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肖 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三品一标”农业品牌大省。自2009年以来,省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工作目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以“三品一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全面加强“三品一标”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文章第一部分探讨了近几年来湖北省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湖北省发展“三品一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文章第三部分提出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的路径分析。
关键词:湖北省;“三品一标”;路径选择
一、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一)“三品一标”发展速度快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据湖北省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09年湖北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1408家,品牌4119个,实物总量1592.4万吨,产值561.6亿元。湖北省农业“三品”生产基地面积约占湖北省耕地面积的39.4%,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23.1%,产值占湖北省农业总产值的28.8%。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农业“三品”生产企业占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60.9%。而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产品的企业达1519家,品牌达4257个,总产量1868万吨,总产值632亿元,出口创汇5120万美元。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三位,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规模,为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标准化生产得到有效发展
自2009年湖北省启动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以来,截至2012年底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6970万元,全省100个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重点建设了12个省级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三年累计投入资金超1.7亿元。武汉、宜昌、恩施、襄阳、孝感、荆州等市州,投入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围绕“三品一标”强化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就是要从源头抓起。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真正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这也是“三品一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三品一标”开发包含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所有要素,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我省实施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要求各示范区必须达到五个100%:即示范区基地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到100%,示范区主导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100%,示范区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标率和可追溯达到100%,示范区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示范区100%纳入龙头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范围。统一规范管理,保障产品质量。
(三)认证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湖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根据本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情况,按照严格谨慎的原则进一步规范了“三品一标”的认证管理程序,以及对“三品一标”认证申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省绿办每年组织专班人马分组到各市进行规范和指导工作,以及对当地已申请上的认证企业进行抽查。在各市、区、县的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各“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均已建立和完善了内部管理体系,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优化了工作程序,改进服务方式。省绿办认真研究了重点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的模式和方法,探索无公害农产品省级认证审查、部级备案发证的改革试点。根据《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完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不断调整、补充、修订一批检测目录、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完善“三品一标”标准体系。
(四)认证产品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经过每年农业部组织的省份之间交叉抽查监测,复查换证、年检和专项整治产品抽检结果表明,湖北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合格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2013年从湖北省“三品一标”工作会议获悉,全省去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率合格达99.7%,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100%。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
二、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全面
虽然“三品一标”已提出了数年,但真正能够全面认识“三品一标”的人并不普遍。甚至有部分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对“三品一标”发展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一些已认证“三品一标”的企业对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管理差;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忽视基地管理,重视生产加工。据调查,湖北省仅有一半管理人员对“三品一标”有一定认识,80%左右的农户知道“三品一标”,但是说不清“三品一标”具体是什么意思。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太注意到“三品一标”,在其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认识不足。
(二)监管体系及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质量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如绿色食品市场上存在个别标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消费者及企业的合法权益,并使绿色食品标志的权益受到了影响。监管体系并没有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规范,而要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必须要做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湖北省“三品一标”监管体系虽逐步健全,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如基层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监管工作的基层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够硬,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监管工作中,监管人员多是基层分局干部,而许多基层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及农产品质量、卫生的知识了解不多不深,平时事务繁忙,不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实际中灵活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不强,不能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三)“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于2009年启动了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经过3年的建设,截至2012年底省、市、县三级共建立了100个以“三品一标”生产为主导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其中省级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品种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三大行业的主要农产品。示范区规模502.5万亩、251.6万头(只),辐射带动887万亩、1021.8万头(只)。在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带动下,我省申报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个,全国首批有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个。虽我省发展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其他农业大省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推动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标准化宣传普及滞后,社会认识程度低;二是工作主体力量弱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三是过度分散的农业种植、养殖模式成为制约农业标准化进程的突出因素;四是政府的资金投入及引导不够,大部分市(州)县都没有农业标准化专项资金,农业标准难以推广和实施,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的健康发展。
