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溪地区水资源利用情况
本溪地区水资源利用情况
本溪地区水资源相当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061m3,是全省人均量的2.5倍。境内有大小河流2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200km2以上的有12条,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27条,主要有太子河、浑江、草河三大水系。年水资源储量为42.27亿m3,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5亿m3,可利用水量29.76亿m3。地均每平方公里415676 m3表径流量,是全国地均每平方公里的1.5倍;每人年均地表流量2250 m3,与全国平均2237 m3差不多,是辽宁省的1.65倍。全市地下水总量为13.3亿m3,可开采量为2.83亿m3。可开采的天然水资源量为25.42万m3/d,现开采量约为3.8万m3/d,仅占可开采量的14.4%,可开发水电资源37万KW,有85%的地下水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采利用,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经开发建设了30余座水库,其中浑江水库、观音阁水库蓄水量分别达到34.6亿m3和21.6亿m3。还有中小型水库,如关门山、高官、兴隆湖、高程湖等。
本溪山区有利的地形条件,江河水流湍急、落差较大,全市水能蕴藏量67.7万KWh,有70余处可以修建电站,现已经开发水能量56.8万KWh。现有30余座大小水库,其中浑江水库、观音阁水库蓄水量,可分别达到34.6亿m3和21.6亿m3。全市拥有水面积23.5万亩,其中本溪、桓仁两县水面1.53万hm2,已经全部开发。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水面0.39亩/人,每亩水面水产品产量19.8kg。丰富的水资源为鱼类的自然繁殖、人工养殖提供了条件,本溪的河鱼品种很多,属当地特产鱼种有细鳞、重唇等,近年来,引进了美国的虹鳟鱼等多种冷水鱼种,生长状况良好,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另外,本溪还有冷泉80余处、温泉3处,可用于养殖名优特稀珍鱼和开发温泉疗养胜地。
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深山丛林具有极好的水源涵养能力,泉水溪流汇成大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境内有长度在5km以下的小河1297条,5km以上的河流有88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有5条。汇入鸭绿江入黄海的有草河。这些河流夏季水量充沛,冬季水量减少,约有5个月的结冰期。大部分河水流经地方岩石坚硬,加之深山密林,植被覆盖,故河水含沙量较少。山区河床比降较大,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13.54亿m3,水能总蕴藏量达10万KW,7条较大河流水利电力开发潜力很大。
境内主要河流有:太子河,古称衍水、大梁水、梁河、太资河等。太子河是辽河水系的一条主要河流,源头干流分南北两支,南太子河发源于东营坊乡;北太子河发源于新宾县平顶山镇鸿雁沟,在南甸镇马城子村与南太子河汇合。太子河流域面积2547km2,境内河流全长173.2km,河道比降5.6%。河水清澈,含沙量少(197.2g/m3),年平均径流量10.2亿m3,水产资源丰富,历史上曾有航运之利。汤河,长50km,是太子河最长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408 km2,河道比降6%,年平均径流量1.7亿m3。汤河源出草河掌马骥村碑家岭南坡,在胡堡村西北与汤池子水汇合。汤河北入关门山水库,下游流经小市镇的香磨、张家堡等村,最后注入太子河。细河,发源于凤城白云山麓,流经本溪满族自治县连山关镇,向北流经本溪市南芬区,于桥头镇西入太子河。草河,境内流程52.5km,发源于草河掌大庙分水岭南坡,流经草河掌、草河城,流入凤城的叆河。清河,源出清河城镇陈贾村北大岭南坡,往南流转东折入观音阁水库。
第二篇:自贡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
自贡市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自贡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面积4372.6平方公里是闻名全国的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自贡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70年建市史,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国民政府批准建立自贡市,为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自贡是川南地区第一座100万城市人口大城市,川南区域中心城市。1.1水利建设和供水能力 1.1.1水文状况
自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沟谷。气候属东亚季风环流控制范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5℃至18.0℃,日照1150至1200小时,降水1000至1100毫米。江河分属沱江、岷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460余条。自贡境内地形多丘陵,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贡一年四季中,开春的时间较早,春节过后,回温很快;夏天温度很高,降水量大而且集中;自贡的秋天较短,常见绵雨天气;冬天温度不是很低,雨水很少。总的来说,自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市内河流主要为沧江水系,沱江下游段流经市境127公里。釜溪河为沱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其上游有旭水河、威远河注人,流域总面积为3490平方公里。市境西部有越溪河自北向南穿越荣县,属岷江本系。由于自贡地区河流除沱江外均属中小河流, 源短流浅, 径流量少且分配不均等,造成水环境容量小, 水资源污染更为严重。大部分河流常年处于污染状态, 特别是釜溪河、旭水河、威远河城区河段, 水质即使在汛期也超过地面水五类标准。目前仅有氓江流域越溪河和一些源头河流可满足水资源利用要求。沱江虽然有丰沛的过境客水, 但因污染 严重, 也难以作为城市供水利用。1.1.2 供水工程
自贡城市供水可分为工程水源供给和河道径流利用两种。工程水源主要为长葫水库及南郊多库联通供水, 最大供水量可达到约5100万立方米,河道自备取水约2000万立方米, 总计供水能力有7100万立方米水源, 约日供水20万吨、自贡水利缺乏大型骨干工程,自贡水利缺乏大型骨干工程,抗旱能力低。全市3万余处工程中,只有4座中型水库,且有两处建成在自贡境外的威远县。小型水库平均两个乡镇不到一座。因而影响了自贡市灌溉面积的发展,水利化程度低于全省51%的平均水平。1.2 水量供需状况
需水依据《自贡市水中长期供求计划》预测, 现状城市中心区工业需水量为7100万立方米, 城市生活为2600万立方米, 合计9700万立方米, 缺水2600万立方米(不包括市区改善河道水环境约需水3000万立方米。)2000年需水量为1.8亿立方米, 按现有设施供水, 则缺水约1.1亿立方米;2010年需水量为2.4亿立方米,缺水量增大为1.7亿立方米;均未含改善环境约5500万立方米。可见, 城市现阶段供需水矛盾已相当突出, 缺水量已达发展,2000年缺水量是现状供水能力的1.5倍,2010年达2.4倍。缺水严重已成为自贡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 解决需水量的27%, 是现状供水能力的37%。随着城市化快速城市供需水矛盾是自贡水资源利用的优先目标。
