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时间:2019-05-12 02:0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篇: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2009-4-9

摘要: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本文利用费德模型对某银行机构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中间业务的发展对银行收入的外溢作用显著为正。

关键词:中间业务,外溢作用,商业银行收入

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内部作用是指中间业务直接带来的收入,这是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外溢作用则是指中间业务通过作用于非中间业务形成外部效益,从而间接促进银行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商业银行拓展传统业务市场的辅助工具存在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日臻完善,单一的、低档次的中间业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客户对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顺应客户的需求,大力创新中间业务的种类,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其间接收益更是不可估量。

一、基本模型

由于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促进和成本无法详细计算,不可能具体考察每一分量的外溢作用,因此外溢作用难以精确度量,但可以采用直接测定方法来计算。本文利用费德模型来估计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1,利用该模型分析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2,必须作如下三个假定:(1)将国有商业银行产出分为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2)非中间业务的产量不仅取决于本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配置,还受同一期中间业务产量的制约;(3)中间业务产量对非中间业务产量的影响是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不考虑中间业务对非中间业务影响的时滞性。

费德模型的理论框架为:

其中I和N分别代表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的收入;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下标i和下标n分别代表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方程2式中存在自变量I,说明中间业务的产量水平会影响非中间业务的产量;Y代表商业银行总产量(收入),它是由中间业务收入I与非中间业务收入N之和。

将上面(1)-(5)方程变形,可得如下方程:Y=f(Li,Ki)+f(Ln,Kn,I),将该方程微分,并将两边同时除以Y,可得:

其中a表示银行资本的边际产品,β表示劳动力的弹性系数,γ表示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率。dY/Y、dL/L和dI/I分别表示商业银行收入、劳动力(用银行从业人员代替)和中间业务产量的增长率;I/Y是中间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收入的比例;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量dK在统计资料中很难获取,且dK与固定资产投资F在概念和数值上比较接近,因此可以用F替代dK。

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Gy、Gl、Gi分别代表经营收入Y的增长率、劳动力乙增长率和中间业务收入I的增长率。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某银行机构2004年到2007年的季度数据来进行分析,所有的数据均来自该机构的季度报表。r代表商业银行总收入,它是由中间业务收入I与非中间业务收入N之和;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上由银行职工人数代替,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固定资产投资F来代替。在将原始数据转换为计量经济模型所需数据的过程中,其中为了避免自由度的减少,200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根据2003年第4季度的数据调整计算而得。中间业务量的计算按照:中间业务收入二中间业务量,0.5%来进行计算。

传统的回归方法通常假定所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的部分,但实际经济中许多变量序列是不平稳的,那样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所作的回归很可能是伪回归,即模型有很高的R2值和t值,但参数估计却毫无意义。因此,这里我们进行实证分析的思路和步骤为:先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变量是否平稳或考察其单整阶数,如果变量平稳,我们可以利用OLS进行回归分析,否则将进行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得出协整方程,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我们先采用应用比较普遍的ADF检验法来检验各变量时间序列季度数据的单位根。

检验结果表明,只有F/Y在不包含时间趋势的情况下,是单位根过程。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平稳序列和有时间趋势序列,通过上面添加时间趋势的ADF检验,我们可以看出F/Y为包含时间趋势的平稳序列。因此在做回归的过程中,必须增加时间趋势变量,或者可以先将F/Y做去除趋势变换,然后利用所得的残差项进行回归分析。

三、计量模型结果

由于整个ADF检验过程中,上述四个序列都是平稳序列,为零阶单整,因此无须进行协整分析,因为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考察每个变量单整的阶数。如果变量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即它们都是零阶单整的,就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所以平稳时间序列满足经典回归模型,可以直接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首先对变量进行去除趋势变换,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R2=0.7814,F值为50.0394,括号内为t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样我们便得到残差,可用残差即去除趋势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4),如表2。

首先对模型(4)进行异方差检验,我们采用布劳殊—培甘异方差检验(Breusch-Pagan Test),BP检验F=1.9780,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

然后对模型(4)进行序列相关检验,由于在模型(4)中DW=2.9008,根据DW检验表,说明存在负的序列相关。

为了克服序列相关,可用科克伦—奥克特(Cochrane-Orcutt)迭代法克服。对模型(4)中的残差进行无常数项估计,可得:

括号内为t值,在5%的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说明残差存在自相关,且ρ=-0.5371为负值,说明存在负的序列相关,与上述DW值查表所得结果一致。利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对上述模型进行诊断:(1)各回归系数的t值见表2,F/Y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Gi·I/Y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F=2.6934,整个模型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了整个回归模型整体的有效性;(3)查DW检验表,5%的显著水平上,du=1.76,du≤DW≤4-du,接受H0,即认为随机误差项μt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性;(4)同时进行异方差检验,BP检验F=I.2420,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5)截距项的计算必须用上述模型中的截距项除以1-ρ,得到截距项为0.0806。上述结果如表2中模型(5)所示,因此可得回归方程式为:

