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园路街道:兰包路社区创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化社区纪实
属地管理
社区服务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公园路街道兰包路社区
创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化社区纪实
公园路街道下辖的兰包路社区是一个城乡结合、商业网点集中、流动人口居住、经商、务工较多的社区,下设3个居民小组,辖区内行政、企事业单位7家,各类经营门店252个,有常住人口3575人,共管理流动人口1172人,占街道管理流动人口的六分之一。近年来,兰包路社区以宣传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目标,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优质服务为突破口,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同管理同服务,以亲情服务促管理,以关怀关爱强服务”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一抓组织完善。为了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创建工作,社区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分站,调整充实了1名社区流动人口专干、11名协管员,将沿街路段门店、商场市场和居民小区划段包干,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吸纳会员155人,构筑了社区、用人单位、房主和物业公司四方联动的流动人口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管理制度、考核考评办法,细化了协管员工作责任制、奖罚兑现措施,明确了目标,靠实了责任。坚持每月由11名协管员对流动人口清查登记1次,流动人口专干汇总并上报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每月随机抽查1次,促进工作落实,确保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紧紧抓在手上。
二抓硬件建设。为了更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兰包路社区从强化阵地建设入手,将办公楼三楼建成了集图书阅览室、健身活动室、计生服务室为一体的“流动人口温馨之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无偿向流动人口提供便民维权、就业和致富信息、子女入托入学、困难帮扶慰问、政策法规咨询、生殖保健指导等服务,落实有关优先优惠政策,保证流动人口能
够享受到与常住人口同等的待遇,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安居乐业。
三抓规范管理。兰包路社区本着“关爱流动人口,优化发展环境”的原则,按照《公园路街道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示范化社区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完善各种台帐资料,投入2000多元,完善流动人口常规资料台帐32种,创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化社区特色管理资料台帐12种。
四抓制度创新。为了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兰包路社区制定了涵盖工作职责、信息采集、清理清查、婚育证明查验、合同管理、跟踪服务、信息通报、技术服务、档案管理、便民维权、“一站式”服务、工作考评等十三个方面的《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制度汇编》,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切实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合力。社区坚持定期召开流入人口座谈会,广泛征求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意见和需求。
五抓以房管人。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把流动人口中的积极分子吸纳为协会理事成员,发动有责任心和关心热爱人口计生工作的居民担任楼院长,形成覆盖社区、居民小组、楼群的三级人口计生工作网络,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社区与辖区物业公司、用工单位、出租房屋房主等逐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其各自职责,定期核查落实情况。对出租屋进行全面清理登记,掌握清楚流动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点,为对流动人口进行服务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每周组织流动人口协管员对重点用工单位和物业小区内流动人口变动情况进行集中重点清理登记和督促办证。对辖区内常住人口流向外地的流出人口实行跟踪管理,在为其办理《婚育证明》时,留下其详细的联系地址,并利用部分流出人口在户籍地享受低保、社保政策的育龄妇女的信息,及时督促其回来办理手续,以便了解其生育状况和孕情状况。
六抓部门协作。兰包路社区以社区服务中心为纽带,由社区主任牵头,以社区计生专干、协管员和警务工作人员为骨干力量,加强了与公安、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协调联系,对区域内流动人口坚持“月清理、季核查”制度,及时核实相关情况,确保流出育龄人口全部登记建档,主动发函,督促流入人口办证,签订管理合同,认真查验《婚育证明》,确保流入人口纳入管理率、协查通报率等各项指标达标。
七抓优质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兰包路社区始终坚持亲情服务理念,以 “一站式”服务为依托,把技术服务、药具发放、宣传教育、证件审验、证件办理等服务送到流动人口中,让她们真正体会到亲人般的温暖,使流动人口感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大家庭的温暖。社区还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内容,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先导来抓,有效增强了流动人口参与计划生育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投入0.6万元建成以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知识、流动人口管理、艾滋病宣传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人口文化大院,做到对流动人口政策宣传经常化。增强了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并把人口与计生宣传教育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在岁首年末向每位流动人员发放了一份《致流动人员的一封信》,给他们说明应该办理的证件和履行的义务,留下社区服务电话和社区为他们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制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宣传栏,对流入人口与常住居民实行同管理、同服务,为他们提供就业、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便民信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社区把沿街门店、居民院落的流动人口向计生协管员实行了分片包干,认真落实流入人口信息上报制度和流出人口信息登记制度,抓好了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核实与定期上报工作,及时掌握了社内人员流动动向,实现了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计生协管员和广大流动育龄群众的桥梁作用,勤联系、多沟通,做到真心对待、诚心
服务,变注重管少数人为服务多数人,全面开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服务。对流动人口始终坚持一幅笑脸相迎,把流动人口当客人待、把育龄妇女当朋友待,工作办事有耐心、帮助扶持用真心、跟踪服务献爱心的“一迎二待三心”服务原则,使流动人口对社区有了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了流动人口的自我服务,使社区真正成为了流动人口的“温馨之家”。
