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村官利弊谈
谈谈大学生村官政策
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累积,大学生村官政策逐步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策待遇
根据《关于做好2013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的实施方案》有关规定,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享受以下政策待遇:
1、大学生村官服务期为2年,在村年限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2、在村期间,第一年按照每人每月3000元标准,第二年按照每人每月3500元标准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政策,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3、按照聘任期满有关规定,享受留村续聘,考录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及报考研究生等相关政策。
二:政策意义
1、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让他们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对于农村而言,把大学生作为新鲜血液补充到农村中去,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也体现了党和国家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心上,把三农问题摆在心头,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隐患和问题
1、专业不对口,无法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由于既无经验又无权力威力,更缺少人脉资源辅助,大学生村官要开展工作,其结构知识构成、人格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以说,这两方面是其工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在农村,对开展工作帮之最大的是涉农各专业。据不完全统计:除少数人为相关专业外,多数为英语、计算机、体育、国际经贸、语言文学等专业。然而仅有专业优势,又难免沦为农技推广员或民事调解员,皆为村官本分,却不尽尊管职份。因此,大学生村官既要有专业知识当家,又要具备些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特长,这样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2、对农村情况认识不足,缺乏基层工作经验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32%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表现不太满意,认为实践能力欠缺;有7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一直没有找到发挥最用的平台,所学知识用不上;57%的村干部认为应该教育引导大学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培养他们与农民的沟通能力及如何推动经济、文化建设的技能。
大学生村官在政治身份上明确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非公务员,而经济待遇上享受的是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期后工资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在工作中,他们既没有国家公务员的职责和权力,有没有本土老村干们的丰富阅历和工作经验;既没有干村干们对本村本土、对村民选举时承诺的工作责任与压力,又比老村干们拿着多出约两倍的财政供给生活补贴;面对的又是文化素质相对低、组织程度最低、思想觉悟最低而利益关系冲突最直接、最明显、最紧张的领导个体和工作群体。责任心和事业心趋使他们要有所作为,而习惯势力、利益纠纷和职责能力,又使他们步履艰难。
3、多数大学生做村官只是一时之计,农村无法留住人才 目前情况是大学生村干部流失率高,除了一些地方对此重视不够、教育管理工作没跟上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
首先,经济待遇偏低。各地自行选聘的大学生每人月工资普遍低于当前平均工资水平;许多大学生因待遇偏低,加之吃、住、行等问题难解决,不愿到村(社区)工作。要“继续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对到这些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应该给予政策支持;如国家应制订政策保证其各方面待遇和收入不低于同等条件下公务员待遇。工资待遇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动摇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政治激励不到位。选派大学生三年志愿服务期满后,面临再次就业,虽然省上出台了升本、考研方面的优惠措施,但对表现优秀、自愿留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没有出台定向考录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等激励政策,许多人缺乏长期留下去的信心。并且,大学生村干部缺乏适应角色的转变,仅仅认为自己只是充当打工者的角色,并没有把当村干部看作一种事业。
四:对策和建议
1、抓好政策引导,让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农村
“人往高处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让大学生村官感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舞台上创造自己的事业,在农村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才是真正的“高处”。要鼓励大学生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要加大扶持创业的力度,在经济上可以适当补贴,在信息技术、资金扶持、平台搭建等方面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感到在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在待遇措施上要因地制宜,暖人心才能留人心。在生活上妥善安排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及时足额发放大学生村官的各类福利待遇,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要确保待遇政策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考虑平衡性,不能顾此失彼,避免人为的矛盾;要考虑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中组部和上级党组织明确规定的政策不搞重复的叠加,关键是要把现有政策用好,通过制定一些评价机制来规范,防止出现不公正的评价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符合实际的政策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让大学生村官安心扎根农村的前提条件。
2、抓好帮带教导,让大学生村官锻炼成才
大学生思路开阔、朝气蓬勃,许多大学生村官胸怀大志,渴望把握机遇成就一番事业,但他们刚刚踏上社会,很多价值观、理念还没有转变,对农村的实际情况也还不太了解,适应性相对较弱。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要有胸怀,既能热情的接纳他们,又要为他们创设条件,尤其是做好言传身教,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和成熟起来。首先是要建立结对帮带的制度。根据每一位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发挥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镇干部帮教和村“两委”干部帮带制度,进行“一对一”或“几对一”等方法,“手把手”传授,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农村、融入农村。其次是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要把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统筹进行安排,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专题培训班,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采取理论学习、案例教学、经验传授等形式,使他们尽快融入农民群众、全面适应农村工作。
3、抓好发展指导,让大学生村官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 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健康发展,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非常重要,农村各级党组织要创设一些平台,有针对性地树立一些典型。定期组织交流,可以设计一些主题,确定一些主要的发言对象,通过交流思想体会、工作经验等,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勉励,扬长补短,并要发现一些好的苗子,这是各级组织部门的责任,也是基层党组织的任务,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责任更重。同时,通过评选表彰等方式对进行激励,确实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可以推荐进入党代表或人大代表候选人等,在政治发展上指导他们健康成长。此外还要通过宣传来激励,增强榜样的示范效应,通过简报、报刊、网络等各种途径予以宣
传,展示大学生村官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进一步激发他们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热情,也要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学习先进、争创典型,树立当代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
