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同业业务和管控之道

时间:2019-05-12 02:1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危险的同业业务和管控之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危险的同业业务和管控之道》。

第一篇:危险的同业业务和管控之道

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股“活水”,其风险管控不能孤立、片面地观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了同业业务的转型与深化,对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提出了新的课题。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快速增长,同业业务合作方式也从仅限于流动性管理需求,逐渐发展到债券互持、资金融通、资本管理、资产管理、交易与服务等多种模式。

在存在着利率管制和数量管制的金融体制中,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股“活水”,在价格信号和利益机制的引导和推动下,向获利最大的地方流动。在“风险约束下的量价平衡”机制完全建立之前,利率市场化将处于持续进程中,同业业务仍将保持明显的资金驱动特征,但是,资金驱动的动力将逐渐从支持资产业务的创新和扩张、以资产驱动为主,转向支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两端的创新和扩展、资产和负债驱动并重的模式。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同业合作将逐步继续深入,从分散的、单点的合作转变为系统的、战略性合作,通过资本、业务、服务等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在这个复杂的同业合作网络中,盈利的主要来源将来自于利润转化、平台价值和风险价值三个方面。一是传统银行业务向创新型银行业务转化形成的利润为同业业务带来了盈利的超常规增长。二是通过交易、服务、渠道等方式提供的增值型同业业务平台能够创造可持续的盈利来源。三是通过信用风险的错配、资金期限的错配、风险补偿的错配形成的风险价值能够为同业业务带来超额盈利。

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脱媒化等外部环境推动下发生的同业业务转型与深化,加大了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对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提出了新的课题。同业业务风险特征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不仅仅是一个资金价格的放开过程,更是一个金融生存业态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同业业务的风险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同业业务风险管理模式的调整首先应当顺应这种变化,在求变中求生。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业业务风险特征的变化主要变现为:

与信贷业务的风险交叉。在融资方式创新、资产形式转换带来的资产驱动性同业业务增长中,同业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出现了交叉。这类同业业务的风险实质是融资主体的违约风险,是融资项目的还款风险,而不是过桥同业机构的风险。商业银行如不能将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完整地运用于此类同业业务当中,必然将形成信用风险的溢出,甚至失控。

交易对手的风险下沉。在同业业务仅限于货币市场业务、流动性管理的时候,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的风险容忍度较低,通常只在有限的金融机构范围内,有限度地开展低风险业务。随着同业合作产品、合作形式的扩展与深化,同业业务的交易对手风险日益下沉。

交易对手的风险下沉首先是由同业业务的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一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其整体实力通常不强,而业务偏好相对较高。未来民营银行的逐步设立,也将在同业市场上引入一批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机构。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预计将打通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通道,商业银行破产清算的案例有可能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变成现实。其次,交易对手风险的下沉来自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选择。一方面,经营上选择运用信用杠杆的银行,必然主动面向整体实力较弱、风险评级较低的金融机构,以获得超额的信用溢价。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创新,进入支付、信用等领域,对于主动开放业务平台、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的商业银行来说,必然要更多地面对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日益突出。同业业务的资金流动速度大大快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短时间内流动的资金规模量更是远远的大于存贷款业务,资金盈余与资金短缺的转换速度快,波动性远远高于存贷款业务。因此,同业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比例越高,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就越大,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就越高。在流动性管理上,更加困难的是,由于同业业务的种种创新,存在大量游离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资金进出需求,隐形的流动性需求的存在加剧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市场风险逐渐增大。同业业务的经营杠杆中,最容易被经营机构使用的是市场风险的杠杆,也就是利用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期限错配,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本身并不必然带来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的不均衡才会增加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但是,期限错配必然带来利率风险。在2014年6月的钱荒中,遭受流动性冲击的商业银行,实际的损失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重定价所带来的风险。

风险的传染性加大。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面对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体系的转型,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新的利润增长来源,纷纷转向集团化运营,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增加。除了金融集团之外,还有一些金融机构通过种种复杂的持股控股关系,形成了隐性的金融帝国。由于金融市场业务本身的虚拟性和派生性,使得这些金融集团可以相对容易地运用各种金融杠杆,快速做大金融资产。过度使用金融杠杆使得这些机构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别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和传染性都将大大增加。

优化同业业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关注点

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从董事会的风险偏好开始,通过风险政策和风险控制手段,依托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团队,得以有效执行。

明确风险偏好的导向性,引导同业业务可持续发展。同业业务的超额利润只有靠扩大经营杠杆来实现,包括信用风险的杠杆、市场风险的杠杆、风险补偿的杠杆。杠杆是把双刃剑,带来盈利机会的同时,也潜藏了巨大的风险。可持续发展的同业业务必须依托于平台化经营实现。前台业务部门在利润压力的推动下,存在着过度运用杠杆手段、获得短期利益、扩大风险敞口等情况,为了防范此类风险,应当设立更加明细的同业业务风险偏好,发挥风险偏好对业务的引导作用。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业业务的风险偏好应当对风险的承担有所选择。

