什么责、怎么负责、不负责怎么办”的问题,只是一味地要求管理人员下现场、盯作业,却没有结合岗位职责来确定具体的安全管理责任,致使一些人员感觉不到压力,工作缺乏责任心。
每年各类活动开展得比较多,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年,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次次有组织,回回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是分散了大家的精力,没有把基础的安全工作落实好,没有把存在的隐患解决掉。结果是活动年年搞、问题回回提,隐患却经常在。如:习惯性违章问题至今还时有发生。
2.对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不够。现有的公司安全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已相对齐全,但真正掌握、理解并合理运用的人员却很少。如:作业许可票的填写是一项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但每次检查作业许可票时总能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根源,是人员认识不足,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学习不够,缺乏科学的学习、考核办法。作假学习,记假台帐,搞假考试,应付检查,使业务学习流于形式,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仍然偏低。在业务技术的学习上,单纯靠职工自觉学习和基层单位的培训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上级管理者必须亲自授课和带头学习,从而不断带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上级管理者对基层单位的培训和带头学习规章制度不仅可以明晰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自身素质。
3.安全管理明严实松。公司的各类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全,文件条款规定也很严格,但具体落实起来却相对宽松。如:制度规定基层单位领导应该下现场指挥把关,但领导时常有不到岗或到岗不负责的现象。有些基层单位负责人对上级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要求也严,但对日常的违章现象却视而不见,不以为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违章恶习的成长。在处理违章行为时较随意,不按制度规定严格执行,对有些违章人员随意处罚,对有些违章违纪人员则放纵,不予处罚。
4.安全考核奖惩不太合理。公司很多制度明确规定了安全考核奖惩办法,但是,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在一部分领导者特别是基层领导者面前视如一张薄纸,很多基层单位或部门只有罚的权利,没有奖的权利,这其实是管理粗放与简单化的表现,容易使职工形成抵触情绪。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我认为主要是现场管理者
安全责任感不强、安全意识淡薄。杜邦安全理念的精髓之一是“有感领导、属地管理、直接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领导的安全意识对施工生产中的安全尤为重要。有些现场责任人往往是违章的纵容者,不能正确认识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的关系,一说安全就重要,一抢工期就什么都不顾。对规章制度的要求落实的很不够,该监督的作业现场不监督,该巡视的地方不巡视,该检查的项目不检查。还有一些现场负责人安于现状,只求平稳;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其实现场管理者对违章行为也经常看到,却轻描淡写,避重就经,对违章听之任之。相当一部分管理者认为,安全工作出不出事靠的是运气,安全工作难创新,只要按部就班就是了。把搞活动当作安全工作,说起来头头是道,看起来热热闹闹,做起来安全不要,只把管理当艺术,忽视了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怎样加强安全管理,才可以正确的归避风险,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呢?我认为一是要按照“狠抓管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基本管理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从长远考虑安全生产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运行体系,使安全经营主体真正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逐步解决安全责任和压力逐级衰减的问题,堵塞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有效整治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消除存在的安全隐
患,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主动管理转变,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二是要以预防为主,关键是及时洞察可能发生的小问题、小故障,及时校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措施有力,考核有据,奖惩得当,处理妥当,从而不断激发广大职工“人人保安全”的激情,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法可依。三是要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项目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按直线管理原则应自上而下建立以各级行政正职(安全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四是施工作业现场是安全工作应该防范的重点,在进行这些工作时,必须事先分析存在的危险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应要求一线职工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纠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良习气。杜邦作为世界知名企业,在安全管理上颇有建树,它的许多具有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正在为我们所推广,其中有一个理念就是“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基于这种理念的实现,杜邦的事故发生率远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我认为只要是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管理上的,还是作业中的,都要及时处理纠正,对事
不对人。只有这样管理者和员工的安全意识才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安全生产管理必须求真务实。安全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是半点虚假,否则,制度再健全,措施再完善,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必须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把安全工作的具体措施、要求一丝不苟地落实到实处。要把安全管理的着力点放到对现场的管理上,到现场抓问题,通过问题看管理,作风务实才能出成效、出成果。对安全工作的正确态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有了务实的作风、态度,才会在工作中以积极的心态服从于安全,主动关心安全。要秉承“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精神,倡导严、细、实、勤的求真务实作风,通过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变成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过程预防的自觉行动。
第五篇:当前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产品质量和交期是影响企业信誉、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从产品质量角度来讲,影响其高低的无非是“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以下对本公司在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是人的因素,这是五大要素里排在首位的因素
