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增长机制材料

时间:2019-05-12 02:3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增长机制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增长机制材料》。

第一篇:自然增长机制材料

强化政策与资金保障

建立长效自然增长机制 确保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逐年提高

呼伦贝尔市民政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呼伦贝尔市地处自治区最北部,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724公里。辖13个旗市区,全市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3.7万,聚居着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32个民族,全区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均在我市。全市驻守着总部、北京军区、沈阳军区、武警、边警、森警、消警等48个团以上单位,边境旗市几乎“乡乡有部队,镇镇有军营”,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我市有着悠久的双拥工作光荣传统,近年来,全市优抚工作在自治区民政厅的直接帮助指导下,以破解“三难”为突破口,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起以市和旗市区两级地方财政投入为支撑,分类定标、逐年增长、复式增长为主要特色的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切实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维护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全市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作简要汇报,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我市有优抚对象2.5万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3594人(“三属” 334人、各类残疾人员1144人、在乡老复员军人1933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43人、老红军2人)。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断提高抚恤补助标准,使重点优抚对象生活得到普遍改善;但同时,在乡老复员军人、在乡残疾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三属”等部分重点优抚对象,由于他们的社会弱势特征突出,生活仍很困难。2002年我市在乡老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全年定补费仅为1200元,刚刚达到上级要求的最低标准,远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三难”问题突出。当时,我市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传统产业如森林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等因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对经济增长不能带来有效拉动,而煤炭工业、旅游产业等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正处于培植期,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增速下滑,全年财政收入仅为19亿元,可用财力非常紧张。

面对这种情况,为切实解决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我市各级民政部门自2002年开始就将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并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建立增长机制是破解优抚工作瓶颈的有效方法,而资金不足又是我们面临的棘手问题,为使广大优抚对象尽快摆脱生活困境,我们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市本级和旗市区两级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一是在制度建立上,循序渐进、扎实有效。2002年我市在优抚对象数量、对象类别分布及优抚工作水平具有代表性的城区、牧区、林区各选择了1个旗市作为试点,在满洲里市、牙克石市、鄂温克旗、莫旗开展试点工作,出台了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文件。在对上述地区自然增长机制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完善的基础上,2003年10月,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呼伦贝尔市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

制的通知》(呼党办发[2003]30号),在全市范围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09年,随着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按照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有关要求,我市对运行六年的自然增长机制进行重新调整,变更了原来的参照系数、计算方法、投入比例,并根据财政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重点加大了旗市区财政在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的责任,市本级与旗市区财政承担比例由原来的4:6调整为现行的3:7,通过上述措施,与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文件要求接轨。

二是在增长形式上,复式增长,授惠群众。我市自然增长机制有市本级增长和旗市区增长两个层面。在市本级自然增长机制这个层面,对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以呼伦贝尔市统计局发布的上年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与前一年比较)的50%增长。对享受城镇定期抚恤标准的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和病故军人遗属,以呼伦贝尔市统计局发布的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与前一年比较)的25%增长。每年由市民政局、市财政局依据市统计局年报发布的上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前年实际增长额作为调整当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参照基数,分别确定各类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的年增长额。当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负增长时,自然增长机制补助标准不作调整。另外一个层次是旗市区落实本级制定的自然增长机制。满洲里市、海拉尔区、莫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陈旗等各旗市在贯彻执行呼伦贝尔市自然增长机制的基础上,又按本旗市区的增长机制文件,提高了抚恤补助标准。以实施自然增长机制第一年莫旗抗日时期入伍的在乡老复员军人定补标准为例: 2003年,每人每月由100元提高至199元(其中市 3

级自然增长机制增长33元)。通过运行复式增长方式,授惠优抚对象。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各旗市区将在乡老复员军人、在乡残疾军人、“三属”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均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按同类人员全额低保线落实,在中央、自治区抚恤补助和全市自然增长机制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对优抚对象的生活补助力度。

三是在资金保障上,分类定标、逐年增长。2003年至2010年,我市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金标准先后做了6次大的调整(2004年由于农牧民收入负增长,未作调整)。以抗日战争时期入伍在乡老复员军人2010年定补标准为例,通过自然增长机制带动,较2009年增加定补费2600元。根据2010年1月的统计情况,城镇烈属、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家属定期抚恤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1002元、10172元、9752元,分别是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76%、73%。抗日时期入伍的老复员军人的定期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9344元;解放时期的为9121元;建国后为8911元,分别是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170%、162%和159%,较大幅度地高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标志着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问题的解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目前,我市有享受定期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的优抚对象3556人,2009年仅市本级用于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的经费达就189万元,2003年至2009年全市两级财政累计投入1954万元。

二、完善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的启示与体会 为保证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的有效运行,我市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

增长机制落实作为检查验收各级双拥模范城的一项硬性指标,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提高补助金不兑现,不能参评各级双拥模范城。二是强化补助资金管理。要求旗市区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在每年的6月1日前将上年度优抚对象增减情况与财政部门沟通,做好提高补助经费的预算,及时将提高标准的补助金连同抚恤定补费发到优抚对象手中。三是开展优抚政策执法督查工作。各旗市区每年除在春节期间检查优抚政策落实情况外,还要在“

