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规定

时间:2019-05-12 19:4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规定》。

第一篇: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规定

【发布单位】80608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8-01-14 【生效日期】1998-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规定

(1998年1月14日大政发〔1998〕7号)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维护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其生育期间的待遇,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大连市辖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中央、省、外省市驻连机关、事业单位和部队所属事业单位(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均应按本规定参加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

第三条 第三条 大连市人事局是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中心(以下简称保险中心)具体负责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金的筹集、给付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 第四条 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行全市统一筹集、统一管理。

第五条 第五条 生育保险费的缴纳标准为单位全部工作人员月工资收入的0.5%。无法确定工资总额的,以上年度大连市社会月平均工资总额的0.5%缴纳。

第六条 第六条 生育保险费由单位每月10日前向保险中心缴纳。生育保险费不实行减免,单位确有困难,经人事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缓缴。

保险中心收缴生育保险费,应按市财政部门的规定暂存、划转、支出。

第七条 第七条 单位缴纳的生育保险费,全额拨款单位从行政事业费中列支;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从税前自有经费中列支。

第八条 第八条 生育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市人事行政部门提出调整缴纳标准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 第九条 女工作人员生育和流产时,单位须按下列规定给予产假:

(一)女工作人员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假为15天)。难产(含剖腹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一个婴儿,增加15天;

(二)女工作人员晚育(23周岁零九个月以后生育)并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增加产假60天。难产的,另增加产假15天;

(三)女工作人员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四个月流产的,给予42天产假;

(四)女工作人员晚育的,其男方享受护理假7天;

(五)符合《辽宁省计划生育条例》和《大连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具有准生证生育第二胎的,女工作人员按规定享受90天产假待遇,男方不享受护理假。

第十条 第十条 符合《辽宁省计划生育条例》和《大连市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规定,生育或具有准生证流产的,享受如下待遇:

(一)产假和护理假期间,由保险中心按工作人员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计算成日工资,乘以产假天数(或男方护理假天数),发给生育津贴(即产假工资)和护理津贴(即护理假工资);

(二)女工作人员孕产的检查费、接生费、输血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等,实行限额报销:正常产不超过1500元;难产的不超过2000元;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增加200元;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的不超过500元;满四个月以上流产的不超过700元。在上述限额标准内的,凭票据由生育保险基金全额报销。超过上述标准的部分,由个人负担15%,其余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报销;

(三)母婴同室的住院床位费,其标准在40元以内的(含40元),按50%给予报销,超过40元的,按20元标准予以报销。

市人事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生育保险待遇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因实施计划生育节育措施失败而引、流产的,其休息期间按出勤对待,由其所在单位按国家规定发给工资、各项补贴及福利待遇,全额报销医疗费。参加医疗保险的单位,引、流产医疗费,按医疗保险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因节育手术造成死亡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按工亡、工伤办理。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女工作人员生育或流产后应享受生育或护理保险待遇的,由所在单位持准生证、婴儿出生证(或死亡证明)和独生子女光荣证,到当地保险中心,一次性领取生育津贴(或护理津贴),报销医疗费,并按实发给本人。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生育保险基金实行财政专项存储、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生育保险管理费由财政部门根据保险中心的编制人数和工作需要下达预算指标,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提取使用。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生育保险基金及其管理服务费的当年节余部分,转下年度使用。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单位应按规定期限及时足额缴纳生育保险基金。逾期不缴纳的,从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额2‰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生育保险基金。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虚报、冒领、挪用、截留生育保险费的,人事行政部门可委托保险中心责令其限期补缴和退还,并处1000元罚款,罚款并入基金。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当事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失业保险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80608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7-05-26 【生效日期】1997-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失业保险暂行办法

(1997年5月26日大政发〔1997〕47号)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根据《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大连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含团体)、事业单位(含驻连中央、省属、外省市驻连单位以及部队所属单位)全体工作人员。

第三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失业人员是指被机关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辞退、开除或解除合同失去公职的人员。