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完善,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大学生愿意走入基层,走入农村,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挥洒汗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的利弊
三、大学生当村官的“双刃剑”作用
大学生们由校门出发抵达农村,给最基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态带来触动,已经是一个事实。这一触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要辨证的看待。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
大学生村官本是自发涌现的微观现象,其当前的战略意义, 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2.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要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大学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当地农民一起加入现代农业发展队伍,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
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而当前农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思路活跃。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
5、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
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6.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会给农村带来新的气息,农村的社会风气、学习风气会无形中生这个“智囊”的来到而得到改善。7.有利于促进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
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正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选派一定量的大学生任村官,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它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意识的更新。
8.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当今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拓宽就业渠道也是时在必行。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应地就业压力成倍增加。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社会对传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反而在不断萎缩,短期内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象。
而有些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不正常的就业心理造成的,想着往大城市、好行业等工作,对虽然前途光明但生活相对艰苦的却看不上眼,不愿意俯下身子做些努力。从这几年许多大学毕业生遭到冷遇,而职业技术学生却供不应求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有作为,到农村去做一名村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当前,新农村建设蕴涵的巨大机会。而且可以从此形成良好的导向,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9.有利于拓宽国家干部选拔渠道,有利于基层政权巩固
当今干部选拔渠道比较单一,加大从生产一线培养力度提上日程。选拔干部都愿意选那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特别是在基层生产一线干过的年轻干部,由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处理复杂矛盾、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提早选派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接受锻炼,让他们经历风雨,在磨砺中增长才干,是国家从培养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10.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消极因素
虽然很多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持乐观的看法,并送上了溢美之词,高度赞扬此计划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也应看到,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推动和支持,更需要进行反思和分析。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遇到了困难。1.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当村官不是理性下的选择。
他们当中众多人的选择,并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不是冲着扎根农村的远大理想,不是自愿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真心真意地想服务农村。只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的无奈选择。如果能够在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可能就不会去农村当村官。
(2)动机不纯,功利性强。
功利心太强可能使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3)职业期望过高。
职业期望过高是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期许很深,充满乐观,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困难缺乏想象力。想一开始就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
(4)理想色彩过浓,缺乏经验。
青年人容易理想化,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理想模式,往往好高骛远,行动不切实际。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缺乏乡村工作的经验,从放下书本到再开始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容易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往往一塌糊涂,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此时他们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心态调节,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或者放弃村官的工作。这样在乡村工作中他们就很难把工作做实,因此难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5)“英雄无用无之地”。
很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在农村派不上用场,最终只能是学非所用。(6)大学生村官没有身份认同感。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较高,村庄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后入场很困难,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政治的这种排外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亲善的行为,才能进入村子内部。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村里的工作环境、行为习惯、民风民情等一无所知,一旦碰到地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可能难以处理。(7)适应困难,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刚涉入基层社会,无论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艰苦农村工作,容易产生不适应感。
(8)舆论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大学生因为上大学时自己和家人就有过高的预期,所以一旦到乡村,就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这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很多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广大农民也可能认为有些突兀。
(9)在合同期满后的地位很尴尬,前景堪忧。
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任职期满后的人生轨迹。县乡政府没有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的权力,加之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本来就很严重,难有大学生村官的容身之地。
(二)客观环境和条件
1.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无“法”可依,非官非农身份模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这意味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换言之,村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基于法律规定的这一限制,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只在农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支部副书记尚可接受,但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则引起许多人质疑,因为村委会组织法没有这一职位的规定。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
