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主要环节遏制跑官要官拉票贿选
从主要环节遏制跑官要官、拉票贿选
冯建平
群众对干部工作不满意,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跑官要官,二是买官卖官,三是拉票贿选。有跑官要官的问题,说明不跑不要的干部还难以得到提拔;有跑票拉票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民主推荐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一方面要加大整治力度、监督力度,一方面党委以及组织部门要抓住选用干部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从源头上研究问题。
一是关于初始提名权问题。这是选任干部的关键环节。是先推荐后提名,还是先小范围推荐提名、后在大范围推荐提名,这要看用什么干部。从晋城的情况看,一个处级单位选拔副职,先民主推荐后由党组提名好。一个单位就二、三十个人,相互都了解,该提谁、先提谁,多数单位是有共识的。推荐也要有权重,在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中,要更注重个别谈话推荐;在个别谈话推荐中,要注意班子成员特别是不同意见的人的意见。
现在的难点是在正职,例如县长、局长。比如确定要去某一个单位推荐,由于补充正职毕竟是少数,为什么要到这个县、这个单位选正职,大家感到机会不均等。如果要在全市范围大推荐,又可能产生拉票现象。所以我们考虑,提拔正职,先在小范围提名、后在大范围推荐,可能会减少一些过度竞争和拉票、跑票。
情况,人选得准;另一方面,可以使广大干部看到,群众不推荐、单位不提议,找谁也不行,可以避免心浮气躁。
三是关于科学划定民主推荐范围。这是提高民主推荐质量、遏制跑票拉票的重要方面。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民主推荐范围越大就越能减少拉票,这是需要研究的。很可能是,范围越大,拉票的阵势越大。民主推荐与民主测评不是一个性质的事。民主测评的对象已当了一个地方的领导,大家都会了解一些情况;而民主推荐的对象还不是这个范围的领导,大家对他都不了解,甚至不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想遏制拉票是很困难的。所以还是要科学界定范围,以知情、了解为原则,让了解干部的人来推荐干部。以“管他的和他管的”为主要范围,适当吸收“两代表一委员”和服务对象参加。
四是关于把握既尊重民意又不简单以票取人的问题。这个精神看起来难把握,但只要抱着一个负责、公道的态度,也并不难。民主推荐不是民主选举,但民主推荐确实是衡量一个人群众公认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使用干部时,注重得票情况是干部工作的进步。但是,在得票数多而又相近的情况下,就要综合考虑、认真权衡,可能都优秀,主要是个先用谁更合适的问题,不能说得28票的人就一定比得27票的人强。干部工作是一门“比较科学”,永远没有最合适,只有更合适。这个时候,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敢于负责,经过认真全面地比较、考虑,更充分地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确定考察人选,而不能唯票是举,推卸责任。
第二篇:跑官要官
跑官要官
解读“跑官要官”
来源http://hi.baidu.com/373663030/blog/item/5af2e36e231c05d880cb4a66.html
《党章》在“党的干部”一章(第六章)中,首先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当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在选拔干部的实际工作中却往往与此背道而驰,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现象。手头有的几份资料这样记录着:2005年9月23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原营山县委书记杨毓培犯受贿罪、巨额财产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17年;同年10月18日,陕西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通报了04年以来查处的原省委副书记侯伍杰及邵建伟、武保安三起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同年12月13日,曾任安徽省定远县县长、县委书记的陈兆丰,因受贿、巨额财产不明一案在淮南市中院公开开庭审理。材料记录,他们都开有“官帽工厂”,都做着“买官卖官”的买卖,难怪会有那么多人“跑官要官”了。有顺口溜这样给“跑官要官”画像:
