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推进11大类改革 公车改革17年亟待打破僵局

时间:2019-05-12 02:1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今年推进11大类改革 公车改革17年亟待打破僵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今年推进11大类改革 公车改革17年亟待打破僵局》。

第一篇:今年推进11大类改革 公车改革17年亟待打破僵局

今年推进11大类改革 公车改革17年亟待打破僵局

国务院日前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昨日,中国政府网将《意见》全文发布。《意见》明确指出,今年将推进11大类的改革,涉及公车、户籍、油价、收入分配等诸多方面。

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17年亟待打破僵局

【摘要】 提出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解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如果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公车改革已经改了17年,但一直没有明显突破。加之一些地区的领导干部,擅自驾驶公车引发事故,导致公车改革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

不论从社会关注度方面出发,还是基于公车改革成效方面的考虑,公车改革都应该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也就是“三公开”公开干部配车的标准、经费、使用情况。只有公车购买透明化、使用透明化,否则,极有可能陷入此前的僵局,“车越改越多,费用越改越高”。

户籍改革

居住证管理草案正在征意见

【摘要】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解读】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国务院下发户籍改革文件后,各地各部门正在着重解决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目前,公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形成了《全国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该草案正在征求意见,力争尽快呈报国务院审议,草案将为农民工逐步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逐步为农民工在城市落户打通政策通道。

事业单位改革

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

【摘要】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

【解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作为一项推进了十几年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由于效果不明显,此前一直受到停滞不前等质疑。去年,有关部门制定了时间表,即用5到10年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比如教育体系、医疗体系。目前,困扰了事业单位改革十几年的难点,职能剥离、人员安置、待遇分配等,依然存在。但是,与十几年前乃至于四五年前相比,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已有明显变化,比如医疗体系,以药养医等问题仍然存在;教育体系,同样存在教育公平等问题。所以,通过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符合百姓需求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但事业单位改革与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只有同时推进,才有收效。

省直管县

深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

【摘要】 深入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试点,稳步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解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2005年6月,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指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管县’改革试点。”至今,已走过了7年。其实,地方对于省直管县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至1992年,浙江扩大了萧山、余杭等13个县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省直管县,不仅减少了行政管理层级,避免“县、市争权”,更是为了满足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目前,改革已从最初的财政领域(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重点县),扩大到了行政领域,重点县可根据自身需要,相应调整有关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浙江、安徽等地均已有所尝试。

油价改革

油价改革方案择机推出

【摘要】 深化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择机推出改革方案。

【解读】 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改革的方向已非常明确,就是缩小价格调整周期。而关于此前市场传言,价格调整发布方式将改变,即未来可能选择一家中立机构测试国际油价变化,并由石油企业自主定价,该负责人称这仅是市场谣传。而对于择机究竟是何时,该负责人未明确表态。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教授林伯强:如果伊朗问题升级,今后国际油价可能继续攀升,如果国际油价升至130美元/桶,现行的定价机制能否顺利实行都很难保证,定价机制完善的机会会更小。“因为一旦推出,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会更快速上涨。很难想像国内民众可以接受10元/升的汽油价格。”

房产税

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

【摘要】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

【解读】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曾经进入物业税“空转”试点的城市更可能会成为未来房产税试点的目标。此前,北京也是物业税“空转”试点之一。除此之外,那些房价上涨较快、容易成为房产投资热点的城市也可能成为房产税试点的下一个目标。

从试点城市的房产税收入规模来看,房产税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在房产税试点的同时,限购政策也在发挥作用,这些符合征收房产税条件的房屋,大多也是限购政策的对象,所以房产税税源就没有了。未来随着行政干预的淡出,房产税效应将会显现。此外,目前存量房不征收的局面应该被打破。

收入分配改革

抓紧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

【摘要】 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解读】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国务院在今年的重点工作中再次明确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这是对温总理在记者会上郑重承诺的落实,应该说今年出台这个方案,不会再拖了。”

