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2 02:3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

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广大农村不论物质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相对滞后,导致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为此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城市反哺农村,达到共同富裕。在此轮建设浪潮中,农村需要的是新思想、新技术、新活力,而作为这些特点代名词的“大学生”首当其冲的投入到了建设之中,而“大学生村官”也就应运而生!为了使得这些“大学生村官”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大量的学者专家开展了诸多形式的调查研究,促使这一措施能够有效、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正文 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组织考试筛选的、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计划出台原因

提到“大学生村官计划”很容易让人联想曾经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过两者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出发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现今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城乡统筹发展使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缺乏人才的支撑;第二:随着我国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于是基于这样的双向困境下,国家提出了此项一举两得的人才战略,同时也是党中央提出城市反哺农村的一条具体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历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点——线——面”的发展过程。

/ 7

(1)点:1995年,江苏省徐州丰县开始实施“雏鹰工程”,即采取“一报双考三公开”的方法,从所有670报名考生中选拔了63名大学生到村上任职。这就是“大学生村官”的最原始雏形,形成最初的一个点。

(2)线:2002年开始,随着99级第一批大学扩招生相继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以及我国各界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大学生村官计划”这项一举两得的措施开始得到初步肯定,于是我国各地相继开始推行这一政策,逐步形成了由“点到线”的分布。

(3)面:2005年,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开始,至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大学生村官增长为5年内选聘20万大学生村官,且2010年全国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这期间“大学生村官计划”完成了“由线到面”的全面实施。专家学者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研究

为了使得“大学生村官计划”这项一举两得的措施真正实现双赢的局面,我国众多的专家学者积极投身到该项计划的调查研究之中,各种调研报告、政策分析、学术论文琳琅满目,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类:

(1)剖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出现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关的文献有:河北农业科学杂志2010年第14期第171——172页,岳华、李建芳、马倩影、宋晓慧 《“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岩 《“大学生村官”计划问题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白云飞 《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北京支部生活杂志2010年第8期,王化占 《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乡镇论坛2010年1月刊 《真实生存现状调查:大学生村官到底面临哪些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8月,第27卷第4期,文德义、陈松《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对策》。在这些文献中,学者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专业不对口,难以开展工作;工作得到不到当地村委会的支持,无法得到村民认可;大学生担心之后工作出路等等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从高校培养;大学生自我提高;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法律制度保障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 7

(2)分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推进作用。相关文献有:理论导刊2010年4月刊,李永生 《刍论大学生村官与实现我国农村善治》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刘满喜 《大学生村官机制与新农村建设》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4期,邱哲 《大学生村官推进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文学界2010年01期,宋慧晶 《浅析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导报2010年第7期,徐蓉蓉、汤晓丽 《论湖北省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等。这些文献主要从“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出发,肯定了该计划在农村的经济、文化以及民主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3)探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文献有: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0期,张蕾 《“大学生村官”的健康发展——“鲢鱼效应”引发的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马俊兵 《大学村官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职教研究2009年9月第1卷第3期,成洁 《大学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江汉论坛2010年6月,杨振海《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等。这些相关文献首先肯定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积极作用,为了该项计划能够长久的实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选拔、培养制度,做好大学生村官从产到销,直至最后退出的一系列保障措施。

(4)从政策解读、政治理论的角度剖析“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关文献有: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王艳艳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爱玲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 ;扬州大学校报2009年4月第13卷第2期,盛海波、胡晓东、王学川 《浅析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功能》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雅菊 《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等。这些文献主要从政府的视角出发,从政策法规的完善着手,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见。

(5)利用各种理论分析、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相关文献有: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郭丽珍 《ERG理论视角解读大学生村官计划》 ;新重庆2010年第6期,洪天云 《创新“五步式”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 ;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7月第7期,邓艳葵 《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及其优化》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32卷第12期,童心 《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效应结构方程

/ 7

模型》等。这些文献主要是从如ERG理论、效应结构模型等着手探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两点意见

早在几年前就有一句广而告之的台词深入人心,“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但是人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称之为人才呢?古语有云: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显而易见,每个人只要能在其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那他就是人才。然而在本人看来,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的支撑,但是真正投身到建设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又有多少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呢?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在选拔人才之际就一定要在最大程度上做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鉴于这样的出发点,本人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高校的定向培养

早在2007年,国家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的境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当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而根据规定“这些免费生只需在入学前与学校以及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其中两年须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就可以享受在本科招生中提前批次录取,在学期间免交学费、住宿费和补助每人每月生活费400元,毕业后有编有岗的优惠待遇”。而现今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也可以效仿这样的培养方式,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培养农学、医疗卫生、公关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免费生,让这些定向培养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考核通过的直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当然这其中如果能尽量满足免费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所在农村,那么就能最大程度增加大学生村官的归属感,同时也能增加当地村民对他们的认可度,从而激发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2)大学生村官的具体选拔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农村情况复杂多变,但有了前者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在进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时,就能做到相应的“对症下药”。可以假设有A、B、C三个不同的行政村。A村是以瓜果种植为主;B村是以畜牧业为主;C村的情况

/ 7

则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和空窗老人村落。所以当地政府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就一定要参考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也就是最好的。以A村情况为例,选拔时就应尽量考虑农学的瓜果种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指导村民更好的生产实践;而B村则选择畜牧相关专业,为村民的养殖进行科学的指导,提高产出;而针对C村的具体情况也有不同的措施,如果当地实在是因为生产资料匮乏而导致的大量人员外出务工,那么就尽量选派公共管理、医疗卫生或者教育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现有基础上为留守儿童和老人做好相应的服务。但如果实际情况不是由于生产资料匮乏导致的,那么就要做好实地的考察,为当地村民找到可以致富的路子,选派合适的大学生辅助当地村干部,带头利用当地优势条件积极创业,动员所有村民为自己的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而只要路子是对的,外出务工的村民也一定愿意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毕竟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而这样的措施得以实施,一方面可以加快当地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城市就业饱和,解决农村出现生产资料浪费以及留守等问题。此时“大学生村官计划”就不仅仅是一举两得的局面了。

