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调研分析五篇

时间:2019-05-15 15:5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调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调研分析》。

第一篇: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调研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农业发展银行转型,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条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县域金融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人员缩减。据统计,自2002年至2006年,吴桥县工行、农行、建行三家国有商

业银行分别撤并网点4个、6个、3个,共计13个。分别减员19人、53人、23人。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作为一级法人企业,县级支行在有限的授权范围内开展相对独立经营活动,通过强化管理,减少管理机构层次,健全法人机构面向市场的经营体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新形式下的信贷、计划、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及行政管理等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从而提高了分支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二是农发行业务调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逐步向商业化转变。目前,县级农发行除了对粮棉油收购的政策性支持外,信贷业务拓宽到农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特种养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与农业有关的各类经营组织、流通体系、农业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三是邮政储蓄机构可以发放小额贷款。四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农村信用社为顺利达到央行专项票据兑换条件,积极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大力清收不良贷款、降低不良占比以及组建全县统一法人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二、金融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利的影响

(一)政策性剥离、股改核销、中央银行票据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政策使得辖区信贷资产质量得到明显好转,有助于其良性循环,同时利于对县域经济可持续的支持。以吴桥县金融机构为例,自2002年至2006年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一家政策性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剥离、核销及票据置换不良贷款共计17056万元,使全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由2002年的45%下降到2006年的32.5%。2006年末贷款余额比2002年增加了8756万元,加大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二)金融机构从经营成本与效益以及资金安全性角度撤销营业网点和人员取得一定成效。一是使金融机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吴桥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2006年实现利润461万元,比2002年多赢利1280万元。二是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了资金风险。以吴桥县已经股改完成的工行和建行为例,二家机构2005年、2006年均没有不良贷款。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增强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吴桥县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积极增资扩股,使资本充足率有了较大比例的提高,至2006年末,全辖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2770万元,资本充足率达到了5.55%,比年初提高了0.75个百分点。股本金总额11561万元,其中自然人股金11522万元,占比99.66%;法人股金39万元,占比0.34%。自然人股金中资格股7843万元,投资股3679万元;法人股股金中资格股7万元,投资股32万元。投资股共计3711万元,占全部股金的32.1 %。股权结构更趋合理。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使其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另外,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四)农业发展银行转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将给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多的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农发行的转型、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将改变以往由农村信用社一社会科学支“三农”的不利局面,有效增加农村资金供给,推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五)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金融机构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完全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方针运作经营,自觉有效地克服因地方政府指令性需要而导致银行不得已的盲目行为,避免了因投资过滥、过热使地方经济大起大落而造成的经济衰退。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渐使金融机构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三、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金融对地方信贷支持弱化。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人员缩减后,虽然存款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金融机构人员的减少,限制了金融服务质量和信贷业务的开展。金融机构的缩减,也使地方企业贷款的渠道明显减少。加之各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集权式贷款模式及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使地方企业因条件过高而很少取得银行信贷支持。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全年贷款投放量4474万元,较2002年减少9754万元,减少68.6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呈逐年下降趋势,对地方经济发展信贷支持作用不断弱化。

(二)金融服务受到削弱。由于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全部从乡镇撤出及农行在乡镇的网点的大量缩减,吴桥县共撤销了349个农村代办部,使得大部分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承担着当地的金融服务工作。同时农村

信用代办站的全部撤销,给农民存、取款和贷款等业务带来不便,造成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出现存取款排队的现象,使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明显的缺失,部分区域成了金融服务真空地带。

(三)县域资金外流更加严重。国有银行资金上存、邮政储蓄资金外流情况严重,三家国有商业银行2002年至2006年每年上存资金分别为52001万元、54208万元、68214万元、65188万元、91571万元,上存资金数额逐年加增大,2006年比2002年增幅达76.1%。目前吴桥县邮政储蓄机构未批准办理小额贷款业务,因而邮政储蓄存款资金全部外流,2002年至2006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24004万元、25673万元、26004万元、34253万元、45580万元,亦呈逐年增长趋势。可见县域资金大量外流,给当地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需求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造成农村信用社独家经营的垄断局面。由于金融改革,县域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县域信贷市场实际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支撑。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三种结果,首先是不能满足当地农村经济对资金的大量需求,削弱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供给。其次是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加大了贷款企业利息支出,增加了经营成本,减弱了企业竞争能力。三是促使民间借贷升温,其在区域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民间借贷的风险增加。