关于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际上2007年就提出并做了专题研究,后来遇到金融危机暂缓。苏海南介绍,从“十一五”看,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累计调整了3.2次,年均增长了12.9%(含2009年金融危机暂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目前大多数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在“十二五”期末,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现在看既有这个需要,也具有可行性。

购买服务

养老慈善可交予社会组织

【摘要】 研究制定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

【解读】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民政部门要着力推进职能转变。今后,在中央和省级层面,民政部门的职能主要是调查研究、制定政策、督察指导、绩效评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基本公共服务外的养老服务、社区便民服务,运营各种类型的民政服务机构、慈善超市和捐助管理站等交给社会组织或市场主体。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今年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重点是社区服务、扶贫救助、扶老助残、社会管理、志愿服务等公益服务项目。同时,鼓励在养老服务、慈善公益等领域兴办社会企业;在宋庄等创意产业区建设文化类社会组织。

今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摘要)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

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抓紧完善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

2.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稳步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行业和地区范围。适时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研究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4.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体制改革

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深化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择机推出改革方案。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合理制定和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

5.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抓紧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快研究城镇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积极稳妥推进社保基金投资运营。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管理体制改革。

7.深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体制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快健全全民基本医保体系。研究制定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

8.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深入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试点。

9.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10.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11.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记者 王姝 邢世伟 钟晶晶 李蕾 韩宇明 魏铭言 王佳琳)

党报谈深化改革:不失时机 攻坚克难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关于改革的话题总能引起热议。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全体人民切实分享了巨大益处,也让中国的发展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改革”二字总能点燃激情、获得关注、触动思考的重要原因。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不同层面划定了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明晰了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确立了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任务。当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要形成各种因素最优配比、找到改革发展最优路径,尤需科学研判改革棋局、正确判断改革形势。

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让一个13亿人口的后发农业大国,昂首步入现代化。在国际风云几处寂寥几处衰落中,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赋予一种崭新社会制度光荣与信心。

经过30多年风云激荡,改革所处的历史环境、动力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只有全面、辩证地看待改革,才能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凝聚起宝贵的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近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各种民生难题不断破解„„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打开历史视野,定位现实坐标,中国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近十年来,一项项重大改革措施不断推出,覆盖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不断焕发;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这一切,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就没有医疗保险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除,就不会有亿万群众“民生黄金时代”的深切感受;如果没有大刀阔斧的昂然奋进,就没有经济增长年均10%、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城镇化率超过50%,就不会有“中国号”巨轮举世瞩目的进步。

这是我们研判改革形势的基本前提。外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发展如此迅速、各方面都在快速变化的国家,它的国民仍然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不断重申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之所以成为这个东方大国的主旋律,源于中国现代化的自身逻辑。

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社会是越发展越复杂。改革也不例外。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决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让改革成果由更多人共享、更多人受益,如何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这是胡锦涛同志一再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现实背景。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也要求改革的设计必须更加到位,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科学,改革的措施必须更加协调。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我们坚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就一定能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两会特稿:理顺五大关系 攻坚六大重点——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改革走向

攻坚六大改革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今年改革的六项重点任务: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

“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说,政府工作报告用比较长的篇幅谈改革,为今后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布局突出了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改革的难度也较之以往更大、更难,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四川团的夏绩恩代表,如此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常年关注财税金融体制领域改革,他对报告中提出的“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这句话很有感受。

“金融体系要和实体经济相适应。小微企业这类‘草根’经济体融资难的症结是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失衡。部分商业银行贷款时眼睛向上,对小微企业设置了苛刻的条件,现在是该大力发展草根经济与草根金融的时候了。”他说。“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金融等多个领域。改革章节中这段话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天乐的注意。

“民营企业对这些政策非常在乎、非常振奋,因为关系到未来发展前景。民企最感兴趣的领域是基础设施和金融。”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说,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民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制度保障机制;二是缩小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

