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5篇

时间:2019-05-12 02:5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党外 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0 年 6 月,《国家中长 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将党外干部纳入我 国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随后,作为统一战 线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 培养的文件《2010-2020 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 展纲要》出台;2012 年2 月23 日,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全面部署,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 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些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都充分说明当前形势下加强党外 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 队伍建设,需要培养选拔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 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

党外代表人士 是统一战线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中共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而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一般说,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较深造诣或有较大影响,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一定活动能力,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究竟什么人才能称得上党外代表人士?从总体要求来 看,党外代表人士是具有一定影响和一定代表性的人士,其 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坚定、专业上突出、群众中认同”。《意见》明确指出:“政治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 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 贡献力量。专业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 大。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 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这一标 准,既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总体特征,也是总体标准。然而,在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具体工作中,除要考虑以上共性 标准外,更需要分析个性特征,明确个性标准。

一、从横向上分析个性特征,突出领域代表性标准 代表性问题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核心问题,抓住代表性问 题就抓住了“牛鼻子”。所谓领域代表性,是指与党外代表 人士的社会活动范围相符合的身份资格。由于党外代表人士 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他们的个性特征必然要反映出领域差 异。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群体,即民主党 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党外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 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 士。这六个不同的群体就是由六个不同领域中具有相同身份 的人员组成的集合,共同的身份就是各个领域的具体特性标 准。然而,目前在培养选拔的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党外 代表人士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比如,某人本身是少数民族,信奉某一宗教,从事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还加入(或未加入)民主党派,他就同时具有了少数民族身份、宗教身份、非公 有制经济身份、民主党派(或无党派)身份,这种现象在少 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具体标准,党外 代表人士的具体内涵和个性特点要求不够明晰,身份模糊或 身份交叉,往往使地方统战部门在培养选拔工作中难以把 握,也难以在党外人士中形成清晰导向。其结果,致使一些 动机不纯者趁机而人,而一些真正符合条件的却被拒之门 外,造成党外代表人士选材不准,代表性大打折扣。同时,由于目前县级以上不同领域的党外代表人士分别由统战部 的不同部门联系,身份交叉或多重身份就容易造成多头联 系、多方培养,甚至出现重复培训、推荐、选拔和使用,其 结果是既影响培养效果,又浪费行政资源。因此,在培养选拔工作中,为充分体现党外代表人士的 领域代表性,应从横向上进一步明晰个性标准。民主党派代 表人士,应是正式加入某一民主党派、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较强的党派意识、熟悉本 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史、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的人 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员:在党派各级组织机关、基层 委员会工作,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组织能力,对本党派成员 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成员;从事某一行业,在本行 业和本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成员;担任一定 职务,具有较强的合作共事能力的成员。无党派代表人士,应是既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加入任何党派、对社会 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的成员:一是从事某一行业,在本行业和本专业 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二是具有一定 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 力的干部。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是指本人是少数民族,拥护 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民族团结和祖国 统一,政治思想觉悟较高,在本民族中具有较高威信和较强 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应当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质上能服众、从事 某种宗教工作的人士。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身份 和宗教界身份交叉的情况比较普遍,为了区别,一般都以是 否担任宗教教职工作或宗教团体工作,作为界定宗教界代表 人士的范围。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应是自觉接受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上有 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对人民有贡献的非公 有制经济人士。尤其是所领导的企业,能在本行业处于领先 地位,并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积极履 行社会责任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主 要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拥护祖国统一并有 一定影响、有一定经济实力或有学术造诣、有一定代表性的 人士。此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流动性的不断增 强,党外代表人士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不可避免,以某种具 体量化标准来衡量属于哪个方面的代表人士也很难做到。因 此,在培养选拔过程中,一方面,可采取动态分析研究,及 时协调沟通,考察这些代表人士在哪个方面更具代表性、更 有权威性、更能控制局面,同时还要结合他本人的发展前途 综合考虑,从而确定他的主体代表性,避免出现工作交叉重 叠;另一方面,可从物色、培养、选拔到使用,各个环节注 意其代表性的延续性,尽量保持一种代表性贯穿始终。对于 那些在一定群体中崭露头角、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党外人 士,他们是将来成为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基础,要在物色时 注意体现代表性。对纳入视线的,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 炼,因需施教、扬长补短,帮助他们增强在原有领域和所联 系群众中的影响力,做到培养时提升代表性。通过建立健全 各领域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使代表性具有可操作性和公 信度,做到选拔时注重代表性、坚持量才使用,以能够发挥 示范引领作用和真正做到帮得上忙、说得上话、顶得上用为 标准,最终实现在使用时发挥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确保党外代表人士实至名归、堪当重任。