在现有的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相关文献中,很多专家学者所罗列的问题都涉及到了这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村官得不到村民的认可;第二,大学生村官处于自我怀疑中,感觉难以施展才能;第三,大学生村官进的来,留不住。如果以上的两点建议能够得以实施,这几个问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大学生村官在培养和选拔上能够与当地实际情况对口衔接,那么大学生村官就能在自己熟悉的舞台大展拳脚的同时,实际帮助当地村民进行新农村建设,这样第一、二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而当大学生村官得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第三个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

当然以上建议都仅仅停留于理论的层面,如果得以论证且要付诸实践,还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保障,各级行政机关通力合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完善和实施保驾护航。

结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阶段,而新农村建设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村官计划”经过初步的论证实践,大的方向已经显示出了在新农村建设

/ 7

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在很多具体的实施环节上还有待改进,社会各界投入那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要的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具体行之有效的实施。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大学生村官计划”一定能日趋完善,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伟大任务,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使得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岳华、李建芳、马倩影、宋晓慧.“大学生村官”项目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杂志,2010年,第14期

[2] 白云飞.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

[3] 王化占.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支部生活杂志,2010年,第8期

[4] 文德义、陈松。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8月,第27卷第4期

[5] 李永生.刍论大学生村官与实现我国农村善治[J].理论导刊, 2010年4月刊

[6] 刘满喜.大学生村官机制与新农村建设[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邱哲.大学生村官推进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 2010年第24期

[8] 宋慧晶.浅析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学界, 2010年01期

[9] 徐蓉蓉、汤晓丽.论湖北省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创新[J].企业导报, 2010年第7期

[10] 张蕾.“大学生村官”的健康发展——“鲢鱼效应”引发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0期

[11] 马俊兵.大学村官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2] 成洁.大学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职教研究, 2009年9月第1卷第3期

/ 7

[13] 杨振海.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江汉论坛, 2010年6月

[14] 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5] 马爱玲.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9年 [16] 盛海波、胡晓东、王学川.浅析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功能[J].扬州大学校报, 2009年4月第13卷第2期

[17] 王雅菊.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偏差研究[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9年

[18] 郭丽珍.ERG理论视角解读大学生村官计划[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9年

[19] 洪天云.创新“五步式”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J].新重庆, 2010年第6期

[20] 邓艳葵.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 2010年7月第7期

[21] 童心.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效应结构方程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年第32卷第12期

/ 7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研究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研究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既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又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广阔的农村天地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巨大机遇。本文结合**市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实际,对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进行初步探索。

一、全市大学生村官队伍现状

自2006年以来,**市共选聘或转聘500名优秀大学生到农村(社区)任职,大学生村官选聘数占行政村总数的 108%,先后有21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取研究生、另行择业等方式离开了大学生村官队伍(占43.2%)。截至目前,**市在岗大学生村官284名,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为61.3%。按性别划分,男120名,女164名;按学历划分,研究生学历2名,本科学历166名,大专学历116名;按成分划分,有中共党员81名。目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3名,党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61名,党支部书记助理2名,村委会

主任8名,村(居委)委会副主任20名,村委会委员24名,村委会主任助理159名。

二、大学生村官发挥示范作用

大学生村干部的任职,给全市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在基层既是政策宣传员,又是经济建设员,也是党建活动的组织员和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员。他们懂得运用科学技术,思维活跃,敢于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参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中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展示出热情上进的良好风貌。

1、推动群众观念转变,培育新型农民。与一般的农村干部相比,大学生村官具有年龄轻、学历高、视野广、理念新的特点,可以说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充分利用自己有知识、有文化、能说、会写的优势,采用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以及市委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逐步转变群众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使之接受新思想,激发新思维,自觉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比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举办文化知识培训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开办信息宣传栏、开展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等,向广大群众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逐步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人才保障。

2、拉动新兴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县级市,虽然农村拥有着其他丰富的资源,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也局限了他们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他们的煤思维、煤情节浓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利用信息灵、门路广、懂技术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地发展农村经济。按照市委“三种、三养、三加工”的思路,积极引导、扶持、服务、带动农民发展农村产业、全市逐步形成了粮食、生猪、蔬菜、果品、蚕桑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比如马村镇的李建青、三甲镇的司丽丽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实际,自己带头单独上项目,利用自己成功的创业实践,让群众看到创业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打消他们在创业方面的心理顾虑,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引导他们走上创业致富道路。截止目前,全市已有58名大学生村官创办、合办、领办项目32个,创业人数占全市大学生村官的1/5。其中,有37名大学生村官联合创办合作社10个,有12名大学生村官入股参与种养项目、合作社,有9名大学生村官独立自主创业,创业项目全部成功,运行良好,项目总投资达1047余万元,解决农村就业岗位200余个。

3、加快农村环境整治,营造生态文明。当前,随着新农村

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现在农村很多地方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行路难、饮水难、绿化难、住房乱建、垃圾乱堆、污水乱排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大学生村官积极出谋划策,协助村“两委”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村居科学规划;动员村民自觉植树造林、爱护树木,搞好绿化美化。在**,几乎农村的每一项农村环境整治,都有大学生村官的参与。

4、促进陈风陋习去除,树立文明乡风。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一大批农民书橱、群众健身中心、群众娱乐室等农村基础文化娱乐设施建成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学生村官善于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结合“八荣八耻”、村规民约等,通过出黑板报、印发科普知识卡片、举办知识讲座、组织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等形式向群众宣传科学知识和文明新风;加大群众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这些设施多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大学生村官是农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农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村官有意识地去影响群众,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逐步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