“不跑不送,听天由命。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
“副科提正科,得花一万多。正科提副县,得要四五万。”
为了遏制“跑官要官”行为,每年,尤其是逢年过节,从上到下都会下发红头文件,各级领导在党风廉政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要求坚决抵制“跑官要官”请客送礼现象,我们局和各个下属单位对这项工作更是非常重视。
通过近期学习党章,笔者对“跑官要官”现象进行了再思考,试图对其进行一番解读,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跑官要官”的内涵
“跑官要官”不是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而是古已有之。正面的典型范例如“毛遂自荐”等;反面的典型则多得数不胜数,到了清朝末年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正反两种“跑官要官”相比较,一个主要是为了集体、国家利益,一个是为了一己私利;一个是公开的理直气壮的,一个是隐蔽的不敢见阳光的;一个是凭借自己的才华胆略,一个是凭借卑鄙无耻的手段。我们解读的是后者,可以定义为“为了个人名利、权力,采取以行贿等为主要手段的跑官要官行为”。
二、造成“跑官要官”现象的几个因素
1、心理因素。“跑官要官”从正面来看主要还是“官”可以光宗耀祖,可以给自己带来愉悦,伯特兰罗素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最主要的欲望是权力欲和荣誉欲。同时,“官”可以给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是一个利益大于风险的利好行当。单是正当的工资收入就已经相当诱人,何况有的人“跑官要官”,要的都是“肥缺”,期望自己的投资有更丰厚的回报。心理学家指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为什么在“跑官要官”上面,总有人乐此不疲呢?答案是,走官场之路有贩毒的利润却没有贩毒的风险。
2、客观因素。不少“跑官要官”者本身在才学方面技不如人,不采取点“非常”手段,便会一世“庸庸碌碌”。部分有才学的人看到自己勤勤恳恳,也成绩斐然,却在“提拔”方面总是落后于人,于是心理产生不平衡,也只好奋起直追,开始自己本不愿为的“跑官要官”历程。
3、市场因素。经济学认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卖官鬻爵”和“跑官要官”就是符合市场经济要素的一对孪生姐妹。各取所需,各如所愿。一介平民“出资”给某领导,得到了一顶小官帽;某领导又“出资”给自己的上级,得到了一顶更大的官帽。原黑龙江省绥化市市委书记马德,在任职期间大肆卖官,将绥化政坛改造成一个庞大复杂的“官市”,呈现出一派“官帽市场”繁荣的景象。
4、帮派因素。我们往往听说“某某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我是某某某的人”等。把组织上的提拔歪曲为个人的提拔,把组织上赋予个人负责的权利歪曲地说成是个人的特权,致使许多人得到提拔重用后不感谢党组织和群众,而只是感谢某某人。这样一来,很容易在选人用人中搞团团伙伙或小圈子,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损害党组织的威信和凝聚力。官位有一个,你坐也是坐,他坐也是坐。看谁投资大,看谁有后台,看谁更愿意当奴才。一言以蔽之,看谁能给领导办更多的事,能带来更多的利益。这样,买官卖官,“任人唯亲”就顺理成章了。
三、“跑官要官”的危害
一个社会如果“求官”之风盛行绝对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法国杰出政治家托克维尔在谈到19世纪欧洲国家的政治问题时曾经说过:“普遍的和过分的求官热是一大社会弊端,它在腐蚀公民的独立精神并使行贿、钻营在全国成风,它在毁坏光明正大的美德;更用不着我指出,这样的歪门邪道只能产生有害的结果,扰乱国家而无所裨益。”(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把严肃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行为作为今年反腐倡廉的重点之一,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可以说,当前的一些腐败现象,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跑官要官”、“卖官鬻爵”。它是一切腐败现象中最大的腐败,是出现在我们党核心区的一颗毒瘤,危害可谓巨矣!
