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的绿色施工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 要】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绿色施工行业经历了缓慢发展的过程,绿色施工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资金和劳动力保持持续流入,新公司的不断涌现,这些似乎都标志着绿色施工行业经济发展势头的茁壮、旺盛,以及经济界对这种势头的认同。中国绿色施工产业的现实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成为行业内日益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绿色施工 发展状况 发展趋势 发展成就 机遇和挑战
所谓绿色施工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其中主要包含三方面内涵: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绿色施工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建筑概念。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建筑发展过程中,高能耗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现代化的建设中能源的消耗相当巨大,同时产生的污染物和建筑垃圾也是相当的巨大。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大潮下,中国建筑却始终保持着高消耗、高污染的态势,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年。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不可能将大面积的耕地转变为建筑用地,而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减少,全球温室效应的产生不得不使新的建筑发展另谋出路。
我国绿色施工的现状
追溯我国绿色施工的历史,其实也远远的不止这么几年。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就有迹可循。崇尚自然,注意“天时、地利、人和”协调统一的内在规律,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规律,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传统节能观念。《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而在传统建筑中,恰恰将这一点很好的反应——福建的土楼、陕北的窑洞、华北的四合院、川西的吊脚楼以及皖南的民居都用最原始的方式做到了节能,最为直观的就是将“冬暖夏凉”这四个字印在了人们的心里。
从目前我国绿色施工的发展阶段上来说,学界将它形象的分为三个阶段:浅绿阶段、深绿阶段、泛绿阶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完成了“浅绿阶段(2004年-2008年)”,在这一阶段中,将绿色施工作为试点在沿海地区逐步推广。由于绿色施工对技术的要求和成本的要求较大,东西地区之间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到2008年底,国内完成10个绿标项目,23个LEED项目。
在“深绿阶段(2008年-2010年)”间,绿色施工的设计理念已经深入到设计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原则的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一、相关人员开始注重对技术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引入传统的建筑节能理念,如重庆节能示范中心,结合重庆地区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典范,充分展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二、部分绿色施工是将旧厂房改建为绿色办公建筑。通过利用既有建筑,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进行改造,展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理念升级,成为地区节能的示范项目;
三、在普通建筑中构建生态建筑体系。如世 博沪上生态家项目,通过整合里弄、山墙、老虎窗、石库门等上海地域传统元素,针对江南气候特征,结合上海气候,打造高密度城市住宅生态示范。
四、设计标识多,全过程标识少。截至2011年2月,全国攻击140个绿色施工(含公示),期中129个为设计标识,11个为全过程运营标识。
五、技术体系相似度高、被动技术少;
六、绿色施工的成本不断降低,在深绿阶段,随着绿色施工评价体系以及技术体系应用的不断成熟,建造绿色施工增量呈下降趋势,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等设备的价格逐步下降,太阳能热水系统开始广泛强制使用。
七、绿色施工种类不断增多。从住宅逐步拓展至医院、办公、商业等类型。在泛绿阶段,绿色施工从单体逐步向城市发展,开始将以全寿命周期评价绿色施工,社会普遍接受绿色施工理念。在这一阶段,绿色标准将不断的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也将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在房地产行业将全面实行绿色施工。
中国绿色施工的发展方向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绿色施工最迅猛发展的一年,在我看来,中国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住房将是绿色施工使用的主要对象。在十二五的规划中,国家明确要求建造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加上不同房地产开发商每年新推出的楼盘,都需要符合节能环保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讲,住房对于技术手段的要求比大型公共建筑更低一些。在技术手段逐步成熟的今天,住宅中使用节能建筑将变得更加的普遍。太阳能供热、供电系统可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第二、地区优势将会变得更加的突出。在我国各个地区,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气候等因素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华北四合院等,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环境的借用范式,实现其形式上的再造,节能的新模式。在结合各个地区的优势,可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在青藏高原上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在开发使用太阳能光电板之后,可在满足本地区使用的前提下,将多余的电能并网输送到其他省市。
第三、绿色施工将成为基本要求。目前很多城区对其新建的建筑提出了绿色的要求,如: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天津中新生态城、上海虹桥商务港区等地区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需是绿色施工;上海南桥新城将绿色施工纳入土地出让文件,将绿色方案作为标书评比内容;安徽合肥也将绿色施工纳入土地出让文件。绿色施工将逐渐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四、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和低碳研究逐步开展超高层因其建筑高度带来了很多质的变化,例如:在成本方面,由于对抗风、抗震的要求变化,带来成本大量增加,比高层高出15—25%。在实用率方面,公摊面积较多,消防楼梯增加,每50m需设置避难层,实用率多在70%左右。在室内环境方面,因不能开窗,通透性降低,空调系统常年工作,能耗高。因此,需要针对超高层建筑开展专门研究,制定符合其特点的绿色施工适用技术。
总结
当前绿色施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遍及全球各地,可再生能源与绿色部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不仅数量显著增长,而且绿色意识与观念正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施工的良好预期正逐年上升。