“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2.各层级间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是否适用,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3.决策方案不健全,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低。
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
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怎么安置的问题,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是该规定与最新的公务员法所规定和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冲突。在公务员考试中,无法保证做过“村官”的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通过。一旦大学生村官考不过,政府的“可以转入公务员”的承诺将得不到实现,这样一来,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威信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严肃性。4.缺乏配套措施,待遇较差。
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居住条件落后,经济报酬很低,无法使村官安心工作。而身份往往又和待遇紧密相连。
5.一些基层组织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农村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受限制。大学生村官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策权。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只安排琐碎之事。6.农村民众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身份认同感。
一些基层民众认为,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即使参与了村子的发展决策,也提不了意见和建议;而且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有可能离开。因此,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
如果大学生村官不能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他们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
7.村官大量流失。
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是可预见的:(1)不是每个人都有超强的觉悟和奉献精神;(2)并非每个大学生都适合村官的工作。加之如上说的客观不利因素,村官流失是预见中的,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五、促进“大学生村官” 计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当村官”这一被称为“新上山下乡”的举措,能否承担多种压力的聚焦、意义的放大?这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下集中投放的国家和社会资源,能否获得预期收益?这取决于今后将实施的举措。
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谈一些建议:
(一)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当村官”应为大学生理性下的选择。
在当前严酷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似乎已成为学生的现实选择:也许出于充满激情的冲动,也许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大学生村官”们的迷茫,最主要的是价值判断上的问题。最初选择时应该理性一些,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价值需求。2.明确“当村官”的动机。
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而是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3.转变观念。
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园,正处于成长、成才的阶段,很多观念都在发生快速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农村、对于村官工作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4.改善工作方法。
一边是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村官,一边是学历不高却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历的农村本地村官,工作方法显然会有很多不同。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本地村官都需要更多的谦虚、忍让,共同实现合作的最终目标。5.发展自身能力。
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本地村官在发展能力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富热情和思想;后者工作经验丰富,更富实干精神。这两种发展能力如果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正面影响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6.“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办一些实事;核心:立足服务“三农”。
农村的发展需要一种“鲶鱼效应”,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决不应只局限在扮演可有可无的“秘书”角色。而应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让广大农村村民理解,让广大农村村官放心。这样,才能将基层工作做得更好。
(二)政府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发点是不容质疑的,但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加以考虑。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完善的选拔体制。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并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需要注重很多细节:
(A)应挑选能吃苦、理解农村生活并且愿意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B)最好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自己家乡,因为他们了解家乡人的思维习惯、民间风俗,思想感情上容易沟通,开展工作会更得心应手。
(2)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1)解决法律层面的身份问题。
(2)如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后,仍然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当地的户籍,能否参与村委会的改选。我认为,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使得继续愿意留在当地服务的大学生有资格参加村委会的改选,给有热情的大学生一个正当的名分。3.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任用的监督评价。
(1)分期评估,循序渐进。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前期、成熟中期及其发展后期进行相应的效绩评估监督。
(2)注重过程、成果的综合考评。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不仅只是重视其计划实施的结果,也包括在其具体工作过程中根据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缺点或错误,适时改进,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实施的情况,对原有的政策措施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3)政策透明,群众监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应从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积极倾听和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以群众的监督评估为客观标准,实现政策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科学化。4.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5.根本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
6.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决策组织,是一种开放、民主的态度。大学生村官参与决策符合时代精神。
真正将大学生发挥的作用落到具体的岗位上,确定其参与决策的机会,参政、议政的权利。从国家长远利益来说,他们只有在下面真正放开手脚干,才能达到为基层注入活力和新生,才能为国家为农村为行政体制改革,为政府效能提高也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整体效果和综合效益的体现。
7.保证大学生村官职位的稳定。确保他们在挂职期间职位不会出现变更。8.提供财政补贴。
国家财政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提供相应的补贴,以解决好因大学生村官上任而带来的地方财政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带动更多大学生去当村官的积极性。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应和他们就业的机会成本相差不远。否则,就可能不能形成对大学生村官有效的激励。