1、它败坏了党风民风。“卖官鬻爵”、“跑官要官”造就了一批心术不正、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的贪官,压制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真正人才。群众气愤地说:“表扬了溜须拍马的,提拔了指鹿为马的,冷落了当牛作马的,整治了单枪匹马的”。“卖官鬻爵”、“跑官要官”使“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大打折扣,成为危害党的肌体的毒瘤、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使党的形象遭到歪曲,使党的执政能力受到影响,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地位有所降低。在一定区域范围,形成“家天下”的局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广大群众敢怒不敢言,小人得志,横行无忌。
2、它是“窝案”“串案”的祸根。“跑官要官”的特点就是平民买小官,小官买大官,大官买更大的官。形成利益相关、生死相依的链条,成为典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前文提到的,在“马德官市”中,向上连接着韩桂芝、田凤山等几位即将走上法庭的省部级高官;平行连接着王慎义、赵洪彦等数位已经或即将被判刑的地厅级官员;向下联接着李刚、吕岱等数十位县处级小“马德”。所以,一旦天机泄漏,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这就是形成“窝案”“串案”的原因。
3、给国家、集体带来巨大损失。首先是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从我们破获的“卖官鬻爵”、“跑官要官”案件可以发现:他们横行之时,在一定区域、范围之内,民主遭到破坏,政令难以畅通,经济发生倒退,群众有苦难言,正直之士被迫害;当我们发现他们的蛛丝马迹动手查案之时,他们又会启动庞大的关系网,设置种种障碍,隐瞒事实真相,销毁证据,甚至玩弄金蝉脱壳、丢卒保车把戏,甚至不惜杀人灭口、毁尸灭迹,给我们查案工作带来巨大困难,要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物力;一旦真相大白于天下,又往往在一定区域范围造成一定时间的行政工作难以维系,甚至瘫痪。其次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要想富,提干部”。在“卖官鬻爵”、“跑官要官”的圈子里,往往形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经济圈。卖官者一顶官帽卖几万到几十万,收入颇丰。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卖官鬻爵”中少则收入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千万,可是依旧“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平,直到被绳之以法。名难以见经传的买官者,可以想见绝不亚于卖官者。在买官时“投资”了5万,就要十倍百倍的捞取回来,可以说敛财的欲望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国家利税、企业利润等源源不断地涌进了个人的腰包,给地方或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官迷向中央要官.中央说没位置了.官迷:明明还有四个空位!中央奇怪哪还有?答:政治局局长,国务院院长,书记处处长,中央办公厅厅长.你给哪个?
根治“跑官要官”有赖民主政治建设 金羊网 2006-01-2
4默客
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昨日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年来查处的一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典型案件,强调要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确保地方各级党委集中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
“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现象,近年来大家已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了。说到“买官卖官”的症结所在,其实大家也是心知肚明。对于如何遏制和根治“买官卖官”的吏治腐败,也提出了不少对策和建议,上至中央下至各级政府在“高度重视”之余,也出台了各种治理制度和规章。然而,这些年来“买官卖官”现象似乎不但未受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积重难返之势,诸如“卖官书记”之类的信息,不时见诸报端,久之让人产生“审腐疲劳”。
为什么对这种知其症结所在的“买官卖官”现象,却始终无法进行更加有效的治理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就像官员财产登记制度是反腐利剑却被弃之不用一样令人莫名其妙,发人深省。可以见到,在几乎所有的关于治理“买官卖官”顽疾的思路和对策中,不知是出于故意还是有某种难言之隐,始终遗漏了权力制衡、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民主这样的重要内容,或者虽然有提及但却无实际的行动,所谓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大多停留于口号和报告上。
而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表明,实行民主有助肃清吏治腐败的流毒。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找到了解决吏治腐败的方法,那就是实行民主。但民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必须有基于周密的制度设计和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为基础。否则,民主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而以民主的普适性原则来衡量今天的政治生态和体制环境,可以看到许多所谓的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只是看起来漂亮,听起来动听,一遇实际情况便显示出难以操作,或者一操作就变形,缺乏制衡力量的窘况和软肋。