目前欧洲的绿色施工市场处于全球的最高水平,绿色施工增长最快的区域将在亚洲,调查显示,亚洲区域从事绿色施工的企业将从目前的26%增至73%。56%的企业预期为了绿色施工将带来良好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在未来,太阳能、风能、地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将大幅度提升。
全球建筑市场正在经历向绿色施工的广泛转变,绿色施工在未来将逐步成为全球市场的主流。
第二篇:我国保障房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 要:按照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不过,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日前表态,将此节点延至11月末。从之前公布的部分城市今年以来保障房开工情况来看,开工率不甚理想,一些城市开工率不到三成。预计下半年各地将逐渐迎来开工高峰期,但资金难题依然是制约保障房建设的一大障碍。而现实的建设速度既没能赶上年初时制定的目标,同时又因建筑工期短、成本低,多地保障房出现了质量问题,从而让人不免又要呼吁放慢建设的脚步。保障房建设速度面临的“两难”折射出计划与现实的差距,让人不得不去回想,当初豪迈地写下规划时,是否考虑到实际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土地财政;多渠道融资;住房质量;保障房监管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概述
保障性住房, 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一)经济适用房保障政策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的住房制度改革思路,标志着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开始。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将经济适用房定义为:由相关部门向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提供按照国家住房建设标准而建设的价格低于市场价的普通型住房。经济适用房由行政划拨土地,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以保本微利为原则,面向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对经济适用住房的要求是,一般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功能齐全,有超前性。它具有一般商品住房的属性,但在价格上给购房者予以优惠,与同类商品房比较,其价格要低得多,使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
(二)廉租住房保障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解决辖区内流动人口日趋增多、居住困难的问题,深圳市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打工者居住的廉租房住宅小区。1998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建立廉租房供应体系,向最低收入家庭出租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房。2004年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住房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保障标准、保障方式和保障对象。具体来说,廉租住房制度是指由政府起主导作用,采取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等不同形式,给城镇居民中的弱势群体等解决住房困难问题而建立的住房生产、供应、管理体系,运作程序和原则。廉租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供应方式的固定性。因弱势群体家庭无力购买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只有采用租赁的方式解决住房困难。二是供给对象的确定性。政府对申请租住的弱势群体对象进行资格确定,只有经过有关单位认定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才能租住。三是运作过程的封闭性。租户经严格资格确认后才能入住,并且不得转让、转租,并随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而改变。
(三)政策性租赁房
指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按照市场租价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赁的住房,同时,政府对承租家庭按月支付相应标准的租房补贴。其目的是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享受廉租房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这个概念正好被定格在新出炉的“租赁型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以租代售,可以说是将经济适用房变成“扩大版的廉租房”。
(四)2011年保障房建设目标
根据住建部规划,未来五年,我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从目前的7%到8%提高到2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中温家宝总理的目标是到2011年年末,竣工1000万套保障房。温家宝总理定下的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指的是“竣工”,但最近已经被住建部打折成为“开工”。住建部日前已经将目标调整为11月前全面开工。
二、保障房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开工率不足,建设进度缓慢
今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保障房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力度前所未有,规模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据官方发布的消息,全国开工率34%,六省区不足20%。截至5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340万套,占计划的34%。
截至5月底,天津已新开工保障房项目14个,面积394万平方米、7.26万套,占当年计划的31.6%,千余户家庭通过公开摇号,签约入住公租房。今年天津市保障性住房计划新开工1560万平方米、23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480万平方米、10万套,预计至8月底,今年公租房项目全部进入建设阶段,配套设施同步兴建、同步投入使用。
重庆方面,截至5月底已新开工公租房14.06万套,廉租住房3.88万套,实施城市、工矿和煤矿棚户区改造等2.74万户,全市共计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0.68万套,占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的42%。其他未开工项目,正抓紧做前期准备工作,预计9月底前将全部开工建设,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目标。
2011年1~5月,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已开工124万平方米(约2万套),为计划的1/4;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住房)已开工461万平方米(约5.8万套),超过计划的一半。
湖北今年建设32.86万套保障房任务中,截至5月底,全省开工率为49.67%。
(二)地方政府资金不足,融资吃紧 保障房建设临社会资金筹措困难,地方财政保障房资金压力空前。据住建部估算,今年计划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所需资金约1.3万亿到1.4万亿元。虽然,中央补助保障房建设的1030亿元财政资金将陆续下拨,也有少数民营企业家表态愿意出资参与保障房建设,然而,保障房资金缺口依然庞大。要求政策支持意味着地方财政要为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社会资金的投资回报作出贡献。九九归一,社会资金即便如大家所愿争相参与了保障房建设,但保障房所需保障资金的最终来源,从本质上讲,最后依然还得有赖于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当前是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据媒体报道,去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29109亿元,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5%,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71.68%,占到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9.3%,在沿海一些城市甚至超过了政府财政收入。在土地财政的背景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就是资金,资金就是土地,土地与资金,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政府划拨出了多少土地,其实也就等于划拨出了多少资金,或者也可说相当于少收了多少土地出让金。
