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实证分析“大部制”改革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
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实证分析
———“大部制”改革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大部制” 工商 行政管理体制 对策
一、“大部制”对工商行政体制的挑战分析
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就是把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集中由一个大部门统一行使职权。大部门制的核心在于将政府相关或者相近的职能部门加以整合,加大横向覆盖的范围,将类似行政管理论文的职能尽量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中,把原来的部门改编为内设机构或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机构。大部结构通过扩大部门职能或者整合相关部门,把本来是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变为部门内部的关系,这就减少了行政协调成本。党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整体运作机制与大部门制的趋势和现代政府对市场监管机关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大部制”对工商部门职能定位提出了挑战
1.“大部制”以职能划分明确为依据,而目前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不明确。根据•辞海‣的定义,所谓“职能”是指“人和事物以及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与功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1‟57号)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定位为“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构”。据此,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能被界定为“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但矛盾的核心在于:此界定对于“市场”的内涵没有做出具体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解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市场”不断涌现,“市场”外延不断扩大,这在实践中导致工商行政管理业务范围的泛化。几乎市场经济体制中所有的矛盾都与“市场”有关。于是,各级工商部门疲于奔命,去解决“市场”监管中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工商部门执法风险加大。
2.“大部制”以职责界定清晰为基础,而目前工商行政管理职责不清晰。所谓职责是指“职务上应尽的责任”。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职权,实际上也就是赋予其义务和责任,行政机关必须尽职尽责。行政人员随意处置职权意味着失职、渎职;行政人员任意放弃和搁置职权,不履行义务也同样是失职、渎职。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中违法的作为和不作为都应该追究法律责任。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但由于工商部门的职
责定位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其职责边界不清晰,导致执法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无所适从。既怕“越位”,不当干预市场自由竞争秩序;又怕“错位”,承担不应该由自身承担的任务;最怕“缺位”,要承担失职渎职的法律责任。
3.“大部制”以组织形态法定为保障,而目前工商行政管理组织形态定位无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国家对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执法部门,其职责包括确认市场主体资格,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经营秩序等。而长期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地位、职责权限和组织机构等重大问题的确定,一直以国务院的“三定方案”为依据,基层工商所的设置、职能由国务院出台的•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来规定。这种以规范性文件来设立和确定行政机关职能编制的做法,与现代法治行政理念是相背离的,也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和期待它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相适应。
(二)工商部门管理现行体制与“大部制”不相符合 •意见‣要求“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目前,工商垂直管理体制仍然不完善,存在诸多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落实不彻底。在全国范围内,除31个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之外,还有15个副省级城市的工商行政管理局。这些副省级城市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人员
由当地人民政府直接任命,其财、物也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保障。仅仅在业务上受所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指导”。这导致了在一省境内,出现了数个级别相同,业务各自分开的独立运作体系。互补隶属的独立体系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统一行政辖区内工商行政执法的效能。
2.垂直管理与当地政府协调机制不顺畅。大部制体制的产生,对各类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政府各个组成部分更有效率的契合,形成经济监管与行政执法的“无缝对接”。而工商部门实行的是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即自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各地工商部门对上级工商部门负责,其不隶属于当地政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工商部门与所在地政府各类部门的交流不够顺畅,导致行政协调成本提高。
3.执法权限配置不合理。我国现行的省以下工商行政执法体制,不同层级的工商部门之间行政执法权限差别不大,即通常说的“上下一般粗”。行政执法实践中,往往是有利益或利益大的执法事项上级部门管,无利或利益不大、不好管的执法事项下级或基层管,行政系统内部就同一事项层层请示、反复审批变相多层执法,严重地影响了行政执法秩序和效率。
(三)工商部门机构设置与“大部制”相悖