八、一”前对上半年优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自查;结合双拥检查和财务检查,市里每年都组织督查组,深入旗市区乡镇、苏木检查落实优抚政策法规情况,深入到优抚对象家中对抚恤定补费的发放情况进行抽查,促使各级政府履行职责,加大投入,确保重点优抚对象权益得到维护,优抚政策得到落实。

我市建立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在基层民政部门和广大优抚对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优抚对象的普遍欢迎。在建立和完善自然增长机制的实践中,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和体会。

一是认识深刻,服务大局,切实维护重点优抚对象的切身利益。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站在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优抚工作的重要性,把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作为建设“和谐美丽的呼伦贝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完善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关系到每个优抚对象的切身利益,各级领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动真情、办实事,在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舍得投入,为自然增长机制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二是创新机制,出台政策,确保自然增长机制规范化运行。坚持规范化管理,努力形成长效机制是确保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我市在建

立自然增长机制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在困难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加强了政策法规建设,以法规制度来保障抚恤标准的自然增长。

三是打牢基础、接受监督,推动自然增长机制体系建设持续发展。扎实的工作基础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条件,我们把打好基础作为深挖潜力的根本,狠抓各项优抚政策待遇的落实,同时,通过群众的监督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的不足,及时纠正一些执行自然增长机制及发放优抚经费不规范行为,促进了自然增长机制体系建设的持续发展。

在重点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有效实践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部分类别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同当地生活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地区还存在政策掌握不清、或资金发放不及时的问题。下一步,我市将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将完善落实自然增长机制作为促进优抚工作深入发展和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

第二篇:建立健全我国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建立健全我国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整60年,前30年中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79年改革开放后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我国职工的工资制度也经历了多次的重大改革和调整。在近十年间,因工资市场化机制尚不完善,使得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例日益缩减,国民收入中工资总额也逐年下滑,进而导致国内居民消费始终增长缓慢,GDP增长必须依靠政府投资和对外出口拉动。近期,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海外市场需求锐减,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拉动内需也就更加迫切。因此,为促进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壮大,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就必须使职工工资机制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职工工资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我国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我国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不健全,与我国现行的劳动立法不完善、工会体制特殊、政府对初次收入分配调控不力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因素有很大关系。

一、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职工工资分配现状及存在问题,影响其工资正常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资集体谈判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相对买方垄断市场,在这种劳动力供给远大于求的市场结构中,集体谈判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就业和工资的同时上升。在买方垄断的普通劳动力市场中,如果存在工会对劳动力供给进行垄断,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协定工资,那么,就会在某个工资率范围内,既能提高工资又能增加就业。在我国当前集体谈判机制不健全,工资水平主要通过劳动者个体与企业谈判而形成,在劳动力供给无限弹性的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中,这种谈判实质上变成了企业单方决定。劳动者个体力量难以促成工资水平的提高。这是近几年来我国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的最主要原因。

(二)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一是决定主体缺位。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加大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制力度,但是产权不明晰、国有资产代表缺位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缺乏一套健全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国有企业“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使其工资增长超过生产力的增长。二是决定方式不适应。国有企业经过前几年的改革改制,资产不良的企业已基本民营化,现存的国有企业基本是资金雄厚、经营良好的大中型企业或者带垄断性质的企业,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金积累和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在国有企业工资决定仍执行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两低于”原则前提下,这样的经济增长又为其工资水平增长提供可能。三是决定实施监督乏力。工资决定以后,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又常常发生偏差,如采取低工资、高福利政策规避国家对工资总额的管制,工资向管理层倾斜侵害普通职工工资权益等等,对此相关部门既缺乏管理能力又缺乏管理手段,从而造成个别地方、个别行业或者个别企业愈演愈烈的现象。

(三)地方政府不良的政绩观

地方政府追求不良政绩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实现本地区的就业目标而限制外来劳动力,提高外来劳动力的进入成本。二是为了本地区的经济效益,千方百计降低本地区的用工成本,以吸引外资。因此,导致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对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歧视。外来劳动力在城乡收入差别和地区收入差别巨大的情况下,只要流入地工资略高于流出地工资,就不得不接受低工资和劳动条件差的工作。二是一些地方政府过于压低最低工资标准,以保持本地区的劳动力低廉优势。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为了经济利益,无视劳动法的执行和劳动力市场信用机制的构建。

二、思路和原则

今后一段时期建立健全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劳动分配和公平效率相统一的原则,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劳资协商共决、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通过加强政府对工资分配的指导、调节、干预,实施积极的工资政策,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普通职工工资水平。为此,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公平效率相统一。首先是必须发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让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到改革当中,特别是要扩大普通职工的参与面,给普通职工更多的话语权;其次是充分尊重劳动,分配要向生产一线倾斜,要向普通职工倾斜,要扩大利益的受益面,让更多的普通职工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再次是不能忽视效率,也就是说不能搞平均主义。