其次,民营企业对待保障房热心不足,紧靠地方政府财政难以满足保障房建设资金需求。这是因为保障房建设属微利,开发商不愿涉及。对于经济适用房,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利润率不得高于3%。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 《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报告》。显示,房地产企业参建保障房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百强名单中仅有30家在2007年至2010年间参与保障房建设,排名前十的企业全部参与,其他70家房企未参建。
(三)保障房建设资金监管有待加强 只有资金支持而无监管到位的保障房建设,极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向国家伸手要钱要政策的“敛财”良机,乃至贪污腐败的触发点。一方面固然与今年保障房建设突然提速,相关的政策准备和制度建设尚未来得及跟进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排除这可能是因为各级政府之间为了政绩所达成的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国家对保障性住房投入大量资金,但有的地方在拿到国家下拨的资金后,廉租房建设却严重缩水。据央视报道,陕西商洛市商州区政府向上级申报计划建设廉租房600套房,但在约定期限内却一套未建,实际只利用商品房改出72套,而该计划的1600万元国家专款已经拨付到位。(《新京报》5月30日)在房价已经突破绝大多数民众承受极限的当下,以经适房、廉租房为代表的保障房建设承担着“居者有其屋”的民生重任。如果说房价是个政治问题,那么保障房建设的成败,则可以说关系到社会稳定。意义如此重大,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尤须引发警惕。
(四)保障房使用价值不够理想 影响保障房使用价值的因素有多个,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房屋建设质量、房屋设计、住房区位以及住房小区环境等。
1.保障房质量问题始终被关注。内蒙古包头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民馨家园”大部分新楼房成“墙脆脆”,让好端端的“民心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这成为继去年10月北京“明悦湾”8栋保障房被责令拆除以来的又一起典型事件。此外,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多城市也都出现过保障房质量问题。住建部近期发布《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把加强质量管理摆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首位,努力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效能,切实履行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责任。同时,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考核、约谈和问责范围,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力度,依法严肃查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2.住房区位、房屋设计以及小区环境影响保障房价值提升。在全国大多数保障房建设 过程中,位偏质差配套少是当前不少地方建设保障房的通病。一方面,相比日进斗金的商品房,获利很少甚至会赔本的保障房很难引起一些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建设进度一拖再拖,建筑质量更是堪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上只满足于解决有无的问题,并未考虑住户居住的舒适度,使得保障房的居住和生活成本比有的商品房还高,使许多好不容易中签购得保障房的中低收入家庭被迫放弃。保障房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贫民区”的代名词。由于城中心很难找到土地,拆迁成本比较高,所以保障性住房很多情况都建在城外或是郊区。基于区位的遥远,周边配套都不健全是个客观存在的情况。
三、发展方向和建议
(一)多元化解决资金缺口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情况。各个城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该留下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政府财政在“地”上面还是应该做些文章。一般来说,各个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开发,政府要把因为开发而带高的价格和原来价格之间价差的一部分用于造福老百姓,这其实就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如何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充足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保障性住房制度长期有效运转的关键,特别是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金来源稳定等特点,非常适合参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和建设。为此,建议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牵头,尽快出台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及管理的相关细则,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加大保障房资金监管力度 只有资金支持而无监管到位的保障房建设,极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向国家伸手要钱要政策的“敛财”良机,乃至贪污腐败的触发点,等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保障房建设并不是各级政府需要层层应付的政绩工程,而是为了让民众享受到国家福利的民生工程,其建设的成败也决不仅仅取决于给政策给资金这么简单,还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监管措施。分析原因,一方面固然与今年保障房建设突然提速,相关的政策准备和制度建设尚未来得及跟进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排除这可能是因为各级政府之间为了政绩所达成的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今年的保障房建设任务重,时间紧,完成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但同时这又是不能不完成的政治任务,直接关系到官员的政绩考核。两害相较取其轻,降低监督门槛,甚至有意无意地无视违规操作,或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最后的结果是,民众得到的并非实实在在的保障房,而只是一堆华丽的数据和一张虚构的民生蓝图。
(三)加强保障房建设质量监督,提高保障房使用价值
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规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规划、施工等许可文件。严格执行施工公示牌制度和永久性标牌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面实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未进行分户验收或分户验收不达标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实施保修。
参考文献
