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
开 题 报 告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机械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2011年全年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6312亿美元。同时,该行业也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领域,不仅本身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还有着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带动效应。
然而,目前的机械行业面临种种困难。首先,中国机械行业基本特征是“大而不强”。产业规模虽然很大,但产品结构水平偏低,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导致我国机械行业一方面拥有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则面临国内中高端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仍然依赖进口的局面。其次,机械行业陷入国际市场“前阻后追”的困局。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正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此为追兵;国际市场竞争也正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技术质量要求提高,这使得我国机械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端产品扩大出口难度增大,前路受阻。最后,机械行业在国内市场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机械产品需求总量增长趋缓,但对装备产品的水平及质量要求提高;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明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求紧迫;成本上升压力加大,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资源及环境约束趋于强化,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在艰难时刻,管理团队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战略的制定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而管理团队是否能制定正确的战略、采取适当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团队特征。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毕业论文题目定为《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外学者对TMT的定义众说纷纭。Li等(1999)将高管团队解释为公司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CEO、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工作的高级经理。Carpenter等(2004)认为团队应当是由处于企业高层并对企业发展全权负责的管理者组成,他们对企业战略起到关键性的领导和决策作用。结合中国企业战略决策的实际情况,贺远琼和陈昀(2009)认为TMT包括董事长、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各职能部门总监、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党委书记等。马红和阮萍萍(2010)认为TMT一般包括董事会主席、副主席、首席执行官、总裁、资深副总裁和执行副总裁等。
其次,研究的理论基础是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的高阶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在此基础上,学者认为管理层主要特征有教育背景、任职年限、平均年龄和性别。对于异质性,国外已有的关于高层管理团队性的研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但多认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组成异质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我国学者魏立群等(2002)与之后的国内学者都得出不同于西方研究的结论:管理层平均年龄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人口特征多样性与企业绩效间为负相关。对于教育背景,Cohen和Levinthal(1990)、McNamara(2002)、古家军和胡蓓(2008)、邱茜和徐向艺(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TMT成员的教育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对于任职年限,Ensley(2002)发现凝聚力强的团有稳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和工作配合;陈昀等(2011)认为任期长和任期相似性高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对于平均年龄,Wiersema和Bantel(1992)提出管理人员的年龄会影响其进行创新、改变现状、调整战略的意愿。林新奇和蒋瑞(2011)认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高层管理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经验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性别,Ad1er(2001)、美国非盈利组织 Cataly St(2004)、任颞和王峥(2010)均发现女性在高管团队中的参与能提升企业绩效。
最后,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环境的不同导致管理层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因此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出现了一定分歧,尤其是在异质性上。同时从内容上来看,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大多数研究在TMT划分 3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标准上采用“便利取样”原则,没有采取一致的标准。第二,高阶理论没有考虑地域、企业规模等特征变量的影响,这使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出现分歧。第三,目前用于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衡量企业绩效。而从方法上来看,国外学者为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针对中国特有国情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范围上来看,有学者对中国所有上市公司、中小型企业、以房地产等少量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但是鲜有学者基于机械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来研究人口统计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所以,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环境中的企业进行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实证分析,取得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是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中,为填补研究空白,也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对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是特别有必要的。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将由为标题、摘要与关键字、目录、理论阐述、文献回顾、样本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致谢、参考文献这十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问题的由来,提出问题,即阐明本次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理论阐述部分是引入“财务绩效”、“管理层”、“管理层特征”等概念,并阐述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第三,文献回顾部分是展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管理层不同特征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争论与问题。
第四,样本、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的内容提出研究的假设;说明样本、数据来源;选取适当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及控制变量。