首先,同业业务在信用风险导向上,可以相对积极。对信用风险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多年以来建立的核心能力之一。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方法、技术、流程能够相对容易地在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行业是个高度监管的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小于实体经济。整体而言,在同业业务领域应用信用风险的杠杆,可管理、能管理,可以相对积极,降低准入标准,扩大客户覆盖面,支持同业业务的发展。其次,同业业务在市场风险导向上,需要适度审慎。同业业务由于其虚拟性,非常容易通过扩大错配缺口、增加杠杆来增加利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在管制利率的市场环境中经营,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市场转型期也往往是市场动荡期,市场的波动本身容易大于成熟市场。因此,通过期限杠杆向市场风险要利润,风险较高,可控性较差,需要适度审慎。

再次,同业业务在风险补偿导向上,应严格警惕。对于传统信贷业务经过层层包装而转化成的同业业务,其主要动力是绕开存贷比和贷款规模的管理,降低对监管资本的要求。但是,如果利用这种业务转换形式,绕过风险拨备的管理要求,实际上是在虚增当期利润,透支银行未来,日积月累,有可能为将来埋下定时炸弹,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要树百年老店,需要严格警惕此类风险杠杆的使用。

最后,同业业务在流动性风险偏好上,应当相对保守。为实现较高的收益,银行相应地会在风险偏好上相对激进,客户下沉更加明显,风险杠杆的应用更加充分。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最后屏障,各类风险在实际爆发的时候,最终都无可避免地将转化为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在其他风险上相对激进,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就应当相对保守,守住银行的最后一道门户。

增强风险政策的适用性,与业务策略形成呼应互动。风险政策是联结风险偏好和业务策略的桥梁,在风险偏好的引导下,风险政策要能够支持同业业务朝着平台化经营的方向发展,通过培育客户的优势、信息的优势、资金的优势,形成可持续、增值型的同业业务发展模式。

一是适度降低机构准入标准,扩大同业客户覆盖面。要形成平台化运作的同业业务模式,需要扩大同业客户的覆盖面,吸纳尽可能多的差异化同业需求。要适应这种业务模式的改变,对风险程度不高的产品,应考虑适度降低对同业机构在授信准入、合作准入上的标准,扩大同业客户覆盖面。

二是顺应同业业务发展的区域特点,向重点区域倾斜资源。同业业务具有一定的区域聚集性,表现为金融机构在地域和资金流向方面相对集中。在同业业务的资本配置、利润目标、风险限额上,应当顺势而为,向同业业务的重点区域倾斜。集中重点,能够使有限的投入带来更多的产出,提高投入产出比。

三是在限额政策上抓小放大,对小型金融机构“宽准入、低限额”。金融机构违约风险总体很低,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违约风险基本为零。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不必过于强调集中度风险,在限额管理上可以相对放开,提高容忍度。但是在市场逐渐转型的过程中,中小型商业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在增加。对小型金融机构,采用低限额的方式控制、分散风险。

坚持风险管控的集中性,提升同业业务流程的执行效率。从未来适应市场转型的管理需求来看,需要坚持风险管控的集中性原则,处理好集中管控与业务执行效率的关系,立足于同业业务的长远发展,健全同业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与风险的集中管控形成犄角,互相支持。

首先,风险集中管控的效率依托于整合的客户管理体系。未来同业业务的综合化发展趋势,要求商业银行在每一个业务节点面对客户的时候,都能够体现出统一的风险标准、价格标准、业务标准,否则,由于同业业务的高度流动性、透明性,极易出现同业客户在银行不同机构之间套利、寻租的行为。随着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风险的集中管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需要有足够的管理效率支持全行各经营机构同时与同业对手开展广泛的业务合作,而这一效率的保证来自于风险管理机制、流程与同业客户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

其次,风险集中管控的权威性取决于利益的一致性。同业资金错配的风险是银行资金池收益的重要来源。要实现利率风险的集中管理,需要将全行的错配收入集中在总行资金池。如果总行资金池的全部收入,能够返还分行,合理分配到各经营机构,那么总行对利率风险的集中管理,就是与分行的利益相一致,而不是相矛盾的。

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存在较大的冲击。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可能有收益,也可能有成本。在存在流动性冲击的时候,一般表现为成本急剧快速增加。但往往此时,各经营机构存在着资金运用的离心力,希望多占用总行的流动性资源获取高额收益。如果全行集中在大资金池的流动性管理成本能够按照合理的规则分配给各经营机构,那将极大地弱化经营机构从总行套利的动机。

最后,风险集中管控的执行性取决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同业业务范围广泛,大量的业务采用手工、线下方式操作,客观上造成了同业业务的信息分散、数据难以汇总、数据时效性差。业务管理手工化、数据管理质量差,将使同业业务的集中管控面临巨大的困难。应当加快推进同业相关业务管理平台的实施上线,提高同业业务信息管理的有效性,提高风险集中管控的可执行性。

提升同业业务风险管控技术的关键点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业业务风险特征的转换,要求商业银行随之更新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既要继承多年来不断发展起来的风险管理传统,更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更新优化风险管理技术与管理流程,成为创新业务发展的推动力。

产品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当务之急。在转型时期,同业业务的快速增长是金融服务产品从存款、贷款向各种非存款、非贷款形式转化的表现和结果。这类同业业务的实质风险并非同业风险,而是融资主体的违约风险,其管理需要依托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实际业务创新过程中,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否能够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此类业务的风险,而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系统是否能够完整地覆盖到这些创新业务。