9.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深造机制。为使大学生村干部尽快进入角色,政府应集中时间安排专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采取与机关干部结对子、召开座谈会、实践锻炼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和工作才干的提高。10.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准出制度)机制。
对大学生挂职期满后要有通盘考虑,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挫伤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定时期后,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确有能力,有意愿留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则继续加以任用,或给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或让其经过培训深造更好的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能力欠缺,不适合担任村官职务或者没有意愿担任村官职务,要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发挥才能。这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准人、准出制度,就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11.积极创造就业条件,开辟更多的途径,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事业。12.外在动力:鼓励扶持倾斜。特别是在创业扶持等方面更是要给予倾斜。
(三)乡村两级的有关部门
1.从实际出发。“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慎重对待,并灵活制定相应的政策。
2、生活上多关心。乡村两级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食宿。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多深入各村看望他们,与其谈心交流,传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农村情况。
3、管理上严要求。建立了包括上班作息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定期述职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请销假制度的日常管理机制,定期对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实行大学生村官工作评议制度;并建立业绩档案;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制度,以及如何当好村干部等实际经验和操作能力。
4.广开言路。大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往往是非常活跃的,在决策和处理具体问题时,只有广开言路,多方征求意见,融入新的时代因子,才能使决策更慎重,更具有时代性。5.乡村要有一定自主权。农村有其特有的社情民意,做任何工作都要尊重农村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前,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的生产现状、生产条件和财政状况。
(四)媒体
新事物的诞生,发展和成长总要有个过程,这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尽量消除阻力,增加动力。媒体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对广大农村加大宣传力度,晓以利弊,改变社会观念。
(五)学校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加强基础性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本村的社情民意。
4.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
5.注重开展在农村中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短期服务农村的机会;设立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搞调研的项目等。
(六)有实现对接,才能避免盲目性,选择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笔者按:
如今的农村基层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招聘大学生村官运动,在此笔者有言:
当今社会丰富多彩,到农村去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农村是个大舞台,是干事创业的舞台,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也许目前这块土地并不富庶、农民还不富裕,但只要有我们青年人在默默的奉献,砥砺斗志,必将在人生长河中划出更加绚丽多姿的痕迹。
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当地的农民不是非常欢迎自己,甚至感觉有的村干部把自己看成是多余的人;一些大学生“村官”满怀理想,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是工作中没有决策权,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联系不密切,工作无处着手。一些大学生“村官”因此而沮丧、失望甚至后悔。
解决这些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难题,不仅需要各级组织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引导,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也迫切需要提高。
首先,认识和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认识环境是适应环境的前提,适应环境则是改造环境的前提。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多数地区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当前,农民谋发展、求致富的心理非常强烈,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其次,要先当村民,后当“村官”。
从大学生到“村官”是个角色转换的过程。顺利实现转换的前提是村民的认同,也就是农民把大学生看成是自家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用农民的语言来说事情。当能够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时,才能做到满足农民之需。沟通是有规律的,交流的成功往往是基于语言的共同点,谈论对方熟悉的问题,有了共同语言,沟通的成功率就会不断提高。
我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体会到,通过了解气候变化及市场波动对农民的影响,与农民同喜同忧,产生共同的感情基础;通过帮农民算经济账,查找农民收益低的原因,让农民感觉是同路人,而且愿意与他们共同探讨发展思路。如果总是搞不清韭菜麦苗的区别,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村官”,总觉得比农民高明,农民是不会喜欢的。认同感产生感情,再加上懂些农业技术、市场行情等,这样的人就一定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只有使自己融入到农民中去,才能为当好“村官”打好基础。
第三,要明确参谋者、辅助者、执行者的角色职能。大学生“村官”多是任副职或者助理,这一角色表明,大学生“村官”是参谋者、辅助者、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参谋者要为决策者提供信息与建议;辅助者要为决策者提供支持;执行者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去落实决策。我发现不少大学生到农村后,提问题多,盲目提建议多,研究问题少。只会提出问题的并不是好下属。好的下属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拿出多个方案,并对各个方案的优劣利弊进行分析,以供决策者选择。
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反正自己不是决策者,跟着跑就行了,工作主动性不够。其实“村官”角色的定位并不是简单的尾随者,而应该是职责范围内的创新者、开拓者。
第四,学好方针政策是当好“村官”的捷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村官”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明确方针政策,才能大处着眼方向明,小处着手动力强。大学生“村官”要当好远程教育宣传员,党的政策宣讲员,党务村务公开管理员,农村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辅导员,群众百事代理员,农民信箱、党员信箱管理员。这方方面面,都必须以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为前提并作为行动指导与规范。有了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工作中才会明白应该做什么事,怎么做事,如何把事做好。我建议“村官”们一定要了解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与目标,了解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等,结合本村的实际,创造性地工作。
第五,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优势,即便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有距离,也有大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系统思维优势。我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农业的大学生本来有专业优势,但他们到农村后却感觉工作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学校教育仅注重书本知识,大学生的知识没有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诚然,这表明我们的大学教育本身需要改革。问题的核心是,怎么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只要把自己的知识优势与当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配置起来,“村官”的工作切入点就清楚了。