重点是理顺五大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重点理顺五大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这五大关系,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层面,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说。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被列为第一位,是有道理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MBA培训中心主任易敏利说,我国转型期面临的所有经济问题都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重新定位,加快职能转变步伐。否则就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不治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指出,调整中国已有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政府职能的重点应从以提供基础设施等有形公共产品为主,转向以提供制度、规则和政策等无形公共产品为主,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竞争和创新,降低风险与不确定性。

代表委员认为,理顺五大关系,必须认真研究,统 攻坚六大改革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今年改革的六项重点任务: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

“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说,政府工作报告用比较长的篇幅谈改革,为今后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布局突出了导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改革的难度也较之以往更大、更难,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四川团的夏绩恩代表,如此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常年关注财税金融体制领域改革,他对报告中提出的“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这句话很有感受。

“金融体系要和实体经济相适应。小微企业这类‘草根’经济体融资难的症结是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失衡。部分商业银行贷款时眼睛向上,对小微企业设置了苛刻的条件,现在是该大力发展草根经济与草根金融的时候了。”他说。

“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金融等多个领域。改革章节中这段话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天乐的注意。

“民营企业对这些政策非常在乎、非常振奋,因为关系到未来发展前景。民企最感兴趣的领域是基础设施和金融。”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说,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民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制度保障机制;二是缩小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三是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

筹推进,这样

才能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关于推进公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公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公务用车在职务消费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2004年对北京、上海、郑州等7座城市普通居民的电话调查显示,95%以上的公众赞成进行公车改革。如何确保公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下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国内公务用车改革模式比较

1998年起,我国各地公务用车改革进入“快车道”,许多地区和单位对公务用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公车管理规范化。通过创新和健全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来安排和控制公车使用,提高公车使用效率,堵塞公车使用中的漏洞。二是公车服务市场化。综合级别、职务和工作性质来核定所有公务人员用车额度,据此确定用车指标或交通补助,实行经费包干;对公车则由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实行市场化运作。三是公务用车货币化。通过给公务人员发放数额不等的交通补助,并采取一定措施鼓励领导干部个人买车,实行“私车公用”或“公私两用”。

三种车改模式利弊分析:

第一种模式:通过创新和完善制度来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针对性、操作性强,负面影响小,本来应该是解决当前公务用车中诸多问题的首选之策。但实际中,许多单位的公车主要是为领导干部服务 的,有的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个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这种体制下,要依靠领导干部的自觉性来解决他们自身或身边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如果公务用车的体制、机制不改革,仅仅局限在管理层面上做文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管一时而难管长远。

第二种模式:通过市场运作来解决公务用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公务用车制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接触到了公务用车问题的实质。根据公务人员因公需要使用车辆不同情况核定用车额度,确定用车指标或交通补助费,实行经费包干,变原有的无偿使用公车改为有偿使用,这样使公车真正与公务挂钩,与自身利益挂钩,应该说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公务用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但是,这一改革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执行公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公用车额度也只能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不同的机关、不同的岗位需要使用公车的频度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公务员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使用公车的次数也不会一样,要给每一个公务人员核定公平合理的用车额度,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如果像有些地方仅仅是按公务人员的行政级别来确定用车的额度,公务用车实际上成了“职务用车”,其弊端更大。其次,实行经费包干,使公务用车与自身的经济利益挂钩,很可能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如有的地方给公务人员发放“交通费”,结果有些人钱装进了口袋,该跑的不跑,多跑的少跑,“交通费”最终成为福利费。有的地方,虽然是只给用车指标,不兑现为现金,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手段,也不能保证这些用车 指标都是用于公务而不是去做私事。因此,公车服务市场化,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和配套的监管措施,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第三种模式: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通行的模式,也是至今为止国内公务用车制度各种改革措施中最为彻底的办法。除保留行业特种车辆和少量接待用车外,取消所有公车,给公务人员发放数额不等的交通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公务人员个人买车,应该说体现了今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方向。然而,从已经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的地区和单位看,这种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难在现有驾驶人员的安排和车辆的处理上;二是难在货币化改革方案的编制上。除此之外,财政和社会的承受力也是货币化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二、公车改革的难点