也可对模型(5)中的残差进行无常数项估计,可得:

回归系数不显著,t=-1.2016,再次表明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方程(11)为目前条件下较好的拟合方程。

四、结果分析与解释

根据上述回归的结果,现在主要围绕模型(5)即回归方程式(11)进行分析。

(一)关于劳动力增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银行收入的劳动力弹性为14.21,劳动力每增长一个百分比单位,收入就可以增加14.21个百分比单位。对于此系数说明如下:1.该弹性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2.显示了职工人数对收入的贡献比较明显。在目前中间业务产品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上仍以银行卡业务收入、代理保险、代售基金、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为主的情况下,增加职工人数在目前的样本条件推断下可以提高收入。3.由于在利用Feder模型构建计量模型的过程中,利用银行职工人数度量了劳动力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忽视了人力资本的贡献,因此该弹性系数可能包括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虽然本文没有将人力资本单独列出来求解其对收入的贡献份额。4.在计量模型中,由于被解释变量是收入的增长率,因此完善的模型应该包括所有能解释银行收入的解释变量,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规模报酬等,但是在上文构建的模型中,这些因素对收入的贡献可能只能体现在银行收入的劳动力弹性系数中,比如说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等。

(二)关于资本增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为-0.728元,即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资本投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减少0.728元。关于资本增加会减少银行收入,这可能多少与现实有点矛盾。原因可能是该银行机构目前的经营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产品曲线已经向下推移,也即已超过了最优资本量,使得投资形成的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分析该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该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业务,新兴业务品种如网上银行、转账电话、融资顾问、代客理财等业务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目前对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几乎为零;同时现有的传统业务如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等受到行业新业务品种的挤压,在业务量增长的同时,收益下降,因此部分中间业务品种的投入与产出没有形成配比,收益效率有待提高。例如目前该机构开办的代收费项目18个,其中省分行安排代收费项目12个,市分行安排代收费项目6个,07年上半年,该机构代收代付业务收入仅12.44万元(不含代扣代缴利息税收入),占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0.4%,这与该机构投入的柜台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凭证费用严重不配套。同时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与上述利润的劳动力弹性较大是一致的。

(三)关于中间业务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占经营收入的比例dI/Y每增长1个单位,收入就可以多增加21.73%,即中间业务的边际产品价值为1.2173元,因此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收入就共可增加1.2173元。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中间业务收入增加1个单位就意味总收入可增加1个单位;外溢作用则是通过其外部效益间接促进银行收入的增长,比如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而网罗了一批客户,而这批客户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这样就可能对非中间业务发展形成推动,进而增加银行总收入。在本样本推断下,中间业务收入的外溢作用为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共可多增加1.2173元,这结果显示了发展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和意义。

五、结语

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本文以某银行为例,通过收集其中间业务的相关数据信息,运用费德模型估算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影响。结论显示,中间业务的发展对银行收入的外溢作用显著为正,中间业务的边际产品价值为1.2173元,即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共可增加1.2173元。这结果体现了中间业务的间接收益及对银行收入的贡献。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而提高商业银行收入。

注释:

1.费德模型最早是Feder于1982年提出的,主要用于估计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后来很多学者将其用于研究某个经济或非经济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本模型的运用主要是参考:陈智远(2001);孙林等(2003)。

参考文献:

[1]Feder.G.On Expoa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74.[2]陈智远.贸易与增长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1,(05):46-51.[3]郭红珍,张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资源配置行为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04):19-24.[4]连平等.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机遇、策略、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5]孙林,王启仿.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供给角度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03):35-39.[6]袁春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2003,(07):127-135.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2007级博士生 赵永清 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 沈江 来源:

《金融纵横》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李惠杰

第二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摘 要:目前,在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压缩信贷规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和政府提出扩大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比例的背景条件下,研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混业经营。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1.1 中间业务创新品种比较分析

(1)从时间上观察,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金融比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力,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2)从整体上看,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优于我国,尤其80年代后,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只有少数的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的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其中花旗集团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61.85%,属于同行业最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了它们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业务较大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13.99%,与国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此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平均水平达不到10%。

