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9:2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

调研报告

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

为深层次研析我州农牧民增收的现状、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科学定位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促进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结合中央一号文件与党的十八大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具体举措,经深入农村牧区实地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牧民收入现状

中央已连续多年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了“一号文件”,省委州委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稳定和谐农牧区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2016年我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39元,比“十一五”未5434元增长了6105元,年均增长13.37%。一产占GDP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2.8%增长到2016年的5.8%,提高了3个以上百分点;一产总产值从“十一五”末的15.5亿元增长到2016的44.47亿元,增加值从10.28亿元增长到28.52亿元,年均增速均18.54%,且呈稳定增长态势,收入来源、收入结构呈多元化,农牧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枸杞、牛羊肉、蔬菜产业收入和务工收入是农牧民收入增长亮点。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促增收工作机制。州委、州政府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建立健全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工作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服务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等方面处处体现了“重中之重”、“四化同步”的战略思想,力争把促进农牧民增收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高效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柴达木枸杞、生态畜牧业、设施农业等为核心的现代循环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高效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快速增收。柴达木枸杞已成为主导我州地方农牧经济、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柴达木福牛、设施农牧业等产业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民增收提供基本保障。突出抓好各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农牧民增产增收。全州累计建设草场围栏919.5万亩、农村沼气12137户、农牧区畜用暖棚16639栋;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38.2万千瓦;建成游牧民定居小区34个、房屋6678套,建筑面积55.4万平方米,户均达到80平方米以上,工程惠及2.6万人。

——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牧民增收链条。培育龙头企业46家,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5家,合作社成员总数达34318名,带动农牧户37218户。实施省、州级扶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扶持项目86个,扶持资金1200万元,增强了合作组织发展后劲,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9个合作社获得国家级示范社荣誉称号,对279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州级合作社名录公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和草原规范流转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州内耕地流转11.15万亩,占耕地承包总面积的23.9%,草3场流转3503.7万亩,占草原承包总面积的17%。

——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为农牧民增收提供重要支撑。积极开展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力和条件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牧业科技研发、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能力。成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杞1、2、3号三个新品种,填补了省内空白,开展牦牛远缘杂交利用,推广实施了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胚胎移植等多项繁殖、育肥等综合集成技术,为打造两个百亿元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科技成果转换率明显提升,形成支撑作用显著的现代农牧业科技工作新格局,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牧民,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从根本上保障农牧民长效增收。以培养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牧区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争取“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等项目,大力开展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人员以及从事种养殖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逐步培养了一支有一技之长、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2011年至2016年,全州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4万人。全州现有农牧区实用人才2383人,为推动我州农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牧民转移性收入。我州按照中央、省上要求,积极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以“一卡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农牧民手中。2016年已下达强农惠农政策补贴36312.88万元,其中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地力保护补贴,共计3029.2万元,购机补贴1232万元,草原奖补32051.68万元,全部足额发放到户,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牧民。

二、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牧民增收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没有形成。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一是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尽管近年来粮食价格稳中有涨,再加上国家对粮食的直补,粮食生产产值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跟着上涨,生产成本的增加抵消了粮价上涨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部分好处。并且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继续提高的潜力不大,进一步从粮食中提高纯收入的余地很小。二是农牧民发展新型高效农牧业困难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州大力在发展特色养殖、无公害蔬菜、农业加工等高效种养业。虽然农牧业结构逐年调优,农牧民得到了实惠,但面对市场,农牧民对种养什么能赚钱仍然把握不准,同时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单靠农牧民5的力量很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优化,农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机制和手段不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牧业收入风险加剧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然落后。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牧区体制机制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规模小,基础条件薄弱,品牌建设滞后,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民主决策机制不合理。特色产品没有进超市、入商场。

