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纳税评估

时间:2019-05-12 02:5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纳税评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纳税评估》。

第一篇: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纳税评估

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纳税评估

肥城市地税局

1、为什么做?

(1)纳税评估在征管基本程序中的定位

税收征管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规范申报纳税、税收评定、税务稽查、强制征收、法律救济的税收征管基本程序。纳税人依法自主评定申报事项,自觉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对申报纳税行为负法律责任。税务机关为纳税人实现申报纳税提供方便和帮助;受理申报纳税后,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税收评定(风险分析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无须纳税人申报的税种,由税务机关通过税收评定程序确定其应纳税额并通知纳税人;有涉嫌偷、逃、骗税等严重涉税违法情形的,开展税务稽查;对不依法履行法定纳税义务的,税务机关实施强制征收,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追征税款。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法律诉讼,获得法律救济。

(2)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1、构建税收风险管理机制。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涉税信息比对、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识别和评价税收风险,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针对不同的税收风险进行差别化风险应 对。

(1)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将风险管理流程与征管基本程序相融合,建立“信息采集与管理—风险计划—风险分析—等级排序—任务推送—风险应对—绩效评价”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

(2)建立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依托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将风险管理事项在各管理层级进行合理分工,自上而下纵横结合,建立“统筹规划、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绩效评价”的运行机制。

——统筹规划。省、市、县局在税源管理处(科)的基础上,设置风险分析监控机构为税源管理中枢,负责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相关配套制度、办法,以及税收风险的计划管理、分析和识别、排序和等级划分、整合和推送、绩效评价等工作。省、市局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责和风险管理事项,负责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指标和识别模型;向同级风险分析监控机构提交税收风险管理计划;全面参与风险应对和反馈工作,根据应对反馈情况进行分析,查找税收风险存在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措施。

——统一分析。风险分析监控机构在有效获取各类税收风险信息的基础上,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对整体税源进行全方位扫描分析,对具体纳税人进行深层次聚焦分析,在进行风险等级排序后,将风险应对任务分类推送至相关部门。

——分类应对。低等级风险推送到纳税服务部门或中心所(科),通过提示提醒、调查核实等方式应对。中、高等级风险 按管理层级推送重点税源管理机构或主管地税机关实施纳税评估。经评估反馈后涉嫌偷税抗税的,推送稽查部门实施税务稽查;发现需进行特别纳税调整的,移交国际税务部门。各级各部门的风险应对,应依据风险分析监控机构发起的任务来开展。

——绩效评价。各环节各部位的风险处置结果,反馈归集到风险分析监控机构进行绩效评价。风险分析监控机构定期对风险应对结果进行复审核实。

(3)强化信息管理和风险应对。提升税收风险信息的基础管理水平,加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风险应对职能,探索推进各级机关具体介入风险处置,促进风险管理的效益转化。

——加强税收风险信息的采集与管理。依据风险分析需求,明确各相关部门信息采集与管理职责,有针对性地采集指向性强、效益明显的“税收征管基本信息、第三方信息、税源动态信息”,为风险分析和应对建立稳定可靠的信息源。征管科技部门统一制定数据管理规划和质量标准,负责税收征管基本信息的质量管理。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确定采集需求,探索定单式采集等方法,加强对第三方信息、税源动态信息的采集与管理。税种管理、政策法规部门协调相关第三方信息的采集。

2、谁来做?

——加强对中高级风险的评估应对。对于一般性、普遍性评估风险应对任务,推送到中心所(科)实施风险处置;对于涉及税收规模大、复杂程度高、政策性强等重点、难点、热点涉税风 险的应对任务,由各级重点税源管理机构实施评估应对;国际税务管理部门负责反避税业务的风险处置。

探索完善指标评估、项目评估等评估方法,健全评估模型,提高案头审核水平;探索实行团队分析、集体审议、定期复核等评估方式,强化调查核实,提升评估质量。加强监督制约,实行纳税评估各环节职责及工作人员的相互分离,既不得随意评估,也不得随意终止评估。

——加强对涉嫌偷税抗税纳税人的稽查应对。取消查前自查,取消稽查任务,将税务稽查从“任务型”改为“执法打击型”。将评估移交、上级交办和社会举报案件作为稽查案源,增强稽查选案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探索稽查内部封闭式四分离逐步调整为开放式四分离,将选案职能调整到评估部门,将执行职能调整到管理部门,将审理职能调整到法规部门,审理过程可邀请纳税人监督。对重大案件由省、市两级直接组织查处,推行市局城区一级稽查,建立稽查与涉外税收审计相结合的制度。及时向风险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等部门反馈稽查结果,针对重大税收违法行为的规律特点和征管薄弱环节,提供管理建议。

各级着力抓好占税收收入80%左右的重点税源管理,科学调整管理职能,有效组合管理团队,增强人力资源配置,提高重点税源管理水平。对难点税源实行社会化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的作用,通过采取委托代征与税务机关监管相结合的管理方 式,节省征管资源投入。对一般税源分行业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总结建立分行业税收风险管理模型,形成完善的管理规范。

深化分级管理。以分级管理为载体,风险事项在各层级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较高纳税人,对不同风险事项实行递进式管理。

——把重点税源作为风险管理的主体内容,强化重点税源管理职能,提高重点税源管理层级,把重点税源的管理职责在省、市、县、中心所(科)四级进行合理分工,从体制层面明确各级机关重点税源分析监控的范围、事权和职责。省、市两级充分利用层级优势和资源优势,分析监控既定规模、类型的重点税源,优先监控跨区域集团性企业和总分机构企业;县局主要对县域范围内的重点税源实施分析监控,完成上级派发的风险管理任务;中心所(科)主要承担辖区内重点税源的日常管理,完成上级派发的风险管理任务。

——县局探索扁平化、实体化管理,提升管理层级,扩大监控幅度。可在税源管理科的基础上设立风险管理机构(风险防控中心或税源管理局),作为税源管理中枢,内设风险分析监控机构和重点税源管理机构,负责税源的综合管理、风险分析监控、税源分析、重点税源的风险应对和大企业风险防控服务;也可在设立风险分析监控机构(风险防控中心)的基础上,单设重点税源管理机构(重点税源管理局),专司重点税源的风险应对和大企业风险防控服务。在中心所(科)按照日常管理、风险管理分 类进行岗位设置,避免职责交叉,建立适应风险管理的岗责体系。

——各级各部门一体化运行,联动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管理上以工作流管理为主,业务主管部门发起工作流,逐级进行任务分配、执行、反馈,闭环式运行。联动管理上以信息发布为主,各部门按规定的范围及时发布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以税源管理部门为中枢,统筹协调各部门间的联动互动,形成共同参与、协同工作的税源管理网络。

3、做什么?