1.2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于国外的原因

(1)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起步时间晚,整整落后西方发达国家20年,在经营策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甚至还有一些银行在提供中间业务时不收费或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2)我国中间业务创新品种匮乏,尤其是金融衍生业务方面。而我国银行衍生中间业务量极少,从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量统计数据中显示,2006年全年该行交易类业务金额才5627亿元,主要是因为在最近几年,我国才陆续推出一些金融衍生工具。

1.3 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在美国前20家大银行非利息收入构成要素中,托管业务收入,传统的银行手续费收入,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证券交易收入,保险收入,信用卡业务收入等所占比重较大,构成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在1996-1998三年中间业务收入中,传统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5.55%,托管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4.69%,保险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67%,信用卡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75%,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资本市场收入,年均占比达到22.39%,其中投资银行收入,证券交易收入所占资本市场收益的70%以上。三年间各类中间业务基本呈稳定发展态势,但衍生交易量收入1997年、1998年下降明显,1996年占资本市场收入的比例为54.34%,1997年下降到49.76%,1998年则下降到31.62%,当然这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关。

而在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和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的占比极少。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结算业务收入,而美国则为资本市场收入。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导至国际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的一大亮点。而美国银行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巨额收益,主要是因为美国对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同时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育相对完善,金融产品丰富,因此为银行发展衍生业务提供良好的基础。

银行卡业务收入与西方国家大体相当,这与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有重要联系。但是我国发行的银行卡多为借记卡,约占95%以上,贷记卡只有1%左右。每年银行卡的交易额中80%以上是存取款交易,真正的刷卡消费金额只有2%左右。而国外银行卡交易主要是刷卡消费,逐步实现货币电子化。因此两者的收入来源性质是不同的。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些建议

(1)逐渐松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适当放宽银行的业务范围,顺应金融自由化的趋势。虽然分业经营对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保护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但是同时也影响了商业银行提供综合性,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拓展。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实现金融衍生产品把银行、证券、保险市场有机联系起来,相互包容。从国外的数据得到证实,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开发出大量的创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给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近几年,监管层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政策上给予逐步放松,允许银行参股证券和保险机构,扩大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范围,尤其是在代理业务方面进展加快,证券和保险机构可以利用银行的网点帮助销售产品,银行则可从中收取手续费,获得一笔不菲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其实就像一个金融大超市,里面包含各类金融产品,因此逐步放松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是很有必要的。

(2)转变经营策略,逐渐淡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为辅的经营理念,建立一种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并驾齐驱的思想。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商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过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让银行失去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力,缺乏激励机制,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从国际上看,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业务,人们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经营水平,员工素质,社会信誉的重要指标。监管层在银行转变经营观念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行利率自由化,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迫使银行改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在观念上得到重视,商业银行才能在发展中间业务发面有所突破,实现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3)加快中间业务人员的培养和加大科技投入。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人才。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历经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初级阶段,以投资银行、银行卡、信用担保、衍生中间业务收入为主要中间业务收入的成长阶段,进入到适应世界银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而我国中间业务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希望各商业银行能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王兆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三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广义上讲“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1]

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而中间业务则不同,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

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工具、代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而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一般占其资产总额的15%以上。

广义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狭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日常工作中我们所说的中间业务是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的广义的中间业务,而表外业务又是指从会计准则的角度反映的狭义的表外业务。因此按照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发展情况,商业银行的业务大致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或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四大类。

中间业务范围广泛,涵盖结算、代理、担保、信托、租赁、融资、信息咨询、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因此对中间业务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标准

按功能与性质

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中,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为九类:

一、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如支票结算、进口押汇、承兑汇票等。

(一)结算工具。结算业务借助的主要结算工具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

1.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其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分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3.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4.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二)结算方式,主要包括同城结算方式和异地结算方式。

1.汇款业务,是由付款人委托银行将款项汇给外地某收款人的一种结算业务。汇款结算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形式。

2.托收业务,是指债权人或售货人为向外地债务人或购货人收取款项而向其开出汇票,并委托银行代为收取的一种结算方式。

3.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向收益人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在指定地点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三)其他支付结算业务,包括利用现代支付系统实现的资金划拨、清算,利用银行内外部网络实现的转账等业务。

二、银行卡业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一)依据清偿方式,银行卡业务可分为贷记卡业务、准贷记卡业务和借记卡业务。借记卡可进一步分为转账卡、专用卡和储值卡。

(二)依据结算的币种不同,银行卡可分为人民币卡业务和外币卡业务。

(三)按使用对象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单位卡和个人卡。

(四)按载体材料的不同,银行卡可以分为磁性卡和智能卡(IC卡)。

(五)按使用对象的信誉等级不同,银行卡可分为金卡和普通卡。

(六)按流通范围,银行卡还可分为国际卡和地区卡。

(七)其他分类方式,包括商业银行与盈利性机构/非盈利性机构合作发行联名卡/认同卡。

三、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收代付款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一)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政策性银行委托,代为办理政策性银行因服务功能和网点设置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办理的业务,包括代理贷款项目管理等。