首先,产品类别管理应当成为风险偏好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在风险偏好中明确银行可以开展业务的产品类别。同时,应当明确规定不允许交易的产品类别。产品类别管理是对后续的新产品及现有产品进行管理的基础,所有现行的交易产品以及未来拟交易的产品,均应确保符合银行已批转的产品类别要求。对于归属于不允许交易产品类别的新产品提议,原则上应当不予批准。

其次,需要从业务管理的全流程识别新产品的风险。新产品是指符合已有的风险偏好审批的产品类别,但是不符合现有已批准产品的相关政策及流程的产品。不能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的名称、形式、操作模式,而应从业务管理、风险管理的全流程来判断该产品是否属于新产品。对新产品识别的基本判断标准至少应当包括:是否在产品结构上发生较大变化,是否会对银行现有产品管理政策及流程造成较大影响,是否会导致银行业务活动的风险发生较大变化,是否会较大程度上影响银行现有产品定价或风险计量技术;是否导致银行的IT基础架构发生较大变动等。最后,需要建立有效的新产品审批流程。在产品风险偏好和产品管理风险政策的指导下,应当建立产品审批的管理流程。应把产品审批视作为和授信审批、准入审批、财务审批等同等地位的管理审批流程。新产品审批流程应当确保所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以识别新产品的固有风险,并提出适当的管理措施及流程。原则上,只有当高级管理层和所有相关部门(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审计、会计、科技等)理解新产品的特性,并能将其纳入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时,银行才能正式参与该产品交易。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变革迫在眉睫。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的波动加剧,资金流转速度加快,流动性风险必将如影随形,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一是引入“最短生存期”指标,建立清晰的流动性风险偏好。“最短生存期”是指商业银行在没有外部新增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存量业务的资金回流以及储备资产的变现,依然能够维持正现金流的时间。银行目前仍使用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等静态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作为风险偏好,最大的缺点是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转型的背景下,这些指标已经完全不能反映出银行真正的流动性风险状况。使用“最短生存期”作为流动性风险偏好的表达,不仅能够与新的监管要求很好地对接,而且可以在动态的指标体系下,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设定更加适用的管理情景、压力测试情景等,丰富和细化流动性管理的风险偏好。

二是加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简称FTP机制)与流动性管理的协同。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流动性管理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资金流量的管理,包括资金流量的总量和时间分布的管理。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中,数量要靠价格来调。因此商业银行的FTP管理机制会极大地影响资金的数量以及分布结构。为了协同流动性管理,FTP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一方面,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机制要细化,需要充分考虑流动性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内部转移价格的敏感性要提高,需要建立数量与价格共同作用的边际成本报价机制,充分发挥资金价格对资金数量的引导作用。

三是探索建立嵌入式、前置化的流动性管控平台。流动性风险属于低频高损风险,经营机构很容易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在流动性管理上,防火甚于救火。审慎管理与积极防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危机发生时再进行补救。一些先进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中,在资金实际收付的清算环节之前,嵌入对资金进出的事前管控环节。通过建设嵌入式前置化的流动性管控平台,一方面实现了流动性管理的细化,通过记录每日资金进出的信息,为流动性管理的事后分析、模拟预测、压力测试等提供最详实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实现了对资金价格的实时管理,在流量控制的基础上实现日间量价相应的FTP计价机制,提高了FTP管理的敏感度,也可以更加灵活地管理流动性成本,引导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

同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市场转型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将使得金融机构的退出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同业客户信用风险将逐渐从无违约风险转变为低违约风险。尽管仍然是低违约风险,但这种转变意味着同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已经具有实质性的风险管理意义,同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亟需进一步深化。

一要建立对金融集团的信用风险综合管控体系。市场转型过程中,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金融集团化运作建成趋势。银行现有的金融机构管理仍然主要基于单一法人进行管理,难以反映金融集团的全貌。金融业务属于高杠杆行业,并且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单一法人视角的同业风险管理,将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风险现实。需要在单一法人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对金融集团的风险管理政策、限额管理体系,约束同业业务的集中度风险。

二要从综合评估法有选择地转向主体评审法。由于金融机构极低违约率的现实,在对金融机构的限额管理、授信审批过程中,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进行综合评估。在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逐渐下沉的业务环境中,综合评估的方法对于一些潜在风险较高的小型金融机构,风险的识别和判断是非常不准确的。因此,有必要对风险相对较高的小型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以实地调查、现场访谈、定期重检等方法为基础,结合财务报表情况对非财务信息进行搜集、调查、评判的主体评审法,进一步细化、深化同业客户的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评审的科学性。

三要引入对同业客户风险收益的综合评价。与企业客户与银行单纯的客户服务关系不同,同业客户与银行之间既是合作关系,更是竞争关系。能够在业务往来中与银行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机构,应当成为银行与之合作的重点客户,在业务范围、限额管理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应当以单一客户为视角,汇总分析客户在银行的各类授信、非授信业务,建立综合评价风险收益的数据分析体系,在对同业机构的风险限额、合作限额审批核准的过程中,对于综合收益贡献大、风险收益绩效好的合作机构,应予以管理上的支持。

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的是商业银行整个资产负债表的调整,是整个资产负债表配置结构、收益结构、盈利方式的调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同业业务是这种调整的一个缩影,是这个调整过程中变化最快的部分。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不能孤立、片面地观察,不能忽视资产负债表内不同风险的相互转换,不能脱离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负债表的管理。

第二篇:法家思想管控之道

法家思想管控之道

词条定义:

《法家思想管控之道》、《法家思想治理之道》、《法家思想领导智慧》,是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学者、法家思想管理应用专家黄晓雷老师,经过多年来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体系的深入研究,秉持着“用东方哲学思想,提升企业家智慧”的理念,把法家思想智慧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应用的成果进行融合,结合企业营运模式、人力资源整合、公司治理、组织变革及执行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研发的全体系企业管控应用课程。

《法家思想管控之道》的学习,采用黄晓雷老师自创的《法家管控思维体系》,最直接有效地同现代企业管控接轨,采用大量丰富的现代企业、非盈利性组织、生活案例,生动形象,记忆深刻。并中西合璧,总结出大量模型化应用方式,有助于深刻理解法家古代治国思想与现代企业管控之核心联系;探知东方哲学的管理思想之精华;掌握使企业“富”、“强”、“安”、“久”“王”之真谛,创造中国管理模式企业之辉煌。

黄老师的《法家思想管控之道》课程,近些年来在国内外讲学广受欢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交大、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党校的EMBA、EDP、研究生班、总裁班中常年授课,为中铁集团、京博控股、京投公司、大唐集团、福田汽车等大型企业提供高管培训,反响空前热烈。被企业家形容为:企业家不能不听的一门课。

为什么要学习《法家思想管控之道》?

如果要问确保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聚合、长寿的最有效的保障手段是什么?答案一定是“管控”二字。世界四大古文明中,至今唯一还鲜活存在并繁衍发展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而孕育中华文明和发展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国,就是靠着《法家管控思想》来构建自秦以后的国家体制,并以此来保障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生存、稳定、统一这三个目标。由此可见《法家管控思想》对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重大意义。

法家思想是一家融“形而上”之理论与“形而下”之实践为一炉,哲学思维与应用模型并重,集合“势”“法”“术”三大学派分支为一体,闪耀着中国管理智慧的思想学派。该管理思想深入解构了确保组织生存、和谐、发展、壮大的各种方式、方法、模型以及背后的理论基础。近二百年来,虽然西风渐进,但海外诸国,无论是世界著名大学里的学术研究,还是西方国家层面的管理应用,再到著名大型企业里的经营实践,无不或显或隐地深受中国法家管控思想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法家管控模型工具。

《法家管控思想》强调管理和控制的严密性、严谨性,但更注重“守成理、因自然”,以“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为管控本质原则,以“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为管控最高战略,以“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为终极管控目标。借鉴《法家管控思想》,定能为企业组织实现“富”、“强”、“安”、“久”“王”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坚实的管控手段。

《法家思想管控之道》的授课形式

《法家思想管控之道》分为半天课,一天课,两天课,三天课,一年课几种形式。全年课的课程目录如下:

第一次课:帝王之术————法家思想企业应用概论

建立法家思想的思维体系,帮助学员全面了解法家思想内容,熟悉中国国学思想指导建立中国管理模式的方式方法。

第二次课:掌权用势————法家的领导驾驭艺术

全面解码中国古代势思想,帮助学员正确建立认识权力,构建领导之势,增强领导影响力。

第三次课:分职督事————法家的授权管控之法

运用法家治国之术,剖析中国模式的授权之道,使学员掌握权力授而不失的诀窍。

第四次课:情理并茂————法家的沟通协调技巧

运用韩非等中国古代先哲的沟通秘法,全面解决上中下级的沟通协调困惑。第五次课:兼听独断————法家的决策执行手段

学习法家结智、听言等法术,帮助学员提升决策、分析、构建集体智慧库的能力。

第六次课:安危存亡————法家的企业风险管控

借鉴中国古代国家危亡之道,帮助学员掌握企业组织的全面防范风险之法。

第七次课:事断于法————法家的制度流程梳理

运用法家法制管理的看家本领,帮助学员构建组织制度流程梳理思路。

第八次课:因情治下————法家的奖惩激励秘籍

全面阐释法家人性管控手段,帮助学员建立奖惩激励手段的工具库。

第九次课:为我所用————法家的选拔人才之术

分析法家人才使用选拔的思想,使学员掌握人才选拔的技巧和方法。

第十次课:张弛有度————法家的驾驭下属技巧

运用法家管控臣子之术,帮助学员掌握驾驭下属的妙法良方。

第十一次课:明察秋毫————法家的团队建设之道

解析法家帝国法术管控之法,帮助学员构建坚实的核心团队。

第十二次课:追求绩效————法家的考察监督之法

运用法家治奸止邪之术,帮助学员建立对付小人奸邪的工具箱。

如何学好《法家思想管控之道》?