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有些人的脑子里,“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似乎公务人员到了一定级别就该配备专车,使用社会车辆办公有失体面。另外,公车改革后,必然使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受损,这部分人对这项改革肯定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有人认为:坐公车,只管用就是了,一切费用从来不用考虑,坐坏了打个报告就可以更新。车改后,费用固定了,超过部分要自己付,而且车坐坏了也不能随便更新。和没车改的单位比,自己吃了亏。

二是取消公车后带来的有关问题。如现有的公车卖给谁,怎么卖? 公车是按级别和工作需要配备给特定对象的,按理说应该是卖给用车的人。公车卖给了用车的人,那么安置司机又是一个难题,以车为业的人将面临下岗失业。加外,公车怎么卖也是问题,究竟是内部处理还是向社会公开拍卖,都需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

三是车改后各项补贴的核定标准是个难点。车改后,给参与者补贴多少是个主要问题,多了,老百姓有意见;少了,机关干部不乐意。况且地区不同情况也不同,既使同一地方,不同级别的领导之间应该相差多少合适,同级领导因分工不同公务繁忙程度不一,补贴又该如何核定,都值得研究。另外,现在干部流动性大,车改不可能一下子全铺开,车改的地方为工作方便买了私家车,调到没车改的地方,车子问题如何解决? 四是当前机关工作人员参与车改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机关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参与了房改,同时又面临着医疗制度改革及教育制度改革等。为了支持和参与这些改革,他们的积蓄基本花光,加之工资收入不是很高,车改后,购买私家车对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来说不太现实。加外,出租车市场发育也不成熟。这些都将影响到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公车改革的积极性。

三、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公务用车改革应遵循“鼓励创新,稳步推进;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基本思路进行。具体地说,公务用车改革可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过制度创新和加强管理,重点解决领导干部一人一车和上下班接送 问题,降低用车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做到公车真正用于公务,执行公务能够用到公车。第二步,用公开拍卖或其他方式处理公车;分流安置驾驶人员;给予公务人员用车货币补贴,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方案的实施可依据形势的发展,用3—5年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l、试点阶段

这一阶段,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结合自身实际自行进行多种形式的公务用车改革。同时,依据有关机关各自职能、规模等不同类型,确定3—5个试点单位,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确定为:(1)取消所有领导干部的专车,车和驾驶人员不得配备到领导个人。

(2)取消所有公务人员的上下班接送,与此同时,适当提高有关公务人员的交通补助。

(3)单位和部门对公务用车实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并根据公务需要核定用车额度,实行量化管理。

在进行公务用车改革试点的同时,对有关机关涉及公务用车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和规范,进一步明确公车管理的权力和责任。依据有关规定,对有关机关的公务用车进行全面清查,重点解决违反规定配车、购车和用车的问题,为下一步公务用车改革的全面推行打好基础。

2、实施阶段

在认真总结试点单位公务用车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所有党 政机关和参照执行公务员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具有行政职能的经济部门全面推行公务用车改革。考虑到改革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因此改革既要有刚性,也要有一定弹性,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1)在对公车实施统一调度的同时,可适当保证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相对固定用车。

(2)取消公务人员的上下班接送,但遇有特殊情况应特殊处理,如现在已享受公车接送,同时身体又不好、路途较远的个别领导,经过一定程序审批后,可继续享受上下班公车接送,但不得同时享受交通补助。

