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范文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来源: 《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1).-71-72转75 作者:邱玉杰 阅读次数: 73改革开放20a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农业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但总体而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10-20a,而且90%左右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高水平的监测手段和质量保证体系,能耗物耗高,产出效益低,不能适应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能耗大、排放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的产生与加工装备落后有直接关系。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万多家,产值达4.2万亿元,从业人数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数的28%,农产品加工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活力和后劲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仍较低,农产品加工基本上处于低级粗放的初加工阶段,产后处理量不到总产量的20%,加工产值仅为自然农产品产值的38%,造成农产品的大量损耗和资源的浪费。据统计,我国储粮损耗率高达9%,比发达国家高出8个百分点,产后加工损耗率也高达3%-75%,每年储藏与加工过程中约损耗粮食388亿kg;全国年加工面粉量只有6500万t,其中精加工面粉仅占面粉总量的37%;大米精加工能力约为l400t/a,仅占大米生产量的11.7%;年玉米加工能力为2830万t,仅占玉米加工能力的20%;果品和蔬菜的产后损耗率也高达25%。
从农产品加工的品种和类别来看,国内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在粮油加工业中,以专用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而我国仅有20种左右,炸面包圈粉、速溶面粉、面包屑粉、炸鱼拖粉等品种仍为空白;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多达400多种,而我国仅有几种;果蔬、肉类和乳品加工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从农产品的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产值的70%以上是通过产后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实现的。美国用于采前田间生产的费用仅为30%,70%的资金都用在采后环节,从而保证了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粮食损耗低于1%,生鲜果品和蔬菜的产后损耗在1.7%~5%之间。70年代以来,世界上经济及技术进步的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意大利、荷兰的保鲜规模为60%左右,其他西欧国家的保鲜规模为50%,美国和日本的保鲜规模高达70%左右。发达国家粮食的食品工业转化率在80%以上,果蔬的转化率约为50%。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产后保鲜、加工、贮运等环节都很薄弱,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的比例仅为0.38:l,而美国和日本果品的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例分别为3.7:1和2.2:l。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达70%,加工品在膳食中所占比例也在70%以上,而我国的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只有200%~30%,加工品在膳食中的比例不足30%。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DP的贡献程度,发达国家的平均比值为2.0:1~40:1,而我国的比值只有0.20:1,这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的总体水平落后,尚处于初级加工或粗放加工的水平,处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耗能高的初级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增值效应的提高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改期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还很低,存在许多问题。
2.1技术水平和装备落后
由于受机械工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还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中80%的技术装备处子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水平,15%的技术装备处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水平,只有5%的技术装备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很多企业(包括生产名优特新产品的企业)仍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加工方式。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和企业规模小,成企业的能耗和物耗多,产出和效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产品的资源浪费。
2.2农产品加工机械性能低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研制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品种、规格和数量上都有较大的增长,但是对区域多样性的农产品来说,加工机械产品的规格还较少,系列化和成套化也较差。另外,我国农产品加工机械产品的工作性能不高,能耗较大,生产效率较低,一般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资源性产品多,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械自动化的研究,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
2.3农产品加工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在该基地上进行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和加工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具有优良品质并以最低的产后损耗进入消费市场。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优质高产农产品生产基地普遍缺少储藏、保鲜和加工环节,使农产品在不适宜的条件下长途运输,导致其产后大量损耗和品质下降,附加值也难以提高。