(五)农村信贷机构设立进度慢,难以改变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的局面。吴桥县至今未成立地方小额贷款机构,“三农”资金需求仍然由农村信用社一家供应,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基层保险、证券监管机构缺位,将给当地经济、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是保险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据对吴桥县的调查,全县保险机构增速较快,2006年全县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已达8家,比2004年增加了4家,增幅达100%。且8家机构仅有3家属于经有关部门批准颁发营业执照,其余5家属无照经营。二是城镇居民盲目涉足证券市场,受2006年以来股市火爆、投资证券收益相对较高的影响,多数居民在对股票、基金等业务不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其蕴藏的风险较大。

四、六点建议

(一)改革商业银行现有信贷管理体制,解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商业银行要逐步完善信贷管理模式,建立符合地方中小企业实际的信贷指标评价体系。各商业银行要逐步改革现行的集约式放款模式,充分发挥基层银行了解掌握当地、企业的实际优势,将贷款权限合理下放。商业银行要充分结合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符合中小企业信用实际的等级评定办法,增加评级标准中定性因素的权重,坚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积极借鉴农村信用村、信用户及农户联保等经验,探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新路子,大力开展信用企业建设,摆脱片面强调抵押担保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几家、十几家经营效益好、信誉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试点,建立中小企业联合担保体系。

(二)加快、深化邮政储蓄改革,减少县域资金外流。一是县级邮政储蓄机构积极申请上级机构及时授权开办小额贷款业务。二是加大对现在人员的业务培训,为做好贷款调查、发放和贷后管理清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三是邮政储蓄机构开办小额贷款后积极向农民进行宣传,使农民尽快了解此项业务。

(三)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配套改革,建立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改变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的现状。

(四)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调查,正确引导民间借贷,降低民间借贷的风险隐患。目前民间借贷有愈演逾烈之势,因此正确引导,合理规范民间借贷尤为重要。对于融资中的手续不规范,融资额度大,利率高等问题,国家尽快出台民间融资指导意见,尽快出台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和规范融资契约、借据、合同等手续,从而减少和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

(五)当地政府部门尽快建立“金融办公室”之类管理部门,以加强对辖区所有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完善金融风险信息共享机制,维护辖区经济、金融稳定。

(六)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对存款类类机构存款进行保险,预防由于金融机构经营不善或其他突发原因可能形成的区域金融风险。

第二篇:政策性金融改革对支农的影响

政策性金融改革对支农的影响

农发行成立18年来,在支持粮棉油收购、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历史原因,适合政策性银行特点的补偿、监管、考核和激励约束等制度安排严重缺失,制约了农发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削弱了其在农村金融中骨干和支柱作用的发挥。

一是支农范围有限。自2004年以来,国家陆续批准农发行开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新业务,农发行支农领域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个行业,支持“三农”的作用更加显著,但农发行现有的业务种类仍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如种养业大户贷款、农村助学贷款、民族用品生产企业贴息贷款等业务,对政策性金融需求十分巨大。

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农发行信贷资金来源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央行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企事业单位存款。农发行不吸收居民存款,而单位存款极其有限,在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下,从市场筹集资金的难度加大。农发行在成立之初,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就包括“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除粮食风险基金外,其余各项财政支农资金都没有通过农发行代理拨付。目前我国中央级直接分配、管理农业财政资金的部门有10多个,客观存在管理层次多、资金链条长、行政运转费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递减了支农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三是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农发行作为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由于建行以来一直承办国家政策要求的农业政策性贷款,历史上累积了大量的政策性挂账贷款,对于国家已经明确消化政策的政策性挂账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落实,大量的挂账不仅影响农发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也影响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四是财政税收扶持政策不配套。政策性银行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成本较高,随着业务范围的拓展和筹资体系的市场化,资本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另外,目前国家对政策性银行没有实行减免税政策,税负较高,且没有税收返还补充资本金的机制。

五是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国务院57次常务会议以后,农发行改革了业务经营指标考核体系,加大了经营绩效与财务资源分配挂钩的力度,调动了基层行的经营积极性。但由于涉及经营体制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够健全,在外部缺乏“利润返还”等政策支持,造成在内部绩效挂钩比例低,经营成果与员工待遇联系不够紧密,对调动基层行积极性的作用还不够充分。