坚持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社会发展同步。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企业效益增长了,社会发展进步了,职工工资特别是普通职工工资也应同步增长,普通职工生活质量也应同步得到改善;二是企业效益下降了,职工工资增长也应相应减缓。坚持职工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同步要克服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以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代替职工工资增长。企业效益增长了,职工平均工资也相应增长了,而实际上普通职工工资并没有得到提高,而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工资大幅提高了。二是增加普通职工劳动量或劳动强度,冲抵普通职工工资增长。企业效益增长了,普通职工的工资也相应增加了,但是普通职工的劳动量或者劳动强度也同比例加大了。坚持企业自主分配与劳资双方共决相结合。坚持这一原则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将企业自主分配等同于资方单方面决定工资,否认劳动者作为企业成员民主参与企业工资决策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将劳资双方共决视同劳资双方对决,将劳资双方视为一对矛盾,只有进行对抗性谈判才能实现各自的利益,从而集会、游行、罢工或者闭厂必不可少。第一种倾向的错误之处在于将企业与资方等同,实际上企业是投资者的资本与劳动者的劳动的有机统一体,企业自主分配本身就包含有劳资共决的含义;第二种倾向的错误之处在于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双方关系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双方关系等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资双方是非对抗性的,二者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高度统一关系。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补充。这一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资双方的组织建设和协商代表培训等,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有效完成;(2)政府的公共信息,是劳资协商确定的依据,为此需要建立权威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等等;(3)政府通过制定最低劳工标准干预劳资谈判,比如最低工资标准;(4)政府的监督是确保劳资谈判结果能够得到贯彻落实的保证;(5)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劳资谈判的进程和谈判结果。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企业工资管理体制

设立全国工资委员会,委员会的性质定位为政府的顾问机构,其职责是拟定和执行有关工资与劳资关系的政策,其宗旨在于充分利用国家的工资政策服从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增长目标,并提升国家的竞争力。通过该委员会的设立,将国家重大工资政策的拟定和执行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设立全国工资委员会是借鉴国际经验处理工资问题的重要措施,国际上设立类似机构的国家很多,比如澳大利亚设有公平工薪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其决议具有法律效力;日本有审议会,其主要职责是审议最低工资标准;新加坡有工资理事会,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工资的增减问题,其建议虽然不是法律,但由于其具有一套良好的运作机制,因此基本都能得到落实。可以说,工资理事会主导了新加坡的劳动工资政策,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在历史上为新加坡渡过每一次经济波动包括亚洲金融风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英国、法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机构。

(二)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

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普通职工工资三级谈判体系。普通职工工资三级谈判体系包括行业性区域性集团谈判、企业集体谈判以及普通职工个体谈判。自2008年1月

1日起,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本着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为契机,建章立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普通职工工资三级谈判体系。

普通职工个体谈判体系构建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加大对普通职工劳动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普通职工个人的维权意识。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就行业而言是建筑业、采矿业和餐饮服务业,就人群而言主要是进城务工的民工;另一方面是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执法监察力度,督促其与普通职工平等协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这方面的工作重点是民营、外资单位以及个体工商户。

企业集体谈判体系构建的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开展企业集体谈判主体建设,明确企业职工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必须组建工会,提高工会在企业中的组建率,促进维护普通职工合法权益和工资权益。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在民营和外资单位。二是明确集体谈判频率,明确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包括民营和外资企业每年至少要与工会(包括企业工会和行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开展一次工资集体谈判。三是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的重点包括扩大职工代表大会制的适用范围,规定非公有制企业也适用职工代表大会制;相应减少职工代表大会的经营决策权,而明确职工代表大会作为除工会以外的利益代表者身份,赋予其争取劳动者权益,与企业享有共决权等等。

行业性区域性集体谈判体系的构建应成为我国构建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重点,这是因为:一是它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受企业内部经济、人事管理等制约,能够与企业行会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议价,确保工资合意的最大真实性;二是它具有更大范围的适应性,它适应于整个行业或地区的劳动者和企业,包括尚未建立工会以及没有集体合同的企业。其约定的工资标准具有规范性。这种统一规范有利于保证企业间的自由竞争,打消个别企业担心提高工资标准而影响本企业竞争力的顾虑。因此完善行业性区域性谈判体系应成为建立健全普通劳动者工资三级谈判体系的重点。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制订行业性区域性集体谈判规定,明确谈判主体、职责、内容、程序、效力、责任等规范内容;二是规范和抓好行业性区域性集体谈判主体建设,包括组织建设、人员培训等;三是开展好行业性区域性集体谈判试点工作,明确2008年将在全国6到10个省市若干地区进行试点,对已经取得的经验要进行认真总结,改进和完善行业性区域性集体谈判方式方法。

作为普通职工工资三级谈判体系的一个补充,对于部分不适宜开展集体谈判的行业和区域,也可以采取“政府决定”的方式确定工资。

国家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取消工资总额计划、工效挂钩管理办法和计税工资制度,在各种类型的民营、外资和国有企业统一实行工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要与普通职工工资三级谈判体系紧密结合起来。