除陋习,形成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新村风。

5、推进法制建设进程,实现民主管理。目前,一些封建思想仍然存在于广大农民心中,加上一些村干部对民主法制、法律法规等知识宣传不到位,造成农民的民主意识不强,民主观念淡薄,不能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和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在一些地方的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仍然受到宗族势力的影响,农民极易被某些“候选人”的许诺所迷惑,人云亦云,盲目投票,造成选举出现偏差,真正的选举结果不一定是众望所归。另外,在选举之后,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农民群众的利益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民主建设在这些地方仍只是一种形式。大学生村官通过正确引导农民树立民主观念,组织村干部进行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工作中能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充分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不断推进新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真正实现村级民主管理,为新农村建设和广大群众带去更多的实惠。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换届选举中能当选村级“两委”主干,如河西镇的郭克、北城办事处的常雪梅。

三、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实践

近年来,**市坚持 “教育、培养、管理、使用”为一体的的管理理念,通过“四个强化抓管理、四个平台促成长”,推动

大学生村官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

四个强化抓管理:一是强化管理责任。建立了市、乡、村三级管理体制,在市、乡两级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明确了乡镇党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是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是具体责任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建立层层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层层签订了管理责任书。通过市、乡、村三级统筹管理,整合了工作资源,凝聚了工作合力,形成了三级联动,共同做好工作的有力局面。二是强化工作措施。制定下发了《**市大学生村(社区)官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了《大学生村官管理手册》,健全完善了考勤考绩、请销假、工作日志、周例会、季度观摩讲评、公开监督、定期督查等15项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机制。对乡镇管理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村官工作开展情况细化、量化,并实行定期逐级上报制。同时开发了“**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管理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村官”教育管理,对他们工作学习、考核奖惩情况等实行亮化管理,实现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的经常化、动态化和规范化。三是强化考核奖惩。制定出台了《**市大学生村(社区)干部考核办法(试行)》,坚持平时考核、年终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采用百分制计分考核。平时考核实行“月考核排序通报制”。各乡

(镇、街道)对大学生村官每月在考勤、远程教育、信息报送、周例会、工作日志等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排序,月分值汇总后作为年终总评和评先选优的主要依据,对排名后两位的(人数不足10名的乡镇排名后一位的)在本乡(镇、街道)及时进行通报批评。聘期考核和年终考核采取“双述双评”的办法:先是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村(社区)述职、测评的基础上,乡镇党委还要组织本乡镇大学生村官集中述职,并进行测评。考核从德、能、勤、绩、廉、学等六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全面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村官续聘、奖惩、招录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推优、入党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在本市范围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定向招考和加分等政策,促使他们安心基层,干事创业。在政治上进行关怀,市、乡两级每年在劳模大会上拿出专项指标对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奖励。单列指标发展党员,近年来共推选85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加入了党组织。在今年的市乡换届中,有24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当选为市、乡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同时建立了正常淘汰退出机制,对考核不合格或发现3次无故缺岗,解除其聘用合同。这些措施有力地调动了他们奉献农村的工作热情,形成了你追我赶、比学赶超、争创优秀大学生村官的浓厚氛围。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及早理顺了大学生村官工资,按事业单位人员转正定

级工资发放,并保证了正常晋升,同时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将各类社会保险列入市财政计划,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还开通了热线电话,随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了解思想动态,帮助解疑释惑。各乡镇也在食住行等方面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实行了对大学生村官食住行的集中管理,米山镇为大学生村官统一配发了服装、电动车,马村、寺庄等乡镇让大学生村官享受同镇机关干部一样的奖金、福利待遇,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

四个平台促成长:一是搭建培养平台。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划当中,依托市委党校、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绿源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培训基地,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创业等方面的培训。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导师队”,根据大学生村官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分类培养、结对帮带活动,加速人才储备步伐。同时有意识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机关不同岗位进行轮岗锻炼,使他们在处理实际问题中掌握工作方法,丰富工作经验。米山镇党委安排大学生村官兼任民生服务代办员,为群众提供手续代办、政策咨询、中介服务、文书代写、信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6大类56项服务。逐户发放服务名片,群众一打电话,就可

享受全程上门服务。通过为民服务,得到了锻炼,提升了素质,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实行了“三定一承诺”,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并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明晰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要担当“七大员”;要求大学生村官通过“五个必须”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即党员活动日必须参加、学习培训必须参加、村级会议必须参加、村集体事务决策必须参加、财务联席审批必须参加;丰富活动载体,使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有了具体参与的平台。在大学生村官“五比五争”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结合新形式、新任务细化了活动的内容及考核措施,激发大学生村官争当“五个先锋”:即“理论宣讲先锋、创业富民先锋、服务群众先锋、素质提升先锋、爱岗敬业先锋”。市委组织部抽调全市优秀大学生村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各乡镇也根据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组成医疗卫生、农业技术、文化宣传、法律咨询等不同类型专业服务队,积极开展为民便民服务,北城办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八个一“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锻炼成长。三是搭建创业平台。实施了以“培养创业能力、培育创业模式、推行优惠政策、推动创业富民”为主题的“双培双推”工程。加强大学生村官创业知识技能培训,使大学生村官想创业、会创业。积极探索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大

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农户”、“大学生村官+公司”、“个体大户+大学生村官”四种合作共赢的创业模式,使大学生村官能创业、敢创业。在此基础上,我市设立了总额200万元的创业基金,出台了《**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我市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指导服务团,积极探索建立 了“一会、双卡、三优化”运行体系,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服务,使大学生村官创成业、创大业。服务团成立以来,已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各类资金帮助150余万元,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用地、用电等困难21件。服务团充分发挥“智囊团”、“助推器”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四是搭建交流平台。市委组织部、各乡镇通过交流座谈会、村官讲坛等形式,让大学生村官畅谈感受,交流经验;每年结合重大节日举办有奖征文、演讲比赛及文艺汇演等活动,2011年,在省及晋城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大学生村官“青春献给党”演讲比赛中分获省、市一、二等奖;在《**新闻》开设了“大学生村官园地”专栏,刊登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及先进典型。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村官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成长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村官这项工作是为适应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的、全新的工作领域,在走访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影响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主要表现在:

