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指导意见
关于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指导意见
[甬劳社就〔2008〕169号] 各县(市)、区劳动保障局、财政局:
为规范公益性岗位组织管理,维护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甬政发[2008]63号)精神,现就我市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
1.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开发,以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服务性岗位和协助管理岗位。
2.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订公益性岗位开发实施管理规定,审核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人员安置,监管公益性岗位资金,指导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业务运作。
3.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人员选聘安置,举办岗位培训,承担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的日常管理和运作。
4.各县(市)、区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公益性岗位管理运作。
二、公益性岗位组织形式
1.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为依法登记的民办非企业或企业。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应有规范、统一的名称,名称中要包含“XX街道(乡镇)公益性岗位”的字样。2.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的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由发起人担任或街道(乡镇)委派。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可按规定享受税费减免政策。
三、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
1.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主要是安置符合甬政发[2008]63号文件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安置不超过5%的本辖区户籍失业人员作为管理人员。
2.公益性岗位录用人员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先特困,后困难”的原则,优先安置年龄大、技能弱且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人员。
3.公益性岗位实行能进能出,竞聘上岗。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须胜任岗位工作要求,对不能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人员,可以予以解聘;对通过努力达到脱困的人员,应该按规定建立退出机制。
4.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应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
四、经费管理
公益性岗位经费由财政给予补贴,补贴包括用工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其他必需费用。
市辖各区公益性岗位补贴额度按市区最低工资标准的 180%确定,其中,工资按市区最低工资的108%确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基数按最低缴费基数确定,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负担,从工资中扣除;最低工资的5%作为专项经费,用于工伤事故后单位应支付部分的费用和其他费用,专项经费实行区级统筹使用。具体支出项目由各区自行制定,报市就业管理服务局备案。
五、其他
1.原各区的公益性岗位组织机构应在2008年底前依法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或企业。完成依法注册登记后应及时在“就业与失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内“公益性岗位”模块中变更名称,并在1个月内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
2.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要随时掌握辖区内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运作,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保障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健全报表台帐制度和统计月报制度,及时将公益性岗位开发和从业人员变动情况输入电脑,动态反映公益性岗位运作和各类困难人员安置情况。
3.各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开发岗位的审核,建立公益性岗位审核准入制度,严禁将经营性岗位及其他不符合规定的岗位列入公益性岗位范畴。
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2008年8月18 日印发
第二篇:咸宁市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实施意见(试行)[模版]
咸宁市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实施意见(试行)
市人社局
为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基层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湖北省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鄂财社发〔 2009〕 70号)及《省人社厅关于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鄂人社函 [2010]35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公益性岗位范围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或社会筹资开发,以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为主,提供城乡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
(一)基层社会管理类岗位;
(二)基层公共服务类岗位;
(三)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
(四)独立工矿区为矿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岗位;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岗位。
二、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
公益性岗位主要安置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且处于失业状态的就业困难人员,主要包括:
(一)大龄失业人员(女性年满 40周岁以上、男性年满 50周岁以上);
(二)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
(三)失地农民;
(四)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或者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
(五)残疾人及退伍军人和现役军人家属;
(六)各级社会福利机构供养的成年孤儿和社会成年孤儿;
(七)毕业一年以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八)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及农村计划生育独女户;
(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人员。
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员,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及有关资料向户口所在地社区提出申请,经社区初审并公示一周后,报街道(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复核,经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核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后,即可申请公益性岗位。
三、公益性岗位开发及人员招收和录用程序
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的招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全程接受社会监督。公益性岗位按以下程序招用人员:
(一)下达计划。公益性岗位开发目标任务由当地政府根据就业困难人员数量和公益性岗位需求数量及就业专项资金规模等情况统筹考虑统一确定下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将开发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用人单位;
(二)岗位申报。用人单位需提供公益性岗位招聘申请(招聘人数、招聘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劳动合同期限等),并填写《公益性岗位审核认定表》,连同单位资质证明(营业执照、法人登记证书等),报送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三)发布信息。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招聘申请进行审核后,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
(四)组织招聘。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持认定证明的就业困难人员、愿意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一次性招聘人数较多的,就业服务机构可组织专场招聘洽谈会双向选择,一次性招聘较少的,可由就业服务机构从就业困难对象信息库中根据招聘用工条件按 1:3的比例推荐人员供用人单位选择;
(五)录用公示。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社会公开发布用人单位录用人员名单;
(六)签订合同。用人单位与录用人员在一个月内签订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并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就业登记等相关手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基层平台管理类公益性岗位招用人员,还须由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同用人单位共同命题,公开招考,择优录用。
四、公益性岗位人员待遇标准及申领程序
用人单位在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对于按规定支付工资和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可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一)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支付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资应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二)岗位补贴