2.4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不足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7%~27%,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30%。在这种情况下,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高。虽然我国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但是大多数研究机构的科研仪器落后,新技术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
2.5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常会产生许多副产品。目前,我国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废物丢掉,这不但浪费了资源,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另外,不少企业把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掉,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治理,在提高农产品利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维护生态平衡,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3.1提高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如果农产品只作为初级原料来消费,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应积极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的综合利用研究,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利用稻谷脱壳后的稻壳制碳,并用米糠制油;果蔬榨汁后的残渣经加工可做饲料,果皮可提取香精和色素等。对农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可提高产品的利用价值,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2加强果蔬贮藏与保鲜技术的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的果蔬产品以鲜食消费为主,形式单一。产品的多用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果蔬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不高,常造成果蔬的大量损耗。因此,应加强果蔬贮藏与保鲜技术研究,加大对果蔬加工技术及其机械装备的研究力度,以减少果蔬的生产损耗和废物的排放。
3.3重视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
目前,国际上广泛用于农产品初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很多,主要包括气流和微波粉碎技术、冷冻粉碎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低温和低压工艺、气调保鲜技术、核微孔冷消毒技术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国的高新技术应用起步较晚,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并尽快将其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业中去。
4结语
加快技术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出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产业体系,建设原料基地,强化技术创新,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粮油、果蔬等大宗农产晶加工业的发展始终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大宗农产品加工中存在的转化不足、品种单
一、产品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应重点开发粮油、果蔬等主要农产品的关键生产技术与装备,并将国际上广泛应用的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加工领域,从而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
第二篇: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孙智昕
(食工1401 学号:0611140119)
摘要: 在我国,水产加工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而且与对我国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密切关系。由于加工能力较弱,以及质量意识的淡薄和基础研究薄弱,使得其产品附加值低,商品深加工品种少,出口创汇少。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需求的改变,水产加工企业必须把提高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加以保障,同时发展营养保健、方便快捷的食品以适应市场需求,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业 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S 我国是渔业大国,近几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一直在4500万吨左右,全社会渔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水产品不仅能提供人类优质的蛋白质资源,而且营养及功能成分均十分突出.水产食品具有高蛋白,丰富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和保健成分外,还含有大量的呈味物质如:肌肽、鹅肌肽、氧化三甲胺、甜菜碱、游离氨基酸、肌酐酸牛磺酸、琥珀酸等,从而构成了水产食品特有的风味,令消费者喜爱,而且,水产品也是人类最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之一。近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以及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渔业隹产获得丁持续稳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产量大幅度攀升。200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4278.99万t,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鞋的30 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061.28万l,淡水养殖1516.93万t。随着渔业产业的长足进腱,水产品加工业同样也有_广长足的进步。水产加工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将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而不断扩大,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据FAO(联合国粮农织织)统计,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的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水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腌制品、干制品、熏制品,槽制品等就是古代最常用的加工方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水产冷冻品、腌干制品、罐头制品、调味制品、鱼糜制品、鱼粉、海藻食品、海藻化工、海鲜保健食品、海洋药物、鱼皮制革及工艺品等十几个行业门类.成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从1996年到2000年,全国水产品加工总量从415万t增长到651万t,平均年增长率为20.9%所谓“一业兴,百业旺”。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较好地解决了水产品养殖中常规品种的销路,部分地解决了城镇下岗富余人员的就业出路,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在淡水水产品生产相对过剩。
