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州市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惠州市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办法所称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第二条 纳税评估应当坚持强化管理、分类评估、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的原则,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问题,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务检查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提供信息和依据。
第三条 纳税评估的期限原则上以各税种的纳税期为一个评估期,即流转税按月进行,企业所得税按年进行;对纳税人往年的纳税情况评估按年进行。
第四条 纳税评估的对象是我市管辖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进行筛选。既可对全部纳税人每一纳税期内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也可按纳税人的行业、注册登记类型、经营规模、管理类型等方面进行分类评估。
第五条 纳税评估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筛选评估对象;对所筛选出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分别采取税务约谈、调查核实、处理处罚、提出管理建议、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方法进行处理;维护更新税源管理数据,为税收宏观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提供基础信息等。
第六条 纳税评估的工作步骤分为信息采集、审核分析、举证确认、评定处理和评估结果反映等。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七条 纳税评估实行以县(区)局单位集中评估与分局(税源管理股)日常评估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第八条 市局征收管理科负责制定和落实全市纳税评估综合性制度和管理办法,负责纳税评估的组织、指导、协调等综合性管理工作;市局流转税管理科、所得税管理科、国际税务管理科负责拟定各相关税种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制定相关税种评估的具体管理办法和行业专项评估工作具体方案,指导开展相关税种专项评估工作,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各基层单位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纳税评估具体工作。
第九条 各基层单位应当设置纳税评估岗,其具体工作职责是:
1、负责本辖区内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
2、负责在评估成果分析基础上提出改进、完善征管工作的建议意见;
3、负责对相关部门拟定的评析指标的反馈建议;
4、负责评估案源移送稽查及其他相关部门;
5、负责纳税评估资料整理及档案归档等综合管理工作。
各单位应合理配备专职评估人员。纳税评估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的业务技能,自觉遵守各项工作纪律。
第三章 信息采集
第十条 纳税评估的信息依据主要是税务登记的基本情况、各类纳税申报资料、财务会计报表、行政许可审批、发票领购使用信息、税务机关掌握的其他相关资料和要求纳税人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十一条 纳税评估的其它相关信息资料主要有:从工商、统计、银行等政府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取得的外部数据信息;纳税人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商品)、主要材料及物耗信息、产品的工艺流程、能源动力耗用信息、采购销售渠道、贷款的回收信息、产品(商品)的库存信息及同行业相关指标信息。
第十二条 采集信息的种类有当年当月信息和以往年度信息;当年信息按月采集,以往年度信息按年度采集。
第十三条 信息采集按照全面、真实、准确、及时的原则进行;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分析。
第十四条 加强纳税人信息采集管理,充分合理地运用总局综合征管软件和省局辅助软件系统,对于要求实地调查的事项(包括定期定额征收类和查账征收类),必须全面、真实、有效地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对于计算机辅助软件显示的纳税异常情况,必须分析原因、高度重视、及时解决。
第四章 审核分析
第十五条 审核分析是指采取计算机、人工或人机结合分析等手段,对主管税务机关掌握的税收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核查的过程。
第十六条 申报期过后,评估人员应通过对当期纳税申报数据的审核和指标测算,对各税纳税申报情况做出初步分析判断。做好对评估对象的评估工作,包括对上级交办、部门转办以及专题项目的评估。
第十七条 对长时间纳税申报异常的纳税人要按月按税种生成《纳税人清册》,并分类选取企业列入《纳税评估清册》。
第十八条 对其它纳税人每月应根据税务登记内容进行分类,按行业和经营规模,根据确定的评估参数指标分值和平均值进行分析,发现税负异常的,制作《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报分管局长审批。根据审批意见,评估人员应结合工作安排,分类选取重点评估对象列入《纳税评估清册》。
第十九条 对特定评估对象可根据工作安排,按企业名称或纳税人识别号,分类或单独选取评估对象列入《纳税评估清册》。其中,对重点税源户或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应实行专人负责,全面掌握涉税信息,督导企业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第二十条 审核分析工作内容:
(一)查询纳税人相关税收信息资料。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查询纳税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使用、财务资料、稽查案底和历次评估记录等,全面掌握纳税人税收活动情况。
(二)查询纳税评估对象的参数指标值,了解被列入评估对象的主要原因,确定对其进行纳税评估的方式方法。
(三)审查纳税人相关申报资料。根据纳税人报送的有关纳税资料,通过对相关指标和项目的审核进行分析判断。
第二十一条 审核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指标分析。借助计算机管理系统或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对当期纳税申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纳税评估对象进行综合评定。
1、税负率异常分析。纳税人税负率与历史同期、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相比变动异常的,分析纳税人经营情况是否发生较大变化,有无隐瞒营业收入的情况。通过对税负率的分析,对异常情况结合收入确认、成本结转、费用配比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销售额变动率分析。将销售额变动率横向与应纳税额、销售成本的变化比较,纵向与历史同期比较,有较大差异幅度的,分析其有无销售收入不入账或按规定应视同销售的业务收入不计或少计销售收入等问题。
3、销售毛利率变动幅度分析。对本期销售毛利率比本年各期或历史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的,应分析其有无不计或少计销售收入问题及有无多转成本问题。
4、成本利润率变动幅度分析。对成本利润率比本年各期或历史同期有大幅度下降的,应分析成本的结转有无多转、空转、或取得虚开发票及加大各项成本列支问题。
5、费用利润率变动分析。对费用利润率比本年各期或历史同期有大幅度变化,应分析其有无虚列或超范围列支费用等,同时对只有费用没有收入的企业进行逐项费用核定分析。
6、所有者权益变动率分析。通过对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通过与企业实现利润情况的对比,分析其所有者权益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否存在体外循环等经营方式。