1、思想根基“夯得不实”。关于选择村官职业的动机,应该说渴望在农村干一番事业的大学毕业生占了多数。但不可否认,有的大学生则冲着“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可以酌情加分、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而来,只是把到农村任职作为曲线就业的“跳板”,他们在严峻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被迫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因而表现出工作不安心、不敬业、混日子,时刻准备“跳槽”。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一旦时机成熟,就可能“孔雀东南飞”,卷铺盖走人。部分村官表示,自己选择村官是为了先就业再择业,是为了缓解父母的焦虑而并不是自己的初衷,做村官是为了争取公考加分的优惠政策,还有的则表现出对城市工作的向往和渴望。

2、角色分工“定位模糊”。部分大学生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他们在村两委助理岗位上往往找不到工作抓手,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干,更不

知道自己干得怎么样。因为年纪轻、阅历浅,没有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大学生村官的社会知识和工作经验都比较缺乏,书生气太浓,干工作局限于“跑龙套”、“打打杂”,遇到复杂问题往往茫然无措、束手无策,缺乏独挡一面解决矛盾和驾驭局面的能力。跟长期与农民打交道的其他村干部相比,他们虽然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扎实,有一定的政策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但与农村工作的现实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干部群众对他们缺少信任,开展工作比较被动,缺乏应有的身份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3、心理调适“水土不服”。作为“80后”的大学生村官,由无忧无虑的大学校园一步踏进矛盾复杂的广阔农村,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前途压力等等,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态。大学生村官刚出校门,理想抱负与农村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人在到村工作后心理产生了落差。在工作上,大学生村官主要是配合村支部书记和主任开展工作,没有实现“要我干”和“我要干”的转变。近年来,多数村官把现在工作岗位当作考取公务员的“中转站”,一门心思复习“赶考”。

4、农村工作“本领恐慌”。我市的大学生村官“学非所用”现象非常突出,无论是指导农业生产还是带领群众发展项目,都难以发挥作用,大学生村官由于刚走出校园,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5、干事创业“动力不足”。尽管我们在大学生村官创业方面出台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优惠政策,为他们创业搭建了平台,但从目前统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还没有创业。究其原因,一是到村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忙于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事务,无暇考虑创业问题;二是存在着创业资金短缺、实践经验不足、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三是由于项目难选,大学生村官对自主创业有想法却苦于无法实施,创业是有心无力。少数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存在质疑和观望情绪,对其创业行动不支持、不帮助,这些都大大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积极性。同时,任职期满何去何从方向未定,离任后项目如何解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培育好、管理好、使用好这支队伍,让他们在发展农村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严格选拔准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多数大学生村干部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脱节,导致懂得农业实用技术的大学生村干部较少,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专业不对口,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改革大学生村干部选任方式,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从根本上改变“来的不需要”和“学的用不上”的问题。选聘前,要对农村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搞清楚农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针对性地选聘大学生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按需选人。要加强对大学生入村工作动机的考察和了解,选择一批从内心志愿扎根农村一线打拼的大学生,真正把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上亲民、作风上务实、立志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选聘进来,坚决杜绝那些滥竽充数、心猿意马的“镀金者”掺杂进来。在今后招录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专业结构应该有明确比例要求,选用一批农村最需要的具有

农林牧渔专业知识、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人才;懂村镇建设知识、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懂经济、懂法律、懂市场营销知识,符合发展农村产业、打造农村品牌需求的人才,使大学生村官学有所用、人尽其才。

2、加大政策宣传,增强大学生“村官”的策动力。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广泛支持、全员参与的大氛围,让社会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这项工作,让基层干部自觉接受大学生村官,让广大群众信任支持大学生村官,是保障大学生村官顺利开展工作并取得实效的基础条件。一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引导。着眼于让大学生村官及时了解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对开展工作的政策要求,依托市委党校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好“阵地课堂”,建立集中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开展集中学习;依托网上党支部建设好“网络课堂”,通过开辟大学生村官专栏,宣传中央政策、介绍先进经验,宣传先进典型,开展互动交流,组织大学生村官进行网上学习。二要强化对镇村干部以及村民的宣传引导。在利用好宣传栏和明白纸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突出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以及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作用,使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了解推进这项工作的意义,热情参与,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大

学生村官尽快融入农村、打开局面。三要及时总结宣传大学生村官典型事迹。通过大学生村官自荐、村“两委”推荐和镇党委评荐等多种途径发现那些扎实肯干、实绩突出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并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大学生村官,营造组织重视、社会关心、个人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推动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

3、加强抓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村官的战斗力。农村工作有明显的乡土特征,需要有一套入乡随俗的工作方法,更需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技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大学生村官培训计划,科学整合市委党校、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社会实践基地、远程教育网等优势资源,通过集中授课、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培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全面了解中央、省、市的政策精神,学习全国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正确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解除疑惑顾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理想和信念,正确面对农村交通不便、居住简陋、就医上学难等实际问题,树立敢吃苦、能吃苦、肯吃苦的精神,把农村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二要加强政策理论培训。在全面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政策精神的

同时,采取集中办班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土地管理、计生服务、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制度,熟练运用政策理论指导实践工作。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三要加强农村工作技能培训。把市场经济知识、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重点,通过邀请农村干部中的“土专家”和“大能人”走上讲台现身说法,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处理农村问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熟悉网络的优势,借助网上党支部、远程教育网、手机党建报等平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灵活多样的“自助餐”。通过开展村官讲坛、辩论赛、网上论坛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村官自主选学、互动交流、共同提高。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4、开展实践锻炼,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创造力。对大学生村官,既要明确岗位、促其履职,又要用其所长、尽其所能,更要统筹兼顾、多岗锻炼,为他们寻找工作切入点和展现自身闪光点提供机会,激发工作创造力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定职责明方向,交任务压担子。立足基层实际,明确岗位职责,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理论优势,当好党