(四)生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三品一标”企业或合作社布局比较分散、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以及品牌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即使按照“三品一标”标准化进行生产,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然而增加了劳动成本和生产成本,但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一些农产品销售价格和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没有太大差别,体现不出“三品一标”产品的优质优价,这往往导致企业或农户收入回报比较少,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改善从而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农户生产“三品一标”的积极性。
三、湖北省“三品一标”发展路径分析
(一)加大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农业部启动了“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旨在提高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认识,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品牌公信力,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省农业部门要积极宣传“三品一标”基础知识,解读相关标准,公开认证程序,介绍监管措施,引导公众了解“三品一标”,信任标志产品,消费标志产品。全省农业部门和“三品一标”工作系统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增强风险意识,转变重认证轻监管的思想,始终紧绷质量安全这根弦。各地要认真执行省农业厅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积极宣传,科学宣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实地调研,迅速处理,科学应对,将问题化解在源头,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二)加强体系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体系队伍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结合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把“三品一标”工作体系队伍建设一并纳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范围,在职能、人员和条件等方面予以加强,将工作队伍培养练就成为支撑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主力军。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确保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要加强全省系统检查员、监管员、核查员的培训。“三品一标”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文件和体系文件,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手段。全省工作系统应理解标准,熟悉程序,明确职责,严格执行,高效服务。二是要强化企业主要生产和管理人员培训。企业是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理解和掌握“三品一标”标准和要求,才能建立健全相应的生产规程、管理制度、追溯体系。要指导企业落实内部检查员制度,充分发挥内检员的内控、监督、宣传作用,把好“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关。
(三)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农业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政策推动营造良好环境、积极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省农业厅要充分整合绿色食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省财政需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用于农业三品品牌开发与三品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将农业品牌开发与标准化生产作为项目立项依据及项目考核验收重要指标。围绕“三品一标”强化技术标准,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种子管理、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投入品管理、技术推广、环境检测与保护、产品质量检测等相关项目资源,将农业标准化生产与重大农业项目进行捆绑,从农业板块重大项目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有力带动各地财政项目资金向“三品一标”品牌开发和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倾斜。将进一步夯实“三品一标”事业的基础,是推进我省“三品一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千秋之举。
(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
鼓励“三品一标”龙头企业整合和加大技改投入延伸产业链。出台激励政策,动员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扩大产能、提升档次,延伸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优质粮食、标准畜禽、特色水产、生态林业、名优蔬菜“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
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共建“第一车间”。使农业龙头企业到田间地头建立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指导、种苗供应等服务,与基地农户共建“第一车间”。鼓励采取多形式的利益分配方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与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最低保护价及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
“三品一标”事业开创二十年以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本,走标准化之路,打造安全优质品牌,引导安全生产和消费,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三品一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三品一标”科研和管理成果,推进农业标准化,培植农业品牌。
(五)加强组织领导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三品一标”和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抓手,必须成为各地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三品一标”工作,具体要靠地方推动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将“三品一标”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工作中谋划、推进。各地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保障工作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组织农业和畜牧技术力量,负责日常监管工作的协调。加强与编制、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反映情况,主动争取支持。要按照农业部的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研究提出加强“三品一标”工作的具体意见,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要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三品一标”和农业标准化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总体规划,切实加以推进。
(六)强化证后监管,提升品牌公信力