法家管理智慧浸染在历史的尘埃中,也渗透在今日的企业管理中,研习并掌握这种古典智慧,并活学活用,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法家管理思维:

领悟《法家管控思维体系》,深研“要、人、名、验、柄”五力架构中的各个管控模型。2:课堂学习:

原文理解,方法引申,例证揣摩。3:课下复习:

精句背诵深研,结合实际进行案例作业,自我思维训练,做到勤思多想。4:工作当中:

学以致用,大胆试验尝试。5:交流启发:

朋友交流,玩味思想,加深理解,培养观念,建立氛围。

《法家思想管控之道》的著作权归属

《法家管控思维体系》的课程由清华大学中国管理中心许文胜副主任创办的新易国学团队与黄晓雷老师本人合作研发。著作权归属于二者共同享有,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任何团队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复制、盗用、传播本体系内容。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银行同业业务

银行同业业务

(2014-05-21 19:51:47)转载▼ 标签: 分类: 专题研究

财经

华宝证券研究报告等

我国银行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同业负债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按13%的比例估算,中国银行业整体的同业资产规模,接近20万亿元。

一、银行同业业务驱动因素

纵观我国同业业务出现的背景,其驱动因素主要是规避政策和寻求套利空间,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存在的资金融通需求客观上也极大促进了同业业务的发展。近年来,银行买入返售资产规模激增,主要包括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和买入返售票据业务。

(一)规避政策

央行为防止银行过度扩张,目前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皆不受此类规定的约束。同时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没有拨备覆盖率指标,并且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仅为25%,远低于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100%的风险权重。为此银行通过开展同业业务,让资产产生了更多的收益。

注释1:“买入返售业务”是指分行按照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固定价格返售信托资产受益权而融出资金的业务,其中回购方应提供明确的、无条件的书面回购承诺或与我行签署相关协议,承诺不因标的物瑕疵、市场价格等环境的变化而提出抗辩,且资产返售日应不晚于资产到期日前。

而信贷调控政策对相关行业贷款的限制及对融资主体的要求,使得商业银行往往无法为授信客户发放贷款,而为留住此类客户,银行借道同业,通过买入返售等同业手段来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

(二)寻求套利空间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货款利率受到管制,但我国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工具的利率均已实现了市场定价。存款市场利率管制与金融市场利率的同时并行,则可能创造了套利空间。据统计,相同期限的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基本高于存款利率,如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3月期SHIBOR利率较3月期定期存款利率平均高1.48%,一年期SHIBOR利率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平均高1.5% 由于银行买入返售等同业业务的收益率普遍高于拆借利率,使得中小股份行从资金充裕的大行拆得资金,利用期限错配进行短债长投,以获得高利差,而这一举措容易导致同业资金被“锁住”,引发银行资金流动性问题,6月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一路飙升,使部分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则是最好的例证。

二、同业业务的种类

(一)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

我国银行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同业负债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

1、同业资产

存放同业:商业银行放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满足客户与本银行之间各类业务往来的资金清算需求及部分盈利性需求。

拆出资金: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资金的行为,无抵质押物。拆出资金在同业市场融通,获得盈利。

买入返售:先买入某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进行回售从而融出资金。债券、票据、股票、信托受益权等金融资产的返售。

2、同业负责

同业存放:其它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放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以第三方存管资金为主。

拆入资金: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而短期借出资金的行为,无抵质押物。向同业市场拆入资金,满足投资需求和流动性需要

卖出回购:根据回购协议按约债券、票据、股票、定价格卖出金融资产从而融入资金。信托受益权等金融资产的回购。

(二)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

信托受益权转让后,转让人不再享有受益权,受让人享有该受益权并成为新的信托受益人。《信托法》第48条规定,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权可以依法转让和继承。

1、模式一:银信合作——抽屉协议

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最基本的模式就是银信合作下授信银行“出保”。如图所示,B银行为融资客户甲的授信银行,碍于信贷规模或政策限制,B银行无法直接贷款给甲,因此通过信托公司发行单一信托计划,让合作银行A银行认购该信托计划的受益权为融资客户提供资金。在此种模式下,B银行并非直接受让A银行的信托受益权,而是为该信托计划提供增信支持,与A银行签订《远期信托受益权回购协议》,承诺在融资客户无法偿还信托借款时,自己出资回购,也即为信托计划兜底。这也是业务领域广为流传的银行“明保”、“暗保”等出保函行为,而“暗保”也被称为抽屉协议。

在上述参与者的基础上,B银行可能同时拉入2-3个银行共同运作,因此可能产生了第四方、乃至第五方的多边合作模式。信托的包装形式则可能出现TOT模式,即用另一新成立的信托买入前一实际融资的信托;在银行参与后,又形成了新的买入返售业务。

2、模式二:双边合作——信托受益权转让与回购

在此模式中,融资客户甲的授信银B银行找来A银行,让A银行以理财资金购买上述信托受益权为客户甲融通资金,同时以自有资金受让A银行的信托收益权。A银行将此业务计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类投资下,从而实现间接为客户融资。

3、模式三:三方买入返售业务

三方买入返售业务中,A银行作为资金过桥方,以理财资金设立信托,形成信托受益权转让给B银行,B银行作为信托资金的实质提供方,以自有资金或理财资金以受让A银行的信托受益。C银行为信托计划的兜底方,是为融资客户甲提供授信的银行,在不提供资金、不占用贷款规模前提下为授信客户融资提供担保,承诺在信托计划到期前无条件购买B银行从A银行受让的信托受益权。

4、相互反向操作

2013年3月份,银行理财8号文出台,矛头直指银行理财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为达到“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 %之间孰低者为上限”的硬性要求,非标资产超标的银行使出浑身解数来降非标,而买入返售业务成为其降非标的不二选择,商业银行通过互买对方银行的非标理财产品,不仅达到降非标目的,而且互相购买彼此银行兜底的非标债权,能够让风险资本的占用降低至20%,可谓一举两得。

新规: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 35%与商业银行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 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