二、从纵向上分析个性特征,突出层次代表性标准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统战部门都在做党外代表人 士工作。从工作的对象范围看,党外代表人士应分为不同层 次,而处于不同层次的党外代表人士,他们承担的职责必然 会体现出层次差异,自身影响力的范围、程度及其代表性的 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层次标准和要求,仅 靠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这样笼统的概念作为培养选拔的 依据,往往使得培养选拔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难以发挥出应有 的代表性。政治性、专业性、群众性是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 的范畴,这既是统一体,也是矛盾体,这种矛盾在实际工作 中的突出表现就是在强调政治性和专业性的同时,容易忽视 群众性,甚至使代表人士的代表性不升反降。如有的领导和 部门单纯从政治角度考虑,只看重政治标准,而忽视个人能 力素质和群众基础,搞“临时空降”、“少数人中选人”,使 其缺乏应有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有的只考虑专业性而忽视群 众性,如一些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本行业本领域是行业专 家和学者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他们平时与本民族 群众缺少广泛联系,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 题缺乏深入了解,参政议政的关注点多偏向本领域本行业,因而在本民族群众中影响力不大,作为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发 挥作用有限。在有了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进入体制后的代表 性人士中,有的仍将大量精力放在个人专业发展上,对各种 社会事务和公益性事业关心不够、参与不多,不愿意也不注 重与所代表群众的联系;有的由于各自所承担业务任务较 重,参政议政、传达社情民意方面受到影响和局限,表现为 主动接触社会不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代表人士作用 的发挥稍显不足;有的对自身职能认识不到位,代表意识不 够,由于利益关系处理不妥当,在社会群众中影响力出现弱 化;有的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享受相应级别待遇,生活和 办公地点远离原先工作和活动场所,与原有群体的联系和感 情日渐疏远,知名度越来越小,当推荐领导班子成员时,推 荐结果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民意要求;甚至还有个别代表人士 进入体制后,热衷于权位追逐,与群众越走越远,出现了“社 会上认同度不高,群众中影响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发挥应 有作用”的状况。党外代表人士与一般党外人士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代表 性鲜明,能够起到示范、团结和引领作用。因此,在培养选 拔党外代表人士的过程中,既要分析横向标准,又要分析纵 向标准,按照不同层次需要突出不同范畴的代表性。从党外 代表人士的层次上看,既有全国性的代表人士,也有基层一 级的代表人士。总体来说,对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其政治 代表性和专业代表性要求会更高。例如,各民主党派、全国 工商联和省级组织负责人,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 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担任地厅级以上职务 的党外领导干部等,他们的代表性更多应突出在政治性上,应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 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而那些在全国有影响力 的党外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其代表性更应体现在专业性 上,他们的专业成就、参政议政能力、人格品行和示范带头 作用都更为显著,为人们普遍熟知和认可,深受人们敬仰和 尊重。对于基层的党外代表人士,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 区的代表人士,代表性不仅要体现政治性、专业性,更应突 出群众性,因为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都 需要代表人士具有群体的代表性和社会的代表性,能为群体 说话,反映群体利益。只有那些群众基础好、说话办事能服 众、在一定领域和范围或区域内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的 党外代表人士,在关键时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高层 次的党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备干部,主要由中央统战部负责协 调培养选拔工作并发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主阵 地作用,着重突出代表人士的政治性和专业性,在做好培养 选拔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地方统战 部和社会主义学院的指导,做好高层次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 衔接工作,为高层次队伍输送人才作准备。对于基层部门而 言,在培养选拔工作中则应侧重于突出代表人士的群众性。