比如,在民主协商、集体决策、常委票决等制度外衣下,难以掩饰的依然是“一把手”拍板、定夺的现状。其结果是,实际上仍由“一把手”决定一切的现状,却披上了民主讨论、集体决策的合法外衣。如此一来,实际上又反过来强化了“一把手”决策的权威和“合法性”,巩固了“一把手”的权力和地位。更重要的是,这种最起码表面看来更具“合法性”的“一把手”决策,使人们更难以从中找出其违法乱纪的破绽。显然,这对限制“一把手”的权力没有帮助。这是一个奇怪的“悖论”。然而,在现实中,许多类似的悖论就隐藏在这些程序和细节之中,滥权的魔鬼就在其中游刃有余。我们一方面要预防一把手腐败,但另一方面又时刻强调一把手的权威,无条件地维护其权威,甚至容不得党内的批评和坊间的议论。难道这不是矛盾吗?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讲究制约和平衡的。如果一个国家当中某种政治力量始终处于强势的、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甚至连反对的力量和声音也没有,那么这种力量势必会加剧膨胀,大至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走向,小至民生小事,无不受其主导和影响。如果这种政治力量一旦发生异质化,或者在其内部发生了与当代社会文明相悖的变化,也势必对整个社会和国家发生深刻影响。这个问题深不得浅不得,不说也罢。所以,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家企业,在某种意义上,拥有反对者或反对的声音,同样是一种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可见,培养一种反对的声音和力量,对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健康发展,其实也是必须的。在谈到希特勒发动二战之时,人们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对于希特勒疯狂的反人类阴谋为何没有人反对?或者说,为何反对的力量没有起到作用?其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反对的力量和声音太弱小,以致根本无法对希特勒集团产生任何实质影响。但其根源又在于高压和专权。
扯远了。说回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吏治腐败,表面上看这是封建社会的“遗毒”、顽疾,其直接表现就是对人身的依附,由于利益的关系又使人身依附变成了一种系于金钱的买卖关系,使国家权力货币化。但其实质是权力私相授受和利益分赃。其症结在于权力的过分集中,即少数人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权力以及由权力带来的利益。卖官鬻爵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一大顽疾,其原因正在于此。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那就是人治,是权力高度集中,就是专制,是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这样的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之下,要想获得权力和升迁只好实施人身依附的策略或者进行权钱交易。
如何遏制和治理这种“买官卖官”的吏治腐败呢?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强化中央集权,利用铁腕统治,以整肃吏治,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这须基于统治阶级的自觉,以及吏治腐败已严重危及其统治地位之时,比如清朝雍正时期的铁腕反腐。但是,这种基于集权的反腐路径,不但成本极高,效果不好,而且也难以长久坚持。因为,封建社会时期的卖官鬻爵等吏治腐败,其根源在于其政治体制——专制政权。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吏治腐败虽然已呈现了新的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依然是权力过份集中和缺乏民主监督的结果,而“买官卖官”这种吏治“毒瘤”久治不愈的现实,使得反腐败的剑锋已经集中指向当下的体制弊端和政治环境。事实上,不独反腐败领域,其它诸如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等在眼下遇到的困难,同样也跟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滞后而导致的“瓶颈”有关。
因此,治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吏治腐败,其治本之策是推进政治民主建设,实行民主政治,改善现有的政治环境和权力生态。倘若不触及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核心,始终在政治体制改革面前逡巡不前,那么再多的反腐手段,再多的花样,再大的力度,“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这个最丑陋的吏治腐败依旧会层出不穷,不仅如此,而且还会使反腐败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复杂化以致发生严重扭曲。
不过从目前看,在推行党内民主也步履艰难的情况下,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殊非易事。
跑官:动词,指通过行贿、拉关系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官职。
(点评:官本应是选举产生的,或是集体讨论后任命的,可是由于人事制度不严,官本位滋长,有些人成了官迷。跑官不是空手去的,大多是贿官。这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出现的较严重的问题。———邓伟志)其他:科学发展观、打黑、反腐倡廉、反恐、接访、勤政、双规、套改、问责、政治文明,等等。