第四条 第四条 大连市人事局是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失业保险的主管部门。县(市)、区人事局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失业保险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人事局所属社会保险机构按分工具体经办失业保险业务。

第五条 第五条 失业保险工作应与职业介绍、转业培训和生产自救等再就业服务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

第六条 第六条 失业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留有适当储备的原则,由国家和单位共同负担。失业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一筹集,统一管理。

第七条 第七条 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单位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增值收入;

(三)财政补贴。

第八条 第八条 失业保险费的缴纳标准为单位全部工作人员月工资总额的5‰。无法确定工资总额的以上大连市社会月平均工资总额的5‰缴纳。

第九条 第九条 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列支渠道:全额拨款单位从行政事业费中列支;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税前从自有经费中列支。

第十条 第十条 单位于每月10日前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失业保险费。保险费不得减免,确有困难,经申请获得市人事部门批准的单位,可以缓缴,未经批准逾期不缴纳的,从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额2‰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失业保险基金。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失业保险金不敷使用时,由市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调整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的下列支出:

(一)失业救济金;

(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医疗补助费;

(三)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丧葬费、救济费及其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费;

(四)失业人员的转业培训费、生产自救费、职业介绍费;

(五)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管理服务费;

(六)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与失业保险有关的费用。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失业救济金标准按在职公务员中办事员的最低工资的90%逐月发给。夫妻双方均为失业人员的,从双方共同失业的次月起,每人按公务员中办事员的最低工资发给失业救济金。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限,按照失业人员在单位连续工作年限确定,连续工作满一年的发给三个月失业救济金,以后每增加一年增发三个月,最长发给二十四个月。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失业人员再就业满一年后重新失业的,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按其重新就业后的工作时间计算。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每月发给10元医疗补助费。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的,一次性给付丧葬费300元。救济金、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费比照有关规定一次性发给。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失业人员的转业培训费、生产自救费、职业介绍费按照上失业保险费总额的20%提取,专项使用。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失业保险管理费由财政部门根据经办机构的编制人数和工作需要,下达预算指标,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拨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帐户。

管理费用于下列开支:

(一)失业保险工作人员的工资、补贴、集体福利费;

(二)办公费、业务费、宣传费、统计费;

(三)设备费、修缮费;

(四)对失业保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费用。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失业保险基金及其管理服务费免征税费。当年结余部分,转下使用。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社会保险机构可按规定提取失业保险积累金。积累金的一部分在安全、有效、保证增值的前提下,可购置国库券、国家银行发行的债券,所得本息并入失业保险基金。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失业保险基金实行财政专户存储,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侵占、挪用。

社会保险机构应加强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工作人员失业后,单位应填写《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并在工作人员失业之日起20日内随其档案及有关材料移交工作人员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机构。逾期不移交的由原单位承担工作人员应享受的失业保险待遇。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工作人员失业后30日内持《失业手册》、《居民身份证》和《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到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机构办理失业和求职登记,申请失业救济。

社会保险机构应从失业人员登记的下月起按规定计发失业保险待遇,逾期未登记的,不予补发;超过90日未登记的,视为放弃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停止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一)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二)给付失业救济金期满的;

(三)辞职或擅自离职的;

(四)重新就业的;

(五)无正当理由两次不接受职业介绍的;

(六)服兵役或出国定居的;

(七)被判刑或劳动教养的。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社会保险机构应加强对失业人员的管理,及时发放失业救济金及各项待遇,并有权对应当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单位进行核查。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对少缴或冒领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由社会保险机构责令限期补缴和退还,逾期不补缴和退还的,人事部门可以委托社会保险机构处以少缴或冒领额1至2倍的罚款,罚款并入基金。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社会保险机构违反本办法拖欠支付失业救济金和其他失业保险费用的,由人事部门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大连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大政发(1998)3号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规定

大政发[1998]3号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规定

【标题】 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规定

【内容分类】 保险

【文号】 大政发(1998)3号

【颁布部门】 大连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 1998年01月06日

【生效日期】 1998年01月06日

【正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负伤、致残、死亡时,本人及其家属应享受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大连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含团体)、事业单位(含中央、省、外省市驻连机关事业单位,驻连部队所属事业单位)及其全体工作人员。