三、从特点和规律上把握,培养选拔侧重点

(一)民主党派代表人士 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往往具有以下特点:“高学历、高职 称、高技能”,创业、创新人才高度集中;接受新事物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愿意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注重个人 价值的体现,政治参与意识强;相对集中于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等传统领 域。其成长始终伴随着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尤 其足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营造 了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制度需要”和“制度安排”成为 他们成长的重要保证,特别是中央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为民 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和发展构筑了更加宽阔的政治舞台、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基本上是从专业性人才成长为政治 性人才的,一般都要经历崭露头角、纳入视野、推荐使用和 日臻成熟四个阶段,即凭借自身努力和突出贡献而初露锋 芒,在个人事业取得一定成就后,经组织有意识地培养引导,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发挥专业优势参政议政,再经 过组织推荐选拔开始担任领导职务或社会职务,通过实践锻 炼能够较好地发挥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及引领带动作用,成 为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同盟者。因此,在培养选拔工作 中,要着眼“先专业、后政治”的成长轨迹,坚持理论培训 与实践锻炼相统一,既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帮助他们全面把 握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理论政策,学习、继承多党合作的 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合作共事能 力和参政议政能力,又通过设立实践锻炼基地、搭建任职台 阶、加强岗位交流等方式,使他们得到全方位锻炼,更加适 应合作共事的需要。

(二)无党派代表人士 无党派代表人士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与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一样,都是多党合作的参 与主体。他们大多崇尚个性独立,愿意保持政治身份的超脱,同时又渴望获得组织依靠,以实现情感归属、拓展社会联系。而在寻求组织依托的过程中,他们又不愿意被“组织化”,不希望受到较为严密的组织约束。除一些传统领域外,自由 择业和留学人员中的无党派知识分子,是无党派代表人士工 作的新领域。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普遍要经历政治启蒙和角色转 变两个过程。最初,大部分无党派代表人士只专注于自身业 务发展,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 突出贡献,许多人还获得过国家及省、市的各种奖励和表彰,是各行各业、各领域的拔尖人才。但由于束缚于业务圈内,他们主动接触社会不多,不愿单纯为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 学术前程,或不愿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虽有关心国事的情怀但缺少主动参与的热情,虽有表达诉求 的愿望但不了解反映意见的渠道,自身定位于知识分子或专 业人士,甚至不清楚“无党派人士”的概念和内涵。在纳入 视野后,随着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了解,对参政议 政、民主监督内容、程序和特点的熟悉,其政治参与的态度 从自发到自觉,视野从单一到全面,行为从感性到理性,最 终明确了自身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定位。可以说,无党派代表 人士是依赖专业成就的影响力,在成为专业领域的骨干、学 科带头人甚至领军人物后,才脱颖而出走上政治舞台的。虽 然他们从政比较晚、从政时间比较短,但起步高、进步也快,越级提拔、破格提拔现象在无党派代表人士中较为普遍。但 是,由于他们参政议政活动的经验比较少,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尤其需要在实 际工作中加以锻炼和提高,因此,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培养选 拔工作,必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统战部的牵头协 调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三)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党 的民族政策和各项方针得以顺利贯彻和执行的保证。通过他 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激发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和带领群众为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奋斗。尤 其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需要大批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少数民 族代表人士队伍中,存在着有影响力的缺少业务水平、有业 务水平的缺少影响力的两头重现象。一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 其是基层的代表人士方面。这些代表人士土生土长,熟悉本 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懂得本民族的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了解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疾苦和要求,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的感情,对改变本民 族地区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愿望,但 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经济管理能力和带领少数民族 群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的要求。二是在大中城市的代表人士方面。他们在本行业本 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与本民族群众联系不多,在本民 族群众中影响力不大,以党外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身份发挥作 用有限。为此,对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不能简单地 用定指标和划范围的办法来确定,也不能简单地凭学历、论 职称、看地位,甚至讲关系。如果只有高学历、高职称或高 职务而没有群众基础,那么,在关键时刻要依靠他们担负起 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韧带作用就难以实现。因 此,要综合考虑在一定领域、范围或区域内,对具备一定的 代表性和影响力、为人们普遍熟知和认可、深受人们敬仰和 尊重、政治思想进步、群众基础好、说话办事能服众、有较 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人格品行示范带头作用明显的少数民 族人士重点加强培训,使其在文化素质、政治信念、政治参 与能力和政治影响力、个人威望、社会号召力等方面得到较 大提升。