所以,根据自贡自然地理、地势及水资源条件及缺水状况的成因分析, 解决自贡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的关键在于开辟城市水源, 发展供水事业。从目前城市供水水源看, 北面建成了长葫水库供水工程, 南面开发了南郊工业供水工程,东面沱江水质污染又较为严重难于作为城市供水, 显然西部是城市水源开发的理想水源。一方面是作为西北面的眠江越溪河水源相对用水量较为丰沛, 且水质良好、地势高、有理想的自然条件, 另一方面是可与现已建成的荣县双溪水库联合运行和正在建设的双溪水库至自贡的引水工程结合, 逐步实现西部供水体系的小井沟水库—双溪水库供水系统。中远期将从小井沟水库继续向西延伸, 实现大渡河—水井沟—双溪水库自流供水系统, 根本解决自贡城市工业、环境、生活等用水需求, 统筹兼顾农业、发电等用水。1.3 水污染情况
自贡市“母亲河”的釜溪河河道污泥淤积,洪灾频繁,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河水颜色接近黑色,污染较严重。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釜溪河水质为劣V类,氨氮、COD、悬浮物等指标均超标,导致沱江自贡段劣V类水质。导致了大面积死鱼事件,并且,每年水葫芦都是釜溪河的污染问题之一。自贡鸿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该市一家大型化工企业,也是造成釜溪河下游污染的重污染企业。仅鸿鹤化工公司一家排放的氨氮量,就占全市工业企业排放量的70%;该公司每天产生的废渣粉煤灰有10余吨,从1989年至今,粉煤灰已堆成了一座山,废渣运送沿途造成的扬尘污染、农田污染不计其数,运送粉煤灰的费用支出高达几千万元。
像鸿鹤化工这样的上规模工业企业,自贡市一共有264户;其中,分布在沱江流域自贡段、釜溪河流域、岷江水系越溪河沿岸的重点污染企业有33户。这33户企业,每年的废水排放量为2963吨,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4%;年排COD3700吨,占全市排放量的81%;年排氨氮4235吨,占全市排放量的99%。
工业污染治理是重点,更是难点。自贡人深知,这些严重污染的企业,也是工业经济的支柱。权衡利弊后,该市规划: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工业达标排放结合起来,通过工业污染治理,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其成效较为明显,如今,釜溪河水质为IV类,已达到功能区要求,进入沱江的出口水质达到IV类。1.4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贡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较为典型的城市,是全国50个最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全市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分别为585立方米、868立方米,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84%、23.5%。1.4.1其不傍大江大河,境内缺乏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水资源总量及工程调控能力有限;
1.4.2中小河流受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大多污染严重,部分河段水质已丧失或基本丧失使用功能;
1.4.3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区域内降雨分布规律从西北向东南递减,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特别是遇特大干旱或连续干旱,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给当地城镇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带来较大困难。1.4.4防洪与江河治理薄弱。由于其地处江河中下游,经济发达,洪水灾害频繁,江河治理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防洪标准地下。中心城市防洪标准达不到五年一遇,一遇较大洪水其损失惨重。如“97.6.27”洪水,自贡损失达11亿元。1.5针对其水资源现状的建议
1.5.1水资源的配置与调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相关部门在水资源配置和调度中要本着“城乡一体、突出重点、兼顾面上”和“先生活、后生产、再生态”的原则,优化配置,合理调度。
1.5.2强化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水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力度。
1.5.3冬提春灌、蓄水保水是解决农业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以蓄水保水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引导、支持、帮助农村群众抓好田坎捶糊维护、塘堰清淤整治、渠道防渗处理;抓好机电提灌站的维修改造,并组织好农村群众、专业抗旱服务队伍,开展堵溪截流,提水入塘入库。以保证农业灌溉用水。
第三篇:水资源利用情况
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概论
摘要:当今世界普遍关注水危机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曾向世界各国多次警告:由于缺水,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肯定将受到制约,水不久将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世界缺水,中国也缺水。面对21世纪中国的水危机,研究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有限的水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水资源
短缺
合理配置
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同时,水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一.全球水资源情况
从数量上看,地球上的水量是非常丰富的。地球71%的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估计为1·39×1010亿m3,其中海洋水体约占97·41%,冰帽和冰河水体约占1·984%,地下水约占0·592%,湖泊水体约占0·007%,土壤水体约占0·005%,大气中水蒸气约占0·001%,河流水体约占0·0001%,生物体中水约占0·0001%。但这些水体中淡水总量仅为0·036×1010亿m3。[1]除冰川和冰帽外,可利用的淡水总量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1%。这部分淡水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虽然淡水在较长时间内可以保持平衡,但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它的数量却是有限的,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由于社会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可利用的水资源又有一定限度,突出的供需矛盾使水资源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种种迹象表明,水的问题即将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非洲撒哈拉地区发生大干旱,造成了非洲大饥荒;1976~1977年美国大旱及1988年北美大旱,影响波及美国60%的地区,使人们对水资源的问题有了深切的认识。
