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前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论当前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财税教材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即死亡和税收。税收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没有税收,就没有国家的正常运转,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公共服务可供我们使用,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再方便,可见税收对我们而言是如此的重要。然而从税收诞生之日起,税收流失现象就没有消停过。这一方面是由于税收本身的特征决定的:税收自身所具有的强制性及无偿性等特点决定了税收是公民收入分配部分的无偿占有,税收会减少纳税人的所得收入,从而降低纳税人的生活福利水平,这一点对于低收入人群影响尤为显著。另外一方面,税收是对国家所提供服务的资金保证,当国家所提供的服务令纳税人不满意时,纳税人就会通过各种手段停止对税款的支付,即产生偷逃税行为。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当前税收流失的严重程度:2006年我国税收流失总额的500亿元。这只是显性的税收流失部分,隐性的包含地下经济在内的部分还没有计算,如果总额相加,那会是更加巨大的数据。
由此可见,税收流失的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到了必须整治及改善的关键时候。虽然我国一直以来也在注重强调税收征管,成绩也是突出的,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解决税收流失问题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税收征管与稽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征管与稽查力度不够,存在重复稽查现象,税收成本较高
在一定条件下,税务部门的稽查概率是影响纳税人偷逃税的重要因素。税务部门的稽查概率越高,纳税人基于所偷税款被检查发现所付出代价的考量往往不敢轻易做出逃税的决策。而税务部门的稽查概率低,纳税人就容易在税务机关的眼皮底下进行偷逃税活动,以获取自身效益。
(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偷逃税行为的处罚偏轻,处罚率较低,利率不够合理
严厉的处罚会使偷逃税者付出昂贵的心理成本、社会成本与心理成本,从而使其对偷逃税活动望而却步。然而,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明显不力,重检查而不重处罚,不能触动违法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利率水平的不合理不仅对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造成不公平,也不能很好的调节经济运行。
(三)缺乏有效的机构统一对税收违法行为进行检查与查处
由于税收违法行为尤其是税收犯罪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经济犯罪活动,因此,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应该交由统一的带有警察职能的机构进行。但目前我国尚未构建有这样的机构,在存在税收违法行为时,税务机构并没有权力对违法纳税人及违法企业进行检查、拘留、逮捕等。这样不仅延迟了案件的审查,也给纳税人转移犯罪证据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四)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及税务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税务机关的征税 效率
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税务部门为了获取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经济及时间代价。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成本问题,信息并不是随意获取的,尤其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收集时考虑到时间及经济的耗费时就会疲于进行,因为这不仅加大了税务机关的成本,也影响了税务检查的效率,因此有必要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同时,税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也对税收征管质量产生影响。
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税收征稽措施改进思路
(一)在税务机关内部建立规范的新型稽查制度,加强税务稽查力度,改进税收征管过程出现的时滞问题
要进行有效的稽查,选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稽查不是随意的,征税过程所存在的成本与稽查过程中的成本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必须采用合理的选案制度。对于在以前年度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在新的纳税年度可以给以不予检查的优惠;对于有过偷逃税案底的纳税人在一定年限内进行重点稽查的制度能有效激励纳税人依法纳税。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征税环节与稽查环节合二为一,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税务部门的成本,也可以解决征稽过程中的时效问题,避免纳税人利用征税与稽查之间的时间间隙做手脚以规避责任。将以往事后稽查转变为事中稽查,以提高稽查的效率。
(二)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确定合理规范的处罚结构,实行物质与人身自由并行的惩罚方式,制定合理的利率
纳税人之所以不顾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重复做出偷逃税行为,有很大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税收处罚力度不够,税收处罚执行不力,很多的税收处罚条款都是流于形式。纳税人在逃税成功而被税务机关检查出时,要不是因为处罚倍数过于巨大而无力承担罚款,最终使处罚形成口号;要不就是处罚过轻,与纳税人逃税所获得的收益相比,罚款微不足道,也就对纳税人构不成威胁,如此一来,同样的逃税行为必将不断重复循环下去。因此,确定合理的处罚措施和合理的处罚结构对处罚纳税人的违法行为十分必要。在制定税收违法处罚条款时,改变以往以罚款为主的处罚制度,将罚款与人身自由的约束并重相结合更能对纳税人的逃税预期产生制约作用。通过有效方法确定每一税种的合理税率对改善偷逃税现状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借鉴先进国家如德国的宝贵经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具警察、检查、行政执法职能的税务警察队伍
分析我国税收流失的原因可以发现,在我国的税收机构中不存在独立于司法部门之外独立行使检察、拘留、逮捕等职权的机构。税收执法权中检查权不足,强制手段不够。目前对涉税刑事案件查处还是由公安机关行使刑事侦察权,《税 3 收征管法》没有赋予税务机关对偷逃税的搜查权力,没有对相对人采取武力的权力,直接影响检查质量和执法效果。税务部门要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进行检查、起诉等都要检察部门的批准、公安部门的配合,这不仅延缓了案件的审查,也影响了税务机关工作的效率。为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税务警察制度。税务警察直属于各级国家税务总局,受国家稽查总局调遣和管理,配合征管部门与稽查部门的工作。税务警察兼具警察、检察、行使执法的职能权,既有税务检查又对税务违法案件的刑事侦查权和起诉权。这就使得税务部门有独立的执法主体,可以保证税收违法案件高效地得到解决和处理,也形成对纳税人的外部威慑力。