(三)买入返售票据

票据在贴现前体现在银行的表外业务,贴现后则被纳入表内贷款项下的票据融资科目。

转贴现分为卖断式贴现与回购式贴现。卖断式贴现是指银行甲将票据卖断给银行乙,银行甲的贷款下降,银行乙的贷款增加,回购式贴现是指银行甲将票据卖给银行乙从而获得资金,但承诺到期回购票据资产。转贴现后银行甲的买入返售资产减少,银行乙的卖出回购资产增加。再贴现。再贴现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从而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的行为。

票据买入返售也即回购式转贴现业务,银行按买入返售协议买入票据再按固定价格回售从而融出资金。部分银行与农村信用社采用票据“双买断”手法以此达到逃匿信贷规模的目的。按照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商业银行或者农信社在收进票据后,需要将该笔业务记在资产负债表内“票据融资”科目下,占用信贷规模,也称“进表”。当银行将该笔业务转贴现卖断后,该笔票据可以从“票据融资”科目中扣除,做到“出表”。但如果银行是以回购的方式将该笔票据转出去,则仍要留在“票据融资”科目下,不能“出表”。

然而一些地区的农信社仍在沿用老的会计处理模式,不区分“票据卖断”和“票据回购”会计处理,即农信社无论是将票据卖断还是回购,都可以在“票据融资”科目下扣除。由于监管规定,银行间票据业务,一方“出表”,另一方必须“进表”,对于这种双方都“出表”属于“双买断”行为是明令禁止的。因此银行利用这些监管不规范的农信社作为交易对手,先将票据转贴现卖给农信社,做到“出表”,再从农信社逆回购买入票据,并计入“买入返售”科目下,成为一项表外业务,从而腾出信贷规模。

(四)买入返售的会计处理

1、浦发银行

买入返售交易为买入资产时已协议于约定日以协定价格出售相同之资产,买入的资产不予以确认,对交易对手的债权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列示。卖出回购交易为卖出资产时已协议于约定日回购相同之资产,卖出的资产不予以终止确认,对交易对手的债务在“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中列示。买入返售协议中所赚取之利息收入及卖出回购协议须支付之利息支出在协议期间按实际利率法确认为利息收入及利息支出。

2、兴业银行

3、华夏银行

按回购合约出售的有价证券、票据及发放贷款和垫款等资产仍按照出售前的金融资产项目分类列报,向交易对手收取的款项作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列示。为按返售合约买入有价证券、票据及贷款等资产所支付的对价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列示。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业务的买卖价差,在交易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三、同业业务影响

(一)带来活期存款分流,存款增长压力显著加大

存款增速的同比下滑,银行感觉到来自存款端的压力。分析银行存款结构,不难发现从2007年至2013年5月,活期存款与储蓄存款占货币与准货币(M2)比例在逐年下降,其中活期存款比例下降更为明显。两者比例的下滑,一方面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关,而另一方面则与银行表外业务的兴起密切相关。随着存款利率的低迷和居民理财意识的提高,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成为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普遍替代方式,显著分流了部分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使之转移至表外。这部分资金一方面通过买入返售等业务转移计入同业存放负债,直接导致同业存放资金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表外业务急剧增加引起银行资金的流动性缺口,而这部分缺口银行又通过同业拆入来弥补,直接导致同业负债规模的大幅增加。

(二)低资本占用收入显著增加,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明显扩大 2012年6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第六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5%,其中原始期限三个月以内(含)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以风险权重为0%的金融资产作为质押的债权,其覆盖部

分的风险权重为0%;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的次级债权(未扣除部分)的风险权重为100%”,而第六十二条和六十三条分别规定“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金融机构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因此,各商业银行倾向于通过配臵同业资产来降低风险系数,同时提高资产收益水平。

2012年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达到10.5万亿元,较2006年的1.4万亿增长了6.5倍,成为银行资产大规模扩张的重要贡献因素。由于银行信贷规模受到严格调控,而近几年银行间流动资金较为宽裕,同业拆借利率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通过拆入资金及同业存放扩大总资产规模成为各商业银行上乘的选择。而买入返售等业务与同业资金拆借存在的天然信用利差也极大推动了同业业务的发展。

(三)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错配,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同业业务资产端包括“存放同业”、“拆入资金”及“买入返售”,期限普遍偏长,以兴业银行为例,其买入返售票据余期一般在3个月左右,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余期一般在9个月。而同业资产对应的同业负债期限则短很多,以民生银行为例,其2011年末,同业负债端(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剩余期限在一个月内的短期资金占比42.8%,2012年末已接近50%。

然而,一些激进型的商业银行为追求高收益,通过扩大期限错配,拆短投长,将同业存放资金、拆入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票据类资产及买入返售资产。在银行间整体流动性宽松,银行间拆借利率较低时,此举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同时各家银行也能“相安无事”。然而,在货币政策一收紧时,则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随着存贷息差越来越收窄,而金融机构利率的市场化带来的信用利差,而使得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同业业务收入也节节攀升。买入返售业务将资金投向房地产信托、政信合作类信托,资金流入房地产企业、政府平台公司,不仅与央行调控政策背道而驰,而且资金流入“影子银行”体系,难于监控,也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而制造类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类企业却由于得不到银行资金 的支持而陷入疲弱的窘境。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出现下降,私营企业下降幅度尤为明显。银行信贷体系发展的停滞不前,伴随而来的是影子银行的繁荣,近几年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正是以传统银行业信贷规模的萎缩为前提的,其背景,则是中国长期利率管制和短期货币紧缩政策的双重效应叠加,而银行追逐同业业务的高收益则加剧了信贷规模的萎缩。