建工作联络员、社会稳定维护员;发挥技能优势,当好科技知识传播员、远程教育指导员;发挥异地工作优势,当好作风建设监督员、项目引进服务员;发挥信息优势,当好“三农”政策宣传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员。二要结对子强联系,重培养塑人才。要建立完善镇党委成员培养、村支部书记帮带的“2+1”等模式的联系培养机制,确保每名大学生村官有人管、有人带、有人帮。镇村干部要定期了解掌握所联系帮带培养的大学生村官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动态,及时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帮助进步。三要能信任敢放手,助提高促成长。对开展计生服务、惠农政策宣传、调解矛盾纠纷等一些繁难复杂工作,要敢于“放手”,让大学生村官挑大梁、担大任,激励他们主动与群众打交道、与农民交朋友,用新思路、新方法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提高独立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

5、注重考核管理,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内驱力。一是规范“管”的模式。进一步明确细化组织人事部门、乡镇、村各自的具体管理职责和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规范大学生村官的使用、管理、流转、考核等,防止乡镇机关抽调大学生长期顶岗使大学生成为乡镇的编外干部或临时工,以及大学生村官脱管、缺岗、怠岗,不能积极发挥作用等现象的发生。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档案,将管理考核过程中形成的考核材料、工作实绩验证

材料等,统一整理归入考核档案,为聘期届满考核提供依据。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制、月报告制、季汇报制、提醒诫勉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岗位承诺制等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开展定期工作交流,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季一交流、半年一研讨、一年一总结,保证组织上能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大学生村官能在交流中明得失、知不足、学经验。二是畅通“诉”的渠道。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共同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日常工作交流和思想沟通,及时做好思想引导,为大学生村官们打气鼓劲。阶段性地进行巡访,帮助指导和解决一些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大学生村官感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关怀,稳定情绪,安心农村和社区工作。三是管理与监督结合,确保大学生村官“会干事”、“不出事”。坚持分级管理、目标管理、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县、镇、村三级管理职责,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宏观管理,由镇党委、政府和村 “两委”具体负责日常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制、月报告制、季汇报制、提醒诫勉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岗位承诺制等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开展定期工作交流,做到每月一小结、每季一交流、半年一研讨、一年一总结,保证组织上能随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大学生村

官能在交流中明得失、知不足、学经验。四是引人与留人结合,确保大学生村官“干成事”、“干大事”。要强化人文关怀,积极营造大学生村官之家的温馨环境,从接转组织人事关系、落实工资福利待遇等环节入手,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困难和切身利益问题;要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社会保险政策,畅通“出口”,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保证他们安心工作、舒心工作、尽心工作,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乡镇挂职锻炼,给他们压担子、定任务,接触并熟悉乡镇基层工作,在乡镇实际工作中磨炼并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基层后备干部”转化。同时,认真执行好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招聘事业单位人员时,注重招录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村官,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公务员”转化。

第三篇: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问题研究

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问题研究

中共乌审旗委组织部

从2008年开始,乌审旗共选聘了106名大学生到农村牧区,这些“80后”的“天之骄子”走出校门又进农门,如何培养和管理好这个群体,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提供长期性、连贯性的支持和保障,成为各级党组织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现状及问题

目前,乌审旗有在岗大学生村干部106名,其中自治区选派10名,乌审旗组织部门招聘30名,全部聘任为嘎查村支书或主任助理;人事部门招聘嘎查村级大学生工作人员66名,实现了大学生村干部嘎查村全覆盖。在2009年嘎查村“两委”换届中,共有26名大学生“村官”被选举为嘎查村“两委”成员,其中1名被推选为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整体上看,大学生“村官”制度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大学生处理基层事务的能力,优化了村干部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基层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褒贬不

存在。三是工作作风不正。一些大学生村官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对农牧民封闭的思维方式、较低的认知能力或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不理解,显出高人一等的神情,然而这却是农牧区工作的大忌,是群众最不能接受的,导致和村民们的关系僵化。

㈡管理问题。一是对大学生村官工作重视不够。个别苏木镇、嘎查村的领导对“村官”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管理不够严格,生活不够关心,食宿问题解决不到位、工作方法不帮传等问题。二是在工作安排上存在苏木镇优先的情况。当前,苏木镇的工作量普遍较大,大学生村官分配下来后,苏木镇上以轮训或中心工作需要的名义把一些大学生安排在苏木镇一级打杂,干的是打印文件,填表格、上报数据等工作,违背了大学生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服务的本意。三是对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虽然出台有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办法,但个别苏木镇管理和考核机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个别大学生村官长期不在基层,不能进入角色,难以有效管理。一些大学生村官也反映基层没有把他们当作正式干部对待,对他们懒得问、不愿管,放任自流。

㈢机制问题。一是身份不清。目前大学生村官如果是

锻炼等方式,及时宣传大学生村官管理有关政策及工作经验,积极为他们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㈡建立实践锻炼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有作为”。一是发挥政策宣传作用。督促大学生采取创办墙报、入户座谈和组织召开会议等方式,做好党的最新精神及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宣传,使党的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二是发挥村务管理作用。督促大学生村官围绕村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抓好矛盾纠纷调解、惠农政策落实、村级组织建设等村务管理工作。三是发挥科技服务作用。将大学生村官列为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通过“教、学、帮、带”等形式,积极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

㈢建立激励关怀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安心”。一是落实相关待遇。建立大学生村官旗、镇、村三级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按月足额发放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做好管理服务。健全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形成“旗委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苏木镇党委具体管理、嘎查村党组织直接管理”三级联动机制,在选拔和培养到村任职的同时,多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同时借助媒体加强正

第四篇:文 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

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

林善炜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350014)