第三篇:防治“跑官要官”问题研究
当前,在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方针指引下,广大干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勤政为民,踏实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干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在专就干部队伍中“跑官要官”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跑官要官”专指那些为了个人升官得益而四处攀附权贵、行贿受贿的行为。这里有两层涵义,主要是指为获取官职头衔而行贿的“买官”者,也指为获取个人私利而慷慨赠官的“卖官”者。
一、“跑官要官”的表现与危害说到跑官要官,可能有人会振振有辞地说,毛遂不是曾主动向平原君自荐,结果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吗?这些“跑官要官”者拿毛遂自荐来自比,其用心是为自己“跑官要官”寻找根据,其实二者有着天壤之别。毛遂自荐,是要去担负最危险的任务,要官者哪个又不是拈轻怕重?毛遂只求负重任,并不要官职,要官者哪个不计职务高低?毛遂执行任务,不为名利,而要官者哪个不是倚权得利,大捞“油水”?概括而言,“跑官要官”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有的四处活动,以亲戚、朋友、老乡关系大套近乎,拉拢上层领导,表面上没有经济往来,无形中在进行感情投资;有的慷慨解囊,借领导至亲红白喜事、本人生日、搬迁、逢年过节之机,大兴行贿之实;有的利用手中权力,为领导及亲属大开方便之门;有的乐当轿夫、吹鼓手,为领导“政绩”营造“和谐”氛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跑官要官”的危害之大,更是不言自明:“跑官要官”者多属那些工于心计、勤于钻营、不学无术者,让这些人混入领导干部队伍,不仅败坏党风政风,带坏干部队伍;而且严重影响干群关系,阻碍地方发展;甚至贪赃枉法,为害一方,极大地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近年来,“跑官要官”的歪风屡禁不绝,导致有的人刚刚提拔,便因案发翻身落马。那么,“跑官要官”现象产生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二、“跑官要官”现象产生的根源其一,发现选择机制不健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一言堂盛行,领导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有的组织考察干部,也是找单位少数几个头一问就完,倾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表面凑个热闹,搞个民主推荐、拟任公示之类,实则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考察干部,似乎“德能勤绩”全面衡量,实际上重“能”轻德现象十分严重。于是,那些溜须拍马者、作风飘浮者往往被提拔任用,甚至被有的领导看作“能人”了。其二,择优劣汰机制不健全。考察作风官僚,考察手段陈旧,考察政绩不全面、不客观、不准确。没有把是否实践了“三个代表”、是否真正做到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而是片面地把某些形象工程作为政绩衡量,客观上导致了那些投机分子削尖脑袋,一味表现。由此也让不少人误以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不是“干”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三,讨论决策机制不健全。单位或部门的一把手往往在用人上存在着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一把手说了算。这种一把手的绝对权力也让那些“跑官要官”者找到了目标,自然也就与其“过从甚密”了。不但工作中如影相随,生活中也就格外关照了。其四,约束机制不健全。不管上级、班子内部还是普通群众对用人都缺乏监督,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者有意见不发表,甘当好好先生;或者人家官大三级,我无权监督,少说为妙。于是对组织上用人,用准了巴不得,用错了也没关系,大家求得个相安无事。其五,用人责任追究制度缺失,纠错机制不健全。由于用人上的片面和失察,不可避免地存在“带病上岗”、“带病任职”现象,按理说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一方面对错用者该下的下,该撤的撤,另一方面对用人失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顺藤摸瓜,追究相关责任。但因这方面制度不健全,责任无从追究,惩戒难以到位。加之现今能上能下体制尚未完全确立,一旦提拔,除了极个别错用者因东窗事发被绳之以法外,违法情节稍轻的照样稳坐官位,逍遥自在。
第四篇:防治“跑官要官”问题研究
当前,在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方针指引下,广大干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勤政为民,踏实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干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在专就干部队伍中“跑官要官”
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跑官要官”专指那些为了个人升官得益而四处攀附权贵、行贿受贿的行为。这里有两层涵义,主要是指为获取官职头衔而行贿的“买官”者,也指为获取个人私利而慷慨赠官的“卖官”者。