第三条 市及县(市)、区人事局是同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机关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工伤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中心(以下简称保险中心)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的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工伤保险金的筹集、给付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第四条 单位应按照本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保险中心应按照本规定保障参保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五条 工伤保险应与事故预防和职业康复相结合。各单位应积极搞好安全生产,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工伤事故发生。

第二章 工伤保险基金

第六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实行市级统筹、管理。

工伤保险基金来源:

(一)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费滞纳金;

(三)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增值收入;

(四)财政补贴。

第七条 工伤保险费的征收实行差别费率(附表一),征收标准以单位全部在职人员工资总额乘以差别费率。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根据单位前两年实际发生伤亡事故率和工伤保险金的支付情况,实行浮动费率(见附表二)。浮动费率,由市人事行政部门每两年调整一次。

第八条 工伤保险费由单位每月10日前向保险中心直接缴纳,或由保险中心委托开户银行代为扣缴,转入“工伤保险基金”专户。

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在管理费中列支。

第九条 工伤保险基金不计征税费。存入银行的工伤保险基金按照同期城乡居民存款利率计息,利息并入基金。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开支:

(一)工伤医疗费;

(二)伤残抚恤金、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三)护理费;

(四)安装和维修康复器具的费用;

(五)因工死亡人员的丧葬费、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六)按工伤保险费总额的5%提取事故预防检测费,按3%提取工伤保险和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费;

(七)按工伤保险费总额5%提取康复事业发展费;

(八)对安全生产和工伤保险工作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工伤保险基金年终结余额的5%至25%奖励费用;

(九)经市政府批准确需支付的其他与工伤保险有关的费用。

第十一条 工伤保险基金实行财政专项存储、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保险中心可按规定提取工伤保险积累金。积累金按规定购买国家债券,所得本息并入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应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第三章 工伤范围及认定

第十二条 工作人员由于下列情况之一负伤、致残或死亡的,应认定为工伤:

(一)在本单位生产、工作区域内,进行正常工作、生产或从事单位领导临时指定工作的;

(二)在生产工作时间和区域内,由于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伤害或因突发疾病死亡和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在本单位以外从事与本单位有关的工作以及由领导指派完成其他工作的;

(四)在紧急情况下,虽未经本单位或部门领导指定,但从事维护本单位或社会利益工作的;

(五)在工作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造成职业病的;

(六)在上下班正常时间和路线上发生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伤亡的,或者乘本单位通勤车非本人主要责任造成伤亡的;

(七)因工外出(包括工作调动报到)途中或在目的地造成非本人责任的交通或意外事故,以及因工外出期间,突发疾病死亡或经第一次抢救治疗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八)因工、因战致伤残的军人复员转业到单位工作后旧病伤复发的;

(九)因履行职责遭致人身伤害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工作人员因自杀或自残、酗酒斗殴、故意违章以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等原因造成负伤、致残、死亡的,不予认定为工伤。

第十四条 单位应从工作人员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保险中心提出工伤报告。工伤人员本人或其亲属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保险中心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

第十五条 保险中心接到单位的工伤报告或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后,应当报经当地人事行政部门组织调查取证,在7日内作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意见,报市人事行政部门决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但不得超过30天。

第十六条 认定工伤应依据下列资料:

(一)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申请;

(二)指定医院或医疗机构初次治疗工伤的诊断书和职业病诊断说明书;

(三)单位的工伤报告,或者人事行政部门根据工伤人员的申请进行调查的工作报告。

工伤认定决定应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和单位。

第十七条 工作人员因工负伤,医疗终结或医疗期达到24个月,应到市人事行政部门伤残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评定伤残等级。伤残等级按国家制定的《职工工伤和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评定。

工伤等级确定后,认定工伤的人事行政部门每两年组织工伤人员复查一次,按伤残部位病情或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情况升降工伤等级,其工伤保险待遇亦做相应调整。