摘要:大学生“村官”问题是近年来党和政府、社会及学界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并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简要评析总体研究现状,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综述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大学生“村官”也从“现象”渐渐汇成“潮流”。没有伟大的理论,便没有伟大的行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已经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成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和国家政权制度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村官”问题已成为近几年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事物,有其产生的时代历史背景。对于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学者们主要就把视角集中在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和锻炼、农村干部队建设等方面,并强调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不同。如吕书良(2008)从解决“三农”问题角度阐述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认为要破解“三农”怪圈,使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凹地,急需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平台。于是,一场新的“知识

[1]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王天敏(2007)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大学

生“村官”计划,探讨了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价值,认为有关方面之所以要设计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单纯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主

[2]义新农村建设,向农村输入精英,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精英流失、人才匮乏的问题。但他

认为不能将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机械类比,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在时代背景上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无视大学生“村官”计划和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的诸多差别,硬把二者

[3]相互类比,就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张敏(2008)也从当前社会背景角度出发,认为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不是新时代的“上山下乡”,而是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1)新农村建设之初,我国农村发展还相对缓慢,农村人才结构失调,需要具有一定的年龄和知识优势的人才。(2)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拓宽就业途径、缓解严峻就业形势的[4]有益尝试。

胡跃高(2008)对大学生“村官”建设背景提出了再认识,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5]实施某种意义上是在尝试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向村级延伸。并认为大学生“村官”计

划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1)我国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新生建设力量;(2)农村干部队伍老化,后备力量缺乏;(3)社会就业压力大,发展形势严峻;(4)人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

[6]颈”。

段小力(2008)认为,大学生村干部政策是国家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反哺农业提出的又一项伟大战略决策。他从公共选择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效应:相对偏低的农民文化素质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城市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与大学生供 1

给过剩的矛盾;单向的人才流动导致农村衰败和空心村;农村干部在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目前不少农村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大学生农村干部制度正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7]支持农村的方针,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温铁军(2009)则认为,大学

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既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也不是一般的好人好事,而是有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个基本体制矛盾将会在中国长期存在,化解“三农”困境也责无旁贷地成为政府必须承担的“重中之重”。正是由于政府对“三农”投入政策日益得到加强,各地才有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客观需求和起码的资助

[8] 条件。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作用

大部分学者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和作用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大学生就业、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如胡跃高(2008)概括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部分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给农村带来了一

[9]股新风;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张瑶祥(2007)认为,国家实施大学生

“村官”计划,是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新农村建设对人才

[10]迫切需要的反映;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有效途径。冯建平(2008)

也认为,选聘大学生“村官”,为拓宽党政干部特别是县乡干部来源找到了新的途径,蓄起

[11]了“源头活水”。殷殷(2008)则专门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角度出发,认为大学生“村官”

制度优化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推进了

[12]基层民主建设,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吕书良(2008)也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效应:(1)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生机和活力;(2)改善了村级班子治理水平;(3)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4)促进了

[13]新型农民的培育。但是,他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

综合评估,认为从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一般”。

[14]

马龙生(2007)则认为,大学生“村官”的现实意义,不应该止于“大学生有了职业,乡村有了活力”之类的表面化。深入地看,大学生“村官”就极有可能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15] 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这一历史任务的突破口。鉴学伟等(2006)则从成本收益视角解读

了大学生“村官”现象,认为大学生是理性人,对当“村官”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大学生群体在寻找工作时的行为必然遵循成本收益原则,即只有他认为未来的收益会大于至少等于成本时才会接受这一工作,否则会继续寻找工作。既然出现了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现象,[16]就表明这部分大学生认为到农村去得到的收益会大于成本,即给他带来正的效用。但是他

没有论证具体能带来多大的正效用。

同时,也有人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提出一些质疑。如党国英(2005)认为,大学生毕业到农村去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要使一个大学生顺利毕业,国家和大学生个人都付出了很大的成本,既然农村的环境不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那么大学生还是应

[17]该留在城市,这样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张鸣(2008)则认为,既有的经验和逻辑

表明,大学生当“村官”这条路可能出现拥堵甚至消化不良。大学生就业,严格来讲是社会和学校的事,不是政府的事,选派大学生村官,其动机是好的,但政府插手学生就业的硬措

[18]施,也可能正面效果不佳,而副作用倒不少。龚明义(2005)也认为,大学生当“空降村

官”利少弊多:空降“村官”是将行政村作为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的缓冲地带,将村级组织

[19]当成了一些人的“就业旅店”。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许多学者都通过实地调研,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予许多正面的评价。其中,以胡跃高等(2008)主持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的概括最有代表性。该课题组在深入全国9个省市区开展大量广泛调查后形成的研究报告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工程)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自发探索”和“全面试验”两个阶段,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工程)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调查总结:(1)在“村民眼里的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中,90%以上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都抱有较高的期望;超过半数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表示赞成,对大学生的作用给予肯定。(2)在“大学生村官看自己”的调查中,近95%的大学生“村官”发出“农村的舞台真的很大!”这样的感叹,许多人在调查问卷中表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3)在“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的调查中,农村地区的干部群众普遍表示,欢迎更多的大学生来农村工作,带领大家一起致富。[20]而全国首届十佳村官周倍良(2008)也认为,大学生作为知识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来到农村,一方面在学习、吸收农村地方性知识的过程中,在社会的大海洋中,完善、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自身的知识文化优势,结合农村的实际,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和许多可喜的变化。随着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他们越来越受农民群众的[21]欢迎,成为新农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重要生力军。

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到村里担任村官,争取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在政策的号召下,大批的高校毕业生舍弃城市进入到农村。2006年至今,大学生“村官”政策运行机制比较完善。主要表现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选派机制、培训机制、日常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一些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执行机构,比如,河

[22]南省平顶山市和鹤壁市成立了市、县、乡三级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2008年,大学生

“村官”工程建设已经推广到全国,成为国家行动,发展为国家级工程建设(十万人计划)。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

[23]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截至2008年10

月底,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选聘7.8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远远超出原

[24]定选聘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已经

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成为国家政权制度的创新建设内容。

总体上说,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政府的认识误区:盲目跟风,脱离实际,对政策的导向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把大学生村官计划看成短期行为;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不