其实,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学所接受的思维训练,都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化过程。只有通过农村的实际工作,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操作能力的提升、系统思维方式与现实的磨合。这一过程正是大学生“村官”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我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学戏剧专业,另一位学美术专业。去农村前,她们非常担心自己的专业不适应农村的需要。我帮她们分析,近些年农民物质生活已经提高,但不少农民苦于没有文化生活,以打麻将为乐。其实农民非常需要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我建议学戏剧的大学生发挥戏剧专业的优势,教农村妇女老人唱戏,组织文艺演出,一定会受到欢迎;建议学美术的大学生开办儿童美术学习班,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美化村容。在演出与绘画活动发展成熟的时候,还可以考虑活动商业化。这两位同学颇受启发,信心也增加不少。
不经历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大学生“村官”不少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农村复杂的工作和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只有把当“村官”定位于历练学习、塑造良好人格的过程,树立为人民做事的观念过程,才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
第三篇:大学生恋爱利弊谈
摘要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经过数年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我们终于踏入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一个演练场,是一个提升我们综合能力,锻炼自身、培养新新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一个让我们可以无拘无束、自我发展的地方,然而在这样一个让我们如鱼得水地方,有的人便会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的放松一下,例如说好好的谈一场恋爱等。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爱情萌发的那一天。对于这类人来说,如果进入大学但从未想过爱情的事,也许不太现实。但想爱情并不的等于拥有爱情,拥有爱情也并不等于拥有快乐与幸福。那么大学生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关键字大学生谈恋爱特点利与弊爱情观大学生恋爱利弊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一)、恋爱的浪漫色彩浓厚,但成功率低
大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容易接受新观念,在爱的表达和追求方面更喜欢,也更有能力营造浪漫气氛。但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未稳定,这偶条件不清晰。尽管热恋中的大学生也会产生终身相伴的意愿,但恋爱的成功率很低,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多数恋爱也不能导入婚姻。
(二)、自由恋爱与社会限制矛盾明显
一位大学生已经成年,个性鲜明,喜欢自己做主,多数家长也不会反对其恋爱,况且大学生基本都住校,远离家庭,父母即使想干涉也鞭及莫长。加之学校并不反对学生谈恋爱的态度,大学生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是大学生的恋爱能力,却不具备家里家庭的条件,而且经济条件并不独立,当恋爱被家庭反对时就容易引发矛盾。当然恋爱双方职业定向不一致时,恋爱关系也就极易破裂。
(三)、恋爱动机呈现多样性
尽管情感上的相互吸引和爱慕是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多种多样的恋爱动机。如:“从众恋爱”,有的大学生认为别人都恋爱令人,自己不谈恋爱是否显得缺乏魅力和能力,因此也要谈一个以保住面子;有的大学生恋爱是因为刚上大学的新鲜劲过后,开始觉得无聊,暂时谈个朋友以弥补心灵的空虚;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大学生活和中学时代的重要区别,不谈恋爱就等于虚度时光;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大学生将恋爱作为丰足性欲的“合理”途径。总之,不纯净的恋爱动机是无法产生正真的爱情的,因此也很难成功。
(四)、性爱成分呈增加趋势,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无可否认,目前大学生恋爱中性爱的成分在逐渐增加。以前的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会比较节制,而且对偷尝禁果者校方也持很严厉的态度。随着性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大学生的贞操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见恋爱关系的学生中发生性关系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是相当多的学生,尤其是在恋爱关系中相对被动的女生,常常并未做好心理的和生理知识方面的准备,恋爱中的性行为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毕竟大学生的性爱得不到法律和道义的保护,有些女生怀孕出现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持深重的态度。
二、大学生谈恋爱的利
(一)、恋爱是培养人责任心的重要机会
责任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的智能更要品质之一,而恋爱中男女双方的责任心则显得更为重要,爱情从来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双方在生活的征途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彼此间的责任才会带来爱情的幸福。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大多都在父母和家庭的照料下成长,思想上的不独立和生活的依赖性很强,担当开始恋爱后,受其自主心里的影响会开始追求独立并逐渐摆脱家庭过多的束缚,此时如果加以正确的诱导和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要懂得为恋人负责就是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同样更为自己负责。这样今后步入社会才可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二)、恋爱有助于他们学会如何与人忒而是与异性相处
男女原本不同,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大的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不可避免的要与很多许多异性接触,这些人和事的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现在和自己恋爱的人的交流接触就成为了一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表达、判断、选择等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和他人沟通已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处理好恋爱过程中与恋人之外的其他的异性关系,无疑也是一种梦里的锻炼。怎样既能与恋人保持亲密关系,却不影响自己同其他异性的交往,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分清友谊与爱情的差别,对日后处理类似问题也提供了经验。
(三)、自我爱的能力的实现
梵高有句格言“会爱的人才会生活,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没有爱或者不愿意恋爱那么他本身就是不饿完整的,他就缺乏这种能力。爱是一种奉献的能力,一种包容的能力,一种理解的能力,一种信任的能力,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你也许感到几分辛苦但更多的将是幸福和快乐。
三、大学生谈恋爱的弊端
(一)、大学生谈恋爱对学习的影响
对爱情执着的大学生,大多欣赏罗曼.罗兰的名言:没有一场深刻的恋爱,人生就等于虚度一场。大学生要面对学业和爱情两大人生课题,如何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一直是大学生感到头疼的难题。
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恋爱与学业两不误。如接受采访的学长所言,这一切的前提是对男(女)朋友的选择,通常他们认为自己选择的男(女)朋友必定是和自己志同道合,不会影响学习的。不否认那些学习目标明确、自制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做到。但是,依旧有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初入大学的新生,他们中有很多人习惯了中学时被管制的生活;曾经考上大学是他们的目标,而此时他们还往往没有找到自己在大学的目标,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他们是否可以理智的选择恋爱对象,是自己的学业不受影响则很难保证。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而要圆满的完成学业,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但有许多同学认为,因恋人提出请求而去参加原本不打算参加的娱乐活动,这势必会影星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而学业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立大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能过于分散。因此,在打下牢固学士基础之后,大学生才可以从事如恋爱等学业以外的活动。在学业基础不够牢固情况下的恋爱,会对学业造成不利影响,情况严重者还会引起大学生情绪上的较大波动,从而造成厌学、辍学等严重后果和不良现象。
(二)、大学生的恋爱谁来买单?
