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昭阳区发改局关于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计情况整改工作
昭阳区发改局关于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审计情况整改工作的报告
区审计局:
根据贵局《审计报告》(昭区审报〔2018〕8号),现就昭阳区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8年3月至5月,昭阳区审计局派出审计组对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行审计,提出昭阳区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6个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问题。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报请区委、区政府,及时印发了《昭阳区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领导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易地办通〔2018〕50号),将整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及乡镇,要求按时完成整改工作,把存在问题整改“清零”作为目标,早日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整改工作。
二、整改工作情况
关于2016年6个安置点基础设施未竣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截止2018年6月30日,昭阳区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任务1727户7096人已全部搬迁入住,入住率100%。
昭阳区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之前由审计查出的6个安置点基础设施未完工涉及洒渔镇黑寨云老包、靖安镇五星河湾子、靖安镇百顺油房、乐居镇陈家冲子、苏甲乡温家
沟、青岗岭大寨子6个安置点,截止6月30日洒渔镇黑寨云老包、靖安镇五星河湾子、靖安镇百顺油房、乐居镇陈家冲子、青岗岭大寨子5个安置点基础设施已全部完工,苏甲温家沟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已于9月中旬完成建设,目前正在清场扫尾。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下步工作中,我局将严格按照《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点》、《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督导工作流程》、《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实化监督检查切实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质量和成效的通知》等政策要求及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议精神,在区易地办的带领下,结合历次督导发现的问题,继续加大推进整改工作,及时制定逐点逐项整改方案,采取对存在的问题倒逼的方式,逐点逐项进行“清零”。同时,紧盯2018年规模内和2019年新增搬迁任务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2018年搬迁任务2019年春节前搬迁入住。
昭阳区发展和改革局 2018年9月26日
第二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议书
XX市XX镇2017--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
镇区(幸福家园)集中安置点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为加快老区XX脱贫攻坚步伐,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按照《XX市“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结合XX镇镇域建设总体规划和“十三五”时期贫困户易地搬迁意愿,经研究决定,计划实施XX镇2017--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镇区(幸福家园)集中安置点建设工程项目。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和市委、市政府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以精准扶贫为主线,实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区域发展促进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为我镇加快实现全国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地点:XX镇东新区,西起幸福路,南接河滨路,北部与明珠大道相连。项目选址位于XX镇镇区东部,属新开发区,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城市发展雏形显现,将建成XX镇新的经济、文化中心,区位条件 明显,交通条件优越,是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理想地段。
三、安置对象:XX镇2017--2018年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户。
四、搬迁规模及安置方式:计划搬迁69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2户2020人;非建档立卡同步搬迁118户,全部采用集中安置方式安置。
五、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该项目占地208.5余亩(其中安置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地51.57亩),初步规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65800㎡26幢6层690余套住宅楼,分为25㎡、50㎡、75㎡、100㎡、280㎡、125㎡、150㎡七个户型,统筹安置2017--2018易地扶贫搬迁户572户2020人,其中安置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94户744人(2017年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74户1448人)。剩余118套安置非贫困户同步搬迁。配套建设一所小学、一所幼儿院、一座医院。
六、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总投资121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1414万元,通过省政府债务注入项目资本金2020万元,通过承接专项建设基金注入项目资本金1010万元,承接长期低息贷款7070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各202万元计606万元。
七、投资概算:住宅楼建房资金7896万元,医院、小学、幼儿园、配套基础设施资金4224万元。
八、项目建设工期:22个月。2017年3月-2018年12月
九、项目建设效益:项目实施后,不仅能使690户生活在 山区的农民群众通过搬迁从根本上摆脱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开拓新的生存发展渠道和空间,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不仅有利于降低扶贫开发成本,减轻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人口压力,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而且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扶贫搬迁移民,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对XX镇实现“最先脱贫、率先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十、保障措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的系统工程。我镇坚持群众自愿和先生产安置后生活安置的原则,成立工程建设专门组织,加强领导和工作力量,为确保XX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有序开展,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特成立XX镇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由镇党委书记任政委,镇长任指挥长,成员有镇党政办、经济办、扶贫办、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水务中心、镇村镇服务中心、信访办、派出所、财政所、供电所、国土资源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管区主任、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成。