(四)宗教界代表人士 宗教界代表人士多数是由宗教界教职人员产生的。目 前,宗教界教职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中专以下学历的 占 70%以上,经过正规宗教院校大专以上教育的教职人员只 占总数的3%。宗教界人士的成长,早期都是受各宗教在长期 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方式多样、各具特点的人才培养传统教 育,如佛教的师徒传法和寺观教育、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目前仍与宗教院校教育一起在宗教人士的成 长中发挥作用。因此,在培养选拔宗教界代表人士的工作中,一是要充 分发挥宗教院校和社会主义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坚持正确办 学方向,突出爱国主义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教学内 容,根据各宗教的不同特点,逐步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规 范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臵,并以宗教界学员易于接受的内容和 形式加强对他们的政治引导;二是要继续充分发挥各级宗教 团体紧密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界人士的优势,规范和提 升传统宗教教育的内容和效果,为其赋予新的内涵和科学方 法;三是要在团体的日常管理和重大活动中充分发挥代表人 士的作用,使各级宗教团体成为代表人士丰富阅历、增长才 干的实践平台和成长阶梯;四是要进一步扩大视野范围,对 于同样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力、能反映部分信教群众要 求的普通信徒多加关注和培养。

(五)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成 长起来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 开放的推动者。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成长,是以其自身 企业的发展为基础的,他们绝人多数既是企业出资人又是经 营者,处于市场经济第一线,职业风险较大,拥有大量的财 富,社会关注度高,同时受经济情况的影响,企业的兴衰成 败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代表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代 表人士的民主意识普遍较高,比较重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 生活中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话语权。其意愿及利益需求的表 达,正由单纯注重物质利益向利益需求多样化转变,由注重 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向谋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转变。他们 善于表达所联系群众的意愿和诉求,能够积极反映社情民 意,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但 在热心参政议政、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同时,他们往往将 积极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追求独立、自 由和个性的张扬,对政治安排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培养选拔工作中,可通过规范一定的培养选拔程序,加大后备人才储备,避免临时找人或降格以求;坚持“凡进 必评”原则,避免“重财轻德”以经济实力和纳税情况代替 政治表现;在安排使用后,还应加强教育管理、考核履职等。

(六)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 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涵盖港澳台海外不同领域、不同界 别、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士,具有资金、智力优势,不 仅能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而且能为巩固党的执政 地位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服务。在培养选拔工作中,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培养 规划,加强对代表人士的培养培训,提高港澳台海外代表人 士的整体素质;通过举办国情教育研修班,对代表人士进行 国情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培训;根据社团领袖、参政人才、专业人士、管治人才、中青年骨干等不同领域代表人士的特 点,建立重点联系名单和培养档案,明确对口联系、专人负 责;着眼组建队伍、凝聚乡亲、培养骨干,着重将爱国社团 作为培养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通过发挥海外联谊会、欧美 同学会、统促会、台联、侨联、黄埔同学会等团体的作用,有意识地推荐代表人士担任团体骨干,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台 阶、提供机会;通过组织参加国情考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 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第二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今年2月,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尤其是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储备、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还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作为政治责任,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抓好落实。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有关社会团体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统一战线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推动当前和今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了有力指导。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非党干部来说,这也是我们发展事业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一、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升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功能,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巩固统一战线的需要。2.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党外人士履行政治职能,推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需要。3.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党外人才资源开发,为优秀党外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舞台,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做到凝心聚力、集智引才,使他们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只有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的群众联系优势,以其联系群众为依托,广泛吸纳和反映来自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意见与建议,为他们提供利益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才能进一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利益纠纷,实现社会和谐。

二、我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关注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队伍总体情况较好,大批优秀党外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这些党外干部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给予了我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动力。但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观念有待转变。在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统战政策及其工作方针,人才观念相对滞后。部分党内领导干部存在着“党外干部缺乏经验、难选难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是权宜之计的错误观念,对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存在心理认同和接纳障碍;部分干部错误的把党外代表人士视为“政治花瓶”、“官场摆设”,是应对结构需要而设立的。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政治权利缺乏正确的对待心态,将其视为走过场、做样子。而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任用,部分领导也存在着诸多不情愿、不信任、不放心的情况。

二是党外代表人士成长渠道不畅,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有待健全。近年来,中共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以促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具体的选拔程序、培养途径、任用标准上仍不够规范和明确。在进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职责混淆、分工不明、沟通不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于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也不够大胆。

三、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针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提升思想认识,创新工作理念,增强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工作。各级党委应从

队伍建设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关系、与完善多党合作、巩固统一战线的关系、与扩大群众基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来抓、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作为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作为各级党委的重要政治责任来抓,始终坚持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和推进,积极作好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让其深刻认识到党外干部也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摒弃党内某些干部存在的“优秀份子都入党,党外没有好人才”、“职位那么少,党内人才优先照顾”的片面思想观念,切实克服把民主党派当作“花瓶”或形式主义的做法。在培养、选拔和使用的标准和程序上,始终坚持党外干部与党内干部同等重视,同样对待的作风。对干部的总体要求、责任权利、任职迁调等方面要一视同仁,对于我们在工作中做出的成绩要及时给予认可、尊重和保护。