[1]高波:《现代房地产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2]姚玲珍:《中国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陈伯庚:《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三篇:我国仓储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仓储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物流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商品流通的时间缩短,达到快速送达目的地,保证商品质量完好无损,节省流通费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商品在流通中的成本,达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合理统一。归纳起来一句话就是在物流活动中要千方百计使物流里程少、环节少、库存少、时间少、费用少、服务好;做到“及时、准确、经 济、安全”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高质量的服务,仓储业是物流的一个重要纽带,物流系统的迅速发展要求有完善的仓储作业水平为保障,而目前我国仓储业的发展还无法满足需要。
一 我国仓储业的现状
(1)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仓储业形成了以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各部门、地方出于自己的利益与方便,各建属于自己的仓库,形成什么“工业仓库”、“农业仓库”、“铁路仓库”、“交通仓库”、“商业仓库”、“物资仓库”、“外贸仓库”、“军工仓库”等,长期形成的这种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自备仓库自己用,相互封闭、重复建设的局面至今尚未完全改变,仓储业社会化程度低。由于这种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造成资金分散,管理落后、设备陈旧,仓库利用率低。据了解全国仓库面积利用率平均不到40%,有的仓库长期闲置,但有的不够用还在继续投资建新库,由于盲目乱建、乱设仓库,使得市场竞争过度,仓储价格无序。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量的农民仓库、部队仓库,不景气的工厂 将闲置厂房做仓库低价出,吸引客户,使这些市的仓储价格偏低,背离了价值规律,后果是仓库管理水平低、储存条件差、服务质量低,致使储存物资损坏变质、失 窃等,使国家和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2)现有仓库的功能单一,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有仓库大都是平房库,其功能就是单纯为储存产品,加上现在仓储市场不规范,竞争不平等,绝大多数国有仓库经济效益不好,不少长期亏损,不仅缺乏发展后劲,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3)大部分仓库设备陈旧落后
不少仍处在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人抬肩扛,工作效率低。不少仓库处在“货物进不来出不去”,商品在库滞留时间过长,或保管不善而破损、霉变,损失严重,加大了物流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不断扩大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物流应有一个高速发展,尤其仓储业更要 有一个快速发展,以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二 我国仓储发展的方向
充分利用已有的仓储资源的仓储社会化,提高仓储效率和仓储业分工发展的专业化功能,加速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促进物流效率提高的仓储标准化,提高仓储自身效率,实现仓储管理的现代化。
(1)仓储业社会化、功能化
我国仓储业目前的效率低、利用率不高、作业条件差、缺乏自身发展能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任何社会资源只有在市场中自由交换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也只有 在自由交换体制的激励之下,才回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仓储业需要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整齐分开、管理科学”为原则惊醒现代化改造,建立科学西那金的企 业治理结构,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的主体,才能彻底改变我国仓储业的不良状况,真正成为市场资源,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我国仓储业的技术水平和功能重复的现状,只有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才能得以改变。社会对仓储的 需要也同对其他啊社会资
源的需要一样,向着专业化、特殊化、功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仓储业内部在市场竞争中也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产品个性 化的优势。
(2)仓储机械化、自动化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机械化已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机械具有承重能力强、效率高、工作时间久、损害低等多种特点。仓储作业大都负荷中,作业两 大,作业环境恶劣,时间紧,存在着众多系统性不安全隐患,因而仓储机械化是仓储业发展的必然。仓储企业应通过机械化实现最低的人力作业,加大企业集成度,减少人身伤害和货物损害,提高作业效率的目标,随着货物运输包装向着大型化,托盘化的发展,仓储也必然要向机械化过渡。
仓储自动化是指由计算机管理控制仓库的仓储。在自动化仓库中货物仓储管理、环境管理、作业控制等仓储工作,通过住处管理、扫描技术、条形码、射频通信、数 据处理等技术,指挥仓库堆垛机、传送带、自动导引车、自动分拣等设备自动完成仓储作业;自动控制空调、监控设备、制冷设备进行环境管理;向运输设备下达运 输指令安排运输等;并同时完成单证、报表的制作和传递。对于危险品、冷库暖库、粮食等特殊仓储,都有必要采取自动化控制的仓储。
(3)仓储信息化、信息网络化
对于存货品种繁多、存量巨大的物流与配送中心,要提高仓库利用率,保持高效率的存货流转,实施景区的存货控制,没有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和处理是不可能实现 的。仓储信息化管理包括:对账目处理、结算处理,提供实时的查询;进行货位管理、制作个中单证和报告表,进行存粮控制,甚至与进行自动控制等。可以说,仓 储要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损耗,从而降低成本就必须实现信息化。
仓储是物流的节点,是企业存货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需要仓储及时地把存货信息反馈给管理部门,在充分掌握物品的存粮、储备、存放地点、消费速度的情况下,才恩能够惊醒准确的生产和经营决策。高效的物流管理是建立在对物流进行控制和组织,要想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就需要仓库、厂商、物流管 理者、物流需求者、运输工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网络控制物流,做到仓储信息网络化。
(4)科学管理
仓储管理包括仓储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几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管理体制,仓储活动可以分为向社会提供仓储服务的商业仓储和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的企业自营仓储。无论管理体制如何,仓储管理都需要进行科学化管理,是高效率的仓储。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商业仓储也正如其他经济活动主体一样,只有在充分市场化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展其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商业仓储必须发 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按照独立市场经济主体的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和开展科学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使仓储企业产权独立,给予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 主权,按照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向社会提供服务。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自营仓储,应该在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仓储的地位,高度重视他仓储的作用和强化对仓储的管理,合理地调配企业资源,使企业仓储部门成为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的可靠保障。