7、发票使用量变化分析,发现有无不开发票行为。具体评估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相关评估指标。
(二)利用企业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以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它报表中有关指标的当期情况,对评估对象进行审核分析。
1、通过对资产项目的分析,判断企业由资产形成的收入是否正常,有无隐匿、转移、分解收入的疑点和线索。
2、通过对资产项目的分析,判断企业由资产产生的费用是否正常,企业有无多列支费用支出的可能。
3、通过对资产项目的分析,判断资产项目的减少有无发生视同销售的行为,企业是否存在不依法申报纳税的疑点和线索。
4、通过对负债项目的分析,判断企业有无以负债项目隐匿收入的可能。
5、通过对所有者权益的分析,判断企业有无隐匿收入的可能;有无违规进行账务处理。
6、税务机关需审核的其它内容。
(三)税务机关需审核的其它方法
1、企业所得税亏损弥补情况审核、汇算清缴工作的审核,可以结合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或专项税收报告加强评估分析。
2、减免税情况审核:主要核查减免税批准项目、减免税种、品目、减免期限、减免幅度等。
第二十三条 审核分析过程中,评估人员应认真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对评估对象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核查疑点问题,将审核分析结果填制《纳税评估分析情况表》。
第二十四条 经审核分析,对未发现疑点问题的或存在疑点问题,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可直接进行评定处理;对于存在疑点问题,根据现有资料或依据无法明确判定,需要举证确认或纳税人解释的,应转入举证确认;对需相关部门核实查证的,应填制《纳税评估转办单》转其它部门处理。
第五章 约谈辅导和举证确认
第二十五条 评估人员对经评估分析未发现问题的,或者发现的问题事实清楚不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可直接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对存在疑点问题的,根据现有资料仍不能明确判定,需要纳税人解释说明的,可转入约谈阶段,同时填写《约谈举证记录》。约谈取证完毕后,应转评定处理。对需要其它部门或异地税务机关协查取证的,应填写《协查单》,进行核查取证。
第二十七条 约谈是指评估人员通过评估分析,就发现的疑点和问题,向纳税人进行了解核实的过程。纳税人认为不必要解释说明的,纳税评估人员可直接进行评定处理,不得强求纳税人进行解释说明。
第二十八条 约谈纳税人时必须有两名以上的具有税务执法资格的评估人员在场并确定主问人和记录人;被约谈人应为企业法人或企业法人授权的企业财会人员;对于纳税人出具的证据资料,应在《约谈举证记录》中注明,对于需留存待审核的应填写《举证资料签收单》,一式两份,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各执一份。需要对较多纳税人同时约谈的,也可以会议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九条 纳税人不接受约谈核实或解释说明时对疑点问题解释不清,评估人员应如实在《纳税评估分析表》中反映说明。
第三十条纳税人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向税务机关说明情况,经批准后延期进行。
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可以委托具有职业资格的税务代理人对询问核实的情况解释说明;税务代理人代表纳税人进行解释说明的,应向税务机关提交纳税人签字盖章的委托代理证明。
第三十二条 评估人员应将约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第三十三条 对疑点问题应当由纳税人自行举证核实,并限期提供有关的证据资料,包括内部书面证据(各种帐簿、凭证、报表等)和外部凭证(银行对账单、购货发票、合同等)和纳税人疑点问题情况报告(解释)说明,举证资料由纳税评估人员签收并出具清单,不得用于税务管理以外用途,账簿、凭证必须在举证确认结束后立即归还。
第三十四条
对纳税评析发现的疑难问题,评析人员可对举证资料做进一步实地调查。评析人员不得调取评估对象的会计帐簿、记帐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评估对象因举证自愿提供相关帐证资料除外),不得进行系统性查帐。
对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协查的,评析人员应及时发出协查单。
第三十五条
对不接受约谈或经约谈对评估人员提出的疑点问题解释不清的纳税人,评估人员核实发现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经主管局长批准,应填写《纳税评估转办单》转稽查部门查处。
第三十六条 评估人员对纳税人初步分析、约谈后,填制《纳税评估分析表》,提出初步分析建议,连同纳税人举证资料一并转评定处理部门。约谈辅导和举证确认不得超过十个工作日。
第六章 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评定处理是指税务机关就评估分析、约谈核实、实地调查过程中确认的问题,做出评估结论和相应处理的过程。
第三十八条 根据审核分析或举证确认核实的情况,评估人员应对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制作《纳税评估认定结论》。
第三十九条 纳税评估评定与处理:
(一)纳税正常。纳税人有正当理由,能提供相应证据说明和消除疑点问题及异常情形的,将《纳税评估分析表》等有关资料归档。
(二)纳税异常(纳税差异)。经评估人员评估指出或纳税人自查查出的应补缴税款、滞纳金且不构成偷税的问题,由评估人员填制《申报(缴款)错误更正报告表》,连同《纳税评估分析表》传递给征收部门进行处理,税款入库后归档留存。
(三)纳税异常(偷逃骗税嫌疑)。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应当移交稽查部门的,由评估人员填制《纳税评估转办单》,连同《纳税评估分析表》等有关资料移交稽查部门处理。
第四十条 纳税评估岗位应按月将已终结评估资料分户整理、编号装订成册后归档。
第四十一条 纳税评估归档资料包括: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纳税评估工作底稿》、《纳税评估分析表》、稽查部门处理结论、纳税人提供的相关证据材料、其它相关材料等。
第四十二条 纳税评估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纳税评估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对本地区纳税情况做出整体性评估,做出纳税评估综合报告。对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公告,同时告知纳税人有关政策法规和意见,提示其它纳税人对照检查和纠正。
第七章 评估结果反映
第四十三条 纳税评估管理部门应做好相关评估项目统计分析和报表编报工作。定期上报《纳税评估统计报表》,综合反映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第四十四条 纳税评估管理部门应做好纳税评估的成果分析工作,对问题成因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评估前后的对比变化,确定管户行业参数值,逐步建立健全纳税评估参数指标体系。
第四十五条 纳税评估工作完毕后,评估人员应定期按评估项目制作“纳税评估综合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当期或专项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纳税人存在的问题、税务机关在征收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稽查环节在检查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等。
第四十六条 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税收征管问题,纳税评估管理部门应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提出管理建议,报主管领导审批后,反馈各业务环节。
第四十七条 纳税评估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合理制定评估工作计划,对重点税源户,每年至少重点评估分析一次。