2、农业投入依然不足。近年来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退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此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镇村道路建设、教育、公益事业,还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3、收入增长机制不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仍不够健全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从现实的角度,寻求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全方位的审视农牧民增收问题。要在努力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牧业外部增收空间,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文章做足做好,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其次,要在努力拓展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统筹城乡就业上下功夫;另外,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离不开国家的扶持,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一)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以“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为目标,注重专业化产区的产业生态网络、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的构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柴达木枸杞、柴达木福牛、饲草、冷水养殖等产业,通过具有产业生态联系的农产品产区、农业企业的集群,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实现集群效益。同时充分发挥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真正将土地向农牧龙头企业集中、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加速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切实建立起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牧业科技传统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工作,组织开展枸杞系列品种选育、鲜果保鲜、植物源杀菌、有机肥、三元杂交牛疫病控制和繁殖控制基因研究等多项科技创新课题,争取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深入推进农牧区经营机制创新。全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7社能力提升建设,扶持合作社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探索协会、合作组织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推广农区“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为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拓展农牧业外部增收空间。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通过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要全方位的促进农村非农就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牧民择业观念的宣传,鼓励和支持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新型农牧民。继续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政策”,以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大力健全和完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择业理念,分行业、分工种对农村牧区劳动力实施免费转岗就业培训,让农牧民学到一技之长。

2、加大农业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增加农牧区发展投资的资金总量,并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按比例逐年加大农业的投入,以进一步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推进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

3、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必须改变城乡目前的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实现统筹城乡示范区总体规划各项目标,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建设带动作用强、统筹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三)建立农民增收扶持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各级政府财政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用好用活支农专项资金,通过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多途径、多给予地解决不同群体农民增收的制度性障碍,并为农民工创造更多进城机会,切实加快农村牧区城镇化进程。充分调动农牧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农牧民增收思想观念,制定农牧民增收的政策规定。通过土地流转等政策,解决农牧业规模经营问题,还应通过政策措施让农牧民从农产品价格和政府补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入农牧业开发。农牧民增收是农村牧区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

第二篇:农牧民医疗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近两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为指导,围绕改善民生,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市级统筹制度的建设发展,通过加强组织、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创新监管,形成了新农合市级统筹“包头模式”,有效提升广大农牧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市级统筹运行平台。**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合市级统筹的基础枢纽,投入***万元,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了纵向连接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横向连接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网络,实现了全市新农合数据集中管理、定点医疗机构数据实时传输、经办机构在线实时监审、参合农牧民即时补偿。

(二)强化旗县区职能,建立市级统筹基础保障。注重发挥旗县区综合管理职能,实行旗县区政府与新农合统筹基金共同承担风险的机制,将旗县区当年筹集基金的90%作为本地区补偿基数,实际补偿超出基数部分由旗县区政府和新农合统筹基金各承担50%。强化旗县区新农合经办机构职责,做好参合农牧民登记、参合费代收代缴、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就医费用补偿初审等基础性工作。采取“三段式”抓好县一级监管,即患者入院24小时内经办机构通过新农合信息系统在线进行初审,出院前抽查住院病历(每月抽查不少于当月补偿人数的70%),住院期间通过新农合信息系统每日监审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住院检查、用药和治疗等情况,并适时进行现场检查(每周至少2次现场稽查)。

(三)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增强新农合服务能力。一是对定点医疗机构准入、退出实行动态管理,强化新农合对医疗服务的监管,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患者使用《新农合药物目录》以外的药品减免药费10%,使用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减免费用30%,尿毒症参合患者门诊透析减免费用15%。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市所有市级和部分县级、乡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白内障手术等14个临床路径明确的单病种付费试点。二是强化定点医疗机构责任,严格对就诊人员《新农合医疗证》进行核对,做到人、证相符,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违规现象发生。三是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就诊即时补偿,并垫付补偿资金。四是实行新农合医疗服务协议与保证金“双控”机制,对定点医疗机构违反协议规定的,按要求扣除保证金(两年全市扣除10.68万元)。

(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市级统筹运行水平。一是实行三级监管和交叉轮换监管模式,参合患者在市内就医补偿,由定点医疗机构初审、县级经办机构在线复审、市新农合管理中心抽审或在线审核后现场及时补偿。市级定点机构由5个市辖区经办机构就近监管,定期交叉轮换。二是开通新农合网上银行,将新农合资金直接转付定点医疗机构账户或参合患者银行存折,节省了办公成本和参合患者办理补偿兑付开支。三是采取新农合资金预付制,市新农合管理中心接到定点医疗机构补偿材料5个工作日内,将垫付补偿款预拨到定点医疗机构。四是鼓励定点医疗机构将减免资金、保证金扣减资金与科室、医生收入挂钩,医生使用《目录》外药品,为患者减免10%的资金由医院扣减科室和医生奖金。五是保证金实行“谁扣减谁受益”,将扣除金额的50%用于奖励旗县区新农合经办机构,增强新农合监管积极性。六是全面开展异地参合,长期在包头市非户籍所在旗县区居住(一般在一年以上)、有固定住所的我市户籍农牧民,可自愿以户为单位选择在现居住地参加新农合。七是保障新生儿享受新农合政策,错过缴费参合日期出生的新生儿,随参合母亲在出生当年共同享受新农合保障制度。八是探索扩大参合人群,非我市户籍的计划外生育人员、与当地农牧民存在婚姻关系尚未办理户口迁移人员、异地农牧民与子女长期在包头居住人员以及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我市非农业户籍人员,可以以户(3人以上)为单位就近选择参加新农合。