目前,印度、中国耗用水量分别达到最大可利用量和安全极限量的70%;阿拉伯地区22个地处沙漠的国家,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85%;埃及和以色列基本上已使用了可以利用的全部水资源量。据联合国预测,水将成为本世纪最有争议的城市问题之一。全世界将有10多亿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17亿人缺乏起码的公共用水卫生设施。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将是全球水资源的主要表现之一。1992年初,有156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世界水资源与环境 大会”提出了警告:“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至本世纪末及21世纪初,此种情况更令人忧虑。”2000年3月17日,国际水问题联合会在荷兰召开了“世界水问题论坛”会议,就水的安全性问题进一步向人们提出警告,各国政府提出了明确的行动纲领。一方面水资源日益短缺,而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现象又特别严重。统计结果表明,从1900年到 1975年,世界人口大约翻了一番,年用水量则由约4×1011m3增加到3×1012m3,增长了约6·5倍,其中农业用水约增加了5倍;城市生活用水约增长12倍;工业用水约增加了20倍。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耗水量大的新兴工业的建立,全世界用水量增长约1倍。农业灌溉一直采用粗放式的漫灌方式,严重浪费水资源。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和城市化的发展,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量日益增多,造成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剧了居民生活用水的紧张和不安全性。二. 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 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2] 1.空间分布特征
1· 1降水、河流分布的不均性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 800亿m3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1·2 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
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地形上、降水上的分布差异性,使我国不仅在地表水资源上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局面,而且地下水资源仍具有南方丰富、北方贫乏的空间分布特征。占全国总面积60%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60 km3/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0%,不足南方的1/2。而北方地下水开采资源约140km3/a,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49%。特别是占全国约1/3面积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仅有220km3/a,只占全国的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110 km3/a和30km3/a,均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而东南及中南地区,面积仅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260km3/a和26km3/a,均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30%。南、北地区在地下水资源量上的差异十分明显。2.时间分布特征
我国水资源受降水影响,其时间分布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的特点。许多河流发生过3~8a的连丰、连枯期,如黄河在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1943~1951年连续9年丰水。我国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间相差悬殊。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则达3~6倍。长江以南地区由南往北雨季为3~6月至4~7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长江以北地区雨季为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不仅是我国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而且是许多河流发生灾难性水环境问题的原因。水资源的上述特点,导致我国国土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并成为制约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认识我国水资源特点,有效地加以调控和保护,以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解决21世纪我国水问题的关键。
3.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匹配的特征
我国水资源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性与全国的人口和耕地分布上的差异性,构成了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不匹配的基本特征。3.1 水资源与人口组合特征 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127m3,仅为南方地区人均的1/3。在全国人均水量不足1000m3的10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8个,而且主要集中在华北区;在全国人均水量超过2000m3的13个省区中,南方地区占了10个,而北方地区只有3个;人均水量在1000~2000m3的6个省区中,南、北两方各有3个。在南、北两地区中,北方地区的华北区人口稠密,其人口占全国的26%,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量仅为556m3,只有西北区的1/5和东北区的1/3强,不足全国人均的1/4,因此该区目前已成为 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方地区的西南区人口不足全国的20%,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6%,全区人均水量高达5722m3,是华北区的10倍。3·2 水资源与耕地组合特征