仓储企业(部门)内部应实施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实行规章化的岗位负责制,建立有利提高生产率的动态和奖励分配制度,实施有效和系统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采取科学化的和管理方法,培养积极向上的优秀企业文化。
(5)重视对人才的培训
要重视现代化仓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仓储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又在于人,没有知识,没有人才,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要 实现仓储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必须按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仓库和工作岗位制订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对仓储人员的培养、教育和提高,尽快 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专门从事仓储管理的干部队伍。这是实现我国仓储业乃至物流业的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第四篇:我国制药分离工程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引言:制药分离过程主要利用待分离的物质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共存杂质之间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制药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医药产品的高效生产,分离和纯化是最终获得商业产品的重要环节,是各种新医药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在整个医药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20年来,制药分离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有些技术已经在工业上得到了应用,有的虽然还在研究中,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产业虽然得了比较大的发展,但是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与其他生物技术的发展相比是不平衡的,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问题,药品提取分离纯化过程作为医药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首要原因。目前,在我国制药领域,很多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应用,但是依然是以传统落后的提取技术为主导,在制药过程中存在着提取分离技术装备简单,工艺流程单一等缺陷。我国目前的分离提取技术还存在很多不足。制药提取分离技术及其装备关系到三个问题:(1)能否最大限度地从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并保证无用的物质不能被同时转移。(2)能否尽量使所提取物质的量相对平均;(3)能否在尽量满足最大产能的情况下,把成本降到最低。简单来说是产率、工艺条件稳定和效率三个问题。若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能为后续生产环节制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实现提高生产质量的最终目的。目前,我国大部分所使用的传统提取工艺和装备都难以解决以上的几个问题,集成优化和高效节能的成套装备虽然已经开发出来,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先进的装备及自动化控制与在线检测系统的优势,开发出先进、适用的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流程,并使其得到推广和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水提醇沉法(水醇法)、醇提水沉法(醇水法)、酸碱法、盐析法、离子交换法和结晶法等。新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絮凝沉淀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等。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推动了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为我国的医药行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方向
1、生物药物分离纯化技术上的几个发展热点与方向: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步骤繁杂,通常包括细胞工程--细胞收集、细胞破碎、产品粗分离、产品精制等。根据产品的质和量的显著差别一类是大宗的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其特点是处理量大,对分离条件的要求较低,过程中借鉴化学工业的手段较多,如沉淀、过滤、蒸发、萃取、离子交换等。另一类是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类物质的分离。其特点是处理量小年产量常不足,产值大,具有生物活性,对分离条件要求苛刻,常用生物化学中的特殊手段,如层析、膜过滤、凝胶过滤、电泳等进行分离。多年来,我国生物技术的上游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一大批的科研成果,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乙肝疫苗、链激酶等。目前,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问题较多,研究较活跃,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几个发展热点如下: a、层析柱和凝胶过滤柱的放大技术。b、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药物的处理。c、大规模分离过程的自动控制。d、电泳分离、膜过滤等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e、优化生产工艺 ,减轻分离负荷。
2、中药分离纯化发展方向: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从传统原粉成型的膏、丹、丸、散到浸提型制剂,直至今天中药制剂现代化,无一不体现了中药制剂逐渐与世界药物制剂接轨的特征。中药成分复杂,既体现中医药理论指导的自身特色,保留中药传统制剂合理的本质,又完全符合现化中药制剂的质量要求,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而中药提取液的成份众多,在合理的提取工艺基础上,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才是改变传统中药制剂“粗、大、黑”的关键,是保证制剂的药理效应、处方的量效关系均一和稳定的前提。因此,分离纯化技术在中药制药前处理工艺技术中是更为重要的。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是实现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一些新的分离的精制的方法如絮凝法、大孔吸附树脂法、超滤法、高速离心法等,为实现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的要求相继涌现。近年来一些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已开始引入中药提取、分离和纯化的研究和开发中,如超临界流体萃取(SFE)、超声场强化、微波辅助诱导萃取技术、非线性振动、临界萃取技术、超高压提取技术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这些技术具有产率高、纯度高、速度快、物耗能耗低等特点,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3、近年来几种新兴的药物分离纯化技术及其在制药行业的应用:(1)微波强化萃取技术(ME)