水产品滞销情况下,水产加工业被认为是朝阳产业,它通过资金、技术、市场的组合运作,促进渔业生产从原料的初级生产向工业制品转化,又通过不断创新,使产业真正体现水产品加工业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特点。因此,水产加工业的发展,对渔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1 我国水产加工业的现状
1.1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的水产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加工能力不高,有的企业仍然是依靠手工操作,冷冻卫生设备差,这些先天性的不足,必然导致其产品加工率低,致使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调查还显示:我国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淡水水产品高精深会逐步纳入HAccP体系,实现国际接轨,安全健康的水产加工品将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生产无污染的安全食品将是今后水产加工业的一大商机。
1.2水产品加工行业已成多元化发展态,从加工品种结构看,目前我国形成的水产品加工工业有如下几个方面。
1.2.1烤鳗加工业 自1982年我国引进日本烤鳗设备,到1996年已发展到50多家烤鳗厂,年产量达3.52万t,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产量的50%,其中,85%到90%的产品出口日本。2000年,我国烤鳗出口量近7万t,出口额 7.5亿美元,出口创汇额长期位居水产品第一位。由于烤鳗加工业利润较高,今年来国内烤鳗厂发展较多,导致企业间竞相压价,竞争激烈而利润滑坡,造成该领域增产减收的被动局面。
1.2.2冷冻鱼、虾加工业 2002年我国鱼类总产量2371万t(其中海产鱼类1020.5万t),海产虾类71.73万吨。因此,冷冻鱼、虾加工业一直是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主体。2002年我国冻鱼及鱼片产品出口为96.2万t,占水产品出口的30%以上;虾类产品出口16万t,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国罗非鱼养殖与加工业已有了长足地发展,加工出口量有1998年的473t提高到2002年的3.2万t,增长势头迅猛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摸。
1.2.3鱼粉加工业 鱼粉一直是我国进口数量最大的品种,2002年我国进口鱼粉95.8万t,堪称世界第一大鱼粉进口国。因此,开发国内一些低值水产品用于鱼粉加工,能为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饲料。
1.2.4鱼糜加工业 鱼糜加工业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是以手工加工为主,品种单一。自1984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冷冻鱼糜制品生产线后才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2002年,我国各类鱼糜制品产量为10.24万t,不仅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而且还研发[7]
[5][6][4]
[3]
了一系列新型高档鱼糜制品与冷冻调理食品,如鱼丸、虾丸、鱼香肠、模拟蟹肉、模拟虾肉以及鱼排、海胆黄等冷冻调理食品。
此外,随着相关加工技术的突破,一批海洋药物与保健食品加工企业也迅速崛起。如河豚素的提取,用于保健和医疗的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目前均已实现工业化生产。2 未来水产品行业发展方向 2.1加强新型产品研制与开发
2.1.1合成水产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步上升,而天然水产品特别是一些高级海产品的海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要水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出以鱼类、海藻等大众水产品为原料,配以适当的调味料且色、香、味俱佳的仿生食品,如鱼翅、虾仁等。同时还要加快低值水产品、小杂鱼的综合开发利用。
2.1.2水产保健食品前嚣广阔 逐渐富裕的人们,越发重视健康长寿,不仅希望饮食能够补充营养,更希望饮食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益寿等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水产品具有广泛的营养和保健功能。海水鱼的脂肪中舍有高达70%吼上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其中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w一3脂肪酸是陆地动植物没有的,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健脑、增强记忆力、视力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以预防痴呆和某些癌症等方面有一定功效。此外,水产品中台有大量人体必需的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维生素,海藻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化合物和人体功能需要的纤维索,所以,不少水产品也是名贵的滋补品。以水产品加工下脚料或鱼的内脏经过特殊加工,再配以适当辅料,研制成各种保健品,诸如:鱼鳞食品、鱼眼食品、墨鱼汁食品、鱼油食品等具有广阔的市场。目前,我国已有包含多烯鱼油在内的保健品几十种,但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此类产品的开发过于单调,基本上限于液体形式的口服保健品,且产品食有效成分差异很大,质量不够稳定,以DHA、EPA为添加剂的产品沿未形成规模生产。而日本已开发出胶囊化D姒、凹A产品,这种产品减少了不饱和脂肪酸与氧气的接触,同时可改善鱼腥昧。鱼籽食品、蟹肉食品、虾仁食品等,因其具有健美功效和富含卵磷脂等物质,符合时尚潮流,丽备受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喜爱,从鱼体中提取的骨胶原是制造化妆品的原料之一,可增进皮肤健康,使皮肤光泽、润滑、有弹性,另外水产品含有微量元素硒、v。、v。等具有延缓衰老、美容作用的成分,这些都将成为市场的亮点[10]
[9]
[8]。
2.1.3方便食品将大受欢迎 随着工业化生产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水产加工品的发展与消费的方便化需求是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将过去用作动物饮料或废弃的低值水产品、小杂鱼,加工成精制鲜鱼浆,进一步加工成各具风味的鱼卷、鱼糕、鱼丸、鱼饼、鱼肠、鱼片等方便食品,这种食品不仅食用方便,而且能把低值水产品变成高价的营养品,不仅丰富了加工品品种,方便人们居家、旅游食用,而且大大提高了水产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11][12]。