(二)代理中国人民银行业务,指根据政策、法规应由中央银行承担,但由于机构设置、专业优势等方面的原因,由中央银行指定或委托商业银行承担的业务,主要包括财政性存款代理业务、国库代理业务、发行库代理业务、金银代理业务。

(三)代理商业银行业务,指商业银行之间相互代理的业务,例如为委托行办理支票托收等业务。

(四)代收代付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结算便利,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办理指定款项的收付事宜的业务,例如代理各项公用事业收费、代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财政性收费、代发工资、代扣住房按揭消费贷款还款等。

(五)代理证券业务是指银行接受委托办理的代理发行、兑付、买卖各类有价证券的业务,还包括接受委托代办债券还本付息、代发股票红利、代理证券资金清算等业务。此处有价证券主要包括国债、公司债券、金融债券、股票等。

(六)代理保险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保险公司委托代其办理保险业务的业务。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可以受托代个人或法人投保各险种的保险事宜,也可以作为保险公司的代表,与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协议,代保险公司承接有关的保险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一般包括代售保单业务和代付保险金业务。

(七)其他代理业务,包括代理财政委托业务、代理其他银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四、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一)银行承兑汇票,是由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并由承兑申请人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商业汇票。

(二)备用信用证,是开证行应借款人要求,以放款人作为信用证的收益人而开具的一种特殊信用证,以保证在借款人破产或不能及时履行义务的情况下,由开证行向收益人及时支付本利。

(三)各类保函业务,包括投标保函、承包保函、还款担保履、借款保函等。

(四)其他担保业务。

五、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包括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可撤销承诺和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不可撤销承诺两种。

(一)可撤销承诺附有客户在取得贷款前必须履行的特定条款,在银行承诺期内,客户如没有履行条款,则银行可撤销该项承诺。可撤销承诺包括透支额度等。

(二)不可撤销承诺是银行不经客户允许不得随意取消的贷款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包括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

六、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包括期货、期权等各类金融衍生业务。

(一)远期合约,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资产,包括利率远期合约和远期外汇合约。

(二)金融期货,是指以金融工具或金融指标为标的的期货合约。

(三)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基于自己的比较利益,对各自的现金流量进行交换,一般分为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四)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支付给卖方一笔权利金,获得一种权利,可于期权的存续期内或到期日当天,以执行价格与期权卖方进行约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的交易。按交易标的分,期权可分为股票指数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期货期权、债券期权等。

七、基金托管业务,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的基金办理基金资金清算款项。

八、咨询顾问类业务,是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结合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经营管理需要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顾问和现金管理业务等。

(一)企业信息咨询业务,包括项目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验证企业注册资金、资信证明、企业管理咨询等。

(二)资产管理顾问业务,指为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包括投资组合建议、投资分析、税务服务、信息提供、风险控制等。

(三)财务顾问业务,包括大型建设项目财务顾问业务和企业并购顾问业务。大型建设项目财务顾问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大型建设项目的融资结构、融资安排提出专业性方案。企业并购顾问业务指商业银行为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双方提供的财务顾问业务,银行不仅参与企业兼并与收购的过程,而且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顾问,参与公司结构调整、资本充实和重新核定、破产和困境公司的重组等策划和操作过程。

(四)现金管理业务,指商业银行协助企业,科学合理地管理现金账户头寸及活期存款余额,以达到提高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益的目的。

九、其他类中间业务,包括保管箱业务以及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八类的业务。

第四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论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

贸易经济系 08级 金融3班

徐彦哲(31号)

摘要

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金融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卡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我国的银行卡业务经过二十年的培育,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定产业雏形。本文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入手,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作出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在全球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卡产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银行卡业务;现状;挑战;对策 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

1.1信用卡的消费日益活跃

信用卡作为个人消费信贷工具,在居民消费支付中的角色日益醒目,人们使用贷记卡的活跃程度大大高于借记卡。

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我国银行卡发行量、交易额增长迅速,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约为20.7亿张,较2008年年末增加2.7亿张。各类银行结算账户共计28.1亿户,较2008年末增长17.2%。2009年全国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约214.3亿笔,金额7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和13.1%。其中,银行卡业务197亿笔,金额16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和30.5%;银行卡消费额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32%,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