恋爱不是一个单纯理念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恋爱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考虑物质基础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自是一种个人神相同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要用主要有家庭支撑。据析,大学生的爱情支出,出了一部分是从生活费里省出的,当然也有大学生表示会自力更生。看来昂贵的“恋爱消费”最终害的家长来买单。
(三)、是二人世界的局限还是朋友圈子更广泛
许多同学觉得没有恋爱的同学认为身边谈了恋爱的同学自恋爱以后就疏远了以前的朋友,这与原本希望因谈恋爱而接触更多的朋友的愿望是不相符的。身边有了恋爱的同学别的同学尤其是异性朋友难免为避免同学间的误会而自然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往往谈恋爱的同学会过分的注意与恋人的关系,并未意识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间已将渐渐疏远了。
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爱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态度。人活在世上都需要爱与被爱。我们出生后要得到的是父母给予
我们的爱,到了青春期,便可望一种来自异性的爱,也就是爱情。爱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命之道。爱与不爱显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需求。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深厚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其中爱情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恰处于这一时期,所以爱情渴望和向往其实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寻求爱情的茫茫路上,既充满了期待,也遇到不同的坎坷。爱情可能并不因为我们的期待就马上就降临,但相信有美好的爱情,并有能力去拥有他也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部分。
(二)、做好爱的准备
1、先学会爱自己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爱他人之前,首先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重要表现就是对自己的信心,懂得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同时也不会以某次的失败来否决自己,这样就会比较主动地去生活,去追求。
真正的爱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讲的,意味着“关心、尊重、责任、认识,是为所爱的人的成长和幸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奋斗,它根植于自身的能力。”
“人对自己生命、成长、幸福、自由的确定,同样根植于关心、尊重、责任、认识。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产生爱,他也就爱自己,如果他仅爱其他人,他就根本不能爱。”在爱别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十分重要的。
2、内心储满爱
爱的能力首先看内心储存了多少爱可以给予,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干枯的,没有爱可以付出,也就缺乏爱的能力的基础。
(四)、培养爱的能力
1、何为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是指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它对人的一切反占有着重要的意义,具备爱的能力会引导一个人去真正的爱他人,也真正的爱自己,能真正体验到爱给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恋爱的过程也是培养爱的能力的过程。
2、爱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爱的能力是多层面的,其包括:识别爱的能力、表达爱的能力、接受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面对失恋的承受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一个人才有肯能去面对爱,敢于接受属于自己的爱,获得自己的爱情,恋爱时才会有能力去解决矛盾。
只有自己的心储满爱,并且具有爱的能力,他才能够正真的爱自己、爱别人。他才有能力向右爱情带来的幸福。
(五)、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1、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不要无休止的盘问对方,是对方自尊心受损。否则只会使之厌恶,伤害感情。恋爱行为要大方,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有助于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和尊严,有损大学生的形象;恋爱过程重要平等,要相敬如宾,要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六)、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
人对失恋的应对方式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成熟水平和恋爱观。一个人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第四篇:大学生村官的利弊分析
大学生村官的利弊分析
摘要: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将不仅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给农村带来一系列变化,而且也将给社会其他领域带来重大、深远的影响。然而大学生当村官却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必将有利于保证我们干部队伍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政治本色,有利于改善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对农村基层情况不太了解,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基层经验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如何处理好大学生村官问题将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发展、积极作用、不足、出路、利弊分析、正确认识、对策建议 正文: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政策的出台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宏观原因: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
2.现实原因:社会利益格局分化,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治理危机频发。
3.时势原因: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4.直接原因: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不容乐观的形势。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1999年在海南省局部试点实施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8年3月,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将用5年时间招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项重大决策意义深远。这将不仅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给农村带来一系列变化,而且也将给社会其他领域带来重大、深远的影响。那么十万大学生当村官能带来什么呢?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会使农村、农民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和变化。目前,我国相对落后的农村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一个主要原因是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与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飞速发展相比较,已经大大不适应。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新东西多,由他们到农村任职将会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带来转变。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新血液。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生重大转变,也将给党政机关培养后备人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中国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0%以上。中国大部分穷人都在农村,都从事农业。我们当前的各级党政干部队伍中,不缺高学历者,也不缺精明强干者,最缺的是有基层实践锻炼经历的人,特别是缺少直接担任过村官、与最为基层百姓零距离“亲密接触”的干部。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会给今后选拔有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储备人才。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会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科技、要实现现代化。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农村根本改变穷困面貌,都必须依靠有知识的领路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农业,农村巨大的潜在市场需要有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人去开发。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还将会给农村的财务管理带来新变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不过,报名当村官必须避免盲目化。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因此,大学生当村官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因为工作难找就“饥不择食”,更不能企图把当村官作为“跳板”。另外,大学生刚刚踏进社会,缺乏工作经验,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或者适合村官这个岗位的。而农村需要的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人才,如果大学生学非所用,无疑又是一种人才浪费。所以说,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能为农村发展作出贡献,但这需要农村确实为大学生创造条件,大学生真正用心付出。所以说,大学生村官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处理好大学生村官问题将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当村官的“双刃剑”作用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1.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2.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要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大学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当地农民一起加入现代农业发展队伍,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而当前农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思路活跃。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
5、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
6.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会给农村带来新的气息,农村的社会风气、学习风气会无形中生这个“智囊”的来到而得到改善。7.有利于促进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