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南方地区耕地水量28695m3/hm2,而北方地区只有9465m3/hm2,前者是后者的3倍。在全国耕地水量不足1500m3/hm2的15个省区中,北方地区占了13个;耕地水量超过30000m3/hm2的11个省区中,北方地区仅有1个;耕地水量为15000~30000m3/hm2的有3个省区,北方地区占了1个。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和耕地组合状况很不理想。尤其是北方地区耕地资源和人口稠密,而水资源占有量低,同时,稠密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大量的污染物,造成有限的水资源质量下降。可见水资源是我国许多地区今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应全面深入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研究工作,确保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我国未来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人口剧增,灌溉农业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同时由于城乡污水大量排放,地表水和地下水源不断受到污染,可供人类利用的水源日益短缺。部分地区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含水层接近疏干,地面下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水资源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3大问题。因此,水资源的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3]。
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涵义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本文认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可以定义如下: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配置水资源,尽可能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在满足当代人用水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对水资源需要的能力。具体而一言,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涵义和要求: 1.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把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按水资源状况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规划。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努力提高我国抗御洪涝、干旱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改善水环境,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提供足量的、适当水质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处理好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一方面对天__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主水、客水,跨地区跨流域调水等统筹安排,在开发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对工业、农业、生活、环境、生态等不同的用水需求,区别对待,保证重点,在使用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要求。3.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科学研究,依靠科学进步,最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率,开源节流,提高用水的效率。大力提倡并推行节约用水,努力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充分体现水资源的价值,促进水利企业的产业化进程,促进水权交易,加快水市场建设,构建科学规范的水价体系,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不同空间区域公平用水以及在时间上水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4.保护和改善水环境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处理好水质和其他水环境有关的问题,协调好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特别是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用水。加强水资源保护,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实行地下水限采或禁采;对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海进行重点治理;对重点污染源实行达标排放;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改进水环境监测手段,分清污染责任,按“零污染”(上游不对下游造成任何污染)的原则,对河流的污染实行有效的防治。搞好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的水环境。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其的配置、保护,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良好保护,使水环境符合生态要求。
5.更新观念,创新管理,健全保障机制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学会运用综合的观点、系统的观点、经济的观点来统筹思考水资源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完善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信息系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全国水资源信息网络;建立综合决策系统,实现水量、水质、水能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注重公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
五.我国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主要对策