1、肥城市地税局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中,积极丰富纳税评估内容,创新纳税评估方法,规范纳税评估程序,提出了“项目为主,指标为辅”、“案头分析为主,实地核查为辅”的评估理念,探索建立了“行业评估为主线,项目指标相结合,集中评审锁疑点”的纳税评估新模式,强化了税源控管,降低了执法风险,提升了管理质效。税源管理部门2013年监控增收1.4亿元,取得了明显效果。

3、纳税评估新模式的形成过程

纳税评估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经验评估时期、指标评估时期、复合评估时期,随着专业化管理的深入推进,评估模式日臻完善。

 经验评估时期:经验分析法又称直观分析法,是指评估人员凭个人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集体智慧,对被评估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估判断的方法。

纳税评估经验分析法一般包括个人经验评估判 断法、集合意见法、勘定分析法等。 指标评估时期:

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后,纳税评估主要是对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把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的算术、加权平均值及其合理变动范围,以率的形式产生预警值作为评估指标,形成了指标评估的基本模式。一段时期以来,指标评估是纳税评估的主要手段。

指标评估---行业管理、行业模型

分行业管理。结合税源分布实际,把税源划分为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水电气生产及供应业等八大重点行业,对未纳入重点行业的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等归入综合行业。通过探索行业税源管理规律,建立健全以“行业管理模型、行业管理指引”为内容的行业管理体系。

纳税评估模型成为风险管理的突破口。

(一)科学设计指标,分类建立行业模型

不同行业的生产要素、行业流程不一样,对税收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在指标设计时,坚持共性与个性相协调的原则,通过建立面上扫描和点上聚焦的指标体系,增强行业管理的针对性。

一是建立通用指标体系。突出共性,对各行业普遍通用的指标实行覆盖设计。主要用于监控分析申报征收信息,指标包括费用变动率、企业所得税贡献率等。二是建立属性指标体系。突出行业特点,对只适用于某一行业的指标实行类属设计。主要用于 监控分析经营行为原始信息、综合治税信息。指标包括各类行业专用指标。如房地产业的建筑开发成本率、采矿业的维简费率等。三是建立机会指标体系。突出生产经营环节对税收的影响,实行个性化设计。主要用于监控分析经营行为原始信息,将触角延伸到产、供、销等实际生产经营环节。抽取对税收影响最大、客观依存度较高、主观难改变的关键因素作为机会指标。如,采矿业的坑木根数、巷道掘进进度等指标。目前共设计了通用指标36个、属性指标67个、机会指标49个。在此基础上,通过指标预警,锁定疑点,扫描漏洞,定制措施,分类建立了“采矿业、制造业”等13个行业管理模型。

(二)整合三方信息,提升模型应用质效

为防止税源信息的不完整、不真实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管理模型分析监控的精准度,通过整合“申报征收信息、经营行为原始信息、综合治税信息”三方信息,全面提升模型分析应用质效。

一是申报征收信息适时采集。利用省局大集中系统返还库数据,对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信息、财务会计信息和征纳双方在办理税务登记、税费缴纳、发票领购等涉税事宜时派生的其他相关信息,适时采集。二是经营行为原始信息双向汇集。对反映纳税人自身生产运营、财务收支、资产构成和经营成果的经营行为原始信息,一方面来源于纳税人通过互联网按期报送的《行业信息报表》等资料,另一方面来源于税务机关的实地调查。三是综合治税信息多方互补。对来自征纳双方以外的其他涉税信息,如企业的用电量、用水量、用气量、土地宗地信息等。主要通过各 综合治税成员部门采集报送。

为校验三方信息的准确性,通过规范信息的管理标准、应用方式,形成三方测试税源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维分析,对同一个行业指标,分别从三方信息的不同角度进行测算,促使行业模型的评估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值。

采矿业模型…………

(三)“项目加指标”的评估模式开辟了纳税评估的新途径。----swot分析:自2009年探索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以来,在纳税评估实际工作中,愈来愈感觉到指标评估的局限性,存在疑点指向不精确、参考价值偏低等缺陷,致使纳税评估成本高、效率低,评估资源浪费,评估效果不明显,给实际工作造成很大被动。如,成本变动率指标疑点,某企业2012年收入100万,成本50万;2013年收入200万,成本120万,生成疑点。此项指标评估仅对以上数据进行增减变动率的分析,未能考虑到原材料价格、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动情况,不符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给评估人员造成重复劳动、资源浪费。

为克服指标评估的片面、不完整的缺陷,肥城地税局及时提出采用了项目评估的方法,与指标评估互为补充,形成了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省市局领导、扬州税务学院的专家多次到肥城地税局进行了现场评估论证,最终确定了“项目加指标”的纳税评估新模式。

二、纳税评估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纳税评估新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加指标,项目评估为主,指标评估为辅”。指标评估是以数据前后增减变化为依据,进行纵向比对,疑点生成略显宏观。项目评估是以涉税信息的数据项为分析单元,对数据项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审核评价,进行的是项目间的关联性分析,查找疑点的针对性增强。“项目加指标”的评估方式吸收各自的优点,优势互补,既能通过指标评估,整体把握疑点方向,又能通过项目评估,精确锁定疑点目标,提高评估质量和效率。

以房地产业评估为例,指标评估对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的税种内分析以及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化率进行分析,因未进行横向分析,致使因计税依据不一致无法准确衡量某一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现在运用项目加指标分析,通过主营收入加预收帐款期末余额减期初余额,以检测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的申报缴纳情况,既解决了计税依据不一致的问题,又为开展深层次评估找到确凿的依据。

(一)项目评估对象。项目评估主要审核“财务报表类、申报征收类”数据信息。一是财务报表类分为流动资产类、长期投资类、固定资产类、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类、流动负债类、长期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等八类76项。二是申报征收类(与财务报表关联)分为税种间逻辑分析、零申报分析等。

(二)项目评估内容。项目评估主要从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三个方面对数据项进行分析。

一是完整性分析。主要审核财务报表是否按规定期限报送、财务报表内容是否及时合法、完整全面。如审核每月是否报送资 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纳税申报表、5月底前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核定征收除外)、其他附报资料。

二是准确性分析。主要审核财务报表结构是否平衡、表内表间数据是否符合逻辑、同年内数据是否变化等。如审核资产负债表年初(期初)数是否等于上年期末数(跨年度数据审核)。

三是真实性分析。分为财务报表真实性分析、其他业务事项真实性分析两类。财务报表真实性分析是项目评估的主要内容,侧重分析会计科目,如,审核不同时期数据变化是否符合经营现状及会计核算要求、纳税调整是否准确、费用列支是否正确等;其他业务事项真实性分析侧重分析纳税申报内容,如利润表与所得税申报表验证、零申报等。

(三)项目评估方法。项目评估分为“单一项目评估、复合项目评估、第三方信息项目分析、生产经营原始信息项目分析”四种方法。

----单一项目评估。单一项目评估分为三类:同一税种内的项目分析、同一报表内单一项目分析、同一报表内不同项目关联分析。

一是同一税种内的项目分析。主要分析税种是否按期申报、税率税目执行是否正确、税种同期增减比和月度环比情况等。如审核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变化情况,与财产登记信息是否一致。

二是同一报表内单一项目分析。如在建工程项目分析,纳税人资产负债表在建工程项目期初、期末保持较大余额,重点分析 企业近几年在建工程项目情况,是否存在将已完工工程长期挂账,未及时结转固定资产,少提房产税等问题。

三是同一报表内不同项目关联分析。如长期股权投资项目分析,长期股权投资增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减少,应关注是否发生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是否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复合项目评估。复合项目评估分为两类: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项目分析、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联项目分析。

一是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项目分析。如房地产业的税种分析,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的税种关联,以及各税种缴纳情况与营业收入关联等,测算收入是否准确,各税缴纳是否正确。