(四)积极推进税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税务信息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实行人机合一的税务信息系统,并加强同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协调,消除信息孤岛
进行税务稽查只是对纳税人的一种威胁,其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能否发现真正的偷逃税行为,而且实施税务稽查是受成本约束的,不可能为了取得充分、真实的纳税信息而对所有纳税人进行全面稽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依托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消除信息孤岛,实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提高数据应用质量和水平。更关键的是实现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的纳税人信息的数据共享,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协调。同时,税务部门要加强同银行、工商、海关等相关经济部门的联系,并进行信息交换。对纳税人的信息进行准确识别,防止因虚假信息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五)加强税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在税务部门内部形成对税务工作人员的良好激励制度,并建立税务人员合理行为的制约机制
如果说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的重中之重,那么税务人员的素质则是税务稽查的重中之重。税收法律和税收制度最终靠具体的税务人员去掌握和落实,税收征管的方式、方法由税务人员去实施。可以说,税务人员是税收征管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税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客观地说,多数税务人员能够依法征税,但是,由于某些税务人员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在政府监督不力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政府的利益,从而使其行为发生扭曲,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利与纳税人进行合谋,为自己谋取利益。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某些税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过关,容易受利益诱惑。另外也与税收部门的激励与制约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关。为此要在税务部门加强税务人员的队伍建设、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通过集体讨论、表彰先进、课程教育、政治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作风过强过硬的税务队伍。这样以来,纳税人想通过贿赂、寻租等行为躲避偷逃税责任的愿望就会破碎,从而使之被迫遵守税法,以规避严厉的税收惩罚。对完成税收任务的税务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以激励其工作的 4 积极性并采取制约机制限制其某些特定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提高我国税收征管力度,是我国税收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一切有利于改进税收征收管理的方式方法都应该充分利用,以使税收的征管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开展。
第二篇: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当前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如何提高公司安全管理水平,是大家应该共同关心的大事。实践证明,安全生产与效益是不可分的,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而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安全不仅涉及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公司的稳定大局、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它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反复抓、抓反复的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只有抓好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从重事后的分析处理向重事前预防的过程控制转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安全管理工作,使公司的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形成安全和谐的生产新局面。
近几年来,公司搞了很多活动,从“安全为天”到现在的“反三违、严惩低老坏”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都紧紧围绕“安全第一”这一主线开展,使公司安全生产、稳定运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公司的安全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外部要求还存在差距,传统的管理模式制约着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的精力主要放在“如何不违反管理制度”上,进而形成了“无过便是功”的思想。这很不利于树立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如下。1
1.安全工作安排多、指导少。公司在月度安全生产分析会上布置的工作不少,但缺少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评定,工作随意性大;现在公司这方面的文件也特别很多,基层单位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应付文件的执行上面,来不及执行的干脆就只当邮递员,将文件转发了事。很少考虑实际的执行效果;在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干部下现场的次数不少,但发现的问题不多。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没有很好地解决“谁来负责、负什么责、怎么负责、不负责怎么办”的问题,只是一味地要求管理人员下现场、盯作业,却没有结合岗位职责来确定具体的安全管理责任,致使一些人员感觉不到压力,工作缺乏责任心。
每年各类活动开展得比较多,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年,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次次有组织,回回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是分散了大家的精力,没有把基础的安全工作落实好,没有把存在的隐患解决掉。结果是活动年年搞、问题回回提,隐患却经常在。如:习惯性违章问题至今还时有发生。
