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经济发展调研分析

时间:2019-05-12 19:4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牧业经济发展调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牧业经济发展调研分析》。

第一篇:农牧业经济发展调研分析

近日,对我镇农牧业工作进行了调研,现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阐述如下:

一、我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政府所在地以北约92.5公里处,南与**镇相邻,西与**、**屯接壤,北与**镇相连,东与**办事处隔河相望。全镇总面积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万亩,草牧场面积24万亩,林地面积273845.89公顷,牲畜总头数11万多头(只)。全镇辖6个嘎查、一个社区,23个自然艾里,总户数1966户,总人口7886人,是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乡镇。

二、我镇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依托畜牧业资源优势,农牧产业化得到稳步发展。畜牧业是我镇的主导产业。几年来,我镇切实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畜牧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全镇永久性标准化接羔场达到104个,舍饲半舍饲棚圈230处,网围栏40处近4.8万亩,牲畜总头数达到10万头(只)。在此基础上,我们凭借资源优势上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肉类精深加工企业2个,依托工业化的拉动和专业化的生产,切实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经营,目前企业生产效益、经济效益良好,草原羔羊肉生态品牌初显,特色农畜产品优势日益突出。

(二)以奶站为中心,带动全镇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全镇奶业健康持续发展,我镇已建成两处奶站,全镇奶牛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奶牛头数由最初的224头增加到现在的660头,奶牛业发展态势喜人,奶牛业为的发展为全镇农牧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我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农业和林业生产取得较好成效

几年来,镇政府注重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镇累计新打井675眼,全面实施人人3亩水浇地建设,提高了地域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构筑了粮、经、草三元结构,引进优良品种,全镇实现了种子良种化,为农业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林业生产上,坚持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封造结合、以封为主,组织实施绿化工程,权利抓好天然林保护,以恢复植被为目标,积极防沙治沙,加大了退耕还林的工作力度。到去年初,全镇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6150亩,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四)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稳步发展

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我镇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促进我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去年8月份,我镇党政班子成员深入辽宁、黑龙江等地的五味子种植基地实地考察。通过考察,详细了解了五味子的栽培技术、种植环境、适应温度、经济效益、市场前景等总体情况,深感这一致富项目很适合在我地区推广发展。五味子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三省,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果树,长达6—8米。果实既是我国常用名贵药材,又是加工果酒和果汁饮料的原料,目前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尤其五味子还适合25度以上坡耕地还林间作,是当前农村调整产业结构首选的致富项目。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全镇推广种植五味子药材致富项目。目前,已在**镇所在地建一处150亩的五味子示范基地,示范种植成功后,将在全镇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这一举措不但可以显著提高特色种植户的经济收入,而且为我镇生态种植、特色种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特色养殖业方面,乌兰毛都嘎查投资120万元,以一家一户的农牧户为主,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项目,经济效益良好,为下一步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镇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镇在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应尽快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一)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畜牧业发展不平衡。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低,草畜矛盾日趋激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牲畜改良力度不够。在畜牧业生产上,一些牧业户仍沿袭传统的放养模式,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我镇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基本建立,但距真正的“龙头”要求相去甚远,不仅规模小、带动力弱、辐射近,而且运作中还存在体制、技术、市场、资金、厂地等问题,因此,对农牧业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广大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我镇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上下左右联结配套的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影响了实用科学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另外,广大农牧民由于受多年来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于老一套生产方式,对科技投入的风险性估计过高,影响了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而且,

第二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分析

为了更全面掌握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更好的发挥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近日,镇政府专门组织人员,协同工商、国税、地税及部分政协委员,对我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

一、**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科右前旗的西北部,距旗政府的所在地70公里,行政面积55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69个自然屯,人口3.1万。镇内交通便利,通讯快速方便,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是前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行业分布情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建“平台”,提供便利条件。在各级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镇的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在单位数量方面,还是在经济总量方面,个体私营经济在全镇经济中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促进生产、拉动经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以及方便人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镇个体私营经济业主达245户,其中:餐饮业22 户,服务业17户,商业140户,修理业23户,生产加工业43户,从业人员达968人,吸纳就业人数700人,提供就业岗位700个,年营业总额1200万元。依托交通便利的优势,运输、餐饮、修理等服务行业的比例增大。

(二)个体私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拉动经济增长。仅2007年,全镇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1.2亿元,营业收入0.47亿元,纳税达37万元。

二是繁荣市场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巨大作用。70%以上的是个体私营业户,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政府压力。全镇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员近千人,大批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安置下岗职工347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1%。

(三)个体私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情况

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全镇个体私营经济税收2005年为36万元,2006年为36万元,2007年个税起征点调整后,税收略有下降,但仍达到37万元,2008年上半年为22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收入2007年占全镇财政收入的27%,2008年将达到35%左右。

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镇委政府积极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舆论环境。镇委政府为做好个体私营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召开表彰会、个体私营业主座谈会等形式,积极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调动个体私营业主的积极性,大力宣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先进典型以及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是政策环境。对有市场前景、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项目,积极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参与开发,今年积极引导做好奶站建设,新建奶站4座;积极为有市场、有效益、信誉好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帮助其解决技术改造和正常流动资金的需求,至目前为奶站经营户协调信用贷款300万元,用于奶站设备更新及奶源区养殖户外购奶牛;认真落实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税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镇工商所以上门服务为主、地税所采取一站式办公,尽量简化办公程序、缩短时间,尽量减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办证办照方面的人力、费用支出。