.补贴标准:根据不同岗位情况,确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基层社会管理类岗位人员,补贴标准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100%— 150%的范围内确定;基层公共服务类岗位人员,补贴标准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60%— 100%的范围内确定;
.申请程序:公益性岗位补贴按季度申报,用人单位每季度终了后,凭公益性岗位人员名单、工资发放明细帐(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帐户等凭证材料,经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帐户。
(三)社会保险补贴
对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
.补贴标准:以用人单位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含公益性岗位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
.申请程序:社会保险补贴实行按季度申请,用人单位每季度终了后,凭公益性岗位人员名单、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单位为公益性岗位人员缴费的明细帐(单)、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帐户等凭证材料申请社保补贴,经县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财政部门按规定将资金支付到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帐户。对未参加社会保险和未按规定履行社会保险费缴纳义务的单位,以及申报手续和相关凭证材料不齐全的单位,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五、公益性岗位的管理与监督
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实行“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由 用人单位负责公益性岗位人员的日常管理,县级以上公共 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实施监督、指导。
(一)建立劳动合同签订制度。由用人单位与公益性岗位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安置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 5年的,劳动合同期限可签订至法定退休年龄,其他一般最长不超过 3年。劳动合同期满后,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执行。
本办法下发之前已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已满三年或三年以上现仍在岗的人员,应停止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如用人单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后又成为就业困难人员,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新一轮公益性岗位安置。
(二)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考核制度。用人单位要按照公益性岗位考核奖惩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对公益性岗位人员实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次年不得继续聘用。公益性岗位考核奖惩管理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另行制定下发。
(三)建立公益性岗位空岗报告制度。公益性岗位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于 5日内向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交公益性岗位空岗报告,逾期不报的,视同虚报冒领,追回逾期发放的补贴资金,停止发放各项补贴,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通过其他途径已实现就业的;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死亡的;
.因身体健康状况或技能水平不适应等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管理制度的;
.有违法行为的。
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根据公益性岗位空缺情况和用人单位意见,及时在就业困难人员中推荐补充。
(四)建立公益性岗位管理检查制度。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详细记载岗位类别、人员类别、单位性质、政策落实等内容,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岗位、人员变化情况。就业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使用、待遇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考核不合格的,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未达到要求,停止其享受岗位补贴、社保补贴资格,并收回公益性岗位用人指标。
(五)建立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督查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严格审核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程序,深入用人单位进行人、岗查对,对提供虚假资料、冒领、套取骗取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以及安置人员离岗后仍继续申请骗取补贴的用人单位,应会同财政部门追回其全部所得资金,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用人单位当事人和负责人的责任。
六、特定公益性岗位管理
特定公益性岗位是指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加强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保障平台的公共服务能力开发的劳动保障协理、人力资源开发协管、劳动关系协调协理、劳动监察协理等岗位。
(一)特定公益性岗位的安置对象系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在 35周岁以下,其他条件由各县市区确定,具体招录办法按本实施意见第三条执行。
(二)特定公益性岗位上岗人员不受三年补贴政策期限限制,三年满后经考核合格后可以续聘。
(三)特定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标准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1.5倍为基准,根据上岗人员能力水平、工作绩效、工作年限等条件确定,并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保持同步增长,保证工作人员享有合理的工资待遇,具体标准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
(四)特定公益性岗位管理的未尽事宜参照本实施意见其它规定执行。
七、其他
(一)从事基层管理类公益性岗位工作年限,在报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时,可视同基层工作年限。
(二)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不适用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经济补偿的规定。
(三)本实施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国家或省如调整相关政策,按调整后的政策规定执行。
(四)本实施意见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篇:陕西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
陕西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根据《就业促进法》、《陕西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益性岗位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由政府设置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
第三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及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等工作。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负责公益性岗位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岗位开发与申报
第四条 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保障和公共服务岗位以及其他岗位。
(一)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具体包括劳动保障协理员、社区治安联防协管员等岗位。
(二)城市社区公益性岗位,具体包括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开办的非营利性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敬老院等机构,在街道(乡、镇)、社区的保洁、保绿、保安及社会化服务等岗位。
(三)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保障和公共服务岗位,主要指收发、驾驶、门卫、打字、物业管理等需要招用编制外人员的机关后勤岗位。
(四)设区市级政府或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报经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其他岗位。
第五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按照“统筹开发、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促进就业”的原则进行。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政府出资、政策扶持或社会筹资等多种方式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社会公共服务管理机构应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
第七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实行申报制度。确有用工需要的用人单位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公益性岗位设立申请。
第八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规范公益性岗位申报制度,简化程序,向社会公布,并对用人单位申报公益性岗位进行审核认定。
