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暂停“金融”相关字样企业注册,互联网金融存在哪些风险(共)
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全国暂停“金融”相关字样企业注册,互联网金融存在哪些风险
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呈直线上升趋势,面对如此多的问题,现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已经启动。接下来由律伴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全国暂停“金融”相关字样企业注册,互联网金融存在哪些风险方面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按照央行4月14日出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各省级政府将联合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主要从在工商系统登记注册的企业入手,进行业务性质界定,以便分类处置。
此前财新报道,该专项整治工作持续不到一年,按照《实施方案》的部署,分摸底排查、清理整顿、评估、验收四个阶段,所有工作将于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见财新网“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实行„负面清单‟”)
“工商系统管的是入口,这是严把市场准入关,从源头进行处理和防范。”一位权威监管人士告诉财新记者,暂停注册类金融的机构,是为建立前端准入机制。如果在整治期间这些存量企业没有通过监管部门的认定,就会被取缔,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具体而言,注册名称或经营范围出现跟“金融”有关字样的机构,包括交易所、金融、资产管理、理财、基金、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网贷、网络借贷、p2p、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支付等,均将暂停注册。“严格意义上未经批准,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均不得使用这些字样”。另一位监管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
这意味着,存量已注册的企业将被一一甄别,若有违法违规行为就被查处;以后对于金融类企业的准入门槛,回到了类似“先证后照”的管理方式,即先由相应金融管理部门审核,再到工商局注册。
截至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互联网金融活跃的城市,已采取了前述行动。
比如北京暂停登记“项目投资”“股权投资”“投资管理”“投资咨询”“投资顾问”“资本管理”“资产管理”“融资租赁”“非融资性担保”等投资性经营项目。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包含跟金融有关表述的企业,也暂停核准登记。
深圳市暂停全市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名称及经营范围的登记注册。?同时,?在银监会对p2p的征求意见稿下发之后,相关p2p公司应相应作出名称及经营范围的调整。比如,原来可以叫“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依托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现在这些公司都必须改名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由于网上“刷信用”“刷评价”的行为仍然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另外,部分互联网平台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的科学性也有待验证。所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依旧存在。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增加,近年来也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
二:法律定位不明
机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一个是不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另一个是不能非法集资。现有法律规则还没有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属性作出明确定位,互联网企业尤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活动,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规章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规范。谬误与真理只有一步之遥。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品设计和运作模式略有改变,就可能“越界”进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带,甚至触碰“底线”。我们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但是不允许碰触这两个底线。
三: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领域一直在探索提高支付账户的活跃度,第三方支付投身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着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因素,一旦货币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难度较高
对应的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中存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当中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的交易和支付过程均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完成, 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 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实际情况, 难以针对可能的金融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
五:信息泄露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基础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交易数据的敏感信息很容易被广泛收集,对客户账户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客户的信息数据丢失出现了不少案例,交易平台并没有在传输、存储、使用、销毁等方面建立个人隐私保护的完整机制,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六:互联网金融存在技术风险
计算机病毒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与传染;此外,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就存在漏洞,且层出不穷,这就给利用互联网窃取别人隐私的黑客提供了温床。当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投资或融资业务时,也就将个人信息及资产暴露于互联网风险之前。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从计算机本身的漏洞到资金周转的滞留;从管理方面的不足到监管体制的不健全,每个互联网金融阶段都存在风险,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是投资者最应该做的事,也是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理财有哪些风险
www.xiexiebang.com
互联网金融理财有哪些风险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投资理财市场,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闲钱可以用来理财。像传统金融行业,像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基金等等,还有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个人或企业融资和理财平台。那互联网金融理财风险在哪里?