二、取得的成效

(一)新农合基金规模扩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实行市级统筹以来,整合了分散在各旗县区的新农合基金,大大提升了全市新农合基金抗风险能力。住院补偿比例两年平均提高25%,最高住院补偿比例乡镇卫生院提高到85%,县级医院提高到75%,市级和市外医院提高到65%;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4.27%;将19种慢病门诊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基金补偿,每年每人补偿**元,尿毒症门诊透析等同住院补偿一年最高补偿10万元。全面开展门诊统筹,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广大农牧民对市级统筹高度认可,参合积极性高涨,参合人数和参合率较统筹前分别增加5.91万人(达到60.7万人)和近10个百分点(达到98.6%)。

(二)新农合补偿效率明显提高,农牧民得到的实惠更多。实行市级统筹以来,参合农牧民在全市103家定点医疗机构自主就医、就医费用即时补偿,实现了新农合“一本通”,补偿更加公平,即使在市外就医,也只需将有关就诊补偿材料报所属旗县区新农合经办机构初审,参合农牧民在家中就能领到新农合补偿款(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复审后通过网上银行直接将补偿款划入

农牧民存折),极大地方便了参合农牧民的就医补偿。同时,新农合信息系统与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促进了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减免优惠政策的落实,两年为35059人次减免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和自费药品费**万元,人均减免141元,间接提高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2.1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参合农牧民的就医负担。

(三)新农合监管形式科学有效,基金更加安全稳定。实行市级统筹以来,新农合监管程序更加科学,由一级监管转为三级监管。监管方法更加有效,各级经办机构通过新农合网络实时监控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在线检查参合患者住院及补偿情况,变“事后监管”为“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新农合资金管理、使用、审核、补偿更加科学有效,基金更加安全稳定。**年全市住院补偿3.5万人次,平均住院率*%,补偿资金**万元,基本用完当年统筹基金;**年住院补偿**人次,平均住院率**%,补偿资金**万元,占当年统筹基金的76.4%;*年住院补偿3.64万人次,平均住院率5.99%,补偿资金**万元,占当年统筹基金的81.86%。对比显示,在住院补偿人数和住院率增加,补偿比例提高的情况下,当年统筹基金结余有所增加,新农合基金更加安全。

三、几点体会

(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是建立市级统筹机制的根本。包头市市、旗(县、区)两级党委、政府把推进新农合市级统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纳入实绩考核目标,连续三年列为市政府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全力予以推进。市编委会批准成立了**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各旗县区均成立了新农合经办机构,保障了市级统筹的有序运行。

(二)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是推进市级统筹的前提。近两年,**市建立了稳定的新农合投入机制,**年市、旗两级政府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0元,人均筹资额达到160元,高于自治区筹资标准10元,**年人均筹资额达到**元,高于自治区筹资标准2元,2012年市、旗(县区)两级政府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30元,人均筹资额达到**元,农牧民医疗保障实力不断增强。为保障市级统筹的正常运行,市财政投入启动经费200万元用于信息系统建设、“一本通”印制和人员培训等。市财政每年都安排市级新农合专项工作经费,旗县区财政按照参合农牧民每人每年不少于1.5元标准,安排新农合专项工作经费近90万元,保证了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的正常运转。

(三)完善制度,是市级统筹健康运行的基础。为保证市级统筹工作有序进行,包头市制定了《**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配套文件和《市外转诊审核补偿制度》等20多项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了市级统筹的健康运行。

(四)积极总结,寻找差距,是提升市级统筹水平的动力。包头市在不断总结完善市级统筹机制的同时,充分认识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差距,认真分析三类医疗保险参合人数、筹资标准、资金规模、报销比例、报销封顶线和监管能力等现状,寻找差距,不断增强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虽然**市新农合市级统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群众的需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兄弟盟市的学习交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努力将新农合这一惠及千家万户、涉及广大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执行好、落实好,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建立协调有效的沟通机制