一、“跑官要官”的表现与危害说到跑官要官,可能有人会振振有辞地说,毛遂不是曾主动向平原君自荐,结果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吗?这些“跑官要官”者拿毛遂自荐来自比,其用心是为自己“跑官要官”寻找根据,其实二者有着天壤之别。毛遂自荐,是要去担负最危险的任务,要官者哪个又不是拈轻怕重?毛遂只求负重任,并不要官职,要官者哪个不计职务高低?毛遂执行任务,不为名利,而要官者哪个不是倚权得利,大捞“油水”?概括而言,“跑官要官”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有的四处活动,以亲戚、朋友、老乡关系大套近乎,拉拢上层领导,表面上没有经济往来,无形中在进行感情投资;有的慷慨解囊,借领导至亲红白喜事、本人生日、搬迁、逢年过节之机,大兴行贿之实;有的利用手中权力,为领导及亲属大开方便之门;有的乐当轿夫、吹鼓手,为领导“政绩”营造“和谐”氛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跑官要官”的危害之大,更是不言自明:“跑官要官”者多属那些工于心计、勤于钻营、不学无术者,让这些人混入领导干部队伍,不仅败坏党风政风,带坏干部队伍;而且严重影响干群关系,阻碍地方发展;甚至贪赃枉法,为害一方,极大地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近年来,“跑官要官”的歪风屡禁不绝,导致有的人刚刚提拔,便因案发翻身落马。那么,“跑官要官”现象产生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二、“跑官要官”现象产生的根源其一,发现选择机制不健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一言堂盛行,领导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有的组织考察干部,也是找单位少数几个头一问就完,倾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表面凑个热闹,搞个民主推荐、拟任公示之类,实则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考察干部,似乎“德能勤绩”全面衡量,实际上重“能”轻德现象十分严重。于是,那些溜须拍马者、作风飘浮者往往被提拔任用,甚至被有的领导看作“能人”了。其二,择优劣汰机制不健全。考察作风官僚,考察手段陈旧,考察政绩不全面、不客观、不准确。没有把是否实践了“三个代表”、是否真正做到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而是片面地把某些形象工程作为政绩衡量,客观上导致了那些投机分子削尖脑袋,一味表现。由此也让不少人误以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不是“干”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三,讨论决策机制不健全。单位或部门的一把手往往在用人上存在着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一把手说了算。这种一把手的绝对权力也让那些“跑官要官”者找到了目标,自然也就与其“过从甚密”了。不但工作中如影相随,生活中也就格外关照了。其四,约束机制不健全。不管上级、班子内部还是普通群众对用人都缺乏监督,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者有意见不发表,甘当好好先生;或者人家官大三级,我无权监督,少说为妙。于是对组织上用人,用准了巴不得,用错了也没关系,大家求得个相安无事。其五,用人责任追究制度缺失,纠错机制不健全。由于用人上的片面和失察,不可避免地存在“带病上岗”、“带病任职”现象,按理说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一方面对错用者该下的下,该撤的撤,另一方面对用人失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顺藤摸瓜,追究相关责任。但因这方面制度不健全,责任无从追究,惩戒难以到位。加之现今能上能下体制尚未完全确立,一旦提拔,除了极个别错用者因东窗事发被绳之以法外,违法情节稍轻的照样稳坐官位,逍遥自在。由于以上五大机制的不够健全,给少数干部通过非正常渠道晋升提供了方便和可能,“跑官要官”也便有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如何实现由“以人选人”到“以制度选人”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三、防治“跑官要官”的对策结合《干部任用条例》和当前的工作实际,以笔者之愚见,提出防治“跑官要官”对策如下。㈠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要坚持任人唯贤。历朝历代开明的官吏都十分重视选拔有德才的人为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力谏“亲贤臣,远小人”;绵延10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虽有不少弊端,但它注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可取的。诚然,这种制度也并非尽善尽美,但历史证明,通过这种制度选拔出来的大批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举人,绝大部分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如今的向社会公开招聘领导干部,历经笔试、面试和考察,则更为科学和合理。今后要进一步加大考试选拔人才的力度。传统的举荐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继续运用,但要加强民主举荐的力度,切忌少数领导干部凭好恶推荐人才。望城县委从去年9月开始试行票决制任免干部,一年任免科局级干部13