第十八条 因工致残和因工死亡人员供养的直系亲属所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分别由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发给《工作人员因工致残证》和《因工死亡人员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定期补助费领取证》,经办人员凭证到保险中心领取工伤保险金。

第四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九条 工作人员因工负伤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工伤人员治疗所需的医疗费、普通药费、住院费、就医交通费全额报销。住院治疗期间,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我市因公出差人员伙食补助标准发给;经批准转外地治疗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按本单位工作人员因公出差标准报销。

工伤人员治疗非工伤范围的疾病,其医疗费用按照医疗保险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工作人员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至4级的,应办理退休手续,发给工伤伤残抚恤证件,并享受以下待遇:

(一)按月领取伤残抚恤金(即基本养老金和补贴),分别为全市上职工月人均工资的90%、85%、80%、75%;

(二)按月领取定期伤残补助金,标准分别为80元、70元、60元、50元;

(三)易地安家的,发给相当于全市上职工月人均工资6个月的安家补助费。搬家路费、行李托运费、伙食补助费等按本单位工作人员因公出差补助费标准报销。

工作人员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至3级的,除享受上述规定外,还可按月领取护理费,护理费分别为全市上职工月人均工资的50%、40%、30%;

第二十一条 工作人员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至4级按第二十条规定领取的伤残抚恤金低于养老保险金标准的,应按养老保险金标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部分。保险中心同时应将该人员在养老保险基金中个人帐户的个人缴纳部分转入工伤保险基金。

第二十二条 工作人员因工致残被鉴定为5至10级的,原则上由单位安排适当工作,并可享受以下待遇:

(一)按伤残等级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分别按全市上职工月人均工资的16个月、14个月、12个月、10个月、8个月、6个月发给。

(二)因伤残造成本人工资降低时,由所在单位发给在职伤残补助金,标准为工资降低部分的90%,本人技能提高而晋升工资时,在职伤残补助金予以保留。

(三)旧病复发经确认需要治疗和休息的,按照本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和工伤津贴。

第二十三条 工作人员因工伤残被评为5、6级的,本人自愿或单位安置有困难的,可离岗休养,按月发给全市上职工月人均工资70%的伤残抚恤金,直至达到退休条件时,办理退休。第二十四条 工作人员因工死亡的(含1至4级因工伤残后死亡),按下列标准给付有关费用:

(一)丧葬费,按全市上职工月人均工资6个月的标准发给;

(二)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发给死者生前供养的亲属。其标准为:配偶每月按全市上职工月人均工资的40%发给,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按30%发给。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加发10%。抚恤金总额不超过死者本人工资。

供养亲属的范围和条件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执行,供养亲属失去供养条件时不再享受该项抚恤金。

(三)一次性工伤死亡补助金,按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8个月计发。符合第二十条规定享受伤残抚恤金期间死亡的,一次性工伤死亡补助金按全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24个月发给。

第二十五条 工作人员因工负伤或者患职业病需要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伤医疗期。工伤医疗期按照轻伤和重伤的不同情况确定为1个月至24个月,严重工伤或者职业病需要延长医疗期的,最长不超过36个月。工伤医疗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工伤医疗期的时间由指定治疗工伤的医院或医疗机构提出意见,经市人事行政部门工伤鉴定委员会确认并通知有关单位和工伤人员。

第二十六条 工作人员因工负伤,单位应送往工伤指定医院治疗,需就近抢救治疗的,应向保险中心备案,伤情稳定后,送指定医院治疗。需转院或赴外地治疗的,经市人事行政部门批准后到市卫生行政部门办理转诊手续。

工伤医疗费用在医疗终结前由单位垫付,在医疗终结后,由保险中心一次性给付。伤情与用药处方不符或经医院通知出院而拒绝出院所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工伤人员自理。