人是最难管理的,他受知识、技能、经验、性格、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公司在人员管理上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人员职责不清、分工不细,许多工作看似有人管、实则无人管。比如现在实行工序管理,那么班组长的职责是什么,熔化、浇注人员的职责是什么,冷铁谁来管、浇冒口谁来管,不合适谁来协调解决…二是质量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质量工作被动应付,抓不住重点。比如当前质量问题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解决、谁来组织解决。我认为当前跑火问题就是一个重点,对于哈斯产品,尺寸、涨箱问题也是一个重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涉及到许多因素,比如砂箱不规范、无法锁箱,压箱铁不够,由浇注人员更换压箱铁等,但这个问题涉及到大部分产品,长期的结果会造成大量的废品,所以还是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商讨解决的办法。至于单个铸件的气孔、砂眼,也需要分析解决,但不是重点。三是操作者技能经验不足,操作随意,不服从管理。比如椿箱前对模型的清扫,尽管多次要求,仍然有许多模型起箱后上面有许多浮砂就重新放箱造型了;起箱后要求箱口朝上放置,但为了省事,仍有许多箱起模后箱口向下放置,从而造成砂型脱裤、变形。
其次是设备问题,设备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设备经常出现故障既影响生产,也影响质量。目前公司设备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小马拉大车问题,树脂砂的混砂机、天车、炉子、浇包等,都适合干比较大的产品,而不适合干小件,但由于市场的原因,这个问题比较难以解决。其次是许多设备年久失修,带病运转,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如再生机设备、除尘设备等。一些新装或改造的设备缺乏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并且设备的许多功能现在都没有了,如混砂机的快慢档、树脂调节、手动自动转换等。三是一些关键的生产设备不能定期保养和更换易损件,如混砂机的搅刀和搅笼。这些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材料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原材物料的质量稳定,防止因市场和资金的原因造成材料的质量波动。这个在别的厂已有过先例,前几年在一个铸造厂因增碳剂质量问题造成出口铸件批量报废(硬度偏高),教训是比较深刻的。
方式方法也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艺是对铸件质量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一个好的工艺不但能保证质量稳定,还能增加产品的出品率,提高效益。目前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产品,没有工艺文件,出现质量问题有人认为是操作问题,有人认为是工艺问题,这需要从整个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不规范的操作对产品影响多大来综合判定。如果是工艺不合理或该工艺不能充分保证产品质量,那就要毫不犹豫的对工艺进行调整。如果属于操作问题,那就要分析问题出现在那里,如何避免。内部沟通也是需要加强的,比如一种新产品来了,它的技术文件、质量要求、工期等要及时传递到相关人员手中,并且由职能部门制定质量计划,质量计划通常包括工艺方案制定、砂箱工装制作、模具制作、首件试制、首件检验等,这些过程的进度安排要留出工艺改进、模具调整、再制作的时间。再比如内废和外废的质量反馈和质量投诉,由什么部门,什么人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相关人员,微信是一种方式,但有时可能说不清楚,可能需要比如邮件、纸质文件进行传递。
第五是环境问题
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是现场粉尘较大,照明不足这两个问题。粉尘较大不但对人有影响,对设备也是有影响的,尤其对设备的控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照明问题则直接影响操作者作业的精细程度、尤其对作业后的检查,如下芯和合箱。
以上问题有些是铸造行业的共性问题,有的是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由职能部门负责,对生产、检验、质量、技术等部门与质量有关的人员职责进行界定,尤其对车间主任、各工序的班组长所需要负责的工作进行详细规定,并由本人签字确认,使其起到应有的作用。
2、对生产中出现频次较高或影响较大、造成后果较大的质量问题,要由质量部门组织技术、检验、生产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的讨论会每周至少开一次,召开时由质量部门汇总一周来发生的所有内外废及其它质量投诉,由与会者进行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落实到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规定和限期整改;在下一次质量会时要对上次质量会确定改进的质量问题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上质量会要有记录,责任人要签字。虽然公司建有微信群,一些生产和质量问题能很快反馈,但这样的质量会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3、对操作者,尤其班组长进行培训,使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班组长是质量管理中承上启下的人员,在质量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使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施,首先要使班组长提高认识,并督促操作者去实施。如果一些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或制度,班组长都不能很好的去执行,让操作者去执行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4、加强对班组长的考核,使其收入不但与产量挂钩、更与质量挂钩,只要是工序内出的质量问题,班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其次对班组内人员要细化考核,比如合箱工序,可以分成几个组,对每组的产量和质量进行考核,这样就能促使下工序检查上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下工序有权拒绝使用。对有争议的,比如型芯、冷铁,可由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判定。
5、有模型修理人员长盯现场,每天生产前对现场使用的模型和芯盒进行检查,对损坏的模型和芯盒及时修复。有专门负责冷铁和陶瓷浇口的人员,当冷铁不足或不合格时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
6、恢复再生和除尘设备的功能,保证再生砂的质量(灼减量低于3.0%,如果能小于2.5%更好),逐步恢复混砂机各种调节按钮的功能,如自动手动转换、快慢档转换、树脂流量调节等,建议将树脂流量的调整全部改成数显变频调节,这样既可以直观检查树脂流量的变化,控制树脂、固化剂、再生砂加入比例,提高树脂砂质量,又能有效控制树脂用量,降低成本。
7、生产部门加强过程质量控制,并及时向技术、质量部门/人员提供工艺改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如炉前成分、浇注温度、浇注时间、打箱时间等,尤其首件试制时,检验部门要向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及时反馈检验结果、包括外观、尺寸、性能,必要时包括金相检查结果。
8、一些大的、重要的产品,制定工艺文件时,应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工期要求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选取最佳的工艺方案。考虑到工期的要求,首件产品应对工艺制定、模型制作、首件试制、清理检验的日期做出计划(质量计划)。
9、在入库前,对新进厂模型尺寸、工艺及模具质量进行检查,尤其对模具的尺寸进行检查,在确保模具尺寸、工艺等符合要求时,才可投入生产。
10、客服部门应及时向技术、质量、生产部门反馈接到的外废和客户投诉,除微信外,一些大的质量问题、大的客户投诉,可以用邮件、纸质打印进行沟通。质量部门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分析原因、提出纠正预防的措施,并进行改进。
11、对生产现场的照明进行检查,在光线较弱的工序,尤其下芯合箱工序加强照明,以确保操作准确和到位。
12、在现场画出责任区,规定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和过程后,做到工完场净。现场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放至规定区域,这些规定的区域应使用划线或标牌的形式进行标识,并规定责任人。以上区域划分和材料、工具放置位置及责任人可以在看板上画出。公司组织职能部门和人员每周进行检查,已督促落实。
考虑到人员、资金、设备的原因,以上措施可以分步实施。有资源类需求的问题,如5、6、9、11,可以逐步解决。尤其第6项,可以制定计划作为一个长期目标,其它不需要大的人力物力就可解决的,可以尽快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