三是法制环境。制止乱收费、乱处罚、乱摊派等行为的发生;对严重损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人和事,及时处理整改;搞好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中地区及周边区域的治安防治,维护个体户和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四是服务环境。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协调服务,在技术、资金、项目、信息、场地等方面,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排忧解难,并增强服务实效,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今年投资新建集贸市场一处,解决了近百户流动商户无固定场地的问题;引导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协调发展。

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于1991年我镇成立了个体协会,进一步拉动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量的积累,全镇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就当前社会和群众的需要看,在质的提高上还需要做文章,全镇92%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行业,近几年

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域在逐步拓宽,但表现的还是比较单 一,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个体私营经济涉及的还很少。

2、经营业主的创新意识不强。绝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小本生意,少量的个人合伙经营结构不稳定,维持小打小闹的状态,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营模式,创新不够,存在跟风现象,因而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性、稳定性较

差。大部分个体私营经济主体结构趋同、规模较小,极大地阻碍全镇个体私营经济更广泛的发展。

3、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较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全镇个体私营经济从业者的文化层次总体较低,小学和初高中占绝大多数,这也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从业者甚至是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意识,单单靠经验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

4、经营业主之间的协作能力较差。至目前我镇共成立涉及马铃薯、奶牛、架豆等方面的个体协会共7个,会员380人。成立个体协会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会员间的沟通、协作,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形成共享,达到抵御市场风险的目的,但各经营业主没能转变观念,一味的单打独斗,参加协会活动的意识差,互相之间的协作意识不强。

5、电子商务意识严重缺乏。虽然现在各经营业主经济条件提高了,计算机几乎都普及了,但他们却守着最宽阔的信息平台,依旧走最传统的经营路,没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还是依靠传统的电话和固定的关系网联系生意、采购货物、销售商品。

第三篇:沁水县农牧业发展调研

沁水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围绕“强畜牧扩蔬菜、抓林果兴蚕桑”的基本思路,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多乡一业”上作大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牧民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积极调整农牧产业结构,大力进行农牧业项目建设,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我县农牧业平稳发展。为实现我县农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结合本人调查了解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西临翼城县,东连高平市、泽州县,北和浮山、安泽、长子县接壤,南与垣曲、阳城县搭界,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本县行政区划隶属晋城市,全县分设7个镇和7个乡,下辖251个行政村。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1838米。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阳翼高速、侯月铁路、S311省道东西贯穿。沁河、县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脉森林茂密,风光秀丽,环境宜人。

2.农牧业发展现状

我县耕地面积480611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约达到

405127.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4.3%,粮食年产量10000万公斤。

2010年,县畜牧局紧紧围绕“争创一流业绩,建设畜牧强县”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发展规模健康养殖,强化养殖技能培训,开展技术服务“一帮一”活动,大力推进了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全县畜牧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肉类总产量完成7070吨、蛋产量3510吨、奶产量410吨,较2009年分别增长8.3%、14.5%、30.2%。年末,生猪存栏47974头、出栏62047头,较2009年分别增长12%、16.5%;牛存栏5035头、出栏2371头,较2009年分别增长11.1%、4.7% ;羊存栏209337只、出栏128941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3.8%、3.2%;鸡存栏463768只、出栏239190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5%、5.9%;兔存栏25580只、出栏48748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149.8%、127.7%;蜂存栏17056箱,蜂蜜产量424吨,与2009年持平。

二、农牧业存在的问题 1.农业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和地方重视下,给予了农业充分的政策扶持和便利。退耕还林、移民并庄使得许多交通不便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农业设施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还是有几方面需要加强改进才能让土地充分的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首先,土地流转的问题。我县的土地情况还是家家有地种、户户有田耕。土地流转仅限于山庄卧铺,而且流转后的土地大多数用于退耕还林,只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做了干果林。大面积的土地还在农民的手中,你一小条我一小块,农户个体手中的土地有限,所以在设施、机械上的投资就很有限;在生产作业中更是你种西瓜我种芝麻,一块土地上的农作物品种杂乱造成耕地、施肥、灌溉、收割等机械作业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耗时耗力成本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举例说明:一个村215户,775口人,350个劳动力,耕地1606亩,人均耕地2.07亩。目前的状况是平均两户一辆三轮车,五户一台手扶车,全村共有三轮车105辆,手扶车43台,大约需花费一百一十万。如果大面积的土地能流转到一两个个人或企业名下,就可以实行机械化作业,只需两台拖拉机再配套一些设备就能够胜任。如果能统一地耕作、施肥、灌溉、收割、产品储存、亩产量会进一步提升、投入降低、效益大大提高。同时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比如蔬菜大棚、养殖业、加工业,农户的经济收入也会大幅度提高。

其次,农业技术普及困难。科技普及应用难度大,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人数众多,科技普及应用众口难调,加之每户名下的土地有限,农户在技术应用上积极性不高。所以机械化、自动化、生态化农业技术滞留在推广阶段,以点带面的想法只是停留在点上。