(三)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

1.建立最低工资标准评价体系。要组织专家研究最低工资标准评估标准,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评估机制。运用评估体系对各地上报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科学性、合理性审查和评估,并提出建议,使最低工资标准不仅能够为普通职工得到可容许的最低水平工资提供必要的社会保护,而且能够成为调节收入分配、贯彻和落实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2.明确实行计件工资、提成工资等特殊工资形式的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为此需要建立健全以下三方面的工作规范:一是建立健全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指导行业协会等机构制订主要生产岗位或工种的劳动定额标准,特别是抓紧制订和修订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定额标准,由劳动标准管理机构或组织专家委员会予以审定,通过行业层次的集体协商予以确定并发布实施。二是依法确定企业劳动定额标准。首先企业劳动定额标准要通过集体协商方式确定,其次企业制订的劳动定额要使本企业相同岗位百分之九十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三是应当明确规定,在实行计件工资、提成工资等特殊工资形式的情况下,只要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约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仅指劳动付

出,非劳动成果),即使其没有完成劳动定额或者提成基数,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也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3.加大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力度。鉴于:一方面,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普通职工特别是低收入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建议加大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力度,力争到“十一五”末,所有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40%以上,切实解决最低工资标准偏低的问题,促进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

4.规范最低工资标准发布。一从发布形式上,建议以包含社会保险费和公积金缴费因素、不包含社会保险费和公积金缴费因素两种标准发布最低工资标准,以便于用人单位执行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监督执行。二从发布权限上,建立限定发布最低工资标准的层次和发布标准的数量。最低工资标准应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每个省颁布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宜超过5档,同一地级行政区域应执行同一标准。

5.探索建立行业性、工种性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探索在建筑业、采矿业、餐饮业等行业或者此类行业的相关工种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以强化最低工资标准执行过程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行业性、工种性最低工资标准可以考虑通过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或者上述工资委员会审查,并以其决议的方式发布。

6.加强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监督。一是规范按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行为。规定以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的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履行民主程序并向职工说明理由,同时要求以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的企业应向劳动保障部门备案。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企业违反最低工资规定的行为。重点查处企业采取延长劳动时间、随意提高劳动定额、降低计件单价等手段变相违反最低工资规定的行为。

(四)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指导制度

政府宏观调控指导制度主要包括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等三项制度。目前这三项制度在全国各省市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1.制订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企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规定。一般情况下,三项制度仅具有指导性。但在特定时期可考虑赋予三项制度以一定的刚性。一是限高。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政策对工资最高水平的调节,主要是限制工资的增长率,即将每小时工资增长率限制在每人—时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增产幅度内,以避免引起物价上涨的工资增长率。其具体形式有:(1)利用公众影响工资—价格决策,政府机构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工资和价格方面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并公布于众。通过公众舆论的力量或公众行为的威慑力量,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涨。(2)工资价格指导线。建立明确的工资标准,通常为劳动生产率较长期运动和消费物价运动的函数。(3)经济刺激或经济惩罚。经济刺激,即是对那些保证工资和价格提高低于事先决定标准的企业予以经济奖励,如采取减税等措施。经济惩罚则是通过征收附加税等措施对那些工资和物价增长高于事先决定标准的企业施加惩罚。(4)强制管制。通常采取“冻结”工资和物价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不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二是限低。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借鉴法国的经验。1970年法国劳动立法规定了最低职业增长工资(SMIC)取代了最低职业保证工资,规定SMIC随着价格指数增长而增长,每年由政府听取国家集体谈判委员会的意见,依法令的形式公开发布当年最低职业增长工资。

2.提高三项制度发布的科学性、权威性。一要进一步完善职位目录,建立规范科学的职位名称,进行必要职位描述,并要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必要的动态补充、调整机制;二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薪酬调查系统,并通过薪酬调查系统完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的制订,提高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的覆盖面和权威性。劳动力市场价格调查要覆盖当地所有企业类型,不仅包括国有、集体企业,而且要将民营和外资纳入调查范围,同时被调查企业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求;

三是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剔出不合理的因素,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四是建立三项制度评估机制,建立健全三项制度评估标准,并对制度发布后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3.强化三项制度发布后的执行效果。规定,生产经营能够正常运转的企业,工资增长不得低于工资指导线下线;资产利润率增长的企业,应当围绕工资指导线中线安排工资增长;工资增长低于工资指导线下线的企业,须按隶属关系报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核准。

4.对于国有带垄断性质的企业,可以制定特殊的工资指导线,实行工资增长封顶。规定,企业上职工平均工资达到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本不得安排增资;未达到3倍,首先以3倍为限,然后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安排其增资幅度。

5.注意处理好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工资指导线的关系。企业工资决定机制要贯彻国家工资指导线的精神,规定符合国家工资指导线要求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才是有效的,由此确定的预算工资才能按照有关规定据实从企业成本扣除;不符合国家工资指导线要求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是无效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工资税赋。