二是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联项目分析。此项分析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如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与利润表本年“净利润”异常分析,出现较大差异,应进一步核实产生异常的原因,分析是否存在少缴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问题。

----第三方信息项目分析。如水、电、气用量的配比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

----生产经营原始信息项目分析。如设计纳税人附报资料,着力分析纳税人经营行为原始信息,将评估分析的触角延伸到产、供、销等实际生产经营环节。如采矿业的坑木根数、巷道掘进进度等。

4、怎么做?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管理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对管理职责进行合理分工,对管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施差异化、递进式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集约化水平。

(1)完善分类管理。以分类管理为基础,把管理重点放在税收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对不同类别税源实行差异化管理。

——以风险排序、遵从状况为主线,风险强度、规模、行业相结合,税源分为重点税源、难点税源、一般税源。

——各级着力抓好占税收收入80%左右的重点税源管理……

(2)深化分级管理。以分级管理为载体,风险事项在各层级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较高纳税人,对不同风险事项实行递进式管理。

——把重点税源作为风险管理的主体内容,强化重点税源管理职能,提高重点税源管理层级……

——县局探索扁平化、实体化管理,提升管理层级,扩大监控幅度……

——各级各部门一体化运行,联动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研发《纳税评估案头审核系统》

为实现对纳税评估新模式的有效支撑,该局研发了《纳税评估案头审核系统》(以下简称《案头审核系统》)。

(一)功能定位。各项业务行为运作均以“大集中”系统功能为核心(“金三”数据返还后对接“金三”系统),与大集中软件紧密 结合,在大集中返还数据的基础上,完善了大集中评估系统的相关功能,是大集中系统功能的辅助、延伸。

(二)功能设置。《案头审核系统》审核分析过程以“项目加指标,以项目评估为主,指标评估为辅”为原则。目前采用了项目评估指标24个、指标评估指标36个,通过项目预警,进行锁定疑点,扫描漏洞,定制措施。在实际运行中又分为“自主评估、辅助评估”两部分,“自主评估”模块运行使用项目评估和指标评估的全部指标,“辅助评估”模块运行使用除省局大集中系统以外的评估项目指标。

(三)数据验证。案头审核的基础是税源数据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案头审核系统》特别设置了“数据验证”模块,进行评估数据质量的审核验证。通过数据验证的方可启动审核分析流程;未通过的进行存档管理,推送征管部门,责令纳税人改正。

(四)持续提升。为提高《案头审核系统》指标设置的准确性,评估人员把纳税评估的调查核实情况、税务稽查的结论反馈情况,及时与《案头审核系统》的审核分析过程、疑点指向情况进行分析比对,修正指标。

四、建立“集中评审锁疑点”的案头审核程序

为提升纳税评估新模式的评估质效,依托“纳税评估案头审核系统”……,建立以“集中评审”为主的评估程序。以税源管理科的评估程序为例:

总局评估规程的修改及出台:2013年还在修改

(一)评估对象的确定。风险分析岗岗确定评估对象后交办 评估组,评估对象的来源是评估计划、《案头审核系统》风险指向、上级派发等。

(二)案头初审。评估实施岗依据纳税人财务信息、申报信息、预警信息、第三方信息等资料开展案头审核分析,并将初步分析的案头审核资料传递综合管理岗。

(三)集中评审。综合管理岗根据纳税评估组报送的初审资料,适时确定召开集中分析会,确定调查核实疑点。评估人员汇报,其他人员参与分析,综合管理岗记录。

(四)调查核实。评估实施岗根据集中分析会已确定的疑点开展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情况传递综合管理岗。评估实施岗可让纳税人提供与疑点有关的资料,也可实地核查。实施约谈核实由评估实施岗全体成员参加。

(五)集中定审。综合管理岗根据纳税评估组报送的调查核实情况,适时确定召开集中定审会,形成评估结果,综合管理岗记录。

(六)评定处理。评估实施岗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评定处理,并将评定处理结果传递综合管理岗。

(七)评估执行。评估执行岗督办评定处理结果,形成评估执行分析情况,综合管理岗实行定期复审。

(八)资料归档。评估执行岗将评定处理结果传递综合管理岗后,将纸质评估资料逐户整理归档。依托“金三”评估系统,出具纸质档案。

5、做成什么样? 探索完善指标评估、项目评估等评估方法,健全评估模型,提高案头审核水平;探索实行团队分析、集体审议、定期复核等评估方式,强化调查核实,提升评估质量。加强监督制约,实行纳税评估各环节职责及工作人员的相互分离,既不得随意评估,也不得随意终止评估。

第二篇: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

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急剧增长,税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企业集团大量涌现,以网上交易为代表的新型交易形式迅猛发展,防范税收流失和出口骗税风险难度进一步加大,税源管理面临更大挑战。总局在研究“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计划时提出:税收征管的核心是税源管理,要以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推进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税收风险管理是一种基于对税收流失风险进行有效控管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控制和减少税收流失,最大化地提升税收征管效率、降低税收成本,维护国家社会经济利益。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内涵是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实施信息管税,根据税源结构及其风险特点,按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国际税收等特定业务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税源科学分类和风险管理流程,贯彻专业化分工和逻辑扁平化原则,将税源管理的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之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

税源专业化管理具有以下几项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第一,风险管理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导向,这是最本质的特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把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作为税源管理专业化分工的主线,把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环节作为专业化分工的主要职能形式。

第二,广泛的税源信息采集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通过情报体系、信息系统和税收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获取完整、真实的税源信息,这是实施税源控管的基本前提。

第三,税源信息的集中应用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对采集到的税源信息进行集中应用,对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进行分析评估,发现税收异常,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纠偏管理,包括打击性稽查措施,这是有效控管税源的根本举措。

第四,优化税源管理模式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对不同税源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并对相关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人员职责进行相应调整,以期达到人力资源和税源的最佳配臵,最大限度发挥税源管理的效能。

第五,信息化技术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税源专业化管理基于各部门之间信息的高度共享,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否则,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很难实现。

二、当前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管理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管理,它的内涵更丰富,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能够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税收本身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但不可否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的的税源专业化理念尚未深入

一是对专业化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税的内在流程逻辑关系上缺乏系统考虑,基层税务机关属地“包干式”为主的管理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各地各级实行新征管模式运行时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内在运行规律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考虑政府改革外部环境、纳税人高效办税的便捷、税务机关内部承受能力,没有考虑管理层、基层专业化管理能力情况,没有考虑专业化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简单地把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等同于再次调整征管机构和重建征管模式。三是专业化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以完成收入任务作为衡量征管工作好坏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所带来的管理职能、职责等调整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影响专业化管理的深入推进。

(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分类分级为基础的专业化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现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缺乏统一的整体思考,对改革最终要形成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尚不够明确。规范的岗责体系迟迟未建立,没有自上而下明确各级、各部门、各专业岗位专业化管理职责,没有理顺税务机关内部专业化管理机构、专业化管理岗位与纳税人分类之间的对应和衔接关系,各层级、各部门税源管理职责存在重复交叉。二是专业化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完善。没有建立系统的税法遵从导向指标,没有建立专业团队、专业机构、人才培养的有效管理机制,没有系统建立税法遵从导向指标、税源监控指标、绩效评价指标,专业化管理成效难以得到科学客观考核。三是管理层实体化缺少体制支撑,目前专业团队存在团队人员身份归属虚拟性、执行管理多层性、人员结构差异性、绩效评价局限性等问题。