2.2加强产学研结合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将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各加工企业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新兴食品工程单元, 优化配置, 组成高效率的、经济上合理的生产作业线。一定程度的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 避免直接手工操作造成的对产品质量的不利影响。并积极地引进和使用好各种人才, 同时与各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培养现代知识型人才, 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开发体系, 加强各学科交叉和合作, 形成群体攻关优势。2.3 改变经营理念以提升经营水平
2.3.1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提到了议事日程。直接摆到了桌面上, 企业由于商标注册等问题而对簿公堂已经不是新闻, 而许多老牌企业正是因为没有及早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而败诉。这样的政治和经济损失,值得各传统食品企业引以为戒。
2.3.2提高质量意识质量是任何一个产品牢固占领市场份额的根本保证。由于水产食品在消费历史上形成的惯性和独特性, 要保证水产食品的品质, 不仅需要先进的分析、检测仪器作保证, 还需要在口感、风味等许多主观性较强的质量指标上保证其传统性。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正成为影响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制约因素, 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花大力气进行研究和控制。
2.3.3 注重品牌意识传统食品做品牌,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水产食品在考虑品牌优势的时候, 不应该仅仅利用这份无形资产, 更重要的是调整心态,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 将这个品牌做得更加深入人心, 才能使传统产品的品牌青春永驻。
2.3.4 强化包装和宣传意识包装不仅仅在于产品的形象、外观, 还包括整个企业的公共关系与社会效应。当然, 包装和宣传必须建立在产品质量过硬的基础上。
2.3.5 强强联合策略水产食品企业的强强联合, 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水产食品企业之间的联合;二是传统水产品与新型产品的联合;三是民族产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联合。通过这样的联合模式, 必定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拿来主义”, 去芜存精, 实现资源共享, 学习先进经验, 把水产食品产业带上可持续发展的通途。
展望过去,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达到小康。与此同时, 我国水产品加工生产也将持续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一个新的数量。显然, 这一增长形势, 为水产加工业跃上新的台阶提供了机遇, 并提出了挑战。因此, 必须抓住机遇, 狠抓水产加工业。加工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培植龙头, 骨干企业, 加快技术进步, 初步建立起以冷冻品加工为主、专业门类齐全的现代化水产加工体系;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创立名牌(品牌), 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同时要引导龙头企业走产业化道路, 以加工为龙头, 实施产、加、销一体化, 贸、工、渔一条龙, 促进水产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参考文献
【1】叶桐封.淡水鱼加工技术【M】.农业出版社,1993 【2】周东.斑点叉尾鮰产业化深加工技术【J】.中国水产,2002.6(70)【3】杜慧.从产业到产业化——关于水产业产业化的思考【J】.北京水产,2002.4(3)【4】沈庭栋.水产加工企业发展思考【J】.北京水产,2002.5(28)【5】候海涛.水产品废弃物质不可忽视【J】.北京水产,2002.5(29)【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选编——水产品加工管理质量规范【S】
【7】尚德荣.国产鱼粉鱼油与进口产品的质量比较【J】.饲料工业,1999.20(1):38-39 【8】杨华.谷氨酰胺转胺酶在水产品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2003(4):47-48 【9】骆宏伟,张金宗.增城市水产品保鲜加工流通现状反问题出路【J】.科学养鱼,2002.(03)【10】晓冉.注重水产品加工业促进渔业持续发展【J】.科学养鱼,2002、(5)【11】张合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J】.中国渔业经济,2002.(5)【12】林洪.新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J】.科学养鱼,2002.(2)
第三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细观我国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历程,真正发展起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为各行各业带去了发展的希望,其中也包括农产品行业。中国的农业在当时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农产品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基本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农产品能够发展的的这么平稳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越来越精细,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运转。然而,现在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都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阻碍,因此,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及时变革,向好的趋势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将作物作为原料进行加工,加工成人们可以食用的产品,它一边连接着农产品的生产市场,一边连接着人们的消费市场,农产品想要提高商业化水平就必须经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再生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运转。但是,我国现在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有许多阻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加工人员,加工设备,加工市场等,只有切实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让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下去。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落后