2.对安全规章制度的学习不够。现有的公司安全规章制度及技术规范已相对齐全,但真正掌握、理解并合理运用的人员却很少。如:作业许可票的填写是一项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但每次检查作业许可票时总能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根源,是人员认识不足,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学习不够,缺乏科学的学习、考核办法。作假学习,记假台帐,搞假考试,应付检查,使业务学习流于形式,职工队伍综合素质仍然偏低。在业务技术的学习上,单纯靠职工自觉学习和基层单位的培训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上级管理者必须亲自授课和带头学习,从而不断带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上级管理者对基层单位的培训和带头学习规章制度不仅可以明晰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自身素质。
3.安全管理明严实松。公司的各类管理制度不可谓不全,文件条款规定也很严格,但具体落实起来却相对宽松。如:制度规定基层单位领导应该下现场指挥把关,但领导时常有不到岗或到岗不负责的现象。有些基层单位负责人对上级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要求也严,但对日常的违章现象却视而不见,不以为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违章恶习的成长。在处理违章行为时较随意,不按制度规定严格执行,对有些违章人员随意处罚,对有些违章违纪人员则放纵,不予处罚。
4.安全考核奖惩不太合理。公司很多制度明确规定了安全考核奖惩办法,但是,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在一部分领导者特别是基层领导者面前视如一张薄纸,很多基层单位或部门只有罚的权利,没有奖的权利,这其实是管理粗放与简单化的表现,容易使职工形成抵触情绪。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我认为主要是现场管理者
安全责任感不强、安全意识淡薄。杜邦安全理念的精髓之一是“有感领导、属地管理、直接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领导的安全意识对施工生产中的安全尤为重要。有些现场责任人往往是违章的纵容者,不能正确认识施工进度与质量安全的关系,一说安全就重要,一抢工期就什么都不顾。对规章制度的要求落实的很不够,该监督的作业现场不监督,该巡视的地方不巡视,该检查的项目不检查。还有一些现场负责人安于现状,只求平稳;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其实现场管理者对违章行为也经常看到,却轻描淡写,避重就经,对违章听之任之。相当一部分管理者认为,安全工作出不出事靠的是运气,安全工作难创新,只要按部就班就是了。把搞活动当作安全工作,说起来头头是道,看起来热热闹闹,做起来安全不要,只把管理当艺术,忽视了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怎样加强安全管理,才可以正确的归避风险,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呢?我认为一是要按照“狠抓管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的基本管理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粗放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从长远考虑安全生产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运行体系,使安全经营主体真正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逐步解决安全责任和压力逐级衰减的问题,堵塞安全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有效整治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消除存在的安全隐
患,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主动管理转变,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二是要以预防为主,关键是及时洞察可能发生的小问题、小故障,及时校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措施有力,考核有据,奖惩得当,处理妥当,从而不断激发广大职工“人人保安全”的激情,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法可依。三是要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项目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按直线管理原则应自上而下建立以各级行政正职(安全第一责任人)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四是施工作业现场是安全工作应该防范的重点,在进行这些工作时,必须事先分析存在的危险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应要求一线职工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纠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良习气。杜邦作为世界知名企业,在安全管理上颇有建树,它的许多具有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正在为我们所推广,其中有一个理念就是“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基于这种理念的实现,杜邦的事故发生率远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我认为只要是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管理上的,还是作业中的,都要及时处理纠正,对事
不对人。只有这样管理者和员工的安全意识才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安全生产管理必须求真务实。安全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是半点虚假,否则,制度再健全,措施再完善,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因此,必须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把安全工作的具体措施、要求一丝不苟地落实到实处。要把安全管理的着力点放到对现场的管理上,到现场抓问题,通过问题看管理,作风务实才能出成效、出成果。对安全工作的正确态度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有了务实的作风、态度,才会在工作中以积极的心态服从于安全,主动关心安全。要秉承“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精神,倡导严、细、实、勤的求真务实作风,通过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变成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过程预防的自觉行动。
第三篇:论当前中美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论当前中美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俨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而中美贸易关系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对外经贸关系。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十分迅速,双方已相互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但中美贸易关系中纠纷和摩擦不断,对其关系的正常发展影响较大。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背景下,中美关系仍旧是顺应主流的。本文试从中美贸易关系中存在贸易日趋政治化、贸易摩擦问题等方面分析两国问题。并对中美贸易的和谐顺利发展提供了粗浅的意见。关键词:中美贸易