银行卡在商户中的销售而产生的手续费支出,也由原来的微不足道上升为影响其利润的重要因素。对银行而言,银行卡成为其业务发展和效益增长的新亮点。

1.2银联卡境外受理环境逐步改善

中国银联的出现改变了我国银行卡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各自为政、封闭发展的格局,使跨行交易成为现实,并增强了银行卡交换系统网络的稳定性、开放性、通用性。中国银联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境内银行卡跨行交易依然保持增势,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分别达到69.4亿笔和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7%和66.8%。中国银联对跨行交易资金实行两级清算和轧差清算,在两级清算下,设立银联分公司地区的商业银行分行通过银联分公司清算,其余由总行与银联总公司清算。

1.3银行卡市场品牌格局逐渐形成

中国银联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总部设于上海。目前已拥有近300家境内外成员机构。

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枢纽地位,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在建设和运营银联跨行交易系统、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基础上,中国银联积极配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推广统一的银联卡标准规范,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推动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维护银行卡受理市场秩序,防范银行卡风险。

1.4银行卡风险管理日益加强

2009年,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不断加强银行卡风险防范与应对。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陆续出台《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和《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政策法规,为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打击、遏止信用卡违法套现等风险问题,营造良好政策、法规环境。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银行卡发展的主导权面临丧失危险

银行卡市场的主导权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定权和品牌影响力上,在银行卡市场发展初期,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创建自主品牌、掌握银行卡产业主导权的战略价值认识不足,选择了依靠跨国银行卡公司的全球网络来实现银行卡受理的道路,其后果是境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和市场主导权完全被跨国公司控制。目前,VISA、万事达等跨国银行卡公司采取了发行其标准品牌的双币种卡、投入重金争夺发卡资源和商户资源等手段,已经在中国银行卡市场上确立了优势地位。

2.2银行卡发卡的覆盖面不广

由于不少中小城镇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全国只有300多个城市实现联网,严重影响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后劲。欠发达地区客户对金融产品需求不足,对银行金融服务要求停留在低水平、低档次上是造成银行卡业务在当地发展缓慢的客观因素。从主观上看,由于结算类和代理类银行卡业务,银行一般不动用自己的资产,不为客户垫款,不参与收益分配也不承担损失,仅收取手续费,属于低风险的金融业务,且投入少、具体操作简单,因此,倍受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青睐。受该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银行卡业务档次提升动力不足,对银行卡业务发展后劲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这些欠发达地区赢利能力差、高科技应用程度低、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等问题,极大的阻碍了银行卡业务在当地的发展。

2.3银行卡业务功能品种单一,营销措施不力,布局不合理

“尽管近两年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说。我国银行卡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4.6,而瑞典、法国、美国、韩国相应的比例分别高达63、55、27和35。我国持卡人的用卡频率仅为美国的十五分之

一、韩国的五分之一。虽然我国的发卡总量与美国相近,但美国的商户几乎全部可以接受刷卡消费,而在我国消费者只能在大约2的商户刷卡消费。万建华说,“我国已发行的银行卡中95以上是借记卡,贷记卡只有1左右。每年银行卡的交易额确实不少,但80以上是存取款交易,真正的刷卡消费金额只有2左右。

2.4银行卡风险比较突出,用卡环境有待改善

有的客户把自助银行称作不睡觉的银行,想存就存,要取就取。在商业中心、较大规模的市场附近,自助柜员机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并成为市民新宠。银行卡给消费者带来方便与实惠,但银行卡业务的受理环境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用卡环境不佳是从银行卡问世就存在的问题。首先,市民刷卡消费常常遇到线路故障,每逢年过节的刷卡高锋期有时会出现刷卡延时、处理速度慢的现象,ATM、POS机上跨行交易也时有吞卡、死机现象。

2.犯罪分子和不法商户勾结诈骗。盗取银行卡密码的现象层出不穷利用废弃凭条来破取密码;媒体近日对“克隆卡”盗取银行存款一事的报道,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不少储户在ATM机前取钱后,将ATM机打印出的凭条不加任何撕毁等保密措施,就丢弃在地上或是垃圾筒里。这些凭条被在一旁等候的不法份子捡走,再以高科技手段克隆同一卡号的银行卡进行密码破译。盗取银行卡密码的主要方式有:①用假卡、空卡“调包”; ②ATM机假吞卡;③利用假工作人员来骗取;④网银大盗。

2.5银行卡业务受理市场的规模不足

这已经成为现阶段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银行卡是电子货币,广泛接受性是其发展的基础。全国仅有特约商户15万,只占商户总数的2左右;ATM机不足5万台在总量上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受理终端太少,大量中小商户还基本不能受理银行卡业务。银行卡业务受理市场不足,还会降低持卡用户用卡的积极性,阻碍银行开发新商家,难以吸引各方投资。解决银行卡问题的对策