(五)完善工资支付保障体系

1.建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欠薪保障基金制度是指特定基金依法筹集建立的,专用于雇主由于无力或故意而欠薪时,向劳动者垫付欠薪的基金。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多数国家都有欠薪保障基金的措施。在设立欠薪保障基金时应对基金的来源、基金的管理机构、基金的受益对象、基金保障欠薪范围、基金支出的程序和基金支出的法律后果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尤其是要确保基金的来源,必须规定任何雇主都必须缴纳一定比例(如台湾地区规定按其当月雇用劳工投保薪资总额的万分之十的费率)的欠薪保障基金。并且规定,雇主在支付欠薪保障基金达一定数额后,应降低费率或暂停收缴。

2.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主要是针对拖欠、克扣普通职工工资问题突出的建筑行业。制度规定,承包单位承包工程后,要按承包工程合同总造价的1%至3%缴纳工资保障金,由建设单位存入指定的银行专户,一旦发生拖欠、克扣普通职工工资问题,首先用工资保障金解决拖欠、克扣的普通职工工资。

3.建立企业欠薪报告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的监控,重点监控建筑施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工资支付情况。企业确因经营困难等原因须延期支付工资的,必须征得本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同意,并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报告延期支付工资的原因、时间、金额和涉及人数、企业财务状况、偿还工资计划以及解决措施等内容。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要严格督促企业按时偿还职工工资。

4.建立连带偿还责任制度。规定直接雇佣者在不能支付劳动者到期工资时由间接雇佣者代为支付工资的行为的制度。这一制度主要适用于存在总包和分包法律关系中,如建筑业等。香港《雇佣合约法》规定,建筑及营造业的主要承建商,转判工程指定次承建商及转判工程次承建商,必须在承办工程次承建商未按规定期限支付工资时,代其支付所拖欠雇员工资。

5.建立工资支付道德自律机制。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明知自己不能或无合理理由相信可根据规定按时支付所有工资给劳动者时则不能与劳动者订立、续订或延续任何雇佣契约,以造成工资拖欠。这种制度安排在我国香港存在,香港法律规定,当雇主发觉不能按时支付工资时,则必须根据规定而终止契约。

6.强化劳动执法规范建设。要通过有关制度设计,确保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对工资支付执法检查的权责相称,既要赋予执法时应该享有的必不可少的权利(如查封权、扣押权、拍卖权和调查取证权等),也要明确规定这也是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予以认真落实。为了能够真正发挥劳动执法检查的威慑力,有关制度设计中可以明确规定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在执法检查中如果发现有欠薪支付行为且情节较严重的应在资讯网上公布其“黑点”,对于严重违规者则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甚至规定在此后的若干年内不得重新开业。情节特别恶

劣的,甚至可以考虑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建立劳动审计体系

1.制定劳动审计法。通过法律法规规定明确劳动审计的法律地位、劳动审计组织及其职责权限、劳动审计人员及资格认证、劳动审计人员职责权限及执业纪律、劳动审计内容、劳动审计程序、劳动审计法律责任等规范内容。

2.明确劳动审计主体。劳动审计主体是劳动审计师事务所及劳动审计师,为此需要制定劳动审计师事务所登记注册管理办法及劳动审计师任职资格认证管理办法,明确劳动审计师事务所及劳动审计师的职业要求及执业规范,明确劳动审计师事务所及劳动审计师的职责权限及责任追究等规范内容。

3.明确劳动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对劳动审计对象内部劳动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劳动审计对象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及管理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对劳动审计对象用工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审查;对劳动审计对象劳动保护管理和职业安全健康卫生管理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审查;对劳动审计对象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审查;对劳动审计对象工资制度及贯彻落实国家工资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进行审查;对劳动审计对象贯彻落实国家社会保险政策的情况进行审查等。

4.明确劳动审计的频率和法律地位。规定劳动审计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并对通过劳动审计的单位予以公示。规定没有通过劳动审计并公示不合格的单位,不得在职业机构办理招工,实施招工的为非法招工;或者规定没有通过劳动审计并取得相关合格认证的单位,不得办理工商注册年审;或者建立一套独立的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资格认证体系,以赋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和影响力。

5.明确劳动审计与其它相关工作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审计与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劳动审计与劳动监察、劳动审计与业绩评估及政绩评价、劳动审计与评先评优及各种荣誉授予管理、劳动审计与招工管理、劳动审计与财务审计、劳动审计与工商年审、劳动审计与质量认证以及劳动审计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关系

第三篇: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探讨

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防范企业风险

马宜斌

[摘要]目前,我们电力企业的职工工资实行的是工效挂钩,但由于近几年企业受金融危机和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等形势的影响,发电企业效益也出现持续下滑的经营局面。为完成目标,所有发电企业都非常注重眼睛向内、节约挖潜等措施,其中也包括控制工资增长幅度。带来的问题是职工的工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物价增长幅度,实际收入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情绪。而企业管理者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得不采取如私设‚小金库‛等一些非规范或违法的办法措施,来增加职工工资收入,成为滋生腐败和违法违纪的温床,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是非常巨大和深远的。故建议:必须建立和完善国有发电企业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企业管理 工资制度 引言