第八章 工作联系与衔接
第四十八条 纳税评估管理部门应根据评估人员的工作建议,加强与各业务部门、办税服务厅、稽查部门的联系与衔接。
第四十九条 评估人员对遇到的不属自己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应及时通过主管局长交由相关部门处理。
第五十条 纳税评估的工作场所一般在税务机关内部,评估人员确需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进行实地评估的,要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第五十一条 分局内部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认真做好内部税收资料的提供和传递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纳税评估工作需要。
第五十二条 每个申报期结束后,纳税评估管理部门要确定出当期纳税评估项目和评估对象。从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开始,到评估人员作出评估评定处理结论为一个纳税评估周期。一个纳税评估期原则上不得超过20天,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应报主管领导审批。
第五十三条 对纳税评估部门转交给相关部门处理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第五十四条 为实现纳税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纳税评估管理部门要建立纳税评估工作报告制度,评估人员要定期对管户纳税情况作出总体分析报告。基层评估单位应定期通报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与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五十五条 基层评估单位要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对评估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要按照评估项目分户归档,逐步实现计算机档案管理,同时要注重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五十六条 基层评估单位根据纳税评估工作的职能要求,制定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岗位轮换制和评估复查制等各项制度,加强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日常检查与考核;加强对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县(区)局各业务科(股)室负责制定、修改和完善其所管税种的纳税评估工作规程,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纳税评估的具体指标及参数,定期向相关部门公布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由惠州市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基础管理,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申报纳税,提高税收遵从度,加强国税机关对纳税申报的监控力度,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纳税评估是指国税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及其他征管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审核、比对、分析、核查,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综合评估的工作。包括行业评估和个案评估。
第三条 本规程适用于国税机关管辖范围内各税种的纳税评估。
第四条 市、县级国家税务局应指定一个业务部门负责本地区纳税评估的组织、协调、计划安排、考核等工作,相关业务部门要密切配合。
第五条 纳税评估属于税务机关日常性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纳税评估中,要将案头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实地核查结合起来,对纳税评估发现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问题,评估人员可进行实地核查。
第六条 纳税评估分为对象确定、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评估处理和评估复核等六个步骤。纳税评估的结果应并入“一户式”纳税信息资料管理系统。
第七条 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应建立与稽查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和与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联系制度,加强部门配合,减少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第八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考核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加强对评估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
第二章 对象确定
第九条 纳税评估对象确定是指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的方法,对纳税人进行筛选并确定纳税评估对象的过程。
纳税评估对象确定的方法分为利用资料稽核的结果确定和根据其他信息来源直接确定两种。
第十条 资料稽核是市、县级国税机关按设置的参数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筛选,并产生结果的过程。利用资料稽核结果确定对象是指国税机关利用资料稽核结果按异常程度从高到低确定或按特定要求确定评估对象。资料稽核参数的设置由省、市、县国税机关根据规定的权限确定和修改。
第十一条 直接确定对象是指各级国税机关根据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认为需要进行纳税评估而直接确定评估对象的方法。直接确定对象包括上级交办、责任区管理部门和税源监控分析部门等其他职能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评估的纳税人或项目。
第十二条 纳税评估对象的确定,一定时期内可以省辖市国税机关确定为主,并在加强业务培训、指导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区(县)级国税机关确定为主。
省局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确定不同时期的纳税评估重点及评估方法,由省辖市国税机关确定具体评估对象。
县(市、区)税源管理部门可以结合上级下达的评估任务和本地实际情况,除上级下达的必评任务外,在保证税源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可结合工作量和实际税情自行调整并确定当前的重点评估对象。
第十三条 省辖市及县(市、区)国税机关的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在确定纳税评估对象时,应与本级稽查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对已纳入稽查对象或拟列入稽查对象的纳税人不作为纳税评估对象,但必须将有关疑点告知稽查部门。对已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应分税种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并下达给具体纳税评估工作单位或部门。
第三章 评估分析
第十四条 评估分析是指评估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纳税评估对象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并初步确定申报中存在问题的过程。