第三,粮食的保存、加工和销售问题。我县秋季收获后的粮食不能集中晒干或烘干保存,更没有进行深加工。约95%以上农户储粮设施简陋或没有专门的储粮设施。储粮场所没有固定地点,随意性较强。储粮装具种类繁多,一般采用塑料编织袋、麻(布)袋包装堆码储存,也有用瓦缸、山木条围囤、塑料或钢网围囤散装散存的,部分地方还有在室内散堆散存和室外搭简易棚存放的。这些装具储粮性能很差,鼠害、虫害、霉变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损失较大,平均达到5%以上。粮食的保存问题使得不少的农户在粮食还没晾干的时候就全部贱卖,造成二次损失。我县没有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粮食的大品牌,粮食的销售有数量但没质量。尽管有几家企业在做农产品开发,但大多数是把小杂粮做成精品、礼品从而追求更高的利润,对我县的粮食销售都是杯水车薪帮助甚少。

2.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我县的畜牧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散养的家禽(1000只以下)、家畜(50头以下)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规模养殖场,总体的畜禽存栏量仍然有增无减。我县规模养殖主要集中在鸡、猪、羊,但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业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畜禽养殖结构及饲料的问题。我县羊存栏50只以上的965户,存栏鸡2000只以上的46户,年出栏猪100头以上的36户,年出栏牛50头以上的4户,奶牛规模场1户,从

以上的数据来看,我县除了规模养殖除了羊以外,其它种类的规模户很少。因为气候的问题每年玉米收获的季节也正是多雨的时候,农户又没有晾晒玉米的习惯,大量的玉米发霉变质,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的养殖业的发展。

其次,畜禽粪便的处理问题。我县还没有专业处理畜禽粪便的企业,规模养殖场对粪便的处理能力有限,基本都是没有经过发酵就拉倒田间地头,对土地造成了污染;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拉走的时候会便会在户外空地上囤积,更有的养殖户会把一条小山沟积满,给动物疫病的流行、下游的水源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畜禽的粪便没有更好的利用,也是很大的一大经济损失。

第三,畜禽产品的销售问题。我县的规模养殖场数量不多而且地域比较分散,在集中销售上还存在问题。在我县没有畜禽、畜禽产品的交易市场,也没有畜禽产品的加工企业,鸡蛋基本自产自销,生猪基本都是外销,屠宰点都处于歇业状态,羊全靠外地的客商收购。除鸡蛋外其他畜禽产品的销售价格较周边地市偏低。

举例说明:规模鸡场的分布比较分散,一次淘汰鸡销售需要好几个乡镇的鸡场才能凑齐一辆车。2010年的一天,养鸡户淘汰鸡。从中村开始装车一路装到端氏装两天一夜才把拉鸡的车装满。

三、农牧业转型发展动态

今年以来,我县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

8月2日、12日,我县与山西大象集团就肉鸡产业化发展项目分别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合作协议书》,9月20日,沁水县大象农牧集团肉鸡产业化项目,在郑村镇侯村举行了奠基仪式。

目前,大象农牧集团已组建工作组进驻我县,就肉鸡产业化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积极筹备。在加丰、郑村、胡底、固县四乡镇分别举办了沁水县肉鸡产业化项目推广培训班,300余农民通过培训对大象农牧集团在我县投资的肉鸡产业化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20名村干部、村官和部分农民前往大象集团总部参观学习。集团基地发展部已为郑村镇肖庄村史小党、下河村秦朝尼、半峪村段向军,嘉峰镇上坪村宋抗乱,胡底乡胡底村赵树强等农户,进行了规模肉鸡养殖场的场址选择、规划设计工作。

沁水县大象农牧集团肉鸡产业化项目,是省政府和新希望集团签订的战略发展框架协议在山西的第一个落地项目,是我县畜禽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项目总投资4.05亿元人民币,由种鸡场、孵化场、标准化肉鸡生产示范场、饲料加工厂、肉鸡屠宰厂五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种鸡场每年可提供可孵种蛋4200万枚、孵化厂每年为

基地农户提供商品雏鸡4000万只、饲料加工厂年产配合饲料20万吨、肉鸡屠宰厂年屠宰肉鸡4000--6000万只,向社会提供白条鸡62626吨,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发展万只规模养殖场1000余个,带动1万余农民增收。该项目年可增加农业产值25亿元左右,促进农民增收3.44亿元。

四、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扶持一批粮食生产企业及种粮大户,为我县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的饲料原料。

建议政府重点扶持一批粮食生产企业及种粮大户,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把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起来,进行连片作业,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有利于粮食收获后的集中储存,避免粮食分散储存的损失从而保证商品粮食的质量;还能集中消化掉规模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再次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

2、扶持发展几个利用畜禽粪便加工肥料的企业,为我县农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并为发展有机农业打好基础。

建议政府把预防养殖业污染放到重要位置,引进利用畜禽粪便加工肥料的企业,充分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氧化、生物发酵处理等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这样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增加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

3、重点扶持养殖园区,确保我县养殖业的均衡发展。

散、乱、杂、小严重制约了我县养殖业健康发展,建议政府注重养殖业的规划,重点扶持养殖园区,将养殖户联合起来做强做大。这样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畜禽产品的售价也可以适当的提高,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重点扶持农业、畜牧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业、畜牧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为我县畜禽产品打响牌子、拓宽路子。