1.各部门普遍存在职能交叉问题。一是本身职能界定不明确导致职能交叉。由于工商部门整体的职能定位不明确,导致各组成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对自己的职责缺乏正确的认识。例如,由于“市场”界定不明,导致许多与经济检查、消费者保护相关的内容被分派到市场合同管理部门。二是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职能交叉。例如,在工商部门,既有作为组成部门的经济检查处(科、股),又有作为直属单位的经济检查总队(支队、大队),其职能基本重合,其相互间的工作多有掣肘。三是部门利益阻隔导致职能交叉。由于“权力寻租”和部门管理利益的纠缠,各个部门都倾向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密切,能凸现集体工作成效、凸现个人工作成果、凸现经济、社会效益的职能。于是,各自追求职能扩大化,这也导致了职能交叉的发生。
2.行政执法权在各机构设置不合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8月•关于印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定,国家工商总局内设办公厅、法规司、公平交易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市场规范管理司、企业注册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广告监管司、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人事教育司、外事司等内设机构。与之相对应,在省、市、县各级工商部门,普遍设立了与国家工商总局对应的执行单位。这种“上下一般粗”的机构设置模式,没有体现出工商部门的高层宏观管理与基层的微
观管理之间的区别,导致“省局仍有部门办理具体案件,县局还有部门搞宏观监管的”高低倒置的不合理的管理模式的存在。
二、“大部制”下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方向(一)监管理念———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意见‣提出,要“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工商部门的职责基本定位是现代政府四大职责之一的“市场监管”。其监管的理念和方式应该朝着现代政府管理理念转变,即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1.将促进市场主体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积极服务企业发展,由控制市场主体走向解放市场主体、开发市场主体,鼓励全民创业,开发人的潜能,鼓励广大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弘扬“法无禁止即自由”的现代法治精神,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减少以监管企业为核心的常规“巡查”,增加以服务企业为核心的执法“办案”,提高行政许可效能,促进企业发展。
2.将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坚持严格依法行政,有效打击市场违法行为,维护公平正义,创建法治、和谐、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市场主体的规范化、市场行为的有序化,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监管立法———由“纷繁复杂”向“统一规范”转变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仍然处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阶段,特别是在市场监管立法上,还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法律法规数目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与工商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共469部,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冲突问题。三是法律法规的规定原则性强,缺乏操作性,加大了执行难度。
为此,要以“大部制”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监管立法。要着力解决法规滞后和法规矛盾问题,随着情势的变化,抓好立法的“立、改、废”工作。目前政策与法规的矛盾、交叉执法的矛盾,多数是由立法造成的。因此,要规范立法,遵从法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虽然不是立法机关,但承担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任务,对在执法过程中反映出的立法问题要及时向有关立法机关反映,对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实施情况要定期提出评估意见,报告制定机关。
(三)监管内容———由“主体规制”向“行为规制”转换
法律是行为规范,任何具体法律制度都是以主体的行为作为规制对象的。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工商部门对于市场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都还停留在对主体资格 的规制上。例如,基于对“个体工商户”主体资格的管理,出台了“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市场管理费”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并且,在很多地区,“两费收缴”成了当地工商部门的主要工作。而对于市场主体违法行为的规制却略显不足。例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维权需求不能有效满足;对于个体工商户等中小型市场主体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等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基于构建法治社会和现代政府的基本管理理念,工商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向行为监管发展。一是对企业登记行为的监管。主要体现为对企业登记事项的监管,确保企业登记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例如,根据公司“资本三原则”,对公司资本确定、资本维持和资本不变的情况进行监管。二是对企业竞争行为的监管。主要是对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和对企业垄断的规制。三是对市场交易行为正当性的维护。主要体现为打击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正当交易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监管方法———由“分段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执法监管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政府对于市场的监管也应当走综
合化之路。监管方法应当由“分段监管”向“综合监管”转变。
1.取消外部分段监管的模式。即取消“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分段监管的执法模式,实现统一大市场的综合监管。根据目前国务院对市场监管模式的分工,工商部门主要负责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然而,基于商品经济的本质属性,生产、交易、流通、消费是密切相关的。人为地将生产和流通相分离,实施分段监管,非常不科学,既加大了监管难度,增加执法成本;又造成部门间推诿扯皮,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市场监管部门的信任度。