第九条 各市(区)应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按需定员、满负荷工作”的原则,根据本地就业困难人员数量、就业难易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业专项资金承受能力等实际,制定下一公益性岗位工作计划,于每年12月底前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后实施。
第十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公益性岗位数据库。
第三章 人员招聘与管理
第十一条 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持《陕西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主要包括:
(一)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市居民家庭成员;
(二)距法定退休年龄十年以内的登记失业人员;
(三)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
(四)毕业后超过半年未实现首次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五)失去土地的被征地农民;
(六)失业的残疾人;
(七)未就业的城镇退役军人和军烈属;
(八)需要抚养未成年人的单亲家庭失业人员;
(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
第十二条 各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标准,完善认定制度,规范认定程序,建立公示制度、就业困难人员台帐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全面掌握就业困难人员的情况,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第十三条 新增使用公益性岗位的单位应提出用工条件,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同意后,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十四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领导,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公益性岗位招聘工作。招聘工作应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原则。
第十五条 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年龄大、技能弱、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就业困难人员。
第十六条 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要制定周密的招聘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做好组织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核、拟用公示、择优聘用等工作。在公开招考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拟聘用人选,及时在人选所在社区或原单位公示7天,无异议后方可正式确定聘用人员。对提出异议的,主管部门应认真核查,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处理,并将处理意见告知提出意见的人员。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从聘用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之日起一个月内,应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报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备案。
第十八条 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工作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其他从业人员工作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劳动合同的签订方式为一年一签,合同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可以在规定期限内续签。从业人员工作期满后,要终止劳动合同。
第十九条 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
第二十条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必须由本人承担岗位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不得另派他人顶替。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负责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实行考勤制度,确定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奖惩办法,并按月向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如实上报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上岗工作等情况。
第二十二条 鼓励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就业再就业。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从业人员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四条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五条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从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并提前函告同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停止发放各项补贴:
(一)通过其他途径已实现就业再就业的;
(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死亡的;
(三)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
(四)无故旷工连续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30天的;
(五)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管理制度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七)其他法定情形不适宜继续工作的。
第二十六条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实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用人单位应终止劳动合同。
第二十七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应根据岗位缺岗情况和用人单位意见,及时在其他符合公益性岗位上岗条件人员中进行补充。
第四章 人员待遇
第二十八条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从业期间可享受工资、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待遇。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要按月足额支付从业人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和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报酬,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从业人员实际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由各市(区)按照当地上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实际岗位工资的差额具体确定。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照缴费比例分别承担,社会保险缴费标准按所在地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按照规定可以申请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额度为单位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三项社会保险费全额。
第三十二条 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其他从业人员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第三十三条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享受补贴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不属于《就业促进法》、《陕西省就业促进条例》和有关政策规定就业专项资金用途范围的,不得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各地自行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支付从业人员有关补贴所需资金从当地就业配套资金中列支。
第三十四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发(缴)后补的办法。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申报拨付办法,明确程序,保证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及时拨付到位。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招聘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工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 公益性岗位管理实行检查监督制度。各级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应加强对用人单位岗位使用、待遇落实等情况的检查监督,检查不合格的,应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停止其使用公益性岗位人员资格。
第三十七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安置、聘用、检查、监督的相关单位和经办人员应严格履行职责,对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违反政策获取公益性岗位上岗资格、岗位名额的,取消其上岗资格,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第三十九条 各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对所申请拨付的有关费用必须设立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单独列账,按规定使用,并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定期对用人单位申领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情况进行检查。对虚报冒领、骗取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个人和单位,除追回所有资金外,还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及所在单位的责任。