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信用审核不严,借款人信用不达标,提供资料虚假等。借款人不及时还钱也是信用风险的一种,借款人需要延长还款期限,并且要支付比较高的罚息。不过目前互联网金融贷款端的资金回收是按月等额本息还款,借款人违约及虚假借款人是信用风险的两大主体,借款人的数量越多,对互联网金融管理信用风险的要求就越高。
资金流动性风险,出借人在出借资金没有到期的情况下,提前申请回收本金,但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是不允许提前回收本金的,即使允许也会收取相关的费用的。
国家政策风险,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没有相关政府部门监管的行业,不像信托、银行、股票、保险都有相关的监管部门,互联网金融行业目前靠的是行业自律,也在试着建立相关的行业协议、行业公约等。
互联网金融平台自身风险,平台是否是正规经营的,是否有正规的营业执照、经营业务范围是否合法、是否吸储、是否放贷,所转让的债权是否是真实有效的、是否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不接触理财客户的资金的,以保障投资者资金的安全性。
www.xiexiebang.com 不可抗力风险,重大自然灾害,战争爆发、借款人离世等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的借款人还不了款,将由出借人承担损失,不过这些因素很难发生,一般也不用考虑这些因素。
近段时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高收益、低门槛、操作简易。然而,由于监管空间的缺乏,网络投资资金骗局、平台倒闭以及网络欺诈等事件频繁发生。这里介绍一个安全可靠的平台——大圣理财。作为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圣理财利用互联网便捷、透明的特点;以及高保障、高收益、便捷的线上投资理财服务优势,为广大投资人提供专业的理财选择。大圣理财注册资金二亿元,100%本金保障计划,一站式借款服务,专业第三方支付接口,风险低,高收益,门槛低,100元起投,注册账号即送5000元理财体验金,年收益7%-13%,成为投资者最优理财的平台。
理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所以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后,则应改变这种旧观念,挣钱后科学打理,然后用于子女教育、居家旅游、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消费,尽情享受挣钱和消费带来的人生乐趣,这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理财。
第三篇: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摘 要: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推进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也对风险防控、金融稳定、监管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如何应对挑战,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风险防控到位,亟需加强研究。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以及当前的管理政策,提出强化互联网风险防控、创新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防控 对策 研究
一、国内互联网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呈蓬勃发展态势。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9.22万亿元,P2P 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众筹市场规模约100亿元,网络小贷市场规模约5000亿元,基金销售约6000亿元,金融机构创新约1000亿元,财富管理约100亿元。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与其独特的优势密不可分,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能为客户提供更自主灵活和方便快捷的金融体验。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
(一)对互联网金融本质认识不清导致投资者风险意识薄弱。
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传统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的业务技术、交易渠道和方式,主要功能仍是资金融通、价格发现、支付清算等方面,没有超越现有金融体系范畴。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同样会具有较大风险,甚至面临的局部风险远大于传统金融。比如,“余额宝”等产品直接将收益冠以活期储蓄的若干倍,忽视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特征。再如,人人贷(P2P)型网上借贷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缺乏足够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导致一部分网贷企业因为不良贷款不断积累或突发贷款损失而无法正常运营。然而,由于没有认清互联网金融本质,很多投资者把互联网金融当作“救命稻草”,一旦互联网金融局部风险扩大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
(二)混业经营加大分业监管风险。
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业务普遍具有跨行业、跨部门、业务交叉性强等特征,形成了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的模式。在目前分业监管格局下,对于涉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具体谁来监管、如何监管以及工信部、公安部等其他相关部门如何协调配合,已成为现有监管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尚不成熟、部门间职能不清等方面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领域与灰色地带。如处理不当,既有可能影响金融创新,也有可能
带来监管套利,影响金融秩序稳定。
(三)技术漏洞和信用缺失风险。
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平台,相应的互联网技术和信用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首先,互联网技术风险依然存在。一是由于互联网传输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等因素,互联网金融交易面临网络瘫痪的技术风险。二是互联网相关技术障碍问题。既有互联网技术解决方案风险,也有互联网技术支持风险。其次,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客户身份认定问题。客户在身份认定上采取非实名制,且缺少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二是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虚拟化程度高,真实性不易考察验证。三是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增加反洗钱的难度。
(四)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具有一般市场风险的同时还具有特殊市场风险。一是期限错配风险。“余额宝”、“理财通”等产品账户是短期的、甚至即时的,而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却是较长时期的,资产与负债之间存在严重错配。二是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投资到房地产、私募基金等具有相对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一旦遇到投资者大量同时撤资,管理方很难提供即时流动性。三是信用风险。由于P2P 等网上借贷机构缺乏信用担保、违约处置和资本金约束等信用担保要素,风
险防控机制和措施缺失,一旦发生违约等情况,风险也较大。
(五)互联网金融风险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已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一定程度冲击,加剧银行间竞相抬升利率,并改变负债结构。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竞争中,银行业面临存款被分流、利差空间被压缩的风险。一些银行开始竞相通过上浮存款利率以及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争夺客户资金。同时,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被金融产品分流后,个人存款减少,企业和同业存款增加,导致银行负债结构改变。此外,互联网金融创新对货币市场也有负面影响。
三、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业的改革,但是互联网金融蕴含的风险较传统金融更为复杂,对于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监管涉及面广、监管主体多,既包括工信部、公安部等,也包括一行三会等。
(一)网上银行。
2005年11月,在总结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与监管历程、借鉴国际电子银行监管经验的基础上,银监会制定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电子银行业务的申请与变更、风险管理、数据交换与转移管理、业务外包管理、跨境业务活动管理、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细则。此外,为了推动电子银行系统的安全建设工作,银监会还发
布了《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2007年,银监会引发《关于做好网上银行风险管理和服务的通知》,促进网上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积极防范针对网上银行的不法活动,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权益。