3.1大力开发区域银行卡市场

全国只有300多个城市实现银行卡联网,许多中小城镇和农村还没有被覆盖。商业银行应该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开发程度,分别扩大当地计算机网络的覆盖面,加快联网通用步伐显得格外重要,在发展过程中要科学配置机具,充分发挥现有机具的效用,改变银行卡业务多年发展中形成的各发卡机构间机具互不通用的现象,避免社会资源浪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银行卡业务计算机处理系统,加快软件开发,完善实时监测系统和网络清算功能,及时提供网上清算,缩短清算时间和止付周期等一系列措施,把欠发达地区的潜在客户开发出来。3.2完善用卡环境 提升服务水平

3.2.1改善银行卡系统

银联要提高银行卡的刷卡服务质量,尤其银行卡大部分网点休假,ATM取款、POS机刷卡消费将成为居民主要的支付方式。因此,为缓解消费高峰期刷卡难的问题,提高系统每秒交易笔数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所在。不少银行已经开始着手银行卡系统的改善工作,如2004年12月28日,中国银联长沙分公司进行了数据处理系统的切换工作,将数据处理系统从长沙分公司处理平台移入到中国银联总公司处理平台,新系统每秒钟最高处理刷卡交易的笔数从50笔提高到1万笔,全力保障了居民节假日刷卡的畅通。近些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银行卡产业和银行卡市场实现了飞跃发展。

3.2.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严格业务流程

银行卡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应从主要业务岗位和工作环节入手,防止和化解风险,保障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在内部管理方面,应当做好岗位分工和岗位职责的落实,严禁授权和会计、征信和催收等不能交叉的岗位交叉顶岗严格控制基础薄弱、内部管理混乱的分支行银行卡业务系统的上线,严格考核银行卡业务人员的操作技能、业务知识和道德素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精细化管理,使业务人员处理业务时有章可循。

3.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持卡人防范意识

3.3.1 银行卡业务自身特点决定了其业务人员应为复合型人才

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会分流国内部分优秀的银行卡业务专业人才。因此,要树立危机意识,重视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稳定银行卡从业人员。要建立竞争形势下新的用人机制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形成一个留住人才、用活人才的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脱颖而出优秀人才,以适应银行卡业务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3.3.2持卡用户提高警惕

仔细检查柜员机表面各部位的颜色、痕迹和装置等有无异常后再进行操作。持卡用户不乱丢弃交易凭条,是对自己的存款安全负责所必须做到的。使用ATM机前,先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看看身后以及旁边是否有可疑的人,ATM机一旁或上方是否有摄像头等多余装置,ATM机的键盘是否真实,ATM机取款是否正常。若有可疑现象,则应立即停止操作。而一旦银行卡被吞,千万不要离开现场,目光要紧盯吞卡处,以防一时疏忽银行卡就被不法分子抽走,然后拨打银行储蓄网点的电话,告知吞卡情况(不必告知密码)。若有同伴,应一人坚守现场,一人去银行办理取卡手续;若无同伴,应在确认是真吞卡(一般是多次输入密码错误)后,才能离开现场。在ATM机前,不要轻信他人,更不能将自己的银行卡交给他人操作。ATM机取不出钱时,宁愿多走几步路,更换别处取款,切不可在该ATM机前执着地试卡。

3.4积极引导国民转变消费观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银行卡进行个人支出的比例在美国为30,在香港为18,在国内仅为3.3,因而,要大力引导持卡人转变消费观念。第一,要在整个金融行业内部树立信用卡业务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外资银行、不是国内同行,而是现金的观念,从业务经营指导方向上改变将现有银行卡业务作为银行传统业务附属品的思想,在产品设计定位上改变将现有银行卡作为存取款工具的做法;第二,加强舆论导向,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信用卡的知识,加强对年轻一代金融意识的培养,培育年轻人持卡人市场,调动年轻人刷卡消费的需求,带动整体消费意识的增强;第三,着力于进一步优化用卡环境,通过与特约商户联合开展优惠促销活动,以经常不断的消费积分奖励活动,刺激持卡人的刷卡消费行为;第四,通过细分市场需求,把握市场热点,借助产品创新,吸引不同类型的持卡人群,通过满足持卡人的习惯性偏好逐步培养其消费意识,并以点带面,营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3.5进行银行卡业务的创新,丰富和发展银行卡功能内涵

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和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因此,银行卡也应不断推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银行卡新产品和新功能。要以银行卡为载体,推动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的发展。要以“新一代”推广为契机,以借记卡为基础,把现有个人银行产品改造创新有机归集到以客户为标志的一个综合账户上,方便客户使用,尽快实现针对同一客户的产品与服务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在外部形成个人产品的联动优势,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3.6政府应对银行卡产业给予充分支持