贸易关系
贸易摩擦
一、中美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中美贸易关系日趋政治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各国贸易商品和服务项目在相互的交换过程中,更加重视自身利益的分配问题。而各国由于国情、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利益纷争。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国作为最大的、人口最多、海外市场广阔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联系十分密切。中国现在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海外出口市场,而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也非常大,这就使两国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交集明显增多,导致两国相互贸易之间发生摩擦的几率也就随之明显增大。同时又由于这两个经济大国政治体制的截然不同,必然导致处理贸易问题的时所考虑的立场与采用的应对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中美两国之间日趋出现政治化的倾向也就更加难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把与中国贸易关系更趋于政治化。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毫无疑问,这是美国国内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外象表露,美国是当今世界“老大”,而这场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惨遭重挫,大伤元气;这是全球经济关注点转移的缩影,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转入低迷状态,尤其是像美国这类经济大国在经受这样一场经济重大灾难之后,国内金融系统大幅收缩、滑落,金融业无形的杠杆功能进一步失效。若要进一步刺激新经济增长点,就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政府便采取了直接参与和干预经济的手段,即凯恩斯主义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金融危机的压力;这是两国政治制度差异的特殊产物,中美两国观念不同,在政治上敌对,这是两国贸易问题“政治化”的特殊性因素。
(二)中美贸易摩擦问题
1、贸易平衡问题。
贸易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现时贸易不平衡问题直接影响到美国公众的切身利益成为两国经贸关系中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推行出口主导型的外贸政策,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连续攀升反映出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客观上对美国这个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带来压力。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高,而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较低。中美贸易存在巨大的贸易逆顺差问题,这加剧了贸易的不平衡性,中美贸易,中国存在顺差,美国存在逆差。造成美方逆差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主要是贸易结构、贸易转移问题以及统计的方式和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等因素造成。但是美国往往不加分析地归咎于中方,并成为发生贸易摩擦的借口。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对我国的出口有较大的限制,美国对华经济制裁引发的贸易不平衡问题破坏了双边的正常经贸关系,经济制裁政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反倾销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反倾销问题广受重视,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我国商品反倾销起诉开始大幅增加,反倾销金额不断上升,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反倾销税率加高产品范围不断扩大,中国主要出口项目都遭到了反倾销诉讼,严重打击我国企业的积极性。而
中美贸易关系摩擦问题中,反倾销是个主要问题。对华贸易问题是美国国会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在他们看来,中美贸易关系中,中国如此巨大的对美贸易顺差是绝不能忍受的,在中国进口美国产品不能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大对华反倾销力度,阻止中国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才是平衡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反倾销、特殊保障等措施阻止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减轻中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冲击。
二、中美贸易关系的改进措施
中美经贸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按照某一固定的模式发展的,在同样的形势和条件下,中美双方的政策选择和战略选择对中美关系的态势与走向也会发生重要影响。所以中美经关系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中美双方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灵活的方式进行合作,而不把这种义务和责任推给某一方,就能顺利地解决双边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作出正确的对美经贸策略:
(一)力避贸易关系政治化
对这一点,我们中国人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对美国经济政策的研究,随时掌握美国的政治动向,对美国不论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挑起的贸易事端既做到预防要到位,又做到应对有高策。为此在具体的策略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的拉动内需,有效的减少出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党和政府的大政方略。金融危机过后,我们国家多年来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显得失灵了许多,同时也给国内的外贸企业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
第二,要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拓展中美的共同利益。长时间以来,中国在追求出口推动型增长策略的同时,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大量保护和优惠待遇。不仅需要建成一种双方长期健康的利益平衡型贸易关系,更需要不断完善两国之间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
除非美国的政策严重伤害或威胁了我国的主权、领土完整、祖国统一或干涉中国内政,一般情况下不能轻率地把中美贸易关系政治化。