5、抓住重点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创建龙头企业,扶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扩大我县种养殖面积,在更大规模上使农、牧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同时以市场为导向, 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畜产品增加值,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我县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农牧业增效,带动农牧民增收。

第四篇: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新实践

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新实践

——子斌机构新疆塔城地区农牧业投资发展

一、塔城地区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塔城地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我国第二大草原库鲁斯台大草原腹地,是农牧业为主的地区,现有耕地面积32万公顷,实际播种面积28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600万公顷,林地面积23.5万公顷。塔城、额敏、托里、和布克赛尔、裕民五县(市)农业生产以粮食、油料作物为主,乌苏市、沙湾县农业生产以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主。畜牧业是我区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拥有56个畜禽品种,其中新疆褐牛、绒山羊、巴什拜羊、新疆细毛羊、塔城飞鹅是我区的优势和特色品种,也是我区畜牧业的主体。随着我区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牛业在畜牧业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尤其是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中,把养牛业摆在重中之重”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我区养牛业发展。全区已逐步形成以新疆褐牛、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三大品种区域布局为主的发展方向。

(二)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近年塔城养牛业发展步伐加快,但总体来看,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小规模大群体式的粗放经营发展的状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发展现代农牧业的理念有待加强。当地农牧民对现代农牧业知识学习不够,有抓传统农牧业的思维定势,用现代农牧业谋划发展的理念还未形成,面对新时期新的发展机遇,思想转变不够;部分农牧民思想观念陈旧,还存在着“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和市场意识不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体意识有待提高。

2.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虽然在乌苏、沙湾等县市出现了以土地置换、反租倒包、专业合作社经营等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全区大部分农户的土地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总体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标准化生产和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本上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3.养牛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与现代养牛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持续技术和资金扶持,抵御市场风险力差。

4.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区内牛肉、乳等畜产品初级加工落后,现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无明显品牌优势,难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先进地州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需努力推动养牛业良种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

5.农牧业经济产业化层次低,没有出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有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短,大部分农产品只能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输出,没有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大多仍处于“小弱单散”的起步阶段,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小,农产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在全疆的农产品名牌产品中占比少,绿色、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经济优势。

6.农牧科技应用水平低。现有技术人员少,培训不够,服务技能低;基层服务设施不健全,技术服务激励机制不够,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不高,农作物单产品质与先进地州和周边团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代农牧业科技整体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二、塔城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优势和历史机遇

(一)发展的优势

1.农业资源量大。塔城地区共有可耕地1236万亩,人均近20亩,人均占有耕地量位列自治区第一。

2.畜牧业资源丰富。全区拥有天然草场1.05亿亩,可利用草场8580万亩,牧民人均草场千亩以上。

3.无污染的绿色环境。塔城地处边境,没有大型工业企业,自然环境优美,是全国首批核定、面积最大的绿色农业示范区。

4.小麦、番茄、棉花等传统优势农产品质优,红花、黑加仑、酸梅、巴什拜羊、塔城飞鹅等特色农产品全疆闻名,具备发展有机、绿色和特色农业的优势。

5.地缘、区位优势突出。拥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和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是新疆离城市最近、四季通畅的陆路口岸,开拓中亚和俄罗斯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区内与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等城市和兵团4个师交融,发展外向型农业市场前景广阔。

(二)历史机遇

1.国家“十二五规划”继续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

2.国家政策稳定持续,塔城地处西北边陲政治稳定,民风朴实,人民勤劳,自然条件优越,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强烈,改革发展有强劲的动力。

3.2013年中央一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顺利实施,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为农企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三、子斌机构在塔城对农牧业的投资及发展

为了响应国家重点发展边疆畜牧业的号召,支援边疆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让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回馈塔城人民,在塔城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经过论证和调研,子斌机构于2012年6月份已在塔城注册公司-瑞塔畜牧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现代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

瑞塔畜牧以新疆褐牛培育,繁殖,育肥为龙头,以绿色饲草料加工、畜牧产品研制开发以及生物工程、草原生态建设为主要产业。

瑞塔畜牧公司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引进外来技术和管理经验,生态循环项目将饲草饲料、畜禽养殖、沼气工程等项目结合在一起,实现园区内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构建一条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示范推广“草(秸秆)/种植业(秸秆)→牛→粪便→沼气池(沼气、沼液、沼渣)→牛/种植业,牛/种植业→蔬菜/粮食/牛肉→用户→粪便餐厨垃圾→沼气池→牛/种植业”循环养殖模式。

(一)发展模式

土地集中经营、集约经营是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前提,也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基础。公司为持续健康有力的发展,在经营模式上也积极探索出了新的发展之路,即以公司为依托,因地制宜,按照依法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土地互换、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势的“土地流转”,对当地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促使种植户将分散的土地、草场集中整合,不断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促进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企农利益联结新机制,有力支撑当地现代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围绕国家、自治区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建设农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引领推进农牧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肉牛传统养殖和现代科学养殖的交流,为养牛专业户提供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项服务,形成新型的农牧民经营合作社,充分利用塔城地缘优势打好“绿色”牌,统一包装对外宣传,打出品牌,形成规模,推动地区养牛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让当地农牧民得到可以流动的资金和现代的养殖技术,极大地引领养殖业的经营技术革命,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