全省工作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韩长赋部长的批示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质量监管上来,严格审查,严格监管。稍有不合,坚决不批;发现问题,坚决出局。全力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着力提升品牌公信力。要按照“产品质量可靠、使用标志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质量年检和认证现场检查制度,指导“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其生产、管理水平,规范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提升“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打造一批产品质量可靠,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制度落实到位,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推动“三品一标”认证的价值回归。一是监督获证单位开展经常性的自查活动,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能力。二是加强对获证单位的实地督导,重点检查获证单位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操作、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包装标识、标志使用和质量追溯管理的相关制度落实情况。三是配合自治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加大产品质量抽检,例行监测力度。四是开展市场跟踪检查,每月二次。重点检查“三品一标”标志使用情况和假冒行为。五是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六是引导经营单位建立查标验证制度,把好进货准入关。七是建立举报投诉制度。专人负责举报、投诉事宜,畅通举报、投诉渠道。
参考文献:
[1] 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第3期。
[2] 李蔚:《吉林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推进措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第3期。
[3] 冯国民、余中伟、张耀、刘成平:《湖北江夏区“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增刊。
[4] 高宏巍,王南,刘东亮,孟和:《 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年第1期。
[5] 陈晓华:《持续发展“三品一标”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年第3期。
[6] 倪华山:《关于加快“三品一标”建设的探讨》,《吉林农业》,2012年第10期。[7] 李绍颖:《桓仁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9期。
[8] 高宏巍、王南、刘东亮:《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年第1期。
[9] 陈斗生:《“十二五”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重点及推进举措》,《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第2期。
第二篇:象山县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针对象山县农业“三品一标”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当前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三品一标”发展对策,以期对象山县农业“三品一标”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对策;浙江象山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96-02
“三品一标”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统称,是政府主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象山县是农业大县,“三品一标”农业品牌较多。近年来,县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三品一标”农业发展”的工作目标,以提升农业标准化建设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组织,对“三品一标”生产进行监管,象山县农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加、农业效率不断提高。虽然象山县“三品一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三品一标”工作的不断深化。
象山县“三品一标”工作发展现状
1.1 农业“三品一标”认证规模进一步扩大
象山县自2003年开始农业“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以平均每年20个左右的速度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县无公害生产主体10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47个,面积21 426.67 hm2,无公害农产品161个,生产能力25.56万t;绿色食品生产主体19个,产品44个,生产总量1.45万t,种植面积336.67 hm2;有机食品2个,面积29.2 hm2,产量26.8 t;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1个,面积达1 766.67 hm2,年产量3.2万t。从全市目前的农业“三品一标”情况来看,象山县的农业“三品一标”数量、基地规模和产品总量均位居前列。
1.2 各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层次不断提升
无公害农产品是政府推动保障居民消费安全的公共品牌,且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申报相对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简单。同时,有机食品在国家重点整顿、从严监管的态势下,从2010年的26个减少到目前有机食品2个,因此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在象山县“三品一标”农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占全县“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总数的77.4%,绿色食品为27.33%,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别占0.96%和0.48%。其中,种植业占66.35%,而养殖业占33.65%,以蔬菜、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突显了象山县农业的优势,也反映了象山县的农业发展结构。绿色食品中,加工产品占全部产品的77.27%,表明象山县在深入建设“三品一标”品牌农业的同时,不断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支撑,加工产业链全方位构建的发展格局。目前,象山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约400家,2015年全县85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77.2亿元,出口创汇2.31亿美元。
1.3 各认证主体加速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在不重复的120家“三品一标”认证主体中,合作社认证为59家,占49.17%,企业为42家,占35%,家庭农场包括基地为19家,占15.83%。其中,获得市级及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占主体总数的7.5%。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占全县主要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63.44%,“三品一标”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的62.42%。认证主体中农产品认证达到2个以上(包括2个)的约40家,占到33.33%,家庭农场包括基地认证主体中养殖畜牧的占到68.42%,为13家。“三品一标”认证主体不再局限单一的品种,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合理定位,同步开发,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现在象山县“三品一标”农业主体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基地化生产、企业化开发、品牌化经营已成为“象山县三品一标”产业的主导发展形式,对拉动象山县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引领示范作用。
1.4 农业“三品一标”品牌效益明显突出
品牌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象山县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品牌建设,将通过质量打造品牌的理念贯穿整个农业生产和销售的过程。通过打造品牌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反过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又影响着品牌的发展。通过进行“三品一标”品牌打造活动,逐渐增加认证主体的效益,促进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已发展白鹅、柑橘等优质特色品牌农业,并以展销会、农博会以及中国开渔节等为载体,全面推荐当地农产品,进一步扩大了商标知名度。由于现在各大超市及专营店的门槛设置较高,加之“三品一标”产品很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使得农业“三品一标”产品的品牌地位和品牌效益明显提高[1]。截至目前,象山县已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省名牌、省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30个,市名牌、市名牌农产品、知名商标27个。存在的问题
2.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全面
象山县开展“三品一标”工作开展以来,相关从业人员对其内涵、本质、建设背景、成效等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能够全面深刻认识“三品一标”工作开展的人员并不多。甚至一些相关从业人员对“三品一标”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一些已认证“三品一标”的企业对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管理差,以为认证就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对是否进行规范化生产置之不顾;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太注意到“三品一标”,购买“三品一标”产品、选择农产品品牌消费的意愿不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了解不够[2]。