又称微波辅助提取,是在提取的前处理中利用微波场的特性来强化有效成分浸出提取法。如提取荆芥根总黄酮,平均回收率为98%,提取时间由常规法的2小时缩短到半小时荆芥根中总黄酮含量由常规法的0.71 mg/ml提高到0.75 mg/ml。ME可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减少溶剂用量及废物,并可提高药剂收率和纯度。
(2)纳滤(NF)是介于反渗透(RO)与超滤(UF)之间的一种膜技术,应用于有机相中时,被称为耐溶剂纳滤(SRNF),它具有传统分离技术(如蒸馏和结晶)不可比拟的优点:无需任何添加剂,分离过程无相变,在较温和的温度条件下操作物质不易失活和降解,在较低压力下就可回收有机溶剂,减轻了环境污染,并且可以显著降低能耗。利用SRNF技术可以将抗生素、医药中间体和多肽及多肽化合物等从有机溶剂或 含有机溶剂的水溶液中分离与浓缩,不仅可以降低溶剂用量,而且还可以去除微量杂质,最终达到节能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3)超声提取技术 超声提取技术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空穴化作用加速植物有效成份的浸出提取。另外,超声波的次级效应,如机械振动、乳化、扩散、击碎、化学效应等也能加速欲提取成份的扩散释放并充分与溶剂混合,利于提取。与常规提取法(煎煮法,水蒸气蒸馏法,渗滤等)相比,具有提取时问短(30min),提出率高(增大2—3倍),低温提取有利于有效成份的保护等优点。
(4)酶工程技术 酶工程技术是近几年来用于中药工业的一项生物工程技术。选用恰当的酶,可通过酶反应较温和地将植物组织分解,加速有效成份的释放提取;选用相应的酶可将影响液体制剂的杂质如淀粉、蛋白质、果胶等分解去除,也可促进某些极性低的脂溶性成份转化为糖甙类易溶于水的成份而有利于提取。
(5)超速离心分离技术
是以超过重力速度上千倍的高速离心力使药物沉降,用于中药水提液澄清分离。结合运用多级过滤法 , 注射剂生产中预滤。主要用于生物化学制品、抗生素发酵液等的固体与液体的分离。与水沉法相比,制备清热解毒口服液,黄酮含量高、成品色泽深且澄明、有效成分损失少、工艺流程短、成本低。结合运用多级过滤法,注射剂生产中预滤,极大地提高滤速效果,具有省时省力、药液收率和纯度双高的特点。制剂质量优于水醇法,沉降效果胜过重力沉降。
三、结束语: 随着精细化工及医药领域对分离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型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看到新技术分离领域的发展很有潜力,而国内的研究一直处于跟踪的状态,我们应加紧此方面的研究,以使我们自行研制的新型分离装置早日产业化。
参考文献:
1.陈秦娥,梁金龙
中药提取、分离与纯化新技术进展
医药工程
设计
2012.8 2.郑逢春
有机相纳滤传递机理的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
2009.12
3.陈建宇,杨阳
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分析
科
技创业家
2011
4.张雪荣
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87)
5、冉懋雄
略述高额技术与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J】.中药研究与
信息
2001.3(7)
6.郭学锋
膜分离技术在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7 第15卷第2期
7、李云梅
中药复方制剂工艺分离纯化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农垦医
学 2001.5
8、朱叶钊,卢定强,万红贵
工业生物制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
势
2004.12
9、任平国,徐启红
《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2009(26)
10、肖培根
中药制药必须走分离与纯化技术道路
2004
11、顾觉奋
膜分离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5.1
第五篇:我国焦炭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焦炭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方向
焦化产业是为冶金产业服务的重要基础能源原材料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及稳定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既是“十二五”规划初年,也是焦炭期货上市元年。在这样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我们需要理顺近年焦化行业运行特征,并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严峻挑战,积极把握资源和产品市场的主动权,着眼行业长远发展目标,在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方面继续努力。
一、当前国内焦炭行业基本运行状况
1.焦炭产销量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钢材需求持续增长,焦炭产量也呈逐渐递增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到2010年我国焦化行业总产能由2.0亿吨增加到3.9亿吨。我国焦炭产品的主要消费行业是冶金业,其中高炉炼铁、铸造、铁合金是焦炭在冶金业中的主要消费领域,其中高炉炼铁为我国焦炭最重要的消费领域,目前国内高炉炼铁约占我国焦炭消费总量的70%左右,生铁的生产成为影响我国焦炭消费最重要的因素。2004年钢铁行业消费焦炭1.5亿吨,占全国焦炭消费总量的79%。直到2007年,我国生铁和铁合金的产量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也直接带动了对焦炭的需求增长。但在2008年,国内外经济增速下滑,钢铁行业出现了较大变化。2009年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带动钢铁等行业继续高需求拉动,焦炭生产高增长,焦炭表观消费量继续增加。到了2010年,我国焦炭表观消费量约3.843亿吨,同比增加约2962万吨,增长8.35%,是我国焦炭消费历史上消费最多的一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4月份我国焦炭产量为1.3565亿吨,同比增加8.0%;1—4月份表观消费量约1.3397亿吨,同比增加约878万吨,增长7%;预计2011年全年我国焦炭产量将超过4亿吨。
2.上游炼焦煤产量稳步增长,仍面临较大缺口
焦煤作为焦炭的上游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焦炭的价格、产量和供应量。我国原煤产量波动较大,总体产量呈增长态势。2001年我国炼焦煤产量总计为5.5亿吨,自2006年以来,我国炼焦煤产量基本稳定在10亿吨/年左右。我国炼焦煤资源量约占全球炼焦煤总资源量的13%,可采储量约占16.5%,其中陕西省炼焦煤资源最多,占全国炼焦煤储量949亿吨的一半以上。我国炼焦煤及其洗精煤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和河北等省。炼焦精煤产量以山西焦煤集团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兖州矿区。山西、山东、安徽、黑龙江、河南等省是我国的炼焦煤主产区,其中山西产量最大,2010年产量为3.4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34%。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已经进入资源衰退期,炼焦煤产能提升空间有限。从增量上看,未来我国焦煤产量主要增加地区在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等地区。陕晋蒙豫四地区的煤炭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已经占到60%,增量贡献占到80%,未来5年陕晋蒙豫增量仍占主导。
从炼焦煤的进出口量分析,可以看出进口量越来越大而出口量越来越小的明显趋势。2000年我国炼焦煤进口量为33.9万吨,到2010年焦煤进口量已达4727万吨,增长了约138%,目前澳大利亚、蒙古、俄罗斯及印度尼西亚是我国主要焦煤进口国。与此同时,焦
煤的出口量却逐渐下降,从2003年的1313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63.6万吨。2011年冶金煤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基本变化不大,但出口量有明显增多,因此2011年1—4月份冶金煤整体的净进口量有所减少。伴随着中国对于炼焦煤的大量需求,炼焦煤价格水涨船高。