第五,实证分析的内容是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均值、标准差等;对因变量和自变量使用person相关系数分析,初步讨论两者相关性;对控制变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量与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讨论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再加入自变量,进行第二次多远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讨论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最终,讨论分析实证结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第六,结论与建议部分的内容包括得出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能否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的结论,并且对机械行业提出建议。
(一)论文基本框架
标题
摘要与关键字 引言
一、理论阐述
二、文献回归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样本、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研究假设
(二)样本、数据来源
(三)变量选取 1.因变量 2.自变量 3.控制变量
四、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person相关系数分析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致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参考文献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选取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数据,界定管理层范围,对管理层各种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即实证分析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及相关关系是否显著,提出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能否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的研究结论,并在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建议。
研究的主要难点首先在于设置适当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为保证研究能取得误差较小的结果,需要在管理层特征中选取合适因素作为自变量,在众多企业财务指标中选取具有说明性的指标作为因变量,以及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中选取显著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作为实证分析中的控制变量。此外,研究难点还在于数据的收集。对企业管理层特征描述性统计时,需要管理人员的个人信息,如任职年限、教育背景、年龄等,但是这些信息在财务报表等资料中未必完全披露,增加了研究难度。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者们在研究管理层特征与绩效关系时,结果往往不理想。他们归因于没有精确地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高阶理论没有考虑不同环境对管理层的沟通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控制变量来减小结论误差,并且选择更为合适的自变量、因变量。这也是本次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此外,大多数研究在界定管理层时采用“便利取样”原则,没有采取一致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因此,确定合理的管理层范围是是本次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四、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实证分析法。
文献法是指通过借阅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报纸、杂志、期刊等,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确定论文主题。并通过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而实证分析法是先根据前人研究提出假设;再选取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验证假设,并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措施
首先,本次研究主要利用学校图书管资源登陆万方数据库,及宁波市免费提供的数字图书馆—维普期刊站点,来搜索关于管理层特征与企业绩效的文献。
其次,本次研究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交易所网站中搜集机械行业2011年财务数据,从学校提供的国泰安数据库中搜索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相关信息。在剔除数据不全的企业后,最终确定样本数据。
再次,在实证分析中,本次研究先提出假设,再以管理层部分特征为自变量,以合适企业财务指标为因变量,以影响绩效的企业内外因素为控制变量。之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因变量和自变量使用person相关系数分析,对控制变量与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再加入自变量进行第二次多远线性回归分析,之后讨论分析实证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最后,依据上述思路,确立论文框架,撰写并完成初稿。
五、预期研究成果
本论文是一篇实证分析为重点的论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假设,结合实证分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析检验假设的真实性,得出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能否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的研究结论,并撰写成一篇一万字左右的论文。希望此次研究可以对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聘用选拔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性的资料。
六、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一)启动与选题(2011年10月28日——2011年11月30日)结合专业特点,综合专业知识,翻阅大量与本专业范围相关的报刊书籍,找出新颖的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
根据研究对象,检索相关文献,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为日后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的撰写打下基础。
与导师充分沟通,获取相关的经验,提出自己的思路,获得导师的修改与指正,完善自己的思想构架。
(二)整理文献及开题报告撰写(2011年11月30日——2012年2月18日)根据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成文献检索与阅读、文献翻译。根据论文主题,结合我国市场的特殊背景,从选题背景及意义、可行性研究、研究内容等方面撰写开题报告。
(三)开题报告答辩阶段(2012年2月18日——2012年3月4日)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进行开题报告答辩。提交开题报告合订本。
(四)论文撰写阶段(2012年3月4日——2012年5月1日)
提出研究假设,分析相关的数据。之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炼自己的观点,完成论文初稿。
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与完善论文内容,并确保论文在格式等方面都符合要求。
(五)论文答辩阶段(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30日)打印、装订论文,准备论文答辩的发言稿。按规定标准提交论文,等待答辩资格审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第二篇:管理层持股激励公司绩效实证分析硕士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会计学,2011,硕士