(三)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的专业化管理尚未突破“信息、人才瓶颈”的制约

一是受到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制约。现行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依据税收管理员制度设计,而专业化管理是对税收管理员制度进行改革,必然需要突破原有格局。二是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难以满足税源规模和结构的深刻变动、税源流动日益频繁的特点,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专业化管理仍然停留在人工、经验为主的管理方式上。三是受到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缺乏的制约。针对国际国内税源份额分配、关联企业运作方式多样、税收筹划核算水平提高、现金交易总额居高不下,以及企业财务处理团队化、电算化、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新挑战,税务干部现有专业素质、信息技术水平不能适应专业化管理的高标准要求。四是受到第三方信息获取的制约。由于第三方涉税信息交换相关法律依据笼统,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数据信息交换存在部门壁垒和人为障碍,税收信息情报的驱动作用有待提高。

三、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根本目的在于管住管好税源,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在以下方面不断完善。

(一)切实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

一是明确深化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目标,即:有利于优化对纳税人的服务、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的有效监督制约。二是通过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准确理解和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引导干部打破惯性思维,根除陈旧观念,从传统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中解放出来,认真贯彻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

(二)完善与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相配套的岗责及流程体系

按照现代税收管理理念,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打破物理空间局限,优化征管资源配臵,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逻辑扁平化,发挥各层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比较优势。一是依据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要求,尽快对原有征管岗责体系进行修订完善。二是按照税收专业化管理要求和国际国内成熟的经险,遵循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突破传统按属地划片配臵征管职能和资源的单一分类方法,实施征管机构集约化改革;以层级管理为基础,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逻辑扁平化改革,合理调整基层税务组织配臵,形成职责明晰、控管严密、流程科学、运转顺畅的现代征管体系。三是以税源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在调整、优化税源管理机构设臵和岗位职责分工的同时,建立健全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一体化运行流程体系,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四是探索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税法遵从管理体系。

(三)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模式

在进一步规范申报受理、纳税评估、税收征收、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征管程序基础上,按照税收征管程序,在各层级建立横向运行机制,在不同层级间建立纵向运行机制。一是依托信息技术集成业务流程。借鉴顶层设计理念,按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征管基本程序,确定省、市、县三级管理重点;确定各层级、部门、岗位专业化管理职责,并将专业化管理业务流程、运行机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固化,构建信息畅通、操作简捷的税源管理系统,为深化专业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依据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要求,同步再造征管信息系统以及相关流程体系,强化税收风险数据信息的发布管理,统一发布平台、统一信息口径、统一任务要求、统一发下渠道,突出对风险信息采集、加工、排序以及风险任务下发等环节痕迹化管理。三是发挥层级管理比较优势,组建互补性专业团队,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发挥各类专业人才知识、业务技能的互补性,构建数据应用、风险识别、重点剖析、归纳提炼、实践验证、全面推广的完整业务链条,对大企业、重点风险行业等实行分级组合管理。

(四)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实现“信息管税” 一是促进信息管税的有效落实。从国家层面制定、完善涉税信息法律法规,完善税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的法律依据。在现有法律法规中补充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条文,对第三方涉税信息相关部门的职责义务、信息内容、提供时限、保密要求、使用权限、违规处罚等进行明确,借助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约束作用,打破部门壁垒,扫清人为设臵的各种障碍,提高信息采集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二是提高数据信息应用效果。在梳理内外部数据情报目录的基础上,从总局层面编写涉税数据字典,运用数据仓库技术,搭建贯通各层级、部门、岗位的涉税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实现涉税数据整理存储、信息互通、加工分析、挖掘应用。加快与银行、保险等金融单位的全国联网,掌握纳税人全部银行帐号,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纳税人收入、支出等进行网上比对。三是建立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等环节的管理规程、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数据信息应用效果。

(五)构建风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1.完善风险特征库,提高分析识别能力。风险识别是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关键环节,要采取计算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税务机关掌握的大量信息,深入开展数据信息加工分析、提高数据分析应用水平,有序开展综合指标研究,设计系统性、聚类型、指标齐全、指向明确的风险特征指标索引库,建立由税收指标、财务指标、数据信息情报等组成风险指标群。做好风险指标分析筛选、优选优化、数据验证工作,全面提升风险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指向性,不断提高锁定纳税人“不遵从”行为的精确度。

2.实施分类管理和项目化管理,提高风险应对处理能力。风险应对处理是体现风险管理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凸显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的核心环节之一。深化风险特征指标的解读和应用指导专题培训,解析风险特征指标和不遵从行为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指导风险特征指标在风险应对过程中的实践应用;针对大企业、中小企业行业、跨国交易等纳税人类别和特定事项分类,总结相应的税收风险应对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分类风险应对的专业化水平;通过规范应对流程管理,探索采取项目化管理、“菜单式”应对等方法措施,不断提高税收风险应对过程的综合管理能力。

3.强化风险应对结果应用。根据风险等级排序结果,合理配臵征管资源,实施差别化应对策略。对税收风险级别低的纳税人,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等方式督促其及时改正,[4]对中等风险实施案头审核、约谈核实、实地调查等措施,对高风险对象实施税务稽查、保全强制等措施,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风险应对新模式。

4.加强各级专业团队管理。目前专业团队存在团队人员身份归属虚拟性、执行管理多层性、人员结构差异性、绩效评价局限性等问题,应从提高团队执行力的目标出发,引入优胜劣汰管理机制,确保团队持续稳定、专业互补;引入团队机构关联考核机制,除在省、市范围内评选优秀团队及成员外,还应将团队成员绩效与其考核、岗位激励、竞争上岗等相挂钩,并列入其所在机构目标管理考核范围,适时逐步将专业团队列入机构序列。

南京市国家税务局办公室转发《江苏省国家 税务局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办税服务工作 的紧急通知》的通知

各区(县)国家税务局,市局各直属机构:

2013年10月1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证难办 脸难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也为办税服务工作敲响了警钟。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转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办税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并提出了明确要求,现转发给你们,并就切实做好办税服务工作补充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市局已经将焦点访谈《证难办 脸难看》视频挂在内网,请各单位组织办税服务厅(包括延伸点、发票代开点)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收看,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确保办税服务工作优质、高效。

二、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办税服务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局长要深入办税服务厅及其延伸点、发票代开点等办税场所现场办公,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认真排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纳税人反映的突出问题。

三、严格执行办税服务各项制度。要抓好包括导税服务、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首问责任制等各项办税服务制度和管理规定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

四、加快推进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借鉴下关区局先行区建设做法和经验,按照市局已批转的《南京市下关区国家税务局“创新服务举措”》,结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进一步简化办税流程, 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办税服务。

五、切实履行全程服务承诺。按规定要求,属即时办结事项的必须即时办结,属限时办结事项的,要在承诺时间内办结,严格执行同城通办,不得无故推诿、拖延。市局将定期发布各单位承诺兑现情况。进一步减少纳税人资料报送,不得要求纳税人提供规定以外的资料,纳税人提供资料不全的,要一次性告知,避免纳税人“多次跑”。