第四十一条 建立报表制度。各市(区)要于每季度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情况统计表(表样见附件)。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共同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六盘水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实施细则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
实施细则的通知
市府办发〔2012〕73号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六盘水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已经2012年4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六盘水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强化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责任,提高工作效率,根据《贵州省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困难人员就业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107号)、《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11〕64号),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或社会筹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臵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主要包括:
—1—
(一)政府部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设臵的协管岗位;
(二)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设臵的后勤保障岗位;
(三)政府投入相关基础设施形成的服务性岗位;
(四)社会团体设臵的公共服务类岗位;
(五)政府补贴、社会出资形成的服务性岗位。
第二章 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管理
第三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坚持统筹开发、科学设岗、严格管理、促进就业和谁开发、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特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公益性岗位开发的综合管理部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乡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按各自职责,做好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及安臵人员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 建立公益性岗位开发申报制度。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或由用人单位在编制外合理开发设臵的岗位,用人单位应向本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填报《公益性岗位开发申报表》,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报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备案,并将认定的公益性岗位信息输入贵州省劳动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第六条 建立公益性岗位统一调配和安臵情况公示制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全市公益性岗位的统一调剂工作。各县(特区、区)在不突破公益性岗位总数的前提下,推荐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上岗,并向社会公布公益性岗位人员情况。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社会公布全市公益性岗位使用情况。
第七条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基础档案及台账按管理权限由市、县(特区、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和管理。用人单位应及时将相关材料报送本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归档,不得遗漏档案材料或拖延归档时间。
第八条 各县(特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对本
—2— 辖区内公益性岗位管理情况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抽查。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与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备案手续,落实办公场所及经费,组织培训和进行安全教育,按月发放工资,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制定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安臵人员工作职责、工作纪律、考核方式,规范对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的管理。
第十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的监督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的就业和用人单位对其管理的情况,防止出现违规行为。
第十一条 公益性岗位出现空缺的,用人单位应及时补充。需调剂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的,用人单位应报请本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同意。
第三章 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对象及条件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有劳动能力、进行了失业登记的人员,是公益性岗位安臵对象:
(一)女年满40周岁、男年满50周岁及以上的失业人员;
(二)持有《残疾证》的残疾失业人员;
(三)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失业人员;
(四)连续失业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
(五)失去土地的农民转为城镇户口的失业人员;
(六)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
(七)“零就业家庭”人员;
(八)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
第十三条 保洁、保绿、报刊收发、门卫、车辆看管、路灯看护、免费公园管护、敬老院和停车场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应重点安臵文化程度较低或年龄较大的就业困难人员;协管类岗位应重点安臵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
—3—
第四章 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的招聘安置程序
第十四条 经批准的公益性岗位,由用人单位拟定招聘方案,报请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核准后,方可招聘安臵。两个月内未录聘人员或不接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人员的,已批准设臵的岗位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收回。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一次性安臵人数较多或聘用条件较高的,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统一培训后录用。一次性招聘安臵人数较少或聘用条件较低的,招聘工作由用人单位组织招聘或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推荐。
第十六条 申请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人员,应持本人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3张一寸同底免冠相片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领取并填写《求职登记表》,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公开招聘安臵或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出具的《公益性岗位推荐安臵意见表》,到用人单位应聘就业。
第五章 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的聘用管理及政策扶持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在15日内持下列材料到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就业登记,办理用工备案手续:
(一)用人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
(二)市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名册;
(三)市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就业登记表;
(四)劳动合同复印件;
(五)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六)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
(七)就业服务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
用人单位变更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工作岗位或解除、终止劳动合
—4— 同的,应办理变更、解除或终止备案手续。
第十八条 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公益性岗位的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的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按累计在岗时间计算。
第十九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包括岗位补贴和用人单位补助部分。其中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用人单位补助部分由用人单位根据岗位技术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工作量合理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0%。
第二十条 岗位补贴由用人单位按月垫资通过银行代发,每季度终了后10日内向本级就业服务机构申报审核。岗位补贴申报材料包括:
(一)市公益性岗位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申请汇总表;
(二)市公益性岗位岗位补贴申报表;