2.取消内部分段监管的执法模式。即在工商机关内部取消分段监管的执法模式,构建分类综合监管的执法模式。目前,在工商机关内部,对于企业和市场的监管被划分成企业登记、企业监管、市场监管、合同监管、商标广告监管等多个层面,这种划分一方面割裂了企业行为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工商执法行为的有效性。建议取消内部分段监管执法模式,整合行政许可职能,统一办理包括企业注册登记、市场展销许可、广告审核等在内的一系列行政许可业务;整合行政执法职能,负责经检执法的部门同时负责对企业市场竞争行为等一系列行为的监管;整合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负责消保维权的部门统领各类消费者保护事务。
(五)监管体制———由“分散执法”向“集中执法”转变
改革现行各级工商部门监管执法体制,实现监管权限配置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基本内容有:一是部门行政处罚权的集中行使,强调“权力”的集中。即将工商机关内部的行政处罚权力相对集中。二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机关的设置,强调“机构”的集中。即组建单独的执法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三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和范围,强调“范围”的集中。即扩大专业执法队伍的执法权限,拓展执法领域。四是构建综合执法体制,强调“行为”的综合。即执法队伍可以综合运用各种工商执法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
三、“大部制”下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目标(一)组织机构的再造
1.横向管理部门的综合化。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门体制”的要求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所确定的实施综合执法体制的原则和目标,建立综合性的“大部门”执法体制。即在工商系统内部,将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或者把职能相同及相近的机构归并成一个较大的部门。实行大部门体制,关键在于使部门的职能配置有机统一,做到责权一致,便于部门间协调配合和实行问责制。
2.纵向管理部门的扁平化。在纵向上,一方面仍以构建与完善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形结构为主,另一方面又要密切注意机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按照金字塔形的行政执法体制,“塔基”也即基层工商部门,这是行政执法的主力。只有基础夯实了,整个体制构建才会稳固,功能的发挥才会有效。纵向管理部门的扁平化简言之就是通过省局的统一调配,减少管理的边际递减效应,将行政执法权集中到较低层级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权纵向配置改革措施。
(二)执法队伍的再造
要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上,科学选拔、科学考核、科学培训、科学任用,选育优秀的人才,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塑造出政治觉悟高,业务水平强的专业化执法队伍。一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建立一支专业理论水平扎实的执法队伍。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建立一支业务技能熟练的队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登记注册、企业监管、经济检查、市场合同、商标、广告等多重业务,每种业务的操作性与技术性含量都很高为此,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从上岗前的初任培训,到上岗后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完整培训机制,为队伍的优化打好基础。
(三)构建完善的执法监督机制
执法监督体系的完善,是法治化执法体制构建的重要部分,也是构建“大部门”制的主要目的。结合省以下工商部门现实的监管体制,笔者认为,应当着力构建内外两个监督体系。从内部监管来看,要科学界定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的内涵,划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内部法制机构与纪检监察这两个监督部门的具体职责范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成立由法制机构、纪检监察机构和相关部门共同组成的执法责任追究机构,对工商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不规范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联合认定,对执法进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等轻微违法行为,交由法制机构予以纠正;对于违反廉政纪律的行为,则应交由纪检监察机构追究其党纪及法律责任;如构成渎职,则应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实证分析
工商行政管理制度实证分析
--------从绩效考核目标与现实分析看绩效管理制度的构建
内容提要:绩效管理作为检查和评定组织内部员工对职务所规定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越来越被各界所推崇。工商部门推行绩效管理,既是热点课题,也是管理学上的难题。由于工商部门不同于企业,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性,使得工商部门开展绩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困难。本文结合几年来工商部门推行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以求对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行政管理;绩效管理;政府管理;
一、绩效考核目标与现实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绩效管理理论的深入学习,结合几年来工商部门绩效管理成效,笔者认为工商机关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存在五个方面的差异,即观念、环境、机制、工具和能力。如果确定了正确的绩效考核观念,并推动环境、机制、技术和能力几方面问题的解决,就能使绩效管理走上高效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绩效考核在观念上的差异分析。观念因素在考核实践中的差异表现在:缺乏现代管理意识;绩效考核观念落后;考核目标定位有偏差。绩效考核作为组织对其成员评价、控制的手段之一,使得绩效考核成为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博弈游戏。传统的考核难以得到被考核人员发自内心的认同和配合,难以达到组织与其成员的“双赢”。以绩效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的组织文化建设尚未引起工商管理人员足够的关注,从而导致工商管理队伍的整体合力和协同效应削弱,价值体系混乱,绩效评价失准,组织运转失调,行为失范,效能低下。
《工商行政管理》
(二)绩效考核在环境上的差异分析。环境因素在考核实践中的差异表现在:缺乏对绩效考核系统的支持,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流程及制度,绩效考核与其前后的其他工作环节衔接不好。由于公务员绩效考核基础工作薄弱,职位分类和职位评价工作尚未真正推行,缺乏科学的考核依据,尽管近几年不断改进绩效管理方法和措施,但效果并不显现。