(二)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 1.肉牛养殖项目

公司响应国家养殖扶持政策,以塔城地区养殖115工程为契机,拟在硬件上借助塔城市的资源优势搭建高标准的产业平台,在软件上引用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西北民族大学畜牧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联合在塔城设立产学研基地,致力于新疆褐牛的繁育和品种改良。公司现有标准化育肥牛舍12栋,总面积为4686.16平方米,砖混结构,每个牛舍面积平均390.5平方米,可养殖70-80头牛,12个牛舍可养殖800-1000头牛。按新疆养殖育肥的基本期限4个月计算,年可出栏三批,计2400-3000头牛,年产值达2000万元,利润约为300万元。另拟建十个养殖小区,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出栏育肥牛1.2万头,届时利润将相当可观。引进先进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经验,对本地员工严格培训学习,技术过关方可操作,强化科学繁育、科学饲养和护理环节,尊重新疆褐牛的生长规律,严格操作规范。着力实施“肉牛繁育、疫病防疫、饲料营养、人才培养、标准化服务和市场服务”六大体系。公司将实行电子标签追溯制度,通过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育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从养殖到餐桌上的全程信息化

管理,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优势,通过规模化养殖合作社连锁管理模式打造新疆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品质决定市场,市场决定销路,销路决定出路”。由于新疆褐牛适应性强、肉质细、品质优等特点,附加值高,利润比较可观,销路宽广,是当今市场紧缺和首选肉质产品,便于打开品牌市场,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第一销路为山东市场。山东是我国经济强省,但就青岛市每天消费约80-120吨牛肉,大约为19.89万头左右,每头牛单价交易额在万元以上,市场广阔,公司将育肥后的牛以分割、精包装的方式可进入高端市场,年可销售20万头牛以上,利润可观,前景广阔。第二销路为本地市场。塔城市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锤,是塔城地委、行署所在地。全市总人口17万,有汉、哈、回、维吾尔、达斡尔、俄罗斯等25个民族组成。全市辖5乡1镇4场,146个行政村,3个街道办事处,1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牧民社区,辖区总面积4356.6平方公里,年活畜市场的需求量约为25万头左右。另外如走出塔城市近可销往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中可销往边邻阿尔泰市、克拉玛伊市、奎屯市、乌苏等市场,远到乌市以及周边城市,市场需求量大,销路广阔。凭借其地缘优势和人力管理优势,瑞塔畜牧完全有能力引领当地当地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为瑞塔现代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一环。

2.饲草种植及深加工项目

塔城地区地区6个农场现有耕地面积29.63万亩,22个牧场现有耕地面积56.23万亩,草场2834万亩,塔城市自然条件十分优势,农牧业资源比较丰富,全市耕地面积125万亩,其中种植小麦51万亩,玉米32万亩;共有草地358.5万亩,其中苜蓿种植12.6万亩。

为着力解决当地饲草种植、加工、存储、运输的一列问题,公司实施饲草种植及对动物饲养极富有影响的苜蓿草(植物蛋白含量高达20%)深加工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种植、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增加苜蓿种植户的生产效益;有利于解决当地畜禽养殖的饲料供应和生产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有力地促进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为冬季饲草的储存和运输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项目生产和建设总占地400亩,配套苜蓿草地6万亩,有两条每小时总加工能力10吨饲草料加工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160吨,年生产苜蓿压块5万吨,建设及设备总投资

331500万元。由40*60*30cm的大草困压缩成3*3.2*8 cm的草块产品,极大地减少的饲草占地空间,为冬季存贮和运输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为养牛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料来源。

该项目两条饲草料加工生产线(该生产线是采用拥有600年历史国际一流的瑞士布勒生产线),总投资1500万元,设备用地1500平方米,建设用地14000平方米,项目建设施工期1年,年生产全价饲料27000吨,年生产苜蓿压块5万吨,饲草加工厂建设完毕投产可以解决60人就业,年产值达5400万,利税达1080万。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种植、养殖业的结构调整,增加苜蓿种植户的生产效益;有利于解决当地畜禽养殖的饲料供应和生产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同时可以促进塔城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为瑞塔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的草料的保障。3.沼气生产项目

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的要求,瑞塔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的沼气生产工艺(预处理+CSTR高温发酵+沼气净化+沼气压缩),由丹麦NIRA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由国内拥有甲级设计资质的知名沼气设计公司——青岛天人环境有限公司负责全程设计;由国内沼气设备最大供应商(山东明硕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变废为宝,创造清洁生产新模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在考察国内外先进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于2012年6月份决定瑞塔日产2万立方沼气项目进行立项。

瑞塔日产2万立方沼气项目位于塔额盆地腹地塔额公路二十一公里处,占地35亩,统一规划,分两期建设,一期是日产5000立方米,二期是日产1.5万立方米。一期投资1500万元,二期投资4500万元,总投资6000万元。一期项目主要用来对当地902户居民家庭使用(取暖、发电、照明、做饭等),二期项目主要是压缩提纯后供车载燃气使用。计划2013年一期建设投产使用,2015年完成二期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完成了资源能源利用的转化和循环,为瑞塔现代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转化器,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资源清洁化,能量循环化,经济效益放大化。