六、强化办税服务应急管理。办税服务厅负责人和值班长要加强对办税厅的巡视,积极解决纳税人在办税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涉及到其他办税服务厅或其他部门的办税事项, 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主动帮助纳税人解决问题;对纳税人反响强烈的问题采取危机管理,化解矛盾;对纳税人的有效投诉,及时受理、及时回应、及时查处。

七、规范办税厅环境建设。科学划分办税区域,合理设臵服务窗口。按照“办税E站”规范和6S现场管理要求,保持办税厅整洁、有序。积极推进办税服务可视化建设,落实好省局《办税服务厅窗口可视化方案》,实时掌控办税服务厅工作状态,努力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八、加强监督考核。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开展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收集纳税人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服务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坚持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或对纳税人进行服务回访。及时受理纳税人和社会各方面的投诉、举报,认真调查处理,全面回复,确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各单位贯彻落实情况,请在10月28日前书面报告市局(报送路径:南京徐震邮箱),市局将向省局专题汇报。

南京市下关区国家税务局“创新服务举措”

一、市局创新服务举措项目

(一)简化丢失、被盗防伪税控IC卡或报税盘处理流程 1.优化原因及目的:通过简化流程缩短办税时间,减少纳税人登报费用,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2.原流程:纳税人发生丢失、被盗防伪税控IC卡或报税盘的情形后,应登报声明作废(属于被盗情形的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查后,至技术服务单位重新购买IC卡或报税盘。

3.优化后流程:纳税人发生丢失、被盗防伪税控IC卡或报税盘的情形后无需登报声明作废(属于被盗情形的仍应向公安机关报案);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由主管税务机关审查后,至技术服务单位重新购买IC卡或报税盘。

4.后续管理:技术服务单位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定期汇总向税务机关上报丢失、被盗IC卡或报税盘的相关信息,由税务机关在“网上南京国税”发布,以更好地服务纳税人,避免存在潜在风险。

(二)简化个体定期定额户注销税务登记流程 1.优化原因及目的:个体定期定额户注销税务登记执法标准相对比较明确规范,执法风险较小,实施该举措可降低业务办理和流转时间。

2.原流程:纳税服务科受理个体定期定额户注销税务登记申请;税源管理科调查;征收管理科核批;分管局长终审。

3.优化后流程:纳税服务科受理岗受理个体定期定额户注销税务登记申请;纳税服务科科长根据相关执法标准进行复核、终审。

4.后续管理:征收管理科定期对注销税务登记资料进行抽查。

(三)简化由于税务机关原因造成的误征退税流程 1.优化原因及目的: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多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申请非必经环节,简化该流程可充分保障纳税人权益。

2.原业务流程:纳税人出具退税申请报告,填报《收入退还申请签报单》;纳税服务科受理;税源管理科调查、初审;收入核算科终审,办理无纸化退税。

3.优化后流程: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多缴税款的,无需纳税人提出申请,由税务机关的首个发现部门填写内部流转文书《多缴税款退税申请审批表》并进行调查;征收管理科初审;收入核算科终审,办理无纸化退税。

4.后续管理: 由收入核算科定期检查,严格甄别属税务机关原因还是纳税人原因造成的多缴税款。

(四)简化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流程

1.优化原因及目的:取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纳税人申请的环节,充分保障纳税人权益,降低征纳成本。

2.原业务流程:本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纳税服务科受理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退税申请;税源管理科调查、初审;政策法规科终审;收入核算科办理无纸化退税。

3.优化后流程:政策法规科在本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统计汇算清缴应退税纳税人清册及税款;纳税服务科根据清册批量启动退税工作流;政策法规科所得税岗初审;政策法规科科长终审;收入核算科办理无纸化退税。

4.后续管理:对于因银行账号变动等原因导致退税不成功的,应当在“网上南京国税”进行公告,提醒纳税人及时来办理退税,更好地服务纳税人,维护纳税人依法享有申请退还多缴税款的权利。

(五)减少申请代开货运增值税专用发票资料 1.优化原因及目的:货物运输业警戒线系统上线后,可以通过采集纳税人货物运输能力的信息,实现代开货运发票监控,实行该举措有利于简化办税流程,减少纳税人办税时间,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

2.原申请资料:税务登记证副本(只查验);纳税人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代开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及缴纳税款申报单》;付款方出具的书面确认证明或当次经营活动相关的购销或服务合同。

3.优化后的申请资料:对增值税纳税人月累计代开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合计未达到“警戒线”标准的代开申请,不需提供付款方出具的书面确认证明或当次经营活动相关的购销或服务合同;对于增值税纳税人月累计代开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价税合计达到“警戒线”标准后的代开申请,仍需提供付款方出具的书面确认证明或当次经营活动相关的购销或服务合同;

4.后续管理:对于从事货物运输的当月代开发票价税合计超“警戒线”50%以上(含)且不含税金额合计大于30万元以上(含)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当及时组织进行巡查或实施税收风险评估。

二、区局创新服务举措项目

(一)简化增值税留抵抵欠业务流程

取消增值税留抵抵欠业务税源管理科调查、收入核算科审核环节。由纳税服务科受理、审核并办结,收入核算科进行跟踪管理。

(二)简化多缴税款抵欠业务流程

取消多缴税款抵欠业务税源管理科调查、收入核算科审核环节。由纳税服务科受理、审核并办结,收入核算科进行跟踪管理。

(三)取消个体工商户发票“验旧售新”税源管理科审核环节

取消税源管理二科对个体工商户发票“验旧售新”前的审核操作,由纳税服务科按照发票发售的要求完成“验旧售新”操作。税源管理二科应在申报环节使用委托代征系统的申报监控功能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申报数据的监控,同时应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普通发票的数据分析和后续管理工作。

(四)简化个体工商户部分发票种类供票资格认定业务流程

个体工商户申请普通发票百元版一本、定期定额户定额发票合计金额在核定定额以内、查账征收户定额发票合计总金额在20000元以内的供票资格认定业务取消税源管理科调查环节,由纳税服务科受理及核批。

(五)优化纳税人使用“待报解账户”流程

对于部分纳税人由于银行账户冻结等原因无法使用涉税账户进行扣款的情形,由纳税服务科向纳税人提供区局“待报解账户”账号及银行进账单等信息与资料,完成纳税人的扣款操作,并于扣款当日与税源管理二科完成数据传递和对账工作。

(六)优化由于系统原因造成的纳税人无法扣款业务流程

每月申报期最后三个工作日每日由征收管理科统计因系统原因造成的“应缴未开票”、“保留失败”、“正划失败”等无法扣款数据,纳税服务科根据清册逐户进行手工开票和扣款。

(七)减少对新办纳税人涉税事项的调查次数 新办企业综合调查结果,增值税一般纳税人60日有效,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120日内有效,纯所得税纳税人及其他纳税人180日内有效,在有效期内,管理员在处理到该企业的相关涉税事项时,可直接用初次核查结果进行案头稽核。

(八)取消达标认定一般纳税人局长审批环节 增值税应税销售收入达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转认定一般纳税人业务流程,取消局长审批环节,政策法规科为终审。