2.2 企业标准化程度低,生产效益未体现
象山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或者合作社,分散分布、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不利于产业的整合和优势品牌的形成[3]。同时,有些企业往往将标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抓到空处,没有落实到最后一步。企业即使按照“三品一标”标准化进行生产,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增加了劳动成本和生产成本,但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许多“三品一标”产品优质不优价,这往往导致企业“三品一标”产品市场认知度不高,销售价格偏低,严重挫伤了企业和农户生产“三品一标”的积极性[4]。2.3 认证后缺少管理
大多数农业生产主体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基地的农户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差异性大,标准化生产意识淡薄[5]。“三品一标”认证后,易出现生产记录不规范、不按时复查换证、违规用标等现象,后期跟踪管理往往不到位或不重视,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由于少数企业重开发认证、轻认证后监管,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诚信意识不够,往往没有按照规范进行生产;有的企业忽视了对内检员的培训,导致复查换证工作开展不顺利;业主因转行、作物失管等各方面原因放弃复查换证,或者因为品牌年检、续展费用较高等原因,认证过期后不愿复查换证、续展或重新申报认证。
2.4 体系不健全,监管到位难
在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后,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对产地环境、农产品投入、生产环节、包装标识等缺乏必要的管理。“三品一标”基地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单靠各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难以进行监管。另外,企业对监管和检测认识不到位,基本不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导致“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
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制度管理
充分发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桥梁作用,组建村级协管员队伍,把村级协管员队伍一并纳入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范围,并培养成为支撑和推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主力军,协助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开展网格化管理,使监管工作再向基层延伸。同时,加强企业主要生产管理人员和内检员的培训,提高对“三品一标”重要性认识,建立符合“三品一标”标准和要求的相应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内检员的内控、监督、宣传作用要指导企业落实内部检查员制度,把好“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关。
3.2 紧抓全面管理,提升安全水平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农户生产水平,强化质量安全意识,为“三品一标”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上下级部门应加强联系,以科技下乡、技术品种推介会为平台,成立农业技术服务队,下田间地头,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标准化生产的顺利开展。
及时开展使用时效到期复查换证和续展工作,常态化对各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巡查。组织人员开展专项检查,对“三品一标”农产品标志、标识使用,“三品一标”产品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打击,维护“三品一标”品牌的信誉。通过技术支持、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帮助“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
3.3 加大宣传引导,提升思想认识
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三品一标”品牌的有关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识,打响“三品一标”农产品绿色、优质的品牌效应,为“三品一标”产品的销售打好基础。同时,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对“三品一标”产品重要性和好处的认识,树立其自觉维护“三品一标”品牌的意识[6]。农业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三品一标”知识培训,扩大“三品一标”品牌影响力。
3.4 增大扶持力度,促进积极动力
各级政府部门要保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三品一标”认证的扶持力度,保证稳定的专项、长期资金投入。通过对“三品一标”生产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让生产企业真正得到实惠,加快生产和开发优特农产品,逐步提升认证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产品优质优价,为“三品一标”工作的长期开展提供保障[6]。
第三篇:三品一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三品一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其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成了生产的目标。近年来,**区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质量监控措施,强化三品一标认证,逐步建立健全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在三品一标发展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三品一标工作,我们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对策和建议,情况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品一标认证开发的覆盖面还不够。我区农业三品一标数量每年稳步增长,但三品数量较少,产地认定占全区耕地面积的比重仍然偏低。
二是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亟待加强。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积极性不高。由于目前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进展缓慢,很多市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认证不认证产品都可以进入市场,导致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积极性不高。有些认证企业根本不使用标志。
四是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
五是标准化化程度较低。受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的影响,加之缺乏合理和科学的引导,我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同一村,生产同一产品,但不同农民选择的品种,采用的生产、种植技术不尽相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是千差万别。这就造成提高生产的规模化程度的进展缓慢,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低的结果。
六是产业发展工作队伍体系有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人员编制和经费已难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要求,严重影响了产业纵深发展与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对策及措施。
一是加大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近年来,我区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开展宣传活动。多次举办无公害农产品栽培技术培训班、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班,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民和企业工人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从源头抓起,强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在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把源头治理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管理。积极推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购销、使用台帐制度,实行源头追溯制,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建立奖励机制。为全面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提高我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区委、区政府连续以一号文件安排部署了农业农村工作,针对三品一标认证按照认证产品数量给予一定的政策性奖励补助。
四是规范认证程序。严格规范三品一标认证程序,切实保证认证产品的质量合格、生产过程规范安全、质量控制措施细致到位。