指挥部负责传达上级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示及部署,组织协调相关村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认真研究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配套政策,负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计划的申报、下达及组织实施;负责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下达、检查指导和考核评估,及时掌握各方面工作动态,督促完成相关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标任务。镇党委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负责完成本镇搬迁对象的审核和上报,组织实施搬迁工作,解决搬迁中的具体问题,保证搬迁政策兑现;负责项目工程招投标工作,抓好项目基础工程实施,确保工程质量;配合市级有关部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工作,按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镇扶贫办办公,负责处理日常事务。研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切实依法做好搬迁群众的耕地调整,恢复迁出地生态建设;利用金融扶持、到户增收、教育培训就业等专项政策进行食用菌、三产、商贸加工、服务业等后续产业扶持和培育,通过技能培训进行就业或劳务输出,其它通过原有产业增收。通过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将搬迁群众收入提高到全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工作到村到户到人头,严格执行项目公开公示制度、搬迁群众就业培训和随访服务等工作,强化资金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加快搬迁脱贫步伐。
第三篇: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发改地区[2012]2221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改地区[2012]2221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我委组织编制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据此做好本地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修订完善和组织实施工作。
附: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2年7月25日
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 录
前 言.................................................................................................................2
一、基本形势.........................................................................................................3
(一)主要成就..............................................................................................3
(二)面临困难..............................................................................................3
(三)有利条件..............................................................................................4
二、总体思路.........................................................................................................4
(一)指导思想..............................................................................................4
(二)基本原则..............................................................................................5
三、建设任务.........................................................................................................5
(一)建设目标..............................................................................................5
(二)建设内容..............................................................................................6
四、组织方式.........................................................................................................6
(一)搬迁对象..............................................................................................6
(二)搬迁方式..............................................................................................6
(三)安置方式..............................................................................................6
(四)产业发展..............................................................................................7
五、资金筹措.........................................................................................................7
(一)资金来源..............................................................................................7
(二)补助标准..............................................................................................7
(三)中央投资使用范围..............................................................................7
六、保障措施.........................................................................................................8
(一)明确工作责任......................................................................................8
(二)编制地方规划......................................................................................8
(三)创新工作机制......................................................................................8
(四)加强项目管理......................................................................................8
(五)落实配套政策......................................................................................9
(六)多方筹措资金......................................................................................9
前 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在贫困地区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专项扶贫工程,通过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在国家的组织和支持下,各地积极探索搬迁安置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确保顺利完成“十二五”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范围是中西部地区(不含新疆和西藏),重点是《纲要》明确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兼顾连片特困地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明确的其他贫困地区。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基本形势