(九)取消防伪税控最大开票限额行政许可(十万元限额)税源管理科科长审核及局长审批环节

防伪税控最大开票限额行政许可(十万元限额)业务流程,取消税源管理科科长审核及局长审批环节的操作。优化后的流程为纳税服务科受理,税源管理科税收管理员调查,纳税服务科终审。

(十)防伪税控最大开票限额行政许可(百万元限额)由局长终审简化为局长授权政策法规科终审。

(十一)取消一般纳税人认定“房屋租赁发票”资料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令[2010]22号令规定,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需提供“房屋租赁发票”资料。

(十二)实行发票“验旧售新”简填单

针对填写《发票领购单》有困难的部分纳税人,由纳税服务科发票发售人员使用CTAIS2.0的打印功能,在办理发票验旧售新业务的同时,打印出《发票领购单》的相关内容,交纳税人签字盖章确认。

(十三)整合全局力量

建设纳税咨询服务专家团队,为纳税人提供专业、专家、规范、统一、权威、确定的涉税咨询服务。

(十四)整合功能布局

建设纳税服务辅导中心,人工坐席开展纳税辅导,及时开展新办辅导和税前辅导,及时处理转办咨询、及时应对疑难杂症。

(十五)整合窗口布局

推广综合服务窗口,多个事项一窗办结,避免纳税人多次排队。

(十六)整合信息发布

所有涉税提醒、通知等均由纳税服务科一个部门、专职人员发布;按照规范统一的要求发布;只对本事项特定的纳税人发布;防止信息骚扰和对信息的误读。

(十七)整合派工任务

在建立下户核查事项基本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区局层面的派工制,所有需要下户核查的项目,全部由一个部门扎口下达。防止对纳税人多头骚扰。

(十八)整合下户规范

所有下户核查必须有派工任务单;所有税务管理员下户必须报告本部门负责人;所有下户事项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项目、内容、时间等;必须有工作记录和信息反馈;防止对纳税人多次搔扰、随意执法。

三、工作要求

(一)吃透精神,提高标准

各部门应结合总局近期下发的转职能、改作风“双十条”措施,充分认识当前纳税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和掌握区局“创新服务举措”的实质,并自觉贯彻落实到日常管理与纳税服务中去。切实提升区局纳税服务的标准与水平,起到先试先行、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全面贯彻,注重实效

各部门应结合部门特色与自身实际,全面贯彻“创新服务举措”,力求明确责任、细化环节、畅通协作、取得实效。真正做到“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实现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双减负。

(三)后续管理,风险防范

在推进“创新服务举措”过程中,各部门应正确处理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的关系。注重加强后续跟踪、监控、管理与分析,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与手段,做到简化环节、不弱化管理,提升服务、不提高风险。使“创新服务举措”发挥积极、有效、持续的效应,促进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先行区的深入推进。

第三篇:纳税评估风险防范

业务系列:管理服务系列 业务大类:纳税评估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确定对象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0901、29190902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资料稽核 其他信息来源 确定对象★

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

三、风险描述

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应评估未评估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评估选案程序规范。

2、评估选案依据明确。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纳税评估的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

2、纳税评估对象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作为重点评估分析对象;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纳税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要列为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

3、对已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应分税种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并下达给具体纳税评估工作单位或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选案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确定评估对象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层级权限控制:将评估对象确定的权限及评估延期、中止或终止评估的权限集中至县级单位以上,避免对象确定的任意性。选案依据和审批手续清晰完整。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评估选案岗是否根据上级工作要求或本地区税源管理的需要,定期通过评估软件进行数据稽核,建立待评估对象信息

2、是否存在人为干预评估对象确定过程,随意增加或减少评估对象的情况;评估对象确定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3、基层分局(市区税源管理科)是否定期向评估选案岗报送评估对象建议且由评估选案岗对报送的评估建议对象的理由进行审核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分析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1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采集信息

2、自动分析

3、人工分析★

4、记录分析结果

5、措施选择★

三、风险描述

1、未进行数据分析,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应发现疑点未发现

3、措施选择不当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常规评估分析方法应用准确。

2、分析结论和疑点取舍有依据。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CTAIS2.0、税员源监控决策等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逐一进行审核分析,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案头的初步审核比对,以确定进一步评估分析的方向和重点并将审核分析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2、通过各项指标与相关数据的测算,设置相应的预警值,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预警值相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会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与同行业相关数据或类似行业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根据不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和钩稽关系,参照相关预警值进行税种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分析纳税人应纳相关税种的异常变化;应用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况和积累的经验,将纳税人申报情况与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相对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确定纳税人申报纳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结构,主要产品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要素的当期数据、历史平均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推测纳税人实际纳税能力。

3、对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时,要包括以下重点内容: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

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与上期和同期申报纳税情况有无较大差异;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核分析的其他内容。

4、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应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二)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三)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四)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在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应直接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五)其他情形的,应转入约谈说明环节处理。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人员分离控制:将从事纳税评估的人员锁定为专业化管理员,并集中至专业化管理股,评估人员不从事税收基础类管理,即评估人员不从事日常管户。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分析工作流程在评估辅助工作软件中为必经流程。计算机自动产生的疑点的剔除,机内存有记录。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按照人员分离控制的要求由专业管理员实施纳税评估

2、评估分析人员是否在软件自动分析产生的疑点基础上开展比对分析。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对分析中产生的疑点进行处理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约谈说明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2、29191103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发出约谈建议

2、自查补报取代约谈或约谈说明

3、自查复核★

4、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应约谈未约谈,直接进入实地核查程序。

2、对未在约定时间与税务机关进行约谈的纳税人,不按规定转入实地核查。

3、未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及时送达约谈建议,将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告知纳税人。

2、对纳税人自查材料进行复核,自查项目清晰。

3、按规定的标准与程序与评估对象进行约谈。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务会计人员。

2、评估部门可采取信函、电话两种方式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采用信函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统一采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接电人姓名、电话号码、通话内容和时间等。约谈对象应为纳税人的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财务负责人.为保证约谈说明的效果,主管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可将要求说明的主要问题一并告知纳税人,但不得涉及发现疑点的具体评估方法。

3、约谈说明可以采用当面说明、电话说明、书面说明、电子邮件说明等多种形式。当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二名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当采用电话说明形式的,可由一名评估人员负责交流,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如约谈后纳税人愿意自查补税的,应将此意见作为约谈说明内容,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上进行记录。对通过当面说明或电话说明等形式仍不能说明问题的,可要求纳税人提供书面说明材料。

4、纳税人因某种合理原因不能按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说明情况,需要延期的,可在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到期前1日向税务机关的联系人说明情况,重新约定说明时间。重新约定的说明时间到期后,纳税人未能履约的,视同纳税人拒绝约谈。为减少约谈工作量,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如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补报代替约谈说明的,应在约定的约谈日到期的前1天提出,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纳税评估部门反馈自查补税资料(包括自查补税的项目内容、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的复印件)。

5、在完成与纳税人的约谈说明后,评估人员应就疑点问题的评估结果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及时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在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应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一)纳税人拒绝主管国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

(二)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三)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情形

国税发〔2005〕43号第十九条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相互监督控制:与纳税评估的对象进行约谈时,必须同时有两名以上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在约谈记录上同时签字。

2、工作流程控制:约谈建议须通过系统制作生成,约谈记录也须输入系统,减少人为调节因素的影响。

3、外部反馈控制:约谈结束后,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在约谈记录上签字。

4、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有关自查事项延伸核实。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实地调查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4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提出申请——审批备案——核销联系单