2.完善推荐选拔制度,营造党外代表人士优良工作环境。一是要抓好后备人才队伍的动态建设,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信息管理系统,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综合分析、归类入档、定期更新,形成分类分层人才库,二是要拓展视野,改进党外代表人士选拔推荐制度。抓好源头,注重基础,进一步拓宽党外代表人士来源的渠道,把选拔推荐党政领导干部的做法延伸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来。突破区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等选人方式,加大中青年党外代表人士选拔比重,加强以县乡为基础的党外干部的物色选拔,增强对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推荐的工作力度,拓宽从“两新”组织、行业商会等领域发现党外人才的新途径,探索实现人才选拔的宽领域、广覆盖。三要完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其他相关工作机制。把党外干部的推荐选拔、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党委的重要日程,纳入党政工作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努力形成政策完善、权责明晰、机制健全、程序规范、运行科学的工作格局。郑州市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委领导同志与党外人士联谊交友制度的意见》,市委领导定期与党外代表人士谈心、交流思想,通过建立健全“双月座谈会”、对口联系、情况通报、重大问题协商、走访慰问、暑期恳谈、餐叙等各项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党外人士的思想、工作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郑州市还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党外人士之家”的作用,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帮助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增加了办公经费,改善了办公条件。

3.强化培养教育,拓宽使用渠道,提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综合素质。一是培训内容要有层次化。注意把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性、专业性和群众性进行有机统一作为培训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以基础理论为基点,注重政治素养、统战政策、领导能力的培养。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加强思想认识上的沟通和理解,提高党外代表人士认知深度,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使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增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是培训形式要多样化。要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为主阵地,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挖掘特色课程,逐步建立起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参政党建设等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三是培养过程要重能力。必须通过设台阶、渐进式、小步快走的培养方法,尽可能为党外干部提供完整的成长链,将挂职轮岗、干部交流、实职安排、政治安排等实践形式融入培养过程,尽可能为党外代表人士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的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综合能力较强,具备任职条件的党外代表人士应大胆使用。在任职条件上,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对社会知名度较高和群众影响力较大的党外代表人士,可以考虑进行政治安排,而稍微降低对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年龄限制等要求。而对于年纪较轻,组织协调、合作共事能力较强的党外代表人士,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实职安排,充分发挥其所长,逐步提高他们的组织领导、政治把握、合作共事等能力。郑州市委组织部、统战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

外干部工作的意见》,在全市各级统战系统开展“万人培训”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县处级党外领导干部培训班、党外骨干成员培训班、新阶层代表人士培训班等主体班次,以及宗教教职人员等特色培训班,还采取以会代训、外出考察和选送培训等多种形式,对4035名党外代表人士进行培训。落实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中心组学习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活动。

让党外干部任正职成常态化。

党内干部、党外干部,都是人民公仆。配备非中共干部,不是为配备而配备,而是打开视野,一把尺子量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2008年江苏省两位“党外厅长”的“登场”,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江苏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新突破。“提拔党外干部并不是为提拔而提拔。”江苏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干部一处处长庄同保表示,配备党外干部,不是“硬配”,而是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党内干部、党外干部,都是人民公仆。选拔干部说到底,是要着眼于发展,为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第三篇:党外代表人士范围

党外代表人士范围。党外代表人士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包括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等。主要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门、政协、司法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担任县处级(或相当于县处级)以上职务的党外干部,民主党派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工商联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党外人士,在有关社会团体担任一定职务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党外人士。