【摘要】 自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来,如何有效激励管理者努力地经营工作便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管理层持股是一种赋予管理者股权的激励机制,其产生于美国并被广泛应用并起到了明显的激励效果。由于我国的国情、制度、环境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异,管理层持股是否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公司绩效也得到了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但是结论并不一致。所以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深入探讨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为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一些参考的建议。两权分离、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了解管理层持股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和结论的总结为进一步研究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指明了方向,根据已有文献的缺陷,能够改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以2007-2009三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以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自变量,以每股收益和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因变量,构建模型,用Eviews5.0统计软件作回归分析,根据已有文献结论作出检验性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现非线性关系,即二者之间存在区间效应,公司绩效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接着本文...更多还原
【Abstract】 Since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rights,wha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ircle have concerned is how to motivate the managers to work hard.Managerial ownership,which was produced and widely appl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 is an incentive mechanism which the options are given to the managers.As the national conditions,systems,environments in China ar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countries’,whether the managerial ownership will play an active role...更多还原 【关键词】 管理层持股; 激励; 公司绩效; 实证分析; 【Key words】 Managerial Ownership; Incentive; Corporate Performance; Empirical Analysis; 摘要 4-5 Abstract 5-6 1.引言 9-15
1.1 研究背景 9-1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2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3
1.3.1 本文的基本思路 12
1.3.2 研究方法 12-13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3
1.5 论文的创新点 13-15
2.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相关理论分析 15-24
2.1 管理层持股的理论基础 15-18
2.1.1 两权分离理论 15-16
2.1.2 委托——代理理论 16-17
2.1.3 人力资本理论 17-18
2.2 文献综述 18-24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8-21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1-23
2.2.3 研究文献评述 23-24 3.样本的选取和模型的设计 24-31
3.1 样本的选取 24
3.1.1 样本选择 24
3.1.2 数据来源 24
3.2 变量定义 24-28
3.2.1 管理层持股比例 24-25
3.2.2 公司绩效 25-26
3.2.3 公司规模 26
3.2.4 杠杆比率 26-27
3.2.5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27-28
3.3 研究假设 28-29
3.4 模型的构建 29-31
4.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31-45
4.1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1-37
4.1.1 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1
4.1.2 公司绩效和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1-33
4.1.3 分行业进行描述性统计 33-36
4.1.4 按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36-37
4.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37-38
4.3 样本的回归分析 38-45
4.3.1 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 38-41
4.3.2 管理层持股的回归分析 41-42
4.3.3 对样本的进一步回归分析 42-45 5.结论和建议 45-52
5.1 研究结论 45-47
5.2 政策建议 47-52
5.2.1 加大管理层持股力度 47-48
5.2.2 对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并重 48-49
5.2.3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49
5.2.4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49-50
5.2.5 建立完善有效的经理人市场 50
5.2.6 培育成熟规范的证券市场 50-52 6.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52-53 参考文献 53-57
第三篇: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2009-4-9
摘要: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本文利用费德模型对某银行机构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中间业务的发展对银行收入的外溢作用显著为正。
关键词:中间业务,外溢作用,商业银行收入
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内部作用是指中间业务直接带来的收入,这是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外溢作用则是指中间业务通过作用于非中间业务形成外部效益,从而间接促进银行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商业银行拓展传统业务市场的辅助工具存在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日臻完善,单一的、低档次的中间业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客户对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顺应客户的需求,大力创新中间业务的种类,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其间接收益更是不可估量。
一、基本模型
由于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促进和成本无法详细计算,不可能具体考察每一分量的外溢作用,因此外溢作用难以精确度量,但可以采用直接测定方法来计算。本文利用费德模型来估计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1,利用该模型分析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2,必须作如下三个假定:(1)将国有商业银行产出分为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2)非中间业务的产量不仅取决于本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配置,还受同一期中间业务产量的制约;(3)中间业务产量对非中间业务产量的影响是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不考虑中间业务对非中间业务影响的时滞性。
费德模型的理论框架为:
其中I和N分别代表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的收入;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下标i和下标n分别代表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方程2式中存在自变量I,说明中间业务的产量水平会影响非中间业务的产量;Y代表商业银行总产量(收入),它是由中间业务收入I与非中间业务收入N之和。
将上面(1)-(5)方程变形,可得如下方程:Y=f(Li,Ki)+f(Ln,Kn,I),将该方程微分,并将两边同时除以Y,可得:
其中a表示银行资本的边际产品,β表示劳动力的弹性系数,γ表示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率。dY/Y、dL/L和dI/I分别表示商业银行收入、劳动力(用银行从业人员代替)和中间业务产量的增长率;I/Y是中间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收入的比例;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量dK在统计资料中很难获取,且dK与固定资产投资F在概念和数值上比较接近,因此可以用F替代dK。