(三)绩效考核在机制上的差异分析。机制因素在考核实践中的差异表现在:缺乏有效的压力、动力和激励机制。首先,缺乏优胜劣汰的压力机制,缺乏追求绩效的动力与压力。其次,缺乏重用人才的动力机制,真正的人才没有脱颖而出。第三,缺乏科学、公正的考核激励机制,没有一套公正、科学、完整系统的考核评价规程。
(四)绩效考核在技术上的差异分析。技术因素在考核实践中的差异表现在:绩效指标的确定过于笼统,考核标准的设定与如何评价不明确,考核方法缺乏科学性,考核的信度与效度不明显。由于缺乏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职位分类,没有形成必要的职位说明书和职位规范,岗位职责不明确,岗位任职资格缺失,造成工作重点不明确、不全面,考核指标设定不科学,权重分配不合理。人力资源的配置在部门间与所承担的职责不合理。加之考核方法缺乏技术含量和科学含量,过于简单随意,主观片面,导致考核的信度与效度不高。
(五)绩效考核在组织考核能力上的差异分析。能力因素在考核实践中的差异表现在:干部队伍缺乏考核方面的培训;考核人员掌握绩效数据、管理绩效的能力不足;绩效考核没有和员工的绩效改进相结合。绩效考核形成上热下凉,没有得到基层的理解与认同,《工商行政管理》
加之缺乏良好的绩效沟通方法和技巧,使得被考核对象普遍缺失公平感。
二、信息化条件下绩效考核制度的构建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为工商部门的绩效考核提供了新的路径。设计与计算机考核相匹配的绩效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考核程序等考核模块,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高效、方便、公正、信息处理量大的特点,以替代手工考核中的大量繁杂工作和克服人为测评等弱点成为当务之急。
(一)建立绩效管理的基本构架。一是建立三级绩效目标体系。根据工商职能,结合当年工作重点,合理确定市局(部门)、分局、工商所绩效目标,把对基层所个人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工商所、分局、市局(部门)目标完成好坏的主要依据,增强分局对基层所工作的指导功能,分局业务科室与工商所抱团实现分局组织目标。二是建立规范的工商所运行管理模式。根据工商所职能要求,按照工作重心下移,小局大所合理设置工商所内设机构,设置“三队”,即注册登记队、执法办案队、巡查监管队,巡查监管队根据辖区情况下设若干个巡查组。三是按照管辖区域划分若干巡查监管网格,明确网格相关监管责任人员。四是细化岗位职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疏理工商所职责,明确细化各个岗位工作职责。五是实行全员责任认领,形成个人职位责任清单。按照“一人一表”的要求建立个人岗位职责说明书,具体内容为责任人、主要职责及范围、工作任务及标准、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五是畅通绩效互动渠道。绩效管理主要是通过单个绩效的完成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建立所长与责任人员经常性的绩效互动,通过平时的检查督促,使
《工商行政管理》
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能清楚了解自己的工作进程,及时比对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增强自主工作意识。以工作日志为依托,实行工作日志与绩效评估的链接。
(二)明确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和考核层级。一是确定关键考核指标。现实中大而全的绩效考核,将德、能、勤、绩、廉全部纳入,不仅操作性不强,而且会使干部无所适从。应将个人绩效考核指标确定为共性类、专业类、管理类、贡献类,在筛选考核指标时应重点突出对“勤”和“绩”的考核,勤在时间上保证,绩在量(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上保证。二是对重点工作设置不同的权重。将工作按基本性工作、超额性工作、能动性工作、创新性工作、竞争性工作五层要求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根据工作难易程度、质量高低、贡献度大小确定相应的单项分值。通过单项积分的累积,综合评价工作成效,既使相同职责的岗位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使不同岗位之间有一个互促共进的平台,有利于凸现“复合型”干部的优势。三是确定考核层级。目前,系统内全员绩效全部由市局考核还有一定的难度,应按管理权限将对工商所进行评价的指标和对个人不易考核的指标,交由分局组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市局,共同汇入绩效系统。
(三)建立计算机考评的软件平台。为了有效避免考评中的随意性,增强可操作性和工作的透明度。需要根据考核管理体系的流程、标准、要求等开发考评软件,为实施科学的绩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建立绩效考核软件模块。在局域网中建立绩效考核平台,构建市局(部门)、分局、工商所信息库、考核指标库、考核主体库等数据库,通过数据采集等管理机制,构建全局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工商行政管理》
并使考核平台与办公电脑、电子考勤机、移动终端等设备相连,构建系统网络。二是整合业务系统动态信息资源。充分运用已建立的OA系统将绩效考核系统与已有的业务系统融合和拓展。将市场监管巡查记录、市场主体的认领、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办案和消费者投诉处理等信息直接生成个人绩效。三是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库。将考核项目、量化指标等建立数据模型,在不同的管理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考核主体、数据来源、算分方式、计算依据等多个维度进行选择和配置运用于考核中。四是确定监管动态信息采集途径。全面评价个人绩效离不开现场查验,在考核现场各考核组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和相关信息采集工具,将各项考核指标的相关资料记录并反馈给考核平台,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五是构建绩效结果自动生成渠道。考核系统平台与已有主要业务系统、现场检查信息、考勤等信息建立数据接口,自动收集指标数值,自动将采集到的数据根据指标库中建立的规则进行打分。
(四)完善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一是建立相对独立的绩效考核评估机构。为了保证考评过程和结果客观、公正,参加绩效实地检查的人员必须来自基层,相对独立;考核前必须集中培训,对评判标准和出现问题的处理作出统一规定;同时还要坚持检查过程中抽样公平、留痕公开,对检查出的问题,由被查网格责任人签字确认。二是加强绩效信息的整合。绩效信息是来自各方面的,要通过一定的书式资料、动态信息和业务系统自动获取的信息评价监管绩效,避免评价出现偏差。三是加大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力度。绩效评价结果最基本的应用就是纠正过程中的偏差,利于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绩效评价的组织者要做好绩效考核后的三项工作。一是系统通报。对出现的偏差按不同情况作出分析,并提出整
《工商行政管理》
改的方式方法。二是指导纠偏。三是奖惩激励。除按季度兑现绩效工资外,对单项积分考核成绩列前的,优先参加业务能手评比;综合积分列前的,优先评为优秀公务员。四是建立人员优化配置机制。依托绩效考核信息建立系统内全员绩效档案,客观真实反映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为人事调动、干部选拔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分析研究绩效状况,认识干部的能力素质、知识欠缺度,为干部的培训、教育明确方向,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增强干部教育和素质提升的针对性,从而有效提高工商行政监管水平。参考文献 :