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强化优质服务,公园路街道兰包路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验证率明显提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为街道、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公园路街道:张福栋
第二篇:社区创建流动人口服务“双百”示范化社区工作汇报
打造“温馨家园” 共筑社区和谐
创建“双百”示范化社区工作汇报
近年来,社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在街道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区计生委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按照统一领导,协调配合,落实服务于管理并举的原则,建立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不断创新服务载体,开拓服务项目,努力探索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新路子,着力打造大杂院和新型小区相呼应的流动人口温馨家园,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社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总户数户2608、7436人,其中常住户1503户、4066人;流动户1105户、3370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辖区拆迁改造,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我社区务工、安家,为了解决老干部的福利待遇,投资在我社区建立了一座新型小区,共16栋楼、1240户,目前入住率已达百分之九十,小区人员结构非常复杂,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深化流动人口服务,已成为我们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网络,为做好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社区以推进流动人口“双百”推进工程为目标,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区稳定为主线,按照“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和谐”的指导思想,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社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
社区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社区民警为副组长,计生专干、楼院长为成员的“双百”推进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由楼院长、保安员、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队,设置了社区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大厅,集社区保障、法律维权、信息采集、教育培训等服务项目于一身,简化办事手续、成立了社区文体活动站,利用大型节假日和休息日举办载体丰富,寓教于乐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并把流动人口最集中的甘南花园做为社区服务管理的重点,将楼院长职责落到实处,要求进行定期入户,并协助物业对搬入搬出小区住房进行24小时督管,随时向社区上报情况,我们 进行跟踪服务及时入户建档立卡,并帮助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以增强归属感为宗旨,大力营造“温馨共融”氛围
为了使广大流动人口尽快融入社区,我们加大了对服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提出了“全走进、全覆盖、全时空”的零距离宣传口号。
一是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化,利用报刊、黑板报、标语、横幅等多种载体进行宣传,利用老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妇女工作协会、市民学校等社区资源挨家挨户宣传。
二是注重宣传发动的深入性,以户工作为平台,将宣传材料分发到每户居民手中,并进行耐心讲解,使每户居民充分认识到搞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注重宣传内容的突在性,广泛宣传政策法规中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精神,让流动人口感知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积极主动拥护、回应政策,从而更加自觉地接受服务和管理,着力宣传省、市、区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广大流动人口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让流动人口有登记,维权、求助等需求后,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来解决办理。
(三)拓宽领域,提高服务,以创新服务为载体,努力工作共筑社区和谐
1、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政策
一是实行免费生殖健康检查服务。社区计生服务站共为流动人口实施免费查环查孕。对没有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指导其落实有效的措施,对意外妊娠的,帮助及时终止妊娠,使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在本社区享受到与当地育龄群众同等的服务和优待、优惠政策。
二是全面落实千名千元救治、独生子女特困户救助等惠民政策,将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千家万户,近年来累计帮扶18人。
三是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为方便流动人口享受计生服务,对流动人口实施市民待遇,形成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教育、同管理、同服务”的工作方针,用优质的服务赢得群众市场,真正把外来人口管理落实到现居住管理为主的工作格局中。
2、创新特色,努力开创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新局面 2010年,针对社区特点,5月31日挂牌成立了全省首家“儿童之家”。不但为留守、单亲流动儿童提供了一个多 样化的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彻底解决了我社区内无一所学校,孩子们校外活动枯燥单一的局面,为了让留守、单亲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社区开拓思路大胆实践,打造了xxxxxxxxxxx的帮扶活动,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还在儿童之家设立了xxxxxxx定期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区还与图书馆联系在在儿童之家挂牌成立了“xxxxxx社区青少年流动书站”,设立了“社情、民情征集点”,目的是想拓宽民情流水线工作,及时掌握民需所求,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增加流动人口的归属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社区建设,为创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做一份贡献。
经过不断探索,完善与总结,社区流动人口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在不断成熟,今后我们发在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上更加突出特色,打牢基础、创新服务、真情投入,要使流动人口来到社区、带入社区、热爱社区、建设社区.