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Gy、Gl、Gi分别代表经营收入Y的增长率、劳动力乙增长率和中间业务收入I的增长率。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某银行机构2004年到2007年的季度数据来进行分析,所有的数据均来自该机构的季度报表。r代表商业银行总收入,它是由中间业务收入I与非中间业务收入N之和;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上由银行职工人数代替,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固定资产投资F来代替。在将原始数据转换为计量经济模型所需数据的过程中,其中为了避免自由度的减少,200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根据2003年第4季度的数据调整计算而得。中间业务量的计算按照:中间业务收入二中间业务量,0.5%来进行计算。
传统的回归方法通常假定所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的部分,但实际经济中许多变量序列是不平稳的,那样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所作的回归很可能是伪回归,即模型有很高的R2值和t值,但参数估计却毫无意义。因此,这里我们进行实证分析的思路和步骤为:先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变量是否平稳或考察其单整阶数,如果变量平稳,我们可以利用OLS进行回归分析,否则将进行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得出协整方程,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我们先采用应用比较普遍的ADF检验法来检验各变量时间序列季度数据的单位根。
检验结果表明,只有F/Y在不包含时间趋势的情况下,是单位根过程。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平稳序列和有时间趋势序列,通过上面添加时间趋势的ADF检验,我们可以看出F/Y为包含时间趋势的平稳序列。因此在做回归的过程中,必须增加时间趋势变量,或者可以先将F/Y做去除趋势变换,然后利用所得的残差项进行回归分析。
三、计量模型结果
由于整个ADF检验过程中,上述四个序列都是平稳序列,为零阶单整,因此无须进行协整分析,因为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考察每个变量单整的阶数。如果变量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即它们都是零阶单整的,就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所以平稳时间序列满足经典回归模型,可以直接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首先对变量进行去除趋势变换,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R2=0.7814,F值为50.0394,括号内为t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样我们便得到残差,可用残差即去除趋势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4),如表2。
首先对模型(4)进行异方差检验,我们采用布劳殊—培甘异方差检验(Breusch-Pagan Test),BP检验F=1.9780,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
然后对模型(4)进行序列相关检验,由于在模型(4)中DW=2.9008,根据DW检验表,说明存在负的序列相关。
为了克服序列相关,可用科克伦—奥克特(Cochrane-Orcutt)迭代法克服。对模型(4)中的残差进行无常数项估计,可得:
括号内为t值,在5%的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说明残差存在自相关,且ρ=-0.5371为负值,说明存在负的序列相关,与上述DW值查表所得结果一致。利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对上述模型进行诊断:(1)各回归系数的t值见表2,F/Y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Gi·I/Y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F=2.6934,整个模型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了整个回归模型整体的有效性;(3)查DW检验表,5%的显著水平上,du=1.76,du≤DW≤4-du,接受H0,即认为随机误差项μt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性;(4)同时进行异方差检验,BP检验F=I.2420,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5)截距项的计算必须用上述模型中的截距项除以1-ρ,得到截距项为0.0806。上述结果如表2中模型(5)所示,因此可得回归方程式为:
也可对模型(5)中的残差进行无常数项估计,可得:
回归系数不显著,t=-1.2016,再次表明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方程(11)为目前条件下较好的拟合方程。
四、结果分析与解释
根据上述回归的结果,现在主要围绕模型(5)即回归方程式(11)进行分析。
(一)关于劳动力增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银行收入的劳动力弹性为14.21,劳动力每增长一个百分比单位,收入就可以增加14.21个百分比单位。对于此系数说明如下:1.该弹性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2.显示了职工人数对收入的贡献比较明显。在目前中间业务产品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上仍以银行卡业务收入、代理保险、代售基金、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为主的情况下,增加职工人数在目前的样本条件推断下可以提高收入。3.由于在利用Feder模型构建计量模型的过程中,利用银行职工人数度量了劳动力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忽视了人力资本的贡献,因此该弹性系数可能包括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虽然本文没有将人力资本单独列出来求解其对收入的贡献份额。4.在计量模型中,由于被解释变量是收入的增长率,因此完善的模型应该包括所有能解释银行收入的解释变量,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规模报酬等,但是在上文构建的模型中,这些因素对收入的贡献可能只能体现在银行收入的劳动力弹性系数中,比如说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等。
(二)关于资本增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为-0.728元,即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资本投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减少0.728元。关于资本增加会减少银行收入,这可能多少与现实有点矛盾。原因可能是该银行机构目前的经营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产品曲线已经向下推移,也即已超过了最优资本量,使得投资形成的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分析该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该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业务,新兴业务品种如网上银行、转账电话、融资顾问、代客理财等业务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目前对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几乎为零;同时现有的传统业务如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等受到行业新业务品种的挤压,在业务量增长的同时,收益下降,因此部分中间业务品种的投入与产出没有形成配比,收益效率有待提高。例如目前该机构开办的代收费项目18个,其中省分行安排代收费项目12个,市分行安排代收费项目6个,07年上半年,该机构代收代付业务收入仅12.44万元(不含代扣代缴利息税收入),占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0.4%,这与该机构投入的柜台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凭证费用严重不配套。同时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与上述利润的劳动力弹性较大是一致的。
(三)关于中间业务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占经营收入的比例dI/Y每增长1个单位,收入就可以多增加21.73%,即中间业务的边际产品价值为1.2173元,因此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收入就共可增加1.2173元。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中间业务收入增加1个单位就意味总收入可增加1个单位;外溢作用则是通过其外部效益间接促进银行收入的增长,比如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而网罗了一批客户,而这批客户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这样就可能对非中间业务发展形成推动,进而增加银行总收入。在本样本推断下,中间业务收入的外溢作用为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共可多增加1.2173元,这结果显示了发展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和意义。
五、结语