[1] 董建森:“从绩效考核目标与现实分析” 《武汉工商》2011年5期。
[2]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3] 武欣.绩效管理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4] 郭涛,姚建明.组建企业动态绩效考评体制的探讨与分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4)。
[5] 姜毅.中国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问题探悉.www.xiexiebang.com平衡计分卡专业知识网。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三篇:广东顺德的大部制改革案例分析报告
“广东顺德的大部制改革”案例分析报告
1.综合案例分析顺德大部制改革的特点。
顺德大部制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五个方面:
(1)加大职能相近机构的整合力度,将原有的41个党政机构精简到16个;
(2)精简决策和管理层次,创新干部管理机制,减少行政层次,缩短决策和管理链条,切实提高党政工作部门的执行力;
(3)依照“决策民主化和扁平化、执行集中化和统一化、监督外部化和独立化”原则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党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分工明确又统一协调的高效运转机制;
(4)按照权责一致、权责利统一的原则理顺责权关系,重点梳理和解决部门间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问题,理顺三方面的关系,包括明晰大部门及其内部的职责和权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5)在行政改革的基础上,陆续推进配套改革。2.如何解决顺德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顺德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是:①各大部门与省、市的有关部门对接出现问题,出现了顺德多个部门对上级一个部门的情况;②大部制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对权力监控的难度大大提高;③部分垂直管理部门调整为区管理,使得垂直部门员工和区政府管理部门员工出现“同工不同酬”问题。
解决办法:
①完善沟通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完善下级对上级的沟通衔接工作,也需要完善同级各部门的衔接工作。可以将多个部门对上级一个部门的情形改为由一个部门对上级一个部门,再由该部门将事务按职能分给各个部门。
②需要加强对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被滥用。需要建设配套的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民主监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体制性监督,即人大和政协、纪委的监督,最根本的是人大监督;还有一个是社会性监督,包括网络、新闻媒体等。
③对改革后的部门进行薪酬调整,建设新的薪酬制度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以代替现在的两套并行的薪酬系统。无论是原来的垂直部门员工还是区政府管理部门员工,至少要做到同工同酬,这样才不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广东顺德的大部制改革对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①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模式
顺德区合署式行政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一方面离不开顺德区自身的先天优势。顺德区一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龙头,有着丰富的改革试点经验和历次改革试点积累下来的可喜成就。另一方面,在1999 年,广东省就赋予顺德市行使地级市的管理权限,并直接对省负责。与顺德区相比,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自身条件不足或是受到改革调整权限的限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展改革创新实践。②抓住重点,务求改革实效
顺德区进行的合署式行政改革,更是牢牢的抓住了此次中央关于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转变政府职能。合署式行政有效的整合了党政机关的职能,形成了16 个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协调有序的大部门体系。合署式行政也是务求改革的实际效果,注重具体政策的执行力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所形成的大监管、大设计、大司法格局,在实际运行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这也就启示其它各地区在改革实践中要抓住改革重点,务求改革实效。
③统筹兼顾,减少改革阻力
任何改革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有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减少改革的阻力。为减少人事改革阻力,顺德区采用“人随事走”策略,按照职能划分将科室整体平移,编制和公务员数量基本保持不变,为获得领导干部支持,采取“人员不降级”。因为没有破坏整体利益格局,使得合署式行政得以顺利推进。各地区在改革中要重视改革阻力带来的影响,做到统筹兼顾,妥善安排分流人员,合理调配各部门的权力责任关系。
④循序渐进,推进长效机制
顺德区的合署式行政改革,看似疾风骤雨般,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连续的长效改革实践过程。目前,我国已经推广的纪委与监察局合署办公,就是借鉴合署式行政的实践建立的。因此,像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这样的大幅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地方政府要有恒心,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循序渐进式的展开,不断改革和完善政府职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第四篇: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2009-4-9
摘要: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本文利用费德模型对某银行机构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中间业务的发展对银行收入的外溢作用显著为正。
关键词:中间业务,外溢作用,商业银行收入
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内部作用是指中间业务直接带来的收入,这是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外溢作用则是指中间业务通过作用于非中间业务形成外部效益,从而间接促进银行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商业银行拓展传统业务市场的辅助工具存在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日臻完善,单一的、低档次的中间业务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客户对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顺应客户的需求,大力创新中间业务的种类,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其间接收益更是不可估量。