建立协调有效的沟通机制,创造和谐融洽的企业环境

有效的沟通可以化解员工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员工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让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创造出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第一,在权责明确的基础之上,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与沟通。随着超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超市对员工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管理的内容和范围也越来越大,部门与部门间的沟通也就变得迫切重要。超市的部门工作人员在组织管理日常的经营业务时要做到协调配合,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同时部门主管人员也要将超市的经营状况及时的汇报给上级,让他们可以有效的掌握超市的运作状况,最终使超市的工作能够灵活有序的运行,避免因沟通不当而造成的超市部门工作散漫僵化等弊端。

第二,加强超市员工与部门人力部门主管的沟通。在总结华联超市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中,我们就有指出超市在薪资的设置,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着太大的主观性,员工有很少的话语权。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员工与主管之间沟通不当造成的,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人力主管能够时常的走出办公室来到卖场来听取他们的意见或者建议,超市也应该开展员工大会或者设立意见调查栏,让员工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保障员工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人力部门相关负责人也要将超市的业务进展情况,员工薪资调整情况,利润分配情况及时的向员工公开说明,让员工享受更多的知情权,从而实现员工与人力部门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沟通机制在处理员工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对超市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第四篇:如何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如何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日期:2010-11-26 文章来源:分销时代

作者:侯峰

编辑:李云慢

随着直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中国直销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不过,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也随之出现,历经多年无序市场竞争后,行业内德才兼备的人才甚少,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观察后发现,一些新成立的内资直销公司,高达60%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从老牌外资直销企业跳槽而来,还有一些内资直销企业“病急乱投医”,任用“网头”充当操盘手,造成短期内崩盘的恶果。

试想,如果直销企业能合理解决人才问题,不仅能让企业和经销商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也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企业的崛起和衰败皆因人而起,如何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合理定位及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升华人才的发展机制,值得中国直销行业乃至整个营销行业认真思考。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企业老板、投资人首先要从内心把人才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重视人才,爱护人才,舍得投入资金引进人才,花费时间培养人才,而不只是喊口号、走形式,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第二,企业尽可能培养人才,而不是一味引进人才。企业可以筛选出忠诚度高、心态积极、品德优秀的员工逐步培养,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从业过程、个人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开发和培养。当人才成型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分配,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才华,促使其个人能力快速提升,并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双赢。企业自身培养人才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从基层选拔培养起来的人才,一是熟悉企业产品,二是如果企业真正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和晋升空间,由于人念旧情,他们的职业稳定性相对较高;

第三,不管是高管,还是员工,企业当主动为他们制定符合志趣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每位员工都能感受到老板对其前途发展的关注,而对于自身一手培养起来的人才则要给予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优厚的薪资待遇,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他员工看到此情此景,必定会争先恐后奋发图强;

第四,企业当提供一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制定、实施激励制度。学习培训是员工成长进步的摇篮,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机会是每一个有上进心的员工都需要的精神食粮,同时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产生凝聚力,让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激励是员工前进的动力,激励方法包括制度的设计与软激励。在设计激励制度的时候,企业需要充分考虑人才绩效管理和分级分配,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基于价值观的培养和良好工作氛围的打造,充分的个人尊重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的软激励,往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学习培训加激励可以催化直销企业管理人才的快速锻造,使企业文化理念实现快速复制成为可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实施此项策略当遵循针对性及实效性强、定期考核、充分激励、奖勤罚懒及兑现及时的原则;

第五,企业要给人才提供真正施展的机会,给予培养出来甚至招聘而来的合格人才一定的发挥平台和合理的决策空间,而不只是给个“副”字头的空牌位,头衔大实权小,大事小情还得找企业老板亲自御批,这种“丫鬟拿钥匙当家不做主”的做法极易消磨人才发挥才能的主动积极性,甚至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日久天长,人才要么蜕化成庸才,要么另谋出路,对企业长远发展不利;

第六,同部门及工种可建立竞争评比制度,奖勤罚懒,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明确人才工作责任机制。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责任。作为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企业主管领导要亲自抓、亲自问,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和影响全体员工,要从创优环境、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等方面,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推动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把人才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衡量企业综合发展的重要依据,并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第七,人才犯了错误,只要不是大错,不是其主观意愿和不负责任所致,应给予宽大处理,甚至对积极上进、主观意愿良好的员工不但不罚还应给予适当的口头鼓励,以消除其心理负担和创新顾虑,“洗碗越多的员工打碗的可能性越大”;