1. 树立节水观念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水一直被视为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们据此而未能对水资源进行有偿的、有计划的、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极其淡薄。江泽民总书记一记在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批示中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的十分重视,要认真做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在全民上下形成珍惜水资源的新观念。2.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为对我国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从机构设置来看,一是必须要有一个国家级的统一管理机构。目前,欧洲许多国家和美国都建立了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或者有的委托中央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我国目前是由国家委托水利部行使水行政权。“水利”一词是中国的一个特有名词,在英文中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与之相匹配的词。追其根本水利着重于水量的调控、利用和开发,而水资源的管理包括水量和水质两方面,且不可分割。这样由于国人对于水利的传统理解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水利部门的决策专家也在短期内不能调整其专业知识背景、部门利益倾向和决策惯性,使其决策并不能导致水资源整体的实际有效管理。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应由水利部和国家环保局以一个合理的比例参与决策规划与管理。二是分级、分工管理须赋予新的含义。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分级、分工管理很容易被理解为按行政区、分部门管理,事实上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确实是这样的现状。然而,在新形势下,分级、分工管理应当是按水系、流域或地理区域划分的行政区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分工与合作。这样的机构设置应该是,在国家水资源管理机构中设立国家流域管理委员会,在七大流域下设七个一级区的流域管理机构,然后,在一级区的流域管理机构下,再设其各自分区的流域管理机构,各流域所涉及的地方行政区和水资源相关的职能部门在这些流域管理机构的制约下开展各自的工作。这些流域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应该包括:制订、实施规划,监督、保护,状况分析,设计方案,审核、检查,控制排污以及提出诉讼等。
从决策机制来看,水资源管理应采取伞型的决策方法并积极促进公众参与。水资源涉及到洪涝干旱防治、基建发电、水质检测、污染防治、农田灌溉、水土保持、森林涵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其决策往往需要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协商合作,但这不仅仅是这些专家决策的简单复合,而是在专家决策共事基础上的创造集成,就如同一把伞,它由不同的辐条支撑,但它在此基础上又有自己的支撑主轴,因此,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伞型决策。
从协调机制来看,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加强协调机构的集中统一管理。在这种背景下,要逐步实现城乡水务协调管理一体化,以归口协调和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务局协调管理体制的兴起,就是为适应这种形势的改革产物。从职能来看,水务局具体负责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统一法规、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调度、统一治理、统一制定水定额、统一制定水价、统一发放和吊销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3.构建科学规范的水价体系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水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和商品性逐渐被人们所一识,于是,改革水费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已成为各国实施水资源可续管理的重要措施。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水费政策和水价标准都图利用经济手段进行需求管理,并相应制订了“基本水费”和“超量水费”制度,行“基本水价”、“累进水价”和“高峰水价”等价格政策。许多国家把制定水费策和水价标准同水资源管理、调节水的供求关系联系起来,在他们颁布的水资源规中,都规定了对用户收取水费的章程和条款,建立了有区别的水费政策和水费准。他们不仅依据成本,在定价上对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等有不同的标准,且还考虑到地区、时间差异,拉开差价,并实行超额用水累进收费的制度。4.健全法制保障
必须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通过健全的法制体系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法制保障建设包括水的立法、水行政执法和水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在水资源管理的立法上要制定自然资源综合法,从整体上协调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要制定流域管理机构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工作程序,赋予其行政、经济方面的权力,以保证统一管理与分级、分工管理相结合;要设立专门的地下水保护法,连同地表水法以及《水法》构成完整的水法体系;要设立公众参与法,对我国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程序、规则给予规范;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要适时进行条款的补充、增加和删减。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水质、水量引起的边界冲突处理,给水、排水的收费管理,水服务质量的管理 等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有些法律法规只涉及到原则,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加以修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的水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并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法规细则,对水环境质量定期进行监督和评价。要加大执法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并结合多种有效手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运用法律武器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六.总结
面对21世纪的竞争,我国水资源管理在其改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 的问题和挑战。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体制、创 新机制、健全法制、加强宣传,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水资源的 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德维利耶著.严维明译.水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中国水利快报》