细观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程度的差距,比较明显的差距还是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技术与时代发展是脱节的,加工技术很难及时得到更新,我国实施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企业有许多都没有足够的加工技术和先进的加工设备,对加工过程缺少监管,没有高精密度的监控设备,无法及时得知加工时的情况。有一些企业甚至都不设立质量标准,加工后的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普遍以粗放型加工为准,对农产品的加工细致程度很低,农产品一般只经过初级加工,加工后的许多农产品也只是中低档次的产品,加工后农产品的附加值依然很低。技术和设备的落后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2.2 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人员缺少专业素质
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需要严格要求的行业,因此,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现在我国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人员都缺少专业的素养,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加工人员考取食品加工证,但是,现在鲜少有加工人员具备这个条件,设立在乡间或者农村等环境不达标的地区的加工企业有很多,在这些加工企业中的加工人员只有一小部分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大学本科生学习加工技术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农产品加工业中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又一因素。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发展的对策
3.1 农产品加工业中融入高新技术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科学技术的融合较少,高新技术更是鲜少应用在农产品加工业中,这很大程度降低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工业的科技化水平较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普遍都将高新技术应用在农产品加工业中,例如澳大利亚的综合性农业加工技术。类似这种高新技术的还有许多,例如真空冷冻技术,微波膜分离技术,无菌高压包装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融入能很大程度提高农产品发展的速度,提高农产品发展的科技化水平,进而为农产品加工业带去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也为农产品走入经济市场打开了大门。
3.2 建立适合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我国的农产品因为自然因素的不同使其分布到了不同领域,所以,对待这些不同的农产品加工领域,应该建立不同的加工体系,例如建立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这样可以给相应的农产品原料以储藏地,同时还可以建立保鲜冷冻等体系,让生产加工储存流程相衔接,进而让原材料得到最大程度利用,避免材料浪费的情况出现。结语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是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对于加工人员,加工技术,加工设备上的不足要积极补救,选择有能力的加工人员,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加工技术,引进科技化水平高的加工设备。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更顺利更平稳。
参考文献:
[1]吕飞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0-9.[2]马小河.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供求前景[J].农业工程学报,2000-6.
第四篇:我国保障房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 要:按照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不过,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日前表态,将此节点延至11月末。从之前公布的部分城市今年以来保障房开工情况来看,开工率不甚理想,一些城市开工率不到三成。预计下半年各地将逐渐迎来开工高峰期,但资金难题依然是制约保障房建设的一大障碍。而现实的建设速度既没能赶上年初时制定的目标,同时又因建筑工期短、成本低,多地保障房出现了质量问题,从而让人不免又要呼吁放慢建设的脚步。保障房建设速度面临的“两难”折射出计划与现实的差距,让人不得不去回想,当初豪迈地写下规划时,是否考虑到实际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土地财政;多渠道融资;住房质量;保障房监管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概述
保障性住房, 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一)经济适用房保障政策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的住房制度改革思路,标志着中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开始。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将经济适用房定义为:由相关部门向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提供按照国家住房建设标准而建设的价格低于市场价的普通型住房。经济适用房由行政划拨土地,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以保本微利为原则,面向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对经济适用住房的要求是,一般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功能齐全,有超前性。它具有一般商品住房的属性,但在价格上给购房者予以优惠,与同类商品房比较,其价格要低得多,使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
(二)廉租住房保障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解决辖区内流动人口日趋增多、居住困难的问题,深圳市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打工者居住的廉租房住宅小区。1998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建立廉租房供应体系,向最低收入家庭出租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房。2004年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发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住房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保障标准、保障方式和保障对象。具体来说,廉租住房制度是指由政府起主导作用,采取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等不同形式,给城镇居民中的弱势群体等解决住房困难问题而建立的住房生产、供应、管理体系,运作程序和原则。廉租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供应方式的固定性。因弱势群体家庭无力购买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只有采用租赁的方式解决住房困难。二是供给对象的确定性。政府对申请租住的弱势群体对象进行资格确定,只有经过有关单位认定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才能租住。三是运作过程的封闭性。租户经严格资格确认后才能入住,并且不得转让、转租,并随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而改变。