(3)为鼓励领导干部上下班不用公车接送,提高公务人员的交通补助应考虑到现实情况和职务上的差别。

(4)对公务用车实行统一管理,可由单位和部门各自实施,也可建立公务用车服务中心,按市场化运作。

3、深化阶段

条件成熟时启动第二轮改革,第二轮改革在全面推行前也应选择部分单位和部门进行试点,以取得经验。第二轮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除保留特种车辆和少数公务接待用车外,对各单位和部门的其它公车全部进行公开拍卖,或在一定范围(如领导干部或驾驶人员)内进行竞价处理,也可将部分公车和驾驶人员集中起来,组成汽车服务公司,形成与机关彻底脱钩的独立经营的新经济实体。(2)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转岗、内退、货币补偿等多种形式妥善安置驾驶人员。

(3)建立领导干部购车奖励基金,鼓励领导干部个人买车。已在公车处理时参加内部竞价购买的领导干部不再享受购车奖励;不买车的领导干部也不能获得购车奖励。

总之,公务用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对这项改革既要大胆设想,又要持谨慎稳妥的态度。改革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条件较为成熟的单位进行试点,摸索经验,发现问题,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对尚未进行公车改革的单位,一定要对公务用车加强管理和监督,在车辆的配备、维修、更新等方面严格按有关政策和规定进行。对公务用车,可以采取公车挂公务用车牌照等办法进行管理,让群众对公车易于辩认,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对于违反政策超标准购买车辆、公车私用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

第三篇:完善集中管理模式,推进公车改革

完善集中管理模式,推进公车改革

公务用车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公务用车社会化和市场化,但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可承受能力的超前式改革不仅会造成改革成本高,还可能引发不稳定等诸多负面影响。在货币化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车辆改革应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资金节约、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为主要目的,探索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有效的公务用车运作管理模式。

借鉴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公务用车制度上普通采用租车制和国内公务车辆市场化运作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机关一般公务用车集约化供应管理为主、社会化服务为辅的市场化运行体制。组建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机关车辆服务中心,机关公务车辆委托给车辆服务中心经营,车辆服务中心采取租车方式为机关提供服务。车辆服务中心按照企业化进行管理,受托承担机关公用车辆的日常管理,为机关提供有偿车辆服务,开展社会化服务经营。

1、财政部门每年按各部门车辆编制数量,核定各部门用车经费,并将其划拨给部门使用。

2、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到车辆服务中心交费租车。租车的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只租车不租服务,即:车辆服务中心按照确定的价格将车辆交与租车单位使用,车辆的燃油、维修、驾驶和日常管理等完全由租车单位负责;二是租车并租部分服务,即:车辆服务中心按确定的价格将车辆交付租车单位使用,同时按协定内容提供维修保养、燃油供应等服务,车辆的驾驶则由租车单位安排和负担;三是租车并租全部服务,即:部门只用 1 车,由车辆服务中心提供全套车辆服务,车辆服务中心按确定的价格(按日期或里程)收费。

3、车辆服务中心日常公务车辆管理和使用工作受政府公用用车管理部门监督,其各种租车形式的价格标准由物价局核定。服务中心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保证机关公务用车服务的前提下,可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拓展服务领域,对外经营服务。

4、财政为车辆服务中心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支持。服务中心运转正常后,再用租金收入分期还款。

5、少量专车和必要的特殊公务用车仍由部门管理使用,但要实行统一采购和产权管理。

实行上述管理服务模式,可以解决目前管理服务模式存在的大部分弊端,初步估计,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一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各部门在公务用车上的开支,节约财政资金。财政将用车经费拨给部门后,部门有偿用车,就会在用车上精打细算,能省就省,会大大降低在公务用车上的费用。同时,由于部门用车的减少,可以有效减少公务车辆总量,节约大量购车经费,并可将多余车辆进行拍卖处理,收回部分资金。

二是化解了因用车、派车在机关单位之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机关不再提供车辆服务,而车辆服务中心为了其经济效益会想方设法提高服务质量和车辆利用率,以吸引部门用车,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能够及时、高效地保证各部门对公务用车的需求。