2002 3.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第四篇:本溪地区电网调研报告
本溪地区电网调研报告
(基础产业处 孟宪堃)
近年来,随着本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溪地区的电力负荷和用电量呈持续上涨的趋势,特别是全省大力实施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良好机遇,为本溪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未来本溪电网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虽然经过城网建设与改造,本溪电网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负荷的不可预测性,使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供不应求的新形势,导致一些地区供电设备长期处于重载状态。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求,由市发改委牵头,对本溪县、桓仁县、溪湖区、南芬区、本溪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经济发展调研。
一、全市电网建设基本情况
本溪供电公司隶属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为国家大一型企业。主要担负着本溪市两县四区和丹东凤城县四个乡,共8400平方公里,170多万人口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供电任务。截止2007年底,本溪地区全社会用电量为117亿千瓦时,最大负荷为1489兆瓦。
截止2007年底,本溪电网共接入各类发电厂(站)43座,总装机容量935.28兆瓦。有送电线路86条,回长1817.919千米;10(20)KV配电线路146条,回长1006千米;变电所55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KV变电所11座,66KV变电所43座;变电塔1座。其中
本溪电网各类发电厂(站)43座,总装机容量935.28兆瓦。其中: 1
电业直属电厂二座,装机容量294.5兆瓦;企业自备电厂6座,装机容量326兆瓦;地方及农村小水电站35座,装机容量314.78兆瓦。500千伏变电站1座,即徐家变电站,运行容量1750兆伏安,500千伏线路1回,长度15.846千米。徐家变电站是本溪电网的主要电源点,也是本溪220千伏电网主网架的枢纽点,承担向本溪地区电网供电的重要任务。
220千伏变电站11座(其中隶属本钢矿山专用变电站1座,容量63兆伏安),总容量3014兆伏安,220千伏线路31回,总长1102.962千米。本溪220千伏电网以500千伏徐家变电站为枢纽点,形成三个环形供电网络结构。
66千伏变电站43座,总容量1352.33兆伏安,66千伏线路68回,总长954.886千米。
2008年为积极保护规划变电所所址和线路走廊的用地,解决了以往城市建设中供电设施用地被侵占的不利局面。在市发改委的全面协调下,经过本溪市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本溪市变电站选址规划(2008-2015)》图集顺利通过了本溪市政府的审查,该图集共规划66千伏及以上变电所14座,新增主变容量4509兆伏安,新建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近1270公里,该图集的顺利出版,使各有关部门对电网建设有了全面了解同时,为保证列入规划的变电所在办理相关前期手续及具体建设施工中能有序、顺利进行,对已列入规划的变电所所址及线路走廊用地应予以法律上的保护。
该图集共规划66千伏及以上变电所14座,新增主变容量4509
兆伏安,新建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近1270公里。到“十二五”规划期末,本溪电网将有:500千伏变电所2座,总容量3750兆伏安;220千伏变电所17座,总容量6903兆伏安;66千伏变电所69座,总容量3151.43兆伏安。本溪电网将建成一个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力设备及运行管理现代化的先进水平电网。各级电网将具有比较充分的供电能力,网架结构更趋合理,运行方式更加灵活。在城市外围形成以500千伏程家、徐家南北遥相呼应的,17座220千伏变电站分区供电的坚强电网。66千伏和10千伏电网布局更加合理,通信系统更加完善,电网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部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本溪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将显著增强,充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强大的电力供应保障。
二、本溪地区“十一五”后三年及“十二五”期间电网建设情况“十一五”后三年,本溪电网共计新建220千伏变电所5座,增容扩建220千伏变电所6座,新增容量2755兆伏安;新建66千伏变电所17座,增容扩建66千伏变电所9座,新增容量1108.4兆伏安。“十一五”后三年本溪电网建设总投资约36.6亿元。
“十二五”期间,本溪电网共计新建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9000兆伏安;新建±800千伏远东直流换流站1座,换流容量3000兆伏安;新建500千伏抽水蓄能电站1座,装机容量800兆瓦;新建220千伏变电所2座,增容扩建220千伏变电所4座,新增容量1197兆伏安;新建66千伏变电所10座,增容扩建66千伏变
电所6座,新增容量690.7兆伏安。“十二五”期间本溪电网建设总投资约132.8亿元。
三、我市电网建设的主要问题
本溪市作为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城市,预计未来“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用电负荷将快速增长。虽然我市近年来通过城网、农村电网等等一系列投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输变电供电状况,提高了供电能力。但由于历史欠帐多,仍然存在着部分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不足。66千伏网架结构不合理,存在66千伏变电站布点少、变电容量不足。10(22)千伏系统部分输变电设老旧,抗灾能力差,故障率高,影响电网运行安全。部分郊区及两县区域用电负荷增长过快,区域配电线路电压质量差,电网供电可靠性不高。
近年来,本溪供电公司在电网建设的问题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一)危及电力设施安全问题
非法采矿、盗矿、开矿放炮,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乱建以及超高机械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违章施工等均危及电力设施安全,非常容易造成倒塔、线路跳闸等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比如路经火连寨、思山岭、卧龙地区的220千伏南卧线、元兴线等线路由于乱采乱挖多处发生险情。
(二)电力建设的前期补偿问题
市政府已多次以文件形式下发“关于输电线路通道内树木砍伐的若干规定”,目前针对老百姓的无理要求,市供电部门束手无策,不满足
他们的无理要求便不能施工。例如:梨树变6万6线路,11号塔基因为村民对树木赔偿要价过高,而陷于停滞。为确保工程进度,满足本溪市发展用电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电力部门按标准做好电力建设的前期补偿工作,对以获取赔偿为目的的蓄意设立各类建筑物和种植各类植物阻碍电力施工的行为加大处理力度,确保电网建设顺利进行。