8名。“不善走上层路线”的李茜,通过票决制顺利当选团县委书记,一年来一直干得不错。事实证明,票决制的推广,有效地遏制了“跑官要官”行为,堵塞了“跑官要官”的成本通道,值得大力推广。选拔干部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还要坚持原则,注意方法科学和合理,严格区分“贤”与“庸”,切实把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任用到重要岗位上来,力戒“任人唯亲”。毛岸英的一个亲戚写信希望在长沙谋个“厅长的位置”,毛泽东闻讯后非常恼火,觉得这个亲戚远不能胜任厅长,给湖南省委去信说:“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为我们在干部选拔中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二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一个干部干没干事,干没干好事,关键在考核。真正做到凭实绩认定和使用干部,把确有实绩、为群众所拥护的干部选拔上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考核干部落脚点要放在群众的评价和工作成效的好坏,而不只是听本人的汇报。宁乡县基层司法干部袁雪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民请愿,因此得罪的人不少,在当地群众中口碑却极佳。作为上级组织和领导者,要有一双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主动辨别忠奸良莠,多把目光投向那些默默无闻、踏实干事者。三要加强责任追究。用人失察与贪污受贿,同属腐败;组织腐败较经济腐败,危害更甚。目前个别地方,用人准确,皆大欢喜,提拔失误,拍屁股走人,责任无从追究。而将那些道德品质低下的“能人”提拔上来后,“能力”越强,则危害国家和社会更烈。这几年曝光的某些动辄贪污几百万几千万的巨贪,有不少当年即是走的“跑官要官”路线,这些“带病上岗”的贪官,到头来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是巨额损失。所以,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一旦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到底,让那些“得人钱财,与人消灾”的腐败者没有市场,“跑官要官”者自然也就没有了对象。㈡建设一支公正严明的干部队伍加强学习是关键。现在的少数干部,满足于一知半解,“一本本子一支笔,一张寡嘴混饭吃”,甚至热衷于“上午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整天不学无术,庸庸碌碌,追求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这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想信念,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挫伤开拓进取的锐气。我们的所有干部,特别是组织人事等重要岗位上的干部,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要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不断锤炼自我,提高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把自己锻造成为一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正严明”的优秀国家干部。强化监督是保障。缺乏监督是干部滋生腐败的温床。要建设一支公正严明的干部队伍,就要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要以贯彻实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契机,结合《干部任用条例》的实施,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落实监督措施,使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成为必然,也成为可能。奖优罚劣是手段。没有激励也就无所谓动力。勤与懒是相对的,廉与贪也是相对的,而且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只有建立一定的奖惩激励机制,优者才会更优,劣者也会变优。奖励宜重,处罚宜准,让真正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让那些“平者让,庸者下”。㈢建立健全干部长效管理机制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各部门、各行业都要深刻领会精神,切实将精神融入到各项工作中。二是建立完善配套的干部管理制度。包括干部选拔任用、干部考核、干部教育培训、干部过错责任追究、干部廉政制度等。三是建立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严肃处理“带病上岗”、“带病提职”和“跑官要官”行为,一旦查出问题,不管官职多大,后台多硬,该处分的要处分,该判刑的要判刑。“跑官要官”虽是一种痼疾,但也并非不可救药。只要我们全社会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找出良方,斩断买官卖官的腐败链,要彻底治愈这一痼疾,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缪咏春)
第五篇:防治“跑官要官”问题研究
当前,在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方针指引下,广大干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勤政为民,踏实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干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在专就干部队伍中“跑官要官”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跑官要官”专指那些为了个人升官得益而四处攀附权贵、行贿受贿的行为。这里有两层涵义,主要是指为获取官职头衔而行贿的“买官”者,也指为获取个人私利而慷慨赠官的“卖官”者。
一、“跑官要官”的表现与危害
说到跑官要官,可能有人会振振有辞地说,毛遂不是曾主动向平原君自荐,结果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吗?这些“跑官要官”者拿毛遂自荐来自比,其用心是为自己“跑官要官”寻找根据,其实二者有着天壤之别。毛遂自荐,是要去担负最危险的任务,要官者哪个又不是拈轻怕重?毛遂只求负重任,并不要官职,要官者哪个不计职务高低?毛遂执行任务,不为名利,而要官者哪个不是倚权得利,大捞“油水”?