随着天然气、石油等石化资源日趋枯竭,作为生物质能的沼气属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的能源。瑞塔瞄准形式,把握市场,合理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引领新疆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的变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将为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第五篇: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西藏经济 农牧业发展 县域问题

[论文摘要]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经济增长模式,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既要加强对农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更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规划中的主导作用。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发展缓慢的西部边疆落后地区。研究和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缩小与发达地区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西藏现有72个县,其中包括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业县、边贸县等区域经济类型。县域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001年,全区总人口为253.7万人,县域人口为239.43 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94.4%;全区gdp138.73亿元,县域gdp为130.97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94.4%。全区工业增加值11.03亿元,其中96%以上是县域工业增加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县域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藏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75元上升到2001年的5300元左右,增长了14倍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75元升至2001年的1404元,增长了8倍多。纵向比较成绩显著,横向比较差距较大。1999年,全国2109个县中,gdp超过100亿元的共有59个,其中广州南海市gdp达到306亿元,江苏江阴市达到300亿元。gdp超过50亿元的县共有270个,西部地区有19个县,仅占总数7.3%;gdp超过20亿元的县东部沿海省市占71%。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等份分组,在竞争力最强组中,西部地区的县占5%,东部地区占80%,中部地区占15%;竞争力最弱的组中,西部地区的占81.7%。东部地区占4%,中部地区占14.3%。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亿元。西藏阿里地区7县财政收入总额仅为0.28亿元,那曲10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46亿元,昌都11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1亿元,山南12个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69亿元;日喀则18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76亿元,林芝7县财政收入总额为0.54亿元,所有的县远远没有达到平均规模。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西藏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

由于尚处于粗放的原始农牧业生产状态,产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具有良性循环和增值功能的产业链,农牧业生产效益低,农牧区贫困问题仍很严重,在一些农业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土地退化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对草原低投入高索取,毁草造田,超载放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原退化率不断上升,引起草地生态功能与生产能力的下降。目前,西藏现有耕地的1/2是不能保证灌溉或不能灌溉的低垦殖耕地;草场有近一半以上重度退化、1/10明显沙化,部分地区草场实际载畜能力已超过理论载畜量的1/5,致使鲜草产量下降20%~75%,可食牧草比重由80%降至30%;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三)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

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发挥的效益并不理想。因此,各级政府应继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同时,加大后续的管理工作力度,实行管理工作法人制,使巨大的投入资金能发挥永久性的效益。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做好农用和草场的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加强农牧业科技开发利用,切实为农村(转载于:浅谈对于西藏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集体和农牧民个人自筹为辅,每项投入都应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勘察设计工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投入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今后的投资方向应向其他地区转移,以促进西藏区农牧业经济的平衡、协调和全面发展。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社区环境

人口居住分散、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西藏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农村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小城镇建设,要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使之充分发挥农副产品集散地、同城市联系的桥梁和农村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带动农村社会经

济的发展。同时应在牧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特别是应引导牧民采取联户、集体等办法联合经营,合理进行社会分工,形成一定经营规模,鼓励游牧的牧民相对定居和集中居住。还应切实搞好牧区的村落建设,为牧民接受文化教育、医疗保障以及在牧区形成一定商品市场奠定基础。

(三)建立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

市场是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龙头,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首先应以乡、镇为中心,加快建立包括农畜产品买卖在内的商品市场,尽快使农牧民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实际收入,同时又可以就近购买到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彻底解决“买难卖难”的矛盾,从根本上提高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机制,使我区广大农村尽快融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根据我区农村种植业一年一收和畜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较小的特点,将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到第 二、三产业中寻找出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加强乡镇企业发展战略,以民族手工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兴办农产品、畜产品、藏药材加工和销售企业,加速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1]狄方耀,程志碧,罗华著.西藏经济学导论[m].西藏人民篇二: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于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7-21 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岳颂东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从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类成功实践入手,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西藏当前经济状况的基本特征,由此宏观而又具体化地提出了西藏未来经济新跨越发展的战略思路,并对其具体实施策略和进一步完善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78(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57(x)(2009)02-0081-10 2008年3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的审议时指示:要以全新的思路谋划西藏未来发展战略。西藏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这就是说,西藏经济发展不仅要吸收全国改革开放的共性动力,而且更要发挥西藏经济的特性潜力,不断充实、丰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使西藏与全国一道在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

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迈向现代化的大门,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获得了经济和人身的解放,成为西藏的真正主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西藏发展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西藏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经济领域在多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1959年西藏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2007年猛增到342.19亿元,是1959年的196.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59年的142元,增长到2007年的12109元,后者是前者的15.3倍。详见图

1、图2。

图

1、图2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局《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述评》。

1、西藏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放前西藏没有任何工业。解放以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带动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迄今已经建成的工业产业有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制药、印刷、食品加工等30多个门类。到2007年西藏拥有乡及乡以上企业600多家,工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0.1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71亿元。西藏已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一批较为知名的地区品牌。见图3。