六是相关法律保障有待于完善。农发行成立18年来,国家仍然没有通过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农发行的法律地位、功能作用、经营目标、业务范围、管理方式、融资机制、补偿机制等不明确,尚未建立适合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监管和考核评价办法,不利于农发行的依法经营,监管部门依法监管。此外,增加信贷支农投入也缺乏立法保障。

推进政策性金融支农,需进一步明确农发行的定性定向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改革的目标,一是把农发行办成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服务功能齐全、经营管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二是金融支农功能显著增强,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促进国家支农政策的落实。

第一,坚持政策性银行性质。无论从我国国情出发和政策性银行发展实践,还是借鉴国际经验,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农发行必须坚持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一要坚持国有独资;二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三要坚持按现代银行的体制机制运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经营管理方式。

第二,明确职能定位。一是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着眼于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凡是涉农业务,农发行都应该支持,应涵盖商业性金融和市场不愿意做或做不到的、商业性金融和市场愿意做但不能满足需求的业务。二是合理区分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政策性业务范围不仅包括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备、调控业务,那些明显缺乏商业回报,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低收益或无收益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也应界定为政策性业务,在做好政策性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商业性业务。两类业务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农发行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及财政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形成支农合力。

第三,改进业务运作。根据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实行不同的运作方式。政策性业务是指由国家批准、有关部门交办、业务对象明确并事前确定补偿机制的业务。政策性业务主要包括,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农产品生产、收购和储备,收益低或无收益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政策性业务主要按政府指令运作,有条件的也可借鉴市场化方式运作。商业性业务是指农发行在业务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业务。商业性业务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第四,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按现代银行要求,建立由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行使对农发行改革发展中重大事项的决策、政策协调、高管人员任免提议和监督等职能,直接对国务院负责。

第五,实行倾斜的货币政策。在信贷计划管理上,将农发行信贷增量的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农业和农村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领域,也是国家宏观调控重点加强的领域,农发行作为专门支农的政策性银行,资金完全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将农发行信贷计划管理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既可以将目前充足的流动性通过农发行投入农业和农村,缓解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也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求和货币政策的取向。在资金来源上,要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中央银行对农发行再贷款的合理需求应予以支持。主要是因为粮棉油收购信贷资金供应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粮棉市场稳定和保护农民利益,资金投放集中、量大、季节性强,具有需求刚性和很强的政策性;扶贫等政策性贷款业务具有收益低、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依靠市场发债筹资,因宏观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大,难以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六,进一步完善财税扶持政策。一是补充资本金。国家按照农发行业务发展需要,并以不低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通过财政注资、税收返还、利润转增或发行次级债券等方式补充农发行资本金,比较适宜的方式是中央财政直接注资。政府注资一举多得,既可以增加农发行中长期信贷资金的来源,也可以降低资金营运成本,更有利于提高农发行的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允许农发行设立专项支农信贷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等中长期信贷投入,可以由中央财政在预算中一次性安排,也可由中央银行提供无息或低息借款,也可以接受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及国内各界的捐赠。三是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应减免农发行的营业税和所得税,用于充实资本金,并允许在税前增提呆账准备金。

第七,完善外部监管和考核评价机制。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适用于政策性银行的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缺少外部激励约束机制。解决这个问题,是必要而紧迫的。对政策性银行的监管和考评,应主要围绕促进政府支农政策目标的实现、信贷资产安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银行经营业绩等方面,建立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和考评体系。通过完善外部监管和考评,建立有效的正向外部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推动政策性银行内部改革不断深入,充分调动其加快有效发展、抓好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第三篇:金融服务缺失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调研分析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头等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保农、促农、兴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发展的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服务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但就目前而言,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

首先,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营战略向大城市、大企业转移,国有商业银行农村网点已大量收缩,仅有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已经蜕化成存款部门,农村已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而绝大部分农村区域均未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其次,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支农的政策性银行,单纯履行发放粮食收购贷款职责,而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副产品加工等政策性支农业务未予涉及,实际上名不符实。这就使农村缺少支持“三农”发展的真正意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第三是由于乡镇机构进行改革,实行撤乡并镇,部分农村信用社机构也随着进行撤并、搬迁,这就使得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

以上几种原因,使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需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多个渠道进行服务,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只剩农村信用社和为数不多的农行营业网点,作为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农村信用社,虽然网点分布较广,但资金来源渠道狭窄,难以独立承担起全面服务“三农”的重任。目前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金融盲区,造成农村资金供求矛盾非常突出,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实施,会更进一步加大这种矛盾。