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本文以某银行为例,通过收集其中间业务的相关数据信息,运用费德模型估算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影响。结论显示,中间业务的发展对银行收入的外溢作用显著为正,中间业务的边际产品价值为1.2173元,即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共可增加1.2173元。这结果体现了中间业务的间接收益及对银行收入的贡献。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而提高商业银行收入。
注释:
1.费德模型最早是Feder于1982年提出的,主要用于估计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后来很多学者将其用于研究某个经济或非经济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本模型的运用主要是参考:陈智远(2001);孙林等(2003)。
参考文献:
[1]Feder.G.On Expoa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74.[2]陈智远.贸易与增长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1,(05):46-51.[3]郭红珍,张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资源配置行为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04):19-24.[4]连平等.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机遇、策略、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5]孙林,王启仿.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供给角度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03):35-39.[6]袁春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2003,(07):127-135.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2007级博士生 赵永清 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 沈江 来源:
《金融纵横》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李惠杰
第四篇: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对战略柔性和企业绩效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提炼出一个体现战略柔性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采用多行业的样本数据,运用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得出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显著,而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明显的结论,这一结论为中国企业今后提升经营绩效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战略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企业绩效
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着高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集中体现在技术进步快和扩散频率高、知识密度大和信息化程度高等。
这种高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必须面对和适应这种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而企业内部原有不合理的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企业的能力差异和不同类别的能力,以及各种不同的资源,都具有不同的柔性。这种柔性强度的差别将对企业能否及时适应环境,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因此强调企业资源的可调整性和灵活性(即柔性),并以此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柔性研究,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对于何种类型的柔性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何种影响的研究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战略柔性理论研究
企业战略柔性的系统研究始于生产制造领域,以制造柔性为中心,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柔性。不同学派对战略柔性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权变理论[1]认为,战略柔性是与管理行为、管理方法和其所处的环境特点密切相关的、根据变化而变化着的战略;行为科学理论[2]认为,战略柔性是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因素,对于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增强管理的柔性因素;动态能力理论[3]认为,战略柔性是组织开发和培育在现在和将来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战略资源和动态能力的一种管理能力;组织学习流派[4]认为,组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组织学习实际上是增强战略柔性的过程。
国内学者简兆权等[5]探讨了战略柔性对战略管理的意义、核心能力对战略柔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柔性实现模型,使企业的战略管理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4类策略实现柔性化。张灿等[6]在资源观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竞争环境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不同学者对持续竞争优势的观点,对新竞争环境下的持续竞争优势作出了重新界定,指出战略柔性是企业应对不确定环境的关键所在。易磊等[7]通过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构建和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构建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战略柔性构建的内涵和方法。侯玉莲[8]提出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结构特征,构造适合本企业的战略柔性增强途径: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导向,以影响柔性因素的内部结构体系为基础,以结构调整的变革成本为依据,从降低变革成本的因素中归纳出有效的增强战略柔性的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仍然局限于理论分析,较少将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实践中。
国外学者对战略柔性做了大量研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①从研究制造柔性出发,将企业的制造柔性视为企业的优势资源,强调战略柔性就是战略对制造柔性的引导功能[9]。②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战略的形成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即战略必须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战略计划的适时调整性及企业内部对这种调整的适应性,把战略柔性定义为企业通过主动的或反应性的方式对市场机遇或威胁做出迅速回应,以达到降低管理风险或不确定性的能力[10]。
EPPINK[11]尝试性地探讨了战略柔性计划问题,指出环境越不确定,组织就越需要柔性作为长远计划的补给,战略柔性就是一个组织面对未来战略变革而减少损失的典型特征。
CHAKRAVARTHY[12]认为,战略柔性是企业持续地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HARRIGAN[13]实证研究了在企业联盟和垂直整合企业的相对柔性来应对外部需求变化,EVANS[14]进一步分析了企业中的战略柔性问题,定义战略柔性为帮助重新定位条件变化的能力,柔性是规划战略、结构和方案不可或缺的特性。SANCHEZ[15]首次明确采用战略柔性这一术语来阐述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怎样适应外部需求的变化的能力。AAKER等[16]则把资源竞争理论延伸到动态竞争背景下,提出了“动态能力”的观点,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能力的能力。1999年,在哈默等[17]以《战略柔性:变革中的管理》为题出版的论文集中,强调战略决策的动态性和途径依赖特征,并不是要求经理们或战略研究者放弃环境影响分析的研究,而是需要我们对过去已经做过的、现在所面临的和决定未来竞争地位的战略决策的复杂性和依存性进行更多的研究。要把重点放在管理思维、组织的学习能力、构造战略途径并提高创新能力的规程上,这些因素对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长远的生存能力尤为重要。