一、基本模型
由于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促进和成本无法详细计算,不可能具体考察每一分量的外溢作用,因此外溢作用难以精确度量,但可以采用直接测定方法来计算。本文利用费德模型来估计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1,利用该模型分析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2,必须作如下三个假定:(1)将国有商业银行产出分为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2)非中间业务的产量不仅取决于本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配置,还受同一期中间业务产量的制约;(3)中间业务产量对非中间业务产量的影响是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不考虑中间业务对非中间业务影响的时滞性。
费德模型的理论框架为:
其中I和N分别代表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的收入;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下标i和下标n分别代表中间业务和非中间业务;方程2式中存在自变量I,说明中间业务的产量水平会影响非中间业务的产量;Y代表商业银行总产量(收入),它是由中间业务收入I与非中间业务收入N之和。
将上面(1)-(5)方程变形,可得如下方程:Y=f(Li,Ki)+f(Ln,Kn,I),将该方程微分,并将两边同时除以Y,可得:
其中a表示银行资本的边际产品,β表示劳动力的弹性系数,γ表示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收入增长的贡献率。dY/Y、dL/L和dI/I分别表示商业银行收入、劳动力(用银行从业人员代替)和中间业务产量的增长率;I/Y是中间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收入的比例;由于资本存量的增量dK在统计资料中很难获取,且dK与固定资产投资F在概念和数值上比较接近,因此可以用F替代dK。
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Gy、Gl、Gi分别代表经营收入Y的增长率、劳动力乙增长率和中间业务收入I的增长率。
二、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某银行机构2004年到2007年的季度数据来进行分析,所有的数据均来自该机构的季度报表。r代表商业银行总收入,它是由中间业务收入I与非中间业务收入N之和;L和K分别代表劳动力和资本两大要素,上由银行职工人数代替,资本存量的增加由固定资产投资F来代替。在将原始数据转换为计量经济模型所需数据的过程中,其中为了避免自由度的减少,200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根据2003年第4季度的数据调整计算而得。中间业务量的计算按照:中间业务收入二中间业务量,0.5%来进行计算。
传统的回归方法通常假定所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或者是一个确定性趋势加上平稳的部分,但实际经济中许多变量序列是不平稳的,那样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所作的回归很可能是伪回归,即模型有很高的R2值和t值,但参数估计却毫无意义。因此,这里我们进行实证分析的思路和步骤为:先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变量是否平稳或考察其单整阶数,如果变量平稳,我们可以利用OLS进行回归分析,否则将进行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得出协整方程,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我们先采用应用比较普遍的ADF检验法来检验各变量时间序列季度数据的单位根。
检验结果表明,只有F/Y在不包含时间趋势的情况下,是单位根过程。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平稳序列和有时间趋势序列,通过上面添加时间趋势的ADF检验,我们可以看出F/Y为包含时间趋势的平稳序列。因此在做回归的过程中,必须增加时间趋势变量,或者可以先将F/Y做去除趋势变换,然后利用所得的残差项进行回归分析。
三、计量模型结果
由于整个ADF检验过程中,上述四个序列都是平稳序列,为零阶单整,因此无须进行协整分析,因为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考察每个变量单整的阶数。如果变量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即它们都是零阶单整的,就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所以平稳时间序列满足经典回归模型,可以直接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首先对变量进行去除趋势变换,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R2=0.7814,F值为50.0394,括号内为t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样我们便得到残差,可用残差即去除趋势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模型(4),如表2。
首先对模型(4)进行异方差检验,我们采用布劳殊—培甘异方差检验(Breusch-Pagan Test),BP检验F=1.9780,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
然后对模型(4)进行序列相关检验,由于在模型(4)中DW=2.9008,根据DW检验表,说明存在负的序列相关。
为了克服序列相关,可用科克伦—奥克特(Cochrane-Orcutt)迭代法克服。对模型(4)中的残差进行无常数项估计,可得:
括号内为t值,在5%的水平上显著。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说明残差存在自相关,且ρ=-0.5371为负值,说明存在负的序列相关,与上述DW值查表所得结果一致。利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可得如下回归方程:
对上述模型进行诊断:(1)各回归系数的t值见表2,F/Y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Gi·I/Y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F=2.6934,整个模型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了整个回归模型整体的有效性;(3)查DW检验表,5%的显著水平上,du=1.76,du≤DW≤4-du,接受H0,即认为随机误差项μt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性;(4)同时进行异方差检验,BP检验F=I.2420,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异方差;(5)截距项的计算必须用上述模型中的截距项除以1-ρ,得到截距项为0.0806。上述结果如表2中模型(5)所示,因此可得回归方程式为:
也可对模型(5)中的残差进行无常数项估计,可得:
回归系数不显著,t=-1.2016,再次表明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方程(11)为目前条件下较好的拟合方程。