我国焦煤储量并不丰富且分布不均,尤其是肥煤和瘦煤储量很少,无法满足生产需要。2005年主焦煤和肥煤缺口达2000吨,2010年缺口达4000万吨。到2015年,全国炼焦煤需求量将新增1.8亿吨,山西省炼焦煤产量新增0.8亿吨,而其他省区炼焦煤增量有限,无法满足全部需求,因此届时全国炼焦煤约有1亿吨供需缺口。在上述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支持大型炼焦煤企业兼并重组小煤矿和整合小矿业权,鼓励大型企业强强联合,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保障炼焦煤稳定供应。还有部门在考虑研究制订特殊和稀缺煤种管理办法,对炼焦煤等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3.近年来我国焦炭出口放缓、进口增长
近几年我国焦炭出口大致经历了快速增长—平稳回落—出口低迷—恢复性回升等几个阶段,这一变化过程不但受到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同时也与我国近几年频繁出台的出口政策密切相关。我国焦炭出口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200万—300万吨/年增至90年代末的1000万—1100万/年;到了2000年,我国焦炭总出口量增至1520万吨,成为全球第一焦炭大国;2001年以后,焦炭出口量有所减少,但仍达到1384万吨;2004年回升至1501万吨,到2005年又回落至1276万吨。2008年以前,我国焦炭出口量均在1400万吨/年左右,我国焦炭出口在世界焦炭出口贸易格局中举足轻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中国调整焦炭出口关税,从2008年8月起,我国焦炭出口关税调整为40%,导致2009年焦炭出口大幅下降至54万吨,2010年出口恢复至335万吨,约占国内总产量的0.86%。受国际钢市需求拉动,2011年焦炭出口价量齐升,形势较前两年进一步好转。在国际焦炭价格上涨、国内焦炭价格低位徘徊的影响下,今年前4个月我国焦炭累计出口16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348%。
与此同时,我国焦炭进口也出现了大幅增长。由于国内炼焦煤价格高企,有时甚至煤炭、焦炭价格出现倒挂,一批大中型焦化企业充分利用沿海区位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以及较国内炼焦煤的价格差,积极扩大焦炭进口。据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累计进口焦炭9.69亿吨;2010年1—10月份,我国焦煤进口达到了3750.6万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33.6%,在全球焦煤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也骤然升高到20%以上。然而,在中国增加焦煤进口的同时,也拉动炼焦煤价格不断走高,并间接推动焦炭生产成本大幅增长。
4.焦炭市场呈现“一主二辅”贸易格局
一般来说,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自产的焦炭基本上不能满足需求,每个企业均要从市场上采购一部分焦炭,其生产的焦炭总体上不会参与市场贸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基本上是独立焦化企业生产的焦炭。由于独立焦化企业大多位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生产相对集中,尤其山西省是我国焦炭净流出最大省份,在全球焦炭领域有“世界焦炭看中国,中国焦炭看山西”一说。而钢铁企业则较为分散,因而焦炭的流通就显得较为分散。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发现,焦炭主要流向以下地区:一是河北省,该省有几百家冶金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和铸造企业,其中又以唐山地区的钢铁企业最为集中,唐山是全国焦炭流入的最大地区;二是江苏省,该省有着众多的冶金钢铁、铁合金、黑色金属企业;三是辽宁省,该省是我国
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是我国钢铁冶金、国防工业、航空机械、船舶制造和汽车制造的生产基地;四是山东、广西、甘肃、广东和福建,这几个省区大量采购焦炭用于本省的冶金钢铁工业和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综合我国焦炭的供需格局以及内外贸贸易情况,可将我国焦炭的物流贸易区划分为“一主二辅”3个区域,其中包含山西、河北、天津、山东和江苏(苏北)在内的华北区,包含云、贵、川和两广在内的西南及华南区,以及包含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区。未来焦炭市场的供求关系主要取决于运输能力,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主力,2005年到2009年铁路运煤量从10.7亿吨增加到13亿吨以上,在煤炭总产量中占比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40%—50%。2010年上半年,国内铁路运煤量达到7.6亿吨,占煤炭总产量的比例约为50%。
5.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自2005年《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实施以来,焦化行业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改造力度,努力实现焦炉建设和改造的大型化、自动化、清洁环保化,促进了焦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加快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焦化行业全面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集中度。2010年,云南、山西、陕西、贵州、山东、新疆、河北等14个省区淘汰落后和北京首钢搬迁等淘汰关停焦炭产能约2759.5万吨,超额完成了工信部要求各省区市2010年淘汰落后焦炉产能的任务,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焦化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10年,我国重点统计焦化企业炼焦工序能耗下降17.42kg标准煤/吨焦,水循环二次利用率达96.06%,同比提高1.19个百分点,吨焦耗新水下降0.17m3/吨焦,为我国焦化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保治理、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我国焦化行业高消耗、高排放情况进一步明显改观。
二、国内焦化行业存在的问题
1.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状况暂时无法改变
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焦炭行业快速发展,国内焦炭产能迅猛扩张。产能的盲目扩张使我国焦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多数焦化企业陷入经营窘境。从数据方面来看,2004年年底我国焦炭产能为2.5亿吨,2004年我国焦炭产量为1.75亿吨,当年焦炭产能就已过剩0.75亿吨;到了2009年年底,国内焦炭产能约4.2亿吨。以2009年为例,全国焦炭产能为4.2亿吨,产量3.45亿吨,而焦炭实际消费量为3亿吨,产能过剩1.2亿吨,产能利用率约71%。当年焦炭库存高达0.45亿吨,以2009年每月平均产量0.29亿吨计算,库存量比全国1个半月的焦炭产量还多。总体来说,2010年焦炭行业仍呈供大于求格局,但存在结构性特点,即钢铁企业自产焦炭供不应求,独立焦化企业产焦是供大于求,但全国总量产能供大于求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
2.产业集中度低,需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近年来,一批大型钢铁企业和独立焦化企业加快了联合重组步伐,鞍钢、宝钢、武钢、河北钢铁(000709)以及旭阳煤化工、山东焦化等大型焦化集团形成,焦化产业集中度有了
进一步提升,但我国焦化行业集中度总体仍然偏低,相当一批独立焦化企业产业链建设滞后,焦化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2011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部署了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钢铁、焦炭等重点行业近期淘汰落后产能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提出淘汰焦炭落后产能1870万吨。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专门发出文件,要求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检查考核,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焦化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的兼并重组,打造煤—焦(化)—钢等上下游行业合作共赢的坚实产业链,提升焦化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3.产业技术落后,需加快焦化行业绿色转型