(二)网上证券。
2012年5月18日证监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中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在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之间建立双向回拨机制,根据申购情况调整网下配售和网上发行的比例。在证
券委托方面,2000年3月,证监会制定了《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对证券网上委托的业务规范、技术规范、信息披露、资格申请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为网上委托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4月,证监会依据此办法制定《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
(三)网上保险。
2011年4月,为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健康有序发展,防范网络保险欺诈风险,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保监会起草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针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的资质条件、经营规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年9月,保监会印发《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试行)》,对互联网销售保险的准入门槛、经营规则以
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四)网络支付。
2005年10月,为规范电子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维护银行及其客户在电子支付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明确将电子支付业务纳入监管范畴。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据办法和细则向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2011~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支付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及《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在征集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对应管理办法,逐步构建起网络支付监管体系。
(五)网络借贷。
目前,在国内成立一家经营性网络借贷平台一般需要三个步骤:第一,获得由工商行政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第二,向通信管理有关部门申请并获得《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第三,向工商行政机关申请增加“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范围,并办理相应的经营性网站备案,这一过程并不需
要金融监管部门的介入。而且,我国尚未出台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网络借贷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2011年8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警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P2P 网络借贷平台之间建立防火墙,防止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2013年11月,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是中国第一部民间借贷的地方性法规,旨在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风险,促进民间融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金融搜索
金融搜索作为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平台,满足了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货比三家”的需求。由于金融搜索平台只是充当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自身并不参与金融产品供求双方的交易环节,目前并没有相关政策对其进行监管。
(七)网络金融超市
网络金融超市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与一站式金融服务。目前,在市场准入方面,监管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如2012年12月,证监会公布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但是在具体管理措
施方面,现行监管政策仍留有空白。
四、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管的建议
(一)全面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
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支持新业态发展,应鼓励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工具和方式。一些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产生了一定风险,部分原因是监管措施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同时也说明互联网金融产品需要规范,并通过设计相应制度和出台相关政策防止出现互联网金融过度发展冲击传统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监管体系。
1.要防范法律制度风险。应构建多层次互联网相关法律监管体系,既要修补现有法律法规漏洞,又要根据新变化制定专门规范规则,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坚持依法行政,减少政策变动随意性,并强化对监管者和监管措施的硬约束。
2.建立健全综合监管框架,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共同提高监管效率。一是继续加强沟通协调机制建设,确保提高银行、证券、保险、工信等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性,既要避免业务过多交叉,又要避免出现真空领域或灰色地带。二是采取机构监管和业务监管并重的模式,既重视机构监管,也重视业务监管。三是处理好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监管部门履行他律性监管,行业协会要形成自律。四是督促互联网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并进行稳健合规经营。
3.采取适度审慎原则,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一是放宽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明确业务范围,通过设定特定交易条件强化监管来保证交易安全。探索国内互联网金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真正实现“非禁即入”。同时,从资本充足金、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合理确定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二是对业务规模较小、处于成长阶段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可按相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支持。三是在考虑互联网金融业务合规性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加以引导。
(三)完善配套措施,营造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壮大,应通过制度创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
是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平台,并加强投资者与管理方相互监督、良性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二是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税收征管,互联网金融交易符合现行税收制度规定,应按规定纳税,研究完善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征管方式。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相关国家和国际机
构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上的经验,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先进技术,完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能力。
第四篇: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对策研究
【摘 要】我国金融领域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提供快捷、便利金融服务的同时,亦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文对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进行了分类,研究了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的对策,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对策