为了全面提高中央企业的竞争力,国资委在2008年就开始研究:将进一步完善企业收入分配调控的思路及措施,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但时至今日,仍没有根本性的制度出台,而由此引发的企业管理问题也不得不使我们深思。

一、提出改进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背景

(一)国有发电企业职工收入增长缓慢。

据统计,全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3.5%,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时期。但国有发电企业职工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仅以石横公司为例,2007年到2010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约10%,年均不到3%,而且石横电厂工资水平的增加还是集团公司和山东公司考虑厂与厂之间的工资差异,予以关照的结果。

(二)通货膨胀造成了职工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物价涨得像胡子一样快,工资涨得像眉毛一样慢‛——今年6至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入‚6.0时代‛,眼看着物价高涨,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国有发电企业这几年工作增长水平非常低,如果考虑物价上涨水平,职工的实际收入也是下降的。

(三)长期低水平工资增长,极大地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职工工资收入提高不均衡、不正常,与其他行业、职业近年来工资常规调整形成对比,不平衡心态影响了职工队伍稳定和积极性发挥。职工调到新建单位、系统外发电企业、考录公务员或辞职的现象已非个案,石横电厂2006年以来,企业流向系统外人员已150多人。在我们去基层单位调研时,职工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工作强度大、收入没有体现贡献等方面的问题。

(四)长期低水平工资增长给企业经营者带来较大的作压力,并引发诸多管理问题。

完成经营目标是当然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但任何企业管理者,都要依靠员工创造效益。而国有企业特殊性,又都把职工工作看的非常重要。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企业管理者都会把提高职工收入作为自己任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去做。而在目前经营特别困难、工资总额限定的大形势下,不少企业管理者就会采取一些不规范甚至是违法的行为,来为企业员工增加收入。譬如千方百计挖主业墙角增加多经企业收入、私设‚小金库‛等等,给企业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是巨大和恶劣的。

二、国有发电企业职工工资管理的现行机制及问题分析

(一)国有发电企业职工工资管理的现行机制

国有发电企业当前工资管理控制模式是——‚工效挂钩‛和‚职工工资总量管控‛。工效挂钩是指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在核定企业工资总额基数和确定工资总额与效益增减比例的基础上,企业工资总额随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减而自行增减。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没有实现保值增值企业,当年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资。二是坚持‚两低于‛原则。即企业工资总额增长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即使这个原则也没有,也没有有效地体现。石横公司划归国电集团,机组由四台增加到六台、装机容量达192万千瓦,安装了脱硫环保设备、新增供热项目,新电源发展项目稳步推进,从2007年到现在,职工由2300多人减少为1800多人,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人均不到80万元增加到近200万元,提高了150%,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仅10%左右(年均不到3%),职工人均工资增长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

(二)职工工资总量管控机制问题分析

国有发电企业职工工资总量管理的调控机制,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工资改革对企业工资实行分级管理推行的‚工效挂钩‛管理办法,办法实施到今天,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久的一项政策,而这个政策本身不完全是市场经济性质的,是转轨过程中的过渡性办法。虽然‚工效挂钩‛实施办法突出了企业效益指标、职工劳动生产率对国企工资增长机制的影响,但没有考虑社会发展、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工效挂钩指标单一,工效挂钩是把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在现行经济运行机制中,国家政策调控影响往往大于企业自身的努力,如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制约了火电企业运营,对企业利润、上缴利税、劳动生产率等起着决定性影响,使工效挂钩办法不能真实反映职工对企业的劳动、贡献价值。

二是挂钩指标未考虑社会宏观因素如价格变动因素的冲击,工效挂钩办法固有的缺陷在当前更为明显。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呈负相关。价格变动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价格变动通常引起职工实际工资降低,主要是宏观管理的原因,企业特别是职工个人对此无能为力,不应当分担。

三是分档计提新增效益工资并非完全按企业经济运行结果来决定提取工资的多少,工资的提取还存在着人为调节因素的影响,如计提新增效益工资规定的当企业效益高度增长时,要限制工资无休止增长。另外,由于工效挂钩办法执行二十多年,政策调整滞后,一些不合理因素所产生的结果逐渐累积,如不同行业、企业工作的同类人员工资差距较大,行业工资基数的调整与社会人员工资调整的不同步等,使工效挂钩政策的控制和激励作用大打折扣。

三、建立国有发电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深化改革,提高收入,是我党民生理念的体现,也是企业集团党组实施惠民工程、让职工享受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职工收入,减少差距,形成‚橄榄‛式收入分配社会结构,实现共同富裕,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是国电集团公司党组、山东公司党组实施惠民工程、让职工享受科学发展成果的实现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国有发电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和2011年‚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我国工资分配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充分阐述了‚让老百姓更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思路和目标要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民生执政理念。