(二)贸易摩擦解决措施
1、贸易不平衡解决措施。
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双方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中美贸易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1)政策鼓励从美国进口。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进出口平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外汇管理部门、银行、海关、税务、商品检验检疫等机构都出台了一系列扩大进口的政策。(2)完善公平贸易政策。(3)适当扩大进口,合理控制出口。适当扩大进口的措施主要包括增加政府采购,增加有利于缓解国内能源资源供求矛盾、改进经济结构、促进自主创新的资源和技术产品的进口。(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
(5)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中美贸易不平衡需要双方共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我国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6)推动企业跨国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美国投资。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企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性企业对美的直接投资,同时为企业做好咨询与信息提供的宏观指导工作。
2、应对反倾销措施
政府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企业不要搞恶性竞争,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因为很多企业的消极应对,造成国外对华的反倾销有恃无恐。争取“非市场地位”,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交流。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对其他对华反倾销的国家形成威慑力,使其不敢轻易对华发起反倾销。
结束语:中美双边贸易关系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对外经贸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国家的统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甚至中国的政局等等都与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是国际政治和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国家,是科技与社会最发达的一个国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贸易伙伴,与这样一个国家搞不好关系,将会给我们带来诸多麻烦。所以,正确处理中美贸易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文献:
[1]丘衫.中美贸易摩擦的战屡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2]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中国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7).
第四篇: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规划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文章指出,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现状 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说,我国不少地方正在走入城市规划“蔓延式”发展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发展“国际大都市”,大建开发区、新城和大学城,以及政府办公区大搬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提出要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有183个。许多城市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乃至三倍、四倍进行大城市规划。
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不了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浪费。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朱介鸣说,不少城市采用“筑巢引凤”模式,急切地规划和实施新市中心商务区(CBD)建设,但是很少达到规划预期的目标。这是因为,中央商务区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城市功能需求,大多数城市目前仍以低产值的零售业为主。低级的商业零售不需要中央商务区,低产值服务业只需要低质量的办公空间,而无力承受高质量中央商务区的高租金。陆大道指出,我国城市化不能走美国那样的“蔓延式”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标准也不应该过分豪华和奢侈,必须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道路。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市规划随意性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城市广场、社区街道、景观绿化等建设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然而,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动,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第二,地方领导的更替。第三,利益驱使。首先来自地方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寻求财力大多热衷于土地出让,这些都牵涉到城市的规划。其次是个人利益,有些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操纵或诱导规划的调整,从中牟利。这一切都使现阶段部分城市的规划出现了随意性大的特征。
(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任何一个城市,从形成到发展,都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必定会有大量的文化遗迹。但是在现阶段的旧城改造过程中,蕴涵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大量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街等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要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要看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宜于居住,并不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四)追求速度忽视质量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为了改变形象早出政绩,大搞特搞献礼工程、形象工程,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损失。