第二十七条 工伤人员在工伤医疗期内由单位发给工资、各种补贴和补助、保险福利等待遇。

工伤医疗期满或者评定伤残等级后应当停发工资,改为享受伤残待遇。

第二十八条 工伤人员因日常生活或者辅助生产工作需要,必须安置假肢、补眼、镶牙和购置代步车等辅助器材的,按国内普及型标准报销费用。

第二十九条 工伤事故兼有第三者民事赔偿责任的,先按民事赔偿处理,赔偿高于工伤保险待遇的,不发给工伤保险待遇;低于工伤保险待遇的,补足差额。单位或保险中心垫付工伤医疗等费用的,当事人获得民事赔偿后,按上述规定清结。

第三十条 出国、出境人员的人事关系在本市并参加工伤保险的,在境外伤残或者死亡的,应当由境外有关方面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应积极向外方索取伤害赔偿,获得赔偿的,国内工伤保险待遇不再发给;应当由我市承担伤害赔偿责任的,按本规定处理。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一条 单位应按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应缴额0.5%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工伤保险基金。

第三十二条 因工伤残人员无故拒绝检查、治疗,影响工伤保险工作正常进行的,停发工伤保险待遇。对于经认定工伤部门复查或鉴定确定已恢复劳动能力而不工作的,按旷工处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及县(市)、区人事行政部门可委托保险中心责令限期改正,追回工伤保险金,并处1000元罚款:

(一)不办理工伤保险登记手续的;

(二)隐瞒伤亡事故真相提供虚假资料的;

(三)虚报、冒领工伤保险金的。

第三十四条 保险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侵占、挪用、拖欠支付工伤保险金的,由市及县(市)、区人事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按国务院《行政复议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六条 对拒绝、阻碍工伤保险管理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工伤人员及其亲属,在申报工伤和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时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人事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办理。对人事行政部门做出的工伤认定和保险中心的待遇支付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八条 工伤人员对市人事行政部门伤残鉴定委员会做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可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向上一级伤残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附表一:

工伤保险费率缴纳标准表(差别费率表)

分类 行业 费率(%)1 0.10 2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0.30 教育、卫生、科学研究、文化、艺术

金融保险业、体育、综合技术服务业、0.50 广播电视、邮电通讯、商业、公共饮

食业、物资供销、农、林、牧、水利

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

社会福利业、仓储业、工业和其他公 0.70 共事业

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地质普查和 1.00 勘探业、渔业

1.30 7 1.50

附表二:

工伤保险浮动费率表

行业 工伤事故频率(年‰)浮动费 分类 死亡 重伤 轻伤 率(%)1 0 ≤0.10 ≤4 0.10 2 0 0.10-0.12 4-5 0.20 3 0 0.12-0.14 5-6 0.30 4 0 0.14-0.16 6-7 0.40 5 0.00-0.02 0.16-0.18 7-8 0.50 6 0.02-0.04 0.18-0.20 8-9 0.60 7 0.04.0.06 0.20-0.22 9-10 0.70 8 0.06-0.08 0.22-0.24 10-11 0.80 9 0.08-0.10 0.24-0.26 11-12 0.90 10 0.10.0.12 0.26-0.28 12-13 1.00 11 0.12.0.14 0.28-0.30 13-14 1.10 12 0.14-0.16 0.30-0.32 14-15 1.20 13 0.16-0.18 0.32-0.34 15-16 1.30 14 0.18-0.20 0.34-0.36 16-17 1.40 15 0.20-0.22 >0.36 >17 1.50 注:1.1998年各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费缴纳标准表(差别费率表)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

2.2000年,据各投保单位在前两年实际发生的工伤事故频率(取死

亡、重伤、轻伤中的最高值),再按工伤保险浮动费率表来确定

该单位2000年缴费比例。

3.经市人事局指定的医务签定部门评定为1至4级的伤残者,患有职

业病经市人事局指定部门确诊的,比照重伤计算浮动费率。0.36 >17 1.50 注:1.1998年各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费缴纳标准表(差别费率表)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