国电集团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坚持以职工群众利益为重,落实各项惠民措施,进一步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把‚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国电山东公司明确提出要深化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探索工资总额与工作绩效联动机制,突出利润考核导向,鼓舞员工干事创业,让全体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二)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提高职工收入,是国有发电企业稳定发展的需要。

职工是企业发展之本,保持队伍稳定,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最大限度发挥员工创造性、积极性,才能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加强党建、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工作,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团结职工、鼓舞职工、影响职工,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然而单纯靠思想政治工作,一味要求讲政治、讲奉献,手段单

一、影响有限,只可短暂发挥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物质利益原则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制度管理和物质激励保证作用。一方面要建立约束机制,严格绩效考核,严格落实职工惩处规定,奖优罚劣,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分配激励机制,发挥薪酬分配调节作用。薪酬为员工本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也引导激励员工在企业的行为。调动发挥员工积极性最直接有力的手段是薪酬分配。工工资增长机制是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发挥工资增长机制作用,保持职工工资适度增长、持续增长,不断提高职工收入。

(三)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提高职工收入,是国有发电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电集团确立了以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发展,建设一流发电集团的战略决策。到2011年10月末,国电集团总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山东公司以建设‚五型四优三化一流‛集团为战略,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石横公司2010年供热一期工程建设投产,实现了企业由单一发电向电热双供的突破性转变,四期项目、新能源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推进实施‚员工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优秀人才队伍,建立人才价值导向的绩效考核模式,形成选人、育人、用人的长效机制。其他条件相差不大,企业薪酬体系越具有竞争力,在吸引人才方面越有竞争力,是保留住对企业有价值的优秀人才见效最快的方法,也最能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改善企业经营业绩。保持职工收入正常增长,发挥薪酬激励和导向作用,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四)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提高职工收入,是国有发电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完善有效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更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是职工收入维持低水平,工资增长不能形成有效机制,职工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难以满足,致使职工不安心工作,个别职工冒违犯规定被处理风险,从事第二职业,甚至参与一些投机赚钱、违法赚钱的事,一旦触犯法纪受到追究,既给本人造成痛苦,又给家庭、企业带来很坏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经营领导者要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委派,履行社会职责,让股东获利,让职工增收。上级对基层企业经营领导者立体式考核评价,企业经营领导者会千方百计创造效益,提高职工收入。但个别做法是否合规、有无违纪,不好把握,有时难避不廉洁之嫌。而且我们已经有许多类似的案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总之,合理常规有效的工资增长机制将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使职工财富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形成良好的互动。

四、国有发电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建设的改进建议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工资指导线管理制度等为国有发电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建设提供了借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指导线等建立了不同调整机制。一是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制度规定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十一五‛期间,全国各地平均调整最低工资标准3.2次,年均增幅为12.9%,‚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13%以上。二是建立了以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调控企业工资总量、规划工资水平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三是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上述制度的建立、实施与调整充分考虑了本地区预期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就业状况、或者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且都建立了正常调整和增长机制。机制建立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应用,为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建设提供了借鉴。

(二)综合考虑,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是指企业职工工资随经济效益提高及其他有关因素变化而相应协调、合理、持续增长制度化的运行方式。工资增长机制包括职工工资总额增长和职工个体工资增长。工资总额增长为职工普遍提高收入提供了保证。

1、工资总额的增长考虑。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提高职工工资总额,完善工资总量增加管控模式,既应将企业的微观因素纳入,也应将宏观经济因素纳入。要考虑工资总额增长与GDP、与CPI、与劳动生产率、与企业利润等主要KPI指标挂钩。根据国家有关国民收入增长、物价水平、城镇收入比重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提高、工资增长线水平调控等宏观政策和目标,确定‚一段时间区间的国有发电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但每年至少不能低于同期物价上涨指数。

2、职工个体工资的增长考虑。在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总额增长机制,保证工资总量增长同时,也要改进完善工资总量提高后企业(集团)内部职工个体工资增长机制。职工工资保证职工个人及其家庭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其分配与企业效益、个人贡献挂钩为基础,也应考虑物价水平即消费价格指数变化,使之既符合国资委行业内工资增长线调控要求,又兼顾同行横向对标的业绩导向和不同行业的整体公平,建立起常规调整机制。

3、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设臵 方法一:综合平衡法

本薪资基数=上薪资基数*(1+A)*(1+a%)*(1+b%)*(1+c%)A——工效挂钩办法的反映的企业经济效益KPI等综合指标变动比率

a——报告期对于基期国民收入GDP增长,使用GDP增长率

b——报告期对于基期的物价指数,使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 c——行业工资增长线 方法二:紧跟指标法

确定当期一个或两个经济指标进行紧跟,譬如消费品价格指数CPI或GDP增长率,确定工资增长比例。

方法三:固定增长法

确定一个基本增长比例,譬如8%(目前已经有不少国营企业这样做的)核定每年的工资总额。

4、两个注意事项及一点说明

在实现职工正常增长机制的同时,一是要注意配套出台因管理不善造成的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的工资考核办法。二是要在采用方法一、二时要配套出台因个别因素失衡,如同期消费品价格指数CPI过高造成的工资大幅度增长的限制措施。