第十五条 在评税分析过程中,评税人员对发现的疑点问题,应利用“一户式”系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逐一进行审核分析,并将审核分析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第十六条 评估分析过程中,评估部门因信息不全,需要补充收集评估对象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信息的,应将所需信息列出清单,交相关责任区管理部门调查了解。责任区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反馈给纳税评估部门。
第十七条 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应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二)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三)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四)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应直接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五)其他情形的,应转入约谈说明环节处理。
第四章 约谈说明
第十八条 约谈说明是评估人员在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就需要纳税人说明的疑点问题,约请纳税人进行说明的过程。
第十九条 评估部门可采取信函、电话两种方式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采用信函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统一采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接电人姓名、电话号码、通话内容和时间等。约谈对象应为纳税人的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财务负责人.为保证约谈说明的效果,主管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可将要求说明的主要问题一并告知纳税人,但不得涉及发现疑点的具体评估方法。
第二十条 约谈说明可以采用当面说明、电话说明、书面说明、电子邮件说明等多种形式。当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二名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当采用电话说明形式的,可由一名评估人员负责交流,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如约谈后纳税人愿意
第三篇:贵州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贵州省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
(试 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强化税源监控,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纳税评估是指主管税务机关根据获取的涉税信息,按照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情况和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作出评价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是税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纳税评估工作由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组织实施。凡依法由国税机关征收管理的各种税种的纳税评估工作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纳税评估人员应按规定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作出纳税评估结论和分析报告,并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评估工作职责,建立纳税评估工作考核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过错追究。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六条 纳税评估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收集、整理、汇总涉税信息资料,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和评估项目;
(二)审核分析纳税评估对象的各种税收资料,综合评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提出纳税评估报告;
(三)对需要进行约谈辅导的纳税人,纳税评估人员应当进行纳税宣传和辅导,并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
(四)负责对上级交办、部门转办以及专题项目进行评估分析;
(五)负责将纳税评估结果进行传递;
(六)为稽查提供案源信息,并分析稽查反馈的结果;
(七)根据纳税评估结论,提出加强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等方面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第七条 纳税评估人员应认真登记反馈的结果,对问题成因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评估前后的对比变化,综合反映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本辖区内的纳税评估参数指标体系。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纳税评估工作报告制度,按季对辖区申报纳税情况的总体构成作出形势分析报告及通报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
第三章 信息采集
第八条 纳税评估人员应通过查询纳税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使用、财务资料、稽查案卷和历次评估记录等,采集相关税收信息资料。
第九条 纳税评估采集的信息资料主要是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扣缴义务人报送的扣缴税款报告资料以及主管税务机关日常掌握的各种税收征管资料。
(一)增值税纳税申报资料: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发票领用存月报表》和《分支机构销售明细表》等。备查资料包括:已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已开具的普通发票存根联、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收购凭证的存根联或报查联、《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表》、《退税机关免抵退税审批通知单》、代扣代缴税款凭证存根联、进料加工申请表和来料加工免税证明单、以及主管税务机关规定的其他备查资料。
(二)消费税纳税申报资料: 《消费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等。
(三)所得税纳税申报资料:
企业季度和所得税申报表及其有关附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所得税管理规程所规定的其他有关附表等。
(四)主管税务机关掌握的其他日常征管资料和要求企业报送的其他涉税资料。第十条 纳税评估所需的信息资料,相关业务部门应按照要求协助提供。
第十一条 主管税务机关根据采集的信息资料,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情况和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情况作出初步分析判断,确定重点评估对象,报分管领导审批后,进行重点评估。
对纳税人零申报、负申报和低税负申报的情况应进行重点评估。
第四章 审核分析
第十二条 纳税评估人员根据获取的涉税信息,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采取计算机分析、人工分析或人机结合分析等方法,对重点评估对象的纳税情况或扣缴税款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