(一)主要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为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经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坚持把贫困人口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十一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6432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按照贫困标准1196元统计),贫困发生率由6.8%下降到2.8%。为帮助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五年来国家累计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76亿元,连同地方投资总投资106亿元,搬迁162.7万人。通过引导、带动其他相关支农投资和出台配套政策,加强了住房、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能源、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大幅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同时,统筹解决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和致富空间,缓解了迁出区的人口压力,有效恢复和保护了生态环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搬迁群众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发展致富之路。
(二)面临困难
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经过二十多年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贫困人口依然量大面广,特别是还有近1000万人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等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生存发展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群众脱贫愿望强烈,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但贫困地区水土等安置资源短缺,土地调剂困难,后续产业发展不足,配套政策协调与整合难度大;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与易地扶贫搬迁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如果得不到尽快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扶贫开发进程,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为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增强,“抓两头、带中间”继续作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欠发达地区将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增加投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国家将继续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多年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形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示范效应显著,贫困群众自愿搬迁积极性高涨,为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为主题,以根本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点,创新工作方式,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搬迁群众创造生存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后续产业,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各级政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主体,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的前提下,加强领导,统筹谋划,积极稳妥组织实施,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创造环境、打好基础。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在国家规划指导下,根据本地区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布局安置区域,合理确定搬迁重点,优先安排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区深度贫困群众的搬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项目整合,协调各方力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充分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妥善处理搬迁需求与投资可能的关系,根据资金筹措能力和安置资源条件,区分轻重缓急,科学编制项目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搬迁目标任务和建设时序,按规划、分、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资源特点,考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合理确定安置方案,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有利于群众发展的安置方式。
——自力更生、政府支持。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新家园。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帮助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三、建设任务
(一)建设目标
围绕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力争对240万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年均48万人。确保搬迁人口稳定后的生产生活不低于迁入地居民的平均水平,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二)建设内容
“十二五”期间,围绕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支持建设住房和必要的附属设施,以及人畜饮水、村内道路、农村能源等生活设施;开发建设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以及农田水利、农村公路、草牧场和棚圈等基本生产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劳动力培训,扩大就业渠道。
四、组织方式
(一)搬迁对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是生存在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地方病多发区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因采矿沉陷、开发占地、工程建设等原因需搬迁的人口,不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二)搬迁方式
根据迁出地的村落分布情况,采取以自然村落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对于零散分布的自然村落和零散住户,一次性全部迁出;对于规模较大且必须全部迁出的自然村落,根据安置地情况统一规划,分批迁出。优先安排最为贫困的自然村落和深度贫困农户。
(三)安置方式
根据安置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通过依法开发耕地、调整置换土地(林地)等形式配置安置资源,可采取就近、分散插花、规模集中等多种方式安置。对于行政区内缺乏安置资源的,可创造条件实施跨区安置。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根据搬迁群众的劳动技能和当地就业吸纳能力,探索依托中小城镇、工业园区搬迁安置。鼓励群众投亲靠友自主搬迁,妥善做好鳏寡孤独、“五保”人群的搬迁安置。
(四)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保障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关键。在做好搬迁安置工作的同时,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的支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发挥安置区的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搬迁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五、资金筹措
(一)资金来源
“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投资由中央、地方政府和搬迁群众共同承担。中央投资属于补助性投资,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地方政府结合自身财力安排一定规模的投资;搬迁群众视家庭收入状况,适当承担部分住房和基本生活设施建设费用。
(二)补助标准
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人均补助标准不超过6000元。“十二五”期间力争搬迁240万人。省级政府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投资规模不低于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规模的30%。