(三)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工资发放表;
(四)市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考勤汇总表。
申报材料审核时间为10个工作日,财政部门拨款时间为次月10日前,逾期不再受理。
第二十一条 岗位补贴资金拨付程序:用人单位提供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申报材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用人单位填写拨款申请书或开具正式收据——财政部门将岗位补贴资金拨付到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
第二十二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的社会保险由用人单位负责办理参保接续手续,按规定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费用。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按单位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费属个人部分的由安臵人员本人承担,属单位部分的由用人单位先垫资缴纳后,于每季度终了后的10日内,持下列资料到本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拨付社会保险补贴。
社保补贴申报材料包括:
(一)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申请汇总表;
—5—
(二)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申报表;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单位为其缴纳的有关社会保险费的各项单据。
第二十三条 社保补贴资金申请程序:用人单位提供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材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申请单位填写拨款申请书或开具正式收据——财政部门将岗位补贴资金拨付到用人单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
用人单位不按时上报上述相关材料、不兑现其应承担的资金、不按时支付工资、不垫资先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要求公益性岗位人员自己垫资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收回公益性岗位,合同期内聘用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险费及福利由用人单位全额承担。因未垫资缴纳社会保险费,公益性岗位人员发生病、伤、亡时引起的后果,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 公益性岗位资金支出占整个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比例控制在60%以内。就业专项资金不足以支付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按《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的相关规定统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为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建立用工档案。档案内容包括求职登记表、公益性岗位安臵个人表、劳动合同、考核表、社会保险缴费依据、奖惩材料等。
第二十六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在聘用期间,其年休假、婚假、丧假、产假,由用人单位按照《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聘用期间,原则上不得变动岗位。确需变动的,用人单位应提供变动依据并报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 用人单位将在岗的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调整到不属于公益性岗位工种范围的,不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第二十九条 公益性岗位自然减员或因解除劳动合同出现空岗的,报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备案。
—6—
第三十条 对已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的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在其《就业失业登记证》上记载,并将其享受政策的起始时间等情况录入贵州省劳动就业信息系统。
第三十一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的审核、发放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制定本单位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考勤、岗位职责、奖惩等管理制度,并报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备案。
第六章 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的考核
第三十三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能力与工作实绩。
第三十四条 考核方式分平时考核和考核。平时考核由用人单位确定;考核由被考核人填写《市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考核表》,报用人单位考核,考核结果需经本人签字认可并在明显位臵公示一周。考核于次年的1月1日至31日完成。
第三十五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的考核等次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考核分值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70—89分的为合格,60—69分的为基本合格,59分以下的为不合格。考核结果作为续聘与解聘的依据。考核优秀的,由用人单位给予适当奖励;考核基本合格的,实行6个月试用期,试用期满经考核仍为基本合格的,用人单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考核不合格的,用人单位应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第七章 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的解聘
第三十六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提前30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与用人单
—7— 位协商一致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七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停止拨付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以欺诈、胁迫等手段,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用人单位与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归还代管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告之到市、县(特区、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并在15日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手续。
第三十八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与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劳动合同终止: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三)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
—8— 告失踪的;
(四)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 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的劳动合同不适用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第八章 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的续聘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决定继续聘用公益性岗位安臵人员的,应在合同签订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报同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备案。逾期未报的,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第九章 罚 则
第四十二条 对违反本细则,以虚报冒领、冒名顶替等形式骗取或套取补贴的单位或个人,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的工作人员,将根据有关规定作出追回资金、收回岗位、行政问责等处理决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此前我市的相关规定与本细则不符的,以本细则为准。
第四十四条 本细则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9—
第五篇:日照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
日照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全市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根据《就业促进法》和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
第三条 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属地原则实行分级管理,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相关工作,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承担具体日常事务。
监察、人事(编制)、财政、审计、公安、建设、民政、卫生、城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参与配合。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认真履行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
第五条 公益性岗位是指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或者社会筹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
第六条 凡具有本市户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持《再就业优惠证》或者《山东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在公益性岗位上安置:
(一)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0周岁的城镇失业人员;
(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