2、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农牧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

旧西藏农牧业生产极端落后,广大农牧民极度贫穷。解放以后,国家投入巨资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进行以“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大批农牧业基础项目,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生产条件。科学施肥、育种、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科学养畜、畜群调整等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措施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西藏基本实现粮、油自给,人均占有肉、奶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很大增长,197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75元,到2007年已达到2788元。详见图4。



3、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在工业、农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现代商业、旅游、邮电、饮食服务、文化娱乐等旧西藏闻

所未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实现超前发展,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由光缆、卫星传输、集程控交换、卫星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于一体的通信网络。第三产业已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三种产业结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值为16.17:28.22:55.61,出现“三二一”排序的良好态势。

旧西藏城镇规模小,人口最多的拉萨也不过3万多人。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至今西藏已有建制市2个,建制县72个,建制镇112个,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指数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详见图5。



4、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财政赤字成为历史

西藏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拉动转变。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20年来增长最快记录,已突破百亿元大关。工业增长、旅游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地区生产总值8年实现三级跳:1999年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42.19亿元,同时也结束了长达15年的财政赤字的历史,总财力达到345亿元。详见图6。



5、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融入7全国大市场

旧西藏没有任何现代公路和铁路,仅依靠“茶马古道”与外界通商,西藏与外界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长期停滞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上。解放后,以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为骨架,形成总长近3万公里的公路网。但是由于公路运距长、成本高、运量小、速度慢,运量不大,竞争力不强,西藏一直未能融入全国大市场。2007年青藏铁路胜利通车,完全实现了西藏的全流通状态。市场经济是流通经济,只有人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的大进大出,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才能使西藏根本挣脱自然经济的交通桎梏,才能使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青藏铁路的通车是西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标志和重要里程碑,其经济、政治、社会、国防的重大意义将日益获得显现。



6、对外开放全面展开,地方区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推动西藏商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产业空前发展,对外开放使西藏与内地、与世界加强了经济技术合作,西藏地方区域市场初步形成,与全国、世界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步接轨。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到西藏开展经济合作。“世界第三极”的独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西藏成为一条黄金旅游热线。总之,西藏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二、西藏当前经济的基本特征

制定适合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全面了解西藏的区情,准确深入地剖析西藏经济的基本特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特征,充分挖掘西藏独特的发展潜质,谋划出经济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西藏经济的新跨越。西藏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多方面的,通过去粗取精,集约归纳,大致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

1、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篇三:浅论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

浅论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新疆是农业大区,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农业是新疆基础和战略产业,在新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发展农业,在满足自给的前提下,近些年来,外向型农业已成为自治区政府及农民的一个主题。发展外向型农业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疆出口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从2001年的1.94亿美元到2008年的8.18亿美元。

本文在对外向型农业的概念,特征以及作用进行一般性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现状,有利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思路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新疆向型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外向型农业的概述

外向型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外向型农业,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是一种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是指自治区的农业经济和世界经济相联系,并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的,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形成有效的农产品进出口体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广义的外向型农业包括两个层次,两个方面,两个层次就是国外市场和 外市场(作为一个国家来讲只有一个层次),两个方面就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外商投资的税收和境外投资利润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2 新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迅猛。外向型农业创汇在自治区对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出口地区不断扩大,出口品种不断增加,外向型农业领域不断扩大

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猛——近年来,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62家,固定资产总额近100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农业产业化国家、自治区、地(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566家,其中国家级23家,自治区级296家。319家龙头企业资产总额573.5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16亿元,上缴税金14.5亿元,累计带动农户251万余户。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加快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新疆已逐步形成以天山面粉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粮油加工产业,以新疆泰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质棉花加工产业,以中粮新疆屯河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产业,以伊犁巴口香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业。目前,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891家,同比增长12%;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21.5万余人,增长5.7%。

依靠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建立质控体系,新疆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名牌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全区94家企业的13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55家企业的10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5家企业的77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4家企业的292个产品通过qs认证。通过haccp体系认证的企业82家,i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174家。品牌战略稳步推进,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现有中国名牌11个,新疆名牌58个,中国驰名商标19个,新疆著名商标47个。

去年,新疆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约2898万亩,牲畜饲养量401万头,禽类饲养量1237万只,养殖水面20万亩。建成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46个。目前已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22个,面积84.7万亩,累计达到40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基地认定和基地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7.7%、33.3%和26.2%。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新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坚持发

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带动,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有力地支撑了新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势头。近年来,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8.9%的幅度递增,主要是凭借着发展新疆特色农业拉动的.近年来,人民坚持“稳定面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以高产优质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方针,进一步调整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大优质棉产业带,生产了全区85%以上的棉花。长绒棉、彩色棉也已形成一定规模,有机棉开始发展。棉花在全区农民收入中占25%的比重,主产区农民棉花收入占到其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新疆农村经济的支柱。2005年,全区棉花面积达到1747万亩,总产达18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单产、总产、调出量已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2006年棉花种植面积已突破1800万亩。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们坚持粮食区内平衡、自给有余的原则,重点在北疆和南疆阿克苏地区,建设优质商品粮产业带,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确保了粮食安全。2005年,自治区粮食面积达到2204万亩,粮食总产达876万吨,连续10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0多万吨,人均占有粮食在450公斤以上。