第十三条 纳税评估人员通过对重点评估对象纳税申报资料和其他涉税资料的逻辑关系、相关指标和项目的审核分析以及对评估参数指标确定的峰值和平均值的参数分析,查找异常申报范围,依此确定税收监控警戒线,对零申报、负申报、低税负申报和重点税源变化以及其它问题引起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第十四条 评估参数指标一般包括:行业税负率、行业毛利率、行业销售额变动率、行业销售利润率、行业资产净利率、行业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行业投入产出率等。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评估工作实际需要可以采用上述一个或多个参数指标,也可以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和纳税评估工作需要增加相应的参数指标。评估参数指标的峰值、平均值等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第十五条 评估部门在对纳税评估对象进行审核分析时,对相关税务事宜涉及的税务文书资料、办事程序、审批手续等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逻辑性和适用性进行审核分析。第十六条 纳税评估的所属期间应当是纳税人当期的纳税申报情况。
第五章 约谈辅导
第十七条 在审核分析的基础上,就发现的一般性涉税问题,可以约谈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纳税辅导和税收政策宣传。
第十八条 约谈辅导应由两名以上纳税评估人员约请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纳税辅导,并做好记录。
需要对较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相同问题进行约谈辅导的,也可以采用会议的方式进行。第十九条 约谈辅导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工作日。对评估对象在接受约谈辅导时,提供的有关反映生产、经营情况的涉税资料,评估人员不得用于税收以外的用途,在约谈辅导结束后立即归还。
第六章 评价处理
第二十条 经纳税评估审核分析后,对未发现问题的,将评估情况及结果记录装档。第二十一条 经审核分析或约谈辅导结束后,对存在的一般性涉税问题,作出评估结论,由管理部门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实施日常检查或督促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自行改正错误。第二十二条 经过审核分析或约谈辅导后发现评估对象有涉嫌偷、逃、骗税及非法代开、虚开发票等情况或有其他重大疑问的,作出初步分析,由管理部门按规定移交稽查部门处理。
第二十三条 纳税评估结束后,应对当期或专项纳税评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报告,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在的问题、税收征管薄弱环节、税务检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提出合理建议。第二十四条 从被确定为重点纳税评估对象开始,到评估人员作出评估结论的纳税评估周期一般不得超过30天,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应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分管领导审批,但延长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0天。
第七章 信息管理
第二十五条 纳税评估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应依托综合征管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出口退税系统等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信息中心负责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二十六条 纳税评估与管理部门内部各环节应建立信息资料传递、工作移交、成果反馈等工作机制,相互衔接,有机结合。
征收、管理、稽查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规范文书传递和交接手续,认真做好内部资料的提供、传递及结果反馈工作,建立必要的内部责任监督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确保纳税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十七条 纳税评估部门应做好纳税评估的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对评估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底稿文书、原始审核资料及纳税评估分析报告等,要按照评估项目分类建立档案,并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各市、州、地国家税务局可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相应的纳税评估办法(规程),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对纳税评估工作加强考核管理。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4年9月1日起试行。
第四篇: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
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基础管理,促进纳税人自觉、如实、全面申报纳税,提高税收遵从度,加强国税机关对纳税申报的监控力度,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纳税评估是指国税机关根据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及其他征管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审核、比对、分析、核查,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综合评估的工作。包括行业评估和个案评估。
第三条 本规程适用于国税机关管辖范围内各税种的纳税评估。
第四条 市、县级国家税务局应指定一个业务部门负责本地区纳税评估的组织、协调、计划安排、考核等工作,相关业务部门要密切配合。
第五条 纳税评估属于税务机关日常性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纳税评估中,要将案头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实地核查结合起来,对纳税评估发现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问题,评估人员可进行实地核查。
第六条 纳税评估分为对象确定、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评估处理和评估复核等六个步骤。纳税评估的结果应并入“一户式”纳税信息资料管理系统。
第七条 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应建立与稽查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和与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联系制度,加强部门配合,减少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第八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考核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加强对评估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
第二章 对象确定
第九条 纳税评估对象确定是指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按照一定的方法,对纳税人进行筛选并确定纳税评估对象的过程。