(五)规划缺乏前瞻性
目前交通拥挤几乎成为每个城市的通病,这除了与我国汽车业的迅速发展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城市中道路的数量和宽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行路难的现象凸显。在许多旧城区中,人口密度大、公共设施缺乏、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生活质量。这一切都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有关,没有在近期或是较长一段时期内给建设留有一定发展空间,导致了大量的拆迁现象。
(六)照搬照抄现象盛行
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古韵,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凸显当地的历史特色及地理特色。然而,在城市规划中照搬照抄、拿来主义,趋同化现象严重,风情各异、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再造城市。这样城市就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在失去特色的同时也失去了竞争力。
我国城市规划改进的思考
(一)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二)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是指规划由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实施的不可逆转性。城市的面貌最终是由规划的实施阶段决定的。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将影响规划的实施。
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1989年国家出台《城市规划法》,该项法律的实施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城市规划管理科学化。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依据相关法规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实质上它是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的组织、控制、协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对城市建设进行动态的管理、监测,同时规划部门要对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综合考察论证,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所以如何消除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病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中国市长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只有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才能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
当前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有利于我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加快和良性发展。比如目前我国正在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湾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助于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同时,应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台阶式的提升、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能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系统上可以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有望发育成熟。对于我国城市化战略的空间分布,《报告》提出了“三维分布”的设计方案,即除上述三大城市群外,应创建七大城市带(线),分别是沿长江城市带、沿京广铁路城市带、沿欧亚大陆桥城市带、沿中国东部海岸城市带、哈长沈大城市带、绵德成渝沿线城市带和海峡西岸城市带。同时,还应发展若干中心城市,最终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表示,这样的城市空间战略一旦成熟,在占全国总面积8%的土地上,将容纳全国55%的人口,产出全国GDP的80%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0%。“这样中国其他广大地区的„发展压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3.城市规划要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城市应当服务于人,以人为核心和导向,把城市环境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为此,城市规划要全面体现民意,切实关注民生,把落脚点放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创建舒适的民居环境,发展多样地方文化,培育城市的个性魅力。加强市民的城市环境意识教育,增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突出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规划要在交通
第五篇:当前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产品质量和交期是影响企业信誉、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从产品质量角度来讲,影响其高低的无非是“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以下对本公司在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是人的因素,这是五大要素里排在首位的因素
人是最难管理的,他受知识、技能、经验、性格、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公司在人员管理上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人员职责不清、分工不细,许多工作看似有人管、实则无人管。比如现在实行工序管理,那么班组长的职责是什么,熔化、浇注人员的职责是什么,冷铁谁来管、浇冒口谁来管,不合适谁来协调解决…二是质量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质量工作被动应付,抓不住重点。比如当前质量问题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解决、谁来组织解决。我认为当前跑火问题就是一个重点,对于哈斯产品,尺寸、涨箱问题也是一个重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涉及到许多因素,比如砂箱不规范、无法锁箱,压箱铁不够,由浇注人员更换压箱铁等,但这个问题涉及到大部分产品,长期的结果会造成大量的废品,所以还是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商讨解决的办法。至于单个铸件的气孔、砂眼,也需要分析解决,但不是重点。三是操作者技能经验不足,操作随意,不服从管理。比如椿箱前对模型的清扫,尽管多次要求,仍然有许多模型起箱后上面有许多浮砂就重新放箱造型了;起箱后要求箱口朝上放置,但为了省事,仍有许多箱起模后箱口向下放置,从而造成砂型脱裤、变形。