我国的金融行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了革命性的冲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位。据统计,2012年移动支付占全球支付市场比例已达到2.2%,并且以年均40%的速度继续增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的增长速度达到100%;网上银行对柜台业务的替代率超过了50%。互联网金融的高效、便捷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改革体系的效率。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安全方面众所周知的缺陷,以及金融业的重要地位,因此当前对互联网安全风险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分类
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可以分为信息技术类安全风险和业务类安全风险两大类。信息技术类安全风险是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自身不完善导致的,包括信息技术选择风险、信息技术安全风险;业务类安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业务自身特点导致的,包括业务操作风险、商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1.信息技术类安全风险
(1)信息技术选择风险
金融机构为支持和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必须选择一种互联网金融技术解决方案。信息技术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存在统一的标准,金融机构选择的技术方案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漏洞,会造成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选择风险。这些风险会使金融机构后续互联网金融服务跟不上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更新升级困难,引起巨大的技术损失。
(2)信息技术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服务器系统故障风险和网络通信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交易基于互联网通信,交易记录存储于服务器系统中。无论从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上讲,现有的网络技术都不是绝对完备和可靠的。合法用户接入网络的端口或门户的同时,黑客等恶意攻击者也能乘虚而入。网络安全不仅与漏洞有关,还与病毒和制作木马的黑客相关。病毒作为一种传统的网络安全威胁,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仍将是一大挑战。
2.业务类安全风险
(1)业务操作风险
金融机构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网上银行系统的设计缺陷、网上银行的系统错误、银行员工的操作失误等都有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发生操作风险,严重情形下可能危及网上银行的总体安全;网上银行客户泄漏自己的重要信息也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当前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内部员工犯罪以及客户不当操作泄漏个人账户信息。
(2)商誉风险
商誉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商业信用风险。商业信用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长久的、持续的消极影响。互联网金融提供网上消费信贷、网上投资等更多金融服务,同时也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商誉风险。
(3)法律风险
金融机构必须遵守已有法律,但互联网金融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占领市场,新业务的推出总是超前于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新业务的迅猛发展与相关法律出台的滞后可能引发金融机构与客户的法律纠纷,增加互联网金融交易费用,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务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对策
1.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前瞻性的法律法规
防范和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律体系建设远远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各国对互联网金融缺乏监管的根本原因之一。行之有效的法律框架才是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推动互联网金融积极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修改现有法律条款或制定新的适合并促进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尤为重要和紧迫。
2.制定互联网应用技术规范和标准
互联网金融业务,特别是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等业务发展日益迅猛,但配套技术规范跟不上,特别是安全技术缺乏必要的标准。金融平台开发和使用前缺乏充足测试,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用技术开发测试要尽早规范化、标准化,相应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标准也必须加快推出。
3.加强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
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特别是在移动支付等领域还是比较落后,这对我们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计算机系统网络关键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互联网软硬件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4.建设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体系
发展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完善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认证、评估体系。要长期有效地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就应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纳入到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制度中来,建立起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
三、结语及前景
互联网金融为人们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潜在风险,影响到交易和资金的安全性。因而,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以保障网络金融业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必要。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预防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迎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龚衍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2013(2):45-47
[3]魏亮.云计算安全风险及对策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1(10):19-22
[4]王琴,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8):55-57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潜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潜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用户便捷性,合时代认为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潜在风险。
一是流动性风险。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加基金类”的产品不断涌现,各类“宝宝”风行一时,但其中蕴藏着期限错配的风险,也蕴藏着货币市场波动、出现投资者大量赎回的风险。
第二是信用风险。由于网上“刷信用”“刷评价”的行为仍然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2013年,全国活跃的P2P平台超350家,全年累计交易额超600亿元,但也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
第三是声誉风险。部分互联网机构用所谓的“预期高收益”来吸引消费者,但在营销过程当中风险揭示不充分,存在误导销售或虚假销售行为,也会引发风险事件。
第四是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基础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交易数据的敏感信息很容易被广泛收集,对客户账户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第五是技术安全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系统自身的缺陷、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都会引起技术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