纳税评估对象确定的方法分为利用资料稽核的结果确定和根据其他信息来源直接确定两种。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第十条 资料稽核是市、县级国税机关按设置的参数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筛选,并产生结果的过程。利用资料稽核结果确定对象是指国税机关利用资料稽核结果按异常程度从高到低确定或按特定要求确定评估对象。资料稽核参数的设置由省、市、县国税机关根据规定的权限确定和修改。
第十一条 直接确定对象是指各级国税机关根据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资料,认为需要进行纳税评估而直接确定评估对象的方法。直接确定对象包括上级交办、责任区管理部门和税源监控分析部门等其他职能部门认为需要进行评估的纳税人或项目。
第十二条 纳税评估对象的确定,一定时期内可以省辖市国税机关确定为主,并在加强业务培训、指导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区(县)级国税机关确定为主。
省局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确定不同时期的纳税评估重点及评估方法,由省辖市国税机关确定具体评估对象。
县(市、区)税源管理部门可以结合上级下达的评估任务和本地实际情况,除上级下达的必评任务外,在保证税源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可结合工作量和实际税情自行调整并确定当前的重点评估对象。
第十三条 省辖市及县(市、区)国税机关的纳税评估业务管理部门在确定纳税评估对象时,应与本级稽查部门进行信息交换,对已纳入稽查对象或拟列入稽查对象的纳税人不作为纳税评估对象,但必须将有关疑点告知稽查部门。对已确定的纳税评估对象应分税种制作《纳税评估对象清册》和《纳税评估项目建议书》,并下达给具体纳税评估工作单位或部门。
第三章 评估分析
第十四条 评估分析是指评估人员采取人机结合方式,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纳税评估对象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并初步确定申报中存在问题的过程。
第十五条 在评税分析过程中,评税人员对发现的疑点问题,应利用“一户式”系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日常管理所掌握的信息逐一进行审核分析,并将审核分析的详细情况列入《纳税评估工作底稿》。
第十六条 评估分析过程中,评估部门因信息不全,需要补充收集评估对象其他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与生产、经营有关信息的,应将所需信息列出清单,交相关责任区管理部门调查了解。责任区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调查了解的情况反馈给纳税评估部门。
第十七条 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在对评估对象评估分析后,应根据评估分析结果,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的,直接转评估处理环节;
(二)发现评估对象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三)明显存在不符合税前扣除条件及减免税条件事项的,应直接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四)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额小于评估分析判断的应纳税额,且差异额?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应直接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五)其他情形的,应转入约谈说明环节处理。
第四章 约谈说明
第十八条 约谈说明是评估人员在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就需要纳税人说明的疑点问题,约请纳税人进行说明的过程。
第十九条 评估部门可采取信函、电话两种方式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采用信函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统一采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采用电话联系方式提出约谈建议的,应及时做好电话记录,内容包括接电人姓名、电话号码、通话内容和时间等。约谈对象应为纳税人的代表人或其授权的财务负责人.为保证约谈说明的效果,主管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可将要求说明的主要问题一并告知纳税人,但不得涉及发现疑点的具体评估方法。第二十条 约谈说明可以采用当面说明、电话说明、书面说明、电子邮件说明等多种形式。当采用当面说明形式的,原则上要有二名评估人员同时参加,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当采用电话说明形式的,可由一名评估人员负责交流,并做好《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如约谈后纳税人愿意自查补税的,应将此意见作为约谈说明内容,在《纳税评估约谈说明记录》上进行记录。对通过当面说明或电话说明等形式仍不能说明问题的,可要求纳税人提供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书面说明材料。
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因某种合理原因不能按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说明情况,需要延期的,可在税务机关建议的时间到期前1日向税务机关的联系人说明情况,重新约定说明时间。重新约定的说明时间到期后,纳税人未能履约的,视同纳税人拒绝约谈。
第二十二条 为减少约谈工作量,税务机关在向纳税人提出约谈建议时,如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补报代替约谈说明的,应在约定的约谈日到期的前1天提出,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纳税评估部门反馈自查补税资料(包括自查补税的项目内容、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的复印件)。
第二十三条 在完成与纳税人的约谈说明后,评估人员应就疑点问题的评估结果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及时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第二十四条 在实施约谈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形,应转入实地核查环节:
(一)纳税人拒绝主管国税机关约谈建议或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履行约谈承诺的。
(二)纳税人在约谈说明中拒不解释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或对评估人员提出的问题未能说明清楚的。
(三)约谈后同意自查补税,或者选择以自查补税代替约谈说明,但未在约定的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无正当理由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 实地核查
第二十五条 实地核查是指评估人员根据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日常检查的要求,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及纳税等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的过程。评估人员对评估对象的有关问题进行实地核查时,可根据需要会同责任区管理员参与核查,责任区管理员应积极配合评估人员开展核查工作。
第二十六条 实地核查完成后,评估人员应将核查的有关情况及处理建议书面记载,与相关证据材料一道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第二十七条 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评估人员不得强行核查,应以书面形式说明未能实施实地核查的原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因,直接将该纳税人转入评估处理环节。
第六章 评估处理
第二十八条 评估处理是指评估处理岗位人员根据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实地核查过程中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疑点问题做出相应处理意见的过程。