SANCHEZ[18]认为,战略柔性包括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两部分。资源柔性的要素可以用资源潜在用途的3个维度来描述:①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②资源移做他用所需的时间;③资源移做他用所需的成本和难度[13,14]。协调柔性是企业把柔性资源应用到各种替代性的战略用途过程中,体现出的协调能力,它通过重新确定资源配置方向、重新构造并配置资源用途等方式实现。协调柔性也包括3个重要维度:①确定资源使用的范围;②识别并建立能应用于战略转换的资源链;③通过组织系统和过程来配置资源,以达到将可获取的资源运用于目标用途的目的。协调柔性主要反映了企业定义、识别和配置现有资源的过程[18,19]。
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多变环境的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20]。
动态能力学派把战略柔性划分为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能力柔性是指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采用探索性的方式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它本质上体现为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及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能力柔性更能反映企业如何获取新资源的能力,也能体现出企业在快速多变的环境中如何利用资源开展创新,并获取收益的能力[19]。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战略柔性,而战略柔性的关键是与组织愿景、价值观和战略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群,即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应用能力,是一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动力源的动态知识、技能和能力系统。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巩固和增强组织的战略柔性,不断创新、培育新的能力,完成竞争能力的主动性改变,保持企业的竞·389·争优势。战略柔性能够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体现出能力柔性的重要性。资源的使用如何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更高的效率,需要企业对资源进行柔性化。
通过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战略柔性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过多地偏重于制造柔性,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验证,即战略柔性研究偏重理论上的,实证分析很少,特别缺乏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的证实。本文研究了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实证角度进行了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式验证了能力柔性和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1.2 研究假设
战略柔性实质上是企业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经济有效地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包括以不变应万变或快速地适应与有效地影响环境的能力。显然,这种能力离不开富有柔性的核心能力和有效资源利用的支撑。
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是在竞争中通过建立市场竞争优势、技术竞争优势和整合竞争优势来实现的。
(1)资源柔性和企业绩效关系 增强企业的资源柔性是以提高资源的适应范围来增加企业在环境变化时的选择权,支持企业以较小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转变经营策略。企业不同资源的适用范围与可调整性存在差异,如专用性资产的可调整性比较弱,不合理路径依赖较强,而具有多种用途的设备可调整性强,柔性较高;
具有技术、管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适应的工作范围比一般员工要广泛,更具柔性。资源的适用性可以从3个方面来衡量: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资源移作他用所需的时间和发生的费用。柔性制造系统、用途广泛的技术知识等柔性资源,不仅具有多种用途,而且可以快速、廉价地从一种用途转换到其他用途。对于非制造系统企业也同样具有类似功能,资源范围有效性越大,转换过程时间越短,效率就越高;转换的成本越低,自然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效益。资源柔性可以包括人力资源柔性、信息技术资源柔性、物质资源柔性等方面。例如,人力资源柔性化[21],信息技术[22]促使组织更有效率。资源柔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组织的效率将有不同的作用,资源柔性化程度越高,企业的绩效越好,因此得到以下假设:假设1 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2)能力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 企业能力柔性是指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采用探索性的方式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
能力柔性是企业在动荡环境中适应环境变化、利用环境变化及主动制造变化从而把握先机的能力。
能力柔性本质上体现为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及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能力柔性不仅强调企业在快速多变或不确定环境中,整合并配置现有资源以创造企业价值的能力,更强调企业如何通过发现新资源或现有资源的新用途,降低创新所需的时间和成本以及进入新的市场环境等手段,有效地识别并把握商机,进而成为行业领先者。能力柔性又可以分为核心能力柔性与一般能力柔性,由于核心能力柔性化克服了组织不合理的刚性和路径依赖,通常认为企业具备独特的、不可模仿的核心能力对企业的绩效具有深远影响。显然核心能力对于绩效提升具有显著意义[23],由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 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假设,构建图1所示的概念模型。研究过程
2.1问卷设计
从文献分析得知,目前对于战略柔性的研究,最有说服力的是把战略柔性划分为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所以本文对战略柔性的测量基于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2个方面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
对于资源柔性,按照学术界公认的描述其柔性高低的3个维度来测量:①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的大小;②资源移作他用所需要的时间;③资源移作他用所需要的成本。对于能力柔性的测量,主要体现在:①企业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②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时间和成本,同样可以从3个维度来反映,即企业在动荡环境中适应环境变化、利用环境变化及主动制造变化从而把握先机的能力大小(见表1)。
平衡计分卡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而对企业展开评价的有力工具。企业绩效通常包括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而平衡记分卡在评价企业时能兼顾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本文使用平衡记分卡工具测度企业绩效,从财务、顾客、内部过程、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来设计企业绩效的观测指标体系,使用时对每一个方面建立相应的目标及衡量该目标的指标(见表2)。
本研究的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①对问卷的说明以及问卷作答的提示;②问卷主体,包括受访者对本企业战略柔性和整体绩效4部分的评价;③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所处行业和填表人信息等。问卷主体部分主要采取Likert 5级评分法,由受访者对问卷中有关战略柔性和企业绩效的描述进行打分,共分5个等级,即“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或“很低、比较低、一般、比较高、很高”,分别赋值1、2、3、4和5。
2.2 问卷预测和数据收集
为了对以上假说模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证分析,在正式调查之前,通过哈尔滨工业大学EMBA班的部分学员进行了预测试,因为EM-BA学员绝大多数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对他们进行问卷测试,比较有针对性。然后根据反馈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由于问卷主要涉及企业的战略柔性及企业绩效,所以被调查者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被调查者根自己的实际感知,以Likert 5级量表为基础,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随机选取36位EMBA学员进行试测,测试结果题目经过检测均符合信度、效度要求,对其中一些题目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了调整。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事先经过电话沟通,再采用修正的问卷邮寄来获得可靠的数据。本次调查共邮寄问卷280份,调查了哈尔滨、甘肃、天津、北京、沈阳等地的部分企业(见表3),涵盖了制造、电子、能源、医药等行业(见表4)。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230份,其中有效问卷175份,问卷回收率为82.1%,有效回收率为62.5%。