7.党外代表人士基本标准。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也是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政治坚定,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主要是坚持爱国立场、拥护祖国统一。业绩突出,即在本领域本行业造诣较深,贡献较大。群众认同,即在所联系成员和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与发扬民主相统一,坚持进步性与代表性相统一,坚持政治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统一,坚持加强培养与注重使用相统一,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提升相统一,坚持统筹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统一,坚持发挥骨干作用与发挥群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篇: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我是东山镇党委委员***,分管宣传、统战等工作。今天很荣幸参加此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座谈会,和各位领导、朋友们面对面促膝谈心、学习交流、相互提高。我发言的题目是: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一、加强理论认识,充分明确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大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是实施办法》(简称《意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统一战线巩固壮大的新要求,结合党外代表人士的新特点,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深刻论述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坚持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事关推动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事关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意见》精神上来,以广交深交党外朋友为基础,以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为途径,以不断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热情为重点,以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作用为目标,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二、紧扣关键环节,有力促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紧紧抓住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引导、选拔、培养、管理”等关键环节,多措并举加大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形成储备一批、培养一批、安排一批的良性循环局面。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我镇把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发动和物色党外代表人士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宣传栏、宣传车、宣传册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非党人士了解新形势下我党统一战线的新要求以及对非党人士的关怀;同时统战线年底会召开专门的座谈会,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以及发展思路,主要领导则利用各种联谊会、年底班子考察、专题调研等发现优秀人才。二是重视管理、规范队伍。今年上半年对全镇行政、事业编制人员,非党政协、人大代表,村“两委”非党成员,企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进行了摸底统计,我镇有38名党外代表人士纳入全县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提醒。对表现好的党外代表人士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表彰奖励,对作用发挥不好的,给予批评帮助,对在社会上和所代表的群体中造成不良影响的,及时撤换淘汰。三是积极培养、提升素质。镇党委政府积极向党外代表人士灌输政治参与意识,宣传党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参与和民主管理的能力;同时针对部分党外代表人士是种养大户、企业负责人的情况,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和管理学原理的培训,委派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去实地指导种养大户。四是突出选拔、强化使用。在村级组织换届过程中,有1

5名党外代表人士被纳入村委班子;对政治参与热情比较好的党外代表人士,对尽可能地提高各种参与机会。在我镇制度重大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实施之前,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征求和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三、深化有效举措,持续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带有探索性的工作。目前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成长渠道不畅、政治素质不强、群众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我就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充分认识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党外代表人士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联系着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其中的代表人士,在各自领域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在工作中,要看到党外代表人士的特殊地位、作用和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充分尊重党外人士的意见和权益,以坦诚的态度广交深交党外朋友,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制度,通过座谈会、走访、慰问等形式,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从感情上拉近距离,进而取得政治上的认同。

二是大胆使用、合理安排。适时地发现党外代表优秀人才并进行安排使用是发挥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重要途径。要建立统战部门与组织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实现安排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党外代表人士的安排上,要正确处理党外代表人

士的先进性与代表性的统一,既要从党的事业大局出发,正确看待党外代表人士的先进性,又要充分考虑体现广泛的代表性。对那些已进行实职安排的党外干部,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积极支持,真正使他们有职有权有责,能够各显其才,各尽其能。

三是加强村级党外后备队伍建设。在选拔标准上,既体现政治素质,又重视经济能力和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真正体现出靠得住,过得硬,有本事。在选拔对象上,既要面对退伍军人、大中专学生,又要注重从致富能手、私营企业主、外出经商的能人中选拔后备力量,特别要用好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这一队伍,要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尽快成长起来。

第五篇: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培养选拔机制研究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培养选拔机制研究

【摘要】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是当前高校统一战线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目前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足、全盘规划欠缺、工作方法单

一、实践锻炼缺乏等问题。通过对进行调研,管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实践锻炼,提出应创新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以促进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的的台阶、新的水平。

【关键词】 高校 党外代表人士 实践锻炼 培养选拔

高校历来是党外代表人士集中的地方,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域、重要阵地、重要力量。其统战成员包含了民主党派识分子、海归、民族、宗教等多个方面。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生活相对集中、知识层次普遍较高、参政议政能力较强,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基础支撑。因此,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当前高校统一战线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高校作为统一战线中各方代表的重要源头肩负着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的重要任务。

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主政治道路,受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民群众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制约,只能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和实践找到的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离不开党外代表人士的广泛参与,他们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道路的重要推动力量。培养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外代表人士,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十余年的大众化发展,已经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力量。应该激发和调动党外代表人士推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在高校发展中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作用;引导他们广泛参与到学校的各项事业中去,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为高校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在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方面的优势,推进高校教育创新改革发展和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人才规划的科学性不足。笔者通过对多所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它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在高校中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情况下,将党外代表人士的发展和培养纳入高校的长远规划存在着难点,目前也很少有高校将其纳入正式的制度