[25][26] 拿大学生村官当干部;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没有一个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政策缺

[27]乏连续性,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2)大学生“村官”自身的问题:功利心

态,投机心理,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成“跳板”;盲目乐观,急于求成,对农村社会的实际

[28]情况缺乏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出现“水土不服”,使大学生“村官”难以长

[29]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专业知识虽比较牢固,但农村法规政策掌握明显不足;农村工

[30]作经验不足,缺乏工作实践中的应有魄力;(3)高校方面的问题:高校缺少实施村官政

[31]策氛围;高校专业城市导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不具备农村工作能力。有些学者还

从其他视角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财政资源分布不均,东西部村官政

[32]策冷热差异;外聘大学生在法律上不具村官资格。

四、大学生“村官”的功能(角色)定位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功能(角色)定位,许多学者均认为,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非官非农,角色尴尬。如郑明怀(2008)认为,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规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但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

[33]角色是非常模糊的。同时,大学生“村官”无“法”可依,遭遇法律瓶颈。《中华人民共

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选村官,这本是村民自己的事,这在法律上是有明确规定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这条规定就意味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换言之,村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不难看出,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

[34]层面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大学生“村官”由上级委派,有悖于村

[35]民组织法的相关规定。由于不能从法律上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的定位,导致大学生

“村官”这一模式无法制度化。由于名不正言不顺,导致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很多人将之

[36]作为跳板,缺乏长远打算。周倍良(2008)认为,当前大部分省份对大学生职务的正式定

义一般为“助理”角色(村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而且在服务的3年期限中,这种身份都是恒定不变的。这种不是那么有分量的身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

[37]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边缘化。大学生村干部现在的性质还属于聘任制,现

有的人事制度还无法给他们准确定位。如何能让他们长时间扎根于农村,真正做到服务三农,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五、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体制机制

伴随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快速普及,如何保证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效性、持续性,将是必须要正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如万银锋(2007)认为,从理论推断、现实需要和实践发展的角度看,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将是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项必然选择。但是,当前我国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制度设计,实践中只能参考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缺少制度化、科学化的刚性规定和操作依据。

[38]他认为,要建立科学稳定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就必须在选拔机制、后续保障机制、激

[39]励引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余思含 司乃捷(2007)结合海南省“大学

生村官”选拔计划工作渐趋停滞的现状,认为大学生“村官”工程的长期性、连贯性应有制度性的支持和保障。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安置问题,需要政府全面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在有效的调查和总结后,从村官的选拔、培训、与当地村干部衔接和村官安置等方面使制度

[40]健全起来。

黄露(2008)认为,为了鼓励大学生奔赴农村第一线做村官,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一候鸟式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较之本土化的选拔机制,其弊端在于:

(1)选派标准的非本土化,即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是否熟悉农村,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由于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致使一些并不熟悉农村、不适应农村管理工作或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英雄无用武之地”,许多大学生村官因角色定位不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2)激励机制的短期化,既不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也不利于大

[41]学生村官能力的培养;同时极易助长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为此,他提出应尽快建

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以降低这一人才工程的建设成本并提高其效能:一是科学制定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

[42]

冯建平(2008)则认为,要统筹考虑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进口、管理和出口机制,让“村官”们来的有条件,干的有舞台,留的有希望,走的有收获。一方面,着力抓好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长远统筹地考虑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村官”工资递增机制;探索完善包括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在内的鼓励“村官”自主创业的机制和办法;探索改革村委会选举法,允许户籍不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委主任的竞选;探索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各级机关单位的途径和办法;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抓到底,形成一村一名乃至多名大学生“村官”的好局面,建立缺口递补、多需递增的长效机制,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正常流动、逐步壮大。

[43]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作用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一致的看法,一些学者也通过个案研究,针对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但是,作为一项工程建设,目前还较少涉及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和对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构建方面的内容;针对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建设、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大学生“村官”培训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经费投入是如何分配的研究基本没有,有关大学生“村官”培训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2][3]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微农业科学,2007(35).[4]张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解读与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4).[5][6][9]胡跃高.争做新型村官 建设和谐新村——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

[EB/OL]..[7]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江西农业学报,2008(10).[8]温铁军.大学生“村官”背后的政策背景与工作建议[N].人民日报,2009-01-20.[10]张瑶祥.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11][43]冯建平.关于晋城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与思考[J].前进,2008(4).[12]殷殷: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苏北农村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6).[13][14][2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

(3).[15]马龙生.大学生村官是历史变革承担者[J].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7(6).[16]鉴学伟,王国方,谢丽辉.成本收益视角解读大学生村官现象[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17]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 2005(17).[18]张鸣.大学生村官的隐忧脉相[J].新世纪周刊,2008(11).[19]龚明义.大学生当“空降村官”利少弊多[DB/OL]..cn.2005-06-09.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08(10).[21][37] 周倍良.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待“升级”[J/OL].半月谈.[2008-12-01]..[24]李亚杰.殷切的勉励激情的奉献——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在大学生“村官”中引起强烈反响[N].人民日报.2008-12-23.[25][28]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6][27][30]耿相魁.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11).[29]李晓玉,李晓宁.关于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0).[31][32]周玮,吴兆基等.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04).[33][34]郑明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J].改革内参,2008(4).[35][36]田德政.给大学生“村官”一个明确定位[N].2008-12-17.[38][39]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7(4).[40]余思含,司乃捷.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的朝阳[J].中国社会导刊,2007(11S).[41][42]黄露.大学生村官工作应取持久战[J].农村实用技术,2008(10).作者简介:林善炜(1969—),男,福建大田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社会学研究。