第二十九条 评估处理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一)疑点全部被排除,未发现新的疑点,由评估分析环节的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未发现违法行为,审定后归档”的建议。
(二)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已按期进行约谈说明,而且对税务机关提出的疑点问题已说明清楚,并同意自查补税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由纳税人自查后补税”的意见和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估计应补交的税额。
(三)税务机关发出约谈建议后,凡纳税人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并已按期自查补税,而且自查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纳税人自查后已补税”的意见和纳税人少缴税款的项目内容以及实际补交的税额。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评估人员制作《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并注明“转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意见。
1、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开发票现象的;
2、纳税人拒绝评估人员实地核查,或者以各种方式阻挠、刁难评估人员核查的;
3、纳税人主动选择以自查申报代替约谈说明后,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自查补税且未向税务机关说明正当理由的,以及自查补税结果与税务机关的评估结果差距较大且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
4、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行为;
5、在一个内,发现评估对象在以前纳税评估时已被发现并得以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
第三十条 纳税评估部门在评估处理中,如发现税收征管中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应将存在的问题和管理建议填写《管理建议书》,并提交管理部门。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第七章 评估复核
第三十一条 评估复核是指对评估处理环节已提出处理意见的评估资料进行审查复核的过程。评估复核岗位的人员不得兼职同一评估对象的评估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和评估处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纳税评估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纳税评估工作程序是否符合规程要求,评估所涉文书资料是否齐全并按规定制作;
(二)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应分析、说明的问题是否都进行了分析、说明,有无遗漏;
(三)评估处理环节提出的拟办意见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不恰当之处;
(四)省辖市国税局确定的其他复核内容。
第三十三条、复核人员对规定的复核内容必须认真进行复核,并根据复核结果提出复核意见。
(一)对评估工作程序不符合要求,或者工作程序虽符合规程要求,但评估资料不全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正。
(二)发现评估分析和约谈说明环节对疑点问题未分析、说明不清楚的,以及分析、说明时将疑点问题遗漏的,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退回相关资料,限期补充分析、说明材料。
(三)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有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注自己的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
(四)对拟办意见中包含“自查补税”意见的,如未说明应补税的项目内容,退回评估处理环节补充。
(五)对《纳税评估拟办意见书》的拟办意见无疑义的,应在复核人员意见栏签“同意拟办意见”后,报分局领导审定。第三十四条 复核岗位人员还应完成下列工作:
(一)根据纳税评估工作情况登记《纳税评估处理情况登记表》,并向上级机关反馈。
(二)对纳税评估后需转交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的纳税人,制作《纳税评估转办单》,经分局领导审定后,向稽查局办理移交手续。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提供海量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三)对已完结的纳税评估户的评估资料整理归档。其中,自查补税纳税人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纳税人自查补税的纳税申报表(复印件)和税收缴款凭证(复印件);移送稽查部门进一步检查纳税户的纳税评估档案资料,应有稽查局接收的有关资料。
(四)向相关管理部门发出《管理建议书》。
(五)完成纳税评估中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
(六)上级机关要求报送的各项资料。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纳税评估工作所涉文书,除发给纳税人或其他部门以外,均可用电子文档形式进行保存,并及时做好备份工作。
第三十六条 各级国税机关及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中所涉指标和指标运用方法的保密,不得外泄。
第三十七条 各省辖市国税机关应建立纳税评估工作的复查制度,定期开展对所属县(市、区)国税机关纳税评估工作的检查,复查面不低于5%。并将其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
第三十八条 国税机关对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评估对象存在违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应予以处罚的,应按法定程序给予处罚。
第三十九条 各税种的具体评估方法、评估工作考核指标及考核方法等,由省局相关业务部门另行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省辖市国家税务局可根据本规程及各税种纳税评估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第四十条 本规程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
更多免费下载,尽在管理资源吧(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惠州市公益广告管理暂行办法
惠州市公益广告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益广告管理,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舆论导向、城市形象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以及《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益广告,是指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制观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为目的,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广告。公益广告不以宣传商品、服务为目的,具有社会导向性和非盈利性,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具体的政务和公务公告通告以及政府部门发布的行业公共信息等不属于本办法所称的公益广告。