(三)县区电网建设的规划问题
按照要求,对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电网需要做专项规划,而目前都没有开展这项工作。从本次调研中了解到,各区、县“先建厂(工厂)后找网(电网)”的现象十分普遍,时常发生厂房已经建成确无电可供的尴尬局面。有的地方政府由于对电网不十分了解,想当然的认为有电线就能建厂,根本没有考虑到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各县区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朝令夕改,使得电网管理部门无从下手,对未来电网的合理布局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一些项目夸大其实,上报负荷与实际使用相差甚远,也使电网投资存在极大风险。
(四)电网建设审批手续问题。
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尽管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的审批程序繁琐、收费标准高,部分县、乡、村政府配合不够积极,甚至出现截留赔偿金等现象,不仅延长了前期审批手续的办理时间,增加了项目投资,并且涉及征占地动迁补偿、林木砍伐等问题,还是难以协调和解决。随着《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电网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电网建设成本越来越高。
四、对电网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保护电力设施安全的力度。2007年,市政府已经下发了《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补充规定》(本政办发【2007】125号)文件,规定中明确指出在输电线路保护区内及邻近地区的施工作业、采矿挖掘、林木种植需征求电力主管部门的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部门未能很好的执行。建议有关部门在规划和审批各项用地及矿产项目时,考虑电网建设用地和电网安全运行的需要,避免在电网建设用地和电力设施重点部位及安全区、防护区内违反法律法规和规定批复用地。并对已批复的影响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用地和采矿挖掘应及时整改,以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二)建议县、区政府在电力建设改造项目应给予大力支持。协调由于占用果园,林地,而出现村民要价过高的问题,严格按照市政府文件执行。同时县区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对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下的树木、违章建筑、违章施工及其他危及电网安全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阻碍砍伐电力线路通道树木的人员严肃处理,确保线路安全运行。建议电网建设应纳入政府公用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的范畴,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
(三)县区政府应对本地区电网做专项规划。近年来县区经济发展迅速,建立起许多工业园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许多企业开工建设和即将开工建设,这对拉动地方产业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地区用电负荷也在急剧上增,由于县区电网规划的滞后性,出现部分地区用电负荷重载,企业无法用上电的情况。建议县区应加强同市县电力规划部门协作,按饱和负荷密度测算本地区远景变电站布点需求。通过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及地块负荷特性对远景电网负荷及电力资源一次规划到位,为未来经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电网建设“绿色通道”问题。本溪地区各级电网作为市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溪市经济呈跳跃式增长趋势,大中型企业的改造和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电网建设跟不上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本溪地区已出现多处局部拉闸限电的被动局面。2008年8月16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本溪地区电网建设的通知》(本政办发〔2008〕81号),文件中以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责任,在电网过程规划选址、环境评价、土地预审、办理征地等方面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电网建设速度。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五篇:水资源利用方案
一、工程概况和用水水源情况: 1.本工程位于
二、节水用水量计算:
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的规定:
序号123合计表一:生活用水节水(平均日)用水量计算表定额用水量数量L/人*d人/m2用水部位用水天数L/m2*d平均日全年住宅配套商业物业服务用房271015502594.***6.9086.20.625263.7393771.422263218.7596253.17备注表二:中水原水量计算表回收部位给水量收集部用水量高日用水计算排位用水数量定额水量折分项百人/m2序号回收部位用水天数L/人*d减系数分数平均日全年L/m2*次0.9*0.9=0.81127101500.810.38365125.1245669.06住宅2配套商业155050.810.43650.000.003物业服务用房25300.810.43500.000.004合计125.1245669.06表二注:小公建为污废合流,不进行原水收集。
备注序号表三:生活中水节水(平均日)用水量计算表定额用水量数量L/人*d人/m2用水部位L/m2*次用水天数平均日全年m3/m2*a2710住宅停车库地面冲洗水220008411.67绿地灌溉4788.78道路冲洗25.220.280.236520-3068.294416.820.96130.0724926.588802355.2728.7328190.5803备注1234合计
三、给排水系统说明:
1、生活给水住宅1~3层由市政供水管直接供水,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4~15层为中区供水,16层至28层为高区,公建二层及以下层为低区,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给,三层及三层以上由中区加压泵供水,加区由变频泵组加水箱供水,系统分区内最低部位保证静水压力不超过0.45MPa。其中公建配水横管供水压力不大于0.15MPa,住宅入户管供水压力值均采取不大于0.20Mpa的措施。住宅保证最不利点出水压力不小于0.10MPa,给水计量分为三级计量,进小区时做生活给水总表,加压水各楼设置单元水表间,各楼市政给水进户时设置水表井,各层管道井内设置分户水表。运行阶段提供用水量计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
2、项目中水原水收集优质杂排水(淋浴和洗脸盆、洗手盆废水)。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的规定后接至小区室外管网,分区同生活给水。计量方式为小区总表及管井内各分户水表。中水用于冲厕、绿化灌溉、道路冲洗、车库冲洗等。