第三篇:关于创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社区的方案
雷山县关于创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示范化社区的方案
为了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服务管理工作,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建设“小康、和谐、魅力”新雷山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根据省人口委《关于开展创建计划生育示范典型活动的通知》精神,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流入人口社区管、流出人口跟踪管”的新模式,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和“以房管人、优质服务、区域协作、两地互通、信息支持”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大力推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通过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社区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全县培养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提升全县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积累经验。
二、基本原则
坚持面上综合治理,点上规范管理,强化优质服务,注重实际效果的原则,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属地管理,使服务管理工作达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要求。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合作,责任到人,层层落实,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创建标准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典型创建活动以社区为创建单位。具体创建标准是:
1、街道、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组织机构健全,街道有流动人口管理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有专(兼)职工作人员,单独设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和流动人口服务窗口,配备电脑,接通网络,正常开展工作。
2、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咨询活动。街道、社区设立“流动人口宣传栏”,户内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品。在醒目位置设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指南或政务公开内容,加深广大群众对流动人口及计生政策的理解,群众政策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
3、在街道、社区内建立儿童娱乐场所、爱心超市场所、群众文体娱乐场所为一体的“流动人口温馨之所”,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无偿向流动人口提供便民维权、就业和致富信息、子女入托入学、困难帮扶慰问、政策法规咨询、生殖保健指导等服务,落实有关优先优惠政策,保证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与常住人口同等的待遇,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安居乐业。
4、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的各项制度与规范,实行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定期联系,双项协作管理制度。
5、社区和企业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6、积极为流动人口开展经常性的“关怀关爱”活动,及时解决他们经营及生活、生育中的实际困难,已婚育龄妇女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落实率90%以上,流动人口的户籍地依法落实流出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达到100%。
总之,各街道、社区要按照“一创(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二化(县民化服务、属地化管理),三同(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四到位(人员经费配备到位、免费服务落实到位、基础管理质量到位、群团作用发挥到位)”的原则,全面落实领导重视好、制度保障好、基础管理好、服务质量好、目标完成好的“五好”工作标准。基本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配合,区域协作,群众参与,优质服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新格局。
四、创建单位
雷山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
五、方法步骤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典型创建工作,从县(区)情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尝试,创新机制,加强指导,有计划、按步骤扎实推进。
1、制订实施方案阶段()。各县区要成立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示范单位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2、集中实施阶段()。要本着积极主动、务求实效的精神,按照制定方案、试点示范、点面结合、逐步推进的工作程序,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好创建工作。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不完善提高,积累总结经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调整工作计划,确保此项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
3、评估验收阶段()。各县(区)人口局要对所申报的创建单位逐一进行认真评估和自查验收,前将自查情况汇总上报县人口委流管科,县人口委月中旬组织专人进行全面评估验收。
六、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是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关键,要把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示范点建设,作为加强和提高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纳入议事日程,抽组专门力量,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加强协调指导,及时协调和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保证示范点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力争我县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试点工作在全州同行业争先进位。
2、明确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示范点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发挥职能,通力合作。县人口计生局要明确职责,加强对示范点工作的指导,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和投入到位。
3、制定措施,狠抓落实。要对照《方案》要求,不断创新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县上将示范点创建工作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之中,半年进行督查通报,年终全面验收评估,对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示范典型达到规定标准的,年终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单项奖,并把评估情况纳入半年和年终整体工作评估。县(区)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严禁图形式、走过场,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示范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雷山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局
第四篇: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汇报材料
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汇报材料
小学校社区位于详详细细向南1000米处,依托小学校公司而设立,辖区占地面积8.4平方公里,下设3个居民小组,辖区内行政、企事业单位6家,有常住人口1802人,共管理流动人口659人。近年来,学校社区以宣传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为目标,以丰富文化活动和优质服务为突破口,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同管理同服务,以亲情服务促管理,以关怀关爱强服务”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一、社区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社区现管理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妇女175人,其中无孩21人(现孕7人),一孩118人(放环106人,女扎2人,药具3人,无措施7人<抱养2人,丧偶2人,3人近月出生>),二孩30人(结扎27人,放环3人),多孩6人(女扎6人)。当年安排生育指标13人,领取独生子女证累计112人(当年领取独生子女证2人)。管理流入已婚育妇59人,其中无孩2人,一孩11人(放环8人,无措施3人),二孩40人(女扎40人,其中二女户为5人),多孩6人(女扎6人,其中多女户1人)。流出已婚育妇13人,无孩3人,一孩10人(放环8人,女扎1人,药具1人)。当年完成计划生育任务两有户节育1户,1孩节育2户。当年常住人口出生9人,流动人口出生5人。