四、结果分析与解释
根据上述回归的结果,现在主要围绕模型(5)即回归方程式(11)进行分析。
(一)关于劳动力增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银行收入的劳动力弹性为14.21,劳动力每增长一个百分比单位,收入就可以增加14.21个百分比单位。对于此系数说明如下:1.该弹性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2.显示了职工人数对收入的贡献比较明显。在目前中间业务产品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结构上仍以银行卡业务收入、代理保险、代售基金、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为主的情况下,增加职工人数在目前的样本条件推断下可以提高收入。3.由于在利用Feder模型构建计量模型的过程中,利用银行职工人数度量了劳动力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忽视了人力资本的贡献,因此该弹性系数可能包括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虽然本文没有将人力资本单独列出来求解其对收入的贡献份额。4.在计量模型中,由于被解释变量是收入的增长率,因此完善的模型应该包括所有能解释银行收入的解释变量,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规模报酬等,但是在上文构建的模型中,这些因素对收入的贡献可能只能体现在银行收入的劳动力弹性系数中,比如说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等。
(二)关于资本增加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为-0.728元,即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资本投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减少0.728元。关于资本增加会减少银行收入,这可能多少与现实有点矛盾。原因可能是该银行机构目前的经营条件下,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产品曲线已经向下推移,也即已超过了最优资本量,使得投资形成的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分析该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该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业务,新兴业务品种如网上银行、转账电话、融资顾问、代客理财等业务仍处于市场培育期,目前对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几乎为零;同时现有的传统业务如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等受到行业新业务品种的挤压,在业务量增长的同时,收益下降,因此部分中间业务品种的投入与产出没有形成配比,收益效率有待提高。例如目前该机构开办的代收费项目18个,其中省分行安排代收费项目12个,市分行安排代收费项目6个,07年上半年,该机构代收代付业务收入仅12.44万元(不含代扣代缴利息税收入),占整个中间业务收入的0.4%,这与该机构投入的柜台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凭证费用严重不配套。同时资本的边际产品为负,与上述利润的劳动力弹性较大是一致的。
(三)关于中间业务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在上述样本条件下,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占经营收入的比例dI/Y每增长1个单位,收入就可以多增加21.73%,即中间业务的边际产品价值为1.2173元,因此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收入就共可增加1.2173元。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中间业务收入增加1个单位就意味总收入可增加1个单位;外溢作用则是通过其外部效益间接促进银行收入的增长,比如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而网罗了一批客户,而这批客户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可能成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这样就可能对非中间业务发展形成推动,进而增加银行总收入。在本样本推断下,中间业务收入的外溢作用为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共可多增加1.2173元,这结果显示了发展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和意义。
五、结语
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收入增长的影响是依靠其内部作用和外溢作用实现的。本文以某银行为例,通过收集其中间业务的相关数据信息,运用费德模型估算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影响。结论显示,中间业务的发展对银行收入的外溢作用显著为正,中间业务的边际产品价值为1.2173元,即中间业务收入每增加1元,银行的收入就共可增加1.2173元。这结果体现了中间业务的间接收益及对银行收入的贡献。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进而提高商业银行收入。
注释:
1.费德模型最早是Feder于1982年提出的,主要用于估计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后来很多学者将其用于研究某个经济或非经济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本模型的运用主要是参考:陈智远(2001);孙林等(2003)。
参考文献:
[1]Feder.G.On Expoa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2,(12):59-74.[2]陈智远.贸易与增长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1,(05):46-51.[3]郭红珍,张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资源配置行为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04):19-24.[4]连平等.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机遇、策略、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5]孙林,王启仿.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供给角度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03):35-39.[6]袁春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2003,(07):127-135.作者:南京大学商学院2007级博士生 赵永清 农业银行徐州市分行 沈江 来源:
《金融纵横》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李惠杰
第五篇:大部制改革对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作用
大部制改革对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作用