(三)政策性租赁房
指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按照市场租价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赁的住房,同时,政府对承租家庭按月支付相应标准的租房补贴。其目的是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享受廉租房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这个概念正好被定格在新出炉的“租赁型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房以租代售,可以说是将经济适用房变成“扩大版的廉租房”。
(四)2011年保障房建设目标
根据住建部规划,未来五年,我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从目前的7%到8%提高到20%以上,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中温家宝总理的目标是到2011年年末,竣工1000万套保障房。温家宝总理定下的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指的是“竣工”,但最近已经被住建部打折成为“开工”。住建部日前已经将目标调整为11月前全面开工。
二、保障房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开工率不足,建设进度缓慢
今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建设保障房1000万套,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保障房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力度前所未有,规模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据官方发布的消息,全国开工率34%,六省区不足20%。截至5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340万套,占计划的34%。
截至5月底,天津已新开工保障房项目14个,面积394万平方米、7.26万套,占当年计划的31.6%,千余户家庭通过公开摇号,签约入住公租房。今年天津市保障性住房计划新开工1560万平方米、23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480万平方米、10万套,预计至8月底,今年公租房项目全部进入建设阶段,配套设施同步兴建、同步投入使用。
重庆方面,截至5月底已新开工公租房14.06万套,廉租住房3.88万套,实施城市、工矿和煤矿棚户区改造等2.74万户,全市共计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0.68万套,占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的42%。其他未开工项目,正抓紧做前期准备工作,预计9月底前将全部开工建设,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目标。
2011年1~5月,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已开工124万平方米(约2万套),为计划的1/4;动迁安置房(限价商品住房)已开工461万平方米(约5.8万套),超过计划的一半。
湖北今年建设32.86万套保障房任务中,截至5月底,全省开工率为49.67%。
(二)地方政府资金不足,融资吃紧 保障房建设临社会资金筹措困难,地方财政保障房资金压力空前。据住建部估算,今年计划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所需资金约1.3万亿到1.4万亿元。虽然,中央补助保障房建设的1030亿元财政资金将陆续下拨,也有少数民营企业家表态愿意出资参与保障房建设,然而,保障房资金缺口依然庞大。要求政策支持意味着地方财政要为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社会资金的投资回报作出贡献。九九归一,社会资金即便如大家所愿争相参与了保障房建设,但保障房所需保障资金的最终来源,从本质上讲,最后依然还得有赖于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当前是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据媒体报道,去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29109亿元,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5%,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71.68%,占到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9.3%,在沿海一些城市甚至超过了政府财政收入。在土地财政的背景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就是资金,资金就是土地,土地与资金,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政府划拨出了多少土地,其实也就等于划拨出了多少资金,或者也可说相当于少收了多少土地出让金。
其次,民营企业对待保障房热心不足,紧靠地方政府财政难以满足保障房建设资金需求。这是因为保障房建设属微利,开发商不愿涉及。对于经济适用房,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利润率不得高于3%。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 《中国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报告》。显示,房地产企业参建保障房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百强名单中仅有30家在2007年至2010年间参与保障房建设,排名前十的企业全部参与,其他70家房企未参建。
(三)保障房建设资金监管有待加强 只有资金支持而无监管到位的保障房建设,极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向国家伸手要钱要政策的“敛财”良机,乃至贪污腐败的触发点。一方面固然与今年保障房建设突然提速,相关的政策准备和制度建设尚未来得及跟进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排除这可能是因为各级政府之间为了政绩所达成的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国家对保障性住房投入大量资金,但有的地方在拿到国家下拨的资金后,廉租房建设却严重缩水。据央视报道,陕西商洛市商州区政府向上级申报计划建设廉租房600套房,但在约定期限内却一套未建,实际只利用商品房改出72套,而该计划的1600万元国家专款已经拨付到位。(《新京报》5月30日)在房价已经突破绝大多数民众承受极限的当下,以经适房、廉租房为代表的保障房建设承担着“居者有其屋”的民生重任。如果说房价是个政治问题,那么保障房建设的成败,则可以说关系到社会稳定。意义如此重大,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尤须引发警惕。
(四)保障房使用价值不够理想 影响保障房使用价值的因素有多个,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房屋建设质量、房屋设计、住房区位以及住房小区环境等。