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正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选派一定量的大学生任村官,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它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意识的更新。8.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当今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拓宽就业渠道也是时在必行。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应地就业压力成倍增加。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社会对传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反而在不断萎缩,短期内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象。而有些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不正常的就业心理造成的,想着往大城市、好行业等工作,对虽然前途光明但生活相对艰苦的却看不上眼,不愿意俯下身子做些努力。从这几年许多大学毕业生遭到冷遇,而职业技术学生却供不应求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有作为,到农村去做一名村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当前,新农村建设蕴涵的巨大机会。而且可以从此形成良好的导向,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9.有利于拓宽国家干部选拔渠道,有利于基层政权巩固
当今干部选拔渠道比较单一,加大从生产一线培养力度提上日程。选拔干部都愿意选那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特别是在基层生产一线干过的年轻干部,由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处理复杂矛盾、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提早选派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接受锻炼,让他们经历风雨,在磨砺中增长才干,是国家从培养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10.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消极因素
虽然很多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持乐观的看法,并送上了溢美之词,高度赞扬此计划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也应看到,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推动和支持,更需要进行反思和分析。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遇到了困难。1.从大学生自身而言:(1)动机不纯,功利性强。
功利心太强可能使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2)职业期望过高。
职业期望过高是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期许很深,充满乐观,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困难缺乏想象力。想一开始就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3)理想色彩过浓,缺乏经验。青年人容易理想化,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理想模式,往往好高骛远,行动不切实际。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缺乏乡村工作的经验,从放下书本到再开始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容易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往往一塌糊涂,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此时他们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心态调节,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或者放弃村官的工作。这样在乡村工作中他们就很难把工作做实,因此难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4)“英雄无用无之地”。
很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在农村派不上用场,最终只能是学非所用。(5)大学生村官没有身份认同感。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较高,村庄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后入场很困难,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政治的这种排外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亲善的行为,才能进入村子内部。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村里的工作环境、行为习惯、民风民情等一无所知,一旦碰到地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可能难以处理。(6)适应困难,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刚涉入基层社会,无论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艰苦农村工作,容易产生不适应感。(7)舆论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大学生因为上大学时自己和家人就有过高的预期,所以一旦到乡村,就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这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很多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广大农民也可能认为有些突兀。(8)在合同期满后的地位很尴尬,前景堪忧。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任职期满后的人生轨迹。县乡政府没有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的权力,加之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本来就很严重,难有大学生村官的容身之地。
(二)客观环境和条件
1.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无“法”可依,非官非农身份模糊。
“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2.各层级间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
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是否适用,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
3.决策方案不健全,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低。
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怎么安置的问题,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是该规定与最新的公务员法所规定和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冲突。在公务员考试中,无法保证做过“村官”的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通过。一旦大学生村官考不过,政府的“可以转入公务员”的承诺将得不到实现,这样一来,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威信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严肃性。4.缺乏配套措施,待遇较差。
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居住条件落后,经济报酬很低,无法使村官安心工作。而身份往往又和待遇紧密相连。5.一些基层组织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农村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受限制。
大学生村官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策权。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只安排琐碎之事。
6.农村民众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身份认同感。
一些基层民众认为,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即使参与了村子的发展决策,也提不了意见和建议;而且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有可能离开。因此,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如果大学生村官不能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他们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
7.村官大量流失。
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是可预见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超强的觉悟和奉献精神,也并非每个大学生都适合村官的工作。加之如上说的客观不利因素,村官流失是预见中的,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那么大学生该如何权衡利弊,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呢?以下是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明确“当村官”的动机。
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而是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2.转变观念。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园,正处于成长、成才的阶段,很多观念都在发生快速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农村、对于村官工作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3.改善工作方法。
一边是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村官,一边是学历不高却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历的农村本地村官,工作方法显然会有很多不同。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本地村官都需要更多的谦虚、忍让,共同实现合作的最终目标。4.发展自身能力。
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本地村官在发展能力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富热情和思想;后者工作经验丰富,更富实干精神。这两种发展能力如果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正面影响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
5.“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办一些实事;核心:立足服务“三农”。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绝不应只局限在扮演可有可无的“秘书”角色。而应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让广大农村村民理解,让广大农村村官放心。这样,才能将基层工作做得更好。
(二)政府