二、金融服务观念灰旧。

现有金融机构均认为支持 “三农”风险大、收益低,不符合商业化经营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认为贷款投放只有向大城市、大企业转移,才能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资金营运成本。农村信用社认为只有小额农贷金额小、风险小、收益稳定。观念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造成贷款投向的行业偏好和地域偏好,使农村产业化资金严重缺乏、“三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信用社自身服务功能滞后。

支付结算品种单一,结算手段落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结算仍以支票和汇兑等传统结算工具为主,信用卡、通存通兑、签发承兑汇票等一批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还是一片空白。结算渠道的不畅,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服务需求不到位,流失了大量优良客户,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已经难以适应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金融服务政策缺失。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不少政策。如人总行相继出台的《关于农村信用社改进加强信贷管理和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决定》、《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但真正能激励金融机构将上述规定落实到位的优惠政策却少之又少,因为上述文件仅仅规定了金融机构对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应尽的职责,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1)利率政策方面。农村信用社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可以上浮230%,这种将本应由政府贴息的部分转嫁给“三农”的做法,对于弱质产业的“三农”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严重影响“三农”的发展,也势必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和自身发展。(2)资金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贫政策逐渐减弱,资金支持逐年减少。一是扶贫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少之又少,且不到位,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已基本取消;三是贫困县办工业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过度集中,加之规模小,符合信贷条件的有效资金需求甚少,基本被排出贷款行列;四是金融改革尚未完成,县级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对“三农”各项贷款还未落实。五是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大量上存,加剧了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紧张状况,严重影响“三农”发展。

几点建议:

1、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其制度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其次,要扩大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为它

们创造宽松的信贷投资环境,使其充分发挥支持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作用。

第三,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结构性调整的要求,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积极发展产权多元化的中小银行,有条件的支持民间金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平等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改革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国

家应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在县域设立的商业银行必须将吸收的存款以一定比例向当地农户和农业企业贷出,通过市场准入制度来减少农村资金外流。

第四,对于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渠道流失的问题,人民银行可通过再贷款的形式,通过农村信用社或其他金融机构,使农村资金有效回流,这种资金回流机制的建立,已经在有效缓解农村信贷资金紧张的问题上发挥了巨大而明显的作用。

2、明确信贷投向,突出支农重点。

在对农村金融服务上,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多予”就是要积极扩大“三农”贷款总量,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比如在贷款利率上可以对“三农”有所优惠;“放活”,就是灵活放贷,调控资金,合理确定“三农”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真正使支持“三农”发展贷款发挥作用。在信贷支农重点的把握上,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3、支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全面发展。

按照“建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总体思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加大客户营销力度,培植优质客户和黄金客户,支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重点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形成加工基地,富一方农民。

4、要加快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鼓励适度竞争与防范风险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发挥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作用,增强其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责任和积极性,分散金融风险。引导民间金融的合理、健康运行,制定相关的法律使民间金融合法化,这样既可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又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益和保护。对民间金融进行重组改造,允许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存在,金融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民间金融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及时、准确地披露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加强对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

总之,金融部门必须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金融服务作用。同时,也要注意规避金融风险,壮大自身实力。

第四篇: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政策相对宽松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双促进、双发展,是当前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县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县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现状

**县

地处**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人口3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辖18个乡镇,151个行政村。境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百山是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发源地。**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优质园艺产品(脐橙)出口示范区。近年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富民、工业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了新台阶。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7亿元,增长12.8%。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果、瓜、菌、猪为主导的农业支柱产业,以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中药制药、电子玩具加工为主导的工业支柱产业,以三百山为龙头的旅游服务产业。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业的强力支撑。从近三年来看,**县金融部门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05-2008年全县累计投放信贷资金26.2亿元。与2005-2008年同期gdp相比,全县金融信贷投放增长比gdp增幅高出2.2个百分点,金融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加大。仅果业一项,全县金融机构共累计发放产业贷款就达5亿元以上,推动了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县里确立的重点项目建设中,金融机构放贷支持了一半以上。随着对地方经济贡献度的不断加大,金融机构自身盈利水平也稳步提高。2005年全县金融机构还亏损303万元,2007年起实现经营水平大逆转,经营收益达千万元。