概括而言,“跑官要官”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有的四处活动,以亲戚、朋友、老乡关系大套近乎,拉拢上层领导,表面上没有经济往来,无形中在进行感情投资;有的慷慨解囊,借领导至亲红白喜事、本人生日、搬迁、逢年过节之机,大兴行贿之实;有的利用手中权力,为领导及亲属大开方便之门;有的乐当轿夫、吹鼓手,为领导“政绩”营造“和谐”氛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跑官要官”的危害之大,更是不言自明:“跑官要官”者多属那些工于心计、勤于钻营、不学无术者,让这些人混入领导干部队伍,不仅败坏党风政风,带坏干部队伍;而且严重影响干群关系,阻碍地方发展;甚至贪赃枉法,为害一方,极大地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近年来,“跑官要官”的歪风屡禁不绝,导致有的人刚刚提拔,便因案发翻身落马。那么,“跑官要官”现象产生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二、“跑官要官”现象产生的根源
其一,发现选择机制不健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一言堂盛行,领导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有的组织考察干部,也是找单位少数几个头一问就完,倾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或者表面凑个热闹,搞个民主推荐、拟任公示之类,实则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考察干部,似乎“德能勤绩”全面衡量,实际上重“能”轻德现象十分严重。于是,那些溜须拍马者、作风飘浮者往往被提拔任用,甚至被有的领导看作“能人”了。
其二,择优劣汰机制不健全。考察作风官僚,考察手段陈旧,考察政绩不全面、不客观、不准确。没有把是否实践了“三个代表”、是否真正做到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而是片面地把某些形象工程作为政绩衡量,客观上导致了那些投机分子削尖脑袋,一味表现。由此也让不少人误以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不是“干”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其三,讨论决策机制不健全。单位或部门的一把手往往在用人上存在着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一把手说了算。这种一把手的绝对权力也让那些“跑官要官”者找到了目标,自然也就与其“过从甚密”了。不但工作中如影相随,生活中也就格外关照了。
其四,约束机制不健全。不管上级、班子内部还是普通群众对用人都缺乏监督,抱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或者有意见不发表,甘当好好先生;或者人家官大三级,我无权监督,少说为妙。于是对组织上用人,用准了巴不得,用错了也没关系,大家求得个相安无事。
其五,用人责任追究制度缺失,纠错机制不健全。由于用人上的片面和失察,不可避免地存在“带病上岗”、“带病任职”现象,按理说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一方面对错用者该下的下,该撤的撤,另一方面对用人失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顺藤摸瓜,追究相关责任。但因这方面制度不健全,责任无从追究,惩戒难以到位。加之现今能上能下体制尚未完全确立,一旦提拔,除了极个别错用者因东窗事发被绳之以法外,违法情节稍轻的照样稳坐官位,逍遥自在。
由于以上五大机制的不够健全,给少数干部通过非正常渠道晋升提供了方便和可能,“跑官要官”也便有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如何实现由“以人选人”到“以制度选人”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三、防治“跑官要官”的对策
结合《干部任用条例》和当前的工作实际,以笔者之愚见,提出防治“跑官要官”对策如下。
㈠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一要坚持任人唯贤。历朝历代开明的官吏都十分重视选拔有德才的人为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力谏“亲贤臣,远小人”;绵延10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虽有不少弊端,但它注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可取的。诚然,这种制度也并非尽善尽美,但历史证明,通过这种制度选拔出来的大批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举人,绝大部分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如今的向社会公开招聘领导干部,历经笔试、面试和考察,则更为科学和合理。今后要进一步加大考试选拔人才的力度。传统的举荐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继续运用,但要加强民主举荐的力度,切忌少数领导干部凭好恶推荐人才