把特色林果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以南疆环塔里木地区为重点,以建设15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为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努力把林果业发展成为继棉花之后又一个支柱产业。全区特色林果总面积今年已达到1200多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已有900多万亩。特色果品的加工转化开始起步,干鲜果品、加工品出口量逐年增加。特色林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在主产区的一些县乡,林果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加快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畜牧业特色优势地位。优势突出的优质牛奶、牛羊肉和细羊毛三大畜牧业主导产品,80%是在天山北坡、焉耆盆地和伊犁河谷三大产业带集中规模生产的。特别是以天山北坡为重点的牛奶产业带,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3000多吨,乳品年加工能力可达80万吨以上;优质肉羊年出栏3000多万只,优质细毛羊发展到1000多万只、绒山羊发展到660多万只。2005年,全区肉类、奶类和细羊毛总产量分别达到141万吨、152万吨和9.7万吨,畜牧业收入在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中的贡献份额都超过了50%。

促进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扩大规模。加工番茄、甜菜、红花、哈密瓜、啤酒花、亚麻、枸杞、沙生麻黄、甘草、肉苁蓉等已经成为特色农业开发和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其中,番茄加工品产量占全国总产的90%以上,出口占国际贸易量的1/4;甜菜制糖成为北方最大的生产基地;啤酒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设施农业迅速发展,温室大棚面积达40多万亩,小特色作物面积继续

二、发展新疆外向型农业的综合优势分析 2.1 区位条件优势 2.1.1地缘优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与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8个国家毗邻,国界线5400公里,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拥有邻国最多的省区。目前,新疆拥有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1个,是中国拥有口岸最多的省份。新疆的阿拉山口是中国到欧洲的新欧亚大陆桥的中专,其距离其距离比经由西伯利亚路桥通道节省2000多公里路。从地理上看,新疆不但与中亚国家相连,而且与欧洲,北美与西亚,北非的距离也是中国省区中最近的。新疆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可以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中降低成本,对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2.1.2 交通比较发达。

新疆得天独厚的区位是它拥有了较发达的交通条件。新疆处在国内,国际两个13亿人口大市场的结合部,是我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开拓中,西,南亚和欧洲市场的前沿阵地。新疆是我国连接中亚,西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和空中走廊。亚欧第二大陆桥,已达到1χ10t的年运输能力,铁路货运实施一票通关直达莫斯科和欧洲等地。从对中,外铁路海运线的计算,乌鲁木齐由新亚欧大陆桥到莫斯科,汉堡伦敦的距离比北京,上海,广州分别近3340km,4100km,4680km。乌鲁木齐通过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吉木乃等口岸运输蔬菜,水果及畜产品运输成本低,运距短,能保证果蔬新鲜快速直达周边农产品市场。对内有兰心铁路,连霍高速,312国道,新青公路,民航十几条航线与祖国内地相连。新疆具有其他省无法替代的地缘优势,十分有利于新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

2.2 资源优势

2.2.1 自然资源优势。

新疆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区域间气候差异明显,水,土,光,热生物物种等自然资源丰富。2011年,新疆有耕地(总资源)00000千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00公顷。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山和两盆的周围有大量的优良牧场,牧地面积为5.13×10m,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居全国第三。水资源占全国3%。地下水可采量2.51×10 m ,冰川储量占全国的50%,为新疆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水资源,并与夏季光热集中的特点形成了水热同季的明显优势。

新疆是我国日照度最多的省区之一,光照时间长,太阳年辐射总量在全国排第二,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一些地方还有丰富地热资源,可以用来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

新疆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独特,发展潜力较大。新疆地方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耐粗饲料等优良特性。新疆是多种果树的起源中心,果树资源丰富。2.2.2 特色资源优势。

新疆特色农产品有能力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导产业。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2007年,新疆果树种植面积超过86.7万公顷,产品总产量突破45万吨,林果业已成为新疆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新疆的果品目前已畅销世界接近60个国家,具有出口竞争优势。

下载农牧业经济发展调研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牧业经济发展调研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分析(精选五篇)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化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增强农村集......

    开展农牧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巴里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开展农牧业产业化调研报告一、 巴里坤县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县有乡镇企业2296个,其中(按行业分):农业企业2个、工业企业1......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课题调研分析报告

    近些年来,江苏省私营个体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已从最初的民间自发阶段逐步转为政府导向推动阶段。年底,全省私营企业达万户,个体工商户万户,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但是,江苏省......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课题调研分析报告[定稿]

    近些年来,江苏省私营个体经济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已从最初的民间自发阶段逐步转为政府导向推动阶段。年底,全省私营企业达万户,个体工商户万户,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但是,江苏省......

    对供销社加快经济发展的调研分析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

    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城关镇南街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城关镇南街村工作组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2012年2月上旬,我们就南街村的村情及当前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民贸民品企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民族宗教事务局扶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保障少数民族同胞生产生活特需用品供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工作的重要......

    村经济发展调研

    敢问路在何方——新泉镇北村村级经济调研报告 北村书记助理黄瑜 作为新泉镇北村的大学生村官,经过近几个月年基层锻炼,我对北村村级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艰难处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