二、当前县域金融服务地方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三年来,全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6.2亿元,其中2005年为5.2亿元、2006年为6.2亿元、2007年为7.1亿元、2008年为7.7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分别为36.4%、37.6%、36.9%和32.5%,在较低的比重水平上徘徊不前。从增长速度来看,2005年与前一年基本持平,2006-2008年分别增长19.2%、14.5%和8.5%,年均增长速度为14.1%。增幅不大、不稳、不快,甚至有所放缓,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符。

(二)信贷结构不平衡,信贷投向不合理。存款中企业存款比例太小,贷款中主要是农业放贷,工业贷款比例偏低,存贷发展的空间都受到限制。近2005-2007年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累计投放6.27亿元,但工业贷款累计投放只有9828万元,商业贷款累计只有7579万元,放贷结构差异明显,远不能适应我县加快实施“工业兴县”的战略的要求。

(三)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资金难以在县域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随着我县招商兴工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信贷资金需求不断扩大,金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体制的调整,缩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一是银行机构收缩。前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商业银行整合资源、规避风险的需要,县内的建行、中行全面退出**金融市场;工行降格为分理处(2006年才升级为支行);农发行只保留客户组(负责贷前调查),其他业务划归农发行信丰县支行统一管理。目前,全县只有35个网点,其中农行3个网点,农信社21个网点,邮政储蓄10个网点,工行1个网点。有3个偏僻乡还没有一家金融营业网点。邮政储蓄银行虽已在今年初开始运行,但受其业务品种(采取存单质压的方式以及贷款额度小、时限短的特点)、人员素质和内控管理等因素制约,在短期内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依然不大。二是贷款权限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层,信贷权限越小。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职无权,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支持县城经济企业的贷款力度减弱。如县农行只对2a以上企业才可新增发放贷款,且企业评级由省分行按一年一次组织,贷款授信则由市分行进行,县支行只有诸如存单质押贷款等低风险贷款的自主发放权。三是贷款门槛提高。各商业银行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资信评级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与大企业的有关指标制定的,与我县中小企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为了严格防范信贷风险,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

第五篇:对供销社加快经济发展的调研分析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最近,我们要按照市委的要求,紧紧围绕主题,进一步动员部署市社开展深入学习实践**,切实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又好又快的推

动供销合作事业跨越式发展上来,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大力推动新的思想解放,带动全系统思想解放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胡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就是要学习实践**,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导向,努力推动供销合作事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江都市供销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市场导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系统上下精神振奋,全系统在深化改革中发生重大转变,在为农服务中迅速崛起。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跨越,都是思想大解放的结果。与过去比,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全省比,我们为全市争得了荣誉,名列全省第六位。但是,对照**的要求,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的要求还有差距;为农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差距;队伍素质与我们肩负的任务还有差距。因此,新的思想解放必须做到真解放、快解放、大解放。真解放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要紧密联系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际,联系系统实际、部门实际和岗位实际,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快解放就是要在理念、方式、举措和行动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抓住发展先机,慢解放、迟解放就等于不解放,就会丧失机遇,陷入被动。大解放就是突破传统观念、经营方式、体制机制等束缚,从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以往成绩经验模式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因此,排查差距,找准问题,统一思想,明确方向,不仅要做到领导班子“一班人”带头解放思想,认真解决好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问题,而且要注重抓好机关部门“一层人”的解放思想,着力解决好积极主动为科学发展服务的问题。要以“一班人”、“一层人”的思想解放,带动全系统的思想解放。

二、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争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得越早、抓得越紧、抓得越实,就能越快打开发展新局面,赢得发展新优势。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江都促进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要利用我市良好的产业依托,下大力气尽快改变服务业比重偏低的状况,确保“十一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服务业从业人员2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8%.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软件、金融、商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商贸、旅游等消费性服务业,在全市要有超二十亿元的服务业龙头企业,一批超亿元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必须把服务业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推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力争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调整经营结构,转变经营方式成效显著,目前,全系统已经拥有965个经营网点,八大配送中心,以连锁经营为重点的现代经营方式已经成为系统发展的主流业态,初步形成了苏果、苏农、宏信等一批连锁骨干企业,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四大连锁经营网络。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个历史性机遇面前,供销合作社要有超前的意识、敏锐的嗅觉,迅速实现从传统购销模式向现代连锁经营业态转变,从单一商品经营向适应现代农村需求的多元服务转变,从供销合作商品流通向开放式、发散型国际经济大循环转变。要打破单一的发展模式,走多元发展的路子。要拉长产业链条,向两头延伸。要拓展发展领域,鼓励和支持进入信用担保、高新技术、新型材料、市场开发建设等新兴行业。有条件的要组织上市、资本经营,裂变发展。实现多领域、全方位发展,形成新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真正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抓早抓紧抓实。