需要说明的,以上三种方法具体采用哪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立起这种正常的增长机制。

结束语

我想用小平同志的两句话做结束语。一是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二是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为了调动广大群众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堵塞制度中的漏洞,防止好人变坏人,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

[2] 胡锦涛:十七次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07年10月15日)

[3]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

第四篇:聂桥镇建立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聂桥镇建立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我镇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强化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水利发展。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争取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2011年聂桥镇争取中央、省小农水项目资金280万元,解决40km的农田灌溉水渠。2012年聂桥镇争取国家项目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资金380万元,解决三个小

(二)型水库险情。2013年聂桥镇旱情特别严重,暴露出一些问题,争取上级应急修复工程项目资金100万元,解决严重渗水的部分小山塘和被洪水冲塌的堰坝。明年,我镇争取国家农业开发办项目560万元,解决宝山2组、12组水利设施和小农水二期堰坝提灌站改造项目、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3个。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机制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聂桥镇对积极性高、又有偿还能力的组可先行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鼓励个人承包水库,发展养殖。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机制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2008年到2013年,聂桥镇主要新农村点利用新农办、开发办、土地整治项目、水务局新建小山塘奖补项目和自筹资金2千万元对山塘维修36个,水渠修建30条达30公里,小水库除险加固12个,极大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聂桥镇政府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新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从2008年至2012年,镇财政累计投入水利农田建设资金达450万元。

2013年,聂桥镇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和饮水安全项目,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25万元对集镇自来水进行维修改造,新扩建水管网2.5km,新建水池2个。今年,我镇经受了30年不遇的旱灾,镇财政拿出5万元购买抽水泵等设备和对积极性高,又有水源的提灌站维修改造和种粮大户进行一定标准的补助。

第五篇:我国将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我国将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李克强签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中新网5月15日电 国务院日前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条例指出,在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方面,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

条例强调,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三条 中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第四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制定或者修改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工作人员意见。第二章 岗位设置

第五条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

第六条 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岗位应当具有明确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第七条 事业单位拟订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第三章 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

第八条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第九条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公开招聘方案;

(二)公布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等招聘信息;

(三)审查应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试、考察;

(五)体检;

(六)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七)订立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第十条 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需要竞聘上岗的,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竞聘上岗方案;

(二)在本单位公布竞聘岗位、资格条件、聘期等信息;

(三)审查竞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评;

(五)在本单位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六)办理聘任手续。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交流。第四章 聘用合同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第十三条 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

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30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双方对解除聘用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九条 自聘用合同依法解除、终止之日起,事业单位与被解除、终止聘用合同人员的人事关系终止。

第五章 考核和培训

第二十条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重点考核工作绩效。考核应当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评价。

第二十一条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考核和聘期考核。

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聘期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

第二十二条 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编制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所在单位的要求,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项培训。

第二十四条 培训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支。第六章 奖励和处分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

(一)长期服务基层,爱岗敬业,表现突出的;

(二)在执行国家重要任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的;

(三)在工作中有重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的;

(四)在培养人才、传播先进文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五)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六条 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第二十七条 奖励分为嘉奖、记功、记大功、授予荣誉称号。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处分:

(一)损害国家声誉和利益的;

(二)失职渎职的;

(三)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四)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

(五)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纪律的。

第二十九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

第三十条 给予工作人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三十一条工作人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单位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第七章 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

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

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第八章 人事争议处理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第三十九条 负有事业单位聘用、考核、奖励、处分、人事争议处理等职责的人员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

(二)与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

第四十条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投诉、举报,有关部门和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或者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二条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人事处理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三条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官方明确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应向社会公开招聘 2014.05.15 ·事业单位管理新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2014.05.15 ·三部门就《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答记者问 2014.05.15 相关搜索:

     2014事业单位退休工资 事业单位岗位工资标准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 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待遇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

下载自然增长机制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增长机制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完善工资协商制度,促进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五篇材料)

    2011年工运理论调研论文 精衡传动设备有限公司 完善工资协商制度,促进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 精衡传动设备有限公司毛晨 胡锦涛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改善民生作......

    事业单位建工资增长机制 工作人员要参加社保

    事业单位建工资增长机制 工作人员要参加社保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52号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共10章44条,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中联客运有限公司是原农二师汽车运输公司破产后,重新组建的二师唯一一家交通运输企业。公司工会于2006年1月20日正式成立,通过几年来......

    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 调研报告 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 为深层次研析我州农牧民增收的现状、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科学定位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促进建立农牧民收......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建议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建议 摘要:当前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中,政府......

    稳增长专题

    中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复杂严峻,下行压力加大。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稳增长放......

    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增长“九连快”是如何实现的 董峻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同比增长10.4%,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增速快3.3个百分点。农业部将按照中央的部署,继续努力拓宽农民增收......

    关于报送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调研情况的汇报(推荐)

    关于报送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 增长机制调研情况的汇报市局计财科: 根据转来“关于报送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调研报告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水利设施状况及建设任务和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