1.保障房质量问题始终被关注。内蒙古包头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民馨家园”大部分新楼房成“墙脆脆”,让好端端的“民心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这成为继去年10月北京“明悦湾”8栋保障房被责令拆除以来的又一起典型事件。此外,南京、武汉、广州、深圳等多城市也都出现过保障房质量问题。住建部近期发布《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把加强质量管理摆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首位,努力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效能,切实履行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责任。同时,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考核、约谈和问责范围,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力度,依法严肃查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2.住房区位、房屋设计以及小区环境影响保障房价值提升。在全国大多数保障房建设 过程中,位偏质差配套少是当前不少地方建设保障房的通病。一方面,相比日进斗金的商品房,获利很少甚至会赔本的保障房很难引起一些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建设进度一拖再拖,建筑质量更是堪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上只满足于解决有无的问题,并未考虑住户居住的舒适度,使得保障房的居住和生活成本比有的商品房还高,使许多好不容易中签购得保障房的中低收入家庭被迫放弃。保障房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贫民区”的代名词。由于城中心很难找到土地,拆迁成本比较高,所以保障性住房很多情况都建在城外或是郊区。基于区位的遥远,周边配套都不健全是个客观存在的情况。
三、发展方向和建议
(一)多元化解决资金缺口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情况。各个城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该留下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来源。政府财政在“地”上面还是应该做些文章。一般来说,各个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开发,政府要把因为开发而带高的价格和原来价格之间价差的一部分用于造福老百姓,这其实就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如何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充足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是保障性住房制度长期有效运转的关键,特别是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金来源稳定等特点,非常适合参与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和建设。为此,建议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牵头,尽快出台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投资及管理的相关细则,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二)加大保障房资金监管力度 只有资金支持而无监管到位的保障房建设,极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向国家伸手要钱要政策的“敛财”良机,乃至贪污腐败的触发点,等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保障房建设并不是各级政府需要层层应付的政绩工程,而是为了让民众享受到国家福利的民生工程,其建设的成败也决不仅仅取决于给政策给资金这么简单,还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监管措施。分析原因,一方面固然与今年保障房建设突然提速,相关的政策准备和制度建设尚未来得及跟进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排除这可能是因为各级政府之间为了政绩所达成的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今年的保障房建设任务重,时间紧,完成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但同时这又是不能不完成的政治任务,直接关系到官员的政绩考核。两害相较取其轻,降低监督门槛,甚至有意无意地无视违规操作,或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最后的结果是,民众得到的并非实实在在的保障房,而只是一堆华丽的数据和一张虚构的民生蓝图。
(三)加强保障房建设质量监督,提高保障房使用价值
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规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规划、施工等许可文件。严格执行施工公示牌制度和永久性标牌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面实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未进行分户验收或分户验收不达标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实施保修。
参考文献
[1]高波:《现代房地产经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2]姚玲珍:《中国公共住房政策模式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陈伯庚:《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五篇:我国仓储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仓储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物流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商品流通的时间缩短,达到快速送达目的地,保证商品质量完好无损,节省流通费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商品在流通中的成本,达到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合理统一。归纳起来一句话就是在物流活动中要千方百计使物流里程少、环节少、库存少、时间少、费用少、服务好;做到“及时、准确、经 济、安全”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高质量的服务,仓储业是物流的一个重要纽带,物流系统的迅速发展要求有完善的仓储作业水平为保障,而目前我国仓储业的发展还无法满足需要。
一 我国仓储业的现状
(1)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仓储业形成了以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各部门、地方出于自己的利益与方便,各建属于自己的仓库,形成什么“工业仓库”、“农业仓库”、“铁路仓库”、“交通仓库”、“商业仓库”、“物资仓库”、“外贸仓库”、“军工仓库”等,长期形成的这种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自备仓库自己用,相互封闭、重复建设的局面至今尚未完全改变,仓储业社会化程度低。由于这种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造成资金分散,管理落后、设备陈旧,仓库利用率低。据了解全国仓库面积利用率平均不到40%,有的仓库长期闲置,但有的不够用还在继续投资建新库,由于盲目乱建、乱设仓库,使得市场竞争过度,仓储价格无序。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量的农民仓库、部队仓库,不景气的工厂 将闲置厂房做仓库低价出,吸引客户,使这些市的仓储价格偏低,背离了价值规律,后果是仓库管理水平低、储存条件差、服务质量低,致使储存物资损坏变质、失 窃等,使国家和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2)现有仓库的功能单一,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有仓库大都是平房库,其功能就是单纯为储存产品,加上现在仓储市场不规范,竞争不平等,绝大多数国有仓库经济效益不好,不少长期亏损,不仅缺乏发展后劲,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3)大部分仓库设备陈旧落后