三、大力争创科学发展优势,推动供销社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我市供销合作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我们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凝聚了人心,步入了系统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连续获得扬州总社综合业绩考评特等奖,省社系统十强供销社、先进集体,今年还被全国供销合作社命名为先进集体。还积累了物质基础,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可以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但决不能自满,更不能有丝毫懈怠。有危机感的地方,往往可以避免危机;没有危机感的地方,往往难以避免危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真正做到居安思危、戒骄戒躁,思想上永不自满、永不僵化,发展上永不懈怠、永不停滞,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系统新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努力增创发展优势、竞争优势、领先优势,始终走在系统的前列。

要大力推进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建设,把“二社”打造成为助农增收的载体平台,新农村建设的前沿阵地,争创组织基础新优势。要把发展本级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有超20亿的骨干龙头企业,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力军,争创市场竞争新优势。要大力推进现代经营方式,努力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争创连锁特色新优势。要发挥市场集散辐射功能,在全市农村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配套、流转顺畅的市场集群,争创商品流通新优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四、大力促进系统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社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创新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活力源泉,是解放思想在行为领域的重要体现。在过去的发展实践中,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大力弘扬自作多情、自加压力、自找麻烦、自得其乐的“四自”精神,供销合作事业在改革和阵痛中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在缺少政策手段的情况下,我们大力探索为农服务的新形式,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产销对接成为助农增收的新平台。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负重奋进的道路积累的宝贵财富。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我们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面对新情况新特点,我们既要继承过去好经验、好传统,又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省委梁保华书记说,现在我们一些同志对传统的发展套路比较熟悉,但对实现科学发展思路不宽;对发展工业比较熟悉,但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办法不多。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难题,当年那种创新的勇气、改革的锐气不能减,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变,但发展的理念、思路和办法要创新,要勇于超越自我,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创造新经验。

创新理念,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的思想观念,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都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新机制,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在全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让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智慧和源泉竞相迸发。创新发展,坚持开放办社,多元发展,用少量的社有资产,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借力发展,提高社有资产的控制力。大力推进系统内外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互动双赢,共同发展,增强系统凝聚力。大力开展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网络经营,不断提高社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大力增强跨越发展本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对干部的素质能力提出很高要求,也给思想解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很多方面我们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当前,就机关和系统情况看,我们主动发展的意识与基层迫切发展的愿望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工作的创造性与基层开创性的工作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工作的执行力与撬动整个系统的发展要求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尽管我们这几年在作风建设、机关建设、队伍建设、素质建设上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任务艰巨,任重道远。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要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第一位的任务,作为做好本职工作的首要环节,坚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针对性地解决“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掌握先进理念并能勇于实践的复合型干部和“三创”型人才队伍。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要联系实际,调查研究。要把调查研究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在第一线发现和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注重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着力研究解决本单位、本部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对事业负责,做到主动负责、勇于负责,要坚持争先进位,高标准、严要求,让所有的同志都感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旺盛斗志,努力形成团结奋斗,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要把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提高执行率的关键环节、推进工作的根本途径,咬住目标、一抓到底,敢抓敢管,动真碰硬,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供销合作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调研分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调研分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析3D打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3D打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技术,被称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可见未来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首先对3D打印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本文以县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谈一点......

    对我市金融推助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促进金融稳健发展 支持经济持续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活则经济兴,金融滞则经济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较长时间较快发展,与金融业的创......

    经济发展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

    农牧业经济发展调研分析

    近日,对我镇农牧业工作进行了调研,现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阐述如下:一、我镇基本情况**镇位于**政府所在地以北约92.5公里处,南与**镇相邻,西与**、**......

    文化对金融的影响

    文化对金融的影响 ——新文化重构新金融 文化与金融: 价值重塑与新金融之“道”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潮流,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可......

    矿产资源价格扭曲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矿产资源价格扭曲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江西价格月刊----价格天地》2008年03期 尹力军 郝瑞彬王伟毅 一、 矿产资源价格扭曲的原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大,政府长期实行“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