2.2000年,据各投保单位在前两年实际发生的工伤事故频率(取死

亡、重伤、轻伤中的最高值),再按工伤保险浮动费率表来确定

该单位2000年缴费比例。

3.经市人事局指定的医务签定部门评定为1至4级的伤残者,患有职

业病经市人事局指定部门确诊的,比照重伤计算浮动费率。17 1.50 注:1.1998年各单位按照工伤保险费缴纳标准表(差别费率表)确定的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

2.2000年,据各投保单位在前两年实际发生的工伤事故频率(取死

亡、重伤、轻伤中的最高值),再按工伤保险浮动费率表来确定

该单位2000年缴费比例。

3.经市人事局指定的医务签定部门评定为1至4级的伤残者,患有职

业病经市人事局指定部门确诊的,比照重伤计算浮动费率。

第四篇: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的规定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休假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第514号令《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相关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应当保证职工年休假,职工在休假期间享受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单位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年休假在1个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安排。

各单位无特殊原因,应强制安排干部职工年休假。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二)、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三)、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请病、事假一年7天至15天的,不在享受休假工资报酬。

(六)、机关借调人员按此规定执行。借调期间一年累计请病假超过30天的、事假超过20天的一侓退回本单位。

第五篇: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假的规定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事假的规定

(一)请事假的理由及程序

1、工作人员除国家已明确规定的各种公休节假日和假期以外,如遇特殊情况本人必须离开工作岗位的可请事假。

2、事假应由本人事先提出申请,按工作人员管理权限审核批准,由主管领导签字审批后,报人事部门备案。

(二)事假期间的工资待遇

1、工作人员请事假全年累计未超过20天或一次性事假未超过15天(不含公休节假日,下同)的,原工资照发。

2、工作人员请事假全年累计超过20天或一次性事假超过15天的,其超过天数的工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70%计发。

3、工作人员请事假全年累计超过30天的,其超过天数的工资按本人基本工资的50%计发。

4、工作人员全年事假累计超过60天的,超过天数停发本人全部工资。

5、工作人员凡未经请假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或者假满未经续假而逾期不归的,按旷工论处。旷工6天及以下的,扣除本人旷工天数的基本工资;旷工7天以上的停发本人当月全部工资。

(三)有关事宜

1、事假工资将本人的基本工资折算成日工资(每月按21.5天计算)计发,折算后的尾数四舍五入。

2、本规定中所指的“基本工资”,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的人员,指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之和;机关工人指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之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人指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

3、工作人员按比例计发事假工资期间,可继续享受除奖金和岗位性津贴以外的其它津(补)贴和福利待遇。

4、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请事假的,其事假及事假期间的工资待遇按有关规定执行。

5、新录用人员在见习(试用,下同)期间请事假不足两个月的,见习工资照发,请事假超过两个月及以上的,从第3个月起,停发见习工资,并相应延长见习期。

6、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在探亲假期满又因本人特殊原因请事假的,需提前向单位领导申请,经批准后可按本规定执行。

7、女性工作人员产假期满,本人因特殊原因需请事假的,经单位领导批准,可按本规定执行。

8、工作人员请事假超过6个月的,超过的时间不能计算工作年限。

9、工作人员在一年内请事假累计超过20天的,不再享受当年的职工休假待遇。

10、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30个工作日的,按照国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下载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生育保险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规范工资管理,严肃工资发放纪律,现就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一、加强人员编制计划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1年度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1年度考核工作总结根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2011年全县行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围人社[2012]1号)的精神,......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销假规定(大全五篇)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销假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严肃工作纪律,规范请销假制度,维护机关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根据《公务员法》、《职工带薪......

    宁乡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若干规定范文

    宁乡县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严肃组织人事编制纪律,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根据上级有关政......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假、 事假期间工资待遇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国发„1981‟52号)和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

    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

    忠县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 公开考试调动暂行办法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空缺职位补充工作人员的......

    关于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关于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带薪年休假有关问题的通知 粤人发„2008‟276号 各市、县(区)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局,省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篇可选)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工资管理,严肃工资发放纪律,现就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 一、加强人员编制计划管理,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