2.3 研究方法
研究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SPSS 17.0和AMO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要求,经验规则认为样本量必须是观测指标总数的10倍以上,统计分析结果才比较科学。本次研究的具体模型见图1,问卷中共涉及3个潜在变量、10个观测指标,有效样本量为175,满足结构方程要求。
首先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初步分析,从单变量分析到复杂的多变量分析;通过SPSS分析验证了数据的效度;结合SPSS和AMOS进行了信度检验;然后又借助于AMOS软件,利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法的结构方程模型对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模型中的每条路径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2.4 研究过程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可见,被调查的样本在测量指标的均值都介于3.0~4.1之间,从标准差来看,各变量的差异不大,表明被调查者对于问卷中所测试内容的态度趋于一致。样本数据的KMO测度为0.788;巴特利球体检验的χ2=404.497,df=91,Sig.=0.000;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见表6,均说明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和题项是符合要求的。
表5 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指标均值标准差Z13.139 9 0.915 5资源柔性Z23.878 0 0.625 0Z33.684 5 0.812 6N13.559 5 0.813 0能力柔性N24.080 4 0.484 2N33.711 3 0.669 0J13.374 3 0.759 9企业绩效J23.693 5 0.661 0J33.305 4 0.762 2J43.416 7 0.858 2表6 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因子Cronbach’sα值题项数目量表Cronbach’sα值资源柔性0.785 3能力柔性0.993 3 0.921企业绩效0.743 4 通过SPSS软件分析检验了模型中3个变量的结构有效度和可信性,分析结果见表7。
变量的因子负荷均达到0.5以上,这些变量的效度检验是符合要求的[24]。同时还可看出,本研究所有指标的因子负荷量都大于0.5,所选取指标对每个变量的累积解释度都大于41.3%,这表明各个变量所选取的因子是有效的。
变量变量所含指标数因子最小负荷量累计解释度/%资源柔性3 0.557 43.6能力柔性3 0.563 41.3企业绩效4 0.711 55.6 根据Nunnally测量尺度可以按其相应的信度系数分为高一致性、中一致性和低一致性:接近0.90的信度系数可以视为一致性水平非常好;接近0.70的信度系数视为一致性较好;
接近0.30的信度系数视为一致性水平较低[25]。
一般情况,复合信度认为达到0.50即可表示测量工具在反映真分数时能够得到基本的稳定性[26],但是也有学者建议潜在变量的复合信度最好在0.60以上[27]。表8显示所有潜在变量的复合信度值明显大于0.70,表明了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满足模型的测量要求,因此可以使用以上变量做进一步的结构方程分析。
使用AMOS 17.0软件对本研究的整体模型进行了分析检验,经过模型的比较优化,得出了模型的整体分析检验结果(见表9)。可以看出,所构建的模型与分析数据是高度拟合的,说明整体结构模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因此使用该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结果分析
3.1 模型结果
说明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和结构方程软件计算估计出理论模型中各个观察变量对潜在变量的因子负载、各个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各误差项的方差、各干扰变量的方差以及外因潜在变量的方差(见图2)。
本文研究有2个外因潜在变量(即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和1个内因潜在结果变量(企业绩效)。根据前面的假设,反映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有2条假设路径,每一条路径的评价都是在统计显著性基础上,用标准回归系数来估计因果关系的强度,标准回归系数范围为-1~+1。本研究收集的数据能够支持大多数的路径假设,但也有个别路径假设不成立。在表10中总结了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路径假设情况。
3.2 假设路径检验
本研究共构建了2个研究假设,路径验证的结果见表10。
图1和表10表明,各潜在变量之间的主要影响情况如下:(1)对于内因潜在结果变量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关系来说,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作用的路径系数为0.21(r=0.21),该条路径并不成立,因此得出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2)对于内因潜在结果变量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关系来说,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作用的路径系数为0.69(r=0.69),该条路径成立,因此得出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显著。
通过假设验证和各辅助变量R2值的分析,企业绩效的47.5%被战略柔性的影响作用所解释,又由于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所以以上被解释的企业绩效很大程度上源于能力柔性的影响。本研究表明确实存在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差异(见表11)。
表11 复相关平方值
变量R2变量R2F40.475N30.078Z10.490J10.335Z20.018J20.327Z30.124J30.373N10.230J40.581N20.076结论与阐释
本文主要研究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战略柔性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相差很大。实证结果表明,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很大,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这是本研究的新结论,也是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4.1 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解释
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各个绩效指标上,但能力柔性的影响过程却是多层次的:能力柔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大体上是从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终端产品与细分市场层面、价值链配置层面、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层面。每个层面的能力柔性的表现形式不同,但越接近市场层面的灵活性越强,深层的能力柔性为表层的能力柔性提供支撑。各层面的能力柔性关系,通常表现如下[28]:①在产品市场层面上,企业在定价、促销、质量、服务、价值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活动,受到企业营销团队、研发团队等能力高低的影响,其能力柔性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②在价值链配置层面上,企业的价值链配置与重组、控制成本能力以及环境适宜的组织活动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价值链之间竞争和合作,能够保持增强企业能力柔性,并为产品市场层面能力柔性发展提供支持;③在战略资源与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要在动态环境下积蓄与开发柔性能力,以便对产品市场层面和价值链层面的活动提供支撑,使得产品市场层面、价值链层面和战略核心层面柔性能力一体化,逐层深入,互相依赖,促进能力柔性对企业绩效的提升。
4.2 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解释