性建设当中[1]。目前在高校中,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依附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之中,党内和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往往纳入大的干部工作当中,很少有高校把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纳入干部工作的综合考评体系中。这种情况下,也使培养和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在高校中缺乏主动性,在没有外界施加压力的条件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缺少了内部的主动性。

培养任用与管理机制不协调。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中,一般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2]:一种是将党委统战部独立出来,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办学规模较大的公办高校。第二种是将党委统战部与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三者其一合署办公。第三种是把组织部、统战部、宣传部等党委部门合署组成党委工作部门或党群部门,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办学规模较小的公办高校或民办高校等。然而,不管是哪一种模式,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都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尤其是作为主要部门的党委统战部和党委组织部,两个部门之间由于相互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往往出现各级组织中优秀的党外代表人才首先被中共认为是中共党员的培养对象,然后被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和考察,这就直接减少了他们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可能性。由于培养与任用管理机制不协调,缺乏科学有序的工作机制,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管理使用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发展壮大。

地方党委和政府吸纳高校党外干部数量太少。对多所本科院校进行调研的有关统计中,高校中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处级以上职务的人数占干部总数的两成,此比例已属比较高,也可见各高校已十分重视培养和任用党外代表人士。然而,毕竟岗位有限,仍有较多数量的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的机会。从目前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行政部门的用人特点来看,大多是关注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等社会新阶层的人水却较少关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发挥知识分子的独特作用。如果高校培养的党外代表人士只有大量的储备但未能有效使用,长时间积压后将影响他们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党外代表人士的知识和才能优势未能得到发挥,这必将是高校乃至我党的一大损失。

党外代表人士受监督的力度不够。在党内,不受监督的权力很容易出现腐败萎靡,这种现象对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也同样会发生。在现实当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在培养选拔时成绩突出,表现良好,群众评价也很高。但是,一旦担任了单位的领导职务之后,由于组织对他们的管理监督缺失,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下很容易放松警惕,放松了对自己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我行我素,以权谋私,有的甚至最终腐化堕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总体来说,党外代表人士在政治上和业务大多是称职的,但现实中高校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管理监督确实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的思路

强化部门间相互协作和沟通机制,形成培养选拔的合力。高校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党委职能部门间特别是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协同工作,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创造良好的

外部环境。部门间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又要相互支持,通力合作。要共同研究部署工作共同制定下发文件共同商定配备方案,共同考察人选、共同向党委推荐,共同完善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统战部门应积极主动地配合组织部门,认真做好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举荐的工作。组织部门应不拘一格地对统战部门推荐的优秀人才大胆放心地使用。在党委对党外干部作出任免调动交流决定前,组织部门应征求统战部门意见。两个部门之间要建立党外代表人士工作联系制度,把党委领导书记主管统战和组织部门牵头,人事部门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统一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在党委的统筹总揽下,就优秀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共同研究商量,考察了解,制定发展目标和措施,避免两部争夺人才的不和谐现象,共同推进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健康发展。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必须明确部门职责。高校党委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尤其是党委统战部和其他党委职能部门之间,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有效的协调,部门间发挥自身优势,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叻力共同研究和部署工作,商定培养方案、下发文件,共同考察与推荐人选,不断完善党外干部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统战部门应不拘一格地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进行选拔、发现、培养和推荐。另一方面,组织部门应对统战部门推荐的人才放心地使用。高校党委在对党外干部作出相关调动或者提拔决定时应该征求高校统战部门的意见,把党委领导下的由统战、组织和人事等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的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人才规划。培养党外代表人士是一项目的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的工作,高校党委应把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按照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背景,进行党外代表人士的人才规划。主要包括两大方面[3]:第一,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人才预测和摸底调查。高校应根据当前党和国家的形势和学校的发展需要,提前对党外代表人士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全面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信息,及时修订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多党合作需要和党外代表人士个人发展需要的计划。第二,坚持突出人才规划重点和分类培养的原则。重点培养是指高校培养教育的党外代表人士首先应当是一个政治家,因为他们肩负着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责任。分类培养,则是指为了迎合世纪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应大力培养两类党外代表人士,一类是学者议政型,主要体现在“议”上;另一类是行政参政,主要体现在“参”上。

遵循德育为先、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教育。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健康成长,首先是统战思想认识的提高。高校要根据形势和事业的发展需要,综合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需求和统战工作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计划和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战理论和我省经济社会形势及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必修课。要切实做好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注重并长期坚持对他们思想教育引导,不断增强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和思想共识。使他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的认识;增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了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高校统战成员的思想理