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完善的选拔体制。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并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如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后,仍然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当地的户籍,能否参与村委会的改选。我认为,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使得继续愿意留在当地服务的大学生有资格参加村委会的改选,给有热情的大学生一个正当的名分。3.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任用的监督评价。
4.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5.积极创造就业条件,开辟更多的途径,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事业。
(三)学校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2.加强基础性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本村的社情民意。
3.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4.注重开展在农村中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短期服务农村的机会;设立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搞调研的项目等。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所以,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三农”建设,争取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第五篇:谈大学生自主创业利弊
谈大学生自主创业利弊
罗碧漪
一、大学生创业的原因
有一份关于大学生创业目的调查报告显示(为多项选择),自身发展需要实现人生价值占52.0%,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作准备占46.1%,就业压力、为了赚钱和生存占41.4%,而受传媒影响、英雄崇拜占23.7%
1、发展需要,实现人生价值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发展的,允许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的多元化、灵活化更加明显。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用一个大学生的话讲就是:“希望有一番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给别人打工。”应该说这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真实想法。
2、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作准备
大学生创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认为选择创业是为了以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不过于注重创业的结果是好是坏,只为在创业的过程中锻炼自我,积累经验”,有点交学费上社会实践课的意味。
3、压力,为了赚钱和生存
如果为自己的发展而选择创业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的话,那么由于就业压力而选择创业的心理多少带有点无奈的味道。大学生承认选择创业是为了避开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随着扩招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接下去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都创历史新高,而待业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目前在校的这批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将遭遇更加严峻的就业困难。同时,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或者灵活就业为处于困惑中的大学生点亮了一盏灯,指明了新的人生发展方向。
4、影响、英雄崇拜
现在的社会到处宣传创业英雄、成功企业人士、杰出人物等,整个社会上上下下被一种浓重的崇拜成功者、模仿成功者的氛围所笼罩。而这其中媒体的作用是最明显的。大学生由于受传媒影响而产生崇拜英雄的心理也很普遍。23.7%的人表示创业是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像比尔·盖次、张朝阳那样的创业英雄。
二、创业的现状
在校大学生创业“想法多,实践少”。多数大学生都会考虑创业,但始终没有付诸实践。大学生满怀激情想出各种创业的点子,但在实践前,有一大部分人已经把创业梦想放弃了。调查发现,有74.5%表示会考虑创业,只有18.5%的同学明确表明没有创业的打算。想创业的人虽多,但是真正将想法落实于实践、投资自己梦想的人却很少,在调查的同学中已经创业或者曾经创业的人占5.2%。而已经成功创业的不足1.6%。
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理性程度不高。约占一半的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的认识还不是很理性,不能很好的处理学业与创业、经营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学业落下或经营不善。
生对于创业领域的选择与创业方向的选择依据。在谈及大学生根据什么来考虑自己的创业方向时,市场需求被排在首位,其次是自己的兴趣为,1/3的大学生选择了对某一行业的熟悉程度这一选项,而依据自己专业选择创业方向的仅占小部分。创业方向和方式的选择上大学生还是比较明智和谨慎的。
三、创业的优势
1、学习创造优势
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学习和思考很重要,你准备创业的话要学很多东西,商业计划书写作,公司管理,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 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当前,在社会就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一味地指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位置已不太现实,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也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位置。
2、有自身优势
大学生具备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自制力、勇敢等品质。即有风险意识,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具备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遭受挫折时的自我激励能力,以解决创业时内部和外界大量未知风险带来的各种突发问题,并承担巨大的压力,经受失败的考验。
学生有敏锐的商业意识,按照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办事,遵循公平交易原则,遵纪守法,诚实可靠;同时要善于寻找、捕捉和创造商机。中国的市场很大且处于起步阶段,机会很多,能否赢得财富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商业机会。
学生有务实精神,踏实做事,诚恳待人。只有积极努力、脚踏实地地奋斗,才有可能取得创业效益。有献身精神,有达到目标的自信心、勇气和执著。创业的道路充满坎坷,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创业者都必须有执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有战胜挫折的勇气。有自我实现欲和创新精神。
3、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大学生,只要是自主创业,国家都是有相关的政策扶持的,比如在税收上有优惠甚至减免,而且有些还可以申请创业基金!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有了这一系列的创业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四、创业的益处
1、生可通过创业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大学生天天在教室里听课,泡在图书馆里看书才是正道,谓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背定律,说理论,搞考试是一流的,但实际工作能力却相当不如人意。鼓励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不只是为了大学生开拓了致福的门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够使大学生学以致用、积累经验、丰富阅历。
创业有助于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认识。我们要把白纸上的黑字变成自己的,不只要读读背背,还要把读过的背过的放到社会中去实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们,而我们具体的实践也将成为理论知识新鲜血液的来源。创业将赋予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
2、社会就业压力,也能有助降低失业率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少地方都在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又可以让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有接近50%的本科生对于薪金的期望值仅为1001元—2000元,但有近七成的企业给大学生提供出2001元―4000元的月薪档次,二者产生了明显的错位。另外,就是结构性矛盾,一些专业因为扩招造成就业困难,人才饱和,令到某些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待业的危机。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个好方法。大学生创业一定程度减少了求职市场上的拥挤情况,其次,大学生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人才,有助降低了社会的失业率。
3、社会信息发展,为市场注入新元素
大学生创业的项目通常都是创新,新颖的点子,尤其现在在信息时代的发展,用传统的观念发展企业是行不通的。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项目会收到大学生创业的青睐,充分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市场注入新的元素。
五、创业存在的弊端
大学生创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知识限制。许多创业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的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二是缺乏经验。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相关的指示,不懂得如何与生意合作伙伴应酬,更不会应付商业上所需经历的一系列繁琐的手续。三是创新能力薄弱。大学生创业失败者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技术创新。四是心态问题。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大学生接触社会不多,缺少承受失败的勇气。五是资金问题。大学生刚从校园走向社会,毫无资金积累,这是大学生惧怕创业的主要原因。
此,大学生应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努力提高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增强创业意识,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结合起来,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六、总结
大学生创业有利有弊,大学生应该权衡轻重,作出正确选择。
1、勿盲目跟风,详细分析,看准时机
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通病——轻信跟随,迷信热门。由于对市场缺乏认识,大学生很可能只盯着那些所谓的热门,对服务业,或技术含量低一点的行业很是不屑,一心想要一鸣惊人,一夜暴富。大学生创业应当更理智,更务实,从盲目走向理性,而单一的创业渠道也要尽量朝多元化发展。大生应该善于分析国家的经济情况,分析目前市场结构,了解市场需求,巧妙运用国家出台的政策,帮助自己创业。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导致投资失败。
2、要做到学习创业两兼顾,充分做到学以致用
大学生不能因为创业而把学习落下了,学生到了学校,主要目的是要学习知识。有一定知识基础,才能谈创业。大学生创业,要加强市场知识的教育和营销能力的训练。面向市场,推广产品或服务是创业必需的,注重实践环节,加强技能训练。行业知识和市场意识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学习的,增加相应的技能训练比理论灌输更重要。
最后希望所有拥有创业梦想的同学终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