五是加大宣传,提高对三品一标认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三品一标品牌的有关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经营主体正确识别、选购三品一标产品,提升品牌公信力,为生产、消费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和引领整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在保障质量安全水平上发挥更加突出的辐射带动功能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三品一标工作,建议:一是加大组织机构建立力度,充实监管队伍。二是确立认证重点,强化品牌形象。三是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四是强化证后管理,维护品牌形象。
第四篇:三品一标工作方案
永兴县农业“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工作
实施方案
为做好2012年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及监管工作,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和市场化为目标,强化证后监管,扎实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新增农业“三品”认证产品3个以上,新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三品”复查换证率、续展率和保持认证率达到70%以上,“三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推广农业标准(规范)2项次以上,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人次以上。
三、组织领导
成立“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李元胜任组长,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局属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局属相关单位要紧密配合,共同做好“三品一标”认证管理工作。
四、工作措施
1、加强宣传和培训。一是积极动员和组织“三品”认证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展销推介活动,不断加大产品促销力度,促进企业宣传与推介,引导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信息网络对“三品一标”相关知识、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等进行广泛宣传,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广大农业工作者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对“三品一标”的认知度,营造全县发展“三品一标”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检查员业务培训和企业内检员培训,逐步提高检查员、监管员及企业内检员业务素质,逐步建立健全检查员负责制和企业质量安全承诺制,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2、提高服务质量,引导“三品一标”开发。绿办积极主动为企业开展 “三品一标”认证服务。一是继续深入农产品企业宣传“三品一标”知识,为有意向认证的企业参照认证所要求的条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积极为企业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创造条件。二是积极为申报企业完成申报材料的编写和修改以及形式审核进行指导。
3、依法加强证后监管和专项整治,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今年全县“三品一标”工作要突出抓好质量安全,确保认证产品不出现较大的质量安全事故。为此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抽检力度,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加强例行抽检工作,对有效期内的农业“三品一标”实施质量监督抽检,全年开展2-3次“三品一标”的专项检查行动,抽检比例要达到认证认可数的30%以上;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抽检任务,抽检完成率要达到100%;对不合格产品,要依法予以查处,切实维护认证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二是坚定贯彻落实企业年检制度。把企业年检工作与绿色食品续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有机食品保持认证工作相结合,抓住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控制、投入品使用、标准化生产和生产档案记录等重点环节,把现场检查、证书有效期内质量安全事故和监督抽查等方面情况作为审核的重中之重。三是企业自查自律。帮助和督促企业建章建制,完善质量安全控制管理体系。四是切实加强标志监管工作。加强包装标识管理,对市场上的标志使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严历打击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农产品认证标志行为,维护获证单位、标识使用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企业自律为基础,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的标志监管长效机制。
4、加强政策引导,实行奖励机制。为加快农业“三品”认证的步伐,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对企业“三品”认证按以奖代投的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5、项目申报与“三品”认证挂钩。各农业项目申报单位要把项目申报与“三品”认证结合起来,把产品是否取得“三品”认证作为农业项目申报的优先条件之一,以大力促进我县企业申报“三品”认证积极性,提升我县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促进我县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第五篇:“三品一标”政策摘录
“三品一标”政策摘录
2015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政策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各个节点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前的全程质量追溯。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加快制定质量追溯制度、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推动国家追溯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同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基层可追溯体系运行所需的装备条件,强化基层信息采集、监督抽查、检验检测、执法监管、宣传培训等能力建设。按照先试点再全面推进的原则,对“三品一标”获证主体及产品先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覆盖我国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目标。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
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抓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把产品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着力选育引进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特新优农产品,促进农作物品种的升级换代。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抓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大力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的通知
稳步发展“三品一标”
加强品牌培育。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强化安全生产,绿色食品要突出全程控制,有机农产品要坚持因地制宜和生态安全,地标农产品要立足地域特色和品质特性。强化品牌创建,培育一批以“三品一标”和“三园两场”为基础的安全优质知名农产品品牌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品牌引领、消费认知、市场增值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强化认证监管。进一步完善认证程序,落实工作责任,推动认证工作规范化。加强证后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对认证产品加大监督抽查和跟踪抽检力度。完善“三品一标”退出机制,维护“三品一标”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
积极开展追溯试点。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以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主体为载体,以农业投入品和有条件的农产品为重点,选择部分省市县和“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开展追溯试点。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创新推进绿色防控。因地制宜集成一批适宜不同作物的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培养一批绿色防控的技术骨干力量,保障生产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在“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艺作物标准园,率先建设218个国家级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区,1500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及28个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集成推广84个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更大范围推广应用绿色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