三是解决现存的部门自行购车、集中管理驾驶员用工等问题。组建车辆服务中心后,部门用车全部到服务中心租用,不需要也不允许再想方 设法购车,超标超编配车问题会迎刃而解。同时,机关单位也不存在集中使用合同驾驶员问题,而转为服务中心集中使用,避免了机关使用合同工不规范问题。

四是能够为车改货币化奠定基础。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公用车辆的货币化改革,能够大大减少在驾驶员安置方面的压力,同时,这种模式运行,也对机关人员公车使用思维定势产生一定的冲击,为货币化改革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

第四篇:半月刊时谈:哪些民生领域改革亟待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50多项任务。经过2014年的“蓄 力”,部分领域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出炉,或已实施。可以预见,2015年中国将迎来民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期。有哪些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改革已经具备条件 并亟待突破?改革需要重点攻破哪些难题?半月谈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不仅造成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和发展的不均衡,还衍生了事故赔偿“同命不同价”等歧视性现象。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 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我国已经有新疆、黑龙江、河南、江西等多个省份公布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或者征求意见稿。如黑龙江省提出,从 2014年11月1日起,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居住登记制度的跟进衔接。2014年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居住 证持有人可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包括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劳动就业等多项权利,并可逐步享受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 会福利、社会救助、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等权利。

随后,多地提出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并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一些城市还提出积分落户制的实施方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认为,居住证是外地居民、农村居民合法平稳转变为本地人、城镇人的制度阶梯。另有专家指出,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如何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导致社会保障无法跟上等问题,也需要研究解决。养老并轨:亟须补足分量

2014年底,备受关注的养老破除“双轨制”的改革终于破冰: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 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将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

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大关,占人口总数近15%。在日益迫切的养老需求下,相对滞后的养老保障制度让改革势在必行。打破“双轨制”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但是,我国养老制度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首先,待遇水平不高。虽然城镇职工养老金从2005年以来一直大幅增长,但是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

其次,统筹层次偏低,导致地区之间待遇差别较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统筹层次太低导致地区间不公平;不同地区跨区转移很困难,为劳动力跨省自由流动带来阻力;同时,统筹层次低还为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带来困难。

第三,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员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等。同时,我国即将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如何整合城乡养老保险、为农村老龄人口提供合理的养老保障,也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教育制度改革:资源均衡配置

2014年11月,北京市一套4.4平方米的学区房卖出135万元的天价,引发舆论哗然。如何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配置、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招生录取制度等问题再度被问及。

“2014年是教育改革措施落实最多的一年。”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审议通过,提出改进 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和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春季高考、大学章程等改革措施已经落地。但与当前公众对教育改革的期待 相比,这些措施力度还不够。

熊丙奇认为,教育制度改革最需要突破的领域还是教育公平。他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强校和弱校之间的不均衡需要尽 快打破。要从根本上消除不公平因素,还需要改变当前财政支持教育的方式,并推动优质师资的流动,促进强校弱校齐头并进,进而解决择校和天价学区房等不公平现象。

对于高等教育,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还需要重点突破。在考试制度上,如何让综合素质评价能够被采纳、有采用价值,需要教育部门展开探索;在录取制度上,如何避免高校的自主权和录取名额的分配造成新的不公平,也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医卫改革:市场化探索须推进 根据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5年是本轮医改的最后一年,药品价格和公立医院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将陆续落地。据了解,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已选出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30多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县级试点公立医院也已超过1000个。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我国有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改革全面推开。

医改最引人关注的是破除“以药养医”的旧机制。北京、广东等地部分医院展开了试点,效果较为明显。不过,医药分开全面推广之后,政府部门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医护人员待遇,并确保药品流通渠道的诚信和独立。