(三)中央投资使用范围
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主要用于搬迁群众住房和安置点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包括住房及必要的附属设施、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村能源、乡村道路,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得用于机械设备、运输工具购置,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经营性项目建设,以及土地和房屋的征用补偿费。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补助住房建设的面积控制在40-60平方米/户。各地可以立足实际,按照现行制度规定,统筹到省的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搬迁扶贫对象后续产业发展予以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工作责任
各地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要求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协调有关重要事项;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在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研究制定配套政策,认真组织实施本省易地扶贫搬迁;县级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负责相关建设项目和群众搬迁安置工作。对于在地市(州、盟)范围内跨县(旗)搬迁安置的,在省级政府指导下,由地市(州、盟)政府统一协调和组织;对于跨地市(州、盟)搬迁安置的,由省级政府统一协调和组织。
(二)编制地方规划
各地根据本规划和国家有关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安置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本着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的原则,编制或修订本地“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地方各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特别是与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安全饮水、乡村公路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
(三)创新工作机制
充分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组织管理形式、搬迁安置方式等。加大试点示范工作力度,结合不同类型地区的安置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推广工作经验,不断丰富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方式和内涵。
(四)加强项目管理
各地依据本规划和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编制下达本省项目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省管项目原则,各地依据规划建立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组织编制好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建设进度报告、监督检查和公告公示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做好计划执行、资金使用、工程项目建设等管理工作,主动接受搬迁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五)落实配套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操作复杂。各级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协调解决好搬迁安置过程中土地调整变更、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医疗社保、计划生育、税收减免、农业补贴、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妥善处理好搬迁群众和原住户之间的关系。按照国家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有关制度规定,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建房需求。各部门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六)多方筹措资金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到安置住房、生产生活条件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生态恢复等多项内容。除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外,各地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引导各类支农资金支持安置区相关工程项目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安置区建设和资源开发、产业发展。
第四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资料
云龙县重点村项目苗尾乡水井村苗尾组砼
路面建设工程
建
设
资
料
云龙县苗尾乡人民政府
2011年5月
目录
一、工程前期工作阶段
1、工程设计说明书,含设计图纸和工程预算。
2、招标文件。
3、评标办法。
4、招标公告。
5、各投标单位投标报价表。
6、评标表格。
7、中标通知书。
8、施工合同履行授权委托书。
二、工程施工阶段
9、施工合同书。
10、廉政合同书,含廉政合同执行情况表。
11、安全生产责任状。
三、工程竣工验收阶段
12、竣工图纸。
13、工程施工收方纪录表。
14、决算工程量汇总表。
15、工程决算表。
16、劳务报酬花名册。
17、乡级初步验收鉴定书。
18、质量鉴定报告。
19、竣工验收请示。20、竣工验收报告。
21、县级竣工验收鉴定书。
四、工程后续管理阶段
22、工程后续管理办法。
第五篇:罗山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细则
罗山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细则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河南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豫办【2016】27号)、《河南省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豫扶贫组【2015】4号)、《河南省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豫办【2016】28号)、《河南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若干意见》(豫政办【2016】177号)《信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办法(暂行)》(信发改代赈【2016】299号)等有关规定,为了扎实有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财政专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通过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的有效精准使用,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改变贫困户生存条件,达到稳定脱贫目的。第三条 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
(二)坚持量力而行,保障基本;
(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四)坚持瞄准精准,稳定脱贫;
(五)坚持县负总责, 乡镇落实。第二章 适用范围和对象
第四条 搬迁范围。主要适用于居住在深山荒芜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脆弱)区 和河滩受淹区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第五条 搬迁对象。住房条件相对较差,愿意参加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产资源相对较少,靠就地就近从事劳动生产难以脱贫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活在地质灾害多发区、隐患区,愿意通过易地搬迁避险和脱贫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第六条 搬迁条件
1、同时满足迁出区域条件和搬迁农户个体条件;
2、贫困户自愿申请;
3、有后续扶持产业。
第七条 同步搬迁。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居住农户2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原则上实行整村搬迁。
第三章 项目资金补助标准 第八条 补助标准