二、日常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组织完善。为了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创建工作,社区成立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室,调整了1名业务能力强的社区流动人口专干,4名协管员,吸纳计划生育协会会员54人,细化了协管员工作责任制、奖罚兑现措施,明确了目标,靠实了责任。坚持每月由4名协管员对流动人口清查登记1次,流动人口专干汇总并上报街道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促进工作落实,确保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紧紧抓在手上。
(二)抓硬件建设。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社区从强化阵地建设入手,将社区办公阵地建成了集留守儿童阅览室、健身活动室、计生服务室为一体的“流动人口温馨之家”,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无偿向流动人口提供便民维权、就业和致富信息、子女入托入学、困难帮扶慰问、政策法规咨询、生殖保健指导等服务,落实有关优先优惠政策,保证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与常住人口同等的待遇,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安居乐业。
(三)抓规范管理。社区本着“关爱流动人口,优化发展环境”的原则,按照红会路街道创建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的要求,认真完善各种台帐资料,完善流动人口常规资料台帐16种,创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化社区特色管理资料台帐7种。
(四)抓以房管人。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把流动人口中的积极分子吸纳为协会理事成员,发动有责任心和关心热爱人口计生工作的居民担任楼院长,形成覆盖社区、居民小组的人口计生工作网络,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社区与用工单位、出租房屋房主等逐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其各自职责,定期核查落实情况,对出租屋进行全面清理登记,掌握清楚流动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点,为对流动人口进行服务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每周组织流动人口协管员对用工单位和辖区内流动人口变动情况进行集中重点清理登记和督促办证。对辖区内常住人口流向外地的流出人口实行跟踪管理,在为其办理《婚育证明》时,留下其详细的联系地址,并利用部分流出人口在户籍地享受低保、社保政策的育龄妇女的信息,及时督促其回来办理手续,以便了解其生育节育状况。
(五)抓部门协作。社区以社区服务中心为纽带,由社区主任牵头,以社区计生专干、协管员和综治员为骨干力量,加强了与派出所相关部门协调联系,对区域内流动人口坚持“月清理、季核查”制度,及时核实相关情况,确保流出育龄人口全部登记建档,主动发函,督促流入人口办证,签订管理合同,认真查验《婚育证明》,确保流入人口纳入管理率、协查通报率等各项指标达标。
(六)抓优质服务。在服务过程中,社区始终坚持亲情服务理念,把技术服务、健康检查、药具发放、宣传教育、证件审验、证件办理等服务送到流动人口中,让她们真正体会到亲人般的温暖,使流动人口感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大家庭的温暖。社区还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内容,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先导来抓,有效增强了流动人口参与计划生育的自觉性。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活动,建成以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检查、流动人口管理、阳光计生宣传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人口文化大院,做到对流动人口政策宣传经常化。增强了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强化自我保健意识,并把人口与计生宣传教育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检查74人,常住人口生殖健康检查85人。做好流动人口维权服务,给他们说明应该办理的证件和履行的义务,留下维权电话和社区为他们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制作并发放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活动内容和城镇居民利益导向政策明细卡片。充分发挥计生协管员和广大流动育龄群众的桥梁作用,勤联系、多沟通,做到真心对待、诚心服务,变注重管少数人为服务多数人,全面开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服务。使流动人口对社区有了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了流动人口的自我服务,使社区真正成为了流动人口的“温馨之家”。
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强化优质服务,红光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验证率明显提高,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为街道、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五篇: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研究
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研究
时间:2012年02月06日 16时29分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作者:张 艺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42亿。大规模人口流动为我国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繁荣的同时,传统的严重滞后的流动人口社会服务与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语境下探索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对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社区化服务管理是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下,政府、社区居委会、其他公共组织及个人利用社区资源,依托社区组织和机构,面向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过程。社区化管理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基本途径。当前流动人口就业、社保、医疗、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供给不足、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各地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着力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在现实而急迫的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需求面前,在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下移到社区的体制现实面前,社区已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也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①社区化管理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基本途径,将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社区平台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职业培训、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努力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逐步使流动人口享受与本地居民基本相同的均等化政策待遇,让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区化管理是有效管理流动人口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单位制影响的逐渐式微和社区建设运动的兴起,原有的以“单位”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汇聚到城市社区,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社区,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运行让流动人口进入到城市社区中成为社区居民的一员,享受流入地市民待遇,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参与社区生活,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组织,最终实现流动人口组织化管理。