第五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文献综述

大 学 生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研 究 文 献 综 述

王一笑

人力1042班 20101121022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它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本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问题;有效途径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the career plan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relations, can correctly find their own positio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tential, to success.It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nter into society, a key step to achieve my amb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ence question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were sorted, and put forwar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study;effective way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盲目就业现象明显。各学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投入,以课程、讲座和活动等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解决学生生涯困境的关键,也引起了心理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O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由指导转向了辅导,强调被指导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慢慢演变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促使这种转变的一个核心人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的学者从不用的视界对它进行界定。丁聪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日标的过程。史灵芝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结合社会现状尽早确立与其能力和兴趣等相符合的职业目标,系统地规划自我成长道路,力争快速达到多中选优路径。龙玲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个大学生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规划与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对于自己职业发展目标、道路的设计和选择,还包括职业生涯过程中,如何应用各种信息与方法,不断调整规划,寻求现实路径,谋求更大发展。高晓琴、袭开国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讲是指在大学生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的实施能力,广义地讲是指大学尘顺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所必备的心理特 征。吴薇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采取必要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杨芳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依据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内容、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为其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全面认识自身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题目;(2)自我评价;(3)环境评价;(4)确[2][1]定目标;(5)职业定位;(6)职业规划;(7)评估与反馈。

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又可具体分为:(1)题目;(2)自我SWOT分析;(3)目标定位;(4)目标规划;(5)四年时间的具体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三)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把学习和就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四)有助于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六)有利于高校提高就业质量;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

笔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为关键词及“篇名”在“中国期刊网”上对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间全部文献进行搜索(2001年前的文献几乎没有),剔除非学术性论文,共搜索到文献231篇,其中2001年4篇,2002年ll篇,2003年16篇,2004年53篇,2005年118篇,2006年29篇。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学者把生涯规划理论运用到高等教育中,由于该理论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对此研究的文献从2001年的4篇猛升至2005年的l18篇,同时也说明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相当迅速。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常设职能机构,在就业指导中承认人的个性结构存在客观差异,强调心理因索在职业选择中的匹配作用,重视心理测量技术的运用和问题的诊断。四川师范大学早在2005年就引进了“智尊大学生职业倾向在线测评系统”,为在校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评估,在职业指导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第三方评价报告,帮助大学生技能型准确的职业定位。目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家“211工程”大学90%以上都为学生提供了免费的在线测评。《职业》杂志和搜狐等网络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有具体的规划。

[7]

[6]

[5]

[4]

[3]

四、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一)大学生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三)自我分析不足,不能准确审视自己;(四)生涯规划方向不明,服务层次较低;(五)社会实践经验缺少,对职业环境了解不足;(六)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局限和职业准备缺乏;(七)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重视不够;(八)规划缺乏可行性,执行力度不足;

[11]

[10]

[9]

[8]

(九)职业目标比较模糊,时常抱有投机心理;(十)价值取向有失偏颇,较多倾向经济因素;

[12]

[7](十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体制不完善;(十二)职业生涯规划好高骛远,路径设置不合理;(十三)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策略实施缺乏针对性;(十四)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勇气挑战。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一)忽视职业生涯规划;

(二)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选择;(三)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

[14]

[13]

(四)过于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五)“唯目标论”。[15]

六、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 1.政府方面

(1)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策;(2)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管理和完善;

[16]

(3)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

[8](4)完善社会引导体制,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2.学校方面

(1)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发挥好引导作用;(2)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资源平台;(3)贯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4)加强职业咨询和生涯规划测评建设力度;(5)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6)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全程化;

(7)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11][9]

[8]

[7]

(8)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进而营造职业化氛围;

(9)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来源渠道,建立加强职业意识的体系;(10)不断评估反馈,适时调整规划;

(11)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

(12)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13)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育模式;

[16]

[18]

[2]

[17]

[19](14)与社会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3.学生个人方面

(1)大学生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2)培养综合的竞争能力;

[11]

(3)大学生要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熟悉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4)了解市场需求,增强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5)全方位提高综合竞争所需的专业技能;(6)在实践中培养现代职场必备的心理素质。

七、结论与思考

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最终还要大学生认真对待,积极思考,经常性的思考,才会产生积极效果。

[16]

[7]

从进入大学起,大学生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为迎接未来的就业挑战,每个人的自身资源不是高考成绩,不是家庭背景或金钱,而是时间和精力。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哪里,哪里就会有进步。因此,只有大学生尽早地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审时度势,随时寻找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差距,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完善自我,才能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取得先机,以最佳姿态迎接自己能够胜任的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王云飞、方绪军,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

[2]《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赵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3]《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何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陈金花、史术光、刘换菊,九江学院旅游学院,江西九江

[5]《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万战争,南阳理工学院 [6]《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万清祥、王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7]《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付爱敏,河南科技学院

[8]《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林琳、袁忠霞,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烟台大学,山东烟台

[10]《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高静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

[1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云、刘近剑,沈阳农业大学,辽宁 沈阳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王帅,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 [13]《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要素、问题及方法》张保新,《中国外资》2011年08月上 [14]《做好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途径》郭世德、莫修梅,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15]《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途径》张炜,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6]《浅析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翔、马俊彦,太原煤气化煤气公司,山西太原 [17]《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孙娜、苗楠,宁夏理工学院 [18]《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及对策》石建新,西京学院

[19]《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何悦,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四川攀枝花

下载关于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大学生村官研究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上课出勤率文献研究综述

    大学生上课出勤率文献研究综述 摘要:在近五年有关大学生上课出勤率研究文献中,涉及上课出勤率的如下问题:大学生逃课现象及特点分析,大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出勤率......

    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的文献综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20......

    大学生村官管理问题研究(5篇)

    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08年初,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并赋予他们一个神圣的名字大学生“村......

    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问题研究

    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问题研究 乡党委委员、组织干事 陈民峰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具有长远战略......

    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2-05-15 16:1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200次 选择字号【 字体:大 中 小 】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

    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两年来,市委组......

    大学生村官队伍问题管理研究

    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梁殿恩当前随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大学生“村官”作为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实践证明,选聘......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可持续性研究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可持续性研究 小陈乡睢老庄村马梦迪 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近年来,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担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