其次是设备问题,设备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设备经常出现故障既影响生产,也影响质量。目前公司设备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小马拉大车问题,树脂砂的混砂机、天车、炉子、浇包等,都适合干比较大的产品,而不适合干小件,但由于市场的原因,这个问题比较难以解决。其次是许多设备年久失修,带病运转,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如再生机设备、除尘设备等。一些新装或改造的设备缺乏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并且设备的许多功能现在都没有了,如混砂机的快慢档、树脂调节、手动自动转换等。三是一些关键的生产设备不能定期保养和更换易损件,如混砂机的搅刀和搅笼。这些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材料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原材物料的质量稳定,防止因市场和资金的原因造成材料的质量波动。这个在别的厂已有过先例,前几年在一个铸造厂因增碳剂质量问题造成出口铸件批量报废(硬度偏高),教训是比较深刻的。
方式方法也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艺是对铸件质量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一个好的工艺不但能保证质量稳定,还能增加产品的出品率,提高效益。目前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产品,没有工艺文件,出现质量问题有人认为是操作问题,有人认为是工艺问题,这需要从整个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不规范的操作对产品影响多大来综合判定。如果是工艺不合理或该工艺不能充分保证产品质量,那就要毫不犹豫的对工艺进行调整。如果属于操作问题,那就要分析问题出现在那里,如何避免。内部沟通也是需要加强的,比如一种新产品来了,它的技术文件、质量要求、工期等要及时传递到相关人员手中,并且由职能部门制定质量计划,质量计划通常包括工艺方案制定、砂箱工装制作、模具制作、首件试制、首件检验等,这些过程的进度安排要留出工艺改进、模具调整、再制作的时间。再比如内废和外废的质量反馈和质量投诉,由什么部门,什么人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相关人员,微信是一种方式,但有时可能说不清楚,可能需要比如邮件、纸质文件进行传递。
第五是环境问题
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是现场粉尘较大,照明不足这两个问题。粉尘较大不但对人有影响,对设备也是有影响的,尤其对设备的控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照明问题则直接影响操作者作业的精细程度、尤其对作业后的检查,如下芯和合箱。
以上问题有些是铸造行业的共性问题,有的是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由职能部门负责,对生产、检验、质量、技术等部门与质量有关的人员职责进行界定,尤其对车间主任、各工序的班组长所需要负责的工作进行详细规定,并由本人签字确认,使其起到应有的作用。
2、对生产中出现频次较高或影响较大、造成后果较大的质量问题,要由质量部门组织技术、检验、生产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的讨论会每周至少开一次,召开时由质量部门汇总一周来发生的所有内外废及其它质量投诉,由与会者进行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落实到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规定和限期整改;在下一次质量会时要对上次质量会确定改进的质量问题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上质量会要有记录,责任人要签字。虽然公司建有微信群,一些生产和质量问题能很快反馈,但这样的质量会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3、对操作者,尤其班组长进行培训,使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班组长是质量管理中承上启下的人员,在质量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使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施,首先要使班组长提高认识,并督促操作者去实施。如果一些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或制度,班组长都不能很好的去执行,让操作者去执行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4、加强对班组长的考核,使其收入不但与产量挂钩、更与质量挂钩,只要是工序内出的质量问题,班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其次对班组内人员要细化考核,比如合箱工序,可以分成几个组,对每组的产量和质量进行考核,这样就能促使下工序检查上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下工序有权拒绝使用。对有争议的,比如型芯、冷铁,可由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判定。
5、有模型修理人员长盯现场,每天生产前对现场使用的模型和芯盒进行检查,对损坏的模型和芯盒及时修复。有专门负责冷铁和陶瓷浇口的人员,当冷铁不足或不合格时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
6、恢复再生和除尘设备的功能,保证再生砂的质量(灼减量低于3.0%,如果能小于2.5%更好),逐步恢复混砂机各种调节按钮的功能,如自动手动转换、快慢档转换、树脂流量调节等,建议将树脂流量的调整全部改成数显变频调节,这样既可以直观检查树脂流量的变化,控制树脂、固化剂、再生砂加入比例,提高树脂砂质量,又能有效控制树脂用量,降低成本。
7、生产部门加强过程质量控制,并及时向技术、质量部门/人员提供工艺改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如炉前成分、浇注温度、浇注时间、打箱时间等,尤其首件试制时,检验部门要向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及时反馈检验结果、包括外观、尺寸、性能,必要时包括金相检查结果。
8、一些大的、重要的产品,制定工艺文件时,应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工期要求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选取最佳的工艺方案。考虑到工期的要求,首件产品应对工艺制定、模型制作、首件试制、清理检验的日期做出计划(质量计划)。
9、在入库前,对新进厂模型尺寸、工艺及模具质量进行检查,尤其对模具的尺寸进行检查,在确保模具尺寸、工艺等符合要求时,才可投入生产。
10、客服部门应及时向技术、质量、生产部门反馈接到的外废和客户投诉,除微信外,一些大的质量问题、大的客户投诉,可以用邮件、纸质打印进行沟通。质量部门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分析原因、提出纠正预防的措施,并进行改进。
11、对生产现场的照明进行检查,在光线较弱的工序,尤其下芯合箱工序加强照明,以确保操作准确和到位。
12、在现场画出责任区,规定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和过程后,做到工完场净。现场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放至规定区域,这些规定的区域应使用划线或标牌的形式进行标识,并规定责任人。以上区域划分和材料、工具放置位置及责任人可以在看板上画出。公司组织职能部门和人员每周进行检查,已督促落实。
考虑到人员、资金、设备的原因,以上措施可以分步实施。有资源类需求的问题,如5、6、9、11,可以逐步解决。尤其第6项,可以制定计划作为一个长期目标,其它不需要大的人力物力就可解决的,可以尽快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