我国焦炭生产与消费规模巨大,不仅消耗巨额的煤炭资源和能源,也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承载着巨大的资源(能源)和环保压力,因此,促进加快焦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刻不容缓。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初步测算,2010年我国生产和消费焦炭3.8亿多吨,约占全球焦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65%左右。生产这些焦炭,需要消耗炼焦洗精煤约5.4亿吨,而生产这些炼焦洗精煤则需要炼焦原煤8亿—9亿吨,其原煤需求量约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7%。因此,节约使用焦炭,进而节约使用炼焦煤潜力巨大。
4.焦炭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当今发达国家95%的焦炭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企业内部。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余热等能够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而我国钢铁企业用焦量虽占焦炭产量的80%左右,但只有33%的焦炭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联合企业内部,67%的焦炭生产能力为独立的焦化企业所有,这使得我国焦炭工业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未来应通过发展化工产品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由于我国焦化行业缺乏控制上游焦煤资源的能力,下游钢铁企业在遇到市场需求下降时,首先就会减少外部焦炭采购,国内独立的焦化企业因此处于“两头受压”状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在经济周期向下波动时,这些独立焦化企业受到的直接冲击最为明显。
5.“两面夹击”,企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由于焦化行业产能较为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价格优势,尤其近几年受上游高价焦煤和下游强势钢企夹击的焦炭企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一般焦炭的原料成本占到焦炭总成本的90%以上,我们以吕梁离石焦精煤(45%)、临汾霍州肥精煤(15%)、长治郊区的廋精煤(30%)以及忻州宁武的气精煤(10%)来计算焦炭的原料成本。从下图可以知道,焦炭的原料成本基本接近焦炭的现货价格,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中焦化企业采购的炼焦煤价格往往比市场价格低,如果除去这部分差价,应该说焦炭的原料成本低于现货100—200元的价差。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焦炭价格从当时最高的3000元/吨急速下滑至1250元/吨,国内焦炭企业集体限产、停产,国内焦化行业深陷泥潭。时至今日,国内焦炭价格也未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09年,我国A股市场5家焦炭上市公司中有4家出现亏损。从近两年焦化企业的盈利来看,去年焦化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今年焦化企业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状态。今年上半年,上游炼焦煤价格大幅上扬。另外,下游钢铁行业受制于高企的铁矿石价格,现已进入微利时代,材料成本控制更趋严格,焦炭价格受到
明显压制。
三、焦化行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1.焦炭期货上市,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经营
2011年4月15日,焦炭期货上市。上市焦炭期货,既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我国煤焦市场体系发展改革的需要。金融危机以来,焦炭价格的急速涨跌让大家意识到焦炭行业与金融系统的紧密联系。此时推出焦炭期货,为业内企业提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经营的手段,对于改善焦炭行业经营方式,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期货市场的价格平缓功能有助于保持产业投资者信心,改善投资环境,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帮助焦炭企业“御冬”,同时实现煤、焦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受“十二五”保障房建设推动,焦炭需求稳步增长
自1998年房地产改革以来,房地产业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快速上涨的房价也令民众苦不堪言。为实现中低收入者住有所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前夕向民众承诺,今后5年将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并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资金4.8万亿元进一步保证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在2011年、2012年间集中释放,大量增加的钢材需求将进一步刺激焦炭需求。此外,“十二五”期间西部开发及联通各个城市间快速轨道建设带来的钢材需求以及水利工程等其他基础建设对于钢材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刺激焦炭需求。
3.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快
我国焦化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尤其相当一批独立的焦化企业产业链尚未实现延伸目标,市场竞争力不强。近几年,针对淘汰“二高一低”行业的措施不断出台,“十二五”期间焦化行业整合力度更是空前,行业集中度将得到大幅提升。工信部下达了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其中焦炭要求减少1870万吨,远大于生铁减少2653万吨对焦炭的需求减少量。以国内最大的产焦地山西为例,根据山西焦化(600740)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十二五”期间,通过兼并重组,到2011年年底独立焦化企业保存150户摆布,总产能控制在1.4亿吨,淘汰落后产能2000万吨,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要达到90万吨以上,其中兼并重组主体60户摆布。到2015年年底,独立焦化企业保存60户摆布(已通过行业准入的热回收焦炉企业和城市气源、热源企业除外),淘汰落后产能4000万吨,产能控制在1.2亿吨,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要达到每年200万吨以上。这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焦化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的兼并重组,打造煤—焦(化)—钢等上下游行业合作共赢的坚实产业链,促进增强焦化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焦化行业的过剩局面。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焦化行业需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努力推进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进步,并积极运用焦炭期货为企业规避风险,努力促进行业平稳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