第四篇:银行同业业务

银行同业业务:面向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创新

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最重大的成功就是把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商业银行成为了真正的商业化主体,经营目标明确,预算软约束逐步硬化,然而盈利性与稳定性冲突的经典问题也随之而来。

利率市场化的根本动力来源于金融机构本身提高资本回报的需求。根据杜邦公式,资本回报率等于息差、资产周转率、杠杆率三者的乘积。当息差受到挤压、表内杠杆又受到资本监管的约束时,只有靠提高资产周转率来提高资本回报。如果提供给银行标准的资产证券化工具,建设资产证券化市场,则银行可以在利率市场化浪潮下继续稳健盈利,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就是经历三十年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但如果缺失这样的工具和市场,银行只能加大资产负债错配以提高息差或者在降低风险资产占用上作文章,于是就出现了同业业务模式大发展。

宏观上看,同业业务模式使得负债比较富裕的大型商业银行与负债比较紧缺的中小商业银行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同业负债的快速扩张,显著提升了资产规模,大型商业银行则起到了存款批发商的角色。具体而言,股份制和城商行加大信托受益权和买入返售项下票据的配置力度:2012年,股份制银行持有的信托受益权、票据占比分别提高了3.7%和2.5%,而城商行信托受益权、票据占比分别提高了5.4%和5.5%。另一方面,股份制和城商行均在全面收缩传统信贷、债券投资、资金业务。股份制银行贷款收缩较大,而城商行债券和资金业务收缩较大。五大行主要资产配置仍集中于传统贷款和存放同业,它们的比重分别提高了0.3%和1%。信托受益权发展较为谨慎,比重基本没有增长,但买入返售项下票据却在加大,且比重提高了0.5%。债券投资受到挤压较大。

商业银行发展的同业业务的确是在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但这个业务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一业务加剧了金融脆弱性,系统性风险上升,贷存比监管失效;第二个问题是这一业务在现有的流动性管理框架下会造成银行间流动性紧张。

银行同业业务因六月份资金市场异常波动而备受关注,这次“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引发了多轮震荡冲击,以同业负债支撑的负债快速扩张在关键时点的波动性很大,而同业资产又与同业负债出现了显著的期限错配,加上买入返售项目下的信托收益权流动性很差,这就使得资金的腾挪相当困难,快速增长的同业业务造成了靠稳定性差的短期限负债支持流动性差的长期限资产的状况,在这样的资产负债错位的结构下,轻微的流动性冲击会造成很大的流动性波澜。

从监管的角度看,金融脆弱性确实因同业业务的发展而明显加剧,但这样的业务快速发展是有客观环境支持的。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的矛盾是流动性大幅波动的根源,作为央行负债的基础货币与作为商业银行负债的广义货币在2009年后的变化可以说是分道扬镳。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国际收支盈余大幅下降,这意味着实体经济从外部获得的收入下降、央行被动发行的基础货币的投放下降,而经济增速并未像国际收支盈余一样大幅下滑,实体经济的货币需求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就需要金融体系提供更多的融资,于是我们看到社会融资规模以超过20%的增速超比例增长,而基础货币增速下降至5%以下,银行间货币市场是靠商业银行开在央行的账户清算的,可以说是以基础货币结算的,而实体经济的支付是靠经济实体在商业银行开的账户结算的,可以说是以广义货币结算的,于是出现了两个层次流动性的分歧,银行间流动性处于偏紧状态,而实体经济流动性处于偏松的状态。2010-2011年,原来央行靠央票等工具冻结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大规模解冻,这缓解了银行间流动性的紧张,但2012年3季度,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净债权已经降至零附近,也就是说,已经没有储备的余粮了,于是央行开启了逆回购工具,而今年上半年由于大量套利资金流入使得基础货币投放有所回升,银行间市场出现了流动性持续宽松的幻象,5月份套利反向,银行间流动性的冲击就发生了。而同业业务的模式恰恰是派生存款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流动性,而耗用了备付金,降低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于是就出现了央行希望商业银行整体压缩资产,而作为独立个体的商业银行总希望争夺更多的负债支撑资产,争夺负债的结果就是市场利率大幅飙升。

由于同业业务的定价早已市场化,不受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钳制,因此,同业业务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市场化,从而推动了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中美的银行业,我们从同业业务上能看到一些外国银行业演化的影子,中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在表内的体现就是负债同业化,而美国商业银行则是负债市场化,对企业和居民的一般存款负债占比都出现了持续的下降。在资产端,中国商业银行通过资产同业化和表外化降低了资本占用,提高了资本回报,而美国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资产周转率,从而提高资本回报。

同业业务中经常出现的甲乙丙三方模式其实质就是把资金和信用分开交易,有资本缓释功能,正是类似于国外信用违约互换的初级功能,在国内的资本监管中,缺少对现存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凭证)资本缓释功能的认可,于是银行就开发出略显灰色的同业三方模式替代。更进一步讲,近两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行化非常明显,这和美国银行体系十年前的情况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中国当前市场和监管的限制,中国商业银行并未完全复制美国模式,而是开发出投行与同业业务共同推动的商业模式投行化的演进路径。