(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标准。根据易地搬迁资金省对县市包干使用,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人均补助3万元,易地搬迁制定的补助标准必须确保贫困户搬进去可以入住;集中安置的资金标准由乡镇实行包干使用,乡镇政府根据安置区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等情况,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根据我县建设安置实际成本确定补助标准如下:
1、集中安置包括村内、集镇集中安置和政府团购。村内、集镇集中安置:人均住房补助3万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人均3万元;
政府团购:原则上在本乡镇安置,房源为合法房源,用于安置家庭人口较多的贫困户,在集镇、社区安置考虑已有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安成本增加,人均补助标准可适当调整,贫困户人均购房面积原则上不超过25平方米。确因户型原因突破标准的,应按标准控制在安置住房总面积的10%以内,超出范围的由乡镇兜底解决。
2、分散安置包括自主建(购)房、代建房、投亲靠友、梯次搬迁安置,人均住房补助3万元。
(二)同步搬迁人口补助标准。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群众的建房资金,县政府从整合资源中予以支持,按人均5000元补助,其余资金由农户自筹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并统筹规划。
无论何种安置方式,首先,搬迁户必须有产业支撑,能够实现就近就业;其次,搬迁户原有住房收回,旧宅基地由当地政府组织复垦、生态修复、规模养殖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形成的资产和收益归集体所有。只有在产业考核、新房入住、旧宅拆除等程序全部验收合格后,搬迁补助资金才能予以全额下发。
第四章 项目实施程序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程序主要分为搬迁规划、实施方案、图纸设计和组织实施等。
(一)搬迁规划。县发改委、扶贫开发局等部门组织编制县“十三五”易地搬迁脱贫规划,由县政府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二)实施方案。县建设投资公司委托相应资质的机构(资质要求按照住建部门的规定执行)编制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需明确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安置方式、住房和配套设施规划布局、投资规模及来源、产业扶持政策、建设工期等内容。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牵头办理土地、规划、环保等相关手续,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办理相关手续。方案编制完成后,由县发改委、扶贫开发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环保局联合提出审查意见,报县政府审批。经县政府批准后,各乡镇人民政府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方案建设内容,应按照方案建设内容要求按时保质完成。如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及时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报批,经同意后应在10个工作日完善相关变更手续,报县扶贫开发局备案。
(三)图纸设计。依据审批的实施方案,项目法人完成施工图设计等工作,报县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四)组织实施
1、集中安置
村内、集镇集中安置。根据批复的方案和施工图,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围绕易地搬迁目标,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项目公示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严格项目建设程序,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制,确定每项工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采取强有力措施,在保证工程质量基础上,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规定要求保质保量完工。
政府团购安置。搬迁户要填写购买房屋申请书,并经乡镇政府审核后,由乡镇政府统一购买社区或城区的存量房用于安置家庭人口较多的贫困户。购买房屋前要确认房屋权属,要由第三方对房屋面积进行测量,价格进行评估,出具证明材料,乡镇政府根据评估价格同房地产企业协商购买价,签订购房协议,并进行司法公证。
2、分散安置
自主建房的搬迁户必须经乡镇城建所、土地所、扶贫办同意,利用统一设计的户型图纸建设,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监督,确保房屋建设质量,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实到位。对于自身无能力建设选择自主建房的贫困户,可以委托乡镇政府找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根据设计图纸、预算进行建设,由乡镇实施监督,竣工后决算,经审计后按审计金额拨付施工队,结余资金由乡镇政府按照到户增收项目管理模式用于补贴贫困户发展生产。
对于自己购房的搬迁贫困户,要对原房屋的所有权进行公示,并通过村委会及四邻进行确认,房屋面积及价格需要由第三方评估,出具有关评估资料,签订购买协议并进行司法公证。
对于投亲靠友安置,原则上不得跨县安置。首先具备有安置的房舍条件和生活条件;其次,投靠的亲友愿意接纳,双方必须签订安置协议,并经司法公证;若跨乡镇安置的,所安置乡镇村必须出具接纳意见书。以上搬迁安置方式中产生的评估费用、公证费用应在易地搬迁总体费用中列支,旧宅拆迁费用由乡镇先行垫付,待土地复垦指标出让后偿还。
第五章 项目验收及报账 第十条工程验收
1、项目建设竣工后,施工单位对乡镇提出书面验收申请,并提交项目建设自验报告。
2、乡镇收到验收申请后,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初验并提出整改意见,监督施工单位认真整改。
3、乡镇初验后写出验收报告提交县发改委、扶贫开发局、财政局、住建局组织人员复验。如有问题的,参与复验单位提出书面整改意见,直至工程验收合格。
第十一条资金拨付
1、集中安置
村内、集镇集中安置。项目验收合格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提出报账申请并附相关凭证,经县建投、乡镇对相关凭据审查后,报县财政局审核后方可拨付资金。
团购安置。项目验收合格后,由乡镇提出报账申请并附相关凭证,经县财政局、建投公司对相关凭据审查后,报县财政局审核后方可拨付资金。
2、其他安置方式。项目验收合格后,由搬迁户提出报账申请并附相关凭证,经乡镇扶贫办对相关凭据审查后,报乡镇财政所审核后方可拨付资金。
对于集中安置,县财政局、建投公司要将财政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账户;对于团购安置,县财政局、建投公司要将财政资金直接拨付到乡镇财政所账户;对于其他安置方式,需补贴给搬迁户个人的资金,要通过“一卡通”系统直接发给搬迁户,严禁以现金形式支付。
第十二条 资金报账。报账时要按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提供以下凭证(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报账程序):
1、集中安置。
村内、集镇集中安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提款申请单、项目建设合同书、项目施工单位税务发票、施工单位资质证件复印件、工程预算表、工程竣工决算表、工程验收单、竣工工程移交表、竣工工程管护责任书、中标通知书、工程监理合同和监理报告。
团购安置。乡镇统一报账。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提款申请单、购房手续、税务发票、评估报告、验收单等有关手续。
2、分散安置。乡镇统一报账。
自主建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提款申请单、附搬迁户自建项目申请验收单、公告公示、项目验收现场照片及拆旧照片等资料。
自己购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提款申请单、购房手续、税务发票、评估报告、公告公示、验收现场照片、拆旧照片、验收单等资料。
代建房。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提款申请单、附搬迁户代建项目申请验收单、施工合同、预算决算资料、公告公示、项目验收现场照片及拆旧照片等资料。
投亲靠友安置。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提款申请单、亲友四邻证明、安置地接纳意见、公告公示、司法公正材料、验收现场照片、验收单等资料。第六章档案管理
第十三条 报账凭证管理。乡镇要加强对报账凭证的管理,严格审核报账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财政部门在拨付资金时,要严格审核,确保报账资料齐全后再拨付资金。相关报账资料原件经审核确认加盖专用章后作为报账原始凭证留存。
第十四条 乡镇要加强文档管理,建立项目台账,将项目建成前、建成后及建设过程中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存档。
第十五条 对截留、挪用、骗取扶贫搬迁投资的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细则由县发改委、扶贫开发局、财政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