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很久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实行各种运输方式分部门管理,由于管理部门分割和部门利益的问题,使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服务协调、交通资源配置、交通信息传递等方面效果和效率不够理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企业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和综合运输效益,致使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物流成本占国家GDP接近2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在交通资源利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中,以“大交通”体制为模式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被广泛地采用,多年来,我国政府也一直在进行相关探索。
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整合了原交通部、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的职责以及原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职责,并负责管理国家邮政局和新组建的国家民用航空局。交通运输部的职责为拟订并组织实施公路、水路、民航行业规划、政策和标准,承担涉及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大交通政府体制的形成,将有利于交通运输服务业效率的提升。目前几个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尽管具体管辖业务不同,但从其职能来看,具备合并成为大部的条件。合并后的政府机构职能将进一步转变,更多的加强社会经济事务的宏观管理,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来。所以,这种合并最能体现相关部门在决策、监督、执行等方面的协调。
大交通政府体制形成,有利于国家从大交通的角度,通盘考虑多元协调的交通体系,合理调配公路、民航、水运等交通资源,能够有效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和利益均衡,对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业的服务效率有重要意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结、协调能力在中长期将有所提升,交通资源浪费和之间的竞争将有所减弱,能够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营效率。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状况将有所改善。从长期看,从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的角度考虑,在大部制下,交通运输企业的资产整合也是一种趋势。
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为道路运输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空间和机遇,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可以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设城乡交通一体化,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绿色交通,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扩大交通服务社会的功能;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行业监管多种手段并重,培育健康有序的运输市场。
大部门体制改革,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发展现代运输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交通的建立有助于统筹城乡客运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和区域客运一体化。加快发展旅游客运、快速客运和农村客运,建立资源共享、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畅通有序的客运服务体系。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道路运输管理体制的理顺,公交客运和出租车客运行业长期形成的法制建设滞后、管理手段乏力的局面将有望得到有效改变。
部门的调整和行业的整合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加快用现代物流的理念改造传统货运业的速度,发挥道路运输业比较优势,推进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建立快速高效的运输网络,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货运服务,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厢式货车运输等现代化道路运输方式,实现运输方式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网络化。
交通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协调将促进道路运输增长方式的转变。交通运管部门应当注重引进、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运营模式,推进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安全稳定发展。
交通大部制改革,有助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部门协调意识,加强基础研究,针对行业发展、改革、管理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进行调研,加
强科学研究,做好立法、完善规章制度、调整发展思路等基础工作,完善行业发展政策,为发展现代道路运输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有助于完善运营服务标准与规范。发展行业文化,培育行业精神,树立行业典型,凝聚行业力量,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部制改革对运管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此次大部制体制改革为契机,与有关部门密切沟通协调,科学调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能、名称、性质和级别,为推进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和机制保障;将运管机构的工作重心从重处罚向处罚教育与政策引导并举转移,从重监管向市场监管与服务公众并举转移。将运管力量向客货集散地和运输源头延伸,向培育市场环境和提供公众服务延伸,强化运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结合职能调整情况、按照新形势、新任务要求,逐步改善运管队伍的专业结构、有效提升整体素质。
大部制体制要求运输管理部门加快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增强行业宏观调控、把握行业全局、驾驭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