监管的责任是让信息透明化,疏胜于堵。经过六月份市场波动的教育,如果监管部门再强制要求同业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提足拨备,并视同信贷资产的风险系数,则同业业务的资本回报率会下降,同时资产负债错配也需要逆转,同业业务模式再次面临转型。关上一道门的同时,需要打开一扇窗,资产证券化和大额可转让存单,同业存单这些标准化的工具应该提供给市场,让金融机构可以在阳光下应对利率市场化浪潮。

第五篇:同业业务测试题

1.同业业务还可以分为场内和场外业务,以下哪项业务属于场内业务?√ A B C D 同业投资 同业借款 同业代付 同业存单

正确答案: D 2.银监会11号文规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资产规模不能超过同业负债的()√ A B C D 0.2 0.25 0.3 0.35

正确答案: C 3.11号文规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资产总余额不得超过上一年总资产的()。√ A B C D 0.03 0.04 0.05 0.06

正确答案: B 多选题

4.存放同业业务的主要风险有√ A B C D 账户开设的风险 交易不能的风险 经营结构的风险 信用风险

正确答案: A B C 5.以下属于同业借款业务目标客户的有√ A B C D 金融租赁公司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汽车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

正确答案: A B C D 6.以下关于类贷款类非标投资业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有利于规避实贷实付,提高存款派生

通过SPV资金转100%银票保证金,提高存款收益 有利于后续资产转出,对经营灵活性提高有较大帮助 有利于规避合意贷款规模

正确答案: A B C D 判断题

7.结构化产品资金一般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两个基本层级,在风险承担上,投资优先级的资金先于次级资金承担风险和损失。×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8.银监会11号文强化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三农”定位、服务实体经济,发挥比较优势。√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9.类贷款类非标投资相当于贷款授信,银行承担融资方的所有问题,通道方不承担任何问题,或者只承担管理成本。√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0.无论是单一信托还是集合信托,信托公司都只是作为一个通道,不承担任何责任。√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1.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同业业务的风险权重为3个月以内√ A B C D 0.25 0.2 0.3 0.35

正确答案: B 2.流动性及定价问题小组会议召开的时间周期为√ A B C D 每季度 每月 每周 每日

正确答案: C 3.人民银行既行使央行职能,又承担商业银行职能,当时实质仅此一家金融机构。这是对我国金融发展历程中哪个阶段的描述?√ A B C “大统一”的金融体系 专业化金融体系 市场化金融体系

正确答案: A 4.银行吸收同业存款投资债券,利用存款与债券之间的差额进行套利,这种方式属于√ A B C D 产品套利 机构间套利 市场套利 跨市场套利

正确答案: A 多选题

5.同业业务的特点包括√ A B C D 风险低 服务全 创新广 收益可观

正确答案: A B C D 6.以下关于开展同业金融业务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E 新的利润增长点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增强经营灵活性 节约资本金占用 有助于降低风险

正确答案: A B C D E 7.套利的分类主要包括√ A B C D 产品套利 机构间套利 市场套利 跨市场套利

正确答案: A B C D 8.银监会127号文件中,对同业业务的定义进行了规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同业业务的主体是银行

同业业务的主体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具有金融牌照的机构 金融机构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 业务以投融资为核心

正确答案: B C D 判断题

9.预计未来资产价格会上行,操作上一般会实行长期负债配短期资产。√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10.现在很多银行已经把同业金融作为与公司金融、零售金融并列的第三业务板块进行打造。√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下载危险的同业业务和管控之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危险的同业业务和管控之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危险化学品运输管控工作方案)[精选合集]

    羅芆莂虿羁芅薄蒂袇芄芄螇螃袁莆薀虿袀蒈螅羈衿膈薈袄羈芀螄螀羇莂薆蚆羆蒅荿肄羅芄薅羀羅莇蒈袆羄葿蚃螂羃腿蒆蚈羂芁蚁羇肁莃蒄袃肀蒆蚀蝿聿膅蒂蚅聿莈螈肈蒀薁罿肇膀螆袅......

    业务管控措施8

    业务管控措施 为更好的规范公司销售体系的管理,建立起营销系统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提升销售业绩,特制定业务人员相关管理制度如下: 一、 工作日志: 1、 业务人员(含办事处主任)......

    如何管控外包业务风险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以及与之配套的《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对劳务派遣作出了严格的规范,大大压缩了劳务派遣的适用空间。作为替代措施,业务外......

    同业业务基本概述

    同业业务基本概述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8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大统一”的金融体系发生在 √ A1984年以前 B20世纪70年代后 C......

    同业业务会计核算自查报告

    自查报告 一、组织开展情况 为有效落实《XX银行XX分行加强内部管控遏制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专项检查工作实施方案》,我支行对2011年至2014年本机构同业业务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浅析农村信用社同业资金业务

    浅析农村信用社同业资金业务 2016年02月19日 16:03:28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持续了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2015年基本完成。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徐洪才表示:“存贷款利率市场......

    中国银行同业业务(5篇材料)

    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思考 随着交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先后上市,2006年末我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已经进入倒计时,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同业市场竞争......

    不断提升业务管控质量

    南通供电公司:注重过程管控 提升营销质量 时间:2012-12-12 作者:范正满 今年以来,江苏南通供电公司以营销、农电业绩考核为抓手,增强过程管控,健全和完善营销专业化管理体系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