相比而言,药品定价机制改革已经先行一步。国家发改委2014年11月向8个医药行业协会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从 2015年起,2700余种国家定价药品有望取消原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限价或出厂价格,实现市场化定价。不过,取消限价之后,公众所担忧的药品价格上涨是 否会成真,还需要时间检验。

收入分配改革:有降有升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目前,在央企负责人与基层公务员层面,改 革已经有了进展。2014年8月,《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建立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合理调节不同行业企业负 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

2014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的《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提出,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实现不升职也能加薪,解决基层公务员薪酬偏低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在收入分配的初次分配中改革有三个方向:一是工资的正向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二是降低垄断及国有企业 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三是降低垄断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在再分配环节,适当提高政府对居民的经常性转移支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 会保障体系、逐渐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占比、增强消费倾向。

有专家提出,我国应实施富民战略,为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消除各种行政障碍;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扩大就业,提高企业 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居民收入与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建立,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税种与税率,降低工薪 阶层纳税比重,进一步实现藏富于民。生态文明建设:依法监管,加强追责

过去粗放式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在雾霾引发全民忧虑的同时,垃圾焚烧、工业废水违法排放等行为仍在持续,并引发诸多矛盾冲突。有统计显示,自1996年以来,我国因环境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议,我国应以明晰产权、规范流转为突破,建立权属清晰、流转有序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以资源共 享、联防联控为突破,建立更大范围、更大尺度的生态共建制度;以城镇生态建设为突破,建立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的生态发展制度;以推动税制改革、合理配置资 源为突破,建立谁破坏谁补偿、谁受益谁分担的生态税收制度;在政府投入基础上,建立市场化、产业化的投入机制;以量化考核为突破,建立资源核算清晰、效益 统计科学的考核机制。

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何追责,需要明确的法律依据。有专家指出,我国的环境立法基本上是“管理法”,为环境司法提供的资源非常有 限。同时,最高法迄今为止共颁布的3400多条司法解释中,与环境案件审判有关的司法解释不到20条,且主要针对环境刑事案件,有关环境民事案件和环境行 政案件的司法解释数量极少,加快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第五篇:今年经济和生态方面推进六十项改革举措

今年经济和生态方面推进六十项改革举措

起跑之年,改革绝不放“空炮”(权威访谈)

解读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杨伟民 采访人:本报记者 许志峰

《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07日 02 版)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跑之年。

日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确定今年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改革任务主要是依据三项原则:一是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原则,注重改革的左右关联、前后影响,宁稳勿急,关键性改革要制定改革总体方案后再逐步推进;二是按照渐进式改革原则,推出的改革确属今年能完成、可启动,立竿见影,树立改革信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的改革不放“空炮”;三是按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原则,尽可能推动那些有利于稳增长和控风险的改革举措。

今年重点改什么

60项改革任务包括改革举措和重大改革方案、重要试点方案

记者: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确定2014年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改革任务有哪些?

杨伟民:今年经济和生态方面要推进的改革举措大体上有60项,包括可以完成、可以启动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改革方案、重要试点方案。可分为七个方面: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政绩考核、强化对创新驱动的激励等。

二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界定中央国有企业功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一些自然垄断行业放开一些竞争性业务和推出一批允许非国有资本参与的项目、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同时,要研究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或方案。

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增强预算透明度,全口径预算管理、规范地方举债融资机制、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范围,启动房地产税和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同时,研究提出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包括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整外资银行准入和开办业务条件、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等。

五是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围绕理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关系,总结实践经验,提出规范意见,推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围绕土地进行改革试点,包括征地制度、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个方面的试点;城镇化方面,主要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等。

六是扩大开放,包括深化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做好有关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工作,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

七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加大处罚力度,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强化节水准入,推进节能量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全面完成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一张图,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同时,研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思路。