第八,为人才建立合理的阶梯式、递进式薪酬机制,个别企业老板舍得在挖来的外援身上一掷千金,而给陪伴自己一路风风雨雨走来不离不弃的原班人马,尤其新兵“小鬼”,不管其现在担当多么重要的角色,薪资在原有的基础上略有微弱涨幅,因为在企业老板的潜意识里,该员工一直还是那个“小鬼”,而实际上随着多年的磨练打拼,当年的“小鬼”早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军,如果这时候投资人还拿当年看“小鬼”的眼神来看待这些已经成长起来的员工,甚至在同等岗位和职责的情况下给外援以高额薪资,而自己人的薪资反而原地踏步,那原来的老员工必然会大受打击,由此甚至产生离开的念头,他们深知,只要自己一跳槽也会成为“香饽饽”,工资翻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企业老板当适时给老员工升职加薪,这样企业的业务关系、上下游渠道信息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中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常与外界市场接触人员的相对稳定,无形中给经销商和同行业传递了一个企业和谐、稳定、人性化、发展空间大的信息,对市场、企业、员工、老板而言都是好事,可谓四赢。

第九,企业老板要学会从感情上亲近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关心爱护人才,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生活、工资、福利以及医疗补助等待遇,切实关心员工的衣食住行、健康冷暖,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协调解决子女入学、就业、人事代理、社会保险转接等,真正做到用感情拴心,用待遇留人。同时,加大补助奖励力度,大力引进重点环节紧缺性技能人才,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人才是行业规范、企业发展、团队成长、市场倍增的核心推动力,直销企业乃至整个营销行业应当重视引进与培养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促使他们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实现自我最大价值。

第五篇:聂桥镇建立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聂桥镇建立水利投入增长机制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我镇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强化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水利发展。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争取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2011年聂桥镇争取中央、省小农水项目资金280万元,解决40km的农田灌溉水渠。2012年聂桥镇争取国家项目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资金380万元,解决三个小

(二)型水库险情。2013年聂桥镇旱情特别严重,暴露出一些问题,争取上级应急修复工程项目资金100万元,解决严重渗水的部分小山塘和被洪水冲塌的堰坝。明年,我镇争取国家农业开发办项目560万元,解决宝山2组、12组水利设施和小农水二期堰坝提灌站改造项目、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3个。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机制要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聂桥镇对积极性高、又有偿还能力的组可先行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鼓励个人承包水库,发展养殖。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机制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2008年到2013年,聂桥镇主要新农村点利用新农办、开发办、土地整治项目、水务局新建小山塘奖补项目和自筹资金2千万元对山塘维修36个,水渠修建30条达30公里,小水库除险加固12个,极大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聂桥镇政府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新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从2008年至2012年,镇财政累计投入水利农田建设资金达450万元。

2013年,聂桥镇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和饮水安全项目,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25万元对集镇自来水进行维修改造,新扩建水管网2.5km,新建水池2个。今年,我镇经受了30年不遇的旱灾,镇财政拿出5万元购买抽水泵等设备和对积极性高,又有水源的提灌站维修改造和种粮大户进行一定标准的补助。

下载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探讨

    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防范企业风险 马宜斌 [摘要]目前,我们电力企业的职工工资实行的是工效挂钩,但由于近几年企业受金融危机和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等形势的影响,发......

    关于建立干部综合考评机制调研报告

    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们围绕“考什么”、“谁来考”、“怎么考”这一主线,科......

    新型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调研报告

    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我盟近年来以推进城乡一体化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加快农牧民搬迁转移步伐,促进农牧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为了真......

    关于报送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调研情况的汇报(推荐)

    关于报送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 增长机制调研情况的汇报市局计财科: 根据转来“关于报送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调研报告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水利设施状况及建设任务和资......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中联客运有限公司是原农二师汽车运输公司破产后,重新组建的二师唯一一家交通运输企业。公司工会于2006年1月20日正式成立,通过几年来......

    我国将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我国将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李克强签国务院令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中新网5月15日电 国务院日前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条例指出......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提升提案工作水平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 提升提案工作水平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载体,是协助党委和政府实现决策民主......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提升提案工作水平

    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载体,是协助党委和政府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条重要渠道。提案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