2、下户调查——工作记录★

3、结果处理★

三、风险描述

1、未按规定办理实地调查审批手续,直接下户核查。

2、实地核查结果没有及时准确的披露。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没有关系,或者擅自扩大调查范围

和延长调查时间。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实地调查过程符合管理员的“下户行为规范”。

2、实地调查记录能清晰反映工作过程。

3、实地调查项目与评估分析产生的疑点相关。

4、实地调查发现的纳税人的违规行为及时披露并按规定程序与标准进行处理。

六、工作标准

截止上年

1、评估人员根据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日常检查的要求,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及纳税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需要处理处罚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

2、评估人员对评估对象的有关问题进行实地核查时,可根据需要会同责任区管理员参与核查,责任区管理员应积极配合评估人员开展核查工作。

3、实地核查完成后,评估人员应将核查的有关情况及处理建议书面记载,与相关证据材料一道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4、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评估人员不得强行核查,应以书面形式说明未能实施实地核查的原因,直接将该纳税人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国税发〔2005〕43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 本年变动

七、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评估过程确需实地调查核实事项,事前制定计划,确定调查核实项目,通过评估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结束后有关调查结果的报告录入系统,统一转交评估处理环节。

2、外部反馈控制:实地调查结束后将有纳税人签字的《税务人员下户管理

服务联系单》带回核销。

3、相互监督控制:调查工作须两人以人参加,工作报告由参加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

4、集体审议控制:实地核查情况与结论形成记录调查人员签字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相关手续和材料备案。

5、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实地调查事项进行延伸核实。

6、事后监督控制:定期对实地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接受外部监督。

八、考核测评

1、是否通过纳税评估辅助工作软件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调查过程中需要延期或增加调查项目,是否向审批人办理备案手续。

2、是否存在违规实施实地调查的情况。

3、实地调查工作记录,是否由实地调查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后提交分局集体审议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处理

二、运行流程

代码 29191105、29191106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

2、提出进一步加强征管工作建议

三、风险描述

1、评估处理结束后仍有未排除的疑点。

2、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未作移送稽查处理,以补代罚。

3、未按规定制作管理建议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1、对所有的纳税评估对象都应作出评定处理结论

2、除移送稽查处理的情况,评估处理结束时有关分析疑点得到解释或者排除。

3、对省局规程列明的应移送稽查的情况,移送稽查处理。

4、按规定出具管理建议书。

六、过错行为:

1、为按照规定对评估结果处理

2、纳税疑点未排除为移送

3、未按规定移送稽查 工作标准

一、评估工作内容、过程、证据、依据和结论等记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

二、纳税评估人员发现所管纳税人经纳税评估发现申报不实或税收定额不合理的行为,应向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提出管理建议。

三、评估处理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由评估分析环节的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未发现违法行为,审定后归档”的建议。

(二)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已按期进行约谈说明,而且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点问题已说明清楚,并同意自查补税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由纳税人自查后补税”的意见和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估计应补交的税额。

(三)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并已按期自查补税,而且自查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纳税人自查后已补税”的意见和纳税人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实际补交的税额。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意见。

1、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

2、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

3、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未向税务机关说明正当理由的,以及自查补税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差距较大且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

4、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行为;

5、在一个内,发现评估对象在以前纳税评估时已被发现并得以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

四、纳税评估部门在评估处理中,如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应将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建议填写《管理建议书》,并提交管理部门。

国税发〔2005〕43号第二十二条 税收管理员制度(国税发[2005]40号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 本年变动 防控措施

1、工作流程控制:通过系统查询各环节工作记录,用以分析判断疑点是否全部排除;评估处理结束后,相关处理意见转至评估复核岗位进行审核。和稽查等相关部门的资料交接清单及时备案。

2、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对评估案值较大的案件及时复核是否按规定移送稽查处理。

八、考核测评

1、对明确的需要向稽查局移送的情形,是否按管查互动的要求及时向稽查部门移送

2、评估情况处理是否均纳入系统监控,是否存在违规机外处理的情况。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复核

二、运行流程

代码29191107

流程环节(工作步骤):

1、复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

三、风险描述

未按岗位设置实际履行复核职责并反馈复核意见。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独立控制原则,认真履行复核职责。工作标准

一、评估复核是指对评估处理环节已提出处理意见的评估资料进行审查复核的过程。评估复核岗位的人员不得兼职同一评估对象的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和评估处理工作。

二、纳税评估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纳税评估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规程要求,评估所涉文书资料是否齐全并按规定制作;

(二)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的问题是否都进行了分析、说明,有无遗漏;

(三)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不恰当之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复核内容。

三、复核人员对规定的复核内容必须认真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提出复核意见。

(一)对评估工作程序不符合要求,或者工作程序虽符合规程要求,但评估资料不全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正。

(二)发现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疑点问题未分析、说明不清楚的,以及分析、说明时将疑点问题遗漏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充分析、说明材料。

(三)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有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注自己的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对拟办意见中包含“自查补税”意见的,如未说明应补税的项目内容,退回评估处理环节补充。

(五)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无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同意拟办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复核岗位人员还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根据纳税评估工作情况登记《纳税评估处理情况登记表》,并向上级机关反馈。

(二)对纳税评估后需转交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纳税人,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经分局领导审定后,向稽查局办理移交手续。

(三)对已完结的纳税评估户的评估资料整理归档。其中,自查补税纳税人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纳税人自查补税的纳税申报表(复印件)和税收缴款凭证(复印件);移送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纳税户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稽查局接收的有关资料。

(四)向相关管理部门发出《管理建议书》。

(五)完成纳税评估中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

(六)上级机关要求报送的各项资料。

苏国税发【2004】227号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防控措施

1、岗位分工控制:科学设置评估复核岗,不参与评估分析、约谈举证、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等工作环节,即从事评估复核的人员不直接参与评估具体工作过程。

2、工作流程控制:评估复核结束后,复核记录随同其他评估资料转交评估审

批岗。

3、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一、执法事项

代码291911

事项名称:纳税评估-----评估审定

二、工作步骤

1、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

2、签署审定意见

三、风险描述

未按规定履行集体审议制度。

四、风险等级

总局三级

五、控制目标

按集体审议原则,认真履行审定职责。

六、工作标准

审定人员应按照《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江苏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试行)》苏国税发【2004】227号审核纳税评估程序、资料、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内容、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情况复杂的,应当集体审议。

七、防控措施

1、独立复核控制:多层级日常和集中性的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

2、集体审议控制:对评估案值较大的评估对象提交分局集体审议。法律责任

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

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日常性考核外,对核查任务类或预警类信息,主要采取抽查方式进行考评,对应查未查、应改未改的,酌情考核扣分;对评估任务类信息,主要采取组织复评、互评等方式进行考评,对纳税人存在明显问题未及时处理或达到移送标准而未及时移送稽查处理的,按户次考核扣分。具体考核按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执行。

第四篇:纳税评估中的风险问题(定稿)

纳税评估中的风险问题浅晰

一、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根据纳税人申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再结合其他调查验证,从而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准确与否作出初步判断的工作。目前,纳税评估被看作是税务机关强化税源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但不是一种税务行政执法行为。由于法律缺位,纳税评估在工作权限、流程、要求、效力等方面没有出现象税务稽查一样的规范性,这种模式的内在不足带来一定的管理风险。