如何兼顾稳增长

确定改革重点任务,利于稳增长、防风险是一个重要原则

记者:您刚刚提到,要尽可能推动那些有利于稳增长和控风险的改革举措。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杨伟民:我们在确定今年改革重点时,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有利于稳增长、防风险。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增长速度从过去10%左右下行到7%-8%。当然,这一变化是符合规律的,但今年以来又有一些新情况和变化,使得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比较大。这既有外部国际环境的因素,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所以,在确定今年改革重点任务时,就要考虑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出的改革措施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比如说,下放审批权限,这意味着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投资或消费,这就是有利于增长的因素,能增加供给和需求。再比如说,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现在有很多新兴增长点,像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地方保护,大家都希望本地生产的车更多地销售,对外地的车就不给优惠政策,这妨碍了新能源汽车行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如果把不合理的规定废除了,这个前途很光明的产业就能成长起来。

在防控风险方面,目前很多改革方向已经明朗,措施也已经有了,但要根据形势变化有序推出,要考虑改革措施是有利于防控风险还是扩大和积累风险。尤其是财政和金融领域,虽然总体的系统性风险是可控的,但确实存在一些风险点。所以,推出改革举措的时机和节奏要把握好。

改革采取啥策略

先易后难、以小带大、抓住要点、把握节奏、稳扎稳打、以质取胜

记者:改革进入啃“硬骨头”阶段,策略尤其重要。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域将采取怎样的策略,以推动改革顺利前进?

杨伟民:我们确定的改革策略是24个字,即“先易后难、以小带大、抓住要点、把握节奏、稳扎稳打、以质取胜”。

先易后难,就是从容易改的改起。难易主要是按照共识程度区分的,而不是按照改革举措大小区分。形成共识的要先改、不能等,不耽搁改革时机,不影响改革进程。同时通过研究讨论、试点试验等,对缺乏共识的改革逐步统一思想。

以小带大,就是抓住那些看起来影响不大、但可以撬动或带动整体改革的措施加快推进。如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今年重点之一是推进营改增,这看起来是小改革,但引出对地方税体系的改革,从而又对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这一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改革提出要求。

抓住要点,就是要找出各领域、各项改革举措中的核心点、关键点。某一项领域的改革,核心就是那么一两个点,抓住了,就可以纲举目张。如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关键点是两个,生态补偿和政绩考核。

把握节奏,就是要把握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做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发展稳定等关系,既要防止抢跑,也要防止不跑。改革要有序推动,不要乱来,不能刮风。比如,现在的改革,既要改法,又要守法,哪些要改,哪些要守,不要事情还没有弄明白就盲目推进。

稳扎稳打,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充分论证、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推出的改革,要能切实见效,不能靠说大话、套话,画馅饼忽悠老百姓、忽悠市场、忽悠企业,说了就要做到,做到了还要有成效。

以质取胜,就是不求速胜,欲速则不达,改革要求实效、实绩。目前,在改革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浮躁心态,有的地方和部门行动很快,但存在把改革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倾向,看起来要改的项目不少,但实质性的、真改革的并不多。要把握改革主线,使每一项改革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防止曲解、念歪,使老百姓失望。防止出现改过去是改革、改回来还是改革的现象,避免在改革问题上“穷折腾”。

【延伸阅读】

专项小组做什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专项小组承担中央领导小组部署的任务。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顾名思义,负责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研究、协调、推动,即研究改革问题,协调改革方案,推动改革落实。专项小组要抓住工作要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冲在第一线,把部门的工作都做了,替代职能部门。改革方案主要由牵头部门研究提出并组织实施。形象地说,在改革“前线”作战的是部门和地方,专项小组起着参谋部作用,承担作战部的功能。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专项小组承担的任务比较繁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6个部分60条中,经济和生态方面占7个部分25条,社会体制中也有一些需要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协调的。《决定》336项重大改革举措,有181项需要6个专项小组协调,其中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协调的有118条,占65%。

下载今年推进11大类改革 公车改革17年亟待打破僵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今年推进11大类改革 公车改革17年亟待打破僵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