关于资源柔性和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分析的结论不同。一般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柔性生产系统就属于资源柔性,资源柔性越强,说明生产系统的柔性越强,企业越容易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及时地调整生产内容,所以肯定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学者们关于资源柔性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也曾得出一·393·论,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解释,资源柔性也会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组织刚性的研究认为,资源柔性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9]: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创新和能力加以结合,但企业原有能力通常无法满足创新的需要,尤其是突变创新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需要从外界获取和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而企业原有较高的资源柔性所形成的能力陷阱,不利于企业获取创新能力,会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②资源柔性往往会削弱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威胁,使决策者对外部的变化不敏感,使企业较少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竞争者所采取的行动,会对企业获取创新的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③资源柔性对企业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财富,如果企业轻易地调整其战略则会损害其现有资源的价值,从而危及企业长期形成的竞争优势,因此现有资源对企业发展变化是一种障碍,对企业获取创新收益产生不利的影响。
4.3 资源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的解释
对本次实证研究结论,结合目前的中国企业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①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资源柔性不高。高的资源柔性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范围比较广、资源转换成本低和资源转换时间较短,比如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资金优势、信息共享等。相对而言,低的资源柔性是指缺乏有效使用范围,资源转换成本高和资源转换时间较长,比如某些专用设备、厂房、生产流水线等。在中国企业资金比较有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低资源柔性经营,创造低成本优势。虽然会有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拥有柔性比较高的资源,但在众多的调查企业中不具有代表性。②中国市场上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比较强,对必需品需求较大,而且大多数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导致了单一的低成本经营的企业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决定企业生存的不是资源柔性。③中国企业资源同质化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柔性的效能是相同的,唯一能凸显出企业绩效的推动因素只有能力柔性,因为在不同企业资源相同的前提下,只有靠企业经营者合理配置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④中国企业没有很好地发挥资源柔性的作用。有些企业虽然资源柔性较高,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却总是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阻碍,以致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柔性的作用。这里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大多数中国企业引进ERP,但真正应用成功的企业却为数不多,以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些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已有资源的新用途,也不能及时识别环境变化而调整资源配置,使得资源柔性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处于特殊时期,外界环境高度动荡,中国企业的经营也有其特殊性。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要想取得好的经营绩效,必须加强能力柔性的提升。理论上来说企业资源柔性的提高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但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来看,资源柔性高未必会有好的效果,也不是任何企业都适合配置柔性较高的资源,企业应该根据其自身所处行业特征及所处行业地位量力而行,不可盲目配置高柔性的资源,否则会陷入高资源柔性的陷阱。
未得到验证的理论假设说明我国企业在资源柔性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测度及管理机制,这是我国企业今后应该有所突破的管理问题研究结果的其他方面则很好地验证了理论知识。总体来说,本研究为企业今后提升经营绩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①本研究采取了多行业的样本数据,属于普适性的研究,以方便抽样的方式为主,调查企业地域特征不明显,也没有进行行业选择,所得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②本研究对一些指标的测量可能存在偏差:一方面是由于变量指标的设计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调查问卷数量并不是足够大。③本研究仅仅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对于全局的分析可能不足。④本研究仅采用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基于现实因素和资金问题,没有采用跟踪研究方式,所得结论可能会有些出入。
鉴于上述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①深入研究各观测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如高战略柔性的资源各个指标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的,这种具体而明确的影响机制更加有利于指导实践中企业该如何经营管理,也完善了现有模型。②在拓展不同行业的相关研究、丰富理论研究的同时,为不同行业提升企业绩效的实践提供指导。③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来进行研究,尽可能地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使结果更为准确。④采用多水平层次分析模型,对整个国家的不同产业,乃至国外不同产业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将更具有普适性。⑤如果资力足够,纵向跟踪研究具有特别典型意义的行业或产业将更能说明问题。
第五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摘 要】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增长实绩出发,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目前, 迁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外出务工的流动示范效应及回流也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国民经济;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026-01
概述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将他们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并不会减少现有的产量,而且能够提高。这部分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结构主义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显著地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劳动和资本从生产效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这种部门间资源的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因此,劳动力由效率较低的农业转移到效率较高的二、三产业,将促进经济的增长。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再配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究竟有多大?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实绩出发,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再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模型的构建
经济增长如果按三次产业来分析,每个部门都可用柯布?D?D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表示,不同之处仅在于商品增值系数αi的不同。则整个GDP的生产函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