政府积极搭台,银行大力推动从现实角度出发,在现阶段,国内银行卡的发展必须由政府大力倡导推动,才可能较快地发展。通过政策制定,明确银行卡产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各家银行根据国家发展银行卡产业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推动银行卡产业的不断发展。在政府拉动下,我国的银行卡业务才可能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如果政府财政政策如果能够遵循、看到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趋势,适当的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引导,那么,我们中国银行卡产业会发展的更快、更健康。”同时,“并不主张在银行卡产业当中政府有所作为,如果有所作为的话必须是市场化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智.《中国银联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日报》2010-2-23 2.席华杰.《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策研究》,《消费导刊》2008-23 3.陈星.《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对策浅析》,《经济视角》2008-12(36)4.绍兴忠、金广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高颖.《欠发达地区银行中间业务为何发展缓慢》[N].中国经济时报,2008-08-23 6.张峰.《信用卡危机的反思》,《金融与经济》2009-12(27)7.王国敬,华伟,郭诚实.《利用银行卡诈骗的特点及防范农村》[J].农业.农民, 2006-05 8.邱晓卜.《春节高峰刷卡不再难》[N].潇湘晨报,2007-01-02 9.任超锋.《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家,2009-10-24 10李伟.《央行将进一步落实银行实行制》,《新闻晚报》2010-2-10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及中间业务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其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对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新兴行业,必将会影响到整个金融行业的走向。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负债业务 中间业务

一、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工商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在商业银行众多业务中,负债无疑是最重要的业务,而存款作为商业银行首要的资金来源,是最主要的负债业务。以前凭借网点和客户优势,在存款业务中中国工商银行具有明显的资金来源优势。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们对投资和理财产品的关注度日益增高,逐渐认识到银行活期账户所带来的收益远远低于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

以余额宝为例,其收益率也远高于中国工商银行五年定期利率。显而易见的这将会对客户持有的以投资目的为主的定期存款造成潜在威胁。

从表1中可知,从总量上看,个人存款和公司存款每年呈增长趋势,其他存款有较明显的浮动,但从所占比例上看,公司存款2013年至2016年都呈增长态势,而个人存款在所观察的年份中有下滑的情况,2016年波动幅度最大,这很大可能来源于互联金融的兴起对个人业务造成的冲击所产生的现象。

从表1中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存款中个人存款影响较大,为了更加准确的说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影响,从表2剩余期限的角度观测,结果显示出,客户存款变动浮动较大的为活期或者时间较短的存款类型,这也说明了互联金融表现出的优势和特点对吸引这部分的资金有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能够看出互联网金融不论从存款方面还是存款结构上都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传统业务有较明显的冲击,影响较大的是相对灵活的资金,虽然中国工商银行电子支付或电子用户每年都在递增,但是相比较互联网用户来讲增长的速度还是过慢,原因也是来自于支付的复杂性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所以接下来本节主要从支付模式、融资模式、理财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支付模式对中国工商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在互联网金融支付的带动下,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会对中国工商银行的负责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活期存款业务。《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以下简单《存管办法》中对此有明确的界定,指出第三方支付平台目前要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选择其中的一家来做为自己备付金的存储银行,同时指出,这些备付金只能在合作的银行里开设专用账户。备付金具体是指第三方支付平台以中介的身份出现在交易中时所收取到的暂未付给收款方的资金,所产生的资金沉淀是因为收和付之间的时间差。从该办法的相关规定中不难发现,第三方支付对于商业银行已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活期存款方面,实现了活期存款的转移。根据《存管办法》的相关规定,资金将由活期存款转入到其指定银行专项账户,如支付宝的合作银行为A银行,那么,支付宝作为买卖双方中介所收取的资金将会从其活期存款转到A银行,也就是其备付金银行,虽然对整个银行系统来讲,资金并未真正流走,只是实现了重新分配,但是若如中国工商银行不是备付金银行,活期存款的转移就确实给中国工商银行的业务造成影响,且随着第三方支付不断发展之下,交易额逐年递增,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活期存款会带来更大的冲击。

另一方面,纵使中国工商银行是备付金银行,也会使得活期存款流失。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间,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总量已经超过了7万亿,半年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2012年的2/3,可见增长速度之快。依据《存管办法》的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其专项账户中的资金属于活期存款,因此,这批资金的存款时间为一年以内。由于支付持续增长,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相对稳定,因此会将部分资金以中国工商银行的一年定期存款为最终的流入方向,从而进行理财。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银行的活期存款会流入到定期存款中。银行的定期存款业务的成本要高于活期存款。因此,会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业务成本带来不利影响,将进一步对中国工商银行的盈利发生影响。