二、纳税评估中的若干风险

1、纳税评估职能的模糊。纳税评估开始是作为税务约谈的一项前期准备工作,是围绕约谈目标而作出的专项分析,为后续的约谈提供参考依据。后来因为评估具有发现纳税人少报税款功能,于是逐渐上升为一种介于管理与稽查之间的手段,用于堵塞征管漏洞,征收税款。这种变化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上使纳税评估的职能产生了模糊,即纳税评估工作究竟是以取得税收收入为导向,还是以评估税源客观状况为导向?如果是过于强调评估要取得税收收入、加强对纳税户的对点管理,那么很可能会使评估成果片面化,以部分指标评估掩盖其他方面评估,产生潜在的风险。

2、纳税评估侧重于宏观指标比对,不容易发现具体问题。因为纳税评估是案头审计,工作的重心在于财务数据分析,因而对纳税人少缴或不缴税款的行为难以准确锁定与定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源。受会计各项原则影响,核算健全的纳税人的财务资料还是有一定的配比性,除非出现重大的帐外经营或者政策理解错误,其财务指标通常不会出现大的失衡。对核算健全的纳税人评估,必须对纳税人的应税行为进行详细调查,显然,这需要法律的授权,拥有强大权限的税务稽查比纳税评估更有效胜任。实际工作中,为确认问题,我们一度出现采取类似稽查的强制性调查手法,以查代评,严格来说,这是不符合法定权限及程序的,亦有违纳税评估的初衷。

3、纳税评估的作业流程冗长,容易导致评估主办人员的庸懒作风。根据《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我们对纳税评估的作业流程设臵了评估指标分析、评估对象确定、管理员评估、科室领导审核、主管局长审核、评估处理等环节,从客观上看,串联的诸多工作环节是缺乏效率的。对评估指标群的理解是

因人而异的,评估的主办人员拟出初步的报告后,领导岗位的审核人员通常会作出增补意见,这些意见的协调与落实会带来工作量的增加,甚至观点的推倒重来,对于重在评估而非核实的工作性质而言,没有很大的必要。长期下去,难免会影响评估主办人员的工作热情,助长其畏缩不前的庸懒作风,遇到难题倾向于回避或者消极等待指示。

4、纳税评估的执行机制不科学。欠税清理情况是考核征管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评估不仅要发现问题,也要保证发现出的问题得以及时处理,否则,一旦出现欠税,反而得不偿失。慑于执行难度,评估人员不得不采取诸如先入库后出报告、分次出报告等变通措施。在纳税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变通措施也不见得绝对保险,虽然降低了执行难度,但又产生了其他新的风险。纳税评估的主办人员也是执行人员,评估出来的补税款项也得靠主办人员去执行入库,这种主办和执行不分离的机制也会反作用于评估力度。由于评估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一定的模糊空间,为了降低入库难度,评估人员可以有选择地采取告诫、责令改正方式处理问题。

5、纳税评估是一种规范化程度不高的工作,其自身的规范化颇具困难。纳税评估具有工作成本较低,操作较灵活的优点,这种优点同时也揭示了评估工作中存在规范化程度不高、内控机制不严密的弱点。纳税评估的工作模式缺陷,使到评估人员有了很大的裁量取舍空间,对评估人员廉政执法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自律要求,从暴露的案例看,纳税评估已经成为诱发廉政风险的高危领域。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即明文规定,评估一经发现有少报税款迹象,立即移交稽查部门处理,这样可以有效杜绝评估人员以权谋私等陋习,但稽查的工作量却因之倍增。

三、控制风险的建议

1、加强立法层面的指引工作,通过立法对纳税评估作出概念上的明确,从而厘清纳税评估的职能,规范操作层面的做法,减少其模糊性。

2、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建立沟通机制与监督机制,促进处理共识的形成,减少评估中的操作分歧,提高评估的工作效率。

3、构建科学的纳税评估体系,一方面促进纳税评估工作的自身完善,另一方面又促进纳税评估与其他执法活动的衔接,提高税源管理的综合效果。

4、从严管理纳税评估队伍,既要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更要提高其廉洁办事意识,对评估工作中出现的徇情枉法行为要坚决从严惩处。

深圳市龙岗区国家税务局横岗税务分局 陈标

第五篇: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制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制问题研究

作者:王逸远

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03期

【摘 要】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财务风险传导是供应链管理风险防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分析和把握财务风险是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传导及其作用的具体机制,是正确地防范供应链财务风险的基础和前提。文章指出了财务风险在供应链范围内的几种传导方式,即供应链内部的企业直接风险传导、内部间接风险传导以及供应链外部企业间风险传导;接着从集聚传导、放大传导、助推传导、加剧传导、改变传导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机制和流程;提出了供应链导向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 供应链; 企业; 财务风险; 传导机制; 研究

一、引言

供应链财务风险是指供应链节点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及财务管理决策所引发的企业自身财务损失以及由于这种损失而引发的包括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在内的整个供应链的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损失的不确定性。大量的供应链管理财务风险传导联动案例的实证研究表明,供应链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会对与其具有紧密业务往来的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和中间商等的财务状况产生关联性影响。对于供应链中成员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方式和传导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供应链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这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内容和业务领域。

二、供应链范围内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方式

供应链范围内的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传导性,这已经为大量的案例实证研究所证明。供应链成员节点企业的财务风险通过供应链业务媒介作为载体向成员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的过程称为供应链企业风险传导。供应链财务风险传导方式是指财务风险因子在财务风险传导载体的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传播路线或作用方式。

供应链范围内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下载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纳税评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险管理导向下的纳税评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纳税评估

    第九章、纳税评估管理 一、填空题 1、纳税评估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对象确定、......

    浅议如何加强纳税评估

    浅议如何加强纳税评估 摘要:如何有效地加强纳税评估工作,已经成为各级税务部门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于我们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增强管理信息的综合利用效果,降低异常申报率,堵塞税收......

    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一项国际通用的税收管理方式,几年来国税系统开展纳税评估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税收征管的重要环节,纳税评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行 纳税评估的定位......

    税源管理及纳税评估5篇

    税源管理及纳税评估 1、税收管理员要对自己辖区内的纳税人进行全面税源调查分析,并能编制。 A、稽查报告 B、.稽查结论 C、税源分析报告 D、调查报告 答案:C 2、税务约谈的对......

    风险管理-自我评估

    以自我评估(SA)为中点的内部控制管理实务培训进行的方式:培训师首先介绍每个部分的总体情况,提供学员需要全面思考的因素内容。 在学员完成了对每个部分的思考以后,由培训师提供......

    企业纳税评估风险防范和应对策略

    2017企业纳税评估风险防范和应对策略 【课程背景】2017年的财税领域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总局全面更新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表,在税局风控管税的形势下,41张表格的新申......

    惠州市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惠州市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深化纳税评估 加强所得税专业化管理

    山西省忻州市国税局深化纳税评估 加强所得税专业化管理 为推进所得税专业化管理,不断深化纳税评估工作,山西省忻州市国税局于今年4月份创办了《所得税纳税评估案例》专刊,对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