3、生活热水,4#住宅楼D单元热源:太阳能;辅助热源:燃气。其他部分住宅楼热源:燃气。每户:热水定额60L/人*d,设计(最高)小时耗热量8299.18kJ/h,设计日耗热量:199180.32kJ。屋顶太阳能集热器总有效面积:51.8m2,储热水箱有效容积:4.5m3,太阳能保证率:0.5,太阳能满足平均日热水定额30L/人*d标准热水用量要求,当热水用量增大达到热水定额60L/人*d时,太阳能系统提供每户一半的热水量(60℃)0.09m³/d,其余0.09m³/d由燃气加热提供。
4、集中热水供应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最不利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大于0.02MPa,本项目采用支管减压阀保持压力;热水系统保证干管和立管中的热水循环,不循环配水支管长度在2m以内。
5、本工程无空调冷却水系统(无冷却塔系统)。
6、室外绿地浇洒等采用中水,设水表单独计量。均采用节水灌溉方式,不应采用喷灌方式,而应采用微喷灌、滴灌等方式。
7、本工程无景观用水。
8、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漏损:
1)室内冷水给水管、中水管(主立管、横干管)采用衬塑钢管,DN≤65mm者螺纹连接,DN≥80mm者沟槽连接。支管采用PP-R塑料管,热熔连接。与金属管和用水器具连接采用螺纹。冷水PP-R管道的管系列为S4。热水PP-R管道的管系列为S2。塑料管材,承压不小于工作压力的1.5倍,同时需要满足各管材相应承压规范;管件与管道宜配套提供;
阀门:D≤50mm采用铜质截止阀;D>50mm采用闸阀或蝶阀。所有水龙头为瓷芯节水型材料。
2)民用建筑的给水、热水、中水等给水管道设置计量水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用水按使用用途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同时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住宅入户管上应设计量水表; 公共建筑应根据不同使用性质及计费标准分类分别设计量水表;住宅小区及单体建筑引入管上应设计量水表;
加压分区供水的贮水池或水箱前的补水管上宜设计量水表;采用高位水箱供水系统的水箱出水管上宜设计量水表;
公共建筑中的厨房、洗衣房、公共浴池、中水贮水池或水箱补水等的补水管上应设计量水表;
机动车清洗用水管上应安装水表计量; 8 灌溉、绿化用水管上应安装水表计量;空调系统用水安装水表计量;
9、选用性能高的阀门,零泄漏阀门等,如在冲洗阀、消火栓、排气阀前增设软密封闭阀或蝶阀。
10、管道敷设要求:埋地管道除塑料管外均需采取防腐措施,埋设于冻土层之下,管道基础采用标准图上相关做法。室外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渗漏。做好室外管道基础处理和覆土,控制管道埋深,加强管道工程施工监督,把好施工质量关。
11、水池、水箱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自动联动关闭。
12、选用性高灵敏度计量水表,并根据水平衡测试标准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具体要求为下级水表的设置应覆盖上一级水表的所有出流量,不得出现无计量支路。
给水水表分级示意图
13、水泵及电机应符合《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2012及《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2007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四、节水器具:
1.卫生器具和配件应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2014的有关要求。满足《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18870的规定,依据《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1-2010、《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2-2010,《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7-2012、《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8-2012、《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9-2012等,100%的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二级.2.公共场所卫生间的洗手盆宜采用感应式水嘴或自闭式水嘴等限流节水装置.3.公共场所卫生间的小便器宜采用感应式或延时自闭式冲洗阀。
五、非传统水源利用(一)中水利用 1.中水收集范围:住宅及公建优质杂排水(淋浴和洗脸盆、洗手盆废水),用于冲厕用水(大便器、小便器)、绿地、道路浇洒用水、车库冲洗等。T:建筑物每日用水时间,t:设备运行时间
1)中水原水平均日可收集水量Q1=150*0.9*0.9*38%*2710*0.001=125.12 m3/d 2)中水平均日用水量Q3=130.07 m3/d 3)中水设备平均日处理水量Q2=(1+n)Q3=1.1*130.07=143.1 m3/d,中水设备日处理时间:t=10h,设备处理规模:Q2h= Q2/t=14.31 m3/h。4)自来水补水量(补在中水贮存池):Qb=Q3-Q1/(1+n)=16 m3/d。
5)平衡计算结果分析:收集的原水量Q1=125.12 m3/d小于设备处理量Q2=143.1 m3/d,通过补充自来水满足平均日中水用水量要求。6)原水调节池的调节容积:W1=1.5*Q1h*(24-t)=1.5*(1+n)*Q3*(T-t)/T=125.2 3m
7)中水贮存池容积:W2=1.2*T*(Q2h-Q3h)=1.2*Q3*[(1+n)T-t]/T=106.7 m3
3.中水各用水点均需注明“不得饮用”等字样,中水管道应采取下列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1)中水管道外壁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涂色和标志;
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建筑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要求。
2)水池(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口均应有明显的“中水”标志; 3)公共场所及绿化的中水取水口应设带锁装置; 4)工程验收时应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5)中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连接.(二)雨水控制与利用
1)、室外采取下凹式绿地设计等,其中雨水篦子比草地高5~10CM。不增加建设区域内雨水泾流系统数和雨水外排水量。外排雨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水平、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
2)、本项目硬化面积4651.01m2,配建雨水调蓄设施,总有效容积300m³,满足
3新建工程按每千平米硬化面积配建不小于30m的雨水调蓄设施标准及硬化面积达1万平方米及以上,按每万平米硬化面积须配建不小于500立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标准。雨水经调蓄后排向市政雨水管网。雨水调蓄池设计详见室外雨水总平面图。
3)、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