(二)融资模式对中国工商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中国工商银行的负债业务遭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主要是冲击其存款业务和理财产品。从性质上,在互联网融资业务中,如P2P网络信贷业务给资金提供方的年收益率一般在8%到20%之间。而中国工商银行的最近几年存款的收益一般在1%-3%左右,收益较低,且存款利率定价要受到管制。由于具有定价机制和资金价格具有明显优势,使得中国工商银行会丧失大量的存款客户群体。甚至会加大中国工商银行吸储的成本。所以互?网金融融资模式会对中国工商银行负债业务造成很大影响。

(三)理财模式对中国工商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以余额宝为例,目前余额宝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例如美国,在上世纪的六十到九十年代,美国银行的活期存款因为货币基金的分流作用,占比从60%一直下降到10%,因此,中国工商银行应该对货币基金的长期作用给予重视。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相比中国工商银行的活期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收益率都要高,虽然在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2倍,但是跟余额宝比较,竞争力仍然不强,且余额宝的使用用户一般都集中在年轻客户群体,这些人都是风险偏好型,没有太多的闲散资金,对余额宝类产品都比较喜爱,而且把它作为时尚的一部分,因此比较难把这些客户重新请回银行。并且,随着这些客户的成长以及资金的积累,在未来会对中国工商银行的存款业务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余额宝类理财产品已经大大的影响到中国工商银行,随着互联网金融体系日渐完善,中国工商银行还是要对此类产品引起重视。

二、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会降低中国工商银行支付结算收益。自从银行卡以及信用卡等出现之后,人们习惯的消费结算方式由现金结算渐渐变成刷卡结算。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之下,人们的购买习惯不断变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更是推动了这一现象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支付结算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并有逐步取代银行中间业务的趋势。比如人们通过支付宝可以实现生活缴费、理财以及购物等多种服务,同时在第三方担保之下,交易的安全系数较高。因此,无论是大额还是小额的支付结算,支付宝都可以满足客户的支付服务需求。在最近两年里,我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速,对中国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构成的业务危险也日益增加。工行开发的电子银行、e支付显然不具有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互联网支付平台。

(二)以余额宝类产品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还会影响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余额宝产品比中国工商银行产品收益较高、流动性强还可以T+O日赎回,具有理财和消费的双重功能。从天弘基金公司的数据显示,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保持在4%以上,在2014年甚至达到6%以上,就算后来有所降低,也保持在2%以上。从流动性来说,余额宝内的资金能够随时随地支付、转账,相比中国工商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要高。这些优势会对中国工商银行的理财产品产生冲击,特别是对短期理财产品的客户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三)由于支付的存在也影响了商业银行在途资金这一收益。庞大的支付交易量证明,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自己的独立性,不再过分地依赖于银行结算,银行在网络交易中的中介功能不断被弱化。另外,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之下,早期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因此得益,及时推出跨行账户转账功能,这一功能的出现,对商业银行的在途资金收益再次带来冲击。当用户的资金从其银行账户支出并流入到第三方支付账户中之后,再由第三方支付账户进而流入到了其它的银行账户,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中间方,成为资金周转的短期停顿场所,为公司业务开展提供了资金源。因此,银行业所面临的已经不再单单是其在网络交易过程中中介功能的弱化,还有其业务的流失。鉴于此,中国工商银行势必要加快自己资产业务的转变,全面构建创新渠道,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下载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课程名称:报告题目:姓 名:学 号:专 业:年 级:班 级:任课教师: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析 2015 年 11 月 内容摘要 当下全球的金融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模版]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探讨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整体落后,其原因既有银行内部观念、机制、人才的不适应,也有其他外部环境的制约。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大环境下,我国商......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中间业务(Intermediary Business),是指商业银行代理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银行不占用自身资金并以中间人的身份,利用......

    商业银行怎么拓展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怎么拓展中间业务 摘要: 发展中间业务是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中间业务以其风险低、收益多的特性在银行经......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01 银行汇票的出票人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汇票业务的( )。 A、 开户单位 B、 付款人 C、 银行 D、 代理付款行 答案 C 102 银行汇票的( )不得更改,更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审计初探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愈来愈重视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并将其作为“拳头”产品不断加以推广和运用。但是中间业务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商业银行创造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经......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 内容摘要:WTO后过渡期是国内银行提高自身实力迎接外资银行竞争的关键时期未来银行的竞争,是新兴业务的竞争,尤其是中间业务的竞争因此,我国商......

    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看法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看法 作者:秦 洋 吕雪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6期 [摘要]我国中间业务已经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大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