不少仍处在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人抬肩扛,工作效率低。不少仓库处在“货物进不来出不去”,商品在库滞留时间过长,或保管不善而破损、霉变,损失严重,加大了物流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不断扩大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物流应有一个高速发展,尤其仓储业更要 有一个快速发展,以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二 我国仓储发展的方向
充分利用已有的仓储资源的仓储社会化,提高仓储效率和仓储业分工发展的专业化功能,加速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促进物流效率提高的仓储标准化,提高仓储自身效率,实现仓储管理的现代化。
(1)仓储业社会化、功能化
我国仓储业目前的效率低、利用率不高、作业条件差、缺乏自身发展能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任何社会资源只有在市场中自由交换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也只有 在自由交换体制的激励之下,才回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仓储业需要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整齐分开、管理科学”为原则惊醒现代化改造,建立科学西那金的企 业治理结构,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的主体,才能彻底改变我国仓储业的不良状况,真正成为市场资源,向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我国仓储业的技术水平和功能重复的现状,只有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才能得以改变。社会对仓储的 需要也同对其他啊社会资
源的需要一样,向着专业化、特殊化、功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仓储业内部在市场竞争中也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发展,提高产品个性 化的优势。
(2)仓储机械化、自动化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机械化已是现代企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机械具有承重能力强、效率高、工作时间久、损害低等多种特点。仓储作业大都负荷中,作业两 大,作业环境恶劣,时间紧,存在着众多系统性不安全隐患,因而仓储机械化是仓储业发展的必然。仓储企业应通过机械化实现最低的人力作业,加大企业集成度,减少人身伤害和货物损害,提高作业效率的目标,随着货物运输包装向着大型化,托盘化的发展,仓储也必然要向机械化过渡。
仓储自动化是指由计算机管理控制仓库的仓储。在自动化仓库中货物仓储管理、环境管理、作业控制等仓储工作,通过住处管理、扫描技术、条形码、射频通信、数 据处理等技术,指挥仓库堆垛机、传送带、自动导引车、自动分拣等设备自动完成仓储作业;自动控制空调、监控设备、制冷设备进行环境管理;向运输设备下达运 输指令安排运输等;并同时完成单证、报表的制作和传递。对于危险品、冷库暖库、粮食等特殊仓储,都有必要采取自动化控制的仓储。
(3)仓储信息化、信息网络化
对于存货品种繁多、存量巨大的物流与配送中心,要提高仓库利用率,保持高效率的存货流转,实施景区的存货控制,没有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和处理是不可能实现 的。仓储信息化管理包括:对账目处理、结算处理,提供实时的查询;进行货位管理、制作个中单证和报告表,进行存粮控制,甚至与进行自动控制等。可以说,仓 储要实现提高效率、降低损耗,从而降低成本就必须实现信息化。
仓储是物流的节点,是企业存货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需要仓储及时地把存货信息反馈给管理部门,在充分掌握物品的存粮、储备、存放地点、消费速度的情况下,才恩能够惊醒准确的生产和经营决策。高效的物流管理是建立在对物流进行控制和组织,要想实现高效的物流管理就需要仓库、厂商、物流管 理者、物流需求者、运输工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通过信息网络控制物流,做到仓储信息网络化。
(4)科学管理
仓储管理包括仓储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目标几个方面。根据不同的管理体制,仓储活动可以分为向社会提供仓储服务的商业仓储和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的企业自营仓储。无论管理体制如何,仓储管理都需要进行科学化管理,是高效率的仓储。
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商业仓储也正如其他经济活动主体一样,只有在充分市场化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展其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商业仓储必须发 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按照独立市场经济主体的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和开展科学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使仓储企业产权独立,给予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 主权,按照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向社会提供服务。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自营仓储,应该在以企业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仓储的地位,高度重视他仓储的作用和强化对仓储的管理,合理地调配企业资源,使企业仓储部门成为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的可靠保障。
仓储企业(部门)内部应实施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实行规章化的岗位负责制,建立有利提高生产率的动态和奖励分配制度,实施有效和系统的职工教育培训制度,采取科学化的和管理方法,培养积极向上的优秀企业文化。
(5)重视对人才的培训
要重视现代化仓储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实现仓储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又在于人,没有知识,没有人才,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要 实现仓储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必须按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仓库和工作岗位制订和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加强对仓储人员的培养、教育和提高,尽快 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专门从事仓储管理的干部队伍。这是实现我国仓储业乃至物流业的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