社区化管理是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社会为目标。②在当前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下,流动人口面临着制度上的社会排斥,主要是政府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应从制度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推进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赋予社区基层组织更多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增进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才能使城市流动人口实现与原有的社会心理逐渐分割,逐渐被城市化或市民化。
推进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阻碍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社区发展并不完善,导致我国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流入地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社区行政化趋势明显:社区基层组织定位不准。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当前社区基层组织实际上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事实上是被视为一种行政执行工具,它从组织、人员到工作、项目以及资金筹募和资源配置,统统由政府机构说了算。③基层政府将社区自治组织当成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是社区基层组织定位不准的具体体现,是导致社区组织行政化的根本原因。
社区归属感差:流动人口社区参与不足。社区基层组织是居民的自治组织,由居民选举产生,并对居民负责。但是,当前的现状是流动人口在社区中的归属感差。社区工作按照管理的对象可
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本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一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防范和管理,以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为主。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被人为地置于对立状态。社区作为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居住和相互交往的场所,未能形成一种非制度化的、具有社会情感支持和特殊主义取向的互动关系,反而因制度的区别对待和本地居民的排斥而演变为“二元社区”,④从而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非制度性鸿沟。
社区经费投入不足:流动人口所需公共服务短缺。按照我国财税制度,当前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财政承担。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地方政府往往将公共服务地方化,由此导致了公共服务的地方保护主义。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整体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流动人口由于其分散性和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其利益要求往往得不到流入地政府的重视。因此,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区中迫切需要享有的诸如子女义务教育、就业、劳动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十分短缺,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社区教育缺失:流动人口素质提升缺乏渠道。当前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自于经济社会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在进入城市务工中面临着职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和适应。很多进入城市中工作生活的流动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社会生活圈子相对较为封闭,其人际关系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方面,日常交往的人群主要是老乡、亲戚等。社区教育的缺失,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缺乏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及重构与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渠道,阻碍了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育。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对策研究
重构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构建社区层面的属地化管理体系。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中的缺位。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突出社区的主体性地位,重构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构建社区层面的属地化管理体系。一是要强化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登记、证件的发放、核查等,对证件办理不齐的流动人口进行劝导,并建立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二是重构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职能。流动人口在“社会人”向“社区人”转变过程中,政府应改变观念,强化属地服务意识,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出发,社区应积极整合就业、社会保障、民政、计生、工商等部门资源,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一方面政府应转变职能,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行政和社区民主自治有效结合、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社区自治组织应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切实承担起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核心是参与。社区组织应赋予流动人口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日常服务和管理范围,做到与本社区居民同对待、同服务、同管理。
完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健全社区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的经费投入,是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实现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基本保障。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经费保障工作,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充足、保障的原则,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等社区专项经费按照财权和事权划分相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区工作需要相应增加。另外,应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
完善社区教育,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素质。由于流动人口突出的流动性特点,居住地点的不固定使他们在传统正规教育框架内难于接受教育。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课程,开设内容灵活多样,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以科学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劳动技能、生活常识为主,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并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社区流动人口参加社区教育。(作者单位: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本文系公安部软科学课题“中部崛起背景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
2011LLYJJXST095)
注释
①王志强,郝安振:“社区已成社会管理前沿,服务均等化维护社区稳定”,《半月谈》,2011年第6期。
②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③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④罗黎:“基于社区参与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