第三条 发布公益广告的主要媒介是指:
(一)新闻媒介: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
(二)户外广告媒介:立柱、墙体、路灯旗杆、路名牌、候车亭、交通护栏、电子显示屏、霓虹灯、灯箱、招贴、条幅、空中漂浮物、橱窗、建筑工地围(护)栏等;
(三)其他广告媒介: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互联网站、固定形式印刷品、投影等。
以上广告媒介的广告发布单位应当在频道、版面、时间、位置、1 地段上等优先保障为执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而制作发布的公益广告宣传。
第四条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城市工作局负责对全市公益广告发布进行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科技教育、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市政设施、旅游景区、公园景点、网络通信、酒店宾馆、公共场所等的主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支持、配合市文明城市工作局做好公益广告发布工作,同时对各自管辖的广告媒介(设施)发布的公益广告进行指导和监管,共同做好公益广告发布工作。
第五条 各广告媒介的公益广告发布量应遵循以下标准:
(一)广播、电视媒介每套节目每日公益广告播出时长不得少于商业广告时长的3%。其中,广播电台在11:00至13:00之间、电视台在19:00至21:00之间,公益广告播出数量不得少于4条(次)。
(二)报纸、期刊每年刊出公益广告的版面应不少于发布商业广告的3%。
(三)路灯旗杆、候车亭、公交车(出租车)LED等的常年按不少于商业广告1/3的比例发布公益广告,路名牌常年按不少于商业广告1/5的比例发布公益广告。
(四)每条公交线路公交车车厢内的电子显示屏和语音系统常年按1/3以上的数量比例发布公益广告。
(五)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每期刊出公益广告的版面应不少于发布商业广告的3%。
(六)投影式广告媒介和电子显示屏广告媒介每天用于发布公益广告的时间不少于当天发布商业广告时间的3%。
(七)互联网站按照商业广告3%的比例发布公益广告。
(八)设置在主要公共场所(主要商业街、公园、广场、机场、车站、码头、景观路段、影院等)的广告媒介发布的公益广告数量不得少于广告总数的20%。
(九)户外广告媒介每年连续发布户外公益广告的时间不少于20天。
本条规定的公益广告除列入市财政收支两条线范畴的外,由广告媒介业主负责无偿制作发布。
第六条 企业出资设计、制作、发布的公益广告,可以标注企业名称和商标标识,但不得标注商品(服务)名称以及其他与企业商品(服务)有关内容,应当遵守如下规定:
(一)发布媒介为电视、电子显示屏、投影的,在公益广告画面上标注企业名称和商标标识,显示时间不得超过5秒,使用标版形式标注企业名称和商品标识的时间不得超过3秒。
(二)发布媒介为报刊、固定形式印刷品、户外广告标注企业名称和商标标识所占的面积不得超过报纸、期刊、户外广告的公益广告版面面积的1/5。
第七条
纳入本办法管理的公益广告发布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各部门、各单位发布公益性广告由市文明城市工作局审核,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登记备案手续。重大活动需临时增加公益广告宣传的,有关行政部门或社会团体的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市文明城市工作局报送增加的公益广告宣传主题和发布计划。市文明城市工作局收到计划后的5个工作日内,确定新增公益广告宣传主题和发布计划,并监督各有关责任单位具体实施。
第八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要加强对公益广告发布情况的管 3 理,掌握有关规定的落实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监测、备案和检查的结果。对不符合公益广告发布规定的行为,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当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并视情节采取相应的执法措施。
第九条 除了第五条规定的公益广告发布量范围外,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时政活动等需临时安排发布公益广告的,由市文明城市工作局统筹安排并负责组织实施,所需经费经市文明城市工作局核实并报市政府审定后,由市财政支付。对征用用于发布公益广告的合法商业广告媒介,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公开招投标取得使用权的,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征用时间给予顺延经营期的补偿。
第十条 政府产权的公益广告设施,不得发布商业广告。第十一条
规划建设部门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商同市文明城市工作局编制户外公益性广告设施的设置规划。由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公益广告设施由规划建设部门负责维护、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市财政局统筹安排。
第十二条 广告经营者应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创作、发布公益广告。政府鼓励行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设计制作公益广告,供广告发布媒介择优选用。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资助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和发布,但不得以发布公益广告名义发布商业广告。
第十三条 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单位和个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拥有相关权益。媒体发布公益广告应事先与公益广告作品权益人依法解决有关权益的归属问题。
第十四条 户外广告位不得空置,户外广告位在招租期间由广告经营单位无偿发布公益广告。户外广告位招租内容可以与公益广 4 告同时发布,但只能发布在广告位的左下角,所占面积不得超过该户外广告面积的1/5,且招租字样应当与公益广告的内容相协调,不得使人产生歧义。与户外广告位招租内容同时发布的公益广告不计入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公益广告发布量。
第十五条 户外公益广告必须完整、美观、安全,灯光设置必须符合城市夜景照明的有关规定。带有时效性的户外公益广告(包括重大社会活动宣传),在发布期内,广告发布单位需对发布的广告画面进行维护,防止破损、脱落、褪色等现象出现,发布期满后,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会同市城市行政管理执法局督促广告发布单位及时清除或更新内容。
第十六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加强广告行业管理,会同主管部门组织行业协会每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广告优秀作品评选、推展,对设计、制作、发布公益广告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公益广告,擅自发布公益广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应根据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明城市工作局的意见,按照各自的职能依法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广告经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条有关规定的,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政府职能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九条
各县(区)公益广告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城市工作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