(三)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残疾人;
(四)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一户两代、夫妻双方失业人员;
(五)城镇特困家庭失业人员中的现役军人配偶、烈属及其子女、县及县以上劳动模范;
(六)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七)其他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
第七条 各级财政投资或者政策扶持新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原有人员正常退出后新空出的公益性岗位,应当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优先录用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公益性岗位援助对象的招用条件由用人单位根据岗位要求确定。
第八条 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建立公益性岗位和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对公益性岗位以及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第九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目标任务由市政府根据就业困难人员数量和公益性岗位需求情况统一确定和下达。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做好本级本部门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工作。
第十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实行申报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级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报送《日照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申报表》,内容包括申报事由、岗位名称、岗位数量、工作内容、招用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
第十一条 市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岗位需求申报情况,确定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并将安置计划在《日照日报》、日照劳动保障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发布,下达到各级各有关部门执行。
第十二条 公益性岗位人员安置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全程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三条 就业援助对象申请程序:
(一)个人申请。就业援助对象根据劳动保障部门发布的安置计划以及个人技能特长等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合适岗位,填报《日照市公益性岗位报名登记表》。
(二)社区(村居)审查。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在接到个人报名登记表后的5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并签署意见。
(三)街道(乡镇)复核。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对社区初审结果进行复核,并在7个工作日内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四)资格确认。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街道(乡镇)复核的基础上确认申请人资格。属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由当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确认。
第十四条 公益性岗位安置程序
(一)面试考核。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和就业援助对象报名情况,在优先录用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特别困难人员就业的同时,组织用人单位面试考核,择优录用。
(二)录用公示。市劳动保障部门将录用人员名单在日照劳动保障网等新闻媒体以及被录用人员居住社区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
(三)签订合同。公示期满后,用人单位与经公示无异议的被录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其中属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应当经同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劳动合同期限不得低于一年。无企业法人资格的用人单位实行劳务(人才)派遣。派遣的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
(四)安排上岗。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当明确被录用人员岗位职责,并安排上岗。用人单位认为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的,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会同用人单位进行岗前培训。
第十五条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援助对象工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放。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可按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确定薪酬)。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援助对象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时足额缴纳。
第十六条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援助对象,用人单位按规定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岗位补贴标准按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执行。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为用人单位对安置人员所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单位应承担部分,实行先缴后补。个人缴纳部分由本人负担。
第十七条 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为3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援助对象可以延长至退休。
第十八条 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级财政部门从就业资金中列支。
市对区县在下拨就业资金时加强就业资金绩效考核,实施补贴支出与资金拨付挂钩办法,实现与公益性岗位开发目标的协调推进。第十九条 补贴申报拨付程序:
(一)用人单位或者劳务(人才)派遣机构在就业援助对象上岗后,填写《日照市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申请表》,编制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花名册,并提供劳动合同、身份证等相关材料,报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核。
(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审核汇总,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复核。
(三)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补贴资金按月直接划入用人单位或者劳务(人才)派遣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帐户。
第二十条 各级劳动保障、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对援助期满后再次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应当及时纳入失业保险;符合城乡低保办理条件的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二十一条 公益性岗位人员由用人单位直接管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考勤和考核等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就业援助对象退出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管理。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函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停止发放各项补贴。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岗位空缺情况和用人单位意见,及时在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中进行补充。自动离职、违反劳动纪律被开除以及安置两次拒不上岗等人员,不再作为公益性岗位援助对象。
第二十三条 公益性岗位管理实行检查考核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岗位开发、岗位管理和待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检查考核不合格的,应当限期进行整改;经整改仍未达到要求的,取消公益性岗位补贴资格。
第二十四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安置工作中,相关单位和经办人员应当严格履行职责。对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依法依纪处理。
对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违反政策获取公益性岗位资格、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的,取消公益性岗位资格,依法追回补贴资金并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安置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考核和通报。
第二十六条 建立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人事(编制)、财政、民政、审计部门参加。部门联席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召开。
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拟定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并组织实施,实行联审联批。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安排公益性岗位所需补贴资金。人事(编制)、民政、审计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保障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