论素养;举办多种层次的座谈会研讨会,为高校统战成员就重大理论政策问题交流思想相互学习提供平台,推动他们在学习研讨中深化对科学理论和大政方针的理解;进一步增进共识;组织高校统战成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考察活动,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国。世情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个体发展规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践锻炼。鉴于高校内的锻炼岗位有限,目前高校里仍有较多数量的党外代表人士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建立一种稳定、合理、科学的实践锻炼制度,拓宽渠道,是提高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质量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内应争取更多地给予党外代表人士岗位安排,尤其是实职锻炼。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党委要推动高校与党委政府、企业的合作、积极鼓励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地方的党委政府和企业管理工作,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高校党外干部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增强代表性,核心是发挥作用。实践锻炼是党外干部成长的内在需要和重要途。高校党委统战部门应该有意识地组织持轻的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学校自身专业领域省市甚至国家的一些社会热点或重大议题调研。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实践和锻炼中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在困难和挫折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实力是实践锤炼的积累,作为是解决问题的体现。加强实践锻炼,是他们加快成长不可替代的途径。

利用综合协调规律,构建高效党外人士的工作机制。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是重要的保障。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统战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注意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统战部门的重要作用和广大师生员工甚至社会广泛参与的基础作用。建立完善高校党政领导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制度,明确具体要求,加强沟通,建立统战部门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机制。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统战部门要通过不断建立完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同组织宣传教务科研后勤等部门的协作,强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形成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加基层工作力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4]:“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首先,高校党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纳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高校人才发展战略。由统战和组织部门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任职结构等方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人才库,使党外代表人士能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中共党员干部保持动态的稳定,为合作共事提供组织保障;从制度上明确学校、学院(或系)两级领导班子都应配备党外代表人士,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合力。其次,高校党委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把中共基层组织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绩效纳入考核和评议体系、考核和评价基层领导班子,要把有没有统战意识、懂不懂统战政策会不会做统战工作等作为重要内容;考核和评价基层组织建设,不仅要看培养发展中共党员的数量和质量,也要看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数量和质量,两者不可偏废。党的基层组织必须认识到,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题中之义。再次,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公开是扩大民主的前提,竞争是

培养选拔优秀党外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择优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工作重心要下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基层工作经历。各级党委要大胆把党外代表人士选派到基层锻炼,基层组织要多给党外干部分配任务、压担子,使之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锻炼作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健全高校培养与地方使用协调机制,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储备党外代表人士是手段,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目的。高校应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建立沟通和联系机制,向社会举荐党外代表人士,拓宽党外代表人士的使用渠道,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地方应根据高校举荐的党外代表人士的具体特点,安排适当的岗位,放心大胆地使用,让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有所作为这是发挥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关键地方党委要认真物色吸纳。高校中政治素养强业务能力精的党外代表人士到各级人大、政协等部门进行政治安排,或通过轮岗、下派挂职等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实职安排,让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党外干部的交流和使用上应与党内干部同等对待。党外知识分子干部经过中共党组织的培养教育锻炼后,应在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加大交流和使用力度。要不断巩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成果,推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欢.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研究.公共治理,2012,(11).[2] 朱坚.关于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机制的思考.理论观察,2010(1).[3] 张广鑫.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机制的创新.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10(2).[4] 梁捍东.新时期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规律探析.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3(10).5

下载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都县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工作研究(共五则范文)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工作研究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管理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统一战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

    抓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

    嘉禾县现有党外代表人士750名,其中非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7名;无党派代表人士516名,党外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8名,党外非公经济代表人士33名,党外港澳台及海外代表人士10名,其他党......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心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应着重研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正确把握历史条件的发......

    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充分认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就是人与......

    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情况汇报

    元氏县委统战部 关于党外干部工作情况的汇报近几年来,按照中央、省、市委统战部的部署和要求,在党外干部工作方面,始终坚持“政治上信任,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的原则,积极探索......

    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主持词

    20&&年&&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主持词 (201&年9月2日) 尊敬的&部长、各位领导: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区委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目标,进一步凝聚人心、坚定信心,为......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经验材料

    近年来,资兴市把建设一支优秀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作为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认真研究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特征,切实破解建设难题,取得了一定得成绩......

    党外代表人士队范围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